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空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法吗?

修学课三十七  【音像】自《道次第》51讲20:52“我们上一次讲到了皈依三宝”,至52讲  【内容】知三宝功德:佛功德修学课三十八  【音像】自《道次第》53讲,至55讲18:12“接着讲第四大点”  【内容】知三宝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知三宝差别、自誓皈依三宝、不皈依余处.....................................【菩提大道之十七】济群法师三、如何修习皈依  修习皈依,包括知三宝功德、知三宝差别、自誓皈依三宝、不皈依余处四个部分。其中,又以知三宝功德为重点。为什么很多人将佛教视同迷信?这一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佛教徒的信仰是没有深度的。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皈依后,对三宝同样仍缺乏认识。  按照《道次第》的架构,在认识三宝功德前,还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认知:  第一、认识到暇满人身的意义。这个意义究竟有多大?应该说,整个宇宙的财富都无法与这一身份所蕴含的潜能相比。因为再多的财富都是有为、有漏和有限的,而暇满人身却能使我们成就佛果的无量功德。皈依,正是开发人身价值的起点。  第二、念死无常。生命如此脆弱,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面对死亡,一切亲人和财富都无法挽救我们,唯有佛法才是唯一的护佑。从这个意义上说,皈依才是人生真正的保险。世间任何保险,最多只能在我们死后给家属一点补偿,或是料理一下后事,能保证我们不堕落恶道吗?能保证我们投生善趣吗?显然不能。能够给予我们这些保障的,正是皈依而不是其他。  第三、念三恶道苦。当我们活着时,总觉得恶道苦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甚至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佛陀告诉我们,死亡离我们不过是悠悠一息!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而这个来生,很可能是在恶道备受煎熬。即使有幸得生为人,也未必有现在这种听闻佛法的机缘。看看世间,人们或是被烦恼折磨,或遭受病痛折磨,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小苦尚且难以忍受,何况是如此惨烈的恶道之苦。认清这一点,自然会生起强烈的皈投之心。  具备这些认知基础,就会看到自身处境是多么危脆。无尽轮回中,我们始终在苦海漂泊沉沦。就像流落汪洋的遇难者,好不容易遇到一艘救命之舟可以倚靠,如果不赶紧登上船去,就会在水中继续沉沦。我们现在生而为人,又能听闻佛法,就像漂泊中遇到的救命之舟,所以要赶快寻求拯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三宝拯救,而不是其他呢?这就需要认识到三宝的功德。  1.知三宝功德  忆念三宝的内容,在声闻乘和菩萨乘的经典中都有很多记载。如《阿含经》的六念法门,及《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都是在帮助我们忆念三宝功德。世人选择任何一种依赖,都是因为看到它的利益,选择职业或婚姻对象,也是认识到对方的好处。同样,我们唯有认识到三宝功德,才能义无反顾地皈投依靠。  ① 佛功德  首先,是忆念佛的功德。其中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忆念佛陀的身功德,二是忆念佛陀的语功德,三是忆念佛陀的意功德,四是忆念佛陀的事业功德。  【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相好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这是忆念佛陀的身功德。佛陀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是不生不灭的空性;报身,是由佛陀智慧功德所成,包括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分别是佛陀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和为十地菩萨说法变现的身相;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是应众生机缘而化现的佛身,也就是在人间说法布教的释迦牟尼佛。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端,正大庄严。妙,妙目流盼,从任何角度瞻仰,都像是望着自己。首先,赞叹佛陀的相好庄严,尤其是眼睛,端庄美妙,如甘露般清澈无暇。又像在秋夜无云的晴空中,有数不清的星星点缀其间,星罗棋布,闪闪发光。佛典记载,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也是印度人所认为的圆满相貌。除佛陀外,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相,如《金刚经》所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同样是三十二相,佛陀和转轮王是否无二无别呢?当然,还存在是否圆满的问题。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能仁,指佛陀。佛陀的身体为紫磨金色,披着庄严法衣,仿佛金山顶上有彩云围绕一般。紫磨金,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金中极品。磨,又有无垢浊之意。经中常以此赞叹佛陀的肤色高贵纯净,所谓“巍巍丈六紫金容”。  “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陀虽不以世间的各种饰品庄严其身,却自然显现圆满庄严的面容。即使没有云彩遮蔽的月轮,其光明和圆满也无法与之比拟。  “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陀的口型有如莲花,在阳光照耀下绽放。