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杂诗无名氏氏能否办户籍

精彩推荐:
信息产业部备案: 经营性ICP许可证: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图文:有人在武汉市救助站一住近10年_网易新闻
图文:有人在武汉市救助站一住近10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武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杨振明(化名)爹爹铺床
本报记者姚德春 通讯员刘勇 刘璐
记者昨日从武汉市救助站获悉,由于种种原因,606名受助流浪人员长期滞留该站,其中滞留时间最长的有近10年。而按民政部规定,救助站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该救助站本来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中转服务”的,现在正沦为“福利院”、“养老院”。众多受助人员滞留,长期占用有限的救助资源,给该站运转带来沉重负担。
个案 子女不接他回家 八旬老人救助站内“养老”
昨日上午,在武汉市救助站男服务区,82岁的杨振明(化名)坐在空荡荡的宿舍内,低头摆弄着手机。
手机,是老杨与子女们联系的唯一渠道,尽管孩子们从不接他电话,也很少回他短信。
2012年11月,杨爹爹在武昌火车站地下通道流浪,每天吃别人丢弃的食物,被武汉市救助站收留。进站后老人说,他在武汉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大儿子住在东西湖区。随后,该站工作人员与他的大儿子取得联系,并将其送回了家。然而,没过多久,又有市民发现杨爹爹流浪街头,救助站再次将其接入站内临时救助。
“没想到,老人这一住就是一年半。”该站负责人说,期间,他们曾多次与老人的三个子女联系,但对方都说自己生活有难处,均不愿接老人回家。
今年春节,杨爹爹情绪波动较大,救助站工作人员专门打电话要求其子女前来探视。杨爹爹的女儿、女婿和一个儿子,拎着香烟、水果和糕点来探望了老人,并给他留下200元零花钱。女婿临走时,还叮嘱老人:“这里比外面好,你就在这好好待着。”
在杨爹爹的手机里,保留着为数不多的短信。其中,有一条是春节期间他给女儿、女婿拜年的短信:“法,冬:祝你们春节快乐!来年新(应为“兴”—记者注)盛!”
与杨爹爹同住一间宿舍的范爹爹说,老杨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摆弄手机,他给孩子们打电话,他们从来不接,短信也很少回。
记者致电杨爹爹的女婿,对方说,自己和妻子下岗失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力赡养老人,“更重要的是,老人在年轻时,根本没有对我们这些子女尽过抚养的义务。”
现状 606名流浪人员长期滞留救助站 且多是“无名氏”
在武汉市救助站,像杨爹爹这样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多达606名。其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已近10年,最短的也有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些人当中,已查清是武汉市户籍的流浪人员有20余名,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流入武汉的流浪乞讨人。
武汉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说,长期滞留该站的人员分为两类:一是受助人员无法查清姓名、家庭住址,这些人由于“痴呆傻”等原因,根本无法沟通,甚至滞留近10年仍是“无名氏”。目前,这部分人共有583人,占滞留人数的96%以上;二是受助人员虽查清姓名住址,仍无法回家的。这些人以武汉户籍的流浪人员居多,他们或年迈体弱,或疾病缠身,被家庭成员抛弃。
“有的人,我们联系上其亲属,但家人却采取躲避、推脱等方式,拒不接收。”该负责人称,有的即使暂时接收了,也不履行监护责任,导致其再次外出流浪,成为站内的“常客”。
2005年初,一名老人进入该站,迄今已滞留近10年,成为在该站滞留时间最长的流浪人员。由于这名老人智力残疾,无法沟通,救助站至今还不清楚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的年龄。据了解,这名老人已被送到蔡甸区一家福利院代养。
近年来,武汉市救助站滞留人数呈递增趋势。其中,2005年只有4人滞留,但到了去年猛增至567人,如今达到606人。
影响 武汉市救助站负担沉重 每年供养开支上千万元
“大量人员滞留,长期占用有限的救助资源,给救助站运转带来沉重负担。救助站原本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中转服务的,现在正在异化为‘养老院’和‘福利院’。”该站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武汉市救助站共有400张床位,其中成年人床位仅200张。因床位有限等原因,该站只好将一些长期滞留人员分别安置到三家精神病医院和部分福利机构代养。尽管如此,仍有83人在站内长期居住。
平时,该站的日救助量最高有100余人,最少也有二三十人。一旦遇到灾害天气,救助站人数就会爆棚。以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期间为例,该站曾在一个月内救助了近4000人次进站,站内床位供不应求。有的滞留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需要提供喂水、喂饭等服务,因此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
据统计,近几年来,仅供养滞留人员的开支每年超过千万元,占该站救助经费的35%左右。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在精神病院每天的治疗费用在100至120元,每月的生活费是590元。以此计算,仅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受助者,每年开支最少就有4万多元。
根据民政部2003年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安置。
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滞留人员迅猛增加,给该站运转带来沉重负担。对于长期滞留人员如何安置,该站感到很为难,已于近日向武汉市民政局递交了相关报告。
对策 滞留问题困扰全省救助站 专家建议修改相关法规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大批流浪乞讨人员滞留救助站,已经成为困扰全省乃至全国救助站的普遍问题。在北京,全市救助站滞留人员超过2000人。
