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觉得只有日本鬼子学会了百家讲坛孙子兵法法,并且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视频:日本鬼子竟然想用孙子兵法来打我们中国人
&gt花絮片段陈赓活学活用《孙子兵法》 经典胜利令人赞陈赓谈抗令:没毛主席指示最后还得听林总的
我的图书馆
陈赓活学活用《孙子兵法》 经典胜利令人赞陈赓谈抗令:没毛主席指示最后还得听林总的
抗战时期的陈赓
&&&&抗战爆发后,陈赓将军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活学活用,在战场上取得了大量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经典胜利。
&&&& 善动敌者
&&&&《孙子兵法》讲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陈赓经常揣摩“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之术,并琢磨出“示形动敌,张网以待”战法。
&&&&1939年春天,陈赓指挥八路军三个团活跃在冀南、鲁西北,频频给日军以打击。但是,由于平原地形不利大战,敌人遭受的损失不大,每次遭到八路军袭击,都必然派兵追击,进行报复。有鉴于此,陈赓打算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布置一个圈套引诱敌人,打一个诱伏歼灭战。这个设想上报一二九师师部,刘伯承迅速作了一个批示:“这个想法很好,鬼子是势利的东西……他看不起我们,受了袭击必然不服气急于报复。……是可以用伏击打它个冷不防。关键是地形要选好。”
&&&&于是,陈赓派人寻找有利地形:“自古战争是最讲究地形的,我们要想尽办法注意选择有利于我军设伏,而不利于敌人行动的理想地形。”很快,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诱伏敌人的好“口袋”。它地处河北威县南端香城固村西北方,是一个带形的沙河故道,四周长满了丛丛红柳和野枣树,地势十分倾斜,形成一个由西南伸向东北的洼地,长有2里半地,两边沙岗高达数丈。这两边沙岗可以构成一个天然的钳形阵地,把洼地紧紧地夹在了中间。
&&&&陈赓看完地形,立即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一、设伏部队,一定要构筑好防御工事,做好伪装,隐蔽好部队。……决不能让日军进村负隅顽抗,一定要将鬼子兵堵在村外歼灭之。二、担任诱伏任务的部队,要采取夜间袭击的战术,进入城内,以短兵火力给日军以杀伤,既要把鬼子兵打得痛,打得狠,又要能够迅速撤离。使日军误以为我们是些不堪一击的游击队,才敢于远离其巢穴,孤军出城向我军‘钓鱼'部队实施深追。三、当日军已经上当,钻入我军设伏的‘口袋'之后……要迅速前出到香城固正北方向,扎死‘口袋'。这样就可以使日本鬼子处于腹背受击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
&&&&在陈赓的安排下,八路军连续3天袭击威县县城,千方百计地引诱日军出城报复,日军终于被激怒。2月10日,日军出动250多人,乘坐9辆汽车,带着机枪、步炮,为追击八路军“钓鱼”部队向香城固村扑来。下午4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圈,顷刻全军覆没。
&&&&听到胜利的消息,刘伯承说:“这次战斗敌我伤亡的比例是四比一,我们的代价是小的,是赚钱的生意。这是个模范的诱伏战,应当表彰。”
&&&&以上智为间
&&&&《孙子兵法》有言:“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在对敌斗争中,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达4年的陈赓,非常重视情报工作,视之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并形成了“上智为间,情报决胜”的策略思想。
&&&&1941年4月,面对日军、伪军、蒋顽的夹攻,陈赓决定向白晋铁路、同蒲铁路再撒出一张情报网。于是,他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接见了共产党员高庆魁,开门见山地说:“组织上准备调动一下你的工作,让你到白晋铁路上的长治城里去搞情报工作。”高庆奎措手不及,担心自己应付不了。
&&&&陈赓当然不会乱用人,他心中有谱:“我们考虑你曾跑过北平、天津一些大城市,同各种人打过交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我们觉得,你做这个工作比较合适。这个工作很重要。”
&&&&至于如何搞情报工作,陈赓拿给高庆奎一份《怎样做军事情报工作》的文件,并在百忙之中断断续续给高庆奎讲了3个月的课。陈赓在讲课中引用了《孙子兵法》上的话:“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先知靠什么?主要就是要摸清敌人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要取得有价值的情报,必须敢于深入到敌人的心脏里去同他周旋。”
&&&&日,高庆奎秘密潜入长治市,带了两部电台:一部设在屯留县余吾镇东北的游击区内,代号为丰隆号;另一部设在山西省城太原市,代号为大丰号。必要时,他还可以借用临汾东山武工队的电台,代号为恒丰号。自从高庆奎进入长治,有关日军在长治驻防和指挥官变动等情况,陈赓了如指掌。很快,高庆奎还在长治日军司令部争取了会讲一口流利日语、掌握军事机密的山西人纪群,他为八路军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情报。
&&&&日,纪群报告说:太原日军近2000人及伪军1000人突然到达长治,而长治驻军却无调走的迹象。陈赓接到报告后,判断敌人要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袭击,马上进行了应急部署,让敌人一无所获。8月13日,纪群又送来情报:“日军正在太行区‘扫荡',准备于15日夜12时集结,越过白晋铁路,‘扫荡'太岳区。”根据纪群的情报,陈赓采取“敌进我进”之策,以小部队和民兵与敌人周旋,主力部队深入敌占区“大闹天宫”。结果,敌人在抗日根据地寻不到任何便宜,老巢又频频告急,硬撑了半个月后,只得铩羽而归。
&&&& 上下同欲
&&&&《孙子兵法》指出,“上下同欲者胜。”陈赓在黄埔军校就接触过《孙子兵法》,非常称道这句话,并形成了“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思想。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沦陷日寇之手,八路军第129师首长发出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对此,第386旅旅长陈赓深以为然,并高瞻远瞩地讲过,“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根据这一正确认识,他主张对日抗战应采取“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策略。
