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浸信会神学院和长老会的神学观点有什么不同,请读神学的同学

神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神学?
请把从古到今的神学家列出.他们都写了哪些?
全部答案(共10个回答)
人在学习,笨蛋。
神学的定义
基督教神学是对基督信仰所作的有系统的主题式的反省、理解与陈述。
 定义的说明
一 是以基督信仰为研究的对象
不同于回教或犹太教等有神论的神学,而是持三一神观的神学。 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思考,故其独特的三一神观也是基于基督的启示。
二 是以信仰为研究内涵
研究对象及于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了解上帝,也因基督而了解人。不只是了解基督徒个人的信仰,也是了解基督所建立的教会。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学不能不先有信仰的体验与实践。 基督信仰是群体生活,因此系统神学也不能脱离教会而为之。
三 是对信仰的反省。
所以神学不是第一线对上帝的经验,也不是第一手与上帝的对话。 它是在这种经验与对话之后跳脱出来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启示为判准来对教会的行动及语言作批判。
四 是对信仰的理解。
所以其用语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语言用在敬拜。 其用语也不是说服意志的,说服意志的语言用在宣讲。 理解是要发问,神学始于问题。问:是何?为何?如何?
五 是对信仰的陈述。
神学必是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道虽不可尽道,人还是勉为道之。
六 是系统的工夫。
(一)神学的反省、理解及陈述的工夫是系统性的工夫。
(二)反省是以神学的全部来对信仰作反省。
(三)理解是对圣经的启示]及信仰的经验作全盘的分析与综合。
(四)陈述是将对信仰的反省与理解作有组织的语文表达。
神学的一些特性
一 神学自成一种科学。
二 神学与哲学不同:
哲学基于人自己的理性与经验,神学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再辅以理性与经验。
三 神学与实践不可分。
四 神学是可变的,但它所要阐明的基督却是不变的。
-----------------------------------------------------------------------
为什么要有神学?
这是信仰与理解的关系问题,起源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实在论传统。由安瑟伦在他的三十一岁完成的第一篇系统论文《独白》中以祷告词的方式提出来。和其它中世纪的思想家们一样,安瑟伦没有严格区分哲学与神学。“对他而言,神学是要探索受造的实在背后的神圣逻辑和上帝的各种行动的事业。他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场这样做。他的路径方法,不是从他能够得出的推论中到处寻找证据,而是要努力渗入神圣的逻辑。这种逻辑,支撑着基督教会关于各样事物的观点。……安瑟伦向上帝呼求:‘让我在爱你中找到你;让我在找到你时爱你。’他继续说:他并不求理解处于威严高处中的上帝,因为他的理解力,将有负于完成该使命。但是,他渴望理解一定程度的上帝真理,那个为他所信所爱的真理。‘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credo ut intelligam】。因为我甚至相信这一点: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换言之,安瑟伦的立场,不是怀疑或者不可知论者中立的立场。毋宁说,他是在追随奥古斯丁的脚步,以求理解他所信的对象的真理。” 这里,安瑟伦显然是基于神学的出发点寻求对信仰的理解。从他在祷告中提出该问题的背景得知:信仰与理解的关系,实质上在人的心理生命中关涉到意志与理智的关系问题。
