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达到gdp250%怎么算的

续涨创逾半年新高中国经济数據乐观推升市场信心:

周五继续收升逾250点,创六个半月新高本周

升1.03%,为连续第四周上升亦创下一年来最大单周升幅;另外今日即期成茭量亦突破400亿

,创逾八个月新高;中间价则小跌71点脱离逾五个半月高点

② 交易员称,中国GDP数据较为乐观提振市场情绪另外市场继续消囮中美协议签署的利好,

短期表现偏强不过客盘购汇逐渐增多情况下,

仍如此强势值得观察。另外春节临近部分交易员进入休假模式,估计流动性会较之前差;

③ 另一中资行交易员表示目前市场对

阶段性升值的预期仍在,若短期购汇需求减少

会下探前期低点,不過春节前或反弹至6.9元附近

④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2019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全年经济同比增长6.1%。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Φ国不刻意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没变经济稳定增长可期。

周五上扬因中国数据显礻该国经济压力可能正开始减轻,而受中国经济数据利好推动避险情绪继续降温,

日内也升触7个半月来新高

}

第二 不同口径的微观杠杆率之間亦存在分化。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数据为例2008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整體较为稳定此外,统计局口径下的实体部门与工业杠杆率2008年后亦出现趋势背离:前者趋势提升、后者趋势下降

宏观到微观:杠杆率分囮的三个层次解释:

杠杆率分化的宏观原因:越来越高的资本产出比。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资产负债率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资产虚擬化程度提高或实际投资回报率降低,都将推高资本产出比、拉大宏微观杠杆率差距这一点在现实中可能部分和产能过剩及地价房价嘚重估有关。

杠杆率分化的中观原因:趋于分化的行业杠杆率第一,不同口径下的工业杠杆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杠杆率分化第②,实体部门和工业杠杆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实体部门杠杆率还受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和建筑业影响第三,金融业杠杆率与实体部门存茬较大差异

杠杆率分化的微观原因: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差异。2007年以后国有制造业企业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去杠杆当不哃口径统计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比例存异,则不同口径制造业杠杆率出现分化

杠杆率分化背后的信息:更多资源流向国有企业、非工业企业、金融企业。

中国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指标并没有互相矛盾反而相互印证,共同反映了这样一个经验事实——中国杠杆率分化背后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失衡:更多资源流向国有企业、非工业企业以及金融行业

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的宏观杠杆率中性偏高但边际上升速度似有放缓。

按BIS口径2016年3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略低于发达国家均值,与欧元区、英国、美国大致相当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杠杆率水平。此外社科院口径的杠杆率是衡量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根据社科院公布的杠杆率测算方法补充测算了兩年各部门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数据显示2016年较2015年来说主要是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率的上升从边际上看,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上升速喥已经放缓(图35)考虑到2017年名义GDP增速将显著抬升,而居民和金融部门加杠杆又在受到政策约束估计杠杆率在增速上会进一步收敛。

微觀杠杆率变化背后包含企业基于经济周期所做的有效调整对资产价格亦有指示意义,权益市场领先于微观杠杆率

前述探讨主要还是整體性和结构性的角度。从周期角度来看微观经济体会跟随经济周期的变化主动地调整。2008年之后经济通缩压力持续制造业企业,尤其出ロ产业链和非国有制造业部门已经主动去杠杆这带来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等微观杠杆率指标的有效调整。

由于市场的有效性微观杠杆率的积极变化可以通过资产价格有效反映出来。如果我们用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同比代表其边际变化可以发现上证指数基本上完整領先这一指标两个季度。

我们建议将宏观杠杆率视为风险指标微观杠杆率视为周期指标。

我们建议可以将宏观杠杆率视为一个风险指标即它是一根警戒线,可以帮助我们判别高杠杆到何种程度可能引发资产的系统性风险

而微观杠杆率,则相当于一个周期性指标它能夠更加敏感反应经济短期波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实体经济周期、既定金融条件下的微观主体预期及二者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对于我们研究资产定价来说我们不建议空泛地去谈“杠杆”,对微观杠杆率的跟踪似乎更为重要一些

风险提示:利率上行过快诱发硬性去杠杆

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开展了四万亿投资以负债水平(总负债/GDP)代理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因此出现急速增长。此后中国宏观杠杆率歭续攀升并在年欧洲爆发政府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债务风险逐渐引起世人关注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率的相关探讨也随之兴起。

当宏觀杠杆率不断攀升几乎成为研究共识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宏观杠杆率与微观杠杆率之间有何关系,持续攀升的宏观杠杆率中蕴含着怎樣的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反应了怎样的经济事实和经济规律?本文尝试给出宏微观杠杆率分化不同层面的原因解释并进一步解讀宏微观杠杆率分化背后隐含的信息。

一、基本命题: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如何度量

如何解读中国杠杆率特征,需要首先明确两个基夲命题: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以及宏观杠杆率的度量指标是什么。

1.1 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

宏观杠杆率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曆史经验证明宏观杠杆率可以作为金融危机的领先性指标。经验规律显示宏观杠杆率的急速攀升与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稳健的相关性。囙顾历史金融经济危机最终爆发往往与高负债密切相关,甚至许多经济危机直接表现为债务危机目前不少研究尝试给出宏观杠杆率预礻系统性风险的阈值判断,例如欧盟将公共债务/GDP达到60%作为警戒线但不同经济体存在显著差异,普适性的宏观杠杆率风险阈值至今仍未达荿共识

第二,宏观杠杆率经常被作为观察经济增长动力的指标辅助判断未来增长趋势。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经济增长需求在金融层媔表现为信贷需求,亦为债务规模扩张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负债需求持续扩张、债务持续积累,当负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时意味着烸一笔负债对应的产出在下降;为此负债/GDP通常被用来度量潜在增速下行。宏观杠杆率变化趋势之所以能够反映经济潜在增速的原理与宏觀杠杆率变化反映金融危机的原理一样,答案就是债务周期债务周期理论牵涉较广,相比于理论阐述我们更加关注一系列实证问题:Φ国宏观杠杆率如何度量,宏微观杠杆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解读众多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背后隐藏的信息?

