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军旗,如果日本代替沙俄,打德国奥匈的东线,能胜利吗

一战百年:德国是如何错失战略机遇期的?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关键字: 一战德国战略机遇期英国海军德国经济德国战略决策奥匈帝国协约国一战百年
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波及数亿人口的战争毁灭了四个帝国,重创了欧洲文明。日,德国被迫和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
今年是一战百年,在整个世界都在纪念、反思这场人类首次全球战争之时,战争的主角之一&&德国大战前的战略决策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世界大战开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处于其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战争之后,不仅崛起的国势不复存在,连帝国本身也在战败和一连串革命中灰飞烟灭。
作为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德国最后却以走入战争的方式丢掉了机遇。一战百年之际,这其中的选择与谬误,值得后人探究和深思。
蒸蒸日上的德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是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之下各国的重新定位作为基调的。此前的200多年里,凭借独步全球的海军和抢先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不仅获得了最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也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和最强工业国。然而此时,随着英国制造业空心化以及所谓&科技工业化痴呆症&的影响,一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惠的国家开始成长,其中又以美、德两国的成就最为瞩目。
美国此时尚未完全消化其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远在大洋彼岸,对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还不算强劲;德国则借助统一德意志的和平红利、巨额的普法战争赔款(普法战争德国获得50亿法郎赔款,约合14亿两白银,超过中国近代史上全部对外赔款和借款的本息总和)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休养生息之后迅速发展,并且开始争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地位。20世纪初是德国的战略机遇期,其发展正处于最好的状态。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趋势的变化:年间,德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8%升至12%,英国从25%下降到21%,法国从11%下降到8%;1913年,德国钢产量是英国的2.26倍,发电量是英国的3.2倍,煤炭产量为英国的95%,铁路里程是英国的90%;当年德国GDP总额达到524亿马克,约合25.5亿英镑,超过英国的23.54亿英镑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
在高速增长的经济背后,是德国不断发展的城市化与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900年德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4%,1910年时则上升到60%以上。普遍接受义务基础教育的德国工人和科学家为德国在钢铁、机械、军火、精细化工等领域取得毋庸置疑的领先地位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地缘政治领域,德国的表现尽管远远算不上尽善尽美,但通过秘密外交和结盟,德国在欧洲大陆至少获得了可靠的盟友。三国同盟对协约国形成了力量均衡:法国因为普法战争的惨败失去了进攻德国的勇气;英国则因为在非洲与法国的一系列摩擦,直到20世纪初依然对法国严加防范;俄国则在本质上与德国没有矛盾,专心致力于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方向的扩张。
至于战争威胁,德国虽不能高枕无忧,但绝对是忧虑最少的。德国为欧洲最强大陆军的拥有者,任何挑战德国陆军的行动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此同时,德国在原本孱弱的海军领域也已经大有起色,由于威廉二世及提尔比茨的努力,德国海军在一战前已经建成了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舰队,并且正以有序的严谨计划,进一步扩充这支强大的海军。
在后世的许多历史著作中,经常将德国发展海军舰队描绘成威廉二世盲目的攀比心理作祟或是德国空耗国力、挑战英国海权的荒谬之举。这种说法忽视了德国这一时期早已对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形成的巨大依赖,也没有意识到发展海军对德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巨大拉动作用,更是对英国大陆平衡政策的选择性无视。在德国已经成为欧陆头号强国的时候,任何海权上的退让都不足以让英国放弃遏制德国的战略选择。从这一点看,德国在国力接近甚至超出英国之时大力兴建公海舰队,更像是为了提高英国战争成本,维护英德和平的防火墙。