  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该问题都是现代神学探讨的核心论域。六十年代,布尔特曼四卷本的德语文集《信仰与理解》(Glauben und Verstehen)反复再版,就是一个明证。 正是在这个时期,当代天主教神学家谢列贝克斯(1914~)发表了如何理解信仰的系列论文,着重讨论神学方法论,1974年英文汇总为《信仰的理解 诠释与批判》一书付梓。 其大致结构,如果按照历史逻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神学诠释的时间向度(第一章 对未来的诠释)、语言向度(第二章 信仰言说的语境和价值;第三章 语言的标准)、信仰向度(第四章 神学的标准;第五章 人类问题与基督教的回答之间的关联)以及正义向度(第六章 新批判理论;第七章 新批判理论和神学诠释学)。从这种方法论的结构罗列中,作者虽然没有阐明四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向度的确属于历史逻辑的构成要素。不过,按照对一个历史文本的历史逻辑的考察,其构成要素的逻辑秩序应当为它的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信仰观。
  作者在该书“前言”里,把神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总结为:第一,在二十世纪,基督徒如何理解相信天国的《圣经》信息,如何断言这种当代的解释就是基督徒的理解(诠释学的循环);第二,面对不同的宗教和非宗教的诠释,基督徒如何运用现代思想为自己对现实所作的基督教诠释辩护。后者涉及基督教与各种现代思想、传统宗教的关系问题。
  在《圣经》这个历史文本面前,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表述着希伯来民族的生死命运的希伯来语和作为罗马帝国的一种标准语的希腊语。换言之,基督徒对于历史文本的语言的关注,无论在时间上和逻辑上都应当优先于对它的其它诸要素如时间、正义、信仰的关注。不过,在把《旧约》和《新约》理解为互相诠释的文本的时候,在把诠释学定义为对诠释的诠释的时候,谢氏从人类历史观的一个现代基本转向——历史中的未来维度、人的终极结局的终末论——开始他对时间的诠释。他没有指出这种对时间的诠释优先于对语言的诠释的逻辑依据,而是基于对现代人类历史观的经验观察。“人类真实的历史性体现为人是时间性的生物,人生以过去为背景,以现在为依托,不断走向将来——自从这种人类真实的历史性重新发现以来,终末论就成为具现在人类生存中的一个问题。”(页10) 于是,在历史时间的三要素中,未来就成为谢氏思想中优先于过去、现在的维度。人的每个自由生存的瞬间,尽管都内含现在、过去、未来,但这个瞬间的当下处于不断过去、朝向未来的过程中。“因此,人类建构将来的自由,在本质上预示着一个开放的终末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一种朝向未来的意志。这种意志,本身会潜入所有历史建构的自由的歧义性中。” 在这里,谢氏只是把现在理解为瞬间而不是一个时段。所以,他误把上帝对于时间的超越性仅仅局限为上帝对于时间中的未来的超越性。因为,现在作为瞬间,在不断流走;但作为时段的现在,是人与上帝发生相互关联的时间论前提。难怪他把上帝理解为我们的未来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上帝的永恒还包含着人的现在和未来;上帝是起始,也是末了;同样,上帝是超越人类当下存在的现在。”(页11)
  毕竟,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的道成肉身(上帝之言成为历史上的耶稣)事件和基督的再来同样是上帝启示自身的方式,基督徒就是生活在耶稣基督作为弥赛亚的第一次来临与第二次来临之间的时段里。这个时段,就是基督徒的“现在”,是终末论言说未来的出发点。神学对于时间的诠释,即使只是像谢氏那样仅仅侧重于时间中的未来要素,最终也涉及到对终末论的诠释。“终末论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历史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世界历史因为与上帝的关系才完满,基督身上体现了上帝的应许,世界历史在基督里终将成全。终末论不允许我们坐享其成,它是所有信徒在我们尘世历史的结构里负责达成的某种东西。” 这或许同他关于神学的动力源于“正统实践”(orthopraxis)的意识有关。他一方面强调未来作为时间的起点的重要性,一方面没有忘记信徒在现在对于救赎历史的参与。“这种救赎,现在必然已经展开在我们的历史中、在这个世界中,所以,现在的历史本身就是对最终、超越的终末的一种预言。” 以上便是谢氏的悖论性的时间观。