&&&&要“上下同欲”,就必须视百姓如父母、与人民共休戚,陈赓在这方面可谓典范;要“动员民力”,即“应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军队,补充现有兵团,组织新的部队,积蓄与扩大国家的武装力量,以支持长期艰苦的战争。”1938年4月下旬,第三八六旅主力挺进到河北邢台县路罗镇,听说当地红枪会私立苛捐杂税,残酷剥削村民,并公然勾结日寇。陈赓遂指挥部队以突然手段解除红枪会武装,将其首领六七人逮捕枪决。29日下午,部队在路罗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处决这些坏人的理由,并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还把缴获的枪支发给当地群众,组织地方抗日游击队。由于考虑到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第三八六旅在邢台得到群众热烈拥护。5月2日,他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我们以鲜明的主张,模范的纪律及英勇的战斗,赢得了群众对我们加倍的热情。我们的伤者,不必经过动员,大家都抢着抬送。农民到处列队欢迎,送茶送饭。这种热烈的情绪,令我们感到无限的兴奋。”
&&&&1938年秋,陈赓指挥第三八六旅两个团向敌占交通线展开,并抽调干部四处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进行对敌斗争,还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宣传中共的主张及政策,大力动员青壮年参军。由于这些工作做得好,到12月,就以七七二团的4个连为基础,在辽县成立了一个补充团。第七七一、七七二两个团也得到很大补充,旅直属队也逐步健全。
陈赓谈抗令:没毛主席指示最后还得听林总的
&&&&《红墙知情录(二)--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当代中国出版社 尹家民著
&&&&客观地说,林彪不是不会打仗,只是想法太多;陈赓也不是不尊重林彪,但是个性很强。在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的部署中,他们便发生了冲突……
&&&&让部队称四野老大哥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命令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归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对白崇禧的作战。毛泽东还具体规定:在这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行动中,陈赓兵团归四野指挥,担任大迂回任务,由赣南就近于10月出广东,继而迂回白崇禧右侧背,协同四野主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而后即由广西兜击云南,彻底截断敌军逃窜国外的退路。这个光荣任务下达部队后,全军振奋,奔走相告,积极准备进军大西南的行动。8月1日,兵团由陈赓主持在江西吉安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贯彻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陈赓代表兵团党委号召全军:“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勇敢进军,一劳永逸,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最大最后一次进军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高自己。”
&&&&人们知道南昌起义时,陈赓当营长,林彪仅是陈赓手下的一名排长。如今,陈赓却在林彪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战争中角色的转换是很正常的,对此,陈赓并不介意,他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的人,他像多数将领一样,积极执行原先下级的指示。所以他一向尊重林彪,也认为林彪是个会打仗的人。但他有一点与众不同:当他认为林彪的指挥有误时,会据理力争,不怕别人说他倚老卖老,直至上报毛泽东裁决。
&&&&四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也挨过张国焘的整,和陈赓非常知心。他们谈起参加革命后与林彪曾经相处的日子,谈了自己的看法。
&&&&“个人之间的不愉快咱们不谈了。”陈赓用手帕擦眼镜,转了个话题,“咱们兵团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而四野的老底子主要是中央苏区,应该称他们老大哥。”
&&&&“对,就让部队称呼四野老大哥。”
&&&&“你我都得谦虚点,让林彪放手指挥我们,别有顾虑。”
&&&&“你放心,我不会摆老资格。只是我脾气暴,你及时提醒我。”郭天民说完,又想什么,接着说,“想不到咱们第四兵团打到两广,怎么又要归四野管了呢?他远在郑州,怎么指挥?”
&&&&“既然军委已经做了这样的决定,”陈赓平静地说,“我们协同四野主力作战,一定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不挑选任务,拣重担子挑。”郭天民点点头。
&&&&不久,林彪派来了他的联络副官。这是个不算很轻的军官,手里拿着一个绿皮夹子。他走到陈赓面前,晃了晃瘦削的脸,转了转浓眉底下的眸子,打开夹子,请陈赓看林彪的指示。大意是要求今后野司要联络到师,四野称此为“超越指挥”。并要回电。
&&&&陈赓有些不解:超越指挥?他瞠开视线,呆呆地望着窗外雨水滴答的柳丝,半晌没说话。他明白,只有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才能进行超越两级的指挥。在一般情况下,谁搞超级指挥?更不要说超越两级了,不然要军长干什么?
&当戴科长根据四野的要求,为沟通各军、各师与四野电台的联络,草拟了一份长电请陈司令员签发时,他掏出钢笔,把沟通各师电台联络一段勾去,改为:“各师执行特殊派遣任务时,随时沟通联络。我们各师电台少,不宜都沟通联络”。
&&&&戴科长不明底细,说道:“我们也不能这么寒碜,通到师有什么关系?”
