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这个行业加帆车出现于什么时期这种情况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吉林省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韩丽华
一、教材分析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的内容,本节课共有两个子目,即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的政策。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史学习版块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本课侧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从生活中,学生对长城与紫禁城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但是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是把握不清的,对片面、零散的史实更缺乏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应该利用大量图片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为本课历史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同时通过编演历史短剧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闭关锁国&部分,考虑到知识储备,学生应该在本课授课之前,查询相关内容,避免过于唐突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 课标要求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大量引种外来高产农作物,棉纺织、丝织和制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
2.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
4.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这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2.通过联系明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掌握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分析,提高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和难点
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
(二)解决方法
1.兴趣引入,影像演示,直观形象理解重点知识
联系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利弊。
处理:政策根源即&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
基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
思维:天朝大国的浅见陋识。
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对中外交往的畏惧。
具体表现:海禁。
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2.以故事激趣,用分析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处理:已趋于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事例分析:闭关锁国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有哪些是从国外引进的?你最喜欢的&洋食品&是什么?
2.时装表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3.你觉得你们家的日常用品中哪些是既实用又美观的?
4.你到商店购物时常采用怎样的付款方式?你还知道其他的付款方式吗?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它导课方式以供参考。
1.玉米和甘薯的原产地在哪里?它们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传入中国的?由于它们生长能力强、对土地条件要求低、产量大,成了荒年穷人度荒的&救命粮&。
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纺织业中心,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哪些新的特点?
3.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价值百万。下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学习了本课,你就会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二)讲授新课
1.课堂议一议
预习提纲:
(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高产农作物?你觉得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2)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③它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种行业?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这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
④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5)闭关锁国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②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③你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政府最关注、热衷的是什么事情吗?
④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新课教学
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第1、2、3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个问题就尤其突出。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师: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师: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答: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师:对。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师: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纺织、陶瓷、采矿、冶金等18种手工业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当时欧洲还未发明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师: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
(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
(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师: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师: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商品种类增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2)城市繁荣。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请看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教师略释)。再请看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哪些产品?答: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师:再请仔细看《南都繁会景物图》,有一个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万源号通商银号&及其他的银号、当铺等,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师: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受人欢迎的物品,如惠山泥人、清水油面筋、酱汁排骨等,其中米和布的商业贸易尤其发达,四方客商,云集无锡,交易繁忙,使当时的无锡享有了怎样的称誉?答:&米码头&和&布码头&。师:无锡的&米码头&和&布码头&造就了大批精明的无锡商人,但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商人却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现请看课本有关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并思考、讨论第4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种行业?
答: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
答:机房。
师: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答: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男耕女织本来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