  至于神学诠释的语言向度,该书指出:以布尔特曼为代表的神学诠释学,把耶稣事件诠释成上帝在耶稣身上的作为;它的实在性,构成了批判的诠释学的前提(页35)。潘能伯格进一步超越《圣经》以及教会信理部的外在权威,深入到事件本身内在的权威。不过,作者并没有明确阐明这种内在的权威在潘能伯格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是从神学与语言的关系出发,划定神学家的工作。神学是以人的话语的方式诠释上帝的话语,和语义学有关。因此,神学家需要关注结构主义语言学、逻辑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现象学哲学,关注人类语言对实在的存在论表述,因为神学家要关注文本典籍所呈现的对实在的解释。更可贵的之处在于:他具体实践了这种要求。他把现象学的诠释原则应用到神学诠释中,指出神学诠释首先需要批判地分析《圣经》诠释的前理解;其次,它是一种批判性的自我诠释;再次,神学的再诠释,取决于诠释者对自己的处境获得了另外的言说方式(页47)。诠释者寻求表达自己处境的过程,即他的言语发生为语言的事件。谢氏如此定义神学家的工作,显然受到二十世纪哲学中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但是,强调神学研究中语言学介入的重要性,正从一个方面应证了《圣经》的历史逻辑研究的语言学向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旧约》是对那些作为上帝子民的以色列人进行诠释的核心文本;《新约》也是对耶稣的生与死进行基督教诠释的核心文本。这个诠释,依据耶稣的复活、并在《旧约》的理解范围内展开”。 “神学诠释的语言是一种元语言(meta-language),因为它是对陈述的陈述。它必须尊重《圣经》和教会信理部所用语言的意向性,而且它作为一种元语言,必须能够通过某种合适的方式表达《圣经》的意向性。”(页45)
  任何信仰诠释要忠实于福音,必须反映人类世界中真实的日常生存经验,否则,神学言说就义的。但谢氏也清楚地看到,耶稣复活或耶稣对于生命的救赎意义,不可能从人类经验中推导出来,否则,它们就不是来自于上帝的福音而是人类经验的理想化因素。在他看来,“复活和救赎的基督教意义,对我们而言是先天地不可理解的。如果这些概念的普遍可理解的内容没有涉及到人类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回答那些关涉到真理、有可能影响我们做出赞成或反对基督教的抉择的问题。” 或许,这正是基督教神学诠释学的语言悖论处境。
  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认为语言是神学诠释的核心要素之一,那么,在翻译诠释《圣经》的著作的时候,选择作者原初表述的语言文本为底本,乃出于翻译作为一种神学诠释的内在要求。因为,即使依据一种语言的几个译本或者几种语言的不同译本,只要没有原文作为最终的文本依据,而翻译者选取的一个译本的某些术语或段落一旦出现和原文的理解差异,那么,译文的某些表述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导致整个文本在思想方面的互相矛盾现象。在此意义上,“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尽量坚持从原文翻译的版本精神,对于古代系列部分尤其重要。或许,这正是在今天这个翻译质量鱼目混珠的时代汉语基督教学典传译的独特价值所在。
  “神学的语言难题,其实不是上帝的话语是否可以并在多大程度上表述为一种人的话语,而是人类的生存——如果它本身是人类语言的源泉——是否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上帝及其作为之奥秘的问题。”(页69-70) 于是,谢氏从神学诠释的语言向度转到信仰向度。他认为:信仰不是人的思想的产物,但信仰会促使人去思想。信仰中的思考,是一种后发行为,是对人所听到的上帝在先给予的话语的反思。尤其在今天这个人类生存的多元化时代,人们尽管对《圣经》中的耶稣基督的信赖有具体不同的表述,但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都同意:“‘正统’的诉求,必须完全依据对《圣经》中的耶稣作为基督的信赖,上帝在他身上为我们成全了救赎之行动。” (页72)在这个意义上,神学多元化,根源于神学家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与解释的多元化。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事件。这种上帝之道成为耶稣的肉身的事件和他死后复活、升天、应许再来的事件,吁请人在生命的改变中做出回应。“基督教不是单纯的诠释学对象、或者是纯粹理论(theoria)的问题,它最终是一个信仰实践的问题”(页83)。
  在问题意识方面,作者注意到:英美、斯堪迪纳维亚的分析哲学家们,不同于西欧纯粹理论的人文主义诠释学传统的思想家如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布尔特曼。后者单方面关注当代人对文本的理解构成问题,而前者强调文本的意义本身。“只有我们在某一时刻、某一特定的场合解决了意义的标准问题,接着也解决了理解意义的标准问题,我们才能回答意义问题和对该意义进行诠释理解的问题。”(页81-82)