&&&&陈赓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你不要管。”
&&&&林彪的指挥部还在郑州,陈赓的兵团在江西樟树镇。
&&&&林彪电令四兵团于7月中旬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醴陵、衡阳、株洲一线,与白崇禧的主力决战。
&&&&林彪当时雄心勃勃,要打一个“新的百团大战”。此时,他多少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战役命令下达时,陈赓正在南京开会。由郭副司令员召集各军长开作战会议研究。电报在几位军长的手上递来递去,可是谁也不发言。情况明显地摆在面前,实施林彪的计划,往西北方向运动,只能侧击白崇禧的尾巴。时值盛暑,部队因暑热纷纷减员。如果再打疲劳战,对下一步围歼白崇禧部队将力不从心。军长们都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劳而无功。当然,林彪是四野的最高指挥员,军令如山,怎好明说!军长们把电报递还郭副司令员,又把烟递来递去,抽得满屋云山雾罩,就是不表态。
&&&&郭副司令员是个爽快人,更不愿这样闷坐着,干脆宣布散会:“司令员很快就回来,让他决定吧!各军长回去后,先做好行动前的准备工作。”
&&&&陈赓一返回后司驻地斗门姚,就打电话给郭副司令员,表示这个仗不能打!不同意去湖南,建议迂回广东,要他正式向林彪提出意见。林彪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回电说不同意更改计划。
&&&&没办法,陈赓只好电告军委。陈赓的主要理由是:
&&&&此次侧击行动,构不成对敌人的包围。我部人马逾万,稍行动作,极易被敌发觉。而白崇禧一旦发觉,即会火速退回两广,于下仗极为不利;而且又时值盛暑,北方兵多,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甚多。为此陈赓建议,充分利用我兵团有利态势,继续向南推进,搞大迂回,占广州,堵截敌人向广东之逃路。当然,陈赓也同时表示,部队正在待命,准备随时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
&&&&电报主送毛泽东、中央军委并报林彪及刘伯承、邓小平。刘、邓此时是二野的司令员、政委,陈赓原归他们领导。
&&&&林彪很快回电: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立即执行。
&&&&电报主送刘、邓、陈赓,并转毛泽东。
&&&&但是毛泽东的电报也于7月17日接踵而至。毛泽东支持了陈赓,否定了林彪这种“赶鸭子”的战术。毛泽东在电文中说:白崇禧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决不和我作战,因此,对白作战,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以掌握主动。
&&&&回电也同时发给林彪和刘伯承、邓小平。林彪又将毛泽东的回电批转给陈赓。
&&&&因为毛泽东还指出:四兵团与十五兵团(两个军)由陈赓指挥,经赣州进军广东。四兵团为深入广西寻歼白崇禧之南路军,由广州向广西南部前进……
&&&&陈赓7月20日由斗门姚经南昌到樟树镇,接毛泽东的电令后24日即去南昌,同十五兵团邓华司令员会晤,商讨有关并肩入粤作战问题。陈赓曾顺便问过邓华:“你们对那个打法(指林彪的那个‘赶鸭子'战术)怎么看?”
&&邓华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实际上不能作战,非战斗减员特别多,每天几千人几千人的生病,拉肚子、打摆子、发高烧比比皆是。”
&&&&“你们为什么不报告呢?”
&&&&“林总这个人,你还不了解,他决定了的事情,别人提意见他听吗?报告也没用。”
&&&&陈赓没再说什么,他虽然在作战方针上同林彪有争论,但在公开场合,总是讲我们在四野首长领导下如何如何,他认为这样对大局、对团结有利,所以当时知道这场争论的人很少。
&&&&再次与林彪发生分歧
&&&&正在陈赓指挥各部奋勇追击逃敌时,10月15日24时,林彪又给陈赓打来一个电报:如你们追不上敌人,则望停止追击。关于广西的作战,须待整个的部署与配合,然后再统一行动。
&&&&林彪的电报都是同时发到各军。陈赓认为,这时各部如果对从广州南逃的敌人“停止追击”,就会放走逃敌;如让这股敌人逃到海南岛去,将会增加我军解放这个岛屿的困难。这样做,既不符合大迂回的作战方针,也违背了毛泽东10月12日的指示。因此,于第二天9时,陈赓命令所属各军继续追击逃敌。
&&&&10月17日夜10时,陈赓司令部由南雄移到曲江,深夜收到毛泽东电示:广州逃敌不是向正西入广西,就是向西南入海南岛。要求四兵团乘胜追击,直至占高要、德庆、云浮、罗定等县。
&&&&毛泽东否定了林彪不许追击的命令。接着,叶剑英报中央军委并发四野司及陈赓的电报也来了,建议陈赓兵团向南追击敌人。陈赓匆匆看过电报,转身走向屋外。好像等候已久的月光突然洒满他的全身,他感到如洗冷水浴似的清醒,潜伏在四处的蟋蟀、青蛙一齐发出爆裂般的歌声。陈赓背着手,胸脯起伏着,两个眼眶蓄满了泪水,胸中激荡着山谷般的回声:“毛主席英明!叶参座正确!”
&&&&指挥所里人们也在悄悄议论:“英雄所见略同,唯独林总独出心裁。”
&&&&戴其萼兴致更高。把刚刚买到的一部录音机搬进指挥所,乘机悄悄向陈赓建议:“解放战争已近尾声,是不是可以将司令员和各军长在报话机上指挥作战的讲话,录下来做个纪念?”陈赓一听,急了:“你把那东西扔得远远的!我们追击敌人刚合法化,使用报话机还没请示报告,你还要留作纪念。若是出事,罪魁祸首第一个是我,其次,就轮到你,你还要录音挂幌子!”
