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越参战守备部队名录边境排雷属于参战?

中越边境排雷现场曝光 官兵躲巨石后引爆(图) 国内军事
  南陲雷患,祖国母亲美丽体肤上一块30余年未被治愈的伤疤。今天,一次彻底的手术已开始实施。
  11月3日,随着“轰隆”一声炮响,400余精兵挺进雷场,拉开了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的大幕。未来两年,他们将在6个县70余平方公里的雷场上,演绎一场与危险和死神较量的活剧。
  这是几代排雷兵未竟的伟业。过去的23年,上千排雷兵曾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20名曾参加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的老兵,今天再赴雷场。他们中,有的中尉时就参加排雷,今天已是大校军官;有的主动要求超期服役,从雷场上开始的军旅,或许也将在雷场结束;有的为参加排雷,把困难重重的家庭抛在了一边&&就在踏入雷场之际,中央军委改革会议召开的消息传来。官兵们没有考虑个人利益,而是一心扑在排雷任务上。因为在他们心头,国家、人民的利益和自己的使命担当,比什么都重要。
  老兵再出征,是别样的战地风景!
  “绣娘”曾是“雷大胆”
  “排雷必须胆大心细,探雷针一针针探遍雷场,就像在绣一幅十字绣!”将探雷与刺绣作比的,是扫雷三队队长、雷场铁汉蒋俊峰。
  他艺高人胆大,17年前,曾在未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仅用一把剪刀,就排除了70多枚地雷。此举在南陲雷场成为传奇。后来还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那是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已进入第二年。那时,蒋俊峰的身份是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四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那年年底,又是老兵退伍时节,扫雷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一起经历生死的10多名战友即将退伍返乡。告别雷场之际,他们向排长蒋俊峰提了个请求:希望带几枚处理过的地雷回乡做纪念。
  这可难办!平时排除的地雷,都按规定上交处理了。而战友又将离队,哪里找那么多地雷啊?可是,拒绝这些老兵吧,蒋俊峰又过意不去。
  “找几个地雷还难得倒排雷兵?雷场满地都是雷,现取去!”一天早饭后,趁着部队正在休整,蒋俊峰背着队领导,穿着大短裤就悄悄潜入了雷场。
  蒋俊峰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以及一个准备装地雷的军用黄脸盆和塑料桶。
  不久,蒋俊峰哼着小曲回来了!脸盆和桶里面,满满装了70多枚地雷。
  指挥部领导知道后,狠狠批评了蒋俊峰,但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艺高胆大的可爱排雷兵。
  这一经历,并非蒋俊峰引以为傲的谈资,而是成为他为排雷兵上课的反面教材。“排雷要遵规守纪,要拿出女人绣花的万分仔细来对待!”他告诫大家。
  今天,尽管已10多年没碰过地雷,但蒋俊峰仍信心满满。排雷兵对手中武器的运用技巧以及与人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他分析,根据经验,南陲雷场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左右,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探雷器与地雷太近会触爆地雷,太远了又影响探雷效果。
  “扫雷耙之间的间隔,就是官兵残疾与健全的距离。”排雷兵拿着扫雷耙将雷场扫一遍,这是排雷的重要一道程序。如果扫雷耙之间的距离过大,有地雷漏网,就可能有百姓和官兵会触雷致残。
  “探雷针的位置,就是排雷兵第一落脚点的安全岛。”官兵进入雷场时,必须用探雷针探清楚落脚点是否有雷。这个落脚点找准之后,雷场勘察、设置爆破筒和雷场救护等环节,才有安全保证。
  “再安全的防护装具,也抵不过具备精湛的排雷技术,拥有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概!”当年的蒋俊峰,每次进雷场都冲在前面。今天,当再次肩负起这一危险的使命,他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当年的雷场之行,承载着蒋俊峰与其父亲共同的梦想。当时作为基层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士兵,蒋俊峰不但自己写了上雷场的申请书,父亲也主动帮他写了请战书。
  今日已不同往昔。蒋俊峰的哥哥在2005年去世后,60岁的父亲悲痛欲绝,几乎一夜头发全白,对蒋俊峰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也更加依赖。因此,蒋俊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至今仍不敢告诉父亲。就连父亲70岁生日,蒋俊峰也没敢回去为其庆生,就怕走漏风声。
  “希望父亲得知我参加排雷任务的那天,就是我们任务完成庆功的那一天!”
  那一天的情景,蒋俊峰已反复憧憬过:父亲正像平常一样看着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里,他和战友们并肩走过雷场,以中国排雷兵特有的方式,向世界自豪地宣告祖国南陲雷患的彻底终结。
  他要用探雷针,为父亲刺出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场十字绣!