蜜蜂看到后都误以为是莲花,毫不犹豫地停留其上。这是说明佛陀口型的完美。  “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珂,玉名,形容洁白。姝,美好。佛陀的脸和身体一样,也是紫金色的,而牙齿则如美玉般洁白美好,犹如金色的峡谷,无垢月光映照其中。  “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应供,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因圆满悲智二德,应受人天的供养和尊敬。轮相,即千辐轮相,为三十二相之一,象征佛陀广转法轮。佛陀应供时,右手托钵,掌中有千辐轮相。对于在生死苦海中恐惧不安的有情,佛陀以他的双手一一抚慰,救度众生脱离轮回。比喻佛陀以慈悲、智慧引导众生,令得解脱。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游行,游化四方,说法度众。佛陀在各地游行时,脚印如同莲花般显现在大地上。仿佛是以模具印上的,又仿佛是用画笔精心描绘的,真正的莲花也不如它美妙庄严。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此处只是引用一个简单的偈颂而行礼赞,学人可以据此忆念佛陀功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马鸣菩萨所造的《佛所行赞》,及佛典中有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内容。因为这种相好并不是凭空得来,其中的每一种,都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修行所感得,是佛陀功德的显现。所以,忆念佛陀的身相不是像追星族那样,对偶像的俊美外形生起欢喜或执著,而是由此忆念佛陀功德,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  接着,讲述佛陀语言的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在同一时间,各以不同观点向佛陀提出问题。  “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相应之慧,是佛陀所具有的遍知能力。虽然问题各不相同而又同时发问,但佛陀在刹那间已遍知一切并领纳摄受,以一种音声回答一切疑问。而听法者也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回答,觉得佛陀是单独针对自己所作的开示。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虽然佛陀只是以一音说法,但众生却能随类得解,疑惑冰释。  “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对于这一甚深稀有的功德,我们要反复忆念。决不能以凡夫有限的经验轻易否定,或将信将疑。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正如《谛者品》所说:诸多有情同时向佛陀提出艰深费解的疑问,而佛陀能在一刹那间全面了解,遍知无余,并以一种声音回答所有问题。因为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微妙之音演说正法,救度众生走出轮回,所以要用无量的善巧方便广转法轮。  通常,我们只能听一个人说话,勉强可以同时听两三个人说话,如果有更多人同时说话,还能听得历历分明吗?因为凡夫心有所住,故作用狭窄,只能做一件事或了解一个对象,一旦兼顾其他,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而佛陀所具备的遍知功能,则是心的本然状态,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作用是建立于遍知而非念头之上,是以佛陀才能同时聆听所有提问,以一音解答一切。  【意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  如彼赞(麻的止遮《赞应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佛智遍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于一切种相),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亦先礼大悲。”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悯。”应如是思惟之。  这一段是讲述佛陀意业的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种。”佛陀意业的功德,有智慧和慈悲两种。虽然佛陀具有无量功德,但无不含摄于悲智两大品质。因为智慧,故能不住三有,解脱自在;因为慈悲,故能不住涅槃,广度众生。  “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如所有性,为一切现象的如实性,即空性。尽所有性,指缘起的显现,即俗谛的差别。庵摩罗果,产于印度的一种水果。因为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故能彻见所认识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它们的实质还是显现,都像观看掌上庵摩罗果那么一目了然。本质和显现代表法的两个层面,并不是两个东西,因为显现不曾离开空性,空性也不曾离开显现。佛教正是据此建立真俗二谛,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因为智慧圆满,所以对于一切法的实质和显现都能如实认知,没有丝毫障碍。换言之,对于所观察的一切境界,佛陀以他证得的智慧,都能了了分明。  “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除佛陀以外,世间其他圣贤即使知识再渊博,终归是狭隘而有限的,无法遍知一切。因为常人的认知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已经过我执的设定和处理,这种经验再丰富,也无法了知无限的宇宙,因为有限是不能认识无限的。而佛陀已将这一设定彻底去除,呈现出心本具的遍知能力。