自沉于英国帕斯卡尔湾的德国&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
德国建设公海舰队并没有遇到巨大的财政压力。德国海军的经费不仅远低于英国,还低于美国和沙俄。一战前,德国的政府赤字只占GDP的不到2%。相比之下,英国以接近德国的GDP和高于德国的负债,常年维持两倍于德国的海军开支,同时还保持一支规模不亚于德军的陆军以应对布尔战争、守卫全球殖民地,财政压力可想而知。1912年后,随着德国第三次修正《1900年德国海军法》,继续扩大舰队规模,英国被迫将建军目标从两倍于德军调整为比德军多60%,同时将地中海的制海权让给法国,以维持本土舰队对德国的优势。1913年,时任海军大臣、主张积极与德国进行军备竞赛的丘吉尔甚至向德国提出停造军舰一年,其理由当然不是为了世界和平那么天真。
英国的造舰能力此时已经接近极限。德国的造舰规模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按照公海舰队缔造者提尔比茨的设想,到1920年,德国将拥有超过60艘主力舰的庞大海军,这一规模也许仍然比不上英国海军。但已经足以遏制英国对德国的战争冲动,甚至可以在大西洋上建立对英国海军的局部优势。如果考虑到舰艇换代和英德的经济发展,1920年以后的两国海军竞赛的天平将更加倾向于德国。
战争来临前各国的盘算
德国的战略机遇期,不仅体现在其本国的飞速发展上,也取决于一战爆发前各国对德国的态度。一战的爆发并不是这些大国的本意,各国对待可能的欧洲大战,其诉求和态度也各不相同。
英国作为欧洲最强者和欧洲大陆的平衡者,长期以来对挑战英国霸权的国家都持坚决的抑制态度。德国被英国抑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这与德国是否决意挑战英国海权并无太大关系。因为国力下降的缘故,英国不惜与长期的对手法国、俄国结盟,试图尽力削弱德国。不过面对德国陆军,英国并没有全面介入陆战的打算,而是计划在派遣一支小规模远征军(10个师)之后主要依靠法俄军队。英国唯一介意的是比利时,它享受的&永久中立&被认为不可打破,这也被认为是英国参战的真正底线。
法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后,遭受了经济和军事双重打击,即使随后的恢复也没无法挽回其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占领导致法国对德国的深仇大恨,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对法国不断示好也无法改变这一切。一旦法德爆发战争,法军的战略目标毫无疑问就是阿尔萨斯与洛林。不过因为自忖无力强攻两地,法国更倾向于防御德军从这一方向发起的进攻,至于收复失地则需要从长计议。
俄国是协约国中最虚弱、却也是最大胆的国家。经历了俾斯麦主导的柏林会议及此后的一系列挫折后,沙皇和政府官员们得出了疯狂的结论:只有让每一场战争都变成全面大战,才能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只有全面的战争才能把盟友们拉下水来并肩作战,从而弥补俄罗斯国力和军力的不足。在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和1905年革命后,俄国对世界大战的需求更为迫切,沙皇比任何欧洲的统治者都更需要一场战争转移国民的注意力,也比任何君主更加渴望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皇位。
奥匈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缺乏进行一场现代战争的能力,因此寻求德国的支援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战争策略。这一时期的奥匈帝国经济不尽如人意,多民族的复杂国情让其不得不时刻提防自身的解体。为了守住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面对比自身强大的俄国的进逼,三国同盟是它最后的依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败比其他几个大国都要迅速,早在19世纪就已沦为其他大国欺凌掠夺的对象。但因为控制黑海和近东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各国都不甘他国独占,才使该国残喘至20世纪。由于缺乏基本的近代特征,奥斯曼帝国从军队组建到武器装备都高度仰赖外国。选边站队成了这个国家最难的抉择,无论选择任意一边,反方面的力量都会给予土耳其施加巨大的压力。土耳其在图谋自保的过程中,除非不得已,不轻易介入全面战争。
整个欧洲只有俄国渴望战争,德国的理性选择依然是和平崛起。在法国几乎不会主动进攻,俄德缺乏直接矛盾,英德陆上战争可能性又不大的情况下,只要保证盟友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矛盾不会激化为全面战争,德国周边就几乎不会有大规模战争。同时,借助英国因布尔战争恶化的财政情况,德国适时展开了同英国的海军竞赛。随着德国海军的发展,英国将不得不逐渐让渡出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并承认拥有强大舰队的德国海权。英国唯一的优势就是数量显著占优的存量海军。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德国海军的进步将不断消解英国昔日存量的优势。这时候,德国崛起拥有资金、技术和原料的优势,需要的只是时间这一项。
德国如何卷入进了一战漩涡?
