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少数民族工艺品地区的旅游工艺品产业

关于城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_新浪新闻
关于城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助力的极好态势,促进其良性互动,个性发展,共性繁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作为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其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鼓舞、民族饮食、民族宗教、民族工艺美术等无不有其光辉灿烂的深刻内涵。
  近几年来,城步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旅游、特色经济、各种节庆、对外文化交流、演艺市场开发等实际情况,积极寻求民族文化繁荣与民族旅游发展的载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资源还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厚积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更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应有的经济优势。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索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城步民族文化旅游现状及原因浅释
  城步虽属国贫县,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却异常丰富。景点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市一枝独秀,诸如风光壮美的大南山、烟波浩淼的白云湖、粗犷苍茫的十万古田、有“小张家界”之称的两江峡谷,堪称邵阳的旅游家珍。城步不仅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大湘西开发县,更是全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但城步的旅游景区景点依然存在深度开发不够、包装宣传不大、基础设施不强、接待档次不高、旅游产品不多、旅游线路不优等不足。民族民俗文化普及不广、知名度不高、互动性不强、专业文化人才不多、文化场所他用、文艺队伍不活等等问题。导致城步民族文化旅游现状的原由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只看到文化只是意识形态,只能发挥教化、娱乐、体验、审美职能的一面,没有真正地、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经济属性。同时,即使看到了文化的产业属性,也因过去的行为模式,不善于按照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去找思路,求发展,从而坐失良机。
  2、民族文化旅游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不明显。具体表现为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集约化程度不高。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停留在卖“毛坯”及诸如“接待式”开发,缺乏深度创意。
  3、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有较强市场策划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策划、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旅游消费中介服务、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现行投融资渠道单一、不畅,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得不到进一步发掘。现行文化旅游经济政策总体上未能跳出“事业”框架。对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性投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特别是在如何吸引民营资本上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政策性指导。民族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但因多方面因素难以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5、文化旅游体制改革难度大。文化旅游单位“等、靠、要”思想突出,未能创造性地去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掘利用。
  二、做强做大城步民族文化旅游的对策
  如何进一步发掘、整理、推广这些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使之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品牌并走向市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拯救和保护好古苗文。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说被广为流传,而在城步丹口镇却发现了数十块古苗文石刻。省文物部门专家及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学者、教授实地考察后,证实:“这些石刻就是失传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将彻底推翻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而这些石刻将成为最好的物证,城步苗文也将改写整个苗族文化的历史。”必须引起省、市、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予以专项保护。
  2、充分发掘、整合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打破县、市、甚至省际地域界限,根据各相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行整合。比如: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居聚相对集中,也容易整合,这就要求各行政板块有一个统一的保障机制来统一进行整合,并做好如下三点:一是编制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确定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文化旅游事业基础的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在编制规划的思想上,应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城乡广泛参与的理念和文化旅游多元并存的理念,做到物化形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观念形态、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编制规划的产品设计上,应突出地体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统一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为目标,促使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符合市场需要,成为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拳头产品。二是培育统一有序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产要素市场。民族地区要把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要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加深各种文化旅游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文化旅游生产要素开放的程度。三是以层次配置为抓手,通过项目、品牌、市场、信息等渠道,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确定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主导产品定位和开发格局定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布局、类型、功能、档次、规模和风格,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拓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
  3、加快培育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一是民族文化旅游要上档次。旅游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依托民族民俗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着重在适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培育和建立经营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民营企业。二是民族文化演出要有载体。在通过进入市场的手段壮大现有各级民族文化演出团队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在适宜发展不同样式的民族演艺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业,培育和建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民营企业。三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要显特色。在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产销业,培育和建立生产经销工艺品的民营企业。
  4、大力发展特色节庆文化、品牌文化。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谐的节庆来源于和谐的文化活动。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构筑欢乐详和的节庆氛围。元旦、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庆日,还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姑娘节、枇杷节、乌饭节、清明节、端午节、半年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小年节等节日,组织各级民族演出团队进行演出。同时深入挖掘品牌文化的多种内涵,形成文化品牌多元化开发的局面。
   三、做大做强城步民族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和谐文化是人心所向的文化,应具有核心凝聚力,具有民族的公信力和向心力。如何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我们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提供正确导向。发展先进文化旅游,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旅游。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和谐发展的主题,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权益。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旅游政策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旅游的统一性和各民族文化旅游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民族文化旅游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4、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提供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建设和谐文化旅游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5、大力培养民族文艺干部与民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培育一批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旅游工作队伍,造就一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遗产,建设民族和谐文化旅游的重要力量。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旅游,新的文化旅游推动新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掘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用颇富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旅游经济推波助澜,为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进步增添正能量。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旅游建设又好又快迈向新时代。