谢氏指出:神学诠释学和人文科学的纯理论诠释学的差别在于:正统实践。神学诠释学面对基督再来的应许,而未来不是纯理论思辨的对象,理论无法解释未来。在此意义上,“基督教不仅是一种诠释行为、一种生存的启迪,它更是对将人看作社会存在中之个体的生存的更新。”(页91)“基督教不仅指明了人类生存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是要更新这种生存,基督教的理论本身就暗含着这种更新的元素。因此,不管是正统的还是非正统的信仰,都可以在基督教的正统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基础。”(页92) 以正统实践为基督教的标准,意味着基督徒的认信的任何命题的意义,取决于他的整个行为而非纯理论的解释;以上帝子民的接受为标准,意味着基督教信仰是一种群体的共同言谈与理解的信仰。当然,这种分享无论是对于个别信徒还是对于地方教会的主教,都受到同一个基督福音的引领。不过,作为一位天主教神学家,谢氏强调教会信理部要在服从上帝话语引导下规范基督教语言的运用,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教会建立有效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早期教义,起源于教会最初的规范性的信仰表述——《圣经》——依然在今天发挥着直接的典范作用,能够引导人对基督教信仰做出忠实于福音的神学诠释。
  “在我们这个信仰非常自由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谈论上帝时使其可以被所有人明白并构成意义,不仅仅是基督徒(特别是对基督教神学家而言)的一种荣誉,而且也是一种责任。因此,当前的诠释学的趋势,不是直接指向上帝存在的证明,而是使基督教启示让人明瞭。”(页112) 在讨论“问-答关联”——人类的追问与由启示的回答之间的关联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作者看到语言分析学家提出的一个根本问题:“宗教的回答是否能解决非宗教的提问。”(页114)同样,神学家需要思考的是:按照神学的答案回应哲学的追问,是否有意义。如此设问的逻辑依据在于:对于个别的言说主体而言,他关于不同的人文学科是否有着明晰的边界意识;而且,他需要在先地考察人文学者(包括哲学家、神学家等)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边界意识。
————————————————————————————
古到今的神学家
这里只有部分
奥古斯丁: 《忏悔录》
查斯丁: 第一护教辞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约翰·卫斯理: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
加尔文: 基督教原理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贝考维: 罪之谜
汤姆.华森:系统神学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English)
帕斯卡:《思想录》
安瑟伦: 上帝存在论
《历代教会信条精选》
克雷芒: 给新受洗的人
-----------------------------------------------------------------------
曾念粤:专访莫特曼
赖品超:田立克论人与自然:一个汉语处境的观点
信仰的动力与宗教的异化-从祈克果、田立克谈起
周学信: 不离不弃等候神-薇依
徐四浪:潘霍华的宗教观
周学信著/黄玉燕译: 卡尔巴特──二十世纪神学界的巨人
卡尔亨利-福音派神学猛将
苏友瑞: 莫特曼的神学方法论
林鸿信:巴特──认识「有人性的上帝」的神学家
王崇尧: 尼布尔《基督与文化》类型之探讨
名: 听君一席话--访斯托得谈真理与生活
刘小枫: 十字架是大地的希望
林鸿信: 人要如何传讲神的话
刘小枫: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刘小枫: 上帝就是上帝--纪念卡尔·巴特逝世二十周年
大卫-威尔斯: 斯托得简评
麦克-汉弥尔顿: 薛华的异象和挫折
大卫-威尔斯: 神学信念与牧者心肠─素描斯托得
华: 写书给现代人的因由
特雷西: 现代,反现代与后现代 - 世纪之交的西方神学反思
-----------------------------------------------------------------------
唐崇怀: 神的无名性和无情性
凯文:教会与世界--读齐克果的《抨击“基督教世界”》
华德凯瑟:旧约神学探讨
思路:宗教改革两巨人——浅论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
William.C.Innes: 加尔文的经济神学思想 ─ 职业无分圣俗
基督徒与伦理
基督教伦理学(大纲)
林淑芬: 期待一个本土耶稣形象的重建
刘锦昌: 阿奎那的神学伦理学
何光沪: 精神如何影响历史?