  这幅雷场十字绣,也是蒋俊峰准备补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踩雷”如今成“藏品”
  一枚被不小心踩踏,后被除去火药的地雷,是扫雷四队教导员陈登泉最珍贵的收藏。再次出征,他带上了这枚地雷。
  1993年那次踩地雷的经历,陈登泉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那时,他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五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身为骨干,陈登泉在雷场上率先垂范,走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一天,作业结束,全排官兵舒了一口气,正陆续撤离雷场。突然,“轰隆”一声,队伍的最后面爆炸声骤响,惊得大家汗毛倒竖。
  “排长,怎么样?”已撤离雷场的战友们清楚,肯定是陈登泉踩雷了,纷纷掉头,冲进雷场。
  陈登泉也知道,确实是自己踩雷了。那一刻,他头皮发麻,整个人都懵了。静默了几秒钟,这才缓身蹲下,摸了摸右脚。
  “还好,脚还在!”陈登泉强作镇静,反过来宽慰围过来的战友们。原来,这是一枚性能已不稳定的防步兵地雷。虽然已被踩响,但尚未引爆炸药。
  后来,陈登泉把地雷的火药抖了出来,并将地雷洗干净,收藏了起来。
  排雷如刀尖上跳舞。类似的历险,陈登泉有过好几次。战友们都说,他能活着参加这次排雷任务,真的已是上天的眷顾。
  陈登泉的血管里,流着好几名战友的鲜血。1998年他参加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期间,一枚细小的弹片飞来,伤了他的耳后部位。因天气炎热,后续治疗没跟上,陈登泉的伤口几天后便开始化脓。被转送至麻栗坡县医院时,陈登泉已处于昏迷状态。
  9天后,捡回一条命的陈登泉,执意出院,奔赴雷场。医生这才告诉他,是扫雷指挥部的几名战友,给他输了大量的鲜血。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排雷兵也许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陈登泉并非淡忘了雷场上那些心惊肉跳的历险。而决定是否参加这次排雷行动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拒接了亲人打来的各种劝阻电话,拿出那枚地雷静静地端详了半天。
  脑海里,23年来参加中越边境历次排雷的场景,电影般一幅幅闪过。这些画面里,有血肉横飞的惨状,有百姓的感激涕零,还有立功受奖时的无比荣光!
  “谁的命不是命?这么危险,我去了,才放心!”收起那枚地雷,陈登泉已下定了决心。
  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最终让陈登泉下定决心的,就是他所谓的“不放心”。简单的3个字,已诠释了一名排雷老兵融于血脉里的使命和忠诚。
  “我参加过中越边境历次排雷行动,经历过许多危险,经验丰富些!”陈登泉如愿来雷场了,他也就放心了。他的愿望,就是多教大家一些排雷经验和安全知识,争取让所有兄弟安全完成任务。
  而危情瞬息万变的雷场,扫雷队几十号人,谁又敢拍胸脯保证万无一失呢?陈登泉唯一敢保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和兄弟们一起经历生死!
  “誓言”远比“承诺”重
  夜深了,雷场里不时传来几只野鸟的鸣叫。热闹了一天的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开始安静下来。
  雷区旁一个陈旧的小院里,从二楼一扇窗户透出淡淡的灯光。扫雷四队队长龙泉,正在为次日的排雷经验交流准备教案。
  龙泉此刻意识到,已好久没与家人联系了。他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反复观看。
  “这个暑假,我没有参加特长班、夏令营,而是来到爸爸工作的扫雷队,体验军营生活&&”这段视频,是临战训练期间,妻子陈晓虹带着儿子龙陈玉洋,从四川北川县来队探亲时拍下的。
  视频由龙泉亲自导演,龙陈玉洋自己配音。制作虽显粗糙,却给龙泉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对于以柔弱双肩独挑家庭重担的妻子,龙泉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类似的方式,给她一些作为军属的荣誉感、自豪感,给妻儿多一些应对困难的精神鼓励。
  “我欠妻子一个没法兑现的承诺!”说起对家庭的亏欠,向来坚强的龙泉,声音低沉,一脸歉疚。
  2000年,龙泉向人民教师陈晓虹求婚时,为打消其婚后两地分居的顾虑,曾信心满满地承诺:两年之内将其从四川北川县,调至部队驻地云南昆明市。
  军属工作调动何其艰难!两年的期限,变成了12年。2012年,已担任石林县人武部副部长的龙泉,在组织关心下,终于将妻子调至石林一所学校,一家人终得团聚。
  此前与龙泉两地分居的12年里,妻子既要上班,带孩子,还要照顾经常住院的父母。生活的艰辛,逼得她走投无路,曾向龙泉下通牒,逼其转业回家。
  万万没想到,距2012年一家人团聚不到3年,今年8月份龙泉又做出了一个令众亲友无法理解的决定。在组织的关心下,他又主动将妻子调回了四川北川县。辛苦了12年调工作的心血,一下又付之东流。
  妻子深知龙泉这一决定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参加排雷任务,未来的两年之内,龙泉都要在南陲深山密林里,回石林的机会少。妻子与其独自在石林,还不如回四川老家照顾重病在床的母亲。
  团聚机会多么来之不易,对妻子的承诺,龙泉又何曾忘记?然而,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参加过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的老兵,龙泉还有一个未曾兑现的誓言。
  当年,排雷任务结束离开雷场时,龙泉站在战友王华牺牲的地方,面对那些因雷患致残的乡亲们,他曾发誓:如果还有机会,一定再来排雷,彻底终结这场雷患!