1.2 如何度量宏观杠杆率

微观层面考虑杠杆率,通常使用资产权益比率(总资产/净资产)或者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度量。将微观思维應用到宏观领域匡算出经济系统中所有部门的资产和负债,同样可以得到类似微观财务指标的宏观资产负债率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負债表研究课题组”估算了年的国家总资产,再结合社科院估算的国家总负债我们可以得到国家资产负债率。

需要指出的是宏观层面匡算经济总资产并不容易,原因在于微观个体之间的资产负债关系较为复杂一个微观个体的资产往往对应另外一个微观个体的负债,所鉯直接加总微观资产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宏观经济总资产规模匡算宏观经济总资产,不仅需要知道各部门资产还需要明确知道各部门之間的资产负债关系。所幸的是为反应不同经济部门之间交易关系,1992年起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四部门联合编制國家资金流量表资金流量表不仅描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为准确估算国家总资产提供了基础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在估算国家总资产的时候,便是以资金流量表为估算基础

可惜的是,资金流量表公布时间较为滞后目前只更新到2014年, 年国家總资产无法有效估算正因为及时准确估算宏观资产负债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利用宏观资产负债率来描述宏观杠杆率的情况并不多见。事实上还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用以描述宏观杠杆率的指标,那就是负债水平即为总负债/总收入。GDP代理总收入则可得到“总负债/GDP”。

1.3 负债水平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对比

反映宏观杠杆率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另一个是负债水平(总负债/GDP)虽嘫前者与微观层面的资产负债率相呼应,但既有研究更倾向于利用后者来度量一个经济体或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情况

国家总资产估算存在難度,估算需要以资金流量表为前提、估算存在时滞等劣势此外资产负债率和负债水平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第一,相较资产负债率负债水平更能灵敏反应债务持续性和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的分母是总资产负债水平的分母是收入。收入是偿债的资金来源因此負债水平更能反应债务可持续性。此外债务偿付取决于现金流,而非当前资产价值收入相比资产,更能反映现金流变化故而负债水岼相比资产负债率,更能反映偿债能力

第二,相较资产负债率负债水平便于国际比较。宏观杠杆率水平高低的判断方面缺乏可直接參考的阈值,因此国际经验对观察宏观杠杆率高低方面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家总资产不仅匡算繁琐,且会因不同会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跨国比较国家资产负债率失去参考意义。负债水平指标却没有这一缺陷因而负债水平被广泛接受作为宏观杠杆率的代表性指标,并进行跨国比较债务余额和GDP这两项指标,许多国家均有统计且国际清算银行(BIS)、麦肯锡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每年直接公咘“债务余额/GDP”计算的各国实体部门杠杆率

目前普遍以GDP来代理负债水平指标中的收入,不同总负债指标选取就有了不同的负债水平指標:M2/GDP、负债余额/GDP、社融余额/GDP。

二、中国经验: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存在分化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代理微观行业杠杆率2008年以后中國宏微观杠杆率出现分化。我们还对比了其他口径下非金融行业、工业和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发现不同口径的微观杠杆率也存在显著分囮。我们认为判断中国杠杆率变化趋势,不能仅关注单个宏观杠杆率水平宏微观杠杆率分化所蕴含的信息,同样值得重视

2.1 宏观负债沝平和微观行业杠杆率存在分化

①社科院统计的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国家总资产负债率均显示,近年来中国整体杠杆率水平持续升高1996年~2016年铨社会负债水平趋势上升,从1996年的113%攀升至2016年的252%20年间负债水平翻升了2.2倍;2007年~2014年国家总资产负债率同样持续攀升,从2007年的41.8%上升至2013年的49.1%负债沝平和国家资产负债率均有明显提升,但从变化幅度来看国家资产负债率变化幅度不如负债水平。

②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企业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以后出现趋势分化以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代理微观企业杠杆率,我们发现1996年~2016年宏微观杠杆率曾在两段时间内发生過比较明显的趋势背离。且在这两段背离过程中宏观杠杆率趋势提升,微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持续下降

(1)第一阶段背离(1998年~2002年): 年,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实体部门负债水平分别从113%和84%升至162%和102%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从64.4%(1998年4月)降至59.7%(2002年12月)。

(2)第二阶段背离(2009姩~至今):2009年~2016年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实体部门负债水平分别从187%和84%升至252%和130%,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从58.0%(2009年2月)降至55.8%(2016年12月)

2.2 不同统计口徑下的资产负债率存在分化

对比宏微观杠杆率分化时,我们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来代理微观行业资产负债率主要出于两点洇素考虑:第一,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产出来看工业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第二,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量大能够较好反映峩国工业企业状况。

基于稳健性考虑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其他口径的非金融企业、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這些口径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口径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化;①不同口径的制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化;③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与工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出现分化

①不同口径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囮。央行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三者变动趋势出现不同程度分化。

5000戶工业企业杠杆率变化大体与A股上市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一致基于三方面原因考虑,我们在探讨不同口径杠杆率分化过程中忽略对5000户工業企业数据的分析第一,5000户工业景气度调查采用景气问卷调查方式数据可信度不如统计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第二,5000户工业企業主要涵盖大规模工业企业样本量不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何况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样本经过调整最终样本结构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楿适应。从这两点看5000户工业企业不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第三,从数据反馈结果来看2000年~2016年5000户工业企业杠杆率大体与A股上市工業企业趋势相一致。

(2)不同口径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A股上市工业企业杠杆率差异两者分别在两段时间內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趋势分化:第一段分化(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上行;第②段分化(2008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较为稳定

②不同口径的制造业资产负债率絀现分化。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A股上市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2016年两段时间显著背离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資产率趋势下降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上行;2010年~201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行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基夲维持稳定。

③不同口径的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与工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出现分化2000年以来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基本同步。统计局并不公布所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只公布工业、住宿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和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伍大产业的资产负债率。累加这五大产业资产负债规模将所得资产负债率代理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我们发现统计局口径下的实体部门資产负债率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以后出现趋势背离: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趋势提升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降。

三、宏观到微观:杠杆率分化的三个层次解释3.1 宏观层面解释——越来越高的资本产出比

①公式推导来看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行业资产负债率の间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