“目前,全省长期滞留的救助人员接近4000人。对于这些滞留人员政府暂无什么好的安置办法。”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朱勇说,政府正在谋划建设更大的“救助站”—省级救助安置中心,计划将来对这些滞留人员进行集中安置,为他们提供简单的吃住和医疗服务。
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说,2003年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历经10年,难免有些疏漏。当初,政府在废除强制收容遣送制度出台主动救助政策时,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有如此大批的流浪人员滞留现象。
尚重生认为,对滞留人员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痴呆傻”又无法联系到家人的,政府必须承担起照料的责任;对于可以联系到家人,但家人拒不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的,可以“遗弃罪”由民政部门提起公诉。被起诉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有能力但不愿尽抚养或赡养义务的家人,若对方败诉,政府可以通过冻结存款等方式,强制要求其家人负担起相应的责任。针对那些家庭困难,且没有能力抚养或赡养的家庭,政府可以通过申办低保、给予补贴等方式,帮助流浪人员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
他建议,对故意遗弃家庭成员且拒不履行赡养和抚养义务的,《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处罚规定,细化对滞留人员的安置措施。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700人滞留武汉救助站 请帮他们寻亲
腾讯大楚网
武汉市救助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然而每年,会有2.4万人在这里留下人生轨迹,更有700多人长期滞留于此,成为了救助站的“常住居民”。如今,这座全国救助量前三甲的大站正面临着长期滞留人员带来的各种压力,正沦为“福利院”、“养老院”。(大楚网 马路遥 ) (来自:腾讯大楚网)政府救助站主要的工作,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中转服务”,也为一些丢失钱包、身份证,无法回家的外来人员,提供车票和送站服务。4月20日,武汉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清点一批救助的人员,准备将他们送往市内各大火车站。按照规定,救助的人员还可以获得一些食品和饮料。 (来自:腾讯大楚网)为何武汉的救助站人流量如此之大?这一方面和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有关,另外需要说的是,湖北省没有省一级的救助站,因此只要户籍地是湖北的流浪乞讨人员,都必须从武汉救助站进行中转。对于年轻人,只需要买一张票,送去车站就可以。但如果是老人未成年人,武汉救助站还必须随行护送。(图为救助站购买的火车票,上面盖章,写着:政府救济,不准退卖) (来自:腾讯大楚网)每天,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流浪者、无家可归者自己找上门,或者在街头被社会救助站的巡街车辆发现,被送到救助站,进行登记,录入,送走。对于救助站来说,这些是最正常的工作,虽然繁琐,但并不头疼,救助站最头疼的,是长期滞留人员。 (来自:腾讯大楚网)救助站的成年人区域,分为男区和女区,最高容量大约各100人。 (来自:腾讯大楚网)在这里滞留时间最长的已近10年,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流入武汉的流浪乞讨人。很多人无法查清姓名、家庭住址,这些人由于智力残疾等原因,根本无法沟通,成了“无名氏”。目前,这部分人占滞留人数的96%以上。 (来自:腾讯大楚网)还有一部分受助人员虽查清姓名住址,仍无法回家的。这些人以武汉户籍的流浪人员居多,他们或年迈体弱,或疾病缠身,被家庭成员抛弃。救助站即便找得到他们的亲人,别人也坚决不愿意领回家,就把政府救助站当成了免费养老院,闲时来看看,人要是出了点事情,还来扯皮撒泼,让救助站的工作无法开展。 (来自:腾讯大楚网)如今的救助站,就像个小社会。里面有长期滞留人员,有新救助的人员。有残疾人,有非残疾人。尽管救助站将他们通过分类安置,但难免发生冲突。4月20日,一位长期滞留的智障人员与一名刚来救助站的打工青年发生冲突,被工作人员及时拉开。 (来自:腾讯大楚网)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救助站安装有全角落监控,随时监督院内情况。 (来自:腾讯大楚网)但救助站并非死气沉沉,这里植被葱郁,也时常透着欢笑。上午10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突然高喊:“老重庆,回家咯,快去洗澡哟”。只见一位85岁的老人振臂高呼,很多救助站的人也跟着“吆喝”。据悉,这位老人已经在救助站呆了四五天,重庆人,由于年纪大,需要人员护送,因此在这里呆了几天。 (来自:腾讯大楚网)也有很多滞留人员,在这里成了亲人,天天“黏在一起”。 (来自:腾讯大楚网)救助站设有简易的食堂,中午11点就开饭。菜品不算丰盛,但足可以吃饱。 (来自:腾讯大楚网)不过,长期滞留人员绝大多数并不在救助站内。截止4月17日,长期滞留人员共有701名,救助站完全不能承受,因此会通过托养的方式,将他们分别放在不同的托养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在江岸区社会福利院,就有一层专门的特色康复病房,这里就托养了20多位女性长期滞留人员。社会救助站与福利院签订托养协议,每人每月支付1800元托养费,救助站也会定期过去检查情况。 (来自:腾讯大楚网)这些托养在福利院的,基本都是智力障碍的人员,被家庭遗弃。 (来自:腾讯大楚网)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曾经表示,对滞留人员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痴呆傻”又无法联系到家人的,政府必须承担起照料的责任;对于可以联系到家人,但家人拒不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的,可以“遗弃罪”由民政部门提起诉讼。 (来自:腾讯大楚网)武汉救助站也表示,将会加大对于长期滞留人员,尤其是家属遗弃滞留人员的管理。更好地利用政府资金和人力,履行救助站正常的职能。(责编 林蔚彬) (来自:腾讯大楚网)
关心本文,获得更多类似内容
正在加载...
