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经历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与日本单兵武器对比
我的图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与日本单兵武器对比
就轻武器而言,中国主流的仿毛瑟中正式步枪威力是大于日本三八式步枪的,但是三八式步枪的设计更符合当时亚洲人的体格,枪长,瞄准基线长,子弹口径小6.5,后坐力小,射程远,精度高,适于初学者,装个瞄准镜就是狙击步枪,精准射击800M,有效射程2400M,比中正要远。中正式的后座力大,而且当时训练不足,每年打的子弹很少,对射射不过日军。但在杀伤力上,中正式略强于三八式(主要是近距离),远距离都一样,都有翻滚杀伤。基本打和
轻机枪中国主流是ZB26,捷克造,20发弹夹,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简单易上手。而日本的歪把子轻机枪,采用30发弹斗,装弹复杂,上手难,子弹要经过润滑,不然容易卡主。后期,日本仿制了ZB26,称为99式。轻机枪,中国完胜
重机枪中国二四式重机枪,仿马克沁,100发,250发弹带,水冷式,只要有水,一直打。日本九二式,30发弹板,气冷式,而且比二四式沉。中国略胜一筹
卡宾枪中国中美合作特遣队有M14,中程设计很可观。而且短枪管的步枪都算是卡宾,都有给骑兵,航空兵用的短板三八式,中正式。中国略胜一筹
冲锋枪中国多是进口,有德国的MP38 后期美国的M3。日本后期才有百式冲锋枪,不过用在太平洋战场,中国没出现过。中国完胜
手枪 中国有毛瑟冲锋手枪 M1911 各种左轮 日本的南部式手枪故障较多,但精度很好。中国胜
轻武器来说,中国还是占优势的,但工业不行,重武器完败于日本。日本的海军是世界第二,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被海军重舰炮杀伤很大。而且日军空军在中国作战的陆航开始没有装备最新的零式战斗机,最先进的零式一度打得美国 英国找不到北。炮兵来说,日本的训练比中国好很多,而且能集中火力优势,中国的比较分散。坦克中国进口了一战时的轻型坦克,主要是法国的,意大利的也有。但日本坦克还是比中国强。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中国军队子弹 炮弹生产跟不上需求,比不过日本。
中国单兵武器
日本单兵武器
99式轻机枪,和96式轻机枪的区别主要是使用了喇叭口状消焰器.另外口径增大为7.7毫米.
弹药手,步枪1支、掷弹筒弹腰包2个(每个4发)、刺刀.其中步枪子弹存放于后腰上的明治30年式弹药后盒中.
弹药手,步枪1支、掷弹筒弹腰包2个(每个4发)、刺刀.其中步枪子弹存放于后腰上的明治30年式弹药后盒中.
俯卧姿,座姿射击
掷弹筒跪姿姿射击图
副射手,他手拿的是把明治26式左轮手枪.
一个日军步枪手(一等兵军衔),身着昭5式夏季军服,配备明治38式步枪1支,步枪子弹存放于其前腰2个(各30发)后腰1个(60发)的弹药盒中,这种弹药盒就是二战中日军使用最普遍的明治30年式弹药盒(前盒 后盒)
这是一个重机枪班的合影(缺少副班长1人、弹药手3人),从左起分别为班长、射手、装填手、副射手、最后一名弹药手.(均着南方军军服)
掷弹筒弹携带具
96,99式轻机枪专用弹仓囊,可以存放2个30发弹夹,左边是前期型(材质为帆布为主配合皮革),右边是后期型(用橡胶混合压榨棉布制替代皮革).
馆藏&17939
TA的最新馆藏[转]&[转]&一天就是225元,一个月大概花费四五千元。
手脚全上,只为可以得到娃娃,不顾围观目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早在抗战之初,毛泽东就曾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今天,当我们迈进21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视野下,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审视这场发生在70年前的伟大而惊心动魄的战争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独立与解放之战,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而为推动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事件之一,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国不仅积极参加了这场空前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和民族牺牲最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有力支援了盟国在各战场的作战。中国,是杰出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盟友。
  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在二战中抓住了机遇,率先高擎世界反法西斯的旗帜,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中国是最先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日,中国人民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随即开始,中国因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在《太平洋战争史》一书中,甚至认为“九一八”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在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除了给中国部分道义声援外,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径,采取了绥靖政策,甚至为虎作伥,坐视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在这艰难的六年抗战中,积贫积弱的中国独自扛起了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大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抗战,大的抗日战事有:1932年淞沪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1935年绥远抗战,还有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成千上万次作战,其中不乏成功的作战行动,如庙行大捷、镜泊湖连环战、百灵庙大捷,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战绩,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本色。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全面抗战,并迅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先后将其陆军30余个师团(占其陆军94%),海军第2、第3舰队(约占其海军兵力2/3),航空部队的18个中队(约占其航空部队60%),投入到中国战场,妄图在几个月内征服中国。然而日本军国主义打错了算盘。
  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以落后的武器抗击敌人,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尽管势单力薄、物质匮乏,仍始终以血肉之躯筑成长城,屹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
  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中国仍巍然屹立着;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中国仍巍然屹立着;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仍巍然屹立着;
  1939年9月德国侵占波兰,中国仍巍然屹立着;
  1940年4月,丹麦败降;5月,挪威沦陷;接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相继沦亡。
  但在亚洲,中国虽然失去了半壁河山,仍顽强地坚持抗战。
  当年,目击中国抗战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颇有远见地指出,“这种情况同拿破仑当年在俄国所遇到的日益加剧的困境相似”,日本虽然暂时胜利,但“绝不可能胜利结束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人民实际上是单独抗击着日本在海外的全部军事力量,并且给予日本侵略军以巨大的打击。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止,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下,日军已伤亡44万余人,损失飞机785架,飞行员1000余人。惨重的损失,使日本国力大耗,无力再向中国发动战略性进攻,从此走向下坡路。
  正如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所称赞的那样,“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在二战中抓住了机遇,率先高擎世界反法西斯的旗帜,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站在了历史前列,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帮助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样,已被中国人民“紧紧捆住”,无力发动侵苏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把苏联视作“绝对的敌人”,一直梦寐以求北进攻击苏联。早在1933年,日军参谋本部就制订了对苏作战年度计划。但一方面因苏军在远东地区戒备森严,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使日军如芒在背,打乱了日军的计划。
  日,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日,日本挑起张鼓峰事件,对苏联进行试探性进攻,但因受到中国抗战的牵制,无法抽调兵力进行增援而告失败。日,日本又向苏联挑起诺门罕事件,结果也因其94%以上的陆军被牢牢地拖住在中国战场而不得不向苏联乞和。