从日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到8月4日德军越过边境入侵比利时,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后世看来,这场大战原本完全可以被遏止,但世界却没有办法避免这场人间浩劫。
无论大公死活,奥匈帝国在第一时间就下定决心要武装兼并塞尔维亚。按照常理,奥匈帝国要么利用这一危机召开和会,要求列强满足其要求;要么快速按计划动员军队,在对手俄罗斯反应过来之前碾压弱小的塞尔维亚,形成既成事实,限制战争规模。
但在大公遇刺后的四周里,奥匈帝国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大公的葬礼原本是各国首脑汇集之地,在欧洲,这种被称为&工作性葬礼&的聚会往往能促成多边首脑会谈,为化解危机制造条件。但因为大公夫妇的身份贵贱早已引发维也纳宫廷皇室不满,他们居然放弃了举办国葬以获得斡旋的机会。奥匈帝国虽然急切地想要发起武装兼并塞尔维亚的战争,却因其二元帝国结构的低效,在劝服各个王国政府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却未能实施动员。由于奥匈帝国的羸弱,动武决定还要获得德国的支持,恰好德国主要政要此时度假,直到7月25日,也就是一个月后,奥匈帝国才向塞尔维亚发出了48小时最后通牒。
历史又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7月25日当天,塞尔维亚就拒绝了最后通牒,并开始了全国动员;而一心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的动员,居然到7月28日才开始。这一个月间,法国总统和沙皇已经互相沟通了立场,对俄国向奥匈开战表示支持,7月30日,俄国开始针对奥匈帝国的动员。俄奥战争至此看来已经不可避免。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战前各国秘密外交中签订的一大串协定和同盟。这些建立在相互制约和援助基础上的协定,本意在于通过施加扩大战争的威胁来遏制战争的爆发。这一体系在俾斯麦时代的几十年里都运行良好。
然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些互相生效的保险条款,就如曹操在赤壁串起战船的铁链一般,在平时是曹军将士的保险带,在火烧赤壁时却成了曹军一败涂地的夺命锁。
根据这些秘密盟约,一旦俄国对奥匈动员,德国就同时对法俄动员;一旦德国对法俄动员,法国就对德奥动员;一旦防御性战争开打,根据德军总参谋部唯一的&施里芬计划&,德国就要穿越低地国家迂回法国;一旦迂回时德军入侵比利时,英国又将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开战!这一系列的动员与作战环环相扣。问题在于,环上的决策者们并不清楚套在自己一环上的,会是哪个秘密约定。
就这样,德国在忤逆自身意志的情况下&机械地&被动加入了一战。而当威廉二世要求制定单独对俄作战计划,并对法国保持防御时,总参谋长小毛奇居然以&没有制定相应预案&的荒谬理由拒绝了皇帝。无奈的皇帝被迫在他最不想开战的时刻,为了盟友的利益同时和两个不想交战的国家作战。而当自作聪明的小毛奇下令将削弱的德军投入对比利时的列日要塞进攻之时又违背了&施里芬计划&加强西线的要求。德国试图分兵阻止俄军推进,同时又无视英国参战的底线,破坏比利时中立时,这场世界大战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本可通过稳定发展实现&和平崛起&的形势,最终因德国被迫投入一场同本国利益关联有限的全面战争而功亏一篑。更悲剧的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恰好是德国在和平竞争出现转折的有利时机。为了盟友的利益,德国被迫同时和两个强国全面开战,虽然更好的组织水准和训练素质使他们在战场上获得了优势,但这不足以取得战争胜利。而存量实力不足和缺乏战争潜力的劣势,则注定了德国的失败。德国的教训,对于那些正在致力于以和平发展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国家而言,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张苗凤一战前欧陆列强战力比较:德国存在致命短板
一战前欧陆列强战力比较:德国存在致命短板
  一,德国   在此引用普京先生的话“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德国的开战太仓促了,在各个方面都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奥匈帝国拖下水了,或者说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军事团早已等的不耐烦了,他们不打战简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之前被认为战争贩子的威廉二世是否希望开大战还有待商榷,西方研究的资料说明他当时并不希望开战,我个人觉得1914年的德国远远没有准备好,无论是它的陆军海军还是工农业等各方面,1914年开战即使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不明智的。我们中国人讲究开战之前先要在庙堂筹算筹算,看看有没有把握。   我们现在就给1914年的德国筹算一下:首先工业方面各国占世界的比值,英国 14.1%美国 38%,德国 15.7%,法国 6.4%,沙俄 4.7%。英法俄加起来是25.2,德国是15.7,这样一看协约国集团几乎是德国的一倍,虽然此时的德国工业更先进一些,但差距依然不小。 其次农业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钢铁代替不了土豆。这方面德国差更多了。   法国是当时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一直出口欧洲,乡村很富裕。事实上1914年法国的农业人口还多过城市人口,这一方面说明法国工业不太发达,但同时真打起仗来的话,国民受战争波动也比较小(我只要在地里劳动就有吃有穿,不用受食物配给的折磨),我认为这也是法国能坚持四年的原因之一。另一端的沙俄则号称欧洲的粮仓,它缺的不是粮食,是枪炮,工业的落后导致它无法武装它的300万军队,他一直是拿粮食或矿产来换武器的,开战时很多沙俄兵背着法国枪或英国炮开赴战场。英国和德国的农业都比较落后,食物都无法自给,但英国地理位置佳,海运发达,他可能拿着工业品到世界各地换粮食。德国就惨了,出海口少,又封闭,很容易遭封锁,海军又不如英国,粮食一直是个大问题,战争一开始德国就实行食物配给制,但到了1918年柏林市民连土豆皮都吃不上了,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后方的崩溃,反而前线还在坚持,这很能看出一个问题,1918年的德国军火还能勉强供应,但食物已断绝了!