一旦开发这种能力,一切所知境界对我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为宇宙也是心所幻化的,是内心的一种显现。  “如彼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在《赞应赞》中所说: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遍知一切。除佛以外的一切哲人、宗教师乃至声闻、缘觉、菩萨,只了解他们所知道的那一部分,即使能在这部分不断深入,却不能遍知一切。  “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三时,从时间上说明一切法。《赞应赞》又说: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空所摄的法,即一切缘起显现的幻相,在佛陀的境界中,就如观看掌中庵摩罗果一般分明。《楞严经》也告诉我们:宇宙的山河大地,不论多么复杂,总归是有限而非无限。在我们心灵世界中,这些不过是呈现于虚空的一片云彩。  “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动,指有情。非动,指无情。一切有情和无情的差别,一法和多法的差别,在佛陀的境界中,有如风儿吹行于虚空,没有任何障碍而能完全了知。  以上,赞叹佛陀无碍的智慧。接着赞叹佛陀无限的慈悲。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佛陀的慈悲是怎样的呢?就像众生被烦恼所缚而不得自在那样,佛陀被大悲所缚,也会不得自在。但我们要知道,佛菩萨的大悲所缚和凡夫的烦恼所缚是不同的。因为凡夫心是有我、有限、有所得的,当我们被烦恼所缚,这种不得自在是痛苦而纠结的。但佛陀的悲心是无我、无限、无所得的,这种品质无论对自身或是有情,唯有利益而没有损害,唯有快乐而没有痛苦。所以,“能仁为大悲系缚”只是比喻佛菩萨时时处于无尽悲愿之中,并不是说悲心使佛菩萨过得不自在。  “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对于佛陀来说,只要看到众生苦恼,悲心就自然产生作用,而且连续不断地产生作用。那么,众生能否接收到这一悲心?这要看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我们的心不能与之相应,那么,佛陀的显现对我们也是虽有若无的。就像在封闭的室内,再灿烂的阳光也无法照射进来。所以,我们不要觉得佛菩萨没有做到“千处有求千处应”,还要检查一下自身是否敞开心扉,是否具备接收的条件。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百五十颂》说:六道一切众生都被我法二执和无明惑业所缚,这种迷惑和束缚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为了解除众生的这一束缚,佛陀时时安住于大悲心中,不断地随类化现,寻声救苦。  “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过患,但不忍有情处于三界火宅,而发心在轮回中救度他们。实事求是地说,度众生的确是一桩苦差。因为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的无明中,活在自己的感觉中,即使为之传授各种法门,也未必有信心接受。很多出家人也是如此,整天跑来跑去,最后只跑出了一身习气。对于弘法者来说,如果没有无所得的心,没有强大的愿力作为支撑,弘法热情很快就会退失。  “为当先礼佛,亦先礼大悲。”因为大悲是佛陀不共声闻缘觉的特有品质,所以,当我们准备礼佛的时候,首先就要礼敬这种大慈大悲的品质。在汉地,观音信仰极为普及,但多数人只是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却不曾想到,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悲,才是忆念观音的意义所在。观音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这种“无缘”和“同体”的,这就必须对空性有所体悟。因为凡夫还有我执,内心是二元对立的,我是我,他是他,怎么可能对他人感同身受?唯有将我们附加其上的所有设定撤掉,才能真正体悟到同体的体性。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悯。”又如《谛者品》所说:众生处在愚痴的黑暗中,无始以来,时时被无明遮蔽内心,不见天日,不得自在。佛陀见到这些之后,生起深深的悲悯之心。  “应如是思惟之。”我们要这样思惟佛陀的慈悲,由此强化对三宝的景仰和崇敬之心。我们虽是佛弟子,但对佛陀的景仰甚至比不上那些追星族,这是特别需要加强的。忆念佛,一方面是强化佛菩萨在我们内心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成就某种心行。称念地藏菩萨,是念大愿力;称念文殊菩萨,是念大智慧;称念观音菩萨,是念大慈悲。这些品质每增长一点,我们就离佛菩萨更近了一点。  【事业功德】  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常念三宝),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后,再)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  然我等对佛之智,(通常人对佛信念,每)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  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这一段说明佛陀事业的功德,也即佛陀给予众生的无量利益。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佛陀的事业,就是以身语意三业,从不间断地利益众生。这一悲愿不是自然而有的,如果因地没有发起愿菩提心,证得空性后就会入般涅槃,独自解脱。所以说,十方诸佛的成就都离不开因地的愿力。因为具有愿力,才会广行六度。虽然佛陀的事业是任运无间的,但这种任运是从作意开始,训练到一定程度才会任运自如。  “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如果所化对象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教化和救度,佛菩萨将令他们离苦得乐。凡是应该做的,都会一一做到。之所以要强调因缘,因为度众生是缘起法,虽然佛菩萨悲愿无尽,但众生也要有被度的因缘,否则也是难以见效的。