  当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曾一再催促日本履行德、意、日军事同盟条约,出兵远东,协同德国夹击苏联。日本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不少人主张利用这一“天赐良机”对苏开战。同年7月,日军还进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把关东军的人数从30万增至70万人准备实行“北进”。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样,已被中国人民“紧紧捆住”,无力发动侵苏战争。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也承认:“日本现在中国使用兵力很大,实际上(对苏开战)办不到。”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侵华战争的需要,不得不抽调大量关东军去对付中国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使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与苏联远东兵力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即使在德军进逼莫斯科城下,苏联处于严重危急的时刻,日本也不敢贸然向苏联进攻。当时苏军统帅部充分利用这一形势,大胆作出决定,将远东的精锐兵力不断抽调到西线。这些调动加强了西线苏军的力量,为斯大林格勒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整个苏德战争过程中,苏联把东部作为巩固的后方基地,并在这里组训战略预备队,源源不断地投入苏联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抗日战争拖住了大量日本陆军。
  有力策应盟军太平洋战场
  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认为,“在太平洋战争中,与其说日本为英美帝国主义所败,倒不如说为中国民族斗争所败更为重要些”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抗战拖住了日本“南下”东南亚,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步伐。
  日本对东南亚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1936年8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就已提出:“帝国当前应确定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1940年7月,日本近卫内阁提出:“除迅速进行中国事变之解决外,更须趁此良机,解决南方问题。”德国也极力促使日本南进,以打击英、美等国的势力。
  但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像一条铁锁链一样,捆住了日本法西斯,使其难以及时在战略上呼应德、意法西斯的行动。这年秋,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发动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损失惨重,以失败而告终。年底至次年初,经过两期整训的国民政府军队,部分地恢复了战斗力,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重击。
  在敌后战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愈来愈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到1940年已发展到近50万人。特别是1940年秋,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给驻华北日军以极大的打击,瘫痪了其在华北的交通线,迫使日军重新认识人民抗日武装。这一年,日军伤亡总数达27万余人,因此,不得不把“南进”向后推迟了一年多。日军寺内寿一大将无可奈何地哀叹:“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
  1939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中国战场牵制的日本陆军兵力在80%以上,从而牵制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相互勾结,延缓了日军的“南进”步伐,为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战备时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又对美军太平洋战场给予有力的战略策应。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印度、锡兰已无屏障可恃,印度洋门户洞开,美国的反攻基地澳大利亚也陷于孤立状态。这时日本海军舰队司令部提出了西进印度洋与德军会师,南攻澳大利亚以夺取美国反攻基地等狂妄计划,气焰十分嚣张。但是由于大部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军大本营未敢采纳海军的冒险计划,仅在西南太平洋发动局部攻势。盟军的压力大为减轻,战线渐趋稳定。
  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为了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曾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同盟军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争夺战,但日军又因兵力不足而告惨败。1944年盟军转入大规模反攻,中国正面战场虽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但敌后战场积极主动地向日军占领的城镇和交通线发起攻势作战。此时日本陆上兵力的64%仍被牵制在中国,太平洋和缅甸战场上的陆上兵力仅为30%,盟军不仅在海空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就是陆上兵力也大大超过日本,从而保证了太平洋战场反攻的顺利实施。到1945年春,中国军队进行的豫西、鄂北和湘西会战,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打败了日军,此后正面战场乘胜转入反攻。敌后战场遥相呼应,发起了道清战役、豫北战役、南乐战役、安饶战役、蒙阴战役、阜宁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认为,“在太平洋战争中,与其说日本为英美帝国主义所败,倒不如说为中国民族斗争所败更为重要些”,日本陆军主力“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
  支援美英盟军东南亚战场
  中国入缅作战不仅确保了滇缅国际公路的畅通,还确保了印度的安全,增强了中缅印战区盟军的力量,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借道印度、会师中东的企图
  1942年春和1943年,中国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远征军,两度入缅作为主力在英美盟军配合下作战,向世界显示出了中国军队不俗的抗战能力和战斗精神。不可一世的日军突遭中国精锐部队打击,不得不哀叹遇到了劲旅。在同古一战中被击毙的日军指挥官横田大佐在日记中写道:“南进以来从未遭受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也。”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术性胜利,多次为英军解围。远征军第200师在戴安澜率领下,在同古浴血固守,重创日军,成功地掩护了英军撤退。孙立人率新38师,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500多人,以及被困的7000余名英军。可惜,由于盟军缺乏协调一致的指挥和行动,加上英军畏敌如虎,执行错误的“弃缅保印”战略方针,将中国远征军的胜果化为乌有。这次远征作战,虽败犹荣,打出了国威。英美政府给远征军以高度的颂扬,给孙立人和牺牲的戴安澜将军授予功勋章。
  1943年,中国远征军进行了第二次赴缅作战。这次作战,远征军势如破竹,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击毙日军4.8万余人,彻底打破了日军的“南进”计划和其在缅北滇西的防御体系,给予侵缅日军毁灭性的打击。入缅作战不仅确保了滇缅国际公路的畅通,而且确保了印度的安全,增强了中缅印战区盟军的力量,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借道印度、会师中东的企图。
  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胜利也策应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美国总统罗斯福给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的电文中就说得很明白:“如果缅甸失守,依我看来,我方整个的局势包括澳大利亚在内,将面临严重的危险。”
  中国远征军还牵制了日本缅甸方面军预备队,至1944年7月,滞留于缅北、滇西的日军达10个师团又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使缅甸战场日军陷于被动,策应了英军的英帕尔战役,为英帕尔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英国方面指出:“英帕尔战役是东南亚战场的决定性战役”。日本方面也承认,“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转载”是一种美德,“分享”是一种快乐!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商务合作微信:moos316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目前在金融控股集团上班,任职CIO一职,力求建立以全国为基...
