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电影上映时间到底是中朝联军胜利还是日军胜利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e37d20b26643d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有问题 @ 爱问Powered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汤显祖之抗倭论述
作者:萧德齐
汤显祖是坚定的抗日(倭)爱国志士。明万历二十年,统一后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先呑并朝鲜,再征服大明。明军跨过鸭绿江,七年后,中朝联军把日寇(倭寇)赶出朝鲜,此役“保证了东北亚三百年和平”。汤显祖曾对明万历抗日援朝,作出了极其精辟的论述,这是伟大的戏剧家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研究。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并天安门阅兵之际,让我们重新学习这段被时间淡忘的历史,对系统地深刻地再认识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并天安门阅兵,具有深远之意义。
一、汤显祖关于“东夷之为中国患也”之论
公元1592年,即中国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我国史书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史书则称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史书将其分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万历朝鲜战争的爆发印证了汤显祖“东夷之为中国患也”预测。这一预测印证了其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以后数百年的侵略走向。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广阔、富饶的东亚大陆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自663年白江口海战大败于唐朝以后,日本即开始了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和借鉴。经过长期内战统一后的日本,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终于迈出了东亚大陆扩张的步伐,日本以侵略朝鲜为跳板与朝鲜的宗主国明朝在朝鲜半岛展开了一场影响此后数百年东亚局势的大决战!
日本在经历了1467年应仁之乱,到结束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终于在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军力空前强大。而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国内长期和平,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朝堂上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日趋腐败;同时期的明朝也是日暮西山。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发动侵略国朝鲜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578年丰臣秀吉就向其主君织田信长提出:“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夙志。”1585年,丰臣首次明确提出“征讨中华”,并为此积极准备。1587年他在给其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5月,丰臣致书朝鲜国王李昖:“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中国明朝),使其四百洲尽入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也。”
公元1592 年2月,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丰臣秀吉以9个军共15万兵力,大小战舰700余艘,出兵朝鲜。日本以举国之力开始其历史上对大陆的第一次进攻。并很快占领朝鲜全境,朝军无力抵抗,一溃千里,国王逃到了中朝边境的新义州,频频遣使向明朝求救。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共抗强敌。明朝派出军队20万人,赴朝参战,这场战争打的异常艰苦并惨烈,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日至19日,中朝海军和日本海军在釜山附近的露梁海面上展开激战。邓子龙锋利搏杀,身受重伤,不幸阵亡。朝鲜民族英雄、水师统治使李舜臣和随后赶来的明朝援军将日军层层包围,。明、朝联合海军在露梁海战中,获得胜利,日军几乎全军覆灭但李舜臣和明将邓子龙战死。露梁海战后,日军退回日本,残余日军也基本都被消灭。中日万历朝鲜至此结束,中朝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场战争对于当时东亚局势有着深远影响。明朝由于国力大耗,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政权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朝鲜惨遭连年兵祸,遭受重大损失,国势一蹶不振。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实力大衰,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为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丰臣秀吉的大陆征服计划失败后,日本国内不少思想家及统治者不断鼓吹丰臣秀吉的计划,宣扬丰臣秀吉的思想,致使日本丰臣秀吉的对外扩张思想在此后400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值得注意的是,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近代中国危害甚大的“大陆政策”。从16世纪的丰臣秀吉开始、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20世纪依滕博文,东条英机、等人,逐步细化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方针政策。使日本屡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二、汤显祖关于张位“东征决策”记述
