抗日期战争的历史故事战争前日本军队是什么原因来中国的

  也许有许多人并不知晓,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在中国境内竟然驻扎着两支日本军队:一支是在东北一带的关东军,另一支是在平津一带的中国驻屯军。
  这两支日军可以说是侵华的急先锋。其中,日本关东军先是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后又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大营,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则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卢沟桥事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大幕。
  中国本为主权国家,为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会驻扎着日本的军队呢?这事还得从晚清的政治军事形势说起。
  关东军的成立与灭亡
  清朝末年,中华大地成了列强们刀俎上的鱼肉,谁都想叨上一口。当时的许多国家都在大清的版图上划割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与我国东北相邻的俄国因得地理上的优势,把大半个东北都划归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在掌握在俄国人手上。
  这让日本人很不服气,都是邻居,凭什么你老毛子要独占东北?于是,日本人出兵不国东北,在中国的土地上,两个心怀叵测的家伙大打出手。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时间,1904年初日俄战争爆发,到1905年1月俄国战败投降。
  赶跑了俄国人后,日本人以功臣自居,与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其附约。在条约中,日本承诺撤军并将东北大部分领土归还大清国,但要求清廷承认日本从俄国人手里“继承”所谓的“满蒙权益”。
  根据《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的约定,日本人大批移民旅顺和大连。不久,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1919年在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基础上,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
  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关东州(中国辽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为维护其殖民利益,派遣2个师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次年,总督府改为都督府,下设陆军部,辖1个陆军师、6个独立守备营、旅顺重炮营和宪兵队等。1919年,都督府撤销,改设关东厅,成立关东军,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设在旅顺,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便是关东军的由来。
  就是这支曾经的铁路护卫队,充当了侵华急先锋。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关东军,日本人的野心是很难顺利实施的。
  日凌晨,关东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意图制造混乱,趁机获取利益。
  阴谋未能得逞的日本关东军,又于日,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大营,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当晚,关东军司令部连夜由旅顺迁往沈阳。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东北军主力奉命连夜撤出东北,就是这样一支守铁路的杂牌军,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东三省据为己有。
  1932年,关东军扶植前清废帝溥仪建立了“满洲国”,此间,关东军司令部再迁长春,其编制和规模也屡屡扩大。伪满成立后,日本向“满洲国”租借关东州,1937年日本与“满洲国”达成了新租借协议,将满铁附属地行政权交给“满洲国”,但关东州仍在名义上独立于“满洲国”之外,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83000人,被俘594000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改造,关东军至此全军覆没。
  苏联红军的出击,也算是报了当年日俄战争惨败之仇了。苏联红军虽然帮中国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他们撤退时,也捎带着捞了不少好处。
  吃亏,仍是中国。
  中国驻屯军是个啥东东?
  再说说日本的中国驻屯军。说到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就不得不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北平郊外卢沟桥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在卢沟桥演习的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县城,中国军队随即还击。说到这一冲突,总有很多人不明白,北平郊外哪来的日本军队?为什么日军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
  原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清政府被迫与诸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该条约,不仅向清政府勒索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
  实际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及其周围的战略要地,本来应该是中国最核心的守备区域,但这里却驻扎着日本和其他列强的庞大武装,这在今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年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正是驻丰台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开始时有大约1700余人,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最高峰时兵力超过2万人。
  日,日本认为对华发动全面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日军大本营遂撤销中国驻屯军番号,将其改编为华北方面军,作为正规军编入作战系列。至此,日本的“中国驻屯军”驻扎北平已有36个年头了。
  寺内寿一大将出任华北方面军首任司令官,辖第1军、第2军,直辖第5师团、第109师团、中国驻屯混成第11旅团和临时航空兵团等多支部队,成为侵略中国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主力部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光寺日本兵营成为华北地区日本降军的集中地,不久降军被遣送回国,海光寺兵营被国民政府接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抗战时期日本军人最怕的中国将领是谁?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老电影叫《红日》,电影里的张灵甫是一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军官形象,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张灵甫的一贯印象。如今看来,这一形象显然太过片面,不但与张灵甫高大俊朗的外形相差甚远,而且也掩盖了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战功。评价张灵甫,就不应该抹杀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几乎亲历与日军所有重大战役,数次受伤,几度立功,被盟军观察团称为“中国最能打的将领”。
据说全球只有1%的人能够答对,你看出为什么了吗?
