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得道有什么狗公绝育有好处和坏处,有什么坏处

元始天尊说修行得道(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元始天尊说修行得道
(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大道至简,反朴归真。
举手投足,皆可修道。
红尘修炼,红尘行道。
读《庄子》(内篇),悟红尘真修道
内篇(感悟):
一、逍遥游
守无:调出入息,物我两忘。(修呼吸)
二、齐物论
听音:坐忘听音,天籁之音。(修耳根)
悟道:去世间智,悟根本道。(去世智)
守口:大道不辩,全息观物。(修言根)
梦修:静心入梦,物我合一。(修神魄)
三、养生主
行道:静心悟道,依道成事。(修道行)
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观无常)
四、人间世
心斋:心思凝聚,耳目内观。(修意根)
做事:全然忘我,依道行事。(修行为)
劝善:顺其秉性,暗暗疏导。(修功德)
保己:听其自然,无用为用。(修避祸)
五、德充符
养精:内充道德,外忘形情。(修精气神)
六、大宗师
拜师:以道为师,无人无我,天人合一,感而遂通,气化身心,真人出世。(修感应)
真人:以道观世,不存幻想,气息深沉,以德服人,天人合一。(修气光婴)
七、应帝王
无为:听任自然,无为而治,内修己身,外化万物。(修身心)
零、恐怖!为什么多数人喜欢吃阴气?
如何才能不看别人的不好
现在社会,信息污染很严重,报纸新闻很多报道的,都是无关紧要,甚至无聊的东西。看了只能增加人的贪嗔痴。而媒体上看人,评论事,常喜欢从阴暗面去评判,这个其实很不好。
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相生的,有好的,一定有坏的。你修行人,要看到好,就是吸收正能量,吸收阳气。常常看不好,就是吸收阴气。阳气多了,就向上,死后能到天道。阴气吸收多了,就容易到阴暗的鬼道。
为什么人容易看到别人的不好呢。从药师法门讲,首先人的能量圈上有了问题。佛教讲食,不仅嘴巴能吃,眼睛喜欢看好看,耳朵喜欢听好听的,甚至意念中出现各种念头,也属于食的类型。比如喜欢看电影,看电视,逛商场,这也是食,就是眼根耳根意根在食。人到老了,眼睛耳朵都不好了,但每天就想着年轻时的人和事,这也是食。
所以说,有的人点新闻,一点就看暴力的新闻,或者奇奇怪状的负面新闻。这也是食,也是内心想吃负面磁场。这也是一种吃。有的人喜欢看正面,说明他喜欢吃阳气,喜欢看负面,就是喜欢吃阴气。
为何有喜欢吃阳气和阴气的区别呢。这个和身体机能有关。有的人,体内能量场中有阴性能量大,就喜欢吸收阴气。阳性能量大,就喜欢吸收阳气。所以,喜欢说是非,传是非,或者专门传播负面磁场的,要注意。这就是体内不好的磁场在作怪。
这时候,比较适合念经,持咒,做善事,把阴性的磁场度化了,那身体就光明了,光明后自然看人,看世,看万物,都是光明的。所以说,什么有用?念经最有用。
再一个,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都是阴阳对立的,佛魔都存在的。一个人,一直看别人不好,未必是别人有这个缺点,而正是自己有这个缺点。所以,也要常点醒自己。
一、修行就是吃阳气
早几天和道友一起喝茶的时候,谈起某个道友。有人说:“现在村子里的人都说他是修行人,经常卖鱼放生。狗屁,他算什么修行人。”
于是我就想,修行,何为修行?怎么才能叫做真修行?是不是吃斋念佛,诵经礼忏,才叫修行?有的人会说:“他就知道诵经,吃斋,又不打坐,叫什么修行?”那么是不是行医施法,救济众生才叫修行?有的人又会说:“他不过是看个病而已,啥都吃,叫什么修行?”那么是不是吃斋、诵经、打坐、做功德,就叫修行了?有的人又会说:“那不过是表面的而已。”在某些人眼里,不管别人做的怎么样,都不能叫做修行。他们心目中的修行人,不能说别人坏话、要吃斋、诵经,要大方,舍得布施,最好是借了钱不用还,然后呢?还要打坐,要孝顺父母,人际关系也要处理的好,不能有一点的小毛病,否则都不能叫做修行。总之,在某些人眼里,世界上就没有修行人。一说到某个道友,都是我知道他,然后就是一大堆的关于此道友的小道消息,隐私秽亵之事,总之,他不是修行人。
话说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一起坐禅,两人对面而坐,一炷香过去了。两人出静,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如何?”佛印说:“我看足下是佛。”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如何?”苏轼说:“我看你不过一堆臭狗屎而已。”苏轼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赢了这场对话。你看,他在我眼里不过一堆臭狗屎,而我在他看来却是佛,我多厉害,修的多好啊。事实恰恰是相反的,自己看谁都是狗屎,看谁都不顺眼,很多时候应该反省自己,对待别人是不是过于苛刻了?君子要有容人之量,这也容不下,那也看不过去,有些时候并非别人不行,而是自己的问题。《菜根谭》说:“拔去胸中荆棘,任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境界。”意思就是去除胸中的尖酸刻薄,任天下人我往来,谁在我面前,我都能容下,这就快活了。你要看谁都不顺眼,别扭郁闷的还是自己。所以说,佛印和苏东坡的对话,境界高的还是佛印,因为佛印看天下人都是佛,恭敬众生,是胸中有佛,所以看谁都是佛。古人说:“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君子胡不思之?