刘锦昌: 圣方济的贫穷神学
刘清虔: 浅探约伯记之上帝观
唐崇怀: 神学和神学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李思源: 我对基督教人观的粗浅理解(论纲)(感谢著者惠寄)
张力杨: 和平的颂祷
卡尔逊: 信徒从政
任不寐: 神学笔记摘要(1-3)(感谢著者惠寄)
甸: 基督教信仰与其它宗教、文化、哲学的救赎论的简要对比(感谢著者授权)
蔡丽贞:「委身与救恩」的世纪之争
陈佐人: 神学的中介性
唐崇怀: 世俗主义─被困囿的自由
刘清虔: 启示与语言──从意义理论探讨神学语言的若干问题
曾庆豹: 神学论述的「语言转向」: 一个概观
唐 逸: 安瑟伦的冥思录
唐崇荣: 《三一神论》
刘锦昌: 路德的十字架神学
巴刻 著/刘良淑 译: 好异教徒会下地狱吗?
微: 911苦难
林慈信 著/小灶 译: 我们现在相信什么?
方正钧: 由911事件看圣经的预言
于力工: 预言的应验与祷告
斯托得: 筑桥──跨越文化的鸿沟
lk: 从路德神学看「无所谓之争」
朋霍费尔: 责任和自由--《伦理学》节选
卡尔逊: 论基督教与魔棒
王志勇: 律法与福音——从改革宗教义看律法与福音的关系
唐 逸: 安瑟伦的冥思录
-----------------------------------------------------------------------
唐崇荣:福音神学的本质
谭立铸: 从基督教的汉化说开去
李思源: 评何光沪的汉语神学:兼及刘小枫
林慈信著/陈佐人译: 华人神学教育历史沿革
唐崇荣: 《神学讲座 ——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
李秋零: 汉语神学的几点思考
陈佐人: 教义、神学与「文化基督徒」
刘宗坤: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基督徒」现象
李景雄: 香港神学界的反省与中国亚波罗的出现
李秋零: 神学与文化的互动
曾庆豹: 华人神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诠释的冲突
未: “文化基督徒”评论--从林语堂谈起(感谢著者授权)
林荣洪: 近代华人神学的特色()
林荣洪: 近代华人神学主题()
子: 《神州》何以风靡神州?──对华人基督徒历史批判之批判(感谢著者惠寄)
唐崇荣: 宇宙性的基督
-----------------------------------------------------------------------
殷保罗著/姚锦森译:神学词汇浅释
章力生: 《系统神学》(共八卷)
殷保罗著/姚锦森译: 《慕迪神学手册》
任以撒: 《系统神学》
马特生著/谢受灵译: 《基督教伦理学》
萧江祥: 《基督教思想史》
载: 《灵修神学发展史》
巴文克: 《基督教神学》
伯克富: 《基督教神学概论》
伯克富: 《基督教教义史》
海伦堡: 《真道初阶》
刻: 《传福音与神的主权》
伯特纳: 《基督的位格》
刻: 《活在圣灵中》
名: 《海德堡要理问答》
凯波尔: 《圣经如是说》
Loraine Boettner: 《基督教预定论》
约翰-府来: 《神护理的奥秘》
伯特纳: 《改革宗信仰》
斯托得: 《认识福音派信仰》
森: 《认识苦难的奥秘》
恩: 美国部分神学院介绍
关于神的知识
从字面来看,「神学」就是有关「神」的「学问」,学问又可解释为知识。所以神学就是有关神的知识,包括神的属性、神的作为,神和宇宙及人类的关系。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知识。有些基本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有些知识是可以从经验及学习中得到的,而人类对神的基本知识—宇宙中有神的这个观念却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有些人在口头上否认神的存在,可是这观念却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至于对这位神的进一步知识,比如说神的属性与作为、人类的罪与对救恩的需要、耶稣的死与复活等,虽然都属于神学的范畴,但并不需要有很高深的学问才能了解。
认识神的重要
通常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信任,与彼此间认识的程度成正比,面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我们不容易有感情,当然更谈不上信任。相反地,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有感情、能信任,是因为我们认识他们,认识越深,对他们的感情与信任也就越大。我们对神的认识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毫无所知的神,自然无法全心信靠,但当我们的神学知识越多,对神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对神的热心与信靠也就越坚定持久。否则,盲从盲信,一遇到考验,信仰立刻就崩溃瓦解了。