  今天,机会终于来了,龙泉怎会轻易放弃?
  排雷老兵舍弃小家,毅然再赴雷场。龙泉的举动感动了四川北川县老家的领导。回到四川老家,陈晓虹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重病在床,仅是前不久的一次开颅手术就花了15万元。龙泉和妻子已四处欠债,不堪重负。
  “妻子虽然有时不理解我,但是会支持我!”龙泉说,“为了不分散我的精力,妻子经常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我迈向雷场的坚强动力。”
  雷场男儿也有柔情。今年教师节,战友回家给陈晓虹捎了一束漂亮的玫瑰,内附一张卡片:扫雷四队全体官兵祝嫂子节日快乐!陈晓虹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感骄傲和自豪。
  人生新篇再“缘”排雷场
  马永信此前已担任云南省建水县人武部主官好几年了。人武部比雷场要安全、轻松许多,但他还是主动参加排雷,并担任了扫雷二队队长。
  “我的人生起步于雷场,梦想也在雷场。”马永信心怀感恩,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
  还是先从马永信的婚恋说起。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时,马永信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二队一班班长。那时,他家境贫寒,又长得黑乎乎的,25岁了,女朋友还没着落。
  母亲焦急地为其介绍了个对象。可是,前来“面试”的女孩母亲刚见到马永信,嘟囔着扭头就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黑乎乎的大头兵,还想娶我女儿&&”
  那次相亲的失败,对马永信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都灰暗起来。
  而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1999年马永信提干了,还被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就在这时,战友介绍马永信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李明丽。开始,其实他心里也很没底。李明丽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职于四川某电力公司,待遇好,家境也不错。
  李明丽对尚未谋面的马永信,一开始也没多少兴趣。而那段时间,电视上正集中播放边境大排雷的电视纪录片,作为“排雷英雄”的马永信不时在电视里亮相。排雷兵英勇无畏的气概,慢慢将李明丽征服。其实,李明丽自小便有军人情结,其父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
  有趣的是,得知马永信的事迹后,李明丽的父亲很快打来电话,要马永信传真一份简历回去“考察”一下。
  当然,马永信顺利过关了。婚后,虽然一直两地分居,李明丽却无怨无悔,默默支持马永信在边防建功立业。
  排雷任务结束,马永信回到边防,一直干到边防团副团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
  当一听到还有机会参加排雷,他顿时精神勃发,主动要求参加,渴望再次回到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再创人生新篇。
  重返雷场,马永信顿觉年轻了10岁。培训骨干、勘察雷场,以及扫雷队正规化建设等任务,虽然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心里总是甜的、踏实的。
  “明明可以过得安逸,为何非得来雷场受苦冒险呢?”下士肖楠开始很不理解队长马永信的选择。
  肖楠家境富裕,又懂外语,心血来潮来到扫雷队。开始他还反复找马永信报告,要求调到踩不到地雷的炊事班去。当深入了解马永信的军旅之路后,肖楠决定勇敢地走上雷场。
  “既然来到扫雷队了,何不像马队长一样,在雷场上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起步呢?”他想。
  雷患未终结 不言“脱军装”
  扫雷二队教导员杜文凯,是扫雷队主官里唯一的营职干部。1975年出生的他,今年已40岁了,按规定已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
  无论如何,杜文凯已无提升的可能,他早该脱军装了。但他为参加这次排雷,主动要求超期服役。
  当年和杜文凯一起在扫雷二队当班长的马永信,都已成长为正团职干部。18年后,两人又成为搭档,担任扫雷二队的主官。
  对此,杜文凯心里没有不平衡,他反而欣慰的是,能超期服役,留下来做一名雷患终结者。
  不光是杜文凯,按现行的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指挥部有10多名像他一样的干部,都已无提升的希望。
  扫雷指挥部副指挥长田奎方正团已8年,眼看就到了军旅的尽头。扫雷一队队长杨育富,45岁了,至今还是技术九级。同样是超期服役的杨育富,唯一的愿望,就是脱军装之前,让他把这次排雷任务完成。
  “就算我脱了军装,我儿子还可以来排雷!”杨育富的儿子,就在离雷区不远的某边防团当兵。与地雷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希望子承父业,父子兵一起上雷场。
  “只有上过雷场的人,才理解我们这些老排雷兵对雷场的特殊感情!”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的身体里,至今仍残留着细微的防步兵地雷弹片。而雷场更多烙印在其心里的,还有对军旅成长、婚姻情感等方面的深刻记忆。
  1993年参加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时,陈安游在雷场上认识了妻子王菊珍。当时到文山壮族苗族 自治州支边的王菊珍,刚从云南大学毕业。日,女儿陈雨歌出生后6天,陈安游再次奔赴雷场,参加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因一家人都与雷场结缘,也就都能理解陈安游对雷场的眷恋。
  陈安游的搭档,扫雷指挥部政委周文春,同样参加了中越边境历次排雷任务。几十年来,雷场的影响,在他身上从未淡去。
  1993年9月,扫雷部队雨季休整期间,周文春休假回家。一次陪妻子散步时,妻子刚走到一片草丛边,突然被周文春一把扯了回来。
  “你干嘛?”妻子一脸莫名其妙。随后才明白,周文春在雷场久了,一看到貌似雷场地貌的草丛,就有条件反射,担心触雷!
