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尝试”以扩张的方式统一欧洲,为什么拿破仑全面战争被

欧亚大陆的融合违背了谁--英法百年之战、拿破仑、希特勒统一欧洲的宏愿--a11121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欧亚大陆的融合违背了谁--英法百年之战、拿破仑、希特勒统一欧洲的宏愿
.引子——希特勒帝国的破灭与西方文明的衰落   希特勒虽然被描绘为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但是他的生存空间理论却是人类社会的真理,而且他与一般的海洋型的欧洲殖民者不同,他之前的西方强国如西葡菏法英虽然霸占了庞大的殖民地,都风光一时,可是依靠强大海军来维持的殖民体系本身并不稳定,它们远离本土、难以控制,是一个头小身大的怪物,一旦宗主国衰落,就会顷刻之间瓦解,这些所谓的殖民强国则被打回原形,以西、葡、荷兰、法国尤为明显,他们国家的规模与殖民扩张前没有太大的不同。英国特殊一些,它对北美和澳洲大陆成功实行了移民,大大的扩展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存空间,但是,盎格鲁撒克逊本身是个小民族,没有足够的数量填满殖民地,所以只有靠同化欧洲移民来维持其统治,随着非欧洲族裔的快速增加,以后的北美澳洲是何人的天下还不一定呢。而希特勒的扩张是一种大陆型的扩张,他的方向始终向者东方的土地,彻底地灭亡俄罗斯,兼并其土地、屠光其人口,将欧洲大陆与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大一统帝国是其终极目标,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扩张,是生存空间理论的精髓。当然,他失败了,西方失去了机会,整个欧洲大陆也伴随着二战的废墟一起沉沦。   西方文明的核心欧洲的衰落不仅迅速,而且是全方位的,二战后若没有美国的输血和军事力量的保护,他们肯定会亡于苏联,那样的话将是灾难性的。希特勒可以说是欧洲最后一位雄主(不包括俄国,它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如果纳粹德国真能彻底征服苏俄,并建立起长久的有效统治,将东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消灭殆尽,以自身的种族取而代之。那么,西方文明会取得更为广袤的生存空间,将极大地壮大自身的文明体(包括人口,资源,面积),这些都是硬实力,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拥有西欧和整个俄罗斯的西方是何等的恐怖,即使后来中国能够崛起,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也很难与之抗衡,至于伊斯兰就更不在话下了。不过这一前景让英美联合斯拉夫人一起灭掉了。当然,这个结果符合中国的利益。     &&&我感觉到整个西方文明(即欧洲、北美、澳洲)终结也就是这个世纪的事了。我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西方世界的人口有被从内部掏空的危险,精神信仰越来越淡薄,经济和科技正在面临世界其他各国的挑战,人民普遍安于现状,吃祖宗的老本,罗马帝国的悲惨下场离他们不远了。 &&&其实,西方的民族历史正是开端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十五世纪才开始能追赶其它文明,到十七世纪才占据局部优势,到十九世纪才真正成为世界霸主,但却一直困于内耗。而最终也正是西方内部冲突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其世界霸权。而在此之后,欧洲的衰退速度是相当快的。虽然美国在二战后继续成为霸主,但美国这种海外型西方国家是无法真正凝聚西方的。所以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西方的领先不过一时,只要我们不受西方对自己思想和文明至上宣传的影响,就会发现现在西方正在步当年罗马灭亡的后尘。   什么“多元化”、“伪自由主义”、“性解放”之类的糟粕我认为不过是正在沉沦的西方的一种精神上的真实写照罢了。西方,尤其是欧洲,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了,祖上的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所以不要被其日前还光鲜的外表所迷惑,对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要有信心,毕竟,西方世界最强大的时期我们已经挺过来了,未来鹿死谁手并不是一定西方人说了算的。 2.求索——帝国破灭原因及其影响 &&&回归正题,其实当年希特勒是当自己的民族遭遇巨大的民族危机时(德国一战失败和经济危机)应时而出的民族英雄。   &&&希特勒的总体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其之所以失败就是德国的领土、人口和资源不足以支持他的理念,否则希特勒将是西方的真正救世主,这一点已经被不少西方历史学家所认识。二战的结局就是西方全球霸权的最终结束,可以说这是一次西方式的窝里斗。     