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为什么那么强会失败

敦刻尔克撤退是否德国二战失败的根源?如果德国当时坚决虐杀30万人的话会怎样?
11回复 1339浏览
如果德国当时虐杀了英法30多万人的话,那么结局如何?英国不用说了,肯定收不住,投降就可以了。苏联肯定会防不住德军,因为德国空军如果木有那么大的损失,就不会让苏联收住moscow了,因此苏联是必败的!米国的话,想赢战领了整个欧洲的德国和日本的自慰军,就难了!
很惋惜么?
广大妇女的福利》》》
英国绝对不会投降。 空袭英国是败招。 不空袭英国,不进攻苏联,集中打击英国在北非的军事力量。
结果就是依然打不过英国海军...二战英国舰船更多的是被德国水雷击沉 而不是德国舰队 打不过英国海军就占领不了英国 英美一联军德国依然完蛋 因为猪一样的盟友
再见 昔日老大!祝你好运 我会记得你在遛马的点点滴滴
我觉得德国战败的根源和敦刻尔克关系不是特别大,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战败的根源是对苏俄的战争。其实我觉得德国进攻苏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他们的失败了。希特勒太低估了苏联的国力和战略纵深,他和当年的拿破仑犯了一样的错误,都是低估了北极熊的实力和耐力!
感受痛苦吧,体验痛苦吧,接受痛苦吧,了解痛苦吧。不知道痛苦的人是不能成长的!一切都使我们醒悟:人类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互相理解的愚蠢生物。
过程可能比较曲折,但是对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太平洋战争前美国海军只有7艘战斗航母,二战结束后除开被击沉的还有29艘,这还没有算上因战争结束被取消的订单。如果再把一百多艘护航航母也算上就更夸张了...美国一参战就已经决定了结果了,这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
如果希特勒能有毛的政治能力那绝对打赢了。毛不会一边搞清理政策一边打仗也不会让资本家插一脚 更不会让将军和他不停吵架。发自手机虎扑
我是生活的奴隶,它用鞭子驱赶我前进。
引用6楼 @ 发表的:
如果希特勒能有毛的政治能力那绝对打赢了。毛不会一边搞清理政策一边打仗也不会让资本家插一脚 更不会让将军和他不停吵架。
你元首的愤怒看多了吧 吵架
干嘛非得虐杀,我进攻你不投降被打死谈不上虐杀,觉得没希望投降了德军干什么杀他们,关战俘营就行了。
最喜欢德国国家队
引用7楼 @ 发表的:
你元首的愤怒看多了吧 吵架
古德里安就和希特勒吵架半个月去基辅还是莫斯科 后来他自己说时间被耽误。不止如此在41年7到9月参谋部和最高统帅部一直再吵 希特勒在此期间又得了疟疾 等他出院发现时间又被耽误。去看写总参谋部的两本书和希特勒传发自手机虎扑
我是生活的奴隶,它用鞭子驱赶我前进。
我觉得打败德国的是意大利.