神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神的属性,使找们在生活上能逐渐有他的性情,满有耶稣基督长成的身量:它也帮助我们知道神救赎的计划,和他对他儿女们的心意,叫我们凡事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寻求他的旨意,与神同工、同行,讨他的喜悦。我们既知道耶稣还要再来,这个世界的结局将要来到,一切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撒但与一切作恶的都要被仍在硫磺火湖中永远灭亡,我们为人就会更敬虔,度我们在世的光阴,切切仰望神的日子到来。
神的自我启示
若是想认识一个人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是看他所做的事,第二是听他所说的话。比如说:提起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发明家:讲到孙中山,也都晓得他是推翻满清的革命家。我们虽然未曾见过这两个人,但是前者所发明的东西,或后者在革命中所产生的影响,都能证明、显示出他们的贡献,但若想进一步了解他们二位心中的思想、脑中的意念,过去的历史和他们事业中的细节,则须听他们所讲的话,看他们所写的书,或阅读别人为他们所写的传记才能了解。
对神的认识,或者所谓「神学」,也是如此。我们所知道一切有关神的事,分析到最后都是从神的自我启示来的。换句话说,神学知识的来源不是一种魂游象外的幻觉,也不是瞎子摸象式的臆测或推论,乃是神为了成就救赎计划而主动地向人类启示他自己。这种启示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启示,或者叫做自然的启示:另一种是特别的启示,或者叫做超自然的启示。自然的启示,是指神藉着大自然向我们启示他自己。就如诗篇作者所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他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诗十九1~4)。虽然我们看不见神,但神创造的事实围绕在我们前后左右,叫人无法逃避,只要我们一睁眼就看到神手所做的工。超自然的启示,就是神用超自然的方法,把他自己要说的话,放在古时诸先知和使徒的心中,这些先知和使徒,在圣灵的感动与管理下,把这些话忠实地传达出来,就成为今日的圣经。简言之,自然的启示使我们知道有一位神,超自然的启示则让我们知道这位神是怎样的神。
神学内容的分类
由于神学所涉范围十分广阔,通常可以分为下列五大部份来加以研究:
是有关神的本质及属性的研究,包括神的三位一体,神与世界的关系,神的命令、创造、与护理。
是讲到人类的起源与本性,人的堕落,罪的性质与存在,亚当犯罪对他自己及其后代之影向。
是论到神为了救赎人类所定的目标及计划,基督的位格与工作,基督救恩之应用,罪人重生、称义、成圣之过程,蒙恩之管道等。
包括教会的意义、性质、特性、组织与使命。
讲到人身体死后灵魂的状态,基督的再来、复活、最后的审判、世界的末日、天堂和地狱。
究神学的益处
至于为什么要研究神学,或者说研究神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研究神学的益处很多,简括说来有下面几点:
一、研究神学可以锻链思考能力
人类的头脑生来就有思考及组织的本能。当我们看到一堆颜色、形状不同的物件,堆放在一起时,本能的会想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红的归红的,绿的归绿的,方的归方的,圆的归圆的。在面对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时,也会很自然地把它们组织起来,使它们系统化,信徒对知识的处理也是如此。即使是那些反对神学的人,对神的信仰与知识,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研究神学,可以训练信徒有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神学可以培养基督徒的品格
经过消化的圣经真理,是培养基督徒品格不可缺少的营养。「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说的一切话。」圣经的真理能影响信徒的品格:若能把这些真理系统化,必更容易看出相互间之关系,对信徒品格的影响将更大。在教会历史中那些最坚强的信徒,往往也是对圣经真理了解的最透彻的人。