禅宗说:“挑水砍柴,尽是修行。”修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万法千门,都是修行。有的人修口、有的人修心、有的人吃斋、有的人诵经,有的人修一门,有的人修多门。有的人修的层次高一点,有的人修的肤浅一点。在家孝顺父母,抚育子女,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修行。出家住持出家,焚修侍奉祖师香火,也是修行。并不是说只有这样才是修行,那样就不是修行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是个人的目标不一样,有的人在修善因,有的人在种恶根,有的修仙道,有的修佛道。只要是向善的,我们都应该隐恶扬善,勉力其继续深造,更上一层楼。少看别人不如法的地方。如果一双眼睛老是看别人不如法的地方,只会让自己的心中充满负面的情绪,慢慢的我们也会变得不如法。多看别人积极的一面,称赞他人的长处,这样自己也会逐渐的向好处转变。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修行呢?
二、元始天尊说得道真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 &
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真经。
告诸仙曰:吾今为汝,略启身心,明宣道要。
十方得道神仙,皆从此经修行,而通微奥。
善男子, 善女人,
依凭斋戒,作是津梁。
一切有为,显诸真路。体此法相,乃可受持。
能屏众缘,永除染著。
外相不入,内相不出。
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
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
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
众苦罪源,悉皆除荡。
即引太和真气,注润身田,五脏六腑,心目内观,
真气所有,清净光明,虚白朗耀。 
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
古今常存,总持静念,从兹解悟。
道力资扶,法药相助,仍节饮食,驱遣鬼尸。 
安寂六根,静照八识,空其五蕴,证妙三元。
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尔时,诸天仙众,上白天尊言:
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未闻如是大乘经典。
我等缘兹幸会,广及一切道果圆明。
而说偈曰:
杳杳冥冥清静道,昏昏默默太虚踪。
体性湛然无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三、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浅解
神仙可学 & 神仙可修 &
& 神仙可成&
北京白云观黄冠楼嘉咏
一心奉请玉清圣境清微天宫大罗元始天尊 &
一心奉请上清真境禹余天宫大罗灵宝天尊 &
一心奉请太清仙境大赤天宫大罗道德天尊恭望大道天慈,俯赐恩光,鹤驾鸾舆,来临法会。今日大吉,弟子宣讲《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伏愿
& 三清道祖慈光加被,弟子今日所讲经典上合圣心,下契凡情!
&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各位吉祥!贫道今天讲经的题目是:
& 神仙可学 & 神仙可修 &
神仙可成。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的元始天尊曾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为诸天仙众金口宣说了一部《生天得道真经》。元始天尊在这部真经中向我们宣说了什么样的妙法呢?我们照元始天尊经中所说,信受奉行能得到怎样的利益和褔报呢?我们得了人身虽然比地狱道、魔灵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要幸褔的多。这也是我们过去生所积褔德因缘所致。但人道中随个人的业力褔果寿夭穷通也是长短不一,唯有仙道才是永久安乐逍遥的,才是最殊胜圆满的。人们往往不能觉悟真常,以至被无常所缚,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身色以无休。有道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神仙是我们每个修道者所宗奉的信仰,修神仙是我们每个修道者的功课,成神仙是我们每个修道者的归宿。无常如此怖畏,唯有修行才能降伏无常,唯有修行才能得证真常。《生天得道真经》就是元始天尊教我们如何生天得道修成神仙的一部大乘经典。天尊说经之初就明宣了此经是“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从此经修行,而通微奥。”十方一切的得道神仙,都是照此经的修持法门修炼,而位列仙班的。
天尊言:“善男子,善女人。依凭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为,显诸真路,体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众缘,永除染着。外相不入,内相不出,於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炁所有,清净光明。虚白朗曜,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古今常存,总持静念,从兹解悟。道力资扶,法药相助,仍节饮食,驱遣鬼尸。安寂六根,静照八识。空其五蕴,证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这段经语,顿渐之门双启,始终之理必陈,实得道之筌蹄,升天之梯级也,推寻经意,用力工夫凡有六节:一、入道之初,先持斋戒,以坚信心;二、广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众缘;三、常持正念,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烦恼业障;四、保养真气,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内外光明;五、减节饮食,以养真气,遣鬼尸而绝嗜欲;六、净六根,空五蕴,以造虚妙,如能照六者行之,则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可以游行太虚,纵观万化,然后见道体之全真,心之妙始于有为,而终于无为,至此而生天得道返朴归真也。
&下面贫道分别说说元始天尊所说“生天得道”之妙法。
& 一、入道之初,先持斋戒,以坚信心。