张位()、字明成号洪阳,南昌市新建联圩人, 任“吏部左待郎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二十年四月(1592)张位入阁。张位入阁执政,遇到的重大事件是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 张位认识到“倭寇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据朝鲜《宣祖实录》:日本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可见日本丰臣秀吉的真实侵略目的, 张位作为内阁二把手,是朝庭中立场坚定的“主战”派,与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赵志皋为首的“主和”派产生严重分歧和斗争,几年來“战与和”,“再战”,朝庭上下一直围绕朝鲜战争争论不休,斗争不断,初期明神宗在“主战”派、“主和”派之间摇摆不定,游离两派之间。
时“主和”派主要是首辅赵志臯和兵部尚书石星,在朝中势立强大,但张位在困难前面,毫不退缩,作为次辅在朝庭中立场坚定,积极向万历皇帝进言,立挺对捼“东征”。张位坚持“抗日援朝”即“东征”的政治主张, 张位终于克服“几中不测以去,所常往来论议者,皆受重劾”的困局,渐变佳境,使朝臣中大部份人在了解日本侵略朝鲜的实际战况后.转而支持 “东征”主张,为明神宗提供了“东征”决策和支持。从而使怠政的明神宗,在朝庭“主战”、主和”之争中,坚定“东征”的正确立场,直接指挥全国总动员,参与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东征”战争,直致取得这场抗倭战争胜利,留下明万历一生执政,振国增威的唯一亮点。
历史上汤显祖没有机会参加“东征”的决策,没有上过“抗日援朝”战场。但是汤显祖留下的文集,笔者在留心搜集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许多诗文中,汤显祖通过对张位师相一生功绩的总结,尤其是张位执政时基于国家利益着想,在“东征”和“国本之争”两重大政事上,张位其立场和行为都深得汤显祖高度赞扬, 由于汤显祖和张位晚年南昌交往甚密, “抗日援朝”高层内幕得以保存。
万历三十年汤显祖又说,张师相一生:“夫星纪豫章,固天下偉鉅人之处也.予幸以同年为宷,入侍经筵,出赞卿事,蓋相与雍容穆清观于进退屈申之故者十五六年.…功之显融徹者有二,东夷之为中国患也,盖与肃皇帝相终始。杨粤之间不足为也,往岁遂大举属之高句丽以窥辽。夫东北者,天地终始之际,辽金元之兴皆在焉。宋惟不度,而与和亲。从混同而西,则神京在矣。在事者曰,无动而姑与为亲。虽予在田间,抚手而叹,何主计之失详也!已而我张公確乎任战,曰:高丽且亡者,不如取之;不能取,则救之。可以有存亡之恩,而远东夷之患。于是命将度辽万里,宿重师高丽之东,偏战鲸鲵禆海之上,天子倚焉。高丽奋而寇不中于辽,上无东顾之优者,公之功也…”。汤显祖记叙了抗倭全过程,全面分折了抗倭重大意义,汤显祖还以中国历史中丰富的经验教训,将明王朝的对日抗战与宋朝相比较,分折中朝之间的唇齿相依关系,强调中国东北重要性;论证了张位“东征”政策策略的正确。
张位下台后,官方再也无人提及到张位执政时亲自推动“东征”决策,。以后见分析,万历“抗日援朝”一事是个重大的决策,关系到东北亚政治格局,。尤其当年明神宗执政的晚明社会,是一个政治腐败,朝政不举,神宗不理政务,其程度之严重在明代皇帝中前所未有,张位在和一帮“对日求和派”的长期尖锐斗争中,使一位长年“怠政的明神宗坚定不移指挥这场战争”,军事上正碓推“薦邢玠为总督”直至取得胜利,是了不起的大事,其结果是重新整合东北亚政治军事力量,这是张位执政的政治主张和政绩。“高丽奋而寇不中于辽,上无东顾之优者,公之功也”。
万历三十四年(1606) 汤显祖在为刘应秋写墓表时再说: “吾师相国张公以决赞东征事、与首相兰豁赵公异同,几中不测以去。所常往来论议者,皆受重劾,而君与焉。”透露当时在朝中张位与首相赵自皐观点不同, 张位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深谋远虑,为国家,民族利益说服“怠政的明神宗”直至取得胜利, 张位是抗日大功臣,“夫星纪豫章,固天下偉鉅人之处也”。
七年“朝鲜之役”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丰功伟绩,在日本古代历史上还没一个国家这样深刻改变日本。汤显祖是坚定的抗日战士,爱国志士,张位的好学生,抗日英雄。时张位健在,居南昌杏花楼,桃花岭,师生二人交往频繁,材料的真实性、重要性确凿无疑。
三、“与君搥碎碧珊瑚”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日宼二次再犯朝鲜,汤显祖在信中说; “倭事遂少信臣,可怪可惧。禁庭颇、牧为竞如何?若倭遂有朝鲜,亦似元昊在西,天必不使北胡有以轻中国”。汤显祖力主抗日到底,担心明神宗会走宋仁宗封贡求和之路,忧国忧民,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万历二十五年汤显祖为从朝鲜战场过家的临川傅参戎作诗; “提戈万里到林胡,袍血初乾写战图。雪意满空貂拂座,秋风入塞鴈啣盧。扁舟小隊趋怀玉,盃酒高台傍郁孤。忽忆书生旧投笔,与君捶碎碧珊瑚”。用行动鼓励欢迎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参战将士傅参戎,慷慨激昂“与君捶碎碧珊瑚”,是年援朝抗日告捷。
到现在,四百年过去,明万历年“抗倭援朝”之举,得到韓国,朝鲜的共同赞扬和记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2005年韓国政府重修位于泗川市的“朝明联军战士军冢”,泗川市政府每年十月一日举行盛大祭奠记念活动,朝鲜领袖金日成也纪念明万历年“抗日援朝”, 金日成在访问中国时,赞扬明万历年抗日胜利,并说:“明万历年抗日胜利保证了朝鲜三百年的和平”。
毛佩琦教授《大明帝国抗日史序》。说, 日本对于“朝鲜之役惨败于明朝的记忆犹新,日本人长期深刻反省……从而保证了东北亚三百年的和平稳定”。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分会会长、前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教授说:“ 汤显祖有极精辟抗日论述”,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著名明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说:“宣传抗日,坚决支持!”,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黄晋凯教授说:“抗日爱国,与时俱进”。
(作者系南昌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露梁海战简介_明朝露梁海战战争经过_露梁海战的历史影响 - 趣历史
  露梁海战是一场于日在朝鲜东南外海露梁海域展开的海战。中朝联军兵分三路。老将邓子龙率兵1000为先锋。陈璘率明朝水师为左军。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身先士卒的邓子龙遭到日军的围攻,寡不敌众,被日军火箭击中战死。与此同时中朝联军赶到,对残余日军进行歼灭性打击。战争过程中朝鲜李舜臣中弹阵亡。此次海战中朝联军攻歼灭日军战舰数百艘,《宣祖实录》记载为二百只烧毁,一百只捕获,斩首五百,捕虏百八十余,溺死者不知数。除去逃走的日船外还有数百名岛津兵逃上岸,后被小西舰队(小西军团趁着海战正进行的时刻从南海岛另一端逃走了)收容带回日本。露梁海战的胜利标志着万历朝鲜战争的结束,是东亚战争和世界战争史中的里程碑,但日军主力仍成功借机撤回日本。