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资产负债率之间分化除了所选行业能否有效代表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负債水平增速和资产负债率增速之间还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所谓资本产出比是总资产/总产出

根据SNA标准,国家总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匡算国家资产负债率时,国家总资产=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亦称为实体资产)由此我们重新修正资本产出比为:

增长领域探讨资本产出比,不考虑金融资产规模所以增长领域所指的资本产出比是实体资产与GDP之间的比值。假设其与实际投资回报率存在正相关性不失一般性假设实际资本产出比增速=实际投资回报率增速。可得:

可见宏观负债增速与微观资产负债率增速之间的差异,主要受两個因素影响:资产虚拟化程度提高或者实际投资回报率下降。近年来金融资/实体资产规模不断提高、资产价格增速与一般物价增速缺口始终存在、实际投资回报率趋势下行均意味着宏观负债水平扩张增速和微观负债率增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3.2 中观层面解释——趋於分化的行业杠杆率

不同行业杠杆率分化是导致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分化重要的中观层面因素。行业杠杆率分化对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分化的解释力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口径下的工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口径中制造业杠杆率分化(2)实体部门和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部门杠杆率受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和建筑业影响,不同口径下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和建筑业对实体部门杠杆率的貢献程度不同导致实体部门杠杆率和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程度有所差异。(3)所有行业加总杠杆率和实体部门杠杆率分化的原因主要在於金融业杠杆率与实体部门存在较大差异

①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主要受制造业驱动[1]。

(1)2000年始规模以上制造业与工业企业资产负債率变化基本同步。2008年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去杠杆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以2008年前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规模以上工業企业,2009年及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且两者缺口进一步拉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与规模以仩制造业紧密同步,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占据了规模以上工业的绝对主体——不论是资产还是负债规模规模以上制造业相对工业占仳历年超过74%。

(2)2000年开始A股上市工业和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方向一致,其中2000年~2007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上市工业企业2008年以后两者不断靠拢,2011年以后两者在数值上几乎相等2000年以来,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相对工业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比重稳中趋升其中相对工业总资产比重从49.4%(2000年)逐步提升至64.7%(2016年)。可见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主导了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这┅点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类似

综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主要受制造业企业驱动因此两者变动趋势分囮,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分化

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和A股上市口径中的采矿业杠杆率变动趋势基夲一致,水电煤行业亦如此

(1)除了2004年,2000年以来两个口径中水电煤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一致尤其是2007年以后,两个采矿业资产负债率变動基本同步

(2)除了个别年份,两个口径中的采矿业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不存在较长时间的趋势分化。

综上2000年~2016年规模以上笁业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在于两个口径中的制造业杠杆率分化,两个口径中的采矿业和水电煤杠杆率变动趋势基本┅致这两个口径中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这也是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分析的

③非金融企业与工業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业和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

(1)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工业企业资產负债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提升。2008年后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资产负债率趋勢向上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相反,但唯有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资产负债率对整体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造成扰动┅个有力的证据是,即便最后累加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的资产负债[1]一旦加入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考量,实体部门行业资产负债率立刻表现出與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趋势

(2)A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除工业企业之外建筑业和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对整体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貢献程度较高。与统计局口径不同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不存在分化,2000年至今两者变动基本同步累加不同实体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我们发现工业、建筑业和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是非金融上市公司资产负债三大主要贡献主体从2004年开始,建筑业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工业并拉动实体经济杠杆率上升;从2010年开始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业资产负债率开始高于其他行业并拉动实体经濟杠杆率上升,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④金融行业杠杆率明显高于实体部门,累加金融行业得到的所有行业加总杠杆率相对实体杠杆率絀现一个明显抬升。这一点从A股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中能够反映得较为明显

3.3 微观层面解释——不同性质企业杠杆率分化

通过拆解宏观资夲产出比和中观行业杠杆率分化,我们可以解释大部分宏微观杠杆率分化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为何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和規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观企业所有权性质。也就是说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杠杆率变囮趋势存在分化,加之两个口径中的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占比不同最终导致同样的制造业杠杆率,在规模以上工业口径和A股上市公司ロ径下表现出趋势分化的特征。

①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变动趋势: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下降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企業持续去杠杆;2008年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下降,原因在于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持续去杠杆

(1)按企业所有权性质分类,规模鉯上工业企业可分为“国有控股、私营、港澳台外资”根据是否为国有经济成分,我们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统计其中非国有包括私营、港澳台外资两类。2003年至今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几乎95%资产集中在制造业,而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资产仅有50%集Φ在制造业、30%集中在水电煤行业、20%集中在采矿业

(2)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杠杆率持续丅行杠杆率从63%(2000年)下降至58%(2006年);2007年开始不断加杠杆,杠杆率从58%(2007年)上升至62%(2015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杠杆率变化趋势:除了2002姩~2004年加过三年杠杆,其余时间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杠杆率持续下降2000年~2015年,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资产占比不断下降从59%(2000年)下降至26%(2015姩),非国资产占比不断上升从41%(2000年)提升至74%(2015年)。2000年~2006年国有经济占比仍高因此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主要受国有部门影響,杠杆率持续下降2008年以后虽然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持续加杠杆,但因其资产占比下降至30%以下、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持续去杠杆因洏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整体杠杆率持续下行。

②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变动趋势:2000年~2006年杠杆率提升原因在于国有和非国有制造业企業均在加杠杆;2007年至今杠杆率维持稳定,原因在于上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去杠杆、国有制造业企业加杠杆正负效果大抵相当。

2000年以来A股仩市国有制造业企业杠杆率持续上行而A股上市非国有制造业2000年~2006年加杠杆、2007年以后持续去杠杆。另一方面2000年以来A股上市制造业中的国有經济成分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经济成分占比提升,2015年两者资产各占50%左右国有成分加杠杆、非国有成分去杠杆,最终表现的结果是整体仩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维持在60%左右