(2)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3)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请思考一下,机户雇佣机工替他生产,付他工资;机工们干了一天的活从机户那儿领取工资,是否合理、公平?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剩余价值是机户发家致富的奥秘。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师: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师: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课文&&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思考并讨论第5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更是坚决地实行。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经济策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所具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答: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答: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从只开放四个港口,到后来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答:中国。
师: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讨论总结。
师: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师: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课堂总结: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但类似于闭关锁国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国策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发展缓慢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落伍
1.实行原因
2.具体表现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称为“御麦”、“玉麦”、“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玉高粱”,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美洲大陆,见到玉米。1494年他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6世纪时传入我国,传入的路线有三种说法: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教材采用后两种说法。我国文献中,以杭州人田艺衡的《留青日札》最早记载了玉米,书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甘薯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白蓣”、“红蓣”、“紫蓣”、“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1492年哥伦布航海至美洲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指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据此,可知甘薯在万历十年(1582年)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今菲律宾)携带薯藤归国,六月其子陈经纶献于福建巡抚金学曾,金“恐土性不合”,令“速即觅地试种,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陈经纶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再献于金学曾,金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广为介绍,甘薯的种植渐遍闽中(《金薯传习录》)。
马铃薯也称土芋、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传入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东南亚传至我国东南沿海的闽、粤;另一条是从海外直接传入我国的京津地区。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马铃薯当作观赏植物,但清初康熙年间()成书的《畿辅通志•物产志》已提出:“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这说明我国人民比欧洲人更早认识到马铃薯的食用价值。
花生又称落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于南美洲。1492年欧洲人到达美洲后,把花生种子带到欧洲。关于它传入我国的途径,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大约在16世纪初由来到我国东南沿海进行非法贸易的葡萄牙人输入的;另一说是欧洲人将花生传入南洋后,大约在15世纪晚期或16世纪早期,由我国商人从南洋引进的。嘉靖《常熟县志》、黄省曾所著的《种芋法》、万历《仙居县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都提到过花生。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考古工作者1962年在江西修水县原始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过四粒炭化花生,表明花生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已达四千年以上。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元代陈杲的《食物本草》,都提到过“蔓生”、“花开落地结子”的花生,证明早在欧洲人发现新航路、到达美洲之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种过花生。不过,尽管花生在我国种植较早,但从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传入原产南美洲的花生新品种之后,它才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也称葵花、朝阳花等。原产北美洲,新航路发现后传至欧洲,1510年西班牙人开始在马德里植物园中种植,作为观赏植物。大约在17世纪,它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当时称为西番葵、丈菊。《群芳谱》描述说:“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如蜀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草麻子而扁。”《花镜》也描述说:“每干顶生一花,黄瓣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我国在先秦时代已知葵这种植物。《左传》成公十七年载,孔子言“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后来,历代颇多有关葵的记载。古人也已食用葵子,《通志•昆虫草木略•菜蔬》曰:“葵……子如豆,生青熟黑,按之则色紫。”不过,虽然我国古代已经种葵,但它并没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向日葵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那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美洲新品种以后的事。
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家纺户织,远近流通”(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而嘉定、常熟为盛”(正德《姑苏志•土产》)。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浙江通志•物产》引万历《嘉善县志》)。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农政全书》)。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山东邹县、登州等地所产的棉布,在明朝末年已开始贩运到邻近地区。到了清代前期,北直隶的高阳、饶阳、宝坻以及山东的巨野、济南,河南的孟县、辉县等地,都发展成重要的棉布生产基地,使过去“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之北(《农政全书》)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当时,“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乾隆《长洲县志》)。南京的丝织业发展更快,超过苏州而跃居全国之冠。南京的丝织业集中在聚宝门内,居民“业此者不下数千家”,而剪绒的机户,则聚居于孝陵卫一带(甘熙《白下琐言》)。全城拥有织机三万多张,其中缎机通常由132个部件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达9000根,有的多达17000根。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同上)此外,广州的丝织业发展也很迅速,到乾隆时已有织工数万人,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的盛誉(乾隆《广州府志》)。
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时期。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以青花瓷的产品为大宗。明代的官窑由官府出面经营,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垄断了高级青料和生产工艺,产量质量一般都远胜于当时的民窑。明代官窑生产的青花瓷,永乐宣德时期()使用的青料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烧出的青花色泽浓艳,青色深处常会出现黑色铁斑,交映成趣,成为后世难以仿造的珍品;成化弘治时期(),由于进口青料断绝,改用江西乐平产的陂塘青,烧出的青色不如从前浓艳,也不见黑斑,而以淡雅见长;到正德时期(),除使用陂塘青,还使用江西瑞州上高县所产的石子青,烧出的青花颜色呈蓝中带灰;从嘉靖到万历(),则普遍使用从云南进口的“回青”,烧出的青花色泽,蓝中泛出红紫,尤显“幽青可爱”。清代质量最好的青花瓷器,则是康熙年间()的民窑产品,使用“浙料”,色泽莹澈明丽,层次浓淡分明,特别适于描绘山水,有“五彩青瓷”之称。