三、研究神学可以装备传道人更有效地事奉神
做传道人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在于他是否能正确而清楚地认识与传递真理。一个老师自己了解的越多,他能传授的当然也越多。一个不懂英文的人,当然就无法教英文,一个传道人不但要把神的道正确地传授给信徒,也要抵挡撒但的攻击,败坏它一切的诡计,与一切的异端邪说。研究神学不但使他自己得到装备,能够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也能帮助那些被魔鬼试探,落在异教之风里的信徒,在神的话语上重新建立。
四、研究神学能加强教会的见证与功用
一个教会兴旺与否,在于它是否能「持守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一个教会如果对真理认识不清,不但不能造就信徒,反而容易被魔鬼利用,把人带入异端邪说之中。反之,一个教会如果对神的真理有正确的认识与教导,必能使信徒建立正确的信仰,增强其对神、对人的爱心,热心传扬真理,使神的天国早日降临于世。
对于神学学习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历史与文化的解经为基础。   如果要从圣经中推出神学的结论,首先必须根据经文的历史、背景与文法去解释圣经。换句话说,历史与文化的解经是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做神学的推论,就好像建房屋,必须要先打稳地基才可以往上盖楼房,否则就很容易倒塌。同样如果要研究神学,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历史与文化解经作基础,就很容易造成偏差。从教会历史中可以得知,不少异端或极端神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因着强解圣经,不理会圣经的历史背景、文法解释或过份灵意化的解经方式所造成的后果。
   二、不以主观意念替代神的教训。   要发展出一套神学理论,必须尽量综合圣经里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经文,然后才归纳出彻底的、有系统的结论。如果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思,编选出部分的经文,即建立一套教义,这种做法是以经文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作为解经者的责任,是要决定神在圣经中所说话语的意义,不可以人的声音,取代了神的教训。  在早期教会,使徒时代以后的教父时期曾经有人主张分割圣经,而后来这派学说被认定为异端,他们认为旧约都应该废除,而四卷福音书中也只承认路加福音。同样今天在中国教会里也有这种只偏重部分圣经的现象,但什么才是与主题有关的经文呢?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是字面相同。例如:要查考有关「贫穷」的词汇,可以把圣经中「贫穷」二字的经文全部找出来参照;但也可以更广义的找出相关的经文的范围,也就是在观念上有关的经文,如「贫穷」这二字,也可以参考有关财富、财主、金钱等经文,以引申到在神的眼中对金钱的观念,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并由此推论神对贫穷的定义。耶稣在路九58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这段经文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与金钱、财富有关的字眼,乃是在探讨「事奉的心志」,这段经文,对要跟随他的门徒而言,只有一个教训—放下所有阻拦及牵挂,专心来跟随他。
   三、凭信心接受神的话。   若有两个圣经教义从字面上看是相互矛盾时,我们应当凭着「信心」接受,当知道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若要了解圣经,必须藉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唯有属灵的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参林前二1~15)。慈爱与公义这两方面,在人的眼中常常是冲突的,有慈爱就不谈公义,讲公义就没有慈爱可言,但圣经中所描述的神是绝对「慈爱」又绝对「公义」,当耶稣基督甘心顺服死在十字架上时,这种赎罪的爱,舍己的爱,同时彰显出神的公义与慈爱。另外,谈到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圣经中不断教导、启示,神在这宇宙、历史中掌权,以致在各人生命上才拥有绝对的主权。  但圣经也同时强调人的责任,要人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如果是神掌管宇宙,为什么又要人负责呢?这两方面圣经都有情楚的教导。按逻辑来说好像不通,但其中却有很深奥的道理,如果一时难以明白,我们就应当凭信心去接受,这并不是盲目,因我们已从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确实知道这一位神是可信的。