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正如博多瓦所说:如果能够时时思惟三宝功德,信心将不断增长。身心逐渐清净之后,方能感得三宝加持。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学佛五年,佛回西天。”为什么信心会逐渐退失?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以思惟进行强化。三宝代表着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这些内涵不是短时间就能了解的,必须通过不断观修,生起由衷的向往之心,进而依法行持,净化身心。只有当我们成为合格法器后,才能完整领纳法义和加持。  “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那么,在获得定见之后,进而能发起至诚皈依,并于所学如法修习的人,所做的一切都将为佛法所摄。我修学多年,接触的法门也不少,最后发现:皈依才是最根本的,也是佛教所有法门的依止。有人说,我现在的弘法是每况愈下,早期是讲唯识,接着提倡发心,现在强调皈依,看起来似乎是由深至浅,而不是通常的由浅至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越学越觉得基础必不可少——如果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之本;如果不重视发心,则将失去修行之本。不少行者乐于谈玄说妙,却不重视基础建设,这是无法与修行相应的。就像一棵树,如果不注意根部养护,树又岂能成活?  “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在此,宗大师指出了一个至今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虽然声称信佛,但对佛陀智慧的信任,甚至比不上对一个算卦者的信任。如果某个算卦者说:你今年运气极好,平安无事,听者就会心安理得地离去。如果算卦者说:你今年将有大难临头,为了消灾免难,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听者必然竭力照办。如果未能按算卦者所言行事,就会暗自寻思:我没有完全按他所说的去做,只怕后果堪忧。于是乎,就为此闷闷不乐。这种现象看似可笑,在现实中却屡见不鲜。事实上,我们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如果是佛陀告诫我们,这些和这些是应该做的,那些和那些是不应该做的,对于这些规范和教诫,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甘愿依从?倘若未能做到,内心是否也会感到不安?  “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洵,实在。遗憾的是,人们非但没有感到不安,反而说:经中虽然这么说,但以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佛陀所制已无法实施,应当按现有的实际情况来做。轻易舍弃佛陀言教,师心自用,以自己粗浅甚至错误的认识作为前行。如果我们认真反省一下,可知以上所说并非污蔑不实之辞。凡夫心是非常善于自我保护的,当我们不能依教奉行时,会立刻为自己找到开脱的借口。这种做法,只能说明我们对三宝尚未具有足够的信心。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即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彼,此处指对佛陀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思惟佛陀所成就的种种功德,令心生起决定胜解。当我们对佛陀具足信心之后,对法和僧也要具足对佛陀那样的信心,这是皈依的关键所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哪里还谈得上其他?能够令我们的观念和心行为之改变的皈依,也必然无从生起。换言之,那样的皈依只是流于形式,并不具有相应的内涵和力量。  以上,从身、口、意、事业四方面介绍了佛陀所成就的功德。因为佛陀出世,才会演说教法,建立僧团,才能使众生“依止善知识,依法得解脱”,这也正是忆念佛陀的意义所在。我们皈依三宝,就要对三宝生起强烈的依赖感,就像身处险境期盼救护那样急切,这样才会完成人生重心的调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将原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三宝为中心。如果只是随便转换一个生活重心,比如孩子,比如事业,那仍是我执的延伸,仍将调动原有的串习。唯有以三宝为人生重心,才能从自我的建构中跳出。做到这一步,修行也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  学佛,无非是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其中,最难的是舍凡夫心。古人讲: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事实上,大事已明也是如丧考妣。因为见性只是修行的重要开始,之后还要修道,还要经过初地到十地的不断提纯,才能完成凡夫到圣贤的蜕变。转移人生重心,正是对治凡夫心的捷径。这样,三宝才能逐渐在内心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对三宝的信任有几分,佛法在心中的地位就有几分,修行才能有几分相应。如果对三宝没有充分信心,即使皈依,观念和心态也不会发生改变。所谓的修行,也将成为串习的延续。  ② 法功德  法功德者(思惟法功德),应敬佛之因相(当从佛功德之因相著想)。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皆由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  在忆念佛陀功德之后,还要思惟法的功德。  “法功德者,应敬佛之因相。”忆念法的功德,主要是为了恭敬成佛之因。  “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灭谛,指证得涅槃。道谛,指证得涅槃的方法。