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夫戒者,戒诸恶行也,故不持戒,道无由得。持斋戒是修道者持身之津梁,积功累行之径路,益善止恶,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渐进而顿悟。王常月祖师也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褔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清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学道之士学道之初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薩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西河救苦萨真人因湘阴城隍庙庙祀血食太甚,用雷火焚庙,其神上奏,玉帝敕赐金鞭,随公察过,十二年之久,以慧眼观察竟全无过可寻,其神归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即以金鞭罚之必矣。所以严持斋戒能有如是广大威德。我们想要成仙了道,信德也至关重要。成仙之路入门的初机就是要培固自己的信德,《道德真经·第四十九章》上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道德真经·二十三章》上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们修道之人,一定要深信神仙实有,神仙可学,神仙可成。俗语说的好:“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我们对《生天得道真经》中元始天尊经中所说一切法语要深信不疑,如果信心不足,就会产生不信效果,或者刚开始信,后来又不信了。做为一个真正深信经典修学的人,不管群魔如何毁谤真经,自已的初心不退,道心坚固,不管群魔如何引诱自已步入魔道,自已常存真正之心,虔诚信奉元始慈尊一切法语,将此身心奉献于元始天尊圣前,决不入邪魔外道。天魔外道以凡夫愚执不信心为宫殿,以凡夫破戒破斋为魔力。只要我们真心清静,常侍天尊,以自已的信德为依怙,深信《生天得道真经》是元始天尊金口宣说的成仙得道的无上妙法,则群魔的宫殿自然倒塌,魔力自然消除。我们作为信仰道教的人,在信仰层次上,我们其实非常需要一种“迷”,这个“迷”,实际是一种人人都要重视的“笃行精神”、“坚定信仰”。《生天得道真经》所说的“十方得道神仙,皆从此经修行,而通微奥”,以及此经的无量功德。贫道相信,只要我们按法修持,积德道备,则眼前就是大罗仙境。
& 二、广种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众缘。
我们修神仙的人,当先立功德。葛洪祖师《抱朴子·内篇》上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所谓精修妙行,就是要行出世,入世的功夫。出世即行真功,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需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勿动勿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入世即行真行:“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道法九要》上说“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于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布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于无心,不可着相。着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我们修神仙的人积累功德,都出于无心,无为,这就是《道德真经》所说的“上德”。《生天得道真经》所说的“妙行”。出世法必须从入世法积功累德做起,也就是从学做好人做起。故元始慈悲教主教我等“广种福田”,即广泛的行善,德业不雄厚,要做出世的修炼,就如同夸父追日,是可望不可及的。邱长春祖师在《寄西州道友书》上说“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难量,小善小功卒难见效。所以道,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须圆修万行。”修行人在行入世出世功夫之时,千万不能迷了自性。随众缘而被物迷。《吕祖百字碑》也说:“真常需应物,应物需不迷”。不为“物累”,不被“俗迷”才能保持朴真的境界。
& 三、常持正念,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烦恼业障。
正念即我们的道心,向道之心没有偏离,则心清意静。心清意静则内想不出。内想不出则神明内守。神明内守则外想不入。外想不入,不受外物之劳扰,自然烦恼业障消失。《清静经》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我们“心”是一身之主宰。古圣有云:“万法千门修心为上”。要达到返朴归真,修心尤为重要,修心也就是修“性”。那么我们如何修性呢?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经》中告诫我们:要求人们“虚其心”即净化我们的心灵,按《清静经》上说即是“澄心谴欲”我们本性圆明的心,如同中天的宝月,但因“客尘”(浮云)障碍了自性的光明与朴真,所以经书上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光满太虚即本性光明的朗照。
& 四、保养真气,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内外光明。
人之三宝即精,气,神,《心印经》称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按照道教内丹学说言:人年龄逾大,真元溃散越多,所以教人啬宝精气神使之不外泄,人如果达到精旺神足气全,自然百骸调和,内外无病,若在加以锻炼“上药”结成“内丹”自然长生久视。《道德真经》中太上道祖向我们宣讲婴儿生命朴真的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母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我们对命功的修炼,就要向婴儿般的“精之至”,“和之至”。道教内丹学讲,顺以成人,逆以成仙,而修炼命功(内丹)则在于返回先天,归根复命,即通过炼精化气,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以与真朴虚静的道合而为一。
& 五、减节饮食,以养真元,遣鬼尸而绝嗜欲。
