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总见人说乙方的差,不见人说甲方乙方的累

请问中的甲方和乙方有区别吗?
订合同的时候怎样确定甲方或乙方呢?
理财投资:
   在合同中,是以采购方和供货方来定义甲方乙方的么?在二手房合同中甲方指的是哪一方?
一般合同中的甲方为合同要约的提出方,乙方为接受要约方.如你说的购货合同一般是由购货方发起,所以为甲方,二手房也可以将买方定为甲方.但现在有的合同中甲方乙方的划分,也没有按照上述规则,有地将地位较高的一方做为甲方,其实合同中双方是完全平等的,甲方乙方实质是没差别.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合同,那么,甲方就是销售方,乙方是购货方。
如果是劳动合同,那么,甲方就是招聘单位,乙方是应聘人。
如果是技术合同,那么,甲方就是提供技术的,乙方是使用人。
如果是维护合同,那么,甲方就是接受维护的,乙方是维护单位。
总之,可以这样讲吧,甲方就像是房主,而乙方是租用人。不晓得我这样讲,你明不明白?
通常付钱方为甲方。不过,在合同最后签名处,一般会写甲方、乙方,在其后签名盖章的即可辨别
在合同中,签约的双方通常被简称为甲方和乙方。
甲方指的是提出要求的一方,如投资方、雇主。乙方则指的是施工方、雇员或销售 方。如在建设合同中,建设单位就是甲方,...
双方拟定合同或协议时,委托方定为甲方,受托方定为乙方.
合同法没有规定业主一定要做甲方,这只是在交易习惯中,一般将业主方列为甲方,表明处于主动地位。在合同中甲方乙方只是对当事人的一个代称,以便是合同主体简单明了,对合...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Posts - 157,
Articles - 0,
Comments - 705
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缓,可谁曾见我后退过!
12:22 by BIWORK, ... 阅读,
最近经常和朋友聚会,三十而立的年龄自然讨论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小家庭,如何赚钱,工作,未来的就业发展,职业转型等话题。还有各种跳槽,机会选择,甲方乙方以及外包中的各种趣事,外企与国内私企的发展机会,还有各种老外大PK。今天在这里也就聊聊这些话题,相信这些话题对现在正在面临一些职业选择的朋友有所借鉴,以及对将要面对一些的人和物有所认识和了解。
当然本文中讲述的一些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只尽量描述一些我所经历过的或者知道的一些东西。关于外包行业中的这些比较,好与坏,得与失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处于的位置和角色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全面一些。
《OutSourced》&-《外包公司》
外包并不是 IT 的特有名词,实际上在全球各行各业都存在外包的情况。远了像美国政府中的很多公共服务都是外包的形式承包给第三方,比如奥巴马同志搞的一个医疗保险项目就外包给了邻国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近了像我们身边学校的食堂,可能就是校方的某位老大将学校的食堂外包给了校内或者校外的某位老大的小姨子隔壁家的老王家。
我以前最喜欢看的一个美剧 《OutSourced》讲述的就是美国的一家"中美礼品公司"把他们的 Call Center 外包到了印度而发生的一系列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轻松幽默和搞笑的故事。
因此,可以说外包是无处不在的。(PS:想要搞定印度英语的同学们,可以多看看多听听这个美剧,20多分钟不废脑力很轻松的看完一集)
继续回到外包这个话题。
IT 行业中的外包
我个人所认为的 IT 行业中的外包一般分为这么两大类:项目外包与人力外包,当然这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交叉形成项目外包中的人力外包,或者人力外包中的项目外包。
简单来说就是甲方把整个项目,一个完整的项目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 -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乙方。这种 IT 项目本身可能并不是指的单纯的软件开发,数据开发,也完全可能包括了硬件的开发,硬件设备的租赁等,准确来说是一种服务。
甲方往往会根据以前的项目支付情况,再根据各个部门的预估大概算出新的一年的预算支出,然后再根据各个候选乙方的报价与资质来确定乙方公司接单。这些服务费一般都是一财年一签,也有按季度或者按月签的情况。合同签订后,至于乙方招什么样的人,什么级别的是你们乙方自己的问题(也有碰到要求附加面试的)。但是条件就是中间不能延期,如果做出的产品,数据各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就会从这个费用中扣除掉。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如果招的人能力不够级别不够肯定会造成延期,也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为了利润,一般乙方可能往往选择一个高级的苦力搭配若干个初级中级选手,反正累死累活就是你们去扛。如果任务相对轻松的话,可能这一年大家过的很舒服。如果任务较重,那就等着加班加点的干活吧,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别指望加班工资了。
我以前的同事聊过他曾经呆过的一个项目,甲方销售部门第二天要开会,头一天下班才通知需要某些报表与数据,苦逼的他们只能加班加点的干,赶在第二天开会之前把数据和报表都整理出来了。并且据他所说,这种情况是常事,但是每次都只能忍气吞声的干下来了,因为这是服务条款中的一部分 - 技术支持。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因为在这个外包服务中,作为销售部门就是赚取利润的部门,而作为乙方的 IT 仅仅是作为服务部门来为大家服务的,说简单一点无论甲方的IT部门和乙方在传统行业中 他们就是一个花钱的部门。所以这种或明或暗的博弈关系在不光存在于单纯的甲方和乙方,并且还存在于甲方的 IT 部门,乙方两者作为一个整体与甲方的比如销售部门之间。
另外这种项目外包不仅仅是我们单纯理解的只有软件开发一种,有的甲方公司所使用的非核心业务部门的PC机,电话,笔记本等设备也都是由乙方公司来提供的,这也是一种外包。因此在此基础至少还形成了外包的外包,乃至外包的外包的外包,关于这种情况大家都心照不宣。