露梁海战&&东亚战争和世界战争史中的里程碑
  导读:明万历二十至二十五年(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援朝抗日。1598年7月日本丰臣秀吉死,侵朝日军准备撤回日本。1598年10月中朝联军将日将小西行长围于顺天。11月18日,日将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搭乘战船500余艘,援救被围于顺天的小西行长。中朝水师采用炮轰、火攻、白刃搏斗多种战法,经过两天多激战,歼灭日军近万人,摧毁、俘获战船400余艘,基本全歼岛津义弘部日军。岛津义弘仅率50艘战船逃脱,同突围的小西行长一起,于11月23日逃回日本。没有退出的残敌,皆被中朝联军歼灭。历经7年的日本侵略战争,到此结束。&&&&&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全国,继而制定了征服朝鲜、吞并中国、迁都北京的侵略计划,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在两月内战败,三都八县国土丧失殆尽,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明政府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援朝,明军入朝参战的第二年年初(公元1593年),即收复平壤、开城和汉城,日方提出议和并停战。4年后(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增兵北犯,侵朝兵力达60余万,战舰近3000艘,在中朝联军的全力反击下,日方损兵折将,被压缩在朝鲜南部一隅。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撤军。完全掌握制海权的中朝联军水师,决定在朝鲜半岛以西海域设伏,打击或者全歼日本撤退部队。  在丰臣秀吉病故前夕,被压缩在朝鲜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的日军已经开始偷偷撤退,此时尚余46000人,准备分三路自海上逃跑。当时中朝联军水师共26000人,约800艘战舰,截断驻顺天首先逃跑的一路日军后路,驻泗川、南海一带的两路日军妄图通过露梁海峡驰援,中朝水师联军在露梁海峡以西设伏。日丑时,两军相遇,海战爆发。遭到阻击的日本援军掉头南下,次日清晨发现伏兵后又向北回师,再次遭到联军拦截,联军分北、西、东三面对日军合围,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敌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之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明水师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身先士卒,在座舰被日舰包围后,亲率精兵300名抵近日舰后登船与日军肉搏。中朝将士同仇敌忾,激战一夜,日军损失战船40余艘。日军无心恋战,下令突围。日本舰队乘着大雾弥漫,勉强冲出包围圈。联合舰队紧追不舍。邓子龙的旗舰一马当先,冲入敌舰,被火箭击中,老将邓子龙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不幸壮烈牺牲。朝军将领李舜臣发现邓子龙的旗舰起火燃烧,立即赶来救援,不幸途中被流弹击中。他将衣甲交侄儿李莞,吩咐其代替自己指挥作战,不久,就合上了双眼。中朝两国老将以身殉国,气贯长虹,激励联合舰队全体将士更加英勇杀敌。这时,明将陈蚕、季金率领的增援舰队赶到,这支刚出现的生力军,又将日舰层层包围,分割聚歼。又经过半天激战,直到中午,大部分日军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在陆上被歼。至此,露梁海战以及持续6年的日本侵朝战争结束。
  露梁海战简介:露梁海战是一场于日在朝鲜东南外海露梁海域展开的海战。此次海战中国和朝鲜王朝的联军给与一部日军歼灭性的打击,对战后朝鲜半岛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598年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高桥统增、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  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部下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  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有大批的日军焚溺而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将其击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其余日军成功撤退。然而对日军而言,此战的目的仅是救出被围困在顺天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并非求战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露梁海战背景: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全国。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把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作为第一步,向朝鲜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鲜政府的拒绝。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一次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由对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陆,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于是,朝鲜王遣使向求援。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唇齿相依,且“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遂决定发兵援朝抗日。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军入朝参战。1593年初,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不久,实现了停战。