英国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愚蠢的角色,他们不明白此时的欧洲早已经是夹在美苏两大集团中的势力,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维持自身的地位,何况希特勒并没有打倒英国的意愿。反而抱着老式的,防止欧洲一国独大的旧欧洲中心论,虽然最终击败了德国,但也摧毁了欧洲,了结了大英帝国。这也是许多英国的历史学家对二战英国决策的正确性非常怀疑并且对纳粹德国最报同情的原因之一。     虽然,盎格鲁撒克逊人确实精明强干,但是过于势利、投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与1204年那些把十字军引向拜占庭的威尼斯人一样,西欧人摧毁了拜占庭,不但不能使欧洲免于穆斯林的威胁,反而自毁长城,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东罗马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堡垒,使亚洲的强悍民族在欧洲的大门前望而却步。后来,奥斯曼人在欧洲腹地长驱直入也是对当年西欧人贪婪的报应,英国人没有吸取教训,让历史重演。我以前看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读到过作者对二战的评价,他引用了独裁者佛朗哥的观点“这场欧洲的大战由两个战场组成,一个是西方国家内部之争(指德法、德英之间),更重要的是西方文明对东方布尔什维克的讨伐,是新的十字军东征。第一个战场毫无意义,第二个战场则彻底失败,结果是东斯拉夫人出现在易北河与多瑙河,欧洲完全回到了查理曼以前的时代”(大意如此)。富勒在这里含蓄得批评了英美的一些政策,认为对德国的打击太重,致使欧洲的半壁江山沦陷,剩下的依靠美国苟延残喘,欧洲的时代已经终结。       由于错误的对纳粹民族思想的反动,欧洲战后自由主义和多元化泛滥。而且由于欧洲战后人口生育率大量下降,劳动力不足,带动了外来移民潮。由于当时东西方隔离,无法从亚洲获得劳动力,不得不从前殖民地或相邻的中东地区大量移民,造成了后来欧洲被反向殖民的结果。我认为欧洲即使完全停止移民也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现在欧洲内部的外来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移民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能自我扩散的群体,欧洲如果不能采取极端性措施。从长远来看,外来移民的高繁殖速度和欧洲人的低生育率,会不用太长时间,就使欧洲人沦为少数民族,那个时候就是欧洲文明的末日。     美国和俄国由于民族主义强烈,受的威胁要比欧洲少一点,但所面临的前景也与欧洲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现在西方整体上已经右倾,但是否能右倾到采取极端手段解决主要是伊斯兰教威胁尚不可能。所以从长期角度,整个西方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会越来越严重。当然欧洲或西方是否自取灭亡是他们的问题,我们做的只是从这之中吸取教训。     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与中华文明对立,不能相容的思想体系。中国所做的就是加强汉族和中华文明在中国的力量,消灭危害汉族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势力,将中国打扫干净,才会在未来必将爆发的全球大洗牌中生存、发展和壮大。   欧洲未来几十年肯定会被穆斯林从内部重创(除非现在彻底醒悟),就像当年日尔曼人对罗马所做的一样,美国也面临着拉美化、黑人化的危险。不过,我认为俄罗斯的前景要好于前两者,首先,俄罗斯有历代沙皇留下的巨大的生存空间底子,他的整体实力接近整个西欧;其次,俄罗斯民族有着东方民族特有的韧性和忍耐力,他冷酷、深沉,爆发力极强,又有领袖崇拜的传统,当年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集全欧之力以攻之,无不惨败。穆斯林在它面前讨不到好。     当然,对于某些被西方彻底洗脑的洋奴,一些鼠目寸光的伪学者、伪精英,他们是看不到这些的。在他们的眼里,西方一时的强大似乎是永恒的,西方人不管推销价值观的所有方面,他们都认为是普世的、无可辩驳的,甚至认为西方人种也是最优秀的。这类人如果生在13世纪,也一定会认为蒙古人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蒙古的人种最优秀,如果在7世纪,肯定会认为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千秋万代,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皆为人类的灯塔,欧洲永远是堆垃圾。可见,这些所谓的“精英”和“学者”不过是些墙头草而已,他们看不到历史的规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树立以汉文明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主体地位,积聚力量,不被一些时髦的文化概念所迷惑,立于不败之地。 3.启迪——中国文明与其他比较:谁没有凝聚力?   实际上就二战来说,德国与英国和西方其它国家的矛盾远没有那么激烈。如果从文明或民族血统的角度来看,其内部的差异更是有限。