一般按实际的 Man Day 结算,是比如签 100 个 Man Day 的合同,乙方的员工在甲方现场或者在乙方场地完成开发,期间每一个月定期结算支付。这 100 个 Man Day 用完了的话,那么就重新评估来签新的合同。当然不同级别的开发价格是不一样的,因此提前会在合同中规定好,这100 个 Man Day中按照项目难度实际需求其中有30个 Man Day 是分给高级开发,剩下的70个 Man Day 是分给初级或者中级的开发。那么 30 乘以 高级开发每天的8小时入场费用,70乘以初中级开发每天的8小时入场费用就构成了整个 100 个 Man Day 的预算费用。
按月结算时,就按照实际的天数来结算就可以了。比如甲方给乙方一个高级开发一天4000来算的话,一个整月21-22天来算大概就是 8W多。乙方在这一个人身上赚取的利润就是 8W 多减去这个人的工资,保险,公积金以及这个人平摊下来公司的场地租金以及其他非盈利方面的支出。
至于外包的价格,从低到高都不等,就我了解的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可以给到乙方按高级开发算的话有1500 - 3000一天不等。而合资企业或者外资独企根据乙方公司的资质,按职位级别可以给到3000 - 8000 不等。以前有一个项目中的美国咨询顾问,每小时 150 美金,以至于公司口头打招呼不允许在临下班的时候去咨询问题,因为即使多个15分钟,那咨询也会认认真真的记上,15分钟凑上四次也是 150美金呐。&
项目整包 VS 人力外包
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好,就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如果只是按照 Man Day 来算的话,这样的合同往往可能不长,比如就是30 Man Day , 100 Man Day 的活。这就意味着乙方公司很难确定是否要接这样的一个单,接了,这个人如果是现成就有那么直接送去面试,面试通过就可以用。如果现成没有就得去招人,招了之后等合同结束公司还得养着这个人,后果就是这个人被到处塞,塞到各个项目当苦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那么这个招进来的人就是先赚后亏了。但这对于乙方员工自身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甲方可能不会考虑把你往死里用。因为每天的时间固定是8个小时,每多一个小时也是会被记在 Man Day 中的,这样只是提前用完和按计划用完 Man Day 的关系了。
如果是直接按照项目整包的形式,按年结算,这种方式可能作为乙方比较青睐,因为这一年中我的人力资源各个方面有更充沛的时间协调好。对于乙方员工来说,也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因为有时可能因为进度,需求未明等原因闲的无所事事;有时任务紧的时候可能又忙的像条狗,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更极端的情况,一个公司因这一个项目而起,也有可能等项目落地之日就是公司倒闭之时。
自由职业人
这两种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上面提到的项目外包和人力外包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法,实际上的操作可能因甲方特点,项目的差异而不同。所以,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职位 - 自由职业人。我家同层有一个邻居,通过挂靠在一个乙方公司下面与乙方短签,乙方和甲方签,什么时候项目结束,他就和乙方合同结束。这样乙方省去了项目空期养人的风险,他也因此能够拿到更多薪水。干两个月休一个月,然后有机会再找下一个项目,通常好几个乙方通知他去同一家甲方公司去面试。通常干上半年到8个月基本上就抵以前干一年的了,那么这种自由职业者的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技术实打实过硬,口碑好,熟悉这个圈子,有人愿意用你这才是王道。
外包中的甲方和乙方
外包中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甲方和乙方了,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乙方的乙方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如同上面提到的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花钱方,一个是服务方,作为乙方在各个方面当然姿态上一定是要摆的比较低的,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这个新合同是否还会给你去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甲方和乙方的职业发展上的考虑。
通常情况下,特别在像我们这个30出头的年龄,往往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稳定的长期的职业发展会着重考虑到甲方公司发展,对甲方的要求无非就是三个字:要有钱。如果再要加上几个福利的话那就是:年终奖多,MM好看。
那么到底是甲方好还是乙方好?或者说如果在不考虑创业的前提下,个人职业发展上是偏向于甲方多一点或者是乙方多一点?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我而言,我可能会最终选择甲方,其原因很简单:稳定。
我呆过不同的几家乙方公司 - 第一家乙方公司就如同我说的因项目起,一个团队从最初的5,6个人到高峰期的80多人,两年之后项目落地最初的80多人慢慢遣散到最后变成了几个人的流动作战部队。后面的几家也类似,公司倒还是正常运营,但是项目结束的时候,项目组解散的解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最大的问题的是可能会改变你职业技术的选择,就如同我以前本不是做 BI 开发的,但是因为一个项目结束新项目开始整个团队就转到 BI 上了,因为不选择 BI 就没有别的新项目,最终就只有离开。所以这也造就了我在2010年开始做BI之后到2014年这短短几年之间换过3次工作,到现在这是第四家公司了。
因此,技术路线的成长在很多时候和以项目为主的公司的成长是相悖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就专做某一类技术。那么这样存在的问题就非常的突出了,如果你是以技术路线为目标走到底的话,很多乙方公司也提供不了这样的一种长期发展的环境的,大多数人只能通过不断的跳槽去弥补。这样的后果就职业初期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下次想跳往一个更好的更大的特别是有很好职位或者 Title (部门 Lead, PM,非项目 Lead, PM) 提供的时候,由于你的不稳定和频繁跳槽对方会把你的不稳定因素也考虑进去,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遗憾落选。