&&&&过了一会儿他心绪平静下来,缓缓说道:“有人总说我抗上,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最后还得听林总的。军事指挥,还得听从命令。我们军长们有战略眼光,没买他的账,有了这两条才保证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在毛泽东主席的巨大权威下,所有的争论都能瓦解冰消。战争需要权威。事后林彪也对陈赓的做法表示了认同,他要参谋以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的名义发报:“祝贺第四兵团在恩平、阳春、阳江战斗中取得的胜利”。
&&&&陈赓急得喊出了洋泾浜英语“敖德萨”
&&&&但林彪仍另有想法。他来到四野其他领导正在议事的房间,有所指摘地说:“勇敢固然可以赢得胜利,同心协力则可以无往而不胜……以我观察,白崇禧已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其第十一兵团鲁道源正向岑溪以东逃跑,正是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好机会。应立即调四兵团约三个军乘胜追击鲁道源所部,只留十二军的三十九师在廉江阻击白崇禧部队向雷州半岛进攻。”
&&&&寂静。领导们在考虑。
&&&&“时间不等人!”林彪抬起两只手来,迅速合拢,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火速电令陈赓!”&&&不知是林彪判断错误,还是另有所图。总之,他的作战计划和敌情成了南辕北辙:白崇禧的主力张淦兵团正秘密向博白、陆川一线集结,准备夺取雷州半岛。鲁道源的一二五军不过是向东佯动,以掩护张淦兵团的行动。
&&&&陈赓司令员和郭天民副司令员看到林彪的来电,不禁摇头咋舌。他们认为白崇禧的几个兵团压下来,岂止是一个三十九师能阻挡得住。如被突破,白崇禧夺取雷州半岛的企图就实现了,即使我们全歼了鲁道源兵团,白崇禧大部分部队占领雷州半岛后,仍有可能从海上逃向海南岛。“他们要是因守海南岛怎么办?不行,非得全力堵住白崇禧的逃路,待四野的后续部队赶到,整个白崇禧都是瓮中之鳖,鲁道源不过是顺手牵羊。快,向林总建议!”
&&&&林彪的回电神速而坚决:“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命令各军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出动,歼灭鲁道源兵团。”并开列了各军行进路线。
&&&&通常每一个战役企图的实施都可能会有各种方案,陈赓坚持从中选择一个在他看来是最合适的方案。而林彪总是突然又提出自己的方案,尽管他说不出令人信服的论据,但却固执地坚持这一方案。新的冲突出现了。只有请示最高统帅部了。
&&&&而时间不等人!郭天民气得脸都发青了。他抽出一张纸,就向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把满肚子愤懑泄了出来:“留下我们一个师在廉江,势必把白崇禧部队放到雷州半岛去,敌人从那里就会向海南岛逃走!这就等于放走了敌人!”
&&&&“老兄,”陈赓看了电稿,笑了起来,“你这个稿子是批判他,不行不行,太直了。还是用建议的语言,我来写吧。”此刻,陈赓已经冷静下来,他眼睛盯的是战争,是大局。个人所受到的疑心委屈即使再大,难道能同正在进行的战争局势相提并论吗?他伏在案上斟酌着字眼:我军必须牢牢地控制雷州半岛,如被敌人占据,他们必从海上逃跑--他把这句改为“从海上逃跑是很容易的”。在建议完全截断敌人海上逃路之后,又附了一句:各军正待命出动,准备随时执行四野司的命令。电报主送中央军委并报林彪、刘邓。陈司令员要求电台立即发出并催要回电。毛泽东回电既快又明确:“同意陈赓同志建议。”
&&&&郭天民捧着电报,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屋里转,忽然攥紧拳头直着嗓门大喊:“毛主席英明伟大,真理在我们手里!”陈赓起先望着他笑,后来一把抓住他的拳头:“老兄,不要这么激动!这里还有参谋们,要照顾影响。”
&&&&林彪的指挥欲极强,而且有时是“细致入微”。干扰不停地袭来,使得陈赓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吊了起来。林彪来电命令周(希汉)军从合浦东面那个小海峡渡过去,抢占合浦、北海。陈赓拿着电报,不习惯地弓着腰,用手指敲打着铺在地上的地图,怒气冲冲:“见鬼!这是十多里宽的海峡,我们连船都没有,是飞过去还是跳过去?他们大概是用百万分之一的地图在指挥!”他刷地站了起来,将目光停留在报话机上:“不管它,告诉周军绕过海峡向合浦、北海前进。”周希汉的部队很快占领了合浦、北海并向钦州疾进。
&&&&12月6日上午6时,渡过钦江的部队包围了钦州之敌。经过五小时激战,歼敌华中长官公署及所属部队1?2万余人,缴获汽车400余辆,野炮42门。
&&&&十五军按计划向博白前进,开始先头部队对敌人残滞的阻击部队总是歼灭了再前进,行进速度减慢了。陈司令员指示秦基伟军长:“用小部队处置敌人阻击,主力部队绕过去继续前进。再不快进敌人就‘敖德萨(outside)'了!”陈赓在上海学会了不少“洋泾浜”英语,不由得说出一句。秦基伟立即命令四十四师疾进,也半开玩笑地对师长说:“再不快追敌人就‘敖德萨'了!”
&&&&博白解放以后,陈赓向秦军长表示祝贺,并指示他们立即集结部队准备向西疾进。在集结过程中,林彪又来电令,命十五军就地剿匪。
&&&&郭副司令员一看电报又火了。他吃惊地对陈赓说:“这又是搞的什么鬼?我们是过路部队,没有兼管军区的任务,怎么叫我们剿匪呢?现在应该抢时间西进才是!”