所以无论是从西方民族内部或是文明内部的窝里斗都远超过中华文明和汉族。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希特勒是扮演了欧洲“秦始皇”的角色,不过最终欧洲内部和外部的反对力量太大,使其失败。实事求是的讲,希特勒虽然对犹太人和俄罗斯等许多东正教或象波兰这样一向是德国宿敌的民族极为残酷外,对其它欧洲国家还算可以。而按照西方历史学家的说法,希特勒如果成功将是维护欧洲世界霸权的最后一次机会。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希特勒和德国的灭亡,最后使欧洲成为美苏两强瓜分势力的场所。所以这也是许多欧洲人现在重新审视历史后十分矛盾的原因。当然,如果希特勒成功,对中国和汉族要害大于利,因为希特勒为了西方整体利益,是准备维护英国的殖民帝国的,而这是与中国的利益相悖的。所以象希特勒这种人,我们要了解他对于西方的作用而不用立在他的立场上。       到这里,我说说西方文明最大问题。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优点大家说得太多了,我也不多说了。这里就说说他们的缺点。他们最大的缺陷是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庞大的主体民族或主体国家(美国只局限于北美),造成其文明内部处于一种列国的状态(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国家太多,民族太复杂。结果,内部的矛演变为两次世界大战(二战虽然有中日战争,但本质还是欧战的级)。欧洲被彻底削弱,殖民体系崩溃,美国虽取代了欧洲过去领头羊的角色,可是内部结构性的问题—非白人种族的不断增加,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同化力不断下降,使得美国,这个西方文明的最后一个帝国的前景并不妙。不错,西方产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超越了所有的东方古国,凌驾于世界达三百年之久。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一个像秦国这样的力量将他们统一整合为一个类似汉民族这样的超级族,完成由国家的强大到种族的强大这一升华的过程。     而反观中华文明,春秋战国的辉煌文明孕育了秦国这样的超级力量统一了当时整个华夏文明区,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又经过汉帝国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儒教主流地位的确立,一个成熟、庞大、稳定的汉民族形成了。在华夏文明的三起三落中(即秦汉、隋唐、明的三次崛起),这个庞大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即使两次亡国也没有撼动其在东亚大陆的主流地位。以后,他还会第四次崛起,这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觉得一个文明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种族和同化力的强大,前者只是一时的,是可以超越的,而后者才是永恒的,能使文明在逆境中欲火重生。东西方文明的这点差别也会造就两者命运的不同。   还有,前面说到英国二战决策的愚蠢。这里偶想说,英国实际上有点象欧洲的日本,但中国要比欧洲幸运,在日本真正有实力影响历史走向之前,中国在民族和文化上早已经完成了一元化。这种岛国很难在大陆立住脚,所以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儒家文明的整体利益,必然会谋求分裂和支解大陆国家,并依靠自身对海洋的控制来对大陆进行遏制。英国是这种战略的成功者,日本虽然也有这种想法,但中西文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民族构成,使这成为了一个梦想。这也是日本为何支持台独、满奴溥仪并与蒙古勾结的原因,都是以多元化为基础,将中国“N块化”。中国的其它敌人实际也是这个思路,所以加强中国的汉族民族主义,抵制多元化、加强一元化是中国国家安全和每一个汉族人的利益所在。   大家一定要知道,汉族和中华文明这种将文明——民族——国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早已经完成其它文明至今无法完成任务,这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将领先世界的基础。   &&&不过现在常常有些“精英”、“专家”甚至普通人动不动就批判所谓的汉民族的劣根性,张口一盘散沙、闭口窝里斗。我以前对此也深信不疑,可当我多读了书,多了些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对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多做比较之后,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劣根性的观点是多么的荒谬、无耻。我们就以中东的阿拉伯人为例,阿拉伯民族人口不足三亿,使用同一种语言,书写同一种文字,信仰同一个真主,有如此多的相似性,可是自阿拉伯帝国崩溃以来近千年居然再也无法统一,先后被赛尔柱人、蒙古人、奥斯曼人、英国人统治过。