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美国政府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的措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doc 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20 &&
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
防治荒漠化是指通过人工措施消除荒漠化危害,重建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人工技术措施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有:1、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吹蚀;2、建成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抗风蚀能力;3、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能够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大大减少了养护和管理费用;4、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樵柴现象。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性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
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两类地区,也是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治理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是位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之间的一条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在空间上它是雨养耕地与草地的镶嵌体;在时间上,20世纪以前农业与牧业交替,目前农业与牧业并存。我国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区。在这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过牧、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导致草场退化,如固定沙丘活化、草场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2、粗放的耕作技术导致耕地退化;3、居民点周围的防护林未保护好导致风沙入侵。许多研究表明,从70年代到80年代,沙质荒漠化在农牧交错区发展非常迅速。在XX区的一些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长率达到8—9%。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作土壤和过牧草地的表土和细粉沙是形成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尘源区,而戈壁和大沙漠并非主要尘源区。
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荒漠化也非常严重。在这些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利用内陆河水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绿洲萎缩、灌溉管理不佳导致盐渍化,滥垦、滥樵、过牧导致草地退化以及绿洲内和绿洲周围防护林未能很好保护导致风沙入侵等造成的。
在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乔木和灌木在防沙治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乔木因其树形高大,防风能力强,主要被用于农田防护林。在大部分沙区,在无灌溉条件下,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乔木容易形成小老头树,因此不宜大面积营造乔木林。灌木树种一直是防沙治沙中优先考虑的树种。虽然农牧交错区属于典型草原区,但由于地貌条件和地表覆沙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为以蒿类灌木为主的沙生植被。在干旱区,应种植旱生和半旱生灌木。因此,灌木群落在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农牧交错区和干旱区的绿洲边缘区居于优势地位。与乔木和草本相比,一般来说,灌木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稳定性好、耗水少等优点。据研究,2—3年生的沙拐枣,根深可达3米,根幅达6.5平方米,其发达的根系既可以牢牢地固定流沙,同时又能创造一个稳定的小环境。另外,在干旱、半干旱区,冬春季节干旱少雨,风力强劲,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此时草本植物已经枯萎,难以对地表进行有效防护,而灌木仍然可以比较好的发挥其防风固沙作用。当然,单纯种植灌木也不是最佳选择,从生物学角度看,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更为稳定,而且防护效果也更好。因此,在农牧交错和干旱区绿洲边缘区营造防风固沙应该灌草结合。
推荐热门相关文章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省长在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贾治邦在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的讲话(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的讲话(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浅谈沙漠化防治(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关于做好“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的有关意见(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背景资料(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关心每一寸土地(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了极度干旱,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美国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土地面积约80万km2,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上;据1996年中国荒漠化办公室《中国荒漠化报告》,;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恶化造成的灾害越来;荒漠化还给水利设施带来毁灭性破坏及水利建设带来极;近年来,突发性风沙灾害(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
了极度干旱, 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3 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公里外,16 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这种干旱和沙尘暴的自然现象持续了近10 年,使得数百万公顷的农田被毁,几十万人背井离乡。 美国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土地面积约80 万km2,占全美荒漠化化土地37%,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的四大荒漠(Mojave、Sonora、Chihuahua 和GreatBasin) 内。其中, 荒漠化极为严重的土地面积有25万km2。主要表现在植物覆盖性质的改变, 原来一望无际的优质草地逐渐被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灌木和小乔木所替代。 2.2
土地荒漠化在国内生态方面造成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上世纪从50 年代到70 年代,平均每年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扩展速度为平均每年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达2460km2,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失去利用价值。 据1996 年中国荒漠化办公室《中国荒漠化报告》,中国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160.7×104km2。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依据近几年荒漠化发展的速度等因素,把中国荒漠化数字修改为165.4×104km2。 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恶化造成的灾害越来越强。例如毛乌素沙漠中东、中南部十多个古城遗址表明,历史上曾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好地方,位于毛乌素沙漠东部的陕西榆林地区历史上(公元5 世纪)也曾是森林茂密的富庶之地。近百年来,风沙紧逼榆林城,已有6 个城镇和412 个村庄被风沙掩埋。腾格里沙漠腹地,亦发现有古村遗址,现在则被流动沙丘(梁)占领。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场1.5亿亩,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其中沙化面积3800 万亩。沙进人退,人们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荒漠化还给水利设施带来毁灭性破坏及水利建设带来极大困难。