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当业。活动范围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后来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甚至远至国外的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号称“足迹遍天下”。晋商的资本极为雄厚。在明代中后期,史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谢肇《五杂俎》),晋商巨富已有资本百万以上。到清代,晋商的资本又有很大的增长,“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清高宗实录》)。据《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富商以亢氏为最,号称数千万两,四五百万两至七八百万两者则有介休侯氏、太谷曹氏和祁县乔氏。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当时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其中的婺源县今属江西,其他五县今属安徽。新安江从境内穿流而过,晋、隋、唐曾在此地设新安郡,后世因以新安为徽州的别称。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但形成一个徽商集团,则是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事。嘉靖以后直至清乾隆嘉庆时期(),是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至清末走向衰落。徽商的活动范围很广,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即有“钻天洞庭遍地徽”(《古今奇闻》)之谣,说苏州洞庭山和徽州的商人为了牟取厚利,无孔不入,无处不到。南北二京、各省省会和大小城镇乃至穷乡僻壤、荒漠沙岛,都有徽商的足迹,有的还从闽广扬帆出海,从事海外贸易。他们“无货不居”,主要经营食盐、粮食、布匹、茶叶、木材的贸易和典当业。有的徽商,还投资手工业生产,从事棉布的漂染踹、木材的采伐等。他们的资本也很雄厚。明万历时有拥资百万两者,到清乾隆年间,“淮商资本之充实者,商以千万计”(《淮槎备要》)。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徽商也日渐走向衰败。明清时期的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永乐元年(1403年)将自己的原封地北平升为北京,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对北京进行大规模营建,于永乐十九年(1403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谢肇《五杂俎》),“彼其车载肩负、列肆贸易者,匪仅田亩之获,布帛之需”,“凡山海宝藏,非中国所有”皆贩运至此,“以故畜聚为天下饶”(张瀚《松窗梦语》)。南京是明初的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的局面。此外,苏州、杭州、松江、扬州、宁波、福州、泉州、广州、武昌、长沙、开封、济南、西安、太原、成都、盛京(沈阳)等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一些边远的边疆地区,在清代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库伦、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张家口、多伦诺尔、西宁、打箭炉、伊犁、哈密、阿克苏、叶尔羌等。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的机户。如杭州人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其祖毅庵,“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因“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遂罢酤酒业,购置织机1张,纺织各种丝织品出售。由于织品“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后四祖继业,各富至数万金”。万历时苏州府长洲人陆粲的《庚已编》,记载其里人郑灏,家里有“织帛工及换丝佣各数十人”。浙江嘉兴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苏州富民潘璧成之狱,说“潘氏起机房手,至名守谦者,始大富至百万,生子、璧两人”。这些机户,都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和织机,雇佣较多机工的手工工场主。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小说《施闰泽滩阙遇友》,描写了嘉靖年间吴江县盛泽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
(施复)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出丝来,细圆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均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能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机,家中颇颇饶裕……
且说施复是蚕丝利息比别年更多几倍,欲要又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大凡人时运到来,自然诸事遇巧。施复刚愁无处安放机床,恰好间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嫌道住居风水不好,急切要把来出脱,正凑了施复之便。……(施复)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这虽然是篇小说,但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通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丝织业中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像施复那样,因为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起数千金的资产,由三四张织机扩充至三四十张织机,雇佣众多机工(即“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这项禁令,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复行禁止。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七、视野拓展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曾是我国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至于出现的时间,则有战国、两汉、唐、宋(特别是南宋)、元末明初、明中期、明后期和清康雍乾时期的不同主张。明中后期经济作物的推广,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家庭手工业从为本地市场转变到为外地以至国外市场提供产品,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农民、手工业者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削弱,工商型城镇的出现,商业资本向手工业的渗透,官营手工业的民营化倾向,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以及海上私人贸易冲破官府的海禁而不断发展等事实,为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提供较为充足的论据,使之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在西方,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曾提出中国社会停滞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更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家产制具有传统主义与独断意志两个明显特点,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和管理,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工商业资本主义。这种学说在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全球的“韦伯热”而传入中国。到80年代,中国也有学者撰文指斥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首先产生于英国而后扩散于全球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无视事物发展内因的外因论,因而未被广大学者所赞同。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锁国,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能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给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文献通考》卷33)。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即使有个别商人想与外商展开竞争,也因清政府的打击而无法开展业务。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如雍正帝就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清文献通考》卷33)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清朝的闭关锁国,还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容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及同书《考工典•织工部》载: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每桥有行头分遣,今织造府禁革,以其左右为利也。”《神宗实录》,载江苏巡抚曹时聘的奏疏说:“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又说:“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最丢人的地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