修道之人贵在清心寡欲,如果诸欲不生,则鬼尸自亡。若能恬淡为上,减节饮食则真气充盈,五脏皆泰。《四少歌》说:“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 六、净六根,空五蕴,以造虚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所谓“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作用。所谓“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人们清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净六根”,就是要求修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修道者如能得证如是,则心境清静,一尘不染也。诗云:“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如何得证空五蕴?色者,窒碍之义,若见境逢物,不著不染,是无窒礙,色蕴自空也。受者,领纳之义,若遇一切声色境界,心不领纳,得受蕴空也。想者,妄想,思虑之义,若过去不思,未来无想,现在自如,得想蕴空也。行者,心念不停迁流之义,若十二时中心不外游念不烦乱,不被物转,不被境留,一念不离当处得行想空也。识者,别无亲疏之义,亦乃著物之理,若见一切境物,一无分别辨认,一概平等。见如不见,识如不识,无亲无疏。来则应之,去则不思,得识蕴空也。修道之人如能“净六根,空五蕴”则能造玄入妙,仙道成就指日可待也。
我们照这六条妙法精进的修持,就一定能够生天得道。元始慈尊说经将毕,十方的诸天仙众同时赞叹:“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未闻如是大乘经典,我等缘兹幸会,广及一切,道果圆明”。神圣的大慈无量无边,若不是诸仙垂经演教,我等凡夫又岂能得闻如是真经?我们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身已生中华福国,正法难遇已得闻如是甚深微妙经典。董真人说:“生在中华得人身,六根俱全风流体。一身周全无弊病,这就是个好根基。”我们都有这么好的一个根基,换句话说我们都是神仙种子,众生皆有道性,众生皆能成仙。今生今时今地的广大发心,即未来成仙做祖的大事因缘。经云:“道清静,德清静,朝上瑶台;指神仙,学神仙,终归蓬莱。”大家都来学神仙,修神仙,成神仙,做一个逍遥仙,自在仙,清静仙。
今日讲经圆满,愿道祖恩光加被:乞降玉清道气,灵宝慧光于华夏大地。敬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和岁稔,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十方善信福寿增延,各家道泰,逐户清平。道教教法兴隆,人人悟道修行,个个长生久视。修真有份,进道无魔。为国捐躯,因灾殉命,一切亡魂,齐超仙界。稽首皈依,无上至尊三宝。
志心皈命礼,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志心皈命礼,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四、道家“调形、调气、调神”透解
(原文,修正)
明空版主按:这篇文章摘录自陈全林博文《道家养生概要》,文章开头部分删去,对后面的文字全部转载,对文章的中标点符号进行了添加。原文请见链接地址。
&&&&&&&&&&
该文系统介绍了道家的调形、调气、调神这“三调”的概念和作用,最关键是把“三调”的系统化、思路讲了出来,这样对修学藏密的气、、脉、明点,禅宗的调身、调息、调神都做了比较和透解,可以说该文不仅对于道家,而且对于佛家、儒家修学者都有不可估量的开示作用,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例如:元性是宇宙间的元气“灵凝而灵”的生命本体,第一个“灵”,是灵魂的灵,是灵妙的意思;第二个“灵”,灵性的灵,灵慧的灵,说明元气的生命性、智慧性、功能性。元性在人体,分化为元神与元精。元神主性,元精主命;元神藏于心,元精藏于肾。
健康与命运相关,生命里的“元气”与命理上的“运气”,是一个气,修身就能改运,改运在于改变了身心的气脉的运行,而命运也随着改变。
以上,简单地讲一下道家养生的源流。下面,探讨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术。方术,也叫道术,也就是养生或者修道的方法、技术。光有养生的理念或想法,而没有具体的养生技术是不行的。就像光懂中医医理,但不会应病处方就不能治病一样。
道家抓住了“形、气、神”三个层次、三个要点来养生。形即是身,是物质的肉体,包括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生命的载体;气是无形的能量系统,没有气,身体就不能运行,像偏瘫的人,就是偏瘫的部位的行气不畅;神,指的是生命灵性,身体没了神,就会死亡,或者如成语说的,人就成了“行尸走肉”。道家认为生命包括硬件的肉体和软件的精神,而气,就是推动肉体运行、保持精神工作的能量系统。打个比喻,生命好比一辆运行的汽车,肉体就是车本身,而气就好比汽车的汽油,神,就好比是司机。这三个元素配伍好了,这两汽车才能发动并奔驰。或者,肉体就好比我的电脑,神好比电脑的软件,而气,就好比电源。要使电脑正常工作,就必须具备电脑硬件、软件、电源这三个要素。
道家讲的养生,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炼精气神”。精、气一般连称,道家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说,气是精、神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道理后面再讲。炼精的理法,涵盖在炼形的内容里。
我下面主要从形、气、神三个层面讲道家养生,而道家养生的基本方法,导引术、服食法以炼形;吐纳法、伏气法以炼气;观想法、存神法以炼神。总结起来,有调形、调息、调神“三调”之说,导引可调形,服气可调息,存神可调神。“三调”是道家养生的基本法门。
道家的方术非常多,还有“房中术”,是性理养生;内、外丹法,寻求生命的超越,比如长生,乃至羽化成仙等;还有符箓以通灵、持咒以感应,这些法门我也会结合到形、气、神的养生里讲一讲。
一、先讲“炼形”
道家养生,按照丹道家的说法,分为命功与性功,性命本身不可分,但是,做功夫还需要次第,也就是需要先后的程序。道家功普遍重视肉体生命的修炼,称为命功;精神的解脱,获得终极的超越与归宿,称为性功。这是简单的讲解。性命双修,是道家养生的基础。
性功,包含了“心性的修养”和“灵性的解脱”这两个层面。“心性的修养”是“世间法”,而“灵性的解脱”是“出世间法”。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性、命是不可分开的,命就好比一座“房屋”;性,就好比房屋的“主人”。房屋坏了,主人会流浪街头,没法生活;主人病了,甚至死了,这座属于他的房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在风雨中毁坏。当然,这是近似的比喻,并不能说明性命的本质。