但是不是乙方也一无是处?不一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的稳定的带有很浓厚行业背景的项目,比如说银行,金融,保险,医疗等等。这种项目基本上只要认真的扛下来,好好积累,四年,五年基本上足够让你成长为在这个领域无论是业务技能或者是技术方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达到一个咨询顾问这样的一个级别。另外一种就是因为项目的变更,因此需要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切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工具打交道,最终在技术领域的广度,项目的广度上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对于以后项目的控制,不同项目解决方案的提出,因为见多识广而变得游刃有余,所以这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再来说说甲方,我所指的甲方还是排除掉像类似于阿里,华为这种巨无霸甲方,这种甲方要是有机会去的话死也要死进去。一朋友弟弟华中科大毕业,从程序员干起,到现在有一个什么职位,年薪百万,所以这种甲方我们还是自动的屏蔽掉比较好,免得伤自尊。
作为技术出身,如果说要选择甲方作为个人长期发展的归属地的话,我觉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职位的级别。我所了解的甲方公司一般的情况下都不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因为以技术为主导的基本上不会选择外包。当然像华为科技类的这种另说,因为他们外包的也有技术成分,但是这种技术成分并非他们的核心研发技术,大部分是辅助性质的技术服务。
在大多数非科技类的甲方公司,IT 部门并不是第一位的,IT 技术只是用来服务于其它的业务部门的,比如销售数据,呼叫中心数据统计,医疗数据分析报表,保险数据分析和预测等等。那么在 IT 部门中,所谓的有 Title 的职位就是部门经理,助理经理,部门 Lead 类似于这样的职位。像我们经常给自己定位的PM,高级开发,初级开发这些只是在某一个特定项目中的位置,而非部门中的职位,随着项目的变化,这些职位是或有或无的。而往往职位的级别决定着收入的级别,所以如果选择这种非技术类的甲方公司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光靠技术是很难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的,一定要有职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甲方的开发在有乙方参与的情况下干的就不是开发的事情了,每天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和邮件,会议,各方面人员沟通打交道多一些,开发的任务可能充其量占到20%-30%。如果在没有乙方参与的情况下,视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强势与否决定着平时空闲不空闲加班不加班。
我有很多朋友在前几年陆陆续续转到了甲方公司,大多数都是以前那一批做 JAVA 和做 .NET 出身的朋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新产品上线之前忙的时候忙的像条疯狗,产品上线之后闲的时候闲的像条死狗。因为一旦新产品上线之后,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功能改进,这种工作量比起最初的投入来说还是轻松了不少。所以基本上他们在没活的时候大多数都在弄着自己的事情,看书的看书,写博客的写博客,聊 QQ 的聊 QQ,刷微信的刷微信.. 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常态。最近还碰到一个在甲方的处于感情空窗期的80后单身屌丝兄弟向我咨询感情问题,说他们部门来了一个做产品测试的 MM,想增进一下&友谊&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纯屌丝形象,百度程序员泡 MM 攻略啊!多爆 Bug啊!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乙方开发想转甲方开发的原因 - 稳定,有适当的时间可以自己学习技术,较之乙方话语权上升了,合理的待遇提升。
但是当我们聊起以后在甲方应该到底如何发展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没谱。因为从心里的角度,不做乙方还可以往前走一步去选择甲方。但是做了甲方,再往前走,以他们现在安稳的状态很难再适应和回到乙方公司。有一个朋友说的挺直接:&那家伙又不懂技术,又TM挨着不走,他不走我TM就没机会,他走了我就出头了!&。我想,这个想法可以代替很多甲方开发的一种普遍心理吧。
所以到底是甲方好还是乙方好,可能是各有千秋和各自和各自的苦恼吧!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不选择创业,那么30岁之前朝&钱&看,30岁之后朝后看。
外包中的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印度人
由于公司的关系,项目的关系这些人除了和日本人没有实际面对面几里哇啦沟通过,其他的基本上都在一个屋檐下共事过。估计有人觉得英语一定要多么好才能怎么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也是很费劲的,特别是和印度人。很多时候工作上的东西大家都是共通的,英语表达基本上都是可以猜测理解出来的,生活上的英语如果要深入的探讨一下还是有些词难达意的。在这里我个人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因此下面提到的都只是我个人和他们共事期间的一些印象和看法,绝对没有任何种族歧视在里面,如果有描述片面的地方,大家也就哈哈一乐吧。
对德国人其实我不是太好形容,因为在我印象中,他们给我的感觉大体相同,整体感觉都非常类似。这一点和对日本人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就是从一个日本人身上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德国人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对工作严谨细心,做事不乱来也不乱说话也不乱评价。在你通常以为他们忽略了很多问题的时候,突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直在关注着。