如果这三十万人栽在敦克尔克英国佬可能撑不了多久,但老美肯定会在西线战场投放更多的军事力量,东线战场低估苏联的战略纵深了,斯大林戒心肯定是有的,之前还拿下芬兰,只能说战前内部清洗损伤太大,不然不会让德国人直接窜到乌克兰,后来苏军恢复元气形势就倒转过来了发自手机虎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73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144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80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69人参加识货团购259.00元50人参加识货团购329.00元431人参加识货团购1399.00元81人参加识货团购429.00元270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73人参加识货团购247.00元18人参加识货团购109.00元122人参加识货团购49.00元15人参加识货团购308.00元二战纳粹德国战败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从1939年9月1日开始到1940年6月17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横扫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七国军队,将英国远征军赶回不列颠,占领了西欧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一时主宰了西欧大陆。在1941年6月22日到12月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再次凭借闪击战的利剑将苏联巨人刺得遍体鳞伤,歼灭了超过300万的苏军,其中基辅战役更是战史上空前绝后的合围战,光是俘虏就多达66.5万人,到次年初兵败莫斯科,德军将战线从战前的东普鲁士-波兰-罗马尼亚一线推进到列宁格勒-维亚济马-基辅一线,深入苏联国土850至1200公里,取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战果。1942年,纳粹德国发展到了顶峰,势力范围北到列宁格勒附近,南达北非,东至伏尔加河,西临大西洋(法国布列塔尼半岛)。
可仅仅三年后,第三帝国便在西方盟军和苏联红军的联手打击下土崩瓦解,德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全面溃败,帝国元首希特勒于苏军攻占柏林前夕在柏林的地下室中自杀,德国境内许多城市毁于战火。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在短短几年内由最初的“辉煌”走向最终的失败呢?根据近几年所接触的史料和半年多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接下来我将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浅析德国战败的原因。
政治原因:
&&&&&&&&&&
纳粹党的专制与希特勒的独裁
纳粹党魁,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党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前身是德国工人党,1920年更名为纳粹党。原本这只是个小政党,后于1933年在希特勒领导下赢得议会大选,开始执政,魏玛共和国时代从此结束。1933年2月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很多证据表明该案由希特勒阴谋操控)后,希特勒趁机打压共产党及其他政治势力,并冻结公民自由权,德国进入纳粹极权时代。在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完全控制了德国,并一步步开动战争机器,将德国推向战火之中。
纳粹党能够上台,与其承诺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有关。针对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对德国的沉重打击,纳粹党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德国很快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失业人口由600万人减少到200万人,这些立竿见影的措施赢得了大批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德国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引起了民族主义者们的不满。纳粹党利用这一点不仅对外不再承认也不再支付赔款,还为被凡尔赛和约严重束缚的德国战争机器松绑,不断打“擦边球”发展军备,扩充军队人数,起用了一批拥有新型战略战术理论的将领和青年军官,并在国内鼓吹军国主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三十年代的德国在纳粹党领导下处于一片狂热之中,充满对外扩张的杀气。与此同时纳粹在国内一党专政,架空了议会,并压制一切反对声音,将异见人士关入监狱,因次任何反战反军国主义的声音都消失了,德国处于对世界极度危险的状态中,这让德国人在战争初期赢得很辉煌,也让他们最终败得很惨。