今天的阿拉伯人分散在二十多个国家中,不断的内讧,被犹太人和美国佬玩于股掌之间。更好笑的是居然还有人到处宣扬穆斯林如何的团结、血性,如果中国人也信仰伊斯兰也会像穆斯林一样“具有凝聚力”的笑话。     从阿拉伯人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伊斯兰文明连一个民族都无法有效的整合统一,这样的文明才是一盘散沙、才是窝里斗。欧洲就更别提了,自古罗马灭亡以后就没统一过,巴掌大的地盘都能分裂,从中世纪一直自相残杀到二战,如果不是他们远离北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欧洲人根本撑不到工业革命就完蛋了。至于南亚印度文明,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外族的征服史,一部种族和宗教的内战史,印度次大陆分裂是常态,统一则是意外。所以,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哪个文明有像华夏汉文明这样的凝聚力,把长期占世界四分之一的黄种人整合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并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奇迹。现在居然冒出一帮数典忘祖的败类污蔑这样的文明是内斗的、奴性的文明,这简直是历史最大的笑话。     这些败类不断地对汉民族虚无化,又不断地为异族们编造各种神话,他们津津乐道德意志民族是如何的团结,如何的尚武,可对于德国人那八百多年的分裂史,被外族反复践踏的历史从来闭口不谈,他们津津乐道中东中亚的穆斯林们是如何的血性、如何的虔诚,可对于安拉的子民被蒙古西征军摧枯拉朽般横扫,争先恐后的给蒙古人做奴才也守口如瓶,而同时期的南宋抵抗了蒙古铁骑达50年之久,可见这些败类不但糊涂透顶,还别有用心,我就要戳穿他们的无耻谎言,矫正被人为歪曲的历史观,才能重塑真正的民族精神!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北斗二大爷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德国人看拿破仑:是民族公敌,还是欧洲英雄?_网易新闻
德国人看拿破仑:是民族公敌,还是欧洲英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60;&#160;&#160;&#160;&#160;&#160;&#160; 两百年来,这个科西嘉荒岛的小个子,既是让法国人魂牵梦萦的历史巨星,也是令德国人难以忘怀的一代枭雄,更是欧洲人共享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德国漫画:《拿破仑年表》。该图出自巴伐利亚州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教材,第7册,第148-149页,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漫画和课文内容,制作一张拿破仑的生平大事列表。图片右侧用一半的面积和一系列动态的画面,表现拿破仑如何被欧洲各国打败:告别西班牙、败退俄国、逃离德意志、法国崩溃——显然表明当时德国人眼中拿破仑作为“欧洲公敌”的形象。&#160;&#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因为拿破仑,才有巴黎凯旋门和莱比锡纪念碑&#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推而广之,在民意调查尚未普及的时代,纪念性建筑的体量有多大、规格有多高,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多么深刻。&#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众所周知,气势恢宏的凯旋门,最初正是法国人为了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大获全胜而营建的。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千里之外的德国莱比锡市,德国人造了一座规模更胜凯旋门的庞然巨物——民族大会战纪念碑,以此缅怀德意志诸邦在莱比锡战役中击溃拿破仑、取得“德意志解放战争”胜利的丰功伟绩。&#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巴黎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厚22米,历时数十年才告完工;莱比锡纪念碑高90米、长80米、宽70米,耗资六百万金马克——拿破仑战争催生的这场“建筑竞赛”,雄辩地证明了他在法国人和德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地位同样无法磨灭。&#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实事求是地说,拿破仑曾经推动过德意志社会的“解放”,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也没有为德意志民族带来真正的“解放”。不过,在19世纪煊赫一时的民族主义思潮主导下,拿破仑在当时的德国人头脑中显然主要扮演了侵略德意志领土、阻挠德意志统一的“拦路虎”角色。