炼形的法门,就是丹道家所谓“筑基功”,也称为“坚固色身”法门,或者吕洞宾真人在《灵宝毕法》里讲的“安乐延年法门”。一般的养生,就在这个层面上,在这个层面之上的追求就是“修道炼丹”。安者,不病也。安的本意是健康;乐,活得快乐,逍遥;延年,就是寻求长寿,所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养生、修道一定是有高级乃至超级的生命快乐存在的,寻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类的本性,奥地利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称之为生命的“快乐原则”。南宗五祖白玉蟾就写过一首长诗叫《快活歌》,写了他养生修道中的快乐、逍遥。这首长诗开头就说:“快活快活真快活,被我一时都掉脱”。他通过养生修道,把人生的烦恼、疾病都放下了,体验到了生命里的大乐。
炼形的要点,包括调理五脏、保养精气、保健肢体等。有很多常见的养生术,是用来炼形的,比如导引术也就是动功,能治病,能养生,能延寿;武术,能练筋骨皮;房中术,能通过调节两性关系而达到健康长寿。炼形是调形(身)的法门。我把炼形的要点概括为:
1、“炼精”化气,调理五脏。道家认为,人的生殖之精是生命里的珍宝,过度地损耗,会伤害到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伤精则伤肾。肾在五脏中,看作先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脏腑,肾气足则人体健康,肾气虚则身体虚弱。这个道理是人们都知道的。肾气起着精气输送、保养五脏的功能。
保健肾气是养生的第一步,而具体的方法,最核心的是“炼精化气”。炼精化气的方法非常多,很多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的,最关键的还在于节欲、养气、懂得房中术,懂得一定的导引术,比如六字气诀里的“吹”字诀能补肾气;八段锦里的“两首攀足固肾腰”的方法可以固精气,可以治疗早泄。肾脏有病,会影响到心脏的健康,所谓“水火不济”;肾脏不好,是糖尿病的根源。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的原理而言,一个脏腑有病,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如果把五脏生命能比喻为五个水杯连通器,肾脏是最关键的一个,是其中装水最多的、能灌注到其他四个杯子里的大杯子。如果不断给肾脏这个杯子注水,那么,通过连接器的管道,其他几个杯子里的水位会上升。但是,如果肾脏这个水杯的底端有个小阀门在不断漏水,那么,不仅肾脏这个杯子里的水不容易注满,其他四个代表心脏、肝脏、肺脏、脾脏的杯子里的水位也会下降,也有可能因为肾脏这个水杯水位太低而不能给其他几个杯子注水,使其他杯子变成空杯。这就意味着生命能消耗完了。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代表肾脏那个小杯的过度漏水,就是我们过度的情欲。老子养生之道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导引”练形,气通骨脉。导引术的作用,主要是是炼形练气,所谓“导体令柔,引气令和”。导引术是炼形、练气、通脉的好方法。导引术里包含着治疗疾病的程序或者密码,如八段锦里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单举一手,可以升清降浊而提到调理脾胃的作用;“摇头晃脑去心火”,能使人放松,清除心火。比如南派内功导引术里的“白虎啸林”,可以内固精气。道家导引术最丰富,从《黄帝内经》、《庄子》,到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到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等著作里,有无数导引法门,最常见的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气诀、太极拳等。道家功的筑基功、命功就在“动功”里,老子《道德经》里讲的:“孰能安以久?动之则徐生”。这句话翻译成养生话来说,就是:谁能够健康不病而达到生命长久呢?只有在运动之中使生命之气慢慢地生起来才行。动功正是通过炼形来练气的法门。
3、“站桩”强骨,抱元守一。站桩对于炼形非常重要,能起到“强其骨”的作用。人老先老腿脚,人老了之后,骨密度会减弱,骨质疏松,很多老人经不起轻轻的跌碰,稍微不小心,就会造成骨裂。而站桩是练习骨力、使骨质不会疏松的好方法。大家要练习桩功,站桩要做到“抱元守一”,《内经》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站桩中只要能达到精神内守,就能使骨强而脉和。
站桩有要点,一是放松,二是专注,三是内在的觉察。(示范)
4、“房中”持盈,保命全形。这是炼形养生中很关键的方法。持是把持,盈是盈满、过分的意思。道家认为,男女之事,是很正常的,必须有性生活才符合人性,但不能过度。道家说:阴阳不交,伤人,阴阳过交,伤人。也就是说,没有性生活会伤害生命,但性生活过度也会伤害生命。所以,这之中要保持一个度,不过度,就是“持盈”的道理,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道家对性的观念比较开放、科学、合理,即不同儒家讲“存天理,灭人欲”,也不像佛家,把性欲看做生死轮回的根本,主张戒欲乃至断欲。道家把性看作生命里非常神奇精彩的事情,道家在前秦时期就有很多房中养生的作品,汉代的史书如《汉书》里收录了很多房中术的著作名录和流派。在道家看来,性的作用,先是生育,传宗接代;其次,是娱乐。这是世人所共知的。但这里本不分先后,所谓先后,只是方便说理而已。但道家的性理养生不限于此,还有更高妙的地方,就是男女通过两性的交合,不同的姿势体位而达到治病的作用,这在道家性理养生的名著《素女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和讲解。《素女经》,应该是一本成年人都应该阅读学习的著作,可惜,一度看成了禁书。第三,道家发现,能通过两性的关系而达到养生、练气的效果,这就是道家性养生,以此求得延年益寿;第五个层次,就是通过两性的关系而求仙道,达到生命的解脱。这就是道家秘传的“阴阳丹法”。张伯端真人的《悟真篇》被推许为“阴阳丹法”的正脉。阴阳丹法的高深境地很难达到,不妨退而求其次,通过房中术而得到健康与养生之益。所以,《素女经》、《天下至道谈》、《十问》、《玄洞子》这些道家经典房中术名著一定要阅读。大家先对道家性理养生的各个层次有个认识。(介绍张先生的“三素说”,国人要读的三本名著是《素问》、《素书》、《素女经》)
5、“服食”养生,食疗调病。这在道家很讲究,用过药物、食物、水果、蔬菜等治病,其要点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后天之精不足的,可以吃一些肉类如牛百叶,或者喝羊奶等补养;形不足者,比如非常瘦的人,是因为气虚,就需要温阳补养,这样的人,首先是脾胃虚寒,脾不运化,所以,很多营养吸收不了。需要在吃饭中,多加一些调料是桂皮、花椒等,能温阳。当然,过于肥胖的人,中医看来,也是脾土失运,只不过,是体内水湿太重,运化不畅,形成痰湿堆积等。