比如说以前我刚入职一家德国公司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向老大发 Daily Report,每天都在发,但是我觉得他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看每一个人的工作笔记。所以时间长了,就开始有点乱写了,即使没有做完的事情也写上冲冲字数,每天工作都能列出很多来。突然有一天收到邮件回复,说我今天邮件提到的一个小设计他非常感兴趣,要我明天把这个设计演示一下给他看看。那一晚上就都没有睡好,都在想如何解决这个世界难题,因为哪有设计,压根就没有做,而日志上明明写着 - DONE! 我一定是发神经了!侥幸的是,第二天老大去客户那里开会了,2个小时的时间我飞速的尽最后一口力气完成了 7, 8 张表的设计,还有存储过程,ETL 的设计... 惊险的度过难关。后来在演示的时候聊天,才发现其实我写的每一封 Daily Report 他都自始至终的一封不拉一字不拉的阅读过,因为有些话题一聊基本上他都知道我做过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我的职业态度有问题,我应该去检讨自己这种捡漏子钻空子的行为;另一方面才发现德国人做事其实是非常细心的。当你往往忘记某一个你以为不重要的小细节的时候,你发现他其实是在关注着的,这种关注是一种习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认真。包括后来从工作当中,包括请假等很多小事情等等其实很能发现他们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的民族。还有一点,他们对加班不以为然,有早上很早来的,也有晚上很晚回去的。
和日本人没有在同一个项目中共事过,但是因为项目组隔的比较近所以能够了解和看到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表现,也经常和其他同事聊这些项目和这些日本人。日本人的感觉非常明显,严谨守规矩,等级制度严,在某些方面来说非常的刻板。大夏天的我们都是光着膀子,有的穿着拖鞋干活。这些日本人从来,永远都是职业衬衫,皮鞋,领带,衬衫里面还穿着隔汗的小背心。有时空调不给力了,我们心里就偷着乐:热死这帮小鬼子!但是换个角度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职业态度和习惯,换做是我,这一点我可能就做不到,明明可以换的轻松一点,为什么要搞的那么难受。
第二次是他们项目小组自己内部发生了一些争吵,背着日本人的。因为他们发现在文档设计书中有些方法的参数设计的有非常明显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设计来开发的话是不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据我所知就是这几个日本人还是坚持按照这种设计来完成开发,尽管他们也知道这个问题很弱智,但是他们无权修改。最终这个问题还是上报给了上游设计,从北京到东京,再从东京回到北京,就那么一个小小的问题走了一圈,没有任何余地。按照我们的做法就是先改了再说,改了再慢慢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刻板的问题。但是刻板的反面,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认真和坚持。直到最后两天,再次看到这几个日本人,从他们项目小组传来了一阵起哄声。原因是这几个日本人在中国的整个三个多月的夏天第一次穿上了T恤,居然没有穿衬衫,我们心里想的肯定是热坏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要走了,在最后走的两天换上休闲的衣服显得和大家亲近一点。
美国人怎么说,有很多和中国人一样的一面,有热情也有让人非常不喜欢的一面。绝对和德国人,日本人是两类不同的性格,有搞笑的,也有嘴巴乱说话,在项目中不按规矩乱搞的,所以很难给他们下定义。但是较之德国人来说,他们没有那么严谨,很多内容是可以变通着来的。不要说美国人总是守规矩的,该钻空子也一样钻,该酒驾的一样酒驾。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态度能明显感觉到。在德国公司,老板会要求穿职业装,正装去客户那里,包括上班。包括我们的桌子上是不允许摆放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相片等等。但是美国人却对这些方面要求的不是那么严格,只要穿着大致得体就可以,桌面上是可以允许摆放私人物品的。平常也经常搞些黑色幽默,甚至拿9.11开玩笑(开玩之后让我千万不要出去乱讲),也搞地域攻击,哪个哪个州就是一个垃圾,X子养的都能说等等。而这些在德国人身上,这些确实很少发现,至少他们即使说也不会当着我们的面去说。所以说美国人在某些方面和中国人还是类似的,包括请客吃饭抢着付钱,热情似火,酒后话多嘴巴欠。再简单对比德国人,就是总体上美国人爱玩,爱社交,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很快聊天拉近关系。但干活有时不自觉,没事也偷着上网玩 Facebook 什么的,有时活看起来干的很快,干完就玩,但是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心检查就会找到很多小 Bug 的。如果再和中国对比的话,很多性格上其实也是很类似的,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
关于美国 IT 相关印象我在这篇杂记中也提到了,就 IT 行业对比来说,我感觉他们的心态要更年轻一些 -
印度人在我的印象中也比较特别,也非常能直观的感觉到像能看我们自己的影子一样,即使就打过几次交道也能发现这些。比如说会打小报告,爱偷懒,有点自私,爱钻空子,耍无赖。
在做过的项目当中,印度人和印度人彼此之间挖坑,打小报告互相举报揭底,所以就不提印度人给中国人挖坑了。爱搞地域和彼此之间一定要分出个高低之分。还有就是偷懒,一个很简单的 ETL 属性明明懂英语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学会,但是就是偷懒说查过了不知道怎么搞,后来还是中国人用撇脚的英语自己搞定的。但是在老板面前表现的时候却是非常的显得精神又积极,用我们的话就是表里不一,很能装。明明做了一件事,但是能说做了五件事。最令我气愤的就是每次在 MSDN 回答了一些刚刚注册的印度人的问题之后,这些人通常解决问题了基本上就消失了,也不给评分,也不给回复,然后下一次看到他们再问问题又是这样。并且非常让然感到愤怒的几次情况就是我接受了他们的 Skype 加友申请之后,几个人不分时间的通过 Skype 复制一大段杂乱无章的代码问问题,甚至直接 Call 过来用着一口浓浓印式英语打招呼!