2930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20世纪的历史.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4)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20世纪的历史,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 (4)如果联合国组织一次世界青少年反战宣传活动,向世界各国青少年征集反战宣传标语,你想拟一条怎样的标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拒绝中国合理要求),引发了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操纵的局面。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结束。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很需要力量。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依据学生回答情况,合理给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新课标3维同步训练与评价历史 八年级 下
  南方网讯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与每个老百姓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1990年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其中变化,而翔实的数字则见证了变迁。
  ①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在农村,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年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②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它是用来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针。1990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2001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又分别降到37.9%和47.7%。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现在很少能够听到。“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③精起来的饮食 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特别是城镇居民。
  ④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天,70岁的寿命在中国已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类健康水平、死亡水平的综合指针,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料计算,他们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提高到64.6岁,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平均每10年增长2.36岁。而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⑤大起来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以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过去的13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的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来。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⑥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中国是个自行车的国度。站在街头,滚滚而来的自行车流,曾经让外国人感到惊讶。轿车的称呼,意思是像轿子一样的车,只有当官的才坐得起。13年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1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1998年开始,中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中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⑦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中华大地上涌动的姹紫嫣红时装潮,正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着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时装展览台上的风采隔日便成为街头时尚。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中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十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量都在10%左右。成衣消费率从1995年的84.8%上升为2000年的93.6%,上升了8.8个百分点。
  ⑧高起来的文化程度 13年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和关注的热情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到走上工作岗位,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均有长足发展。今天,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也明显增多,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升学率从1990年的74.6%上升到2001年的95.5%。从1990年到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60.9万人增加到26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2%。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⑨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13年前的中国人,既没有太多的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即使出去走一走,活动的范围也很小。而今天,一到“黄金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人如织。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还“周游列国”。旅游正为中国人的新时尚。
  198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达到7.8亿人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广大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5年增长167.6%。
  ⑩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中国人与亲人的交流方式。奢侈一点的只是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一年不写信的人,不在少数。人们的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不仅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计算机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13年前,家里装一部电话,还是被人羡慕的对象。但到今年7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位居世界第一。1998年我国刚刚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今天手机的用户数达到1.8亿户,雄居世界榜首。在20世纪90年代初,知道“上网”为何物的人恐怕寥寥无几,现在中国平均每周至少上网1小时的公民已经超过4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三位。
(1)生活方式改变归根到底是什么在变?为什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2)请调查你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听听他们和你这般大时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科目:初中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上个世纪的历史,回答下面的有关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又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科目:初中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上个世纪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又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科目:初中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的历史,结合图片,回答下面有关向题; (1)第—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请你说一说对这一格局的评价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又形成了两极格局结合下图,说一说50~60年代美苏争霸的基本状况怎样?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发生这种变化的事件有哪些? (4)当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如何?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做?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