二,“练气”层次的法门
气,可以看作“生命能量”,但“能量”的概念还不能涵盖“气”的概念,“能量”没有“灵性”,但“气”有“灵性”和“智慧”,我们形容一个人聪慧时用“灵气”一词,而密宗在修炼气脉是还有“智慧气”一词,说明“气”里面还有智慧、能量、信息的存在。张伯端《青华秘文》里就说“元气灵凝而灵”,就是元性,元性是生命的主人翁,是灵性。可见,元气具有生命性、智慧性。《内经》里说:“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我们经脉里流动的真气,既有来自先天的生命元气,也有食物营养所形成的谷气,有病气、水湿之气,所以,经络之气很杂乱,也就不能健康长寿。而道家养生修炼,讲究“纯阳之气”,陈泥丸所谓:“纯阳流溢无生死”,通过修炼,使经脉里流动的都是“先天之气”,没有病气、水湿之气、浊气,即便有,也能被经脉里的先天之气很快气化,化成先天之气而不会致病。纯阳之气,好比很大的火炉,而偶感风寒的病气、水湿之气就像洒向大火炉的一些小水滴,这小水滴不仅不会使炉火熄灭,反而被高温炉火立马气化,将水滴化成氧气、氢气而变成燃烧的元素,使火焰更旺盛。道家内丹功里,正以“炉火”比喻生命之气的修炼,所谓“安炉立鼎”就是这个意思。
练气的法门,主要有吐纳法,包含了服气法,服气是吐纳法里的一种;伏气法,“降伏”的“伏”,也就是你能自主地调控自己的真气的运行;辟谷法门。辟谷是练气的方法,也是练气的结果,所谓“气满不思食”。我简要地总结一下这三个法门。
1、吐故纳新,调息是根。吐纳法是调息的方法,调息是调心的重要途径,可以止念。具体说,吐纳法的基本方法有深呼吸法、顺呼吸法、逆呼吸法、闭息法、间歇呼吸法、吞气法、咽气法、闭息鼓腹法等等。(课堂详细示范)这些呼吸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个,专一修炼,就可以产生养生的效果。比如闭息法,练好了就可以辟谷不食,也可以生起“真阳之火”而单衣过冬。(举一个小郑和他母亲联系鼓腹法的例子)
2、伏气“炼意”,心息合一。伏气的层次更高,高到什么地步?六脉俱息,你摸不到脉搏;能高到可以胎息,没有呼吸;能高到心息合一,达到入静入定的地步。这是炼丹养生的关键。我北京一位友人钱教授,能闭息十小时呼吸一次。伏气,气被你驯服了,古人说:“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服气还是呼气外求法,而伏气,就是炼内在的胎息了。丹家说:“呼气外求终未了”,这是服气法,“元和内运即成真”,这是伏气法。这两者是有层次的。
3、辟谷净化,气纳元海。道家的行话是:“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注意,这里的“精满”,是“先天的元精”,也就是“先天之气”,不是后天的“生理之精”。这里的“气满”,可以是后天吐纳之气,也可以是丹田气,就是先天混元气。神,人的灵性,道家名曰元神。辟谷作为一种功夫的境界,练气练到丹田气足时一定会自然辟谷。作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吐纳练气而达到辟谷的效应,从而在空腹的状态下练气,达到非常好的健身治病、养生修炼的目的。
话说过来,什么是辟谷?辟谷,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不吃饭而活得健康、自在、精神的法门、境界、功态。至少要三天三夜不吃任何东西才能叫辟谷,还要很精神。不饥饿,不想吃,也就不吃。不饥饿,不想吃是状态;不吃,就是方法;而人还很精神,并且达成了治病健身乃至修道的某些目的,就是效应。
一般,短期辟谷,七天不吃五谷,但要饮水;十天辟谷,为中期辟谷;超过二十天以上的辟谷,是长期辟谷了。辟谷可以净化血液,可以激发人体的潜能,能治疗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某些癌症。
关于辟谷,我会结合服气法专门在最后讲一讲。
三,炼神的法门
神,即是人的灵性,道家南宗祖师张伯端在《青华秘文》里讲到了元性、元神的概念。元性是宇宙间的元气“灵凝而灵”的生命本体,第一个“灵”,是灵魂的灵,是灵妙的意思;第二个“灵”,灵性的灵,灵慧的灵,说明元气的生命性、智慧性、功能性。元性在人体,分化为元神与元精。元神主性,元精主命;元神藏于心,元精藏于肾。
炼神的法门,这里讲的三种,一是“觉察内省”,也叫“观心”,《青华秘文》里说“观心得道”;其次,是“观想”;再次是“存神”。要点总结如下。
1、“观心”得道,化解烦恼。观心是安心法门,人要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由此向善去恶;进一步,悔过省己;再进一步;念头空明。人有很多纠结,就在于不能观心,这些纠结会成为烦恼,烦恼会成为病因病根,最终,烦恼会成为疾病。即便烦恼不成为身体上的疾病,也会降低幸福指数,因为你活得不快乐。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观心,“观心”就是“调心”,人能“三省吾身”,就能在道德上达到高尚的境界,道德高尚,有助于养生,善能生阳,恶能生阴,所以,观心修善是道家养生与修炼的根基,也是我们解脱生活烦恼的法门。很多人心念很杂,不能专一,妄想很多,这就需要观心察念,念起即觉,觉之即空,不随是功,天长日久,自然无念。
2、“观想”炼意,万象为用。观想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养生里用,在丹道里也有大用。不经“观想”,难以“炼神”。
简单的观想,可以根据身体阴阳的变化情状来配合。比如身体阴寒、阳虚畏寒的人可以观想太阳,就能生阳气、化阴寒;比如烦躁不安、阴虚火旺之人,可以观想月光或者甘露来滋阴。肝脏不好的人,可以观想柏树,肝属木;眼睛视物不清的人,可以观想镜子、明亮的泉水等;脾胃有毛病的人,可以观想黄色的光气进入到脾胃里,五行中,黄色属于土,脾胃属土。这些都是观想法门。身体有肿块的,可以观想有雷声电光把肿块炸了,肿块化成了气。
观想的范围很广,万物皆可成为观想的对象。这样训练形象思维,当精义入神之后,观想就会产生神奇的“念力”,意念的力量,以“念力”沟通先天,沟通法界,产生神妙的作用。密宗炼“幻身”、“意生身”就必须用到观想。道家“炼阳神”虽然用精气神作为元素培炼,但观想就是那个黄婆“真意”,起到调和与促成的作用。这些涉及到丹道修炼里的方法了,略微一谈,不做深论。
3、“存神”内照,五神凝丹。存神和观想的方法相同,观想是“大”的概念,包含了存神。
存神也是观想,只不过,存神是观想里的一种法门,专门观想人体生命的“内在之神”。道家认为“五脏六腑”都有灵性、智性生命,称为“脏腑之神”,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而这神、魂、魄、意、志就是人体的脏神,也叫“内五神”,养生修炼要炼内五神。
肝脏伤魂,其人爱做各种怪梦;
心脏伤神,其人容易生精神病、抑郁症;
肺伤魄,其人容易怕鬼;
脾伤意,其人心意杂乱,意志不坚固,容易昏沉;
肾伤志,其人消沉,记忆力不佳,容易疲倦。