  (作者单位:城步县委宣传部)   (原标题:关于城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openresty/1.9.3.1论对内蒙古地区旅游工艺品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的重要意义--《科技风》2009年24期
论对内蒙古地区旅游工艺品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的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及热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地域跨度最大的民族地区,近年来旅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与企业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592.7【正文快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以及由其带动的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及热点,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巨大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崇贤;[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4年01期
章曾君;;[J];科技资讯;2006年13期
;[J];科技资讯;2004年05期
王在全;;[J];税务与经济;2007年03期
方杰;[J];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7期
罗耀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年01期
刘国豪;[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张锐;;[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19期
;[J];电脑迷;2008年10期
丁飞飞;;[J];IT时代周刊;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北京工业设计发展报告[C];2000年
杨先龙;程业笛;;[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王慧勇;;[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二分册)[C];2003年
吕晓宁;;[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家圣;唐显银;;[A];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湖北省)[C];2011年
杨兆平;;[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C];2001年
;[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杨继军;;[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周斌泉;;[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尚吉刚;[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佘慧萍;[N];南方日报;2004年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刘志财;[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罗文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张培发 刘晓波
田东江;[N];南方日报;2009年
王基国 刘嘉麟;[N];南方日报;2009年
李佳霖;[N];经济日报;2009年
李亮;[N];经济日报;2009年
周晓敏 通讯员
陈文利;[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见习记者
戴曼曼;[N];南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沃伟东;[D];复旦大学;2006年
王启亮;[D];厦门大学;2009年
文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赵庆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潘国臣;[D];武汉大学;2005年
李建升;[D];浙江大学;2008年
吴文盛;[D];武汉大学;2005年
张旭;[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赵世刚;[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朱凌;[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炜;[D];江南大学;2007年
宋亮;[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刘磊;[D];山东大学;2009年
袁凯;[D];东南大学;2006年
苏延霞;[D];湖南大学;2003年
李洁;[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李凯;[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魏玮;[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张军;[D];山东大学;2006年
李洪刚;[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云南沧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促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来源:云南网
融合联动发展大提升
沧源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葫芦、南瓜、冬瓜、黄瓜、佛手瓜、向日葵、蓝莓、冬桃、杨梅、提子等特色瓜果产业,做实增收大农业,建成景观大产业。目前,全县累计种植瓜果3350亩。大力倡导生态有机理念,以碧丽源芒摆有机庄园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文化+加工+旅游(商贸服务)”的经营模式在全市推广。
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与云南航空食品公司达成旅游食品加工合作意向;鼓励和支持竹黄金饮料生产、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水产养殖、牛干巴加工等企业向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民族工艺品加工业提质升级,扩大民族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4家,主要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红木家具工艺品生产加工、佤族织锦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佤山特产美食生产加工等。目前,全县共有注册的品牌商标152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5个。
着力发展壮大旅游服务业。目前,全县共有宾馆酒店117家,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星级酒店19家,其中拟建五星级1家,在建四星级4家;共有餐饮点314个,其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餐饮网点121个,有旅行社、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旅游汽车公司、歌舞演出公司各1家;各类文化旅游娱乐场所213个;旅游商品、工艺品、土特产生产企业7家。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正在繁荣三产,引领和助推生态一产、绿色二产的发展,一二三产正在形成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民族文化品牌大发展
以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活动为载体,沧源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该县举办了佤语文、佤族祭祀木雕技艺、《沧源木鼓舞》等佤族文化传承培训,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祭祀木雕技艺》的摄制工作;《翁丁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规划》通过省级评审,阿佤山歌舞团到法国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让佤文化走向了世界;出版发行了《佤汉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佤族卷》、《经典佤族歌曲专辑》等书籍和音像出版物,佤文化题材影视剧《定情梦》、《荒岛一百天》、《情比山高》、《北京卡门》等在沧源取景拍摄;佤山青年音乐演绎社注册成立,并成功举办了“原声部落”音乐文化展演活动;以佤文化为核心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沧源荣获“2015中国最美丽县”、“2015百佳深呼吸小城”和 “2015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称号,翁丁村入选“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并入选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
云南网通讯员 赵志明
责任编辑: 罗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对内蒙古地区旅游工艺品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的重要意义.pdf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60 &&
论对内蒙古地区旅游工艺品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的重要意义.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 1------------------------------
内 蒙 古 地 区 旅 游 工 艺 品 产 业 现 状 进 行
调 研 的 重 要 意 义
(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内蒙古呼和浩特ol 0020)
长 ,势 溉躯及杯区不舳贼疋
一 一一 一~
.~ 。, 。 叫
蓑 獬 ,雾
牡一 .. 一 一 笺 ? 、 , 肼 嚣 蝴,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 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市场
游地给游^留下的印象。 一如何,除了景点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准,旅游
一一 一一 一
的进_步开放、p :_ qLS- 椭 的逐步调整及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
工艺品和纪念品本身给游客 留下 的纪念意义也十分重要。来内蒙- $- 7 E游
一一一龇一
业以及由其 带动的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我 国国民经济 发展新 台勺增长点及 热
的人大都有这样一种遗憾 ,临走时选不 出几样满意的纪念 品。传统的旅
点,全 国越来越 多的地方意识到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 国民经济及相
游商品,如蒙古刀、银制 的酒具、皮质品等大多品种单一,形式老 旧,
关产业 的巨大带动作用,并纷纷制定出相应 的政策、措施 ,来推动 、促
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能激起; 肖费者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工艺品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