将推荐更多&&&&&&&&&&
义乌救助站滞留着25名流浪人员
作者:王志坚&发布时间:&来源:浙中新报&阅读次数:1320&
这位老人2014年9月被义乌警方送入救助站,年龄60岁左右,身高172厘米,满头白发,不会说普通话。略带永康、缙云一带的口音,身体残疾,脾气比较暴躁,回家心切。&“滞留时间相对较短的也有四五个月了,长的已有三四年,一直找不到他们的家人,甚至连他们的真实姓名都无法确定。”昨天,在义乌市救助站,面对多名无家可归的“无名氏”成年流浪人员,救助站站长王春峰有些无奈。  王春峰说,义乌市救助站每年都要接收近3000人次的救助对象,其中大多数要求救助的人员,经核实后都能及时安排返乡。然而,接受救助的人群中,有不少是疑似走失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疑似精神障碍、智力障碍人员。这些人员由于大多无法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给查询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目前,救助站内滞留的“无名氏”成年流浪人员就有25人,其中14名是女性,11名为男性。  这25名成年流浪人员的身份为何无法确定?“主要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而且大多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识字。”据王春峰介绍,有的“无名氏”不仅智力存在障碍,脾气也火爆。为帮助这些无法确定身份的成年流浪人员寻找回家的路,义乌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DNA数据采集、口音分析、异地交流问询、公安协助查询、寻亲公益组织的协助等方式,千方百计帮他们找家,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悉心的照料。  记者随机探访了五名长期居住在救助站的“无名氏”,遗憾的是,细心询问依然没能获得有价值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这五名成年“无名氏”的照片及一些基本信息,已在民政部的全国救助寻亲网上公布了至少四个月以上,但一直杳无音信。望知情人见报后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也希望有走失成年人的家庭到义乌市救助站看一看,那里是否有你们正在全力寻找的亲人。  记者还采集了五名据说都有子女但一直找不到家的女性“无名氏”。(具体情况详见新报官方微信)
一键分享:
& & & & & & &
& & & & & & & & &长期滞留救助站乞讨人员得到安置
当前位置: >
长期滞留救助站乞讨人员得到安置
赤峰市救助管理站有7名流浪乞讨人员(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在40岁以上),因智力残疾、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原因,无法说清户籍和家庭情况而长期滞留站内,最多的已长达两年以上。
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救助站将他们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病情稳定后委托市区的养老机构负责日常生活照料。在此期间,救助站一直与公安部门、全国各救助站联系,但因7人表述的个人信息有限,还是未有结果。
根据政策要求,“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清亲属或所在单位、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滞站人员,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安置”。但如何安置,国家、自治区一直未有具体的政策规定,省外、区内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赤峰市民政局多方调研,大胆探索,征求财政、公安等部门意见,召开相关科室、直属单位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起草了《关于将市救助站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移交市安定医院和市社会福利院安置的请示》上报市政府。建议政府:“解决7人在安定医院和福利院的生活费用;解决7人的临时户籍及身份证,方便7人依据本地户口的常住居民身份享受 “城镇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供养、医疗救助、惠民殡葬政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待遇。”
市政府对此事极为重视,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目前财政部门已同意拨付安置费用,公安部门也解决了7人的户籍问题。4月1日,7名滞留受助人员已全部入住民政福利机构。户口本上7个人生日共同定为7月1日,姓氏统一改为了“党”,昔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终于有了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家。
【相关报道】
网站管理:内蒙古赤峰市民政局
地址:赤峰市新城区党政综合楼D座7、8楼
邮编:024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诗无名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