作为党首的希特勒自然是个独裁者,是个典型的独裁者,他容不得任何刺耳的声音。希特勒的独裁是一步步上升的,在兴登堡总统还在世时,他还有所收敛,等到兴登堡去世,他便越发肆无忌惮,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兵不血刃的扩张胜利(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进军莱茵区)后,他的威望逐步提高,也越发地自大,他独裁之下的一意孤行和狂妄自大的性格对后来军事行动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这主要表现为对将领的不信任和对军事行动的过多干预。莫斯科战役中,因为反对他就地固守的命令,装甲部队指挥官霍普纳被处死,战功赫赫的古德里安和他的上司博克、龙德施泰特被撤职(古德里安过早离开东线战场对德军是巨大的损失);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由于他反复无常的命令,德军没能抢占斯城,造成了后来的鏖战及三十万德军被歼的后果;库尔斯克及诺曼底战役中,他在军事上的独断专行同样给德军造成巨大损失,就不一一详述了。
&种族主义: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与在东欧的民族政策
& &屠杀犹太人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和灭绝性政策是世界历史上罕有的罪恶,二次大战中大约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国人屠杀,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是用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的,关于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不做介绍,我想探讨一下纳粹德国采取这种迫害政策的原因。由于宗教冲突,欧洲历来存在反犹主义,而推行种族主义的希特勒领导纳粹党上台后,这种反犹情绪在德国便更加激烈,再加上为了清除这些控制了德国部分政治经济的“外来势力”,希特勒便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清除了这些眼中钉,也赶走了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对德国核武器研究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家。从道义上讲,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直接将纳粹德国置于不义的的地位,也决定了他将被世界所唾弃,成为全球反法西斯国家的公敌。比道义更惨重的损失是德国失去了一大批优秀的犹太人科学家,其中就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物理学天才,这让它们失去了率先制造出核武器以号令天下的机会。
而德国在东欧实行的民族政策则使他们失去了战胜强敌苏联的机会。苏联在兼并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后一直对这些地区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人民生活在恐怖的气氛中,温饱难以保障,在虐政之下怨声载道。因此德军入侵苏联时,这些地区的许多人民像欢迎解放者一样欢迎德国人,当时柏林有些人认为如果对这些地区采取怀柔政策,给他们宗教和经济自由,建立一个自治政府,是完全有可能把这些人争取来与德国合作的,如果这么做了,将使苏联政权逐步瓦解崩溃。我暂且不评论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效,但看看德国人采取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做法,是比苏联更残酷的压迫剥削,德国人将这些土地产出的绝大多数粮食供应军队和本国的需求,对占领区人民只留下“绝对必要的数量”,除了强征粮食,德国人还奴役占领区人民,将他们强征到德国当劳工,为其战争机器服务,这些劳工多数遭到非人待遇,能活下来的很少,当占领区人民意识到德国人要奴役他们,他们自然就站到苏联一边,许多人参加了敌后游击队,配合主力苏军作战;等后来苏军解放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些地区又有大量年轻人参军,迅速补充了苏军战损的兵力,在战场上给德军沉重打击。
纳粹还准备在征服苏联后采取更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消灭他们认为是劣等民族的斯拉夫民族,好在斯拉夫人捍卫了自己的国家并最终击败侵略者,才没让一场更恐怖的屠杀上演。
&&&&&&&&&&&&
&&不得力的盟友
我们不妨来看看轴心国势力和同盟国的对比。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主要有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这么几个国家,其中西班牙在二战中一直保持中立,并未参战;而同盟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多达51个,主要参战大国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自由法国等,从国力及军事实力的对比上看,同盟国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德国的盟友多是不中用的货色,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打先锋和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德军,意大利和众仆从国军队只能帮助保护侧翼,承担部分占领任务,打起仗来大多数是一触即溃,意军更是在巴尔干战事中连希腊军队也打不过,最后不得不由德军介入一举定乾坤。因此轴心国实际上只有德日两国在苦苦支撑,难怪明智的瑞典国王在战前便看出从势力组合和实力对比上德国必将战败。