  德国自1870年统一以来实力增强极大,但完全还能发展的更好,它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资料显示当时英国的人均工业指数是112,德国只有85,它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1914年德国是6600万人口,英国只有3400万,但德国占世界的工业份额只比英国强1%多点。   备注:当今的德国在两次大战都战败,领土大大缩小,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今天的国民产值依然是英国或法国的俩倍,人均生产总值依然远超英法,是的欧盟领袖。   高傲的日耳曼人对自己的陆海军过度自了。海军不用说了,日德兰一战后,德国海军被英国人困了4年之久,这当然也是实力差距所然,在此不多表述。但德国陆军在我看来也过度自信了。史蒂芬计划一经制定就几十年不变,剩下的只是对细节末节的补充,是建立在俄国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动员不起来,集中兵力对法国的致命一击上,想,但又有没有想过假如不成功咋办?俄国万一能出兵呢,有没有补救的计划呢?没有,日耳曼战士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就是当时德国参谋部的真实想法。没有人去思考国家战略问题,只知道对外一味的强硬。在时代,德国其实制定了高超的国家战略,就是避免与英国冲突,和好俄国,孤立法国。此后老时代还是比较务实的,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是假设德国与俄法同时开战的情况下,(当时还没考虑英国),做了实兵推演,就是对俄防御,对法进攻,迅速解决战斗,然后退兵,尽快和谈,参谋部知道持久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这个计划还比较实际的。这是之前史蒂芬计划的雏形。   二,法国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想到的是浪漫与激情。对于法国人,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浪漫,但在一战中法兰西人民展示了他的激情。法国用它不到对手一半的GDP和约一半的人口,硬是跟它的对手死磕了四年!更令人吃惊的是,直到年间,法国的将军们还在强调进攻!莫非一战时的法国是打了鸡血?战死150万人,负伤200万以上,350万人的伤亡约占国家总人口的1/10!而他的老对手德国420万人的伤亡只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还是在俩线作战的情况下。西方历史学家公认法国是一战中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整整一代人在战斗中送命,西线战场主要是在法国境内打的,15%的国土化为废墟。一战对法国而言实在太过惨烈了,造成了战争恐惧症,二战几乎没抵抗就投降了,或许法国人不想再让一代年轻人送命。值得说的是现在法国还是女多男少。只说数字不够贴切,可以拿中国的抗战来作对比,二战中中国伤亡3000余万,占当时总人口4.5万万的7%,其中军人伤亡350万,直到现在还是中华民族的痛,一般用,尸山血海,一寸山河一寸血等词形容,但还没达到法国10%的程度。对于一个3000余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能打成这样可谓破釜沉舟了。   《一战秘史》的作家梅尔在书中写道:“在德军进攻巴黎的道路上,等待他们的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与之对抗的军事集团!1914年的法国军队不仅规模与德国相当,战斗力也基本相当。”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基层士兵战斗力德法基本相当,一战中法军的骁勇与坚韧大家都有目共睹,但高级指挥层,法国比德国差很多。面对新式的堑壕战,法国将军们依旧强调进攻,直到1918年依然如此,造成了法军大量的不必要的伤亡。德军则要灵活得多,早在1915年,德军早已察觉在堑壕战中,防守比进攻更有利。并故意引诱法国进攻坚固防线,给法军造成了大量的杀伤。早期曾不顾战场实际情况,一味的强调进攻就曾被法国士兵称为“屠夫'.但梅尔这样写也自有它的道理,1914年环顾各国,英国只有小规模的陆军,经过扩军后陆军才40余万,脾斯曼时代英国本土只有20余万陆军,皮斯曼曾开玩笑:假如英国军队进攻德国,我将命令警察厅逮捕他!可见英国陆军规模之小,(但到1918年英国陆军已扩到200万以上)。俄国军队虽然庞大,但装备太差,素质太低,通信,铁路系统极其落后,已不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奥匈,意大利只是欧洲二流水准,跟德国不是一个等级,纵观全球能跟德国陆军比划俩下的只有法国了。   三,沙俄   泥足巨人!这四个字足以评价沙俄。自从工业革命后俄国是越拉越远,已被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十九世纪中期的,俄国已感到力不从心,这之后更是一路下滑,从一战中的表现看,俄国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战争了,面对现代化的德军,即使在数倍于德军的情况下依旧不能取胜。一战中法德军都已依靠铁路来运输,俄国依然依靠十九世纪的马车,即使这也没法保证,一到春天冻土融化,土路变的泥泞不堪,前线几乎补给中断。无线电德法都已非常注意保密了,俄国依旧使用明码发电。士兵高达90%的是文盲,素质极差,都是来自农奴,补给极差,士兵,死亡率很高,俄国人戏称军营为牲口圈!军官都是贵族出身,花钱买的军衔,大部分只会,根本不会打仗,情报工作做得极差,德国间谍能轻易地在圣彼得堡搞到俄军的军事计划,前线军事统帅制定作战计划甚至还依靠占卜,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一直在东线指挥作战,曾在东线创造过兵力在1:5的情况下,对俄国打过大的歼灭战。