如果实在看不出原因的话,请关注公众微信号:jkysw365,然后回复数字88就可查看答案
&&如同张灵甫的抗日功绩少人提及,张灵甫在抗战胜利后率领的整编74师的抗日历史,也被人忘记了(某位解放军作家在翻阅孟良崮战役资料时,曾见到一篇遍布省略号的陈毅讲话,这是陈毅对74师被俘军官的讲话,省略的内容都是陈毅所说的“74师是抗日先锋、抗日模范”的字句。当时怕影响不好,所以用省略号代替了)。74师前身为74军,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咬牙切齿地称为“支那第一恐怖军”。张灵甫在74军从团长做起,随着抗日作战的开展与74军一同成长。之所以张灵甫和74军后来能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宠儿,这全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杀妻囚犯走上抗日战场
&&张灵甫小时候学习好,特别是书法非常好。上中学时,他的字还受到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连声称赞。20岁时张灵甫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但是仅上了一年大学,就因学费出了问题而选择辍学参军。当年曾经夸赞过张灵甫的于右任成了引荐人,靠着一张于右任写的便条,张灵甫在1926年秋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后,文武全才的张灵甫从基层做起,年年被提升,30出头就已是一名团长。
&&就在此时,张灵甫的军事生涯戛然而止,他惹上了官司,罪名是故意杀人,被害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灵甫当时的妻子吴海兰。至于杀妻的原因,坊间流传着很多版本,有说因张灵甫怀疑吴海兰有外遇愤而杀妻,有说是因为吴海兰盗取了张灵甫的重要文件而招致杀身之祸。不管哪种是真,张灵甫坐牢已成必然。
&&然而,张灵甫的牢狱生活过了不到一年,就因1937年的七.七事变而出现转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军衔。出狱后的张灵甫编入新成立的74军,担任305团团长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保卫战。出发前,张灵甫给兄长写了一封绝笔家信。信中说:“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难卜。家人当认我已死,绝勿似我尚生。”从上战场的那一刻起就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了。
&&这个平日在家人印象中沉默寡言、气定神闲的张灵甫,一上战场就成了连命都不要的拼命三郎。在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日寇的疯狂冲锋,张灵甫光着膀子从战壕里一跃而起,抱着机枪就冲向敌阵,率领自己的部下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一时间,张灵甫这个曾经的杀妻囚犯名声鹊起。
&&被田汉写进抗日剧本
&&真正让张灵甫名扬四海的是1938年10月的德安大捷。这场大捷是国民党继台儿庄胜利后的又一次大胜,而张灵甫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头功。当时,日军106师团占领了军事高地张古山,要歼灭日军,就必须先拿下张古山。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将都认为张古山山势陡峭,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拿下绝非易事,只有张灵甫提出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解决了张古山战斗。张灵甫的办法是一面以大军在正面佯攻,一面派突击队突袭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以奇兵制胜。
&&当然,这个突击队长的任务自然就落到张灵甫头上,他带着一批精兵强将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攀上了张古山。
&&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这黑灯瞎火的晚上爬上鸟兽绝迹的张古山,所以,当张灵甫的突击队逼近的时候,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说着梦话。匆忙迎战的日军,与张灵甫鏖战五日五夜,最终难逃被歼灭的命运,而张灵甫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最终顺利拿下张古山。
&&张灵甫这一战之后可出了大名,成了全国皆知的抗日英雄,这还要感谢着名剧作家田汉的艺术再现。在德安大捷后不久,田汉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来采访张灵甫,光采访报道还不够,田汉还以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由田汉的演剧队排演并向长沙市民和74军的官兵作了公演。在戏剧家的生花妙笔下,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成了剧中歌颂的抗日英雄,从此名震天下。
&&74军将士奋勇抗倭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田汉,这位《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除编写话剧外,还主动挥笔作词,和作曲家任光一道为74军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跟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能,愈杀愈能。抗战必定胜利!”