盟国军队战斗力低下是一方面,更要命的是盟国给德军拖后腿。1942年3月,为保障轴心国从意大利通往北非的海上交通线,德国空军发动了对马耳他的空袭作战,马耳他是英国在地中海的的重要海空基地,对轴心国的海上交通线威胁极大。在德机长达数月的轰炸下,马耳他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目标了。希特勒在大意之下将夺岛的任务交给意军,而意军却一拖再拖,声称夺岛的“武仙作战”需准备三个月才能实施。在意军的拖延中盟军得到了喘息之机,派航母运来大批战机支援马耳他,德空军损失陡增,最终不得不放弃该作战。意军的这次拖延是致命的,盟军因此保住了马耳他,得以维持对敌方交通线的打击,隆美尔在北非眼巴巴地等待的一船船人员、弹药、油料和粮食被沉入海底,缺油少弹的北非德军于是在阿拉曼战役中战败,被赶到突尼斯;还有1943年7月至8月的西西里岛战役,因为意军作战不力致使形势吃紧,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希特勒不得不将正在库尔斯克作战的精锐部队党卫军第2装甲军南调前去救火,使得库尔斯克的攻势被迫停止,西西里最后也没能保住被盟军夺占;在战略上,战争后期由于盟友的相继战败德军不得不保持一定的兵力在后方执行占领任务,投入到前线的兵力更少。
日本的实力虽说比其他盟友靠谱,但其发动的突袭珍珠港的行动却把德国最不愿意面对的对手美国拉下水,希特勒表面对日军的行动赞赏有加,实际上却大骂被日本人出卖。也难怪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美国参战后如释重负地说:“我们赢了。”
第三帝国,一定程度上栽在盟友手里。
经济原因:
&&石油短缺
石油和煤炭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的两大能源。德国并不缺少煤,在鲁尔区就有大片煤田。但德国却十分缺石油,因此德国胁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上贼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控制两国境内的油田,尤其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在被德国控制后一下子满足了其三分之一和意大利的全部的石油需求。但这两个国家的油田并不能满足德国的战争需要,更不能掩盖德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于是苏联丰富的石油便成了所觊觎的目标,侵苏战争一定程度上是一场资源争夺战。
苏联境内的高加索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最大的是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1942年夏季德军向苏联南方发动重点进攻的目标之一便是夺取高加索的粮食和石油,掐断苏联人的能源通道,使苏军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同时为德国继续进行战争提供更多石油储备,最终苏联人保住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挫败了德国人的战略企图。
此后,盟军空军又对德国所控制的油田和石油工业进行了毁灭性轰炸,对德国工业和德军作战产生很大影响(关于盟军对德国石油工业的战略轰炸我将在后文详述)。1944年,苏军展开全线反攻,苏联红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和布达佩斯战役中分别占领了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匈牙利的油田,在空中和地面的双重打击下,德国石油产量从1943年的760万吨减少到560万吨,到1945年只有150万吨。德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飞机坦克将无法开动。1944年12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阿登反击战,希特勒妄图通过此战重夺西线主动权,并夺取盟军在比利时列日附近的丰富石油储备,德军一开始攻势凶猛,打得美军措手不及。但到了战役后期,负责突击的其中一支装甲大军第5装甲集团军因为油量耗尽而不攻自灭,加上东线苏军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策应盟军,德军不得不将主力东调,阿登战役就此失败。此后,拥有上万辆坦克的德军因为油料极度缺乏再也发动不起什么攻势,只能坐以待毙。
&&产能不足的军工业与盟军的战略轰炸
侵占法国后,德国控制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业,尽管如此,与主要对手苏联、美国等相比,德国的军工业产能仍显得相对不足,以德国军工业产量最高的1944年为例,这一年,德国的军工厂一共生产出战机39870架,坦克2.7和自行火炮万辆,火炮8.7万门;相比之下,美国在1944年生产出战机96318架,坦克和自行火炮2.05万辆,火炮约12.8门;苏联该年产出战机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在战机和火炮产出数量上德国处于绝对劣势,在坦克和自行火炮产出数量上德国表面上与美苏相差不是太大,但实际上由于战略和生产需要,德国生产的多是工艺较简单的防御性武器自行火炮,用于进攻的坦克尤其是像“虎”式、“豹”式坦克产量很低,前者总产量只有1355辆,后者是6042辆,与苏军的t34坦克洪流(逾5万辆)相形见绌。更要命的是,德国产出的大量飞机、坦克由于燃料不足(见前文&&/span&石油短缺&)无法投入战场,实际上成为了一堆废铁。