  南陲雷场,融入了这些排雷老兵们太多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军旅终将有结束的一天,那些提升无望的老兵们,则更愿意在雷场上画上军旅的句号。
  没人给排雷老兵们几十年来传承的精神做个归纳,陈安游却随口就说出了“使命责任、牺牲奉献”这8个字。
  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裁减军队员额30万的消息,多少在一些老兵的心里掀起波澜。而雷场都不怕的老兵们,又怎会纠结于个人的进退走留呢?
  不论如何,陈安游坚信,只要有一个老兵在,就会有燃遍雷场的精神薪火,扫雷队的精神和事业就会传承下去。
  啃下“硬骨头” 老兵正年轻
  再次挺进八里河东山雷场,杨育富心潮起伏。23年了,他似乎就未曾离开过这个地方。
  前两次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杨育富都参加了。后来的勘界排雷,也全程有他的身影。
  巧的是,几次排雷,杨育富都在同一个扫雷队。担任职务则从班长、代理排长,到副队长、代理队长,一直到今天的队长。他太熟悉这片雷场了。任务区内,哪里有一条小道,哪里有一片树林,他都清清楚楚。
  1992年,南陲的硝烟刚刚散去。杨育富记得,那时,天保口岸只有稀稀疏疏的几间房子。不时炸响的地雷,以及偶尔传来的触雷噩耗,挡住了边贸的升温,挡住了百姓开发这片土地的巨大热情。橡胶树在雷区疯长多年,满地的香蕉成熟了,他们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踏进雷区去享受丰收的喜悦。
  这时,杨育富和战友们来了,口岸热闹欢腾起来了!杨育富和战友们在前面排雷,一些百姓就紧跟在后面种橡胶、香蕉和粮食。看到解放军官兵肩并肩踏过刚排过的雷场,他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天保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再次迎来了开发开放的春天。
  为进一步扩大边疆地区开发开放,1997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开始。
  这次排雷,拓展到了更深入的雷区。更多的经济林、耕地,一些新增的口岸用地以及通往口岸的通道,都纷纷告别了雷患。
  看到口岸的发展繁荣,杨育富和战友们忘记了排雷的艰辛与危险,心里更多的是喜悦。
  他们看到,经过排雷,口岸周边的公路得到了硬化,道路更加通畅。口岸的建筑也多了起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有开饭馆的,经营商店的,甚至还有了第一家卡拉OK厅。
  1998年后,中越两国商贸和旅游活动不断升温,双边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天保口岸一跃成为滇南一颗亮丽的经济明珠。
  历史时针转到今天,杨育富和战友们又迎来了新的使命。
  清晨,站在20多年来自己倾注过无数心血的雷场边上,看着朝阳下隐隐绰绰的口岸,杨育富心里升腾起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云南构筑西南“开放高地”的脚步越来越近,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又将迎来开放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杨育富和战友们,将以彻底啃下雷场“硬骨头”的实际行动,担当这次开发开放的先锋和开路者!
本文标题:中越边境排雷现场曝光 官兵躲巨石后引爆(图) 国内军事
也许你对以下内容也感兴趣
最新图文推荐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的内容中越边境危险排雷:铁锹距离地雷保险不到1厘米
排雷战士——
“任务越危险,越检验党性”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陈建文 周 皎
南国盛夏,密林深处,面对鲜红的党旗,广西军区某边防团7名排雷战士庄严宣誓,在雷场上火线入党。
这个团驻守在中越边境一线,曾先后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边境大排雷、勘界立碑排雷等重要任务。
去年7月,当得知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即将展开的消息后,官兵们激动不已,纷纷请缨参加排雷任务。通过对能力技术、心理素质、应急反应等10多项指标的检验筛选,最终42名官兵如愿入选,其中有7名是非党员战士。
排雷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走上雷场前夜,这7名非党员战士向排雷队队长朱展鹏交上“遗书”的同时,还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共同心声:不管是龙潭虎穴还是九死一生,我们排雷兵从不畏惧,请组织考察我们!