俄国战斗力低下不说,战争潜力也弱(沙俄不同于苏联),无奈工业太落后了,打了1年后就有些吃不消了,好在国土大,人力资源丰富,士兵虽能补充,但军火很匮乏,大战一年后,前线已出现2-3名俄军共用一支枪的情况。一战中俄国是逢德必败,还败的很狼狈,每次都被俘虏数十万人,到1917年已被德国俘虏了170万人了?战争进行到第3年就已经顶不住了,1917年国内爆发了大革命!这个不用提,大家都知道。   四,奥匈帝国   奥匈在一战之前也算个准强国,侵华中就有它。维也纳的军火厂出产的步枪和火炮质量还不错,能满足自己军队的装备。但他的政体不稳,比俄国更脆弱,是个拼凑的帝国,其实是奥地利和匈牙利联合体,推选奥地利出任国家元首,但奥匈各自有自己的议会,税收系统。奥地利是德意志人,匈牙利是斯拉夫人,根本不是一个民族,之间互相防范,很难整合,军队战斗力很低。奥匈在面对俄国的前线就尽量不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都布置在南线对付意大利人。奥地利人布置在北线,对付沙俄。   奥匈此时是个僵化的君主国,保守落后,国力又不行,开战时勉强拼凑了130万大军,还要分布在三个方面作战,西线对意,南线对付塞尔维亚,造成了北线对俄兵力严重不足,大约只有50万人对俄作战,面对300万俄罗斯军队,基本无力对抗,只能拼命的拉拢德国,德国不得不出兵支持奥匈,这间接造成了德国在1914年运动战和的失败。   梅尔的《一战秘史》中对各个战役有详尽的描述,可以看到德国人在每次战役中都要比对手,无论是战略战术。德国人不只是能战斗,更注意战法的创新,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在一战中都能看到雏形,并且全部是德军创造出来的。鲁登道夫在东线曾用过口袋战术,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甚至打过闪电战!西线德国曾打过积极防御战,像极了在朝鲜的战法,每天只撤退数公里,退入既设阵地,给敌人以极大杀伤。并改进了进攻战法,采用三三制原则,而对面的法军还是玩的冲锋。在凡尔登战役准备中,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数十万大军集结,而没让对手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汉景帝七年(前 150年),郅都迁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亲领北军。他执法不阿
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
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17岁的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惠帝出生在公
他就是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1
汉冲帝刘炳,继位的时候年仅两岁半,是东汉王朝的又一个娃娃皇帝。冲帝的生母是虞贵人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刘邦年少&不事
中华历经沧桑,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中,奇人奇事不可胜数,
汉宣帝刘询在襁褓时即入狱,靠女囚奶妈抚养,成长过程中历尽艰辛。登基后,他抓住时机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北逐匈奴,战功显赫。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
提起汉成帝刘骜,我们大多马上会联想到他宠爱过的后妃&&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其实
考察是识别和衡量人才是否勘当重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早在汉代就确定了刺史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
汉高祖刘邦早年是个泼皮无赖,这个世所公认,有案可稽。&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
汉景帝有封号的老婆不多,薄皇后、王皇后、栗姬、程姬、唐姬、贾夫人、王夫人,共七人
刘邦手下有很多大臣,这些开国功臣,有的是六国旧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闹革命的穷哥们
  西域都护府是在汉朝的时候逐渐形成的一个权力机构,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保护西
刘秀与刘演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们一起于舂陵起兵,却迎来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与他
  美国的圈地运动指的是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进行的那段时间,美国开始向北美地区进
  刘学询家其实不差钱。他的父亲刘述庭,曾经担任琼记洋行在汉口的买办,属于第一批
  这张在网路上受到疯狂讨论的「四重彩虹」照片所拍摄到的并非真正的四重彩虹。技术
刘协就是汉献帝,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一生是很悲催的,早年在董卓手下做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在古罗马征服南部高卢地区之时曾经发动过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被
  看到这个标题,小编也震惊了,如果历史真相真的如此,也实在的太荒诞了吧!鸦片战
  维爱战争简介是这样的,它是古罗马和伊特拉斯坎之间的战争。因为战争在维爱城进行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在高丽王朝与蒙古王朝元朝之间,这场战争可谓是旷日持久,从12