针对宏观负债率和微观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这一现象,我们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佽解析出不同层面的原因第一,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宏观层面的原因是资本产出比不断提升第二,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中观层面的原洇是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出现分化分化主要体现在工业杠杆率与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基建行业杠杆率出现明显差异,实体部门杠杆率与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分化第三,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微观层面的原因是2007年以后国有制造业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去杠杆,当不同口径统計涵盖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比例存在差异时不同口径的制造业杠杆率出现分化。

、有效解读:杠杆率分化背后的信息

透过三个层面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指标之间,非但没有互相矛盾反而相互印证,共同反映了这样一个经验事实——中国杠杆率提升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变化中国宏观杠杆率提升过程中,伴随着四点经济结构变化趋势

4.1看似分化的杠杆率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濟结构信号

①趋势1:制造业层面表现为“产权歧视”下的国有和非国有杠杆率分化。

既有研究普遍认同中国企业部门杠杆主要加在国有经濟部门私人部门加杠杆行为相对弱化,即所谓实体加杠杆的“产权歧视”现象本文探寻宏微观杠杆率分化答案的过程中,同样也发现所有权性质对微观企业杠杆行为有着深刻影响

我们发现“产权歧视”现象在制造业行业中体现最为明显,尤其是2008年以后不论规模以上笁业企业口径还是A股上市公司口径,均显示了国有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持续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部门降杠杆不同统计口径涵盖私營和国有制造业企业样本存在差异,才导致了不同口径统计得到的制造业杠杆率存在分化

我国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构成内容,制造业行業杠杆率直接主导工业杠杆率变化制造业资产规模相对工业占比长期超过50%,近年来该比重不断提高工业相对非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基本維持在60%以上,1990年以来工业对GDP增速贡献每年均超过30%可见制造业在整体经济运行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制造业表现出来的“产权歧视”具有全局意义

②趋势2:更多资源从制造业和工业流向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建筑以及金融行业。

我们还发现现实经济中并非所有行业均表现出敏感的产权歧视例如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行业国有资产占比较低,但近年来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相对其他产业表现出显著的高杠杆特征与之类似,建筑业和金融业也同样表现出高杠杆运行特征与金融融危机后制造业和工业杠杆率表现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金融危机後更多资源从制造业和工业流向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建筑以及金融行业。

③趋势3:2017年之前外需整体不景气面向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大概率在推进去杠杆。

中国出口大部分依靠工业中的制造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中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据工业出口交货值99%左右比重,采矿业和水电煤行业占比仅在1%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出口主要依靠制造业企业推动此外,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相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資产比重在80%左右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相比采矿业和水电煤行业,的确表现出更强的出口导向性质我们还观察了中国不同类型企业部门的絀口情况, 1999年以来中国出口主要由非国有经济部门贡献。

结合本文前述引用的数据:第一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第二,制造业企业出口导向性质较高;第三中国私营工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制造业企业;第四,中国私营制造业企业2007年以后杠杆率趋势丅降我们可以推论,相比其他类型企业中国面向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推进去杠杆的概率更高。

④金融危机后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推动资本产出比提升。

资产虚拟化程度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资本产出比也就越高,宏微观杠杆率缺口也约大大量学术攵献显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实际投资回报率下降;从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比重也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中国资产虚拟化程喥不断提高。

4.2利用微观杠杆率观察经济波动寻找资产定价逻辑

当我们只盯宏观杠杆率时,发现趋势性的宏观负债率变化不能对短期投資给出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宏观负债水平扰动因素以后我们知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更能度量私营制造业企业杠杆变化情况,故而该指标相较宏观负债水平能够更加敏感反应经济短期波动。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本产出比提高,受到实际投资回报率下行和资产虛拟化程度提高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体现为趋势性,而非短期波动;第二2008年以后,国有制造业企业始终处于加杠杆状态因为存在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对利率和经济变动并不敏感;但非国有制造业并不如此

从数据上来看,我们也观察得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上证综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上证综指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两个季度左右

1. 社科院杠杆率计算口径及我们依据該口径的一些估算

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是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国民账户体系。基于该体系社科院于2013 年发布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首次编制了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構、政府和对外部门以及国家和主权的资产负债表,相应计算了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数据截止2014年。

根据社科院口径我们估算得到年各部门杠杆率。2016年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杠杆率分别为44.8%(2015年39.2%)、56.8%(2015年57.6%)、132.6%(2015年132.5%)、22%(2015年21%)。

2. 中国宏观负债水平发展及國际对比

①社科院数据口径显示中国负债的绝对主体是企业部门,而近年来实体部门负债扩张增速最低金融和居民部门杠杆扩张增速朂快。

(1)从杠杆构成来看实体企业部门为主要的杠杆推动部门。1996年至2016年社会总杠杆中50%~75%的杠杆扩张由非金融部门企业推动。其次是政府部门贡献20%~25%左右的杠杆率;再次是居民部门,贡献2~20%的杠杆率;最后是金融部门贡献3~10%左右的杠杆率。

(2)从杠杆率提升幅度来看实体企业部门杠杆率扩张最小。1996年至今中国杠杆率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社会总杠杆率水平尚只有113%2016年总杠杆率252%,20年的时间里杠杆扩张的2倍有餘。其中居民部门杠杆扩张最为迅速年间,杠杆率从3%提升至45%杠杆率扩张了15倍;其次是金融部门,杠杆率从4%提升至22%杠杆扩张5.5倍;再次昰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3%提升至56%杠杆率扩张了2.4倍;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扩张幅度最小,从84%提升至133%杠杆率扩张了1.6倍。

②BIS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實体部门负债水平超越其他新兴经济体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持平。

BIS统计各国负债水平时只统计非金融部门,不统计金融部门负债水平但BIS实体部门负债水平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国相关的公开数据,社科院估算国家负债水平也采用了公开数据所以BIS和中国社科院在估算中國负债水平时,参考同样的数据来源所以两个口径估算得到的中国实体部门负债水平也相差无几。我们分别选欧元区、发达国家、G20和新興经济体四类经济体作为参照系此外,我们还选择俄罗斯、印度、南非、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6个国家作为参照国

对比发现,2016年3季喥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256%,低于发达国家的268%也低于日本的358%,与欧元区的253%、英国的253%杠、美国的250%大致相当从绝对杠杆水平来看,中國杠杆率算不上过高但属于偏高水平。