五神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道家经典《黄庭经》传承了观想脏腑之神的修炼法,叫存神,每一个神都有名字,如“心神丹元字守灵”。道书里描绘了心神的形象,穿着红色的衣服,是一个可爱的人。心的神明,叫丹元,字守灵。丹是红色,乃心脏之色;元,代表生命的本元、先天,因为人的神来自先天元性;“守灵”讲的是心神的功能,要守住人的灵性灵魂,就是心神的修炼。中医上常用“魂不守舍”一词,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错乱;而平常也用“失魂落魄”形容一个人身心的不健康、命运的不济。健康与命运相关,生命里的“元气”与命理上的“运气”,是一个气,修身就能改运,改运在于改变了身心的气脉的运行,而命运也随着改变。
“肾神玄冥字育婴”。肾脏,在五行属于水,五行为黑色,玄为水,玄为黑。冥,不可见的存在。冥冥,指的是肾中的精气来自冥冥之中。字育婴,说明肾神的功能是主管生育的。肾神穿着黑色的衣服,也是个可爱的小人儿。当然,这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和密宗观想各种形象的佛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存神,存乃“存有、保存、存养”的意思,不能使神离开人体。道家认为:神明在身谓之生,神明离体谓之死。要想健康长寿,就要保养此神,常存于神。这便是存神的道理,《黄庭经》还讲究:“泥丸百节皆有神”。乃至“散化五行变万神”。
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其神。这是道家的一个生命观,非常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现代医学里一些移植器官者发现:“供体”具有记忆、习惯,证实了道家五脏皆有神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一个女孩子,从不喝啤酒,接受了一个爱喝啤酒的男孩的心脏移植手术后,女孩突然变得爱喝啤酒,性格也会变得像个男孩子。类似的报道国内外都有。
道家的存神之法,古典的方法太复杂,现在,有些道家师父把存神简化为观光。心脏观红光,脾脏观黄光,肺脏观白光,肾脏观黑光,肝脏观绿光,也可以把这五种色光按照“五行相生”的次第观想出来,如“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依次把五彩色光都观想到丹田里,并将这五彩色光混融,变成光明体,如一个光球,所谓“玄珠成象,太乙含真”。这是存神的一个方法,丹道家以之为入门法。
道家的养生要点我就这样简单地做一概述,也是匆忙之中的概述。本来还想讲讲《道德经》里的养生法门,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展开讲,只做一下提示。比如,老子讲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口诀,就是养生要领。观心内省可以虚其心,吐纳服气可以实其腹,觉察念头可以弱其志,站桩导引可以强其骨。其他《道德经》里观窍、抱一、守静等,都与养生修炼有关,不再一一讲述。
至于辟谷的法门,在于闭息服气为根本。持咒炼意的法门,在于在专心诵持中达到心咒合一,并且在持咒中存神。持咒法门,我就讲道家南宗居家修持的“太乙金光咒”,具体的修法,我博客里有,我简单地讲一讲。
金光烁屋,瑞气盈庭。太乙道气,周流古今。甘露灌顶,光明浴身。三业清净,五脏玄明。内外明彻,显我元神。连天通地,祥光佑众。宇宙万有,皆是吾真。三清圣祖,感诚而应。诵之万遍,光明临身。一炁演化,杳杳冥冥。
五、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经名: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原题龟山长荃子注,此人系金元之际全真派道士。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夫至道无言,真空非色,思之者,莫能知,观之者,不可见,赜之不可得,行之不能到,陶铸天地,率循造化,寂而不动,应满六虚,令万物蒙休,羣生复命。巍巍乎至矣哉,非圣人孰能通之者耶?况元始天尊,慈心广布,慧照十方,观见众生忘归失本,宛转世间,轮回不息,长劫受苦,不能自明。遂感法雨敷滋,宣扬妙道,引接有情,出生死海,游清虚之境,恬淡之乡,超乎尘垢,步乎寥廓,逍遥独化,微妙玄通,无为自然,返于纯素冥极混茫者也。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元者,气之先也。始者,物之初也。是以虚无自然,清净无为,包罗众妙,应接羣生,故曰元始者也。
  天尊者,上玄至极,高明贵真,三界之主,天人之师,幽赞德号之所称也。说者,宣述敷演也,造作迁流也。慈云覆布,法雨垂滋,普润羣情,善芽增长。
  太古者,无名无象,不变不迁,虚空同体,历劫长存,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六极而不为下,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不生不死,无往无来,卓然安静矣。
  元始天尊大发慈悲之行,广开方便之门,宣扬妙旨,述作微言,救度苍生,悉除众苦。经者,非俗谈鄙语之称,乃妙法真常之异号,总善之要径,入圣之阶梯,是逍遥之正路,平坦之玄途,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古今达士无不游兹。若苦海众生,素蕴仙风,宿有灵骨,遇此金文,一闻解脱,捐诸业缚,远离烦恼,优游方外,讵不幸哉。
  夫圣人垂教,若天行四时,率信而善应也。语若枢机,正如号今发而直截,无不中也,出而威明,无不当也。譬如良药玉浆、大明之灯,能治众生一切苦疾,能破羣迷黑暗痴业。言胜金石心地。动若春风,激悟凡夫,顿开心地。荣通万化,各复其根。引接世人,解冤释缚,出离生死,超脱有无,游于大道,奚不至矣哉。
有动之动,在乎无动。
  有动者,应机也。无动者,抱元守一也,归根复命也。故经云: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至静不动也。
有为之为,在乎无为。
  神本湛寂,感而遂通,不得已而后起,,随机接物,妙用无穷。去智与仁,故循天之理,淡然无极,而众妙归之。
气住则万物皆生,
  专气致柔,能如婴兄。抱守冲和,真气氤氲,万物皆长生也。知和曰常,心使气曰强。强者,坚强壮老,死之徒也。
气泯则万物皆灭。
  气绝神逝,九窍百骸变灭尘土也。更何疑之。
物物相资,固养其根。
  以虚养虚,以实养实。何以故?忘形养气,亡心气养神,忘神养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神气冲宁,灵根深固,故成长生久视之道也。
默而悟之,我自植之。
  至道至玄,不假外物而得。默默昏昏,无应无问。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随万法,可以全生,可以复本也。
出乎无间,
  无间者,无有也。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圆通无碍,应化无穷,遍满十方,时时运动,无有间断也。
不死不生,