造成德国军工业产量相对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人的劳动热情不高。许多德国工人(还有大量战俘和强征的劳工)和占领区工厂的工人是在纳粹的胁迫下投入生产工作的,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温饱难以保障,每天超负荷工作还要受责骂乃至毒打,自然劳动热情不高。而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工人为正义的战争而工作,积极性不言而喻。
二是德国的许多武器工艺繁琐,像虎式坦克,虽性能出众,但工艺的繁琐制约了其产量,而苏联的武器都是工艺简单而实用的,加上其工厂数量多、规模大,集体化生产,所以产量较高;美国的武器不但高产而且性能优良,这多少也反映出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对德国工业的优势。
三是盟军战略轰炸对德国工业的巨大打击。如果说工人劳动热情不高、武器工艺繁琐还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国军工产能的话,那么盟军的战略轰炸打击则是致命的。盟军的对德战略轰炸最早是从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开始的;但真正开始大规模轰炸是在1942年2月哈里斯上将出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航空兵司令开始的,哈里斯主张通过轰炸敌人的城市搞跨军民士气来迫使敌人投降,这种“炸士气”的主张给德国许多城市造成巨大破坏,其中著名的轰炸有1942年5月对科隆的“千机大轰炸”和1943年7月对汉堡的轰炸。但“炸士气”的方法并没有破坏德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反而损失了大量轰炸机,引起了德国人更深的仇敌心理,哈里斯也被一些人斥为“屠夫”。
而美国空军高层则主张通过轰炸德国的工厂、交通系统等摧毁其战争基础。1943年1月,英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战略轰炸的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摧毁德国人的斗志,使其丧失军事抵抗能力。轰炸的顺序为潜艇工业、航空工业、交通运输系统、石油工业等。为执行这一决定,英国主张夜间面积轰炸(也即还是以“炸士气”为主),美国主张昼间精确轰炸。两国各行其是,双方很少协同。较为著名的轰炸有,1943年3~7月对鲁尔工业区和鲁尔水坝的轰炸,1943年10月14日对施魏因富特轴承厂的轰炸,1944年4月和5月对罗马尼亚进行的普洛耶什蒂大轰炸(使该地区炼油厂产能失去75%)。
1944年诺曼底战役发起前,盟军空军对德国的交通系统、导弹基地和军工业发起毁灭性打击,尤其是瘫痪了德国在西欧的铁路系统,严重影响了煤炭等资源的运输,间接造成了电力短缺,缺煤缺电导致大批钢铁厂无法正常生产,军工业陷于停顿,德国战时经济濒临崩溃;交通系统的瘫痪还造成德军调兵上的困难,难以驰援法国沿海地区,对诺曼底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盟军还对德国的石油工业展开更迅猛的空中突击,除了对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轰炸外,还对德国境内所有石油工厂进行空袭,到9月份,德国24个人造石油工厂中除少数几个还能生产外,其他的已被盟军炸毁。德国原油和合成石油工业遭致命性打击。
盟军在对德战略轰炸中损失巨大(损失轰炸机和战斗机约4万架),对于盟军战略轰炸的作用和成效,军事界一直有争论。我认为,盟军的轰炸给德国的工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尤其对石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轰炸卓有成效,不但打击了德国的军工业和战时经济,还间接地扼杀了德军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和强大空军,与地面进攻相辅相成,对德国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很大作用。
军事原因:
&对英战略的失策与英国人的杀手锏
&德国人对英战略的失策源于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和目光短浅。作为一个前陆军下士,希特勒虽有些军事天才,但并没经过专业的参谋业务培训,对大战略尤其是德国征服世界所必须规划的全球战略一窍不通。他不懂不要紧,他身边有的是通晓全球战略的人才,海军司令雷德尔就是其中之一。