佛陀所具有的无量功德都是从教证二法而来,通过灭道二谛的实践,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成就种种修行功德,由渐修乃至现量证得诸法实相,最终成就佛果。其中,教法主要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偏向于理论层面;证法主要是引导我们调整心行,偏向于技术层面。  “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所以我们要不断思惟法的作用,这也是《摄正法经》所说的。唯有认识到法的作用,我们才能提起修法的意乐,否则是很难持之以恒的。  我们要认识到,佛陀不是由出身或种族决定,也不是由谁赐予的身份和地位,而是由亲证诸法实相所成就。所以说,法就是成佛之因。或许有人会说:如果那样的话,佛陀未出世之前,法又从何而来?须知,法是代表着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规律,如无常、因果、缘起等,不论佛陀出世与否,这种规律是亘古不变、法尔如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并不是真理的开创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法在世间的流传,又有赖于佛陀的开演和弘传,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佛因法而成就,法因佛而传世。我们敬法,就是对成佛之因表示恭敬。  ③ 僧功德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而生,应)于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僧,意为和合众。从广义上说,包括贤圣僧和凡夫僧,此处特指前者。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于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贤圣僧,他们也是因为依法修行而成就。我们忆念僧,就是要忆念他们的如理修学、依教奉行,这是《摄正法经》所说的。  贤圣僧的体性,就是解脱和空性慧。所以,念僧不是为了忆念某个僧人,不是为了和他们搞好关系,而是要以他们为榜样,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  2.知三宝差别  如《摄抉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三宝的功德,还要了知三宝的差别,如佛和法的差别,法和僧的差别。  “如《摄抉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正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我们要认识到三宝之间的差别,从而生起皈依之心。  关于三宝差别,《瑜伽师地论》分为六点,宗大师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加以引用。分别是:  一、因相差别:即佛、法、僧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佛与法是互为因果的,诸佛因证得法性而成佛,故法是因,佛是果;又因佛陀宣说教义而有法的流布,故佛是因,法是果。法和僧的关系也是如此,僧依法修行而证果,故法是因,僧是果;僧修学、继承并弘扬佛法,故僧是因,法是果。  二、事业差别:诸佛出世的唯一目的就是宣说正法,引领众生走向解脱。法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真相,断烦恼、开智慧。僧的作用,则是住持正法,教导众生依法修行。  三、信解差别:对佛的信解,主要是建立在恭敬供养的基础上;对法的信解,是建立在真实修行的基础上;对僧的信解,则应了知僧是佛和法的统一体,既具备佛的内涵,也具备法的内涵。  四、修行差别:对佛要恭敬承事,对法要依教奉行,对僧也还是要恭敬承事。  五、随念差别:根据佛、法、僧所特有的功德,时时随念,勿令忘失。  六、生福差别:了知佛、法、僧三宝所成就的不同福德。  三宝中,佛和僧是有情,法是无情。对佛和僧的恭敬供养是依有情生,对法的恭敬供养是依无情生。大乘佛教的很多观修法门,都是通过对佛菩萨功德的观修来调整心行。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以佛菩萨的悲智二德为所缘境。在忆念过程中,念念将自己融入其中,由此完成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的修行。了知三宝功德的差别,能令我们对三宝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学皈依。  3.自誓皈依三宝  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法之涅槃为正修行,僧则为皈依之行伴。  认识到三宝功德后,就要发愿以三宝作为皈依对象和生命目标。  “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法之涅槃为正修行,僧则为皈依之行伴。”这一誓言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发誓以佛陀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二是发誓以佛法作为解脱的途径,三是发誓以僧人作为修行的引导。我们以佛为皈依对象,但诸佛也是依法得解脱,所以,依法才是“正修行”。如果把佛比做医生的话,那么法就是令我们恢复健康的药方,僧则是照看我们并随时给予帮助的护理人员。  皈依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但仪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过分隆重会使人仅仅被仪式吸引,忽略一些实质内容,反而不容易得到皈依体。皈依的核心,就是在十方三宝前宣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世时,通常由弟子们在佛前自誓。因为他们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所以,自称三皈即可成为佛子,相关记载在《阿含经》中时常可见。其后,由于学人根机转劣,信心不坚,仅依自誓皈依就显得力量不足了。所以,皈依仪轨也逐渐增加了更多内容,帮助学人获得皈依体。