“任务越危险,越检验党性。”经过多年的环境变迁,地雷在泥土中“变异”,有的裸露,有的深埋,有的变向,使排雷作业变得异常艰辛和危险。
此次被批准火线入党的下士周勇一上雷场就发现了一枚地雷,他按照平时训练的程序一点一点挖掘,小铁锹距离地雷保险还不到1厘米的距离。靠着胆大心细排雷成功,他的迷彩服湿透了。谈起这次历险经历,周勇淡定地说:“行动就是最好的入党誓言。”
队长朱展鹏介绍,这次排雷作业将为实现边疆地区长期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排雷官兵对党的生日的献礼。
中越边境危险排雷:铁锹距离地雷保险不到1厘米
去年7月,当得知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即将展开的消息后,官兵们激动不已,纷纷请缨参加排雷任务。”  队长朱展鹏介绍,这次排雷作业将为实现边疆地区长期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排雷官兵对党的生日的献礼。
排雷战士——
“任务越危险,越检验党性”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陈建文 周 皎
南国盛夏,密林深处,面对鲜红的党旗,广西军区某边防团7名排雷战士庄严宣誓,在雷场上火线入党。
这个团驻守在中越边境一线,曾先后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边境大排雷、勘界立碑排雷等重要任务。
去年7月,当得知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即将展开的消息后,官兵们激动不已,纷纷请缨参加排雷任务。通过对能力技术、心理素质、应急反应等10多项指标的检验筛选,最终42名官兵如愿入选,其中有7名是非党员战士。
排雷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走上雷场前夜,这7名非党员战士向排雷队队长朱展鹏交上“遗书”的同时,还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共同心声:不管是龙潭虎穴还是九死一生,我们排雷兵从不畏惧,请组织考察我们!
“任务越危险,越检验党性。”经过多年的环境变迁,地雷在泥土中“变异”,有的裸露,有的深埋,有的变向,使排雷作业变得异常艰辛和危险。
此次被批准火线入党的下士周勇一上雷场就发现了一枚地雷,他按照平时训练的程序一点一点挖掘,小铁锹距离地雷保险还不到1厘米的距离。靠着胆大心细排雷成功,他的迷彩服湿透了。谈起这次历险经历,周勇淡定地说:“行动就是最好的入党誓言。”
队长朱展鹏介绍,这次排雷作业将为实现边疆地区长期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排雷官兵对党的生日的献礼。
[责任编辑:
新闻热词搜索
来源:360新闻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
var cnzz_url=window.location.
if(cnzz_url.indexOf("referer=baofeng")!=-1){
document.write("中越边境排雷现场曝光 官兵躲巨石后引爆(图) 国内军事
  南陲雷患,祖国母亲美丽体肤上一块30余年未被治愈的伤疤。今天,一次彻底的手术已开始实施。
  11月3日,随着“轰隆”一声炮响,400余精兵挺进雷场,拉开了中越边境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的大幕。未来两年,他们将在6个县70余平方公里的雷场上,演绎一场与危险和死神较量的活剧。
  这是几代排雷兵未竟的伟业。过去的23年,上千排雷兵曾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20名曾参加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的老兵,今天再赴雷场。他们中,有的中尉时就参加排雷,今天已是大校军官;有的主动要求超期服役,从雷场上开始的军旅,或许也将在雷场结束;有的为参加排雷,把困难重重的家庭抛在了一边&&就在踏入雷场之际,中央军委改革会议召开的消息传来。官兵们没有考虑个人利益,而是一心扑在排雷任务上。因为在他们心头,国家、人民的利益和自己的使命担当,比什么都重要。
  老兵再出征,是别样的战地风景!
  “绣娘”曾是“雷大胆”
  “排雷必须胆大心细,探雷针一针针探遍雷场,就像在绣一幅十字绣!”将探雷与刺绣作比的,是扫雷三队队长、雷场铁汉蒋俊峰。
  他艺高人胆大,17年前,曾在未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仅用一把剪刀,就排除了70多枚地雷。此举在南陲雷场成为传奇。后来还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那是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已进入第二年。那时,蒋俊峰的身份是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四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那年年底,又是老兵退伍时节,扫雷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一起经历生死的10多名战友即将退伍返乡。告别雷场之际,他们向排长蒋俊峰提了个请求:希望带几枚处理过的地雷回乡做纪念。
  这可难办!平时排除的地雷,都按规定上交处理了。而战友又将离队,哪里找那么多地雷啊?可是,拒绝这些老兵吧,蒋俊峰又过意不去。
  “找几个地雷还难得倒排雷兵?雷场满地都是雷,现取去!”一天早饭后,趁着部队正在休整,蒋俊峰背着队领导,穿着大短裤就悄悄潜入了雷场。
  蒋俊峰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以及一个准备装地雷的军用黄脸盆和塑料桶。
  不久,蒋俊峰哼着小曲回来了!脸盆和桶里面,满满装了70多枚地雷。
  指挥部领导知道后,狠狠批评了蒋俊峰,但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艺高胆大的可爱排雷兵。
  这一经历,并非蒋俊峰引以为傲的谈资,而是成为他为排雷兵上课的反面教材。“排雷要遵规守纪,要拿出女人绣花的万分仔细来对待!”他告诫大家。
  今天,尽管已10多年没碰过地雷,但蒋俊峰仍信心满满。排雷兵对手中武器的运用技巧以及与人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他分析,根据经验,南陲雷场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左右,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探雷器与地雷太近会触爆地雷,太远了又影响探雷效果。
  “扫雷耙之间的间隔,就是官兵残疾与健全的距离。”排雷兵拿着扫雷耙将雷场扫一遍,这是排雷的重要一道程序。如果扫雷耙之间的距离过大,有地雷漏网,就可能有百姓和官兵会触雷致残。
  “探雷针的位置,就是排雷兵第一落脚点的安全岛。”官兵进入雷场时,必须用探雷针探清楚落脚点是否有雷。这个落脚点找准之后,雷场勘察、设置爆破筒和雷场救护等环节,才有安全保证。
  “再安全的防护装具,也抵不过具备精湛的排雷技术,拥有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概!”当年的蒋俊峰,每次进雷场都冲在前面。今天,当再次肩负起这一危险的使命,他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当年的雷场之行,承载着蒋俊峰与其父亲共同的梦想。当时作为基层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士兵,蒋俊峰不但自己写了上雷场的申请书,父亲也主动帮他写了请战书。
  今日已不同往昔。蒋俊峰的哥哥在2005年去世后,60岁的父亲悲痛欲绝,几乎一夜头发全白,对蒋俊峰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也更加依赖。因此,蒋俊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至今仍不敢告诉父亲。就连父亲70岁生日,蒋俊峰也没敢回去为其庆生,就怕走漏风声。
  “希望父亲得知我参加排雷任务的那天,就是我们任务完成庆功的那一天!”