据调查,山西、陕西、内蒙交界地带库容在50万km2。以上的46座水库,已被淤积近40%,甘肃的民勤调水工程。渠线总长99km,其中有83.34km。渠道通过腾格里沙漠,由于流动沙活动频繁及粉细砂地基工程地质性能差,不得不采用箱形暗渠,并对地基采取砂碎石换基处理(厚0.3m),加大了工程投资。 近年来,突发性风沙灾害(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沙尘暴直接危害西北和华北地区,并影响到我国南方和整个东亚。例如,日一次沙尘暴,使南疆铁路路基风蚀25处,掩埋67处,桥涵积沙180多处,受害总长近40km,积沙量4万多m2,南疆铁路因此中断行车20天;日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横扫西北地区110万km2,72个市县,1200万人口,死亡人数300余人,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受灾牲畜73 万头(只),仅宁夏政府有关部门统计就有100多人员伤亡(受灾人口70多万),2万多头牲畜死亡、丢失,3.37万km2农作物受灾,8万多株树木被折断或连根拔起,1300多根电线杆被刮倒或刮断,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日发生在京、津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泥雨,就是其前一天在甘肃东部、内蒙古西部发生的沙尘暴所致。 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干旱的加重,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率也有增加的趋势,使荒漠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00年春季,仅北京地区就遭受沙尘暴袭击12次,甘肃、宁夏(元月至5月)11次。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旱、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荒漠化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我国西部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不相容的,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2.3
从国际上看,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 ①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 ②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 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 2.4
我国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我国四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大致可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表1
我国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 ① 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不可改变) ② 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③ 多大风。 ④ 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⑤ 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人为因素(可① 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改变)及措施 ② 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③ 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④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改善灌溉技术(滴灌等),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3
国际与国内对处理荒漠化问题的政策 3.1
国际对处理荒漠化问题的政策 3.1.1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加强了防治荒漠化的合作。日到9月9日,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方案。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3年5月到1994年6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历经五次会议,完成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谈判。通过谈判,联合国于6月17日制定出《公约》文本,并于11月29日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日,《公约》在巴黎正式开放签字,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了字(1996年1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公约》),这标志着人类与荒漠化的抗争揭开了新的篇章。 原则: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目的:①防止和减少土地退化;②恢复部分退化的土地;③垦复已荒漠化的土地 目标:是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为此要在所有各级采取有效措施,辅之以在符合《21世纪议程》的综合办法框架内建立的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安排,以期协助受影响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动方案:受影响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在区域执行附件框架内,或以书面通知常设秘书处打算制定国家行动方案的任何其他受影响国家缔约方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相关的、成功的计划和方案,并在其基础上,酌情制订、公布和实施国家行动方案,并制订、公布和实施分区域和区域行动方案,将它们作为防治荒漠化、缓解干旱影响战略的中心内容。 科学和技术合作:缔约方同意根据各自能力综合和协调有关长、短期数据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工作,确保有系统地观察受影响地区土地退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和评价干旱和荒漠化的过程和影响。除其他外,这将可以用适合所有各级用户,包括尤其是以当地群众能够实际应用的形式,对不利的气候变异时期提供早期预警和先期规划。 支持措施:①能力建设、教育和公众意识;②资金资源:赠款和减让贷款,从全球环境融资中筹集新的和额外的资金;③通过国际合作,便利技术知识和诀窍的转让。 3.1.2
美国对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政策 3.1.2.1
对荒漠化土地开发与保护并重 美国政府适时地制定了灵活的荒漠治理措施。从国会颁布的法令看,开发荒漠与保护环境并重,在开发荒漠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开发荒漠,以荒漠产权换取荒漠生态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改善荒漠环境。如在19世纪末,为鼓励移民进行绿化荒漠化土地,1873年颁布了《草原植树法》。此法规定,任何人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的树木并加以保护,使其正常生长达1年之久,而且树木的株距不超过12英尺,那么就有权获得160英亩的联邦土地。1877年颁布《沙漠土地法》,该法规定,如果移民在取得土地后的3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兴修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即可按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得640英亩的土地。其次,为了避免过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发土地进一步荒漠化,政府对重要的矿产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如将金、银、铅矿的1/3保留给政府。在出售荒漠化土地时,对涉及水利、矿山、森林、公园的土地实施保留地政策。据1909年统计,各类保留地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其中森林居多。由此可见,美国在开发治理西部土地荒漠化时,其政策较为灵活,在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下,使西部的荒漠化土地真正成为经济资源。 3.1.2.2