如果说凯旋门象征着拿破仑为法兰西民族缔造的无上荣耀,那么民族大会战纪念碑无疑是从反面揭示出德国人心头长久的痛:拿破仑这样一个近乎无法战胜的强大对手,留给德国人的心理阴影无比沉重。只有堆砌一座巨大的丰碑,铭刻他最终的一败涂地,才足以填补波拿巴在普鲁士自尊心上凿出的无底洞。&#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然而,从宏观视角看,莱比锡纪念碑代表的“敌人拿破仑”形象并不是德国人的独创。通过渲染战胜拿破仑,树立本国民族认同,实为欧洲各国民族主义建构中屡试不爽的策略。无论比利时滑铁卢的狮子之丘、英国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纳尔逊纪念柱,还是俄国博罗季诺的雄鹰纪念碑,都是“对抗拿破仑”历史意识的见证。由此看来,拿破仑既是欧洲的“公敌”,却也用这种方式把自己深深烙印在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各民族的集体记忆中。&#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可悲的是,以仇视拿破仑为重要内容的激进民族主义观念,虽然暂时推动了德国的崛起,却注定把这个新生的民族国家引入歧途。1914年,民族大会战纪念碑落成短短一年以后,仇恨的火星就一举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烈焰,随之而来的是复仇和反复仇的血腥轮回。20世纪前期弥漫在德国上空的民族主义乌云,裹挟着把拿破仑和法国人视为德意志宿敌的思想,把欧洲推入了一场又一场的腥风血雨之中。上图为法国巴黎凯旋门,下图为德国莱比锡民族大会战纪念碑。上图为俄国雄鹰纪念碑,下图为比利时滑铁卢的狮子之丘——都是“对抗拿破仑”历史意识的见证。远超圣女贞德、路易十四,拿破仑 法国&#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百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法德上空的战云业已消散,欧洲大同的理想却仍未实现。作为与法国并驾齐驱,既彼此合作、又互相竞争的欧陆双核之一,今日的德国人又是如何看待拿破仑这头曾经狠狠咬伤过德意志苍鹰的荒野雄狮呢?&#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007年,德国学者的一次问卷调查或许可以提供解答。这项研究名为“德国青少年心目中的法国形象”。组织者在德国北威州的中学中随机抽选岁学生,要求他们回答有关法国的各种问题。虽然调查内容包罗万象,但拿破仑的名字仍然不出意外地出现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当学生们被问及什么是“法国的国家象征”时,拿破仑独得328票,仅仅落后于蓝白红三色旗(739票),高居排行榜第二位。拿破仑在德国的知名度,不但远超过同属历史人物的圣女贞德(87票)和路易十四(61票),而且压倒了代表大众文化的球王齐达内(134票)和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阿斯特里克斯和奥布里克斯(115票)(参见表一)。&#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表一:法国的国家象征前十位排行榜&#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德国学者在总结调查结果时指出,拿破仑毫无疑问是当下德国青少年心目中辨识度最高的法国历史人物。究其原因,调查组织者推测,除了既有观念的惯性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以外,可能是由于德国历史教育对法国大革命的着墨较多。不过,这种说法不足以令人信服地阐明拿破仑在德国的高知名度,因为同为大革命时代风云人物的 罗伯斯庇尔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他们在德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影响力与拿破仑相去甚远。“脱法入欧”:德国历史课本、公共媒体和博物馆中的拿破仑&#160;&#160;&#160;&#160;&#160;&#160;&#160; 为了解答上述疑点,笔者逐一翻阅了德国16个州的历史课程标准。&#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结果发现,不同于我国泾渭分明的中国史和世界史二元框架,德国历史教育通常把本国史和欧洲史融为一体。在这种独特的结构中,拿破仑恰好处于法国史、德国史和欧洲历史之间,位置得天独厚:&#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拿破仑时而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下萨克森课程要求学生解释“拿破仑以独裁保存革命成果”的现象;梅克伦堡州建议学生思考“拿破仑政府是革命的捍卫者还是终结者?”),时而摇身一变,成为德国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莱茵兰普法尔茨课程规定,学生得掌握拿破仑法典如何推动德意志诸邦的公民权利解放、妇女地位平等;萨克森安哈尔特要求学生知道拿破仑解放德国犹太人的政策;巴伐利亚的一本历史教科书索性把巴伐利亚州的奠基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更常见的情况是把拿破仑放入欧洲历史的宏观视角,例如黑森州把拿破仑列入主题:“欧洲的现代化及其影响——广义的19世纪”,其中要求学生讨论拿破仑统治的两面性,从而理解他对于欧洲现代化和民族主义兴起的多重作用;莱茵兰普法尔茨设置“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单元,囊括法国在欧陆的扩张、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欧洲各国应对拿破仑的不同方式。