  那一天的情景,蒋俊峰已反复憧憬过:父亲正像平常一样看着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里,他和战友们并肩走过雷场,以中国排雷兵特有的方式,向世界自豪地宣告祖国南陲雷患的彻底终结。
  他要用探雷针,为父亲刺出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场十字绣!
  这幅雷场十字绣,也是蒋俊峰准备补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踩雷”如今成“藏品”
  一枚被不小心踩踏,后被除去火药的地雷,是扫雷四队教导员陈登泉最珍贵的收藏。再次出征,他带上了这枚地雷。
  1993年那次踩地雷的经历,陈登泉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那时,他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五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身为骨干,陈登泉在雷场上率先垂范,走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一天,作业结束,全排官兵舒了一口气,正陆续撤离雷场。突然,“轰隆”一声,队伍的最后面爆炸声骤响,惊得大家汗毛倒竖。
  “排长,怎么样?”已撤离雷场的战友们清楚,肯定是陈登泉踩雷了,纷纷掉头,冲进雷场。
  陈登泉也知道,确实是自己踩雷了。那一刻,他头皮发麻,整个人都懵了。静默了几秒钟,这才缓身蹲下,摸了摸右脚。
  “还好,脚还在!”陈登泉强作镇静,反过来宽慰围过来的战友们。原来,这是一枚性能已不稳定的防步兵地雷。虽然已被踩响,但尚未引爆炸药。
  后来,陈登泉把地雷的火药抖了出来,并将地雷洗干净,收藏了起来。
  排雷如刀尖上跳舞。类似的历险,陈登泉有过好几次。战友们都说,他能活着参加这次排雷任务,真的已是上天的眷顾。
  陈登泉的血管里,流着好几名战友的鲜血。1998年他参加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期间,一枚细小的弹片飞来,伤了他的耳后部位。因天气炎热,后续治疗没跟上,陈登泉的伤口几天后便开始化脓。被转送至麻栗坡县医院时,陈登泉已处于昏迷状态。
  9天后,捡回一条命的陈登泉,执意出院,奔赴雷场。医生这才告诉他,是扫雷指挥部的几名战友,给他输了大量的鲜血。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排雷兵也许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陈登泉并非淡忘了雷场上那些心惊肉跳的历险。而决定是否参加这次排雷行动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拒接了亲人打来的各种劝阻电话,拿出那枚地雷静静地端详了半天。
  脑海里,23年来参加中越边境历次排雷的场景,电影般一幅幅闪过。这些画面里,有血肉横飞的惨状,有百姓的感激涕零,还有立功受奖时的无比荣光!
  “谁的命不是命?这么危险,我去了,才放心!”收起那枚地雷,陈登泉已下定了决心。
  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最终让陈登泉下定决心的,就是他所谓的“不放心”。简单的3个字,已诠释了一名排雷老兵融于血脉里的使命和忠诚。
  “我参加过中越边境历次排雷行动,经历过许多危险,经验丰富些!”陈登泉如愿来雷场了,他也就放心了。他的愿望,就是多教大家一些排雷经验和安全知识,争取让所有兄弟安全完成任务。
  而危情瞬息万变的雷场,扫雷队几十号人,谁又敢拍胸脯保证万无一失呢?陈登泉唯一敢保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和兄弟们一起经历生死!