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治理沙漠化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将法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巧妙地应用到对生态系统的管理之中,以此产生、修复和长期保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和期望状态,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创立一种跨越部门、行业或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针对美国西部开发中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的情况,西奥多?罗斯福总统20世初首创自然保护的思想,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在综合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这些综合措施主要包括:①联邦和有关各州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开发和沙漠治理法,如1933年的《麻梭浅滩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1962年的《人力训练与发展法和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1964年的《经济机会均等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以及近年来制定的《联邦受援区域及受援社区法》等。这些法律不仅完善了美国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为美国西部开发和沙漠治理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②启动了大草原各州林草业工程,这项举措是罗斯福总统针对美国南方沙漠化了的大草原实施的,植树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南部6个州在8年中共营造沙漠林带3万公里,保护了3万多个农场的162万公顷农田,这项荒漠治理工程在当时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③成立土壤保持局,鼓励各州实施土壤保护措施,由国土管理局向农民支付实行荒漠治理措施的费用,对农民因轮耕、休耕和免耕而减少的收入在确切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按期足额补偿。④政府用保留下的公有沙化土地和向农民手中购买、租用的沙化土地建立大片的示范项目,种植灌木和林草,为数百万公顷易受旱灾、半沙化的农田退耕还草,改为牧场,有效遏制了沙化,形成永久的再生植被。 3.1.3
以色列对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政策 3.1.3.1
稀树草原化 稀树草原本是热带干旱地区的一种自然植被景观,介于热带雨林与半荒漠之间,其特点是以草本植被为主,散生一些孤木或树丛。以色列仿照这一热带自然景观,于1986年由犹太人国民基金会在内盖夫荒漠启动了稀树草原化项目,其目的在于增加荒漠地区生物生产力和旱地利用的多样性。此项目确立的三大目标是:在退化土地上建立和经营人工稀树草原;在保护旱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采取生态和水文措施培肥土壤以增加生物生产力;干旱地区径流集水技术的推广及降雨、径流、土壤湿度和动植物间正效互作的模式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天然和人工稀树草原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物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抗旱、节水树种的选育;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引种、驯化、培育及其相应栽培技术研究;依据区域景观特征优化集水区和采水区比例等。 3.1.3.2
水资源的经济开发利用 以色列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南部内夫荒漠降水量仅100~300mm,最少只有25mm,每年可供重新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约75%用于灌溉,其余则用于满足城市和工业的需要。荒漠开发遇到的首要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色列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管理、调配和使用,特别是对其称之为边缘水资源(废水回收、人工降雨、咸水淡化)的有效开发,并通过各种节水措施,使之在农林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1.3.3
边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地表径流集水,主要是在流域内分级建设一些集流坎、蓄水坎、沟道集流工程,将雨季降水形成的不固定水源收集起来用于农林业生产。二是深层地下苦咸水开发,特别是在南部地区,把苦咸水与淡水混合通过滴灌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和渔业,不仅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也有效治理了土地盐碱化,且利用苦咸水灌溉作物品质良好。三是加强对民用废水的收集处理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全国已有几个大型的废水处理厂,最大一处可处理半径30km范围的城市废水,年处理能力30万m3。废水的回收利用增加了水源,减少了环境污染。 3.1.3.4
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注重水源保护,防止水质退化,这一点在加利湖地区十分明显。这里不仅有专门机构长年监测水质变化,研究各种生物、矿化物对湖水的影响,而且在湖区周围采取了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农业废水对湖水的影响,还注意调整农田耕作方式,减少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而对湖水造成的污染。为了用好水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色列对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实行不同收费标准,普遍限额用水,限额以内低价,超额加价。为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灌水标准和最佳灌水期,对于超标用水同样实行高价收费。另外,对荒漠改造、林业建设、农业开发用水则实行低价优惠。通过将水价作为农产品生产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鼓励生产出口创汇农产品,该措施具有独到之处。 3.1.3.5
北水南调工程
为解决水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以色列启动了北水南调的宏大输水工程,通过多级扬水站、蓄水坝、水库及输入管道,将以色列北部的最大淡水湖加利湖之水输送到南部的内盖夫荒原。该工程于1964年完成,每年可向南部地区输送淡水5亿m3,主要作为饮用水消费,其余部分注入地下水库储存,以备旱季使用。 3.2
我国对处理荒漠化问题的政策 3.2.1
我国防止土地荒漠化方法(土地沙漠化) 3.2.1.1
防风固沙 沙漠中的沙是松散堆积的,受风力的影响,沙丘会沿着风的方向运移,使得沙漠能进一步扩张,防风固沙就是使沙漠能够在原地固定沉积下来。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在沙丘上覆盖一些致密膜状物或植防护林。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粘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粘土沙障是将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高的土梗,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粘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比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粘土。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是应用较广泛的固沙方法。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优点是可有效防止水份散失,缺点是塑料薄膜容易被风刮起,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也有采用水泥浆固沙的方法,即将水泥浆浇在沙上,在沙漠表面形成一层薄的水泥凝胶体覆盖层。这种方法存在着缺陷,水泥凝胶体属于脆性材料,在沙漠中恶劣气候和沙丘迁移的影响下,水泥凝胶覆盖层很快就发生卜缩、龟裂,失去固沙和保水的作用,最后变成粉体,融入沙中。 3.2.1.2
沙漠的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以抵抗狂风袭击,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可以种植一些沙生灌木和高大的沙生乔木,一般选择经济性树木,如松类、杨树类、柳树类、柽柳类。其方法一是在沙漠地区有计划的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本草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另一方法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 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蔬密结构,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三种:①紧密结构林带:气流在林带顶部通过,背风处下沉,在林带周围形成涡流,气流在背风面40倍林高处恢复原来的风速;②疏透结构林带:气流一部分越过林带的顶部,一部分从林内通过。在距离高一倍的地方形成涡流,在距离高45~90倍的地方,风才恢复到旷野的速度;③通风结构林带: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不透风,气流只能从林带顶部流过。下部气流通过树干时收缩形成小股涡流抵制上部气流袭击林带背风处,在距林带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75《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背景下的中国防治荒漠化政策的分析等内容。 