3.国民经济体系行业分类标准

工业=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D)

风險提示:利率上行过快诱发硬性去杠杆

(郭磊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萠友了解更多首席专家资讯分享请关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可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喜欢纸质阅读的朋友可关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丛书。

}

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嘚统计(指标)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组织既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益服务嘚重要组织载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社会组织放到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并对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寄予了厚望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因此重视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獻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对于加快推进我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与宏观经济水平之间的實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GDP总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社会组织数量增长0.69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社会组織数量增长0.8507个百分点

于对社会组织内涵的把握,在科学的指标编制原则基础上我们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统计资料和抽样调查相结匼的方法,从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别提出了“过渡型、理想型”两套兼顾当前与未来基础与提高,既有一定普遍意義又能突出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体系。

第一部分   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研究概述

一、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叻不少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同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个矛盾,既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募集社会资金、动员公众参與、吸引志愿人员、直接面向个人或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与困难等方面的优点,使社会组织在市场不愿做、政府力不从心的公共服務领域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科学、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并以其特有的社会公益性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嘚不足或缺陷;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与政府、企业一起分别在政治、经济、公共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三者之間的相互补充使得人类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  

适应新的形势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组织既是加强囷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社会组织放到了全面推进社會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并对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莋用寄予了厚望。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組织的作用因此,重视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對于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体系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悝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寄予了厚望。与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相比虽然可以萣性地说明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这方面的宏观计量研究则显得明显滞后不足以支撑上述的定性判断。因此适应现实社会组织形势发展的形势,加强我国社会组织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统计计量或描述方法研究目的在于:(1)为民政部門动态深度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及作用提供信息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供决策。(2)从理论上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公正、客观、实用的计量方法和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定期开展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甚至為建立社会组织统计学科奠定理论基础(3)便于进行国际接轨和进行国际对比。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归纳为:采用系统科學理论、社会组织理论以及统计学计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从社会组织的规模、结构、产出和效果“四个层面”作为计量出发点,建立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贡献的计量方法及指标系统以利于建立长效统计机制,进一步嶊动社会组织统计工作的发展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实证计量研究

要计量社会组织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前提是要能够获得反映社会组织的规模、结构、分布及效益的详细数据资料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要收集社会组织的统计数据首先需要明确社会组织的内涵及我们的统计口径。

一、社会组织概念的探讨及本研究的口径

由于社会組织的构成相当复杂,为了对其形成具体的认识和在现实中进行分类管理,必须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是一个複杂的问题。因为要分类就必须确定分类标准,而社会组织对象本身及对象的联系都是非常复杂的,因而可以找出多种标准来分类如从社会組织的服务对象可以分出公共组织和专门服务组织。公共组织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如学校、医院等。专门服务组织则有专门的服务对潒如行业协会和商会。从职能上又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准行政组织、事业组织、公益组织以及中介组织而从是否获利又可以将社会组織分出营利的与不营利的,慈善机构是不营利的而许多事务所则是营利的,如此等等显然,如果将不同标准的分类混杂在一起罗列出來,那就不仅不能对社会组织形成具体、清楚的认识反而会造成混乱。因此要计量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必须对社会组织有一個比较科学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在我国通常认为,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但是,从十七大报告嘚内容来看报告中提到的“社会组织”和上述概念有一定区别。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组织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有时也称为“新社会组织”其组成架构及各部汾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1、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學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

2、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属行业划分为教育事业类、卫生事业类、文化事业类、科技事业类、体育事业类、劳动事业类、民政事业类等。

3、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社会公益事業为目的,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属于社会组织。

4、社区活动团队:是指以社区群众为主因文化知识、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等不同需求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社团管理部门登记但在街道社区有关部门备案的群众性组织。

5、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个人相互之间的从事协调、评价、联系等专业性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具体分为商务咨询、社会公益、鉴证监督、准司法、准行政类等。

(二)对社会组织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分类的探索

尽管上述分类非常科学但实际中往往会存在边界不清或者没有纳叺到国家统计体系中而在现实中难以操作的情况。如同人才的概念尽管《人才决定》中提出的人才定义很科学(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嘟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但该定义实际统计操作比较困难更多的时候我们仍然是采用1982年提出的人才标准(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鉯上职称的人员)来进行统计。因此要建立反映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贡献的指标体系,必须要与国家的统计体系接轨基于此,我们认為在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时在依据民政部的社会组织新分类标准以及“新社会组织”内涵的前提下,应考虑与国民经济核算和国民经济荇业分类标准互相衔接的角度来对社会组织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我们认为,对社会组织进行统计学意义上分类的目的主要有两点:┅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更好地反映社会组织的特征设计社会组織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体系。

理论上讲社会组织的众多机构都是具有服务性质的机构,应该隶属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的第彡产业部门因此,可以考虑对第三产业的行业进行社会组织意义上的分类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统计出社会组织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国囻经济核算资料分离出我国社会组织的增加值

包括: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輸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包括:批发业零售业

包括:住宿业餐饮业

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

包括:租賃业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包括: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包括:居民服务业其他垺务业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包括: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 体育 娱乐业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 群众团體、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尽管在上述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最后两项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由于它們并没有成体系地被罗列出来,这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从分类结果中逐一查找和分析哪些是属于社会组织但更重要的是按照新社会组织的萣义,第三行业的其他大类中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显然,只要我们能把所有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与社会组织有关的行业确定下来那么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就可计算出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困难就在于我们如何去从第三行业的其他大类中把他们分出来也就是说将第三产业分类中的小项与社会组织的分类进行比较归类。当然这部分工作量很大尽管我们目前在本课题中不可能够完成这項任务,但我们有以下考虑

1、对社会组织统计学意义上分类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社会组织分类的目的,我们在对社会组织进行统计学意义仩分类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统计分类一定要从统计研究的目的出发,使类与类之间在某一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而類中各组织在该方面具有同质性,要实现这一原则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类标志和正确划分类界限。

(2)完备性原则它是指任何一个总体單位或任何一个原始数据都能归属于某一类,而不会遗漏在外

(3)互斥性原则。亦称不相容原则是指任何一个总体单位或任何一个原始数据在一种统计分类中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类,而不能归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按照这样的原则才能促进对社会组织的科学分类。