  玄珠灿灿,今古常明。万物混成,法法平等。非静非染,无始无终。故曰不死不生者也。
与天地为一者哉。
  天道清虚,所以能长。地道宁静,所以能久。人能悟理,达其妙道,致虚极,守静笃,恬淡寂然,不为万物之所累,清静无为,可以与天地为一者哉。
  天尊者,人人本有,个个具足。盖谓众生缘薄福鲜,烦恼障蔽,迷情重浊,不悟真源,虽遇明师,不信不晓。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
  五色乱明,令人目盲。色者,彰也。色色者,未尝显。何谓也?法眼圆通,明照十方三界,观物无物,观空不空,视之冥冥。杳冥之中,独见晓焉。灵光充塞,无穷极也。
泯于耳则心识常渊。
  五音乱聪,令人耳聋。心是清渊,本自湛澄,是非言语,美恶声音,皆为妄情伪物,飘风骤雨,动扰心源,神室不灵。若能泯绝是非,不受于中,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然后可以听玄歌白雪,不鼓阳春,仙音之曲调也。
两机俱忘,是谓太玄。
  声色双泯,动静两忘,听之不以气,视之不以神,是谓太玄之妙,虚旷之灵。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无为之为,不知而知,灵明旷彻,广大虚寂,妙无边际也。
混混沌沌,合乎大方;
  物我俱忘,有无不立,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无边无际,非外非中,其游无端,其出无方,化育万物,不可为象,混成无方隅也。
溟溟涬涬,合乎无伦。
  至道重玄,浩浩荡荡,理无等伦。藏之则为元精,用之则为万灵。含之则为太一,放之则为太清。无相无名,至尊至贵,迷之则凡夫,悟之则圣贤。
天地之大,我之无盈;
  古今圣贤、得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雕琢万物,泽及羣品,不为难乎。
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宇宙在乎其手,万化生乎一身。
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圣人直说妙道,普现普光,惟恐后世凡夫不信疑惑,大发谦辞,若言不尽其理,以语为弊,恶舛讹之说也。
  天尊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曰口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养其真火,身乃长存。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故曰心灯朗照,法身长存。慧烛不明,道容岂载。
固其真水,体乃长在。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滋荣羣品。人能安静和畅,宝瓶坚固,玉浆香美,真水下降,滋养妙体,返老如童孩,不亦善乎。
真真相济,故曰长生。
  水火既济,魂魄相守,铅汞相凝,炼成大药,结就金丹。灿烂光辉,无幽不烛。纯白入素,无为复朴。长生不灭,没身不殆,号曰真人者也。
天得其真,故长;
  天得纯粹不杂之道,则故能覆盖羣有,包罗万象,历劫清凝,鉴物无私,不言而应,妙用无穷,,高虚长远,大无不包,久而不易也。
地得其真,故久;
  地得其真,则育养万物,深根固蒂,安静无为,乃长久也。
人得其真,故寿。
  死而不亡者寿。但世人悟其真趣,得其妙元,与道合真,没身不殆,同其圣贤,令后代祭祀不辍,何以加此焉。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养其外,
  五味浊口,五臭熏鼻,声色阏塞耳目,取舍滑心,使性飞扬,迷情徇物,念念相撄,使心智游乎外,鬼神入其内,是非宠辱,乱扰灵源,与物相刃相靡,终身疲役,区区业网,而不知其归,可不悲乎。身适美厚,锦绣罗谷,意迷邪见,颠倒妄想,至于穷年,不知天命。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可不哀哉。
坏其内也。
内本清静光明,虚白晃耀,奈何爱染万缘,不生返照,飘飘一性之散,沉沉万劫之迷,难省真身,迁于别蜕,迷其真源,坏其内也。万劫轮回,生死海中,不能超度,甚可哀怜矣。
长生之道,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长生之道,得之可矣。
不视不听,
  不视不听者,隳其肢体,黜其聪明,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有太初。不登昆仑,不游太虚,坐忘遗照,合乎洞玄,同而无好,化而无常,希夷微妙,不可测量耳。
不华不荣,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不苟于人,不饰于物。众人熙熙,我独怕兮,众人昭昭,我独若昏。捐名忘势,全身远害,乃合天道也
弃世离俗,
  不尊显于市朝,不困囚于妻子。如孤云野鹤,飞腾自在,舒卷无心,乃修真之士也。
积精全神,
  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内以冲和之气养神,外以诸圣妙法以滋慧命。内外莹彻觉性圆明。心境俱忘,顿超诸漏。体此法乃可修持也。
寂寞无为,
  无为者,无不为也。恬淡无为,乃合天德。故曰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故曰寂寞恬淡,虚无无为,乃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故圣人恬淡矣,平易矣。平易恬淡,则哀乐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神不亏,故其德全,静一而不变也。故一切贤圣,其道密庸,不以无为法而有成圣功者,理未闻也。
乃得道矣。
  夫道者,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得,可受不可见。先天地而生,生而无名,然未尝生也;后今古而存,存而无象,然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既不可致诘,思惟何以得之。众生但能心境两忘,一念不生,呼吸屈伸,躇步跐蹈,不知是谁,更休得携灯问火,涉水寻津,顿悟本心,即得道矣。
兹为众生即说偈曰:
天尊宣秘密,方便示慈悲。法雨滋羣品,玄谈释众疑。
观凡如梦幻,引接悟希夷。水火归炉灶,云霞罩坎离。
冲虚通圣道,清静结灵芝。物得能长久,人行绝祸危。
逍遥三界外,永永证无为。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竟
我的更多文章:
( 10:53:06)( 14:03:31)( 14:14:01)( 06:57:59)( 10:45:51)( 11:00:29)( 09:11:14)( 12:38:49)( 21:54:39)( 14:22:4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咖啡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