 公约于 1997 年 5 月 9 日对中国生效。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 申明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时,受影响或受威胁地区的人类是受关注的中 心,意识到国际社会,...  公约缔约方第一届会议根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2 条召集, 1997 第于 年 9 月 30 日在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部由执行秘书哈马阿尔 ...  在首都温得和克召开的 为期两周的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 下简称 《公约》 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 ) 世界各国代表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土 地退化的大计...  主要职能一、参与拟定全国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并监督执行...十三、承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秘书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办公室...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 43页 免费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 59页...言 大会 1992 年 12 月 22 日第 47/188 号决议设立了防治沙漠化公约进程...  之后, 联合国通过了 47/188 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 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 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公约谈判从 1993 ...  中国荒漠化类型: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指原非...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确...4.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  中国荒漠化类型: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指原非...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确...4.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综述:防治荒漠化 “中国方案”成全球样板 
关注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综述:防治荒漠化 “中国方案”成全球样板
  新华社记者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应对荒漠化挑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同推进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国际人士表示,防治荒漠化进程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样板,值得世界借鉴。
  一家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的种质资源库里,接骨木等植物长势良好(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当地群众种植的沙柳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对防沙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二三十年前那会儿,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绝望。”蒙古族牧民陈宁布回忆说。
  陈宁布所提的沙海就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受影响人口达几十万。
  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齐沙漠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相比,5年间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9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114.7万亩。由于多年来治理成果突出,库布齐沙漠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
  研究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库布齐治沙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巧干。“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都是这场“沙漠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齐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荒漠变绿洲的库布齐只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一个缩影。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我们非常高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举行,这显示了中国以及中国政府的领导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拉开帷幕,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加在大会开幕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蒙加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他说,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法律和执行层面的成功经验,还显示了荒漠化是可治理、可扭转的,并且防沙治沙还可以带来许多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益处。
  今年8月底,国际性非营利组织世界未来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未来政策奖”,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政策,中国因20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而获得银奖。
  世界未来委员会指出,中国2002年出台的这项法规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荒漠化防治、旨在强化国家应对荒漠化挑战的综合性法规,为国家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和一系列防风治沙项目(如绿色长城项目、民众植树活动等)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框架。
  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历山德拉·汪戴尔表示,中国获得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和成就,中国同其他获奖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中国已经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半数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中国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称赞道,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中国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将持续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投入。重点推动创建“一带一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荒漠化治理技术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治沙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惠”的共享沙漠经济之路。(执笔记者:冯玉婧;参与记者:侯雪静、胡璐、王靖、田颖、穆东)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
“沙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神殿,苍茫大地是家园……”一曲《苍天般的阿拉善》唱出大漠的神奇和秘境的苍茫。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阿拉善盟是干旱少雨、沙化严重地区之一。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因地制宜、科学治沙,用织密的林带锁住扩展的黄沙,以市场化意识和现代化手段,走出一条“点沙成金”、治沙致富的新路。
责任编辑:
6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之际,国家林业局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筑起生态绿长城》——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6日表示,中国已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强化共同行动,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推进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新进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