&&&&陈赓竭力抑制住自己的焦虑心情,嘶哑着嗓子说--几天来,几乎所有指挥员的嗓子都喊哑了:“别争了。自归四野指挥以来已经争了三次。这不是原则问题。剿匪也是党的事业,谁剿都可以,我们就地剿匪吧。”接着,他用变了调的嗓门向秦军长做了布置,要求剿匪就认真剿,将逃散的土匪、散兵游勇一网打尽。虽经八天清剿,俘敌4000余人,陈赓仍觉得十分遗憾。当时如让十五军西出,按照他们当时的位置,至少可以比兄弟部队早两天赶到上思一带,桂敌黄杰的第一兵团残部可能全被兜住,不至于一万多残兵败将流窜到国外。
&&&&客观地说,当时林彪所作的部署是错误的,核心的问题是可能导致残匪跑掉。而这一点正是能否全歼白崇禧集团的关键,也是中央军委毛泽东的历次命令中所反复强调的。因此,陈赓对此事的印象非常深刻。
&&&&十年之后,林彪红极一时。他取代了彭德怀,当了国防部长,而陈赓又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受林彪节制,陈赓心情压抑,在郁闷中写了题为《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迫歼战》的回忆文章。文中明白地暗示:“当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部署。这种部署是违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的。如果按这种部署,白崇禧集团就会从雷州半岛逃跑了……”这篇文章一直被扣到日才在《人民日报》上登出。
毛泽东酒桌怒斥陈赓:难道想把我送蒋介石?
&&&&天赐湾向西距离靖边50里,靖边是北部长城的一处重镇,临近内蒙,有敌人的重兵集结。
&&&&在天赐湾,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认为:中央已撤出延安,晋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一时间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西往东挤;陕北虽然有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但他还得分出很大精力,尽全力调动仅有的部队对付从西北方向扑过来的诸路敌军,陕甘宁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
&&&&有鉴于此,毛泽东说:“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
&&&&“我看可以。”周恩来道,“这样既可以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又可以增援彭老总的部队。”
&&&&“陈赓的部队已经西进到了风陵渡。”任弼时说,“胡宗南的部队并没有大量回撤,对陕北的进攻也没有缓下来的迹象。”
&&&&“我调陈赓又不是‘围魏救赵'!”毛泽东说话的口气很重,“我让刘、邓大军做挺进大别山的准备,是要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我要陈毅、粟裕兵团留在鲁西南,是要牵制蒋介石的15个整编师、41个旅!我还要调动三纵的许光达……”
&&&&“主席,”周恩来见毛泽东快发火了,急忙劝阻说,“陈赓奉命已到陕北,很快就要来见你了。”
&&&&“那好,我们不住这里。”毛泽东一挥手,“回小河村!”
&&&&听着中央首长们的谈话,李银桥知道了毛泽东的脾气很大--凡是经过毛泽东认真思考后定下来的事情,一般人休想再改变、也没人敢改变。
&&&&就这样,队伍甩掉敌人后,在天赐湾吃了顿晚饭,又连夜折返回了小河村。
&&&&6月14日,毛泽东在小河村给刘少奇、朱德写去了一封长信:
&&&&我们自4月中旬转移至大理河上游,安静地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本月9日至11日,刘戡4个旅到我们驻地及附近王家湾、卧牛城、青阳岔等处游行一次,除民众略受损失外,无损失。现刘军已向延安保安之间回窜,其目的全在骚扰。总结边区三个月战争:第一个月地方工作有些混乱。第二个月起即已步入正轨,党政军民坚定地向敌人作斗争。敌人内部互相埋怨日见增多,士气日见下降,对前途悲观。我们则信心甚高,士气甚壮。彭习彭习,指彭德怀、习仲勋。率野战军上月底到陇东,因青马青马,指青海军阀马步芳。82师顽强,打合水未得手,但歼灭骑2旅一个团及宁马宁马,指宁夏军阀马鸿逵。81师一个团于曲子附近。目前正攻环县81师主力,拟先打开西面包围线,然后向关中进击。陈谢陈谢,指陈赓、谢富治。纵队本月休整,决于7月1日西调,协同边区兵团边区兵团,指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开辟西北局面。东北方面进展较快,不到一个月歼敌六个师(旅)以上,收复30余城,增加500万人口,目前正攻四平。山东自歼74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刘邓,指刘伯承、邓小平。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并新组四个纵队,今后该区将有八个纵队作战。就全局看,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绩。
&&&&两天后,小河村上来了不少人,就连正在前线打仗的彭德怀也从火的战场上赶了过来。
&&&&同一天,戴着眼镜、身穿一套灰布军服的陈赓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风尘仆仆地也出现在了李银桥的视线中。
&&&&见到毛泽东,陈赓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你身边的部队太少了,武器又不好,我们实在担心呀!旅长们都要求过黄河来保卫你呢!”
&&&&“一路辛苦了!”毛泽东高兴地说,“进窑洞去坐下讲,我们几个人都盼着你来呢!”
&&&&陈赓先后又和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见了面,便到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去了。
&&&&那天,李银桥见到陈赓曾问过周恩来一些什么话,周恩来笑着没做什么明确答复,只听陈赓轻轻说了句:“看来君命难收啊!”
&&&这么多人来到小河村,是来开会的。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一连几天,凡是李银桥见到陈赓的时间里,总见他默默无语地像是在想什么问题,在会议进行当中他也是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
&&&&毛泽东曾多次在会上凝视陈赓,陈赓见了总是面无表情地不说一句话。
&&&&会议进行期间,难得毛泽东走出窑洞来散散心;一次竟被叶子龙请去和机要科的人们照了好几张相,令这些年轻人高兴了不少日子。
&&&&会议进行到第6天。
&&&&傍晚时,李银桥跟随周恩来走进了毛泽东住的窑洞。
&&&&李银桥见窑洞里特意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几样酒菜。在座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再就是陈赓。
&&&&“来,陈赓!”毛泽东首先举杯,直呼其名,“我和恩来请你,一为你洗尘,二为你接风,三为你庆功!”
&&&&周恩来也将酒杯举向陈赓:“来,干杯!”
&&&&陈赓举杯在手,站起身一饮而尽:“谢谢主席!谢谢周副主席!”