  “誓言”远比“承诺”重
  夜深了,雷场里不时传来几只野鸟的鸣叫。热闹了一天的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开始安静下来。
  雷区旁一个陈旧的小院里,从二楼一扇窗户透出淡淡的灯光。扫雷四队队长龙泉,正在为次日的排雷经验交流准备教案。
  龙泉此刻意识到,已好久没与家人联系了。他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反复观看。
  “这个暑假,我没有参加特长班、夏令营,而是来到爸爸工作的扫雷队,体验军营生活&&”这段视频,是临战训练期间,妻子陈晓虹带着儿子龙陈玉洋,从四川北川县来队探亲时拍下的。
  视频由龙泉亲自导演,龙陈玉洋自己配音。制作虽显粗糙,却给龙泉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对于以柔弱双肩独挑家庭重担的妻子,龙泉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类似的方式,给她一些作为军属的荣誉感、自豪感,给妻儿多一些应对困难的精神鼓励。
  “我欠妻子一个没法兑现的承诺!”说起对家庭的亏欠,向来坚强的龙泉,声音低沉,一脸歉疚。
  2000年,龙泉向人民教师陈晓虹求婚时,为打消其婚后两地分居的顾虑,曾信心满满地承诺:两年之内将其从四川北川县,调至部队驻地云南昆明市。
  军属工作调动何其艰难!两年的期限,变成了12年。2012年,已担任石林县人武部副部长的龙泉,在组织关心下,终于将妻子调至石林一所学校,一家人终得团聚。
  此前与龙泉两地分居的12年里,妻子既要上班,带孩子,还要照顾经常住院的父母。生活的艰辛,逼得她走投无路,曾向龙泉下通牒,逼其转业回家。
  万万没想到,距2012年一家人团聚不到3年,今年8月份龙泉又做出了一个令众亲友无法理解的决定。在组织的关心下,他又主动将妻子调回了四川北川县。辛苦了12年调工作的心血,一下又付之东流。
  妻子深知龙泉这一决定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参加排雷任务,未来的两年之内,龙泉都要在南陲深山密林里,回石林的机会少。妻子与其独自在石林,还不如回四川老家照顾重病在床的母亲。
  团聚机会多么来之不易,对妻子的承诺,龙泉又何曾忘记?然而,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参加过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的老兵,龙泉还有一个未曾兑现的誓言。
  当年,排雷任务结束离开雷场时,龙泉站在战友王华牺牲的地方,面对那些因雷患致残的乡亲们,他曾发誓:如果还有机会,一定再来排雷,彻底终结这场雷患!
  今天,机会终于来了,龙泉怎会轻易放弃?
  排雷老兵舍弃小家,毅然再赴雷场。龙泉的举动感动了四川北川县老家的领导。回到四川老家,陈晓虹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重病在床,仅是前不久的一次开颅手术就花了15万元。龙泉和妻子已四处欠债,不堪重负。
  “妻子虽然有时不理解我,但是会支持我!”龙泉说,“为了不分散我的精力,妻子经常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我迈向雷场的坚强动力。”
  雷场男儿也有柔情。今年教师节,战友回家给陈晓虹捎了一束漂亮的玫瑰,内附一张卡片:扫雷四队全体官兵祝嫂子节日快乐!陈晓虹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感骄傲和自豪。
  人生新篇再“缘”排雷场
  马永信此前已担任云南省建水县人武部主官好几年了。人武部比雷场要安全、轻松许多,但他还是主动参加排雷,并担任了扫雷二队队长。
  “我的人生起步于雷场,梦想也在雷场。”马永信心怀感恩,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
  还是先从马永信的婚恋说起。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时,马永信担任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二队一班班长。那时,他家境贫寒,又长得黑乎乎的,25岁了,女朋友还没着落。
  母亲焦急地为其介绍了个对象。可是,前来“面试”的女孩母亲刚见到马永信,嘟囔着扭头就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黑乎乎的大头兵,还想娶我女儿&&”
  那次相亲的失败,对马永信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都灰暗起来。
  而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1999年马永信提干了,还被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就在这时,战友介绍马永信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李明丽。开始,其实他心里也很没底。李明丽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职于四川某电力公司,待遇好,家境也不错。
  李明丽对尚未谋面的马永信,一开始也没多少兴趣。而那段时间,电视上正集中播放边境大排雷的电视纪录片,作为“排雷英雄”的马永信不时在电视里亮相。排雷兵英勇无畏的气概,慢慢将李明丽征服。其实,李明丽自小便有军人情结,其父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
  有趣的是,得知马永信的事迹后,李明丽的父亲很快打来电话,要马永信传真一份简历回去“考察”一下。
  当然,马永信顺利过关了。婚后,虽然一直两地分居,李明丽却无怨无悔,默默支持马永信在边防建功立业。
  排雷任务结束,马永信回到边防,一直干到边防团副团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
  当一听到还有机会参加排雷,他顿时精神勃发,主动要求参加,渴望再次回到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再创人生新篇。
  重返雷场,马永信顿觉年轻了10岁。培训骨干、勘察雷场,以及扫雷队正规化建设等任务,虽然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心里总是甜的、踏实的。
  “明明可以过得安逸,为何非得来雷场受苦冒险呢?”下士肖楠开始很不理解队长马永信的选择。