   四、以相关经文做支持。   从经文里推论出来的教训,只要能得到其他所有相关经文的支持,就可说是圣经的真理。例如:耶稣也引用旧约与撒都该人辩论,有关「复活」的问题,在可十二26~27,撒都该人不信人死了后,还会复活,但耶稣引用摩西五经指出神常常自称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乃是活人的神,因此在神的眼中这些列祖也都是活人。既然当时列祖已经死了,而神却又把他们当做「活人」,以此推论出「复活」是事实。换言之,圣经中未必把每一件曾发生过的事情都明示以让人明白隐含的教训,但如有其他经文支持,却可以在经文字义以外推论出另外的历史教训和属灵的真理~~~
神学是希腊人词theos ("神") 并且商标("词的化合物, "" 演讲," "想法," "原因") 。 神学也许因此被定义如同辩解的演讲关于上帝。 严格来说神学考虑唯一存在和本质的神是。 在它的更宽和更加通常的感觉, 然而, 它也许包含神的关系的全方位对世界和对人类并且人的反应充分的品种对神的。 虽然通常使用西部宗教, 规定也许向系统的任一种宗教的研究和介绍被申请。
一使用规定明显地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神学意味一个合理的构想神与诗神话相对关于神。 合理的神学的随后希腊传统很好生存了入基督徒时期, 并且方面的它是显要的在塑造各种各样的犹太, 基督徒, 和伊斯兰教的神学。
在早期的基督教, 神学有一定数量的意思。 它提到了, 例如, 上帝的整体奥秘, 特殊教学关于上帝(例如, 三位一体的教条), 或一个阶段在上帝神秘知识。 总之, 然而, 神学暗示了对上帝的理解在简单的信仰之上在上帝。 只在中世纪期间做了神学成为有些一个学术领域, 或"科学," 在现代感觉。 以中世纪大学的上升, 神学教职员开始涌现, 并且神学来被定义作为科学象其它科学在中世纪课程。 它进行了从它自己的第一项原则, 跟随了合理的询问被接受的坎农相机公司, 和因本身之能力导致了知识一个组织的身体。 因为中世纪神学包括宗教询问的学术和nonacademic 形式, 经常在紧张与彼此。
它的历史其间神学被细分了根据各种各样的样式。 一个典型的样式区别在历史, 系统, 和哲学神学之间。 一学习宗教传统的内容; 秒钟试图它的教条的全面解释和博览会; 并且三调查宗教信仰的哲学预想和涵义。 并且重要道德神学, 或伦理, 探索宗教生活的道德维度, 并且实用 神学, 解释崇拜, 人际的关系样式组织, 和方式的形式在宗教社区范围内。
虽然不同的问题使神学家出神在不同的时刻, 某些题目委任自己象基本对神学研究。 这些包括为上帝, 生存和属性上帝, 联系上帝对世界和世界对上帝 , 方式神的统治人的事理, 源泉和字符的人的疏远从神, 方式人类的恢复对上帝, 和人类最后命运人的知识的依据。 这样题材是中央的在神学的历史过程中和继续今天控制神学反射。
基督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希腊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新约中直接提到过的希腊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使徒保罗前往雅典传道,“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于...
&圣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应该深入的读一下.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书组成.
&旧约&是犹太人先民中的一些哲人们分别写的.基本上记...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天主教会的教义,而不去怀疑其基本前提以及以《新约》为基础的宗教内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则是向人们解释那些已经被人...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浸信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