他们确实有招人讨厌的一面,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印度人无论技术,还是做事的能力绝对是顶呱呱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关于微软 BI 的很多书籍的作者,包括 SQL Server 的 MVP,在美国很多就是印度裔的。包括之前做过的一些项目,碰到的一些印度裔的美国人,技术方面还是非常全面的。所以我觉得印度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印度人个性完全不同。他们有鸡贼的一面,也有很精英的一面,爱面子,爱分等级排排坐,欺软怕硬,也有崇尚技术,经常热心的在 MSDN 回复他人问题,解决困难的。所以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他们很多方面就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如果换种肤色换种语言,就单单这些性格个性上的表现我觉得和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德国人-日本人& 美国人-中国人-印度人
最后如果这几类人放在一起共事的话,基本上德国人,日本人是属于那种比较安静的,做事认真忙碌下班后还可以加班的那一批人。而美国人则基本上就是准点下班,并且下班后或者放假工作上的事是绝对不管的。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同时在一起的话,美国人则会不怀好意挖坑问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是最棒的程序员,中国人老搞这一套知道是挖坑和美国人互视点头阴笑,笑而不语,反正英语不好也不会表达。但是事后美国人在印度人不在的时候告诉过我 - 印度人说中国人英语太垃圾,经常山寨,他们印度人是除了美国人之外是最好的程序员....马屁精!
转载请注明出处4浣嶄粠涔欐柟璺冲幓鐢叉柟鐨勫箍鍛婁汉锛屽?閬囧?浣曪紵 - 濞佸?鍦堝瓙​乙方眼中的20大“差评”广告主
乙方眼中的20大“差评”广告主
甲方和乙方的恩恩怨怨相爱相杀一直是咱们大公关广告圈里的永恒话题。
而今天,知乎上一篇名为“有哪些甲方在乙方中的口碑普遍特别差?”的帖子像导火线一样,再次引爆了这个话题。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TOP君纵览全帖,从中筛选出了“最受乙方差评的20大广告主”。
下面进入点名时间:
1、欧莱雅集团
没钱买版权,却指定设计用一种版权非常贵的字体。
复杂又紧急的项目,KV和layout让设计来回改了十几版,东西给过去永远找不到决策在哪一层。乙方天天催确认,甲方专员说等上头品牌经理,品牌经理等上头大领导。
修改意见回来后设计师看了都不知道要怎么改,因为更像是聊天记录。先是某A写一句“这样改会不会好些”、然后平级的某B说“嗯,我觉得某A有道理,另外建议再XX一下”、之后某职位最低的某C写一句“是否需要加上XX…”大部分都还是问句!就是没人用确认的语气说要怎么改。
Minisite开发差不多准备上线了,甲方突然改flow
chart。后台都做完了才说要改flow
chart!!!!
至于企业文化…只能说接触下来真的大部分都是碧池,从来不会好好说话,明明问出来的都是傻逼问题,对方还能满满的优越感。
(作者@江魚)
催稿狂魔。知道什么叫一天做100个创意吗?还他妈都得做成海报画成脚本的创意!一天的时间啊,朋友们。全部做完了提案,提完了修改其中的五十稿。修改时间给多久呢?还是一天!一天啊!在联想的市场部眼里!时间不是金钱,时间都特么是大钻石啊!
一个领导一座山。C领导年初开会随口关心了某个项目,该项目立刻迎来各种预算支持要推广,完全不顾产品自身是否准备就绪;C领导撤了,做到一半的项目立刻腰斩,别说推广预算没了,甚至产品都要cancel。惨的就是乙方,你大联想部门营销总监、市场经理邮件确认执行的项目,换了领导立刻不认了,硬生生表示拒付最后砍掉100来万。
(知乎匿名用户)
各种官僚,臃肿,拖,人浮于事,搞一堆有的没的,产品问题却无人关心,看看官方社区,消费者投诉累成山,最后消费者都麻木了。
坚信广告公司喝西北风是可以活下去的。海尔在整个广告圈中可以登上十大恶人榜前三,不是不过稿,不是专业差,也不是工作量大什么的,这些都是小儿科,海尔的必杀技是:不给钱!
海尔开创了中国甲方广告费用结算新时代,他们的战术非常简单:能不给就不给,能晚给就晚给,能少给就少给。
三大战术生生拖垮了多少家4a和local
agency我就不说了,两只手数不完。还拖垮了广告产业的无数下游公司,多少拍片公司是坐等两年一次结款啊!