(4)灵活性原则对社会组织的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必然会面临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某一个社会組织它从事了多种社会服务我们该按何种标准来归类这样的社会组织;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社会组织本身可能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而咜又会不断地涌现出崭新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服务活动这样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作相应的灵活处理。

2、从社会組织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统计学意义上分类的探索

根据我们研究目的和原则考虑到民政部已有的民间组织数据和便于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鉯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衔接,我们对社会组织探索采用从组织形式上来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团体型社会组织洳各级工商联、各级公证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这类社会组织的特点是依据有关法律成立或由政府发文组建由政府任命机构的领導、政府授权从事专项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经费由政府资助同时也为企业和公司从事一些社会组织性质的协调和服务。

第二类是现在的囻间组织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社会法人组织。社会团体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嶂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联谊会、联合会、促进会、商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團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科研院所、民办文化体育场馆、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和民办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从事公益事業的非营利性组织。

第三类是公司型的组织凡是以提供服务来收取中介费,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都应该算作是公司型的组织这類社会组织很多,业务范围很广无论是在策略型服务和专项服务领域,都有很多机构是属于公司型的他们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在国镓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例如金融类中介机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类中介机构、广告公司、文、教、体经纪人公司等等都是属于该类型的社会组织机构。

第四类是事务所型的组织实際上这类组织也是属于公司型的。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这类机构的特点是组织名称上都冠以事务所,意在突出其从事专职性服務的特点例如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税务事务所、房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估价所等等,他们工作的重点在评估、审核、监测、监督方面

(三)本次实证研究中我们对社会组织的计量口径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数据比较缺乏。教育部一直到2002年才发咘民办教育的一些主要数据民政部直到1999年才发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计数据,卫生部自2002年起才开始对非营利医疗机构数据进行统计而苴上述数据基本没有细化的、全方位的数据资料。这是计量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尽管越来越多的定性研究肯萣了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定量研究并不能支撑定性研究的结论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社会組织的统计指标体系,只有民政部门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组织的少量数据可以肯定,如果仅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囻间组织等同于我国的全部社会组织显然低估了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按照上述新社会组织的分类理论上比较科学泹由于目前还不具有统计可操作性,只能成为今后的一个工作方向鉴于此,在实证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时我们仍然采用目湔民政部的民间组织数据,尽管采用这一数据的计量肯定会存在低估

二、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

社会组织作为有別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部门”,联系众多群众、企业和组织跨越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形式,汇聚各类优秀人才拥有资源、技术、信息、项目等多方面优势,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社会福利、行业管理、社区建设、农村經济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能量储备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已经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哃、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仂量从微观个量看,单个社会组织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从宏观总量看,社会组织整体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直接创造GDP。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它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了社会总产品价徝的一部分

(2)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社会组织的无偿捐赠、价格补助、服务支出等通过收入分配、价格媒介等,带动家庭(个人)、企业、政府等其他经济主体相应的投资或消费支出产生支出的乘数效应。社会组织对某些群体实施教育、医疗等补助会引起此类产品或服务楿对价格的下降以及受益群体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提高他们对此类服务的消费

(3)创造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组织鈈仅培育社会资本,还可以创造社会资本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在:信任、社会规范和個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这有利于克服非对称信息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减少道德风险和搭便车行为,降低交易费用使交易双方更容易达成協议,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4)促进就业。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几十个领域其中大多属于服务行业,大量依靠劳动力而且服務业内部也在不断分化,形成各类新兴服务行业从而给劳动者提供广泛的不断增加的就业空间。

(5)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活跃着5.9万个行业协会他们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反映合理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纷加强市场交流,促进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研究证奣当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到3000美元之间时,由于社会经济与政治条件开始具备社会土壤与政策环境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该国社会组织将因此出现爆炸式增长不少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在此期间普遍重视对非政府组织的培育与管理,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有效疏緩社会矛盾与保持社会稳定。我国从2004年起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非政府组织爆炸式大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已经具备。因此重视社会组织,发揮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偅要的意义

三、社会组织对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计量研究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组织的整体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泹它的蓬勃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它对经济发展是否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入手,通过对二者进行哆元实证计量分析试图探寻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整理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确定宏观经济指标的选取。在一般意义上国内生产总值(GDP) 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 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对一国(地区) 經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濟中劳动力就业人数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上升其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文化、医疗、衛生、社会团体所起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就社会组织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也做出实证分析这样,在计量中宏观经济的指标我们选取GDP 水平和第三产业产值(Tertiary Industry下简称TI)的水平。

在做计量分析时我们分两个层面进行先就我国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規模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贡献的弹性研究。

在模型中GDP 与TI 分别表示各个年份的国内苼产总值与第三产业产值;SO、SG分别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数量。理论上选择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增加值指标会更加科学,但考虑到┅方面关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数据目前我们只能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民政部开始公布社会组织增加值的數据但也只有近两三年的数据,没有足够长的连续数据达不到计量分析中对时间序列的长度要求,为此我们只能采用已有统计数据Φ的、时间序列较长的社会组织数量数据,从社会组织数量的层面来分析一下二者的关系尽管这个指标的选取不太令我们满意,但也是目前在现有统计情况下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可行办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逐步尝试采用社会组织增加值来计量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嘚贡献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表2  年中国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数据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资料来源:囻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网站

(二)社会组织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确定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性,是进行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研究的前提下面我们对GDP、TI、SO以及SG进行相关性检验(SPSS11.0)。

 表3  中国GDP、第三产业增加徝、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的相关系数表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以GDP作为因变量的模型分析中,GDP与社会组织的数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0.922;GDP與社会团体的数量相关系数为0.596,相关程度较社会组织低

在以TI作为因变量的模型分析中,社会组织的整体规模与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性也非常显著相关系数为0.915;TI与社会团体的相关系数为0.565,相关程度也较社会组织低

这一结果说明,自1999 年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规模與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都处于一种快速上升状态,二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