&&&&毛泽东用筷子给陈赓夹菜:“恩来你们是同学,今天要多喝几杯。”
&&&&饮罢头杯酒,三个人又坐下来连饮了好几杯。陈赓有些激动了,放下酒杯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
&&&&一句话,说得毛泽东微微一怔,说得周恩来也吃了一惊。但毛泽东的脸上却不露声色,倒是周恩来替陈赓捏了一把汗,急忙欠身拿了陈赓面前的酒杯:“你今天喝多了,不要再喝了。”
&&&&李银桥站在一旁也被陈赓的话吓了一跳:这陈赓的胆子比彭老总的胆子也不小啊!
&&&&毛泽东取过酒杯重新放回到陈赓面前:“说下去,我洗耳恭听。”
&&&&被酒涨红了脸的陈赓好像不明白周恩来劝阻的用意,又自斟自饮了一杯后,坐在毛泽东面前打开了话匣子:
&&&&“我一向敬重主席,敬重周副主席--请恕我直言!”陈赓面对毛泽东,又一次说了“恕我直言”,直陈己见,“你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都是英明决定。这两路大军,向南可以直逼武汉,向东可以直压南京,就像两把快刀子直插蒋介石的心窝,这我从心底佩服。可是,全国战场一盘棋,对于我这个小棋子儿,你却摆错了地方……”
&&&&周恩来和陈赓曾同在黄埔军校,又曾同在南昌发起“八一”武装起义--周恩来用眼色欲阻止陈赓的讲话,但被吸着烟的毛泽东察觉了:“让他把话讲完、讲透!”
&&&&周恩来会意地点了点头。
&&&&陈赓继续说:“主席,你不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你应该把我拿出去,南渡黄河、东砍西杀,再给敌人的胸口插上一把刀!至于保卫陕甘宁,可以就近考虑;把我调过来,不谦虚地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你这个大材、我怎么小用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面带愠色。
&&&&陈赓坦陈直言:“全国一盘棋,形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对我们有利;可是,我认为让四纵回师陕北,不是主动进攻,是消极防御,这是一招险棋……”
&&&&“大胆!”毛泽东猛地一拍桌子,“霍”地一下站起来、勃然大怒:“好你个陈赓!这次调你过黄河,可不是为了保护我毛泽东!你们都想在中原辽阔的战场上跃马纵横、杀个痛快,却不想想陕甘宁的兵力是何等空虚?你让我就近调兵,我调哪一个?你最近,我都调不动!我晓得你曾救过蒋介石的命,难道这次想把我毛泽东、把党中央拱手送给蒋介石吗?岂有此理!”
&&&&毛泽东越说越激动,止不住又拍了几下桌子,把桌子上的酒菜都震动了--陈赓大吃一惊,浑身的酒劲儿被吓掉了一大半,连忙站起身来说:“主席,我这只是一己之见……”话说得有些发颤,只见他脸色发白,嘴也不大听使唤了,“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
&&&&站在一旁的李银桥被吓得不得了,心里直替陈赓捏着一把汗--除了彭德怀,还没见谁敢跟毛主席这么说话!
&&&&周恩来却神情自若,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
&&再看看此时此刻的毛泽东,见到陈赓窘迫成这个样子,反倒哈哈大笑起来:“陈赓呀陈赓,说了一句笑话,吓了你个半死!”
&&&&毛泽东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吸了半截子的纸烟,戳着陈赓的鼻子尖说:“你怕么子嘛!跟你说句心里话,你同中央想到一起了!”
&&&&周恩来这时才拉陈赓重新坐下:“主席就是要你把话全讲出来,告诉你吧--中央已经改变计划了。”
&&&&陈赓长长出了一口气,坐下后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
&&&&毛泽东丢掉手上的烟头,语气深沉地对陈赓说:“告诉你,刘邓挺进大别山,会打得蒋介石鸡飞狗跳;胡宗南又被彭德怀牵制在陕北,腿拔不脱。现在,豫西一带是个空子,你若南渡黄河,乘虚而入,在西至潼关到郑州的800里战场上,打他个昏天黑地;向东,可以支援刘邓和陈粟的两路大军;向西,可以配合陕北作战、从背后抽胡宗南一鞭子,他的800里秦川便在风雨飘摇之中!陈赓呀陈赓,你没有错!”
&&&&毛泽东如此大度的一席话,说得陈赓反倒不安起来。李银桥见他先看看毛泽东、又看看周恩来,然后才拘谨地说:“只是……这样一来,主席身边也……”
&&&&“你莫管!”毛泽东端起酒杯说,“有惊就有险,有高度就有难度;让我和恩来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你们放开了去打,你们打得越好,中央就越安全!”
&&&&周恩来也端起酒杯,站起身将杯中酒伸向陈赓:“我陪主席给你敬酒,为你壮行!”
&&&&面对中央两位最高首长、全国人民的革命领袖、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陈赓猛地端起酒杯,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主席、周副主席--请放心!我陈赓一定不辜负中央的重托,我代表四纵全体将士敬你们一杯!”
&&&&三人用力碰杯后,一饮而尽。
&&&&第二天,李银桥跟随周恩来,陪着毛泽东去给陈赓送行。
&&&&临分手,毛泽东又风趣地问陈赓:“有个典故叫做‘破釜沉舟',你可知它的含义呀?”
&&&&陈赓心领神会地答道:“知道。过河卒勇往直前,下决心不要后方!”
&&&&“它出自哪里呀?”毛泽东又问。
&&&&“项羽击秦!”陈赓答。
&&&&“对么!”毛泽东很满意,又补充说,“昨天言语冲突的地方,多有得罪,还望你莫怪!”
&&&&陈赓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冷静,不明白主席的意图。”
&&&&周恩来笑道:“我们的‘猛张飞'就要变成‘赵子龙'了!”