(知乎匿名用户)
4、联合利华
奇葩说大本营,装逼犯集装箱。
知道联合利华为什么打不过宝洁吗,你去看看他们市场部就知道了,学历高,打扮好,脾气屌,可惜,一谈专业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坚信:无知就是力量。一个从业十多年的公关总监被指着鼻子骂:你根本不懂怎么做活动,我来告诉你!是这样这样的。一个耗资仅需五万的超大型的活动就这么变出来了,然后就逼着乙方去执行。
(知乎匿名用户)
5、雅诗兰黛
碧池遍地走,千万别抬头。而且她们自己以之为荣。不过印象中做化妆品的都极难伺候。
(知乎匿名用户)
有了肯德基,生活全是泪。
做到你想死的客户,做到你死了都不安生的客户,做到连肯德基其他部门都看不下去,觉得市场部太残忍了的客户。
海量工作单
花式改brief。
基本上,你每次按照他们上一次要求提案的东西,都不是他们这一次想要的。
更可怕的事,他们全部都是宇宙级辩论高手,服务一段时间后,你会深深的怀疑自己的智商,并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抹脖子的心都有。
(知乎匿名用户)
7、红星美凯龙
全上海广告人共同鉴证,骗稿专业户南波万。
每次开会给你个天大的brief,无限制的预算,你做吧,你做完了提案,就是一波人听完了拷一下方案,下一拨人再听完再拷一下。
几轮下来,最后告诉你说我们不找供应商了,自己想了个创意自己做了,你一看哎呦卧槽这不就是我的创意改了个标点吗。
红星美凯龙最不要逼脸的是还拿偷来的创意发软文给自己吹牛逼,自我感觉这么良好的甲方也真是日了狗!
(知乎匿名用户)
老罗砸冰箱都没砸醒他们的智商
无限砍预算,永远都是“这个活儿别赚钱了,下一个再挣吧”。
指着我的ppt底图说,这个kv我不喜欢,全场黑线。
骂我说:为什么你给我的ppt上面不能打字?于是我默默的给她加了一个文本框,里面写了四个字:这里打字
搞个公关活动,给公关公司留一间员工客房,9个乙方员工挤在一间房!一个标间啊!乙方不是人,都是罐头吗!
活动现场说你们这射灯这么少太暗了多来几个,姑奶奶开执行会的时候你是要求只剩三个灯的,这荒郊野外的度假酒店哪去找灯啊。
(知乎匿名用户)
没预算!但是我们要投广告!
我们不想只做某一个手机,我们想做品牌!
半夜在微信群里发,快给我们想一个方案!我明天上午开会的时候要说!
于是整个部门全部从床上爬起来回公司加班,最后拿走了创意屁都没有放一个。
好不容易听说申请了一点预算费,约了另外一家说要比稿,最可耻的莫过于骗创意
(知乎匿名用户)
10、某日本制药企业
做过某日本制药企业公关部甲方,感觉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所以每次跟供应商沟通,只要对方态度不错,即使有点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自己打电话见面时也都是好言好语,从未责骂。
结果反而遭受上级三天两头的责怪:你不能对供应商态度太好,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不拿你当回事,就会欺负你,就不好好干活……你就是太弱了……
心里总是一万个草泥马飞过……
我太弱?太弱会因为这SB上级的不合理要求跟他在办公室对骂?
做了两个月就离开那家单位了。现在做记者,依然愿意与各个企业公关部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出来混口饭吃,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作者公众号
mdshmdsh)
叫了三家去比稿,把三家的创意归纳总结之后给一家小公司去做执行
(知乎匿名用户)
12、某饮料
叫了5家来比稿结果因为
意见不统一,五家一家都没有用。
本人对执行过程中的反复修改表示无奈,客户心海底针,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最烦这种让很多agency来比稿,结果最后一家都没选。这简直是玩弄感情啊
(知乎匿名用户)
13、某全球品牌价值排名前10的快餐品牌
市场部以强势著称,一天不打电话骂agency,都不好意思和同事打招呼
工作语录:
-跟我提病毒营销?四五年前我在做XXX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干什么呢?
-你们会做广告吗?要不要我手把手教你?
-你们今天又来提什么狗屁创意?
-XXX(广告公司总经理)怎么今天没来?上次被骂怕了,缩起来不敢见我了?
(知乎匿名用户)
14、某全球数一数二的饮料集团
某大佬打电话给某4A的董事总经理:
-限你半小时之内滚到我面前来,不然你们就别想做了。
(知乎匿名用户)
自以为是的专业能力
白手兴家的土豪品牌尤其喜欢自嗨,觉得自己的产品老屌老屌的,罔顾传播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你们在地铁站看见都教授那个像是用屁屁踢拼凑出来的广告是许大大亲自批的文案。
(知乎匿名用户)
16、日系汽车三大中的美系马甲
合作关系是甲乙丙三方:
甲方:车企
乙方:所谓的leading
agency,某日资agency
丙方:所谓的social
agency,就是我们
赶上要发新车了,搞个campaign呗。照理说这个案子我们是负责social的,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甲乙丙,或者甲丙,或者乙丙开会来讨论整个怎么做,出个bigidea嘛,然后咱们围绕着这一套创意方向来做social上的东西,平面、段子、甚至小视频嘛,对吧。
结果实际上是,甲方把事情全部拜托给了乙方,乙方派派我们的肩膀说,这事儿就看你们的啦骚年!奥尼盖意西妈苏!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好事儿啊,等于咱们变leadingagency了嘛,虽然钱拿的最少,但是作品是咱们主导,文案设计都是咱们出,多屌啊。大声笑,笑出声!