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第二次发兵侵朝。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明朝援军与朝军协同作战,东南会战后,侵朝日军被压缩在朝鲜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1598年7月,丰臣秀吉死,侵朝日军准备撤回日本。盘踞在朝鲜东南一隅之日军,除驻蔚山之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敌,就地上船迳返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当时,中朝联军水师主力2.6万人,约有800艘战船,部署在古今岛一带海面,掌握了朝鲜半岛西南海域的制海权。明朝水师提督陈磷最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作出了相应的部署:(1)联军水师主力由古今岛向前推进,前出到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海面;(2)在左水营建立基地和联合作战指挥所;(3)以一部兵力占领猫岛(今韩国全罗南道顺天东南),封锁光阳湾(顺天东南),控制露梁津海峡(今韩国庆尚南道西南),截断小西行长所率第三军之退路;(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峡及其以东海域巡逻,监视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军之动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露梁海战经过:驻朝鲜西部日军接到撤退命令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撤退。驻顺天之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十一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船队,连日向联军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其作战部署是:  1.以副将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  2.以陈璘率水师主力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待机出击;  3.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十九日丑时,石曼子(即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只西上,进入露梁海明军预伏地,遭陈璘部阻击,调头南下。天亮,日军发现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师,遭到北岸邓子龙部截击。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卷二第六十八页)
  露梁海战:我们在反思中日甲午海战的同时,也应当重新审视露梁海战——中日间爆发的另一场海战冲突,以史为鉴。露梁海战是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598年,中朝两国水师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全国,继而制定了征服朝鲜、吞并中国、迁都北京的侵略计划,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在两月内战败,三都八县国土丧失殆尽,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明政府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援朝,明军入朝参战的第二年年初(公元1593年),即收复平壤、开城和汉城,日方提出议和并停战。4年后(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增兵北犯,侵朝兵力达60余万,战舰近3000艘,在中朝联军的全力反击下,日方损兵折将,被压缩在朝鲜南部一隅。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撤军。完全掌握制海权的中朝联军水师,决定在朝鲜半岛以西海域设伏,打击或者全歼日本撤退部队。  在丰臣秀吉病故前夕,被压缩在朝鲜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的日军已经开始偷偷撤退,此时尚余46000人,准备分三路自海上逃跑。当时中朝联军水师共26000人,约800艘战舰,截断驻顺天首先逃跑的一路日军后路,驻泗川、南海一带的两路日军妄图通过露梁海峡驰援,中朝水师联军在露梁海峡以西设伏。日丑时,两军相遇,海战爆发。遭到阻击的日本援军掉头南下,次日清晨发现伏兵后又向北回师,再次遭到联军拦截,联军分北、西、东三面对日军合围,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敌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之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 明水师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身先士卒,在座舰被日舰包围后,亲率精兵300名抵近日舰后登船与日军肉搏。中朝将士,激战一夜,日军损失战船40余艘。日军无心恋战,下令突围。日本舰队乘着大雾弥漫,勉强冲出包围圈。联合舰队紧追不舍。邓子龙的旗舰一马当先,冲入敌舰,被火箭击中,老将邓子龙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不幸壮烈牺牲。朝军将领李舜臣发现邓子龙的旗舰起火燃烧,立即赶来救援,不幸途中被流弹击中。他将衣甲交侄儿李莞,吩咐其代替自己指挥作战,不久,就合上了双眼。中朝两国老将以身殉国,气贯长虹,激励联合舰队全体将士更加英勇杀敌。这时,明将陈蚕、季金率领的增援舰队赶到,这支刚出现的生力军,又将日舰层层包围,分割聚歼。又经过半天激战,直到中午,大部分日军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在陆上被歼。至此,露梁海战以及持续6年的日本侵朝战争结束。
此次海战中国明朝和朝鲜王朝的联军给与一部日军歼灭性的打击,对战后朝鲜半岛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露梁海战的胜利标志着万历朝鲜战争的结束,露梁海战是东亚战争和世界战争史中的里程碑。
相关新闻阅读
姜维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癸酉之变&&天理教军队进攻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露梁海战 完整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