  肖楠家境富裕,又懂外语,心血来潮来到扫雷队。开始他还反复找马永信报告,要求调到踩不到地雷的炊事班去。当深入了解马永信的军旅之路后,肖楠决定勇敢地走上雷场。
  “既然来到扫雷队了,何不像马队长一样,在雷场上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起步呢?”他想。
  雷患未终结 不言“脱军装”
  扫雷二队教导员杜文凯,是扫雷队主官里唯一的营职干部。1975年出生的他,今年已40岁了,按规定已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
  无论如何,杜文凯已无提升的可能,他早该脱军装了。但他为参加这次排雷,主动要求超期服役。
  当年和杜文凯一起在扫雷二队当班长的马永信,都已成长为正团职干部。18年后,两人又成为搭档,担任扫雷二队的主官。
  对此,杜文凯心里没有不平衡,他反而欣慰的是,能超期服役,留下来做一名雷患终结者。
  不光是杜文凯,按现行的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指挥部有10多名像他一样的干部,都已无提升的希望。
  扫雷指挥部副指挥长田奎方正团已8年,眼看就到了军旅的尽头。扫雷一队队长杨育富,45岁了,至今还是技术九级。同样是超期服役的杨育富,唯一的愿望,就是脱军装之前,让他把这次排雷任务完成。
  “就算我脱了军装,我儿子还可以来排雷!”杨育富的儿子,就在离雷区不远的某边防团当兵。与地雷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希望子承父业,父子兵一起上雷场。
  “只有上过雷场的人,才理解我们这些老排雷兵对雷场的特殊感情!”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的身体里,至今仍残留着细微的防步兵地雷弹片。而雷场更多烙印在其心里的,还有对军旅成长、婚姻情感等方面的深刻记忆。
  1993年参加中越边境第一次较大规模排雷时,陈安游在雷场上认识了妻子王菊珍。当时到文山壮族苗族 自治州支边的王菊珍,刚从云南大学毕业。日,女儿陈雨歌出生后6天,陈安游再次奔赴雷场,参加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因一家人都与雷场结缘,也就都能理解陈安游对雷场的眷恋。
  陈安游的搭档,扫雷指挥部政委周文春,同样参加了中越边境历次排雷任务。几十年来,雷场的影响,在他身上从未淡去。
  1993年9月,扫雷部队雨季休整期间,周文春休假回家。一次陪妻子散步时,妻子刚走到一片草丛边,突然被周文春一把扯了回来。
  “你干嘛?”妻子一脸莫名其妙。随后才明白,周文春在雷场久了,一看到貌似雷场地貌的草丛,就有条件反射,担心触雷!
  南陲雷场,融入了这些排雷老兵们太多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军旅终将有结束的一天,那些提升无望的老兵们,则更愿意在雷场上画上军旅的句号。
  没人给排雷老兵们几十年来传承的精神做个归纳,陈安游却随口就说出了“使命责任、牺牲奉献”这8个字。
  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裁减军队员额30万的消息,多少在一些老兵的心里掀起波澜。而雷场都不怕的老兵们,又怎会纠结于个人的进退走留呢?
  不论如何,陈安游坚信,只要有一个老兵在,就会有燃遍雷场的精神薪火,扫雷队的精神和事业就会传承下去。
  啃下“硬骨头” 老兵正年轻
  再次挺进八里河东山雷场,杨育富心潮起伏。23年了,他似乎就未曾离开过这个地方。
  前两次中越边境较大规模排雷,杨育富都参加了。后来的勘界排雷,也全程有他的身影。
  巧的是,几次排雷,杨育富都在同一个扫雷队。担任职务则从班长、代理排长,到副队长、代理队长,一直到今天的队长。他太熟悉这片雷场了。任务区内,哪里有一条小道,哪里有一片树林,他都清清楚楚。
  1992年,南陲的硝烟刚刚散去。杨育富记得,那时,天保口岸只有稀稀疏疏的几间房子。不时炸响的地雷,以及偶尔传来的触雷噩耗,挡住了边贸的升温,挡住了百姓开发这片土地的巨大热情。橡胶树在雷区疯长多年,满地的香蕉成熟了,他们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踏进雷区去享受丰收的喜悦。
  这时,杨育富和战友们来了,口岸热闹欢腾起来了!杨育富和战友们在前面排雷,一些百姓就紧跟在后面种橡胶、香蕉和粮食。看到解放军官兵肩并肩踏过刚排过的雷场,他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天保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再次迎来了开发开放的春天。
  为进一步扩大边疆地区开发开放,1997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行动开始。
  这次排雷,拓展到了更深入的雷区。更多的经济林、耕地,一些新增的口岸用地以及通往口岸的通道,都纷纷告别了雷患。
  看到口岸的发展繁荣,杨育富和战友们忘记了排雷的艰辛与危险,心里更多的是喜悦。
  他们看到,经过排雷,口岸周边的公路得到了硬化,道路更加通畅。口岸的建筑也多了起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有开饭馆的,经营商店的,甚至还有了第一家卡拉OK厅。
  1998年后,中越两国商贸和旅游活动不断升温,双边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天保口岸一跃成为滇南一颗亮丽的经济明珠。
  历史时针转到今天,杨育富和战友们又迎来了新的使命。
  清晨,站在20多年来自己倾注过无数心血的雷场边上,看着朝阳下隐隐绰绰的口岸,杨育富心里升腾起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云南构筑西南“开放高地”的脚步越来越近,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又将迎来开放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杨育富和战友们,将以彻底啃下雷场“硬骨头”的实际行动,担当这次开发开放的先锋和开路者!
本文标题:中越边境排雷现场曝光 官兵躲巨石后引爆(图) 国内军事
也许你对以下内容也感兴趣
最新图文推荐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越参战部队最新认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