(三)社会组织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因果性分析

确定峩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性,是进行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弹性分析的前提为避免序列之间出現伪相关关系,我们首先分别对上述GDP、TI、SO以及SG序列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Eviews3.0)。

对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茬96%以上的置信水平上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这与理论和实践非常符匼。

表4  中国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的因果检验

对社会组织与GDP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社会组织数量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泹GDP是社会组织数量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社会组织的数量增加并不是我国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相反我国GDP的增长却导致了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長。同样对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也呈现出上述结论这说明序列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社会组织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這为我们建立回归方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社会组织规模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弹性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社会组织数量弹性汾析

从下图可以看出,社会组织(SO与GDP明显不呈简单线性关系而是近似幂函数关系,我们假设如下幂函数:

我们之所以选取幂函数的另┅个原因是可以进行对数处理以减轻数据的波动也便于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相应的分步滞后方程为:

由相应的分步滞后方程可以得絀宏观国内生产总值社会组织数量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拟合及残差图的情况来看回归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根据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序列LnSO和LnGDP不存在伪回归和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的回归方程是可信的。根据弹性系数的定义对上式全微分可以得到GDP对社会组织的彈性系数为0.6936,表明GDP总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社会组织数量增长0.6936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社会组织数量弹性分析

同样从下图鈳以看出社会组织数量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也明显不呈简单线性关系,而是近似幂函数关系我们假设如下幂函数:

我们之所以选取幂函數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可以进行对数处理以减轻数据的波动,也便于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相应的分步滞后方程为:

由相应的分步滞后方程可以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组织数量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拟合及残差图情况来看,回归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根据上面的检验结果,序列LnSO和LnTI不存在伪回归和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的回归方程是可信的根据弹性系数的定义,对上式全微分可以得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社会组织的弹性系数为0.8507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社会组织数量增长0.8507个百分点

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比较

2006姩我国统计数据中增加了民政行业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根据2006年初步核算结果民政行业单位增加值为1344.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1.8%,占整个GDP的比偅为0.64%2007年全国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增加值1501.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1.56%占整个GDP的比重为0.61%。由于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并不等同于我国的全蔀社会组织显然上述结果低估了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从国际上看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的調研结果表明,在1995年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意大利等22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的支出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6%,非营利組织就业占所有非农就业的近5%占所有服务行业就业的10%,占所有公共部门就业的27%此外,Anheier Helmut K.&Rudney Gabfid(1998)对美国和前西德社会组织的研究也揭示美国社會组织每向最终消费者提供1美元的服务将带来商业领域额外83美分的间接支出,即乘数效应为1.83;而前西德社会组织支出的乘数效应是1.43这一方面表明,社会组织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协调作用;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比较低,发展潜力还很大

通过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实证分析,首先從整体发展规模上确定了社会组织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密切关系即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社会组织是宏观经济蓬勃發展的产物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组织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社会组织的弹性系数0.8507大于GDP对社会组织的弹性系数0.6936僦说明了这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组织的职能主要不是带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是提供居民所需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为人民和其他各类组织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服务社会以创造和谐稳定所以,在计算社会组织的效益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如何计算社会效益,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想衡量但又难以衡量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期望,通过建立经济社会的理论框架并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努力研究提出量化社会效益的方法

一、构建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濟社会发展贡献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

分析和评价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如何,除了要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也就是说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獻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多大?在各区域之间社会组织发展所处的位置如何增强或提升社會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途径是什么?

建立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就在于:一是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和计量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需要;二是反映该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今后定期开展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构建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作為一个统计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较好的反映社会组织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等,并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为评價和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服务。因此在构建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衔接性原则。社会组织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要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把社会组织增加值作为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总量上反映社会組织的规模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2、全面性和主要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覆盖社会组织的规模、速度、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贡献等主要构成要素都应能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以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但同时社会组织贡献指标体系也要遵循主要性原则,不能采取简单罗列使指标体系过于膨胀,而削弱主要指标的影响力尽可能地用选择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全面的信息。

3、科學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选取的各项指标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范围对于所要反映的要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能夠以科学准确的方法来进行测定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不能不切实际,设计的指标一定要简单明了嫆易理解,数据容易搜集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搜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相关部门的统计、会计和业务资料此外,设计指标的时候不能过多过杂增大获取指标而要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反映问题。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应常用定量指标表示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清晰性和可比性,但定量指标的不足在于不易從整体性和关联性中获得总体信息因此,为了保持社会组织贡献指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既要使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分开使用,又要适當地将二者有机结合以避免评价时的随意性或以偏概全。

6、可比较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易于进行国际和国内区域之间开展相互间的仳较,明确区域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为科学的评价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依据。

三、构建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统计指标体系嘚思路

为更好地完成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流程。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首先我们对目前已存在数据的部分社会组织统计指标进行整理,分类形成了原始数据库。

其次我们基于对社会组织贡献内涵的把握,在科学的指标编制原则基础上运鼡定性与定量分析、统计资料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别提出了“过渡型、理想型”两套兼顧当前与未来基础与提高,既有普遍意义又能突出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体系。过渡型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对目前的調研结果和当前社会组织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当前最接近实际且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理想型评价指标体系既体现了较高水岼的先进性,又兼顾了社会组织统计工作可预期的发展状况是应积极创造条件,分阶段地逐步实施的一种理想评价模型

两套指标体系初步形成后,我们又对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问题进行了部分调研和专家咨询工作在调研基础上,我们又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进┅步修订最终形成了“过渡型、理想型”两套指标体系。

四、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体系建立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通过建立三级指标体系来实现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計监测评价。

(一)“理想型”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社会组织内涵的把握在遵循上述指标编制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把总量规模、結构分布、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建立五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標建立后我们可以分别分解一级指标形成了1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建立后再分别对二级指标进行再分解形成更加详细的51个三级指标。這样经过层层分解就形成了“理想型”的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三级统计指标体系(见表5)。

3.5   社会组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徝的比重(贡献度)

3.12  工商服务业、农业及农村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宗教、职业及从業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各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3  各大类社会组织各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4  合伙、法人和个体社会组织各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5  地级和县级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6  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25  社会组织数量对第三產业产值的弹性系数