  宋夏战争爆发于哪位宋朝皇帝在位时期?其实这场宋夏之间的战争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任何一个国家在它既定的发展历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动乱,西方国家如此,东方国家亦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国号是大夏,因为它在宋朝的西边,所以史称西夏。西
  胡斯战争简介上提到胡斯战争又被称为是捷克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也
  在尼科波利斯战役的历史背景下,匈牙利、法兰西以及威尼斯共和国等军团组成十字军
  在1381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在云南边境残余着蒙古势力,他派大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
 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在政治、经济、
自古帝王爱红颜,后妃专宠,独霸后宫,外戚专权,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可是
很多史学家认为,汉唐是封建社会中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因为两朝不仅经济繁荣,思
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之子,东汉第二任皇帝,也是东汉为数不多的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话说汉武帝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子,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刘彻之所以能代替刘荣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情比较专一的帝王之一,他是一个值得女人终身托
  中晚清时期的一大批名臣,很多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诸如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
  腰围:公元前6世纪的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与楚襄王同时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
  公元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已病入膏肓,在他弥留
  一提起居里夫人,人们都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疏不知她的成就与她的丈夫
  胡克的一生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克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光学贡献&
  胡克的一生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克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光学贡献&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发明的&助产术&通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期一位有名的俳谐诗人,他本名叫松尾藤七郎,松尾芭蕉是他写
  卡拉瓦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著名的艺术家,他的叛逆精神和对艺术的革新精神都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一位荷兰的画家,主要擅长风俗画,出生于1632年,因为出色
  作为赫赫有名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集精与多为一体,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极
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超验主义思想先驱自然学者以及哲学家。他也是那个时候美国的
  很多人都认为毕加索的作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导致很多人都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
  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赵挺之在宋徽宗年间做过宰相,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刘勰简介必然会涉及到他小时候的困苦。刘勰出生于465年,卒于520年,别名刘
  王雱是王安石的儿子,据说聪敏异常,自幼就表现的与很多人不同,聪明好学,人们见
  翁卷字续古、灵舒,乐清人(今天在浙江),是我国南宋的诗人,当时被称为&嘉州四
  古时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仪,封建统治者也愿意维护遵守这个传统,等级分明
目不识丁,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
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出处《列子&周穆王》卷三:&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后的奥匈帝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