&&&&毛泽东说:“赵子龙更好么,一身是胆!”
&&&&周恩来走近陈赓,向他再一次强调了陕北的困难,嘱咐说:“南渡黄河以后要狠打猛打,认真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放马逐鹿中原!”
&&&&毛泽东也再次叮咛说:“如果你们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的行动调动胡宗南,则陕北将难以支持……”
&&&&“请主席放心!”接大任于身的陈赓斩钉截铁地说,“四纵保证如期渡河,配合刘邓、陈粟大军形成‘品'字形,展开中原战场!”
&&&&摘编自《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新华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毛泽东文革思路:大乱可以大治 可锻炼青年人
&&&&这里所说的“文革”初期毛泽东给江青写的信,是指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的一封信。因为毛泽东写好这封信后,先给周恩来、王任重二人看过之后,由周恩来转交给在上海的江青,江青看过之后又由周恩来带此信到大连,交给在那里的林彪看过。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给江青写那样一封信?
&&&&毛泽东在那个时候比较信任江青,认为她在发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有功
&&&&一开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还是比较困难的。许多老干部对此不理解,刘少奇、邓小平等在第一线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有不同意见。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说,中央有“镇压群众”、“围剿革命派”的问题,才说中宣部是“阎王殿”,“文化大革命”初期才会有所谓“造反派”与“保守派”之分。毛泽东要冲破这重重阻力而把“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是不容易的,他需要有人支持。而这个时候,江青成为搞“文化大革命”的铁杆支持者。
&&&&当时,江青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经常向毛泽东汇报文艺界的情况。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从文学艺术界入手,是与江青经常向他汇报文艺界的“问题”分不开的。
&&&&江青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青首先是在寻找搞“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就要寻找突破口。在哪里选突破口能够既打得准确,又能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呢?毛泽东当时一时还找不到。这时,江青到了上海,在柯庆施的支持下,与张春桥、姚文元联手,策划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文一发,引起全国震动。文章中所涉及的问题,牵涉到中国的政治全局,引起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这些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不得不对即将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表示自己的立场。因此,《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江青对中央作出搞“文化大革命”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刘少奇等在第一线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支持了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所写的《二月提纲》。但毛泽东却激烈反对《二月提纲》。由此引起了毛、刘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江青站在毛泽东一边。她不仅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而且组织人写出一份文件,专门批判《二月提纲》。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无论是请林彪表态支持“文化大革命”,还是组织人写批判“三家村”的文章,江青都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在高校搞起来的。而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又是各高校中最敏感的。那时,江青、康生等人经常去北大活动,物色“造反派”。他们物色到了聂元梓。1966年5月25日,聂元梓等七人在北大贴出了一张反对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大字报。江青和康生立即拿来大字报的手抄稿交给毛泽东。6月1日,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张大字报,也是由江青具体落实的。这张大字报的公开发表,对于发动各高校起来造反,起了重大作用。1966年8月,毛泽东自己写了一张针对刘少奇的大字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毛泽东在自己的大字报中称聂元梓等七人写的大字报是“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
&&&&由此可见,江青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关键环节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需要江青等极左分子的支持,也需要一些军队领导人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主管军队工作的中央副主席林彪的支持。林彪不光是表示了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态度,而且还在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但是,林彪的这个讲话很特别,他是专门讲中外历史上政变问题的,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当时,毛泽东正在南方,他看了林彪的讲话稿,对林彪的一些提法不满意,有担心。
&&毛泽东此时提笔给江青写信,其目的是:一方面要把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想法告诉坚定支持他搞“文化大革命”的江青等人,他认为江青等人是“左派”。另一方面,也把对林彪讲话的看法和自己的担心告诉江青等人。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当时对江青在政治上的信任。这自然是毛泽东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但是,从信中的内容来看,毛泽东要写这样一封信,是早就有思想基础的。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错误估计
&&&&1964年年底,毛泽东改变了他过去一直认为的问题在于基层干部的看法,转而认为,中国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会不会变修,关键是干部,而在干部中,又关键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干部中,关键又是中央的领导干部。他认为,中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上头。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先搞豺狼,后搞狐狸”的概念。1964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先搞豺狼,后搞狐狸,这就抓到了问题。你不从当权派着手不行。”他还引用杜甫的诗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以此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大的倒了,其他狐狸你慢慢地清嘛!”
&&&&1965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二十三条”,本可继续推进“四清”,但奇怪的是,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却对“四清”很少谈起。
&&&&原来,毛泽东已经对通过“四清”达到反修防修的目的失去了信心。他认为,必须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才能达到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的目的。他说:“不触及全面问题,枝枝节节、修修补补不行。”他认为,如果不来一次全面发动,照过去的样子继续发展下去,干部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
&&&&1965年8月3日,毛泽东在同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谈话时说:“党是可以变化的。”“中央也有两个前途。”“谁也不能担保,几十年后会走什么道路。”毛泽东说这些话,明显表示出了他对原来确定的接班人刘少奇的不放心。几天后,毛泽东在同罗瑞卿谈话时说:“修正主义也是一种瘟疫。”“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我曾经说过,人长了个头,头上有块皮。因此,歪风来了,就要硬着头皮顶住。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薰上半年,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那一次,如果我们点头了,你们在座的其他人,当时可能反对,也可能不一定。这样的经验很多,国内国外、正面反面的都有。这些经验,我总是要讲的,或者在全会上,或者在明年社教运动搞完了开九大时,我要正式讲一次。”毛泽东在这里说的“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六二年刮歪风”,明显就是指刘少奇。他还认为,中央存在的问题,不是刘少奇一个人的问题,他代表的是一批资产阶级在共产党内的代表人物的主张和利益。
&&&&1965年9月18日至10月12日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提到地方造中央的反的问题。10月10日,他在颐年堂同各大区的第一书记谈话时,突然岔开本来是谈具体的“小三线”建设问题的话题说:“我现在说造反问题了。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如果中央搞得不对,所谓不对,不是讲小不对,而是讲大的不对,如果出了赫鲁晓夫,那有小三线就好造反。”10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又一次岔开本来是研究小钢厂建设的话题说:“我不怕你们造反。你们制造机器,制造武器,你们就造嘛!我提倡造反,是反对袁世凯称皇帝的那种反。”“中央如果出了军阀也好,修正主义也好,总而言之,不是马克思主义,不造反就犯错误,要准备造反。”“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怎么交代?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尾巴,我不干!”