&&不肯违反规定的“瘸腿”将军
&&张灵甫作战勇猛在74军是公认的,由于经常上一线指挥,负伤的次数也就相当的多。据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忆,曾经就有过13块弹片一下炸到他身上。还有一次更加危险,伤在了额头,命虽保住了,右上额却留下一道难看的疤。都知道张灵甫外貌俊朗,平时对自己的军容仪表十分在意,额头的伤疤让他觉得破了相,为了遮挡这道疤,张灵甫的右额头从此多了一缕头发。
&&就是这个连额头的疤都要遮掩的爱美将军,却对在抗日战场上变成了瘸腿而毫不在意。在74军,张灵甫有个绰号叫“张瘸子”,这是他的部下们私下里对他的称呼,当然这里面蕴含的是对老上司的亲昵而不是嘲笑。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条右腿是张灵甫亲临火线作战时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打断的。
&&张古山胜利后,张灵甫升职成了旅长,之后不久率部参加了南昌会战。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在先锋部队冲击受阻的情况下,在后方指挥的张灵甫再一次扮演了突击队长,他把钢盔往头上一扣,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增援前军。看到旅长带头增援,前军将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
&&就在大家庆祝胜利的时候,战场上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张灵甫倒在地上,身上还压着几个部下。大家仔细一看才发现,张灵甫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鬼子的机枪扫中。几个卫兵慌忙把张灵甫架到略安全的地带,查看伤势。可张灵甫对自己的腿伤不以为意,拼命地推开压在自己身上的卫兵,找个卫生兵简单地包扎止血,还想要拖着伤腿继续指挥。没办法,部下只好强行把张灵甫从火线抢下,送到后方医院治疗。直到这时,张灵甫才意识到自己的腿上有多严重。
&&日军的子弹正好打中了张灵甫的右膝,造成膝盖严重骨折,战场上包扎得太匆忙也没注意消毒,结果伤口感染高烧不退,医生怕危及到张灵甫的生命决定截肢。这下张灵甫可急了,没了腿以后还怎么领兵打仗。不管医生怎么跟他解释,张灵甫都听不进去,他甚至从腰间抽出手枪,拍在医生的桌子上说:“踞腿还不如先一枪打死我!”据王玉龄回忆,后来张灵甫曾告诉她,当时就连睡觉的时候,张灵甫都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就是怕医生趁他睡着的时候做手脚。
&&就这么拖拖拉拉的,张灵甫的腿伤治了半年都没啥起色。想去香港治疗吧,又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最后,还是蒋介石特批了养伤费才得以赴港,在玛丽医院接受英国专家的诊治。张灵甫的右腿手术相当成功,医生向他保证,只要静心接受治疗,完全能够痊愈。可张灵甫却在修养的关键当口决定提前出院回到战场。起先,玛丽医院的医生还以为张灵甫提早回去,是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还好心劝他说“多休息半个月就能痊愈,费用有困难医院可以减免”。其实,张灵甫是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所以才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回国。他对医生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张灵甫的军人本色在这里显露无遗。
&&因为失去了这半个多月的修养,拆掉石膏之后,张灵甫右腿膝盖关节变得僵直再也不能弯曲。王玉龄回忆说张灵甫“坐着的时候,他只能一条腿弯一条腿直。”走路时,张灵甫也只能直着右腿走路,成了“瘸腿将军”。
&&八年抗战期间,蒋介石凡遇苦仗恶仗决定生死之仗,眼中没有别人,只派张灵甫上阵。连年的战斗,张灵甫落下了一身的伤疤,留下了一条瘸腿,但也凭着赫赫战功得到了一筐勋章。抗战后,74军接受整编,缩编为后来着名的“整编第74师”,师长一职自然给了张灵甫。可惜的是,在我们的抗日功绩薄上,张灵甫和他的整编74师被人们彻底忘记了,只记住了他们是阻碍解放的罪人。好在后来情况有了变化,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终于光荣地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张灵甫将军的抗日功绩得以正名。
博主推荐阅读下面文章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期战争电视剧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