蛤蛤!后来才知道,too
simple,sometimes
要我们搞新车型吧,背景资料什么都不给,完完全全是零,连甲方的需求也问不到。(真的是问不到,因为我们没法直接跟做XXX营销部部长的日本太君联络,就只能联络下面的人,联络下面的人就让等,等等等等。)
幸好老子练过,对车子是熟了,西方东方哪一个车牌我不熟悉!?德国的三驾马车,我跟他们谈笑风生!况且,这个车型嘛在北美其实已经开卖了,虽然TOPGEAR还没上过,但资料还是很多的,于是,我开始了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北美的本车型的资料报告,消费者反馈,所有的平面,TVC,agency做的research,全部看了几遍,好久没看那么多英文资料了,眼睛很疼啊!
然后,咱们就写了一个屁屁踢,big
idea要我们出,我们就出嘛!
拿出来的东西,自己觉得还ok。
好了,东西看完,甲方,乙方都啪啪啪说,好好好,棒棒棒。
乙方还开玩笑说,这么屌下去,我们要没生意做啦(呵呵,说得好像你们在做什么一样,不过事后才知道他们真的在做…)
就准备一系列的海报啊等等乱七八糟的,我们准备的这所谓的bigidea,也要由乙方来准备tvc什么的嘛,就这么过了几个月,还有两个月新车就要发了。
大家都知道一定会有的大逆转终于来了。
突然乙方跟我们说,诶,跟甲方聊了一下,你们这个idea放在大陆还是不大好呢,消费者会不会看不懂,那啥,我们自己搞了一套idea啦,不过你们的东西也是棒棒哒,别灰心哟~
……蛤蛤!
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是啊乙方,你早就知道了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用做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啦,更不用导致最后来按照你们新搞的一套东西来么,时间那么紧。而且,大哥,要做的很多素材你们明明有的为什么不给我们,害的我搞了很多办法从美国要来点素材做海报啊!
诶哟,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废话。我加快速度。
最后在这个campaign里,我们变成原来一样的角色,就出一些social的东西,这没什么,本应如此嘛,但搞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social的海报,我们出了一套,九张,拼个九宫格(我知道这很土,大家敬请哈哈哈)
海报里的文案自己写的,觉得还挺牛逼,整个layout我跟设计大师说,先做个70%水平的,到最后完稿弄个100%水平的高大上的瞎死他们。
谁知道这个70%这个版本拿过去,乙方说,不行啊骚年,这太洋气了,太高级了,要朴素一点!
有冇搞错啊大佬!我们是要和奔驰什么硬拼的品牌你跟我说嫌太高级了是几个意思!你故意要做的低级让车卖不掉嘛!你居心叵测!
好吧,没办法,我们是丙方嘛,我们只能…
“好的大王,是的大王”我答应道。
把海报改成乡土版之后,终于大家都满意了。
诶,内容太多了,我直接跳过铺垫,说故事的第二个笑点好了。
到了发布新车的,某车展的现场,我们在媒体日的前一天就进场了,因为咱们是agency嘛,进去之后我找好最佳的拍摄角度,调试好机器,电脑,网络等等,就等第二天发布会呢,拍好最棒的照片,马上上传,由官方微博发布。
当然啦,照片也是我拍的啦,所谓文案能写,策略能写,照片不能拍,图不能修,这怎么行呢?相机也是我自己的,至少照片的质量秒杀了那天所有到场的媒体,包括爱卡,之家,搜狐网易新浪等等。(不是我拍的多好,是他们太…太随便了…)
第二天到了,参加那么多次车展,碰到发布新车最搞笑的事情发生了。
在中国区老大,太君XXXX一口非常不错的日式英语的演讲下,车拉开帷幕,我啪啪啪拍了好多照片,挑了一张准备发微博了,突然一看,不对啊…好像哪里不对…
原来引擎盖没盖严实…漏了一条缝…而且甲方乙方没有一个人发现…我立马提醒了甲方,甲方马上安排一个黑衣人在段落间歇时冲上台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开引擎盖马上再盖起来…
引擎盖终于盖严实了!
但是,LED背景是售价,中间有领导和车子的这副画面已经过去,再也回不来了。
并且,彼时彼刻,基本上所有的媒体照片都已经拍好了,包括我。
这时候我问乙方,大哥,您看怎么办,咱们是po还是不po。
“别急,我问问…”
几十分钟电话打完了。
“好好好,popopo!”
“好的大王,是的大王”我答应道。
po完以后,到了下午,突然乙方电话来,说甲方大佬站上台去咱们再摆拍一张,之前的微博删掉。
“好的大王,是的大王”我又答应道。
最后的最后,大家能发现,那款车的新车发布会的照片,只有官方照片里,引擎盖的那条缝是没有的。
当然,中国汽车爱好者和那群媒体都没那么敏感,事后的监测里,即便第一波照片已经流出,没什么人提到那款车的引擎盖没盖好的问题。
故事讲完了!