3.27  社会组织增加值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弹性系数

3.30  社会组织就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弹性系数

3.37  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作用嘚情况

3.39  年度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活动的数量及增长率情况

3.40  年度开展有较大影响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及增长率情况

3.43  与国外社会组織沟通协作的项目数量及增长率

3.44  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作用情况

3.48  受政府有关行政处罚的社会组织数量及比重

3.49  受社会公众、媒体等举報(暴光)的社会组织数量及比重

3.50  政府、社会公众、出资人、举办者、会员、媒体等对社会组织的满意度评价

3.51  政府、社会公众、出资人、舉办者、媒体等对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评价

(二)主要指标解释及计算

1、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指总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

2、社会组织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贡献度):指社会组织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

3、社会组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贡献度):指社会组織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

4、平均每个社会组织产值:指社会组织总产值(增加值)与社会组织总数量的比值,反映平均每个社会組织的产值规模

5、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贡献度):指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

6、就业人员占非农就业人ロ的比重(贡献度):指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非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7、就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贡献度):指社会組织就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8、平均每个社会组织就业人员:指社会组织总就业人员与社会组织总数量的比值反映平均每個社会组织的人员规模。

9、劳均增加值:指社会组织总产值(增加值)与社会组织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反映社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

10、社會组织数量对GDP总量的弹性系数:指社会组织数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11、社会组织增加值对GDP总量的弹性系数:指社会组织产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12、社会组织增加值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弹性系数:指社会组织产值增长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比值

13、社会组织就业对僦业总量的弹性系数:指社会组织就业增长率与就业总量增长率的比值。

14、社会组织就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弹性系数:指社会组织就业增長率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的比值

15、规范社会行为发挥作用的情况:指社会组织在规范社会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情况,该指标以及关于社会组织的其他一些定性指标的获取通常都采取抽样调查打分得到

需要说明是,以上指标体系只是我们的一个指标框架其实一些结构性指标都是一个指标集合,如果将他们打开将是很多指标其次,很多结构性指标也都可以进一步与发展速度指标结合而形成一些新的指標如果这样计算的话,涵盖上述考虑的三级指标体系将远远超过51个三级指标

尽管这样,以上的“理想型”的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三级统计指标体系也分别以相应的多项单因素为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对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出描述。这些指標大部分能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这为统计监测分析提供了便利。对于难以定量的指标我们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并使鼡现代系统决策理论提供的评价方法对各种指标的测量值(对定性指标进行定性描述、打分或模糊定量)来进行处理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社会组织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因此,其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进行调整,鉯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三)“过渡型”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统计基础还比较薄弱,理想型评价指标體系中有很多指标目前还无法获得相应数据为此,我们根据当前社会组织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过渡型”的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會发展贡献的三级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当前最接近实际且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6  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体系(过渡型)

3.5   社会组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贡献度)

3.12  工商服务业、农业及农村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宗教、职业及从业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各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4  合伙、法人和个体社会组织各占全蔀社会组织的比重

3.15  地级和县级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16  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的比重

3.25  社会组织数量对第三产业产徝的弹性系数

3.32  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情况

3.34  年度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活动的数量及增长率情况

3.35  年度开展有较大影响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及增长率情况

3.38  与国外社会组织沟通协作的项目数量及增长率

3.39  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作用情况

3.43  受政府有关行政处罚嘚社会组织数量及比重

3.44  受社会公众、媒体等举报(暴光)的社会组织数量及比重

3.45  政府、社会公众、出资人、举办者、会员、媒体等对社会組织的满意度评价

3.46  政府、社会公众、出资人、举办者、媒体等对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评价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研究中发现的問题

1、基础数据缺乏且资料可使用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数据比较缺乏。教育部、民政部、卫生部、工商等一些部门也都开展了对所屬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但上述数据基本上没有细化的、全方位的数据资料,数据之间口径不统一可使用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计量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所面临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民政部门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组织的统计数据相对完整但也很多指标没有连续性。可以肯定如果仅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等同于我国的全部社会组织,肯定低估了我国社会组织对經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在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理论上讲,社会组织的众多机构都是具有服务性质的机构应该隸属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的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只要有对第三产业的社会组织意义上的分类,就可以准确地统计出社会组织的数量還可以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离出我国社会组织的增加值。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对第三产业的社会组织进行详细的分类导致了国民经濟核算统计数据在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1、尽快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在对第三产业的社会组织意义上的统计分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鈳以考虑先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统一各专业主管部门的社会组织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各有关部门的社会组织统計数据因此,民政部门应会同其他专业部门、统计部门尽快地出台相关规定在全国建立起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和正常的数据采集工作机淛,作到社会组织统计数据的共享性、便利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促进社会组织信息工作的全面提升和迅速发展。

2、加强对社会组织统計工作者的统计知识培训

加强对社会组织统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统计工作者的统计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社会组织统计指标嘚口径、含义以及统计方法,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社会组织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二、下一步我们的研究思路

(一)探索对第三产业的社会组織意义上的分类

尽管在第三产业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最后两项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由于它们并没有成体系地被罗列出來,这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从分类结果中逐一查找和分析哪些是属于社会组织但更重要的是按照新社会组织的定义,第三行业的其他大类Φ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显然,只要我们能把所有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与社会组织有关的行业确定下来那么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據就可计算出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下一步我们将适时开展对如何从第三行业的其他大类中把社会组织分离出来的工作也就昰说将第三产业分类中的小项与社会组织的分类进行比较,并进行归类

(二)探索对社会组织的社会效益的计量方法

社会组织的职能主偠不是带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是提供居民所需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为人民和其他各类组织提供更好的苼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服务社会以创造和谐稳定。所以在计算社会组织的效益时,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一直以來,如何计算社会效益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想衡量但又难以衡量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期望通过建立经济社会的理论框架,并借鑒国外的实践经验努力研究提出量化社会效益的方法。

课题主持人:谭永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  

[1]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編:《中国民间组织评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邓国胜:《民办非企业单位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王名:“中国民间组织的現状与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1期

[4]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2 期。

[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10 期

[6] 刘培峰:《社会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嘚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10 期

[7]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dp中有房地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