&&&&1966年5月,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撤销了《二月提纲》,撤销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职务,毛泽东关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见在党中央内部已经占了上风。根据他的意见,由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中亲笔加写的一段文字中,十分明确地点出了中央内部有“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的问题。毛泽东写道:“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就是指刘少奇。不久,当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并且派工作组指导“文化大革命”时,毛泽东认为他在镇压群众,中央存在危险。他在南方会见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说:“你晓得哪一天修正主义占领北京?现在这些拥护我们的人摇身一变,就可以变成修正主义。”“我们这一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毛泽东给江青写的这封信,实际上是他思考了很长时间的产物,是他对中国政治形势错误估计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信中,说得更直白一些、更清楚一些罢了。他在信中,把他不能对别人说,也不好对别人说的话,以及他内心的隐忧、担心,他怎么样打倒以刘少奇为代表人物的“修正主义分子”,即他在信中所说的“右派”等问题,都写了出来。
&&&&毛泽东在1966年已经形成了他的关于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他要把这个思路告诉江青等“左派”们
&&&&在1966年6月之前,毛泽东已经形成了如何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但他同时也认识到,实行这个思路,单靠发表文章是不行的,不能形成打倒“走资派”的力量。唯一的办法,是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打倒中央和地方的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发动群众的最好方式,一是搞“四大”,特别是允许贴大字报,二是发动群众建立造反组织。他也看到,这样做,势必出现混乱,但他认为,为了使中国不出“修正主义”,乱也是值得的,大乱之后还可以实现大治。由此,他形成了一个由乱到治的思路。
&&&&毛泽东甚至认为,不仅如此,乱还是好事,是乱了敌人,锻炼了青年人。6月10日,毛泽东把各大区负责人找到杭州去,和他们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也反映出了毛泽东的上述思路。毛泽东说:“关于文化大革命,要放手,不怕乱。放手发动群众,要大搞,这样把一切牛鬼蛇神揭露出来。”“这是任何人压制不住的一场革命风暴。这次运动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左派特别活跃,右派也在顽抗、破坏,但一般不占优势。打击面宽是必定的,不可怕,然后分类排除。”“要在运动中把左派领导核心建立起来,使这些人掌握领导权。”“在过去的斗争中出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依靠这些人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6月15日,毛泽东乘专列到南昌,对江西省几位负责同志说:“这次运动,是一次反修防修的演习。我们的青年人,没有经过革命战争的考验,缺乏政治经验,应该让他们到大风大浪中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让他们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想通过运动,练练兵。”很明显,毛泽东的几次谈话表明,他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怕乱,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然后由“左派”掌握政权的思路。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也是一次“练兵”的过程。通过这样多次“练兵”,就可以达到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永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被改变的目的。
&&&&正当这时,毛泽东收到了江青从上海发来的信。江青在信中除了问候毛泽东外,主要提出,她对今后如何搞“文化大革命”不十分清楚,以及她的种种“担心”。
&&&&毛泽东既然要依靠“左派”搞“文化大革命”,既然认为江青算是一个“左派”,那么,他自然要把自己关于如何搞“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想法,告诉江青。于是,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滴水洞,提笔给江青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写道:“江青:六月二十九日的信收到。你还是照魏、陈(即华东局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二同志的意见在那里住一会儿为好。我本月有两次外宾接见,见后行止再告诉你。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指杭州)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指滴水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指武汉市),已有十天了。每天看材料,都是很有兴味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我的朋友的讲话(指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侥侥者易折,敫敫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年四月杭州会议,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提法的不同意见。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在北京五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简直吹得神乎其神。这样,我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事情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这个问题我同你讲过不知多少次,你还记得吧,四月在上海还讲过。以上写的,颇有点近乎黑话,有些反党分子,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但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我则只说对于我所起的作用,觉得有些提法不妥当,这是我跟黑帮们的区别。此事现在不能公开,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的,公开就泼了他们的冷水,帮助了右派,而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多次扫除,所以我的这些近乎黑话的话,现在不能公开,什么时候公开也说不定,因为左派和广大群众是不欢迎我这样说的。也许在我死后的一个什么时机,右派当权之时,由他们公开吧。他们会利用我的这种讲法去企图永远高举黑旗的,但是这样一做,他们就要倒霉了。中国自从1911年皇帝被打倒以后,反动派当权总是不能长久的。最长的不过二十年(蒋介石),人民一造反,他也倒了。蒋介石利用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又开了一个黄埔学校,收罗了一大批反动派,由此起家。他一反共,几乎整个地主资产阶级都拥护他,那时共产党又没有经验,所以他高兴地暂时地得势了。但这二十年中,他从来没有统一过,国共两党的战争,国民党和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中日战争,最后是四年大内战,他就滚到一群海岛上去了。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机关(例如北大、清华),盘根错节,顷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结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是这两句老话。久未通信,一写就很长,下次再谈吧!”
馆藏&30129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