德国教科书上的图片说明: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这是拿破仑的御用画家雅克-路易 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创作的宣传画。画面前部的石块上,石块上刻有拿破仑、汉尼拔和查理大帝的名字。事实上,拿破仑当时的坐骑是一头驴,而不是一匹马。这幅画很有 名,国内教科书也经常使用,但是德国课本特意提醒学生注意画面上一处经常被人忽视的细节:拿破仑的名字和汉尼拔、查理大帝等欧洲历史上的军事天才联系在一起(左下角)。这么做可以解释为拿破仑形象“欧洲化”的一种表现。图片出自巴伐利亚州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教材,第7册,第151页。&#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显然,在今天德国青少年接受的历史教育中,拿破仑不只具有“法国人”的身份,还经常被赋予“欧洲人”的新角色,有时甚至被演绎为小半个“德国人”。无独有偶,学校以外的各种公共历史媒介,似乎也都在有意无意地推动拿破仑的“脱法入欧”:&#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以德国《明镜周刊》为例,从2007年至今,《明镜》共刊登了10篇有关拿破仑的文章。内容既有拿破仑的情书拍出天价的花边新闻,也有虱子造成法军远征俄国失败的奇闻异事,不过,其中不少文章都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拿破仑“身份多元化”的新取向:《巨人之间》描述拿破仑与德国诗人歌德的因缘际会;《圣天使堡上空的三色旗》探讨拿破仑与罗马教廷的纷争。不管是跨越国界的私人交 往,还是超越国界的政教博弈,都促使读者以更多元、更立体的眼光看待拿破仑,而不局限于“法国政治军事强人”的传统定位。&#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作为公共历史的另一种重要媒介,德国博物馆也在为拿破仑形象的“欧洲化”添砖加瓦。《明镜周刊》曾刊发专题报道《一代人的伤痛》,介绍在波恩德国联邦展览馆举行的专题展“拿破仑与欧洲:梦想与创伤”。拿破仑与整个欧洲的命运被展览策划者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德国吕登沙伊德市举行跨年展览“抵抗拿破仑”,虽然名称充满火药味,但是展览的官方网站开宗明义地借助今昔对比,推导出通过欧洲视角重读拿破仑的主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013年的欧洲——欧洲的理想遭遇危机。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每况愈下。欧洲共同体的梦想已悄然动摇。”&#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813年的欧洲——人们在拿破仑战争的阴影下呻吟。领土变迁和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让人们日益把外国的占领视为屈辱。”&#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今天,欧洲大陆的命运再次取决于法国和德国的选择。作为一个争议不断,但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拿破仑的价值正再度显现。他的崛起和陨落有助于人们思考欧洲变革的重要性和局限性。”&#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总之,在学校历史教育、大众媒体和博物馆等各种历史传播渠道的共同推动下,拿破仑依然是德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巨星。同时,当下德国人心目中的拿破仑形象正悄然蜕变。笼罩在拿破仑身上的“德意志民族仇敌”的反派色彩,正被更丰富、更包容、更“欧洲化”的历史眼光取代。&#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站在欧洲视角上重读拿破仑,既是客观公允地还原拿破仑历史功过的产物,也是当今德国思想变革的反映: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淡化激进民族主义、拥抱欧洲融合,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原标题:德国人看拿破仑:是民族公敌,还是欧洲英雄?)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破仑全面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