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各位师父师兄,如何念经可以尼泊尔满愿塔

各位师父师兄佛子,阿弥陀佛。《坛经》有云“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这句话在世间该怎么理解和作为是好啊!!?
从字面上来说:如果看到别人的过错(去执着、烦恼、宣扬等等),自己的过错却是不对的;他有过错,我不要有过错,我如果错了,那就真的是过错。
个人的理解: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戒律也是用来规范自己。如果整天看到别人的过错,心里面会生出很多烦恼,而且自己并不能代替别人改正错误,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太多用处。因此,别人的过错,不要执着在心,用来对照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如果有的话要改正。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别人有过错,也可以找他私底下友好的指出,以便帮助他改正,至于他是否改正,取决于他,不是我们所能代劳的,因此,别人的过错不要过于沉重的放在自己的内心,因为那样除了增加自己的烦恼之外,没有其它作用。
从世间相处的角度来说,对别人应该降低要求,人孰无过嘛,同...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自除矣。
--摘自《王骧陆居士全集》“坛经述旨“一文
(王上师是心密二祖,元音老人的师父“若见他人非”以下六句,意谓:若见他人过处,即是自己之非,以所见左也。故他人虽非,而我终不可非之也。我若非之,我自有过也,但能去却非他之心,心自空寂,烦恼...
“若见他人非”以下六句,意谓:若见他人过处,即是自己之非,以所见左也。故他人虽非,而我终不可非之也。我若非之,我自有过也,但能去却非他之心,心自空寂,相关信息自除矣。
--摘自《王骧陆居士全集》“坛经述旨“一文
(王上师是心密二祖,元音老人的师父“若见他人非”以下六句,意谓:若见他人过处,即是自己之非,以所见左也。故他人虽非,而我终不可非之也。我若非之,我自有过也,但能去却非他之心,心自空寂,烦恼自除矣。
--摘自《王骧陆居士全集》“坛经述旨“一文/河北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
(王上师是心密二祖,元音老人的师父,是我们的师公)
对佛弟子而言,在世法当中一般是平时做事不应老看(或多分别)别人的过错,他人的错是他自己的事,学佛人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这样心容易清净,自己如果这方面也有错,先自己改正,有时别人就改了,即使别人未改,自心清净不住相,烦恼自除。
楼上说得很好!再补充一点,六祖是开悟的人,心境不可思议,个人臆测如下:
从开悟境界而言,实相无相,世间没有绝对的左右、是非、善恶、憎爱、自他,从这个悟境出发而形成的伦理观,表面上看与世间的、儒家的克己容人相一致,实际上根源不同,佛家、儒家好像两条线,不过在某些伦理观上呈现交汇点而已。在世间,如果你想做到这种“他非我不非”的境界,仅仅靠知识、靠理解是远远达不到的,因为人的烦恼、情绪难以驾驭,不是靠一时克制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修行、是定力、是内观智慧,“但自却非心”~这个“却”是靠定慧力修得的,是要做个“真修道人”而非克己、压抑自己的嗔怒情绪的痴汉而已。此颂也说“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这个方便就是人修行的如法见道和修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如果不悟实相无相之法,即使累劫在行为上克己容人,尽管行为不造而行,但心中嗔怨未消,依然是业,依然是迷,依然轮回不已。
《龙华经》在《大藏经》中没见有收录。
学道教可作为学佛的方便,但宜更多学佛法,认识佛法更究竟的义理和境界。
太虚大师《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说:“ 儒、仙虽未明业...
恐怕您现在对“学佛”、“念佛”存在严重误会。
佛法不离世间法,脱离了世间法去“学佛”、“念佛”,是不如法的。
您反思一下:丈夫为什么让您撤佛堂?孩子为什么离家出...
这功课太多,每天念几句佛号,多写一会作业,有时间做些公益事情,存好心,多温和。
妄语就是妄语,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妄语、也是犯戒。
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是。由贪而痴,你骗人,那个被骗的人的灵魂其实是知道的(万物同一体)。
还是应该随遇而...
一切供养,法供养最。
南无阿弥陀佛
答: 怀孕五个月能去寺庙烧香吗为什么不能跪?前晚睡觉受到了巨大的惊吓,老公做噩梦对着我的脸大吼把我吓的不轻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意宝珠满愿心陀罗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