如道宣律师在《四分律行事钞》中制订的皈依仪轨,就包括了忏悔、发愿、皈依等内容。  首先是忏悔。皈依之前,须忏悔无始以来所造恶业,通常是念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发起真诚忏悔之心。  其次是发愿。皈依体的高下就取决于皈依的动机。如果为求人天善果而皈依,所得为下等皈依体;如果为解脱轮回而皈依,所得为中等皈依体;如果为自利利他、救度众生而皈依,所得为上等皈依体。汉传佛教为大乘,故发愿部分是念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三是正授皈依,这是仪式的核心内容。皈依之前,首先要思考皈依的意义,思考皈依和未皈依的区别。我觉得,受持皈依就像给佛像装藏一样,是给我们自己装进解脱的种子、菩提的种子。这些种子是由佛陀及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也是修行的根本力量。  心是皈依的载体,以什么心宣誓皈依,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皈依体。此外,皈依时是否有清净心,是否听清皈依师的开示,也是得到皈依体的关键。在皈依过程中,对三皈的誓言必须一字一句地听清楚,令心与和尚所言相应,是为心境相当。如果没有听懂或答非所问,是不得皈依的。所以,那些只填一张皈依证,甚至只起一个名字的所谓皈依,都是不如法的。  关于皈依,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宝,而不是某个师父。第二,三宝是统一的整体。现在佛教界有一些二宝居士,认为某些出家人素质还不如自己,觉得只要皈依佛和法即可解脱。民国年间的支那内学院就有这一倾向,认为出家人多是自了汉,故居士也可传授皈依。关于这个问题,太虚大师曾撰文予以批驳。须知,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佛陀入灭后,佛法还能延续至今,正是仰赖僧宝的住持和弘传。如果不皈依僧,皈依体尚且不得,就谈不上进一步的修行了。  4.不皈依余处  了知内外之大师、教法、学徒等之胜劣已,唯皈依三宝,不皈依于与此不顺之大师等。此内外差别中,大师之差别者,佛垢净而德圆,余教之师则与是反。  如《胜出赞》(如土顿尊者所著《殊胜赞》)云:“我舍余大师,而皈佛世尊。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彼赞)又云:“于诸外道教,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我心愈信佛。其非遍智宗(谓外道非一切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皈依的本身,也包含着不皈依。我们确认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也就意味着不皈依三宝以外的一切,这是需要作出明确抉择的。往往听到有人说,所有宗教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教人为善的,信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对一个非佛教徒来说,这种观点只能说明他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深入。但对一个佛弟子来说,这种观点就会使他失去皈依体了。  “了知内外之大师、教法、学徒等之胜劣已,唯皈依三宝,不皈依于与此不顺之大师等。”当我们通过思考,将佛法和其他宗教作了种种比较,如教主、教法和弟子的优劣,认定唯有三宝才是人生尽未来际的依赖,不再皈依三宝以外的、与之不相应的各种宗教和教主。选择信仰,就是选择生命的归宿。既然是归宿,必定是唯一的。所以皈依也是一种承诺,既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十方诸佛的承诺,那就是“皈依佛,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此内外差别中,大师之差别者,佛垢净而德圆,余教之师则与是反。”内,指佛教,自对于他教而曰内。外,指佛法以外的其他宗教。在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差别中,各自的教主就存在差别。相比之下,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究竟圆满断德、智德和悲德,世间一切功德莫不涵盖其中。而其他宗教的领袖并不具备这样完美的人格。  “如《胜出赞》云:我舍余大师,而皈佛世尊。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世尊,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正如《胜出赞》所说的那样:我舍弃其他宗教的教主,一心皈依佛陀。为什么选择佛陀为皈依处呢?因为他已断除人格中的所有过失,而且具足一切功德。修行,无非是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舍凡夫心,即能无过;成就佛菩萨品质,即能具德。  “又云:于诸外道教,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我心愈信佛。其非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胜出赞》又说:对于各种外道教法进行客观思考和反复细致的比较之后,我的向佛之心更为坚定。那些未能遍知一切的宗教,被错误思想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扰乱了心智。因为心智受到干扰,就不能有如实的认识,也就不能发现一切宗教皆未超乎佛法之上。换言之,就是被已有的狭隘认识所障碍,这也是现代人接受佛法的最大困扰。从佛教角度来看,是属于八难之一的“世智辩聪”。看似很聪明,实际却是一叶蔽目,不见真相。  所以说,这种抉择需要有相当的辨别能力。随着闻思的增广,随着修学的深入,才能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真正了知佛法的究竟圆满。
信箱:(咨询)
(认证、投稿、纠错)
【济群法师】
【菩提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皈依正确念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