(知乎匿名用户)
电视台的关系真是乱,各种主持人都要靠关系上位,agency乙方还能真的拼实力?参加过三次比稿,第一次是是我们无知天真,第二次反复问对方是真比稿还是陪稿,第三次宣称由某4A和某第三方咨询机构担任评委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结果呢?次次都是一家没听说过的公司胜出,最后做的内容还有我们提案的影子。连续在这栽三次,真的是我们太天真,不怪SMG,呵呵。
(知乎匿名用户)
18、光线传媒
每次开会五小时起,线下的活动流程碰头会也要求线上传播agency
全员到场;
没有会议纪要,没有会议主题,主要内容就是撕逼;
开会伊始光线某团队
leader先把乙方出的内容骂的狗血淋头,半小时后,该
开始侃侃而谈自己的
big idea,不幸的是,和之前被他骂的内容分毫不差;
永!远!不!发!邮!件!永!远!都!要!在!发行、线下、新媒体、片方等等等等共有的微信群!下brief!永!远!没!有!人!总!结!所有brief
都是一人一嘴的聊天记录!最后就是:我们不是在微信群里说了吗?你们去看啊!
合作一次之后总结出来,光线宣传三法宝:提档、校园点映、「新媒体的同学你们发力啊发力啊力啊啊!!」
利益相关:合作过一次,并打算从此永不再和光线沾边。
(知乎匿名用户)
19、房地产行业
万达——我们要求不高,只要能24小时随时给我们改方案做提报就行了,对了,我们董事长刚刚又买买买了个公司,记得吹一下。
万科——我们不会投放的,我们有自己的分销和电商,我们不是开发商,我们是各类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对了,这十篇项目软文下午给我们发一下。
华润——万科算什么?我们是他们大股东。我们要有逼格的东西,你问我什么算有逼格?自己领会去。
融侨——不要问我们和金辉撕逼的事情,我们是外商,外商身份你懂吗!为居者着想后代留鉴!综合实力排名&&名!你们照着华润的逼格十倍了给我们吹。
恒大——我们要你们照着万科的标准,按十倍了给我们吹。
碧桂园——不要和我们提业主负面意见,我们主席捐了多少小学你们知道么?按恒大的标准,十倍了给我们吹。
宝能——我们没钱了在搞内部集资了,工程停工了,所以广告费也得缓缓,但宣传不能停啊。按照万达的标准,十倍了给我们吹。
绿地——我们是行业内的老大,没有之一,记住!2014年我们成为全球第一房企,不用吹,这是事实。春节假期的软文记得先写给我,记得加上“世界的绿地,全球绿地。”
20、政府部门
以前待的公司,不知道老板的运营思路是怎么样形成的,一年接十个活,差不多半数都是各类政府单位,市、区一级的宣传部啊、水利局啊、发改委啊什么的,服务内容包括相关活动策划、政绩宣传片、招商宣传片、公益广告、汇报专题片等等。政府单位的人,大多对广告、公关什么的都不太了解,相对于企业策划营销部门的人精(zha)们好糊弄一些,但缺点是超乎寻常的麻烦和傻逼。
先说麻烦。在一个活儿最初的时候,不像是在企业,怎么着都是个中层员工与你沟通,除非遇到白痴,基本上还是能够将上级的要求传达的差不多的。然而我们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政府小项目中,开始都是科长一级的家伙领着几个科员就来了,他们的特点是复读机,拿着个本本,原封不动的将他们领导的意见传达给我们,没有解读。你继续问,他就会说“哎呀,反正我们把领导的意思传达到了,你们是专业的嘛”。如此这般,问题就出现了——你懂得,我们的领导,说话都是含含糊糊,跟正常人完全不是一个语境,这导致需求极为模糊,你只能自己琢磨,这一琢磨不要紧,广告人头脑风暴惯了,能特么琢磨出来N种版本。另外,最最麻烦的是,领导不是一个,万一是局长吩咐下来的活儿,中间要经过厅长、处长等,最后到科长,每一级都得伺候,都得照顾他们的感情。
再者就是傻逼。政府单位很没有契约精神,他们找你干活,内心的潜台词往往是“找你们就是看得起你们了”。你找他们签合同,他们觉得你丫是不是在开玩笑,我堂堂国家部门,还会欠你们这点小钱吗。于是,你只能继续哄他们,苦口婆心的讲这是公司规定云云。好了,合同终于签了,要开始工作了,他们说,汇报工作迫在眉睫呐,你们这个宣传片,务必三日之内交片。公司上下全都疯了,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加剪辑,三天?三周还差不多,您老怎么不早下通知呢。人家听到这些,就不愿意了,脸一板说“你们不是专业的吗,就因为时间短才找专业的呢,好吧,给你们通融两天”。然后我们如蒙大赦,就差磕头了,全公司加班。好不容易,交活儿了,打电话要钱,竟然开始砍价了,说钱太多了,能不能再少点。我擦,你合同都签了。我们又开始哭了起来。
当然,客观一点讲,也并非每个作为甲方的政府部门都这么二,有利索的,很少。有时候,和老板去找他们谈事儿,老板都快六十了,见到个比他小二十郎当岁的某某处长、厅长都是满脸堆笑、点头哈腰,人说什么都回应“是、是、是”。每每如此,都对这个行业产生极度的厌恶。
(作者@王贰猴儿,知乎天字第一号大文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方乙方 综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