雷德尔一直主张对英作战,通过全球战略肢解英帝国。1940年9月,当德空军还在不列颠上空与英军争夺制空权的时候,他就两次向希特勒建议对英国辽阔的海外殖民地发动进攻,通过夺取英国在地中海及中东地区的殖民地,掐断英国的经济命脉并获取一条新的从土耳其进攻苏联的通道(这一点显然是想博得希特勒的欢心),希特勒也同意他“总的想法”。但这个计划一开始就碰壁了,在进攻地中海战略要地直布罗陀的问题上,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再三拖延,向希特勒漫天要价,并在意大利进攻巴尔干失败后拒绝了这一计划,没有西班牙人的配合,进攻直布罗陀只能是空想。而希特勒的兴趣也开始转向进攻苏联的问题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希特勒放弃对英国的打击,很快希特勒接管了巴尔干战事,李斯特的12集团军占领了希腊,又由空降兵占领了克里特岛,将英军赶出了希腊,给地中海英军当头一棒;而德国海军的潜艇群则一如既往地对英国海上交通线实施打击,猎杀英国货船和大型水面战舰。1942年,这种潜艇战达到了顶峰,每月击沉70万吨盟军船舶,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造船厂每个月造出的船舶吨位也不足以弥补被击沉的船舶吨位。后来,在英美海空军运用反潜飞机,声呐,护卫舰等新型反潜装备的立体反潜战打击下,德国潜艇损失越来越大,战果越来越少,这种单一的潜艇战显然是不能够持久的,虽然它给英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在北非,为了挽救盟友意大利的溃败(意大利在1940年12月至次年2月的沙漠战中被埃及三万英军击溃,13万人被俘,英军攻至利比亚),保住轴心国在北非的利益,希特勒派出了隆美尔率领的一个轻装甲师和一百多架飞机的稀少兵力前去接管战事。狡诈的隆美尔很快制止了轴心国的颓势,将英国人赶回埃及。1941年5月,雷德尔等人又建议希特勒增兵北非,对埃及和苏伊士地区发动一次决定性攻势,夺取埃及并伺机在伊拉克亲德政府的支持下夺取中东,赶走英国人。可鼠目寸光,一意孤行的元首为了即将开始的侵苏战争,拒绝了这一议。在后来的日子里,缺兵少将的隆美尔凭借其智谋运用巧妙的战术一次次以少胜多,并于1942年6月攻占盟军坚守了两年的托卜鲁克要塞,打到阿拉曼,逼近中东英军大本营开罗,只要希特勒将苏德战场的一两个装甲师调至北非,歼灭中东英军完全不成问题,但他没这么做,也断送了北非的轴心国军队。
喘过气来的英军在新任指挥官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击败了境况不佳的德意军,俘虏5.9万人,隆美尔率残军一路逃到突尼斯,1943年5月,在突尼斯战役中盟军歼灭了残余的精锐德军,将轴心国势力赶出北非,轴心国开始走下坡路。
对英战略的失策使英国得以维持战时经济的稳定,保障能源的安全(中东);在军事上使盟军获得了北非这一进攻意大利,威胁南欧的军事基地,也使英国能够腾出手来准备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
在战争中,情报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情报直接影响到指挥官的决策部署。很多时候德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情报这条无声战线上却惨败于对手。在二战中德军统帅部下达给下属部队的密电经常被盟军截获,这与设在英国本土的密码破译机“超级机密”有很大关系。英国人对它的使用十分谨慎,为了不让德国人觉察,他们只对破译的部分重要情报采取军事行动,因此直到战败,德国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许多军事行动计划是怎么暴露的。“超级机密”在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战役、诺曼底战役等决定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英国人的杀手锏,是击败德军的“X因素”之一。
&&&&&&&&&&&&&&
&对苏联的严重低估
苏联是德国在二战中最主要的对手,最终攻入柏林让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正是苏联红军。可面对这个有着2240万平方公里面积国土、1亿以上人口和420万军队(战前)的强大敌人,希特勒和他的部下却严重低估了其实力和潜在的巨大能量,德国的战争准备也并不充分,作战时间更是十分仓促。
入侵苏联的原因源自于希特勒的反共意识形态和匪夷所思的战略思维。希特勒认为在法国战败后英国之所以不肯屈服是因为有东方的苏联给他们撑腰。实际上,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英苏两国并无同盟关系,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对立的。在这种有些荒唐的战略思维指引下,希特勒在法国投降后就让手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同时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展开侦察。
不过,德国的情报工作着实让人不敢恭维,战前德国情报部门估计在苏联西部,苏军有96个步兵师、23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摩托化师总计147个陆军师。但实际情况是苏联陆军在1941年战争爆发前拥有近300个师,除去驻扎在远东的30-40个师,苏军在西部大约有260-270个师的兵力,在战争爆发后通过动员还扩充了不少师,这显然与德国情报部门的估计相去甚远。
由于希特勒可笑的种族主义理论和之前摧枯拉朽的胜利,他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潜力,不把他认为是劣等民族的斯拉夫民族(苏联人即是斯拉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需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即可像征服西欧那样征服苏联,但这个东方大国毕竟不同于之前被德国灭亡的几个国家,苏联有着十分广阔的战略纵深,会给德军的闪击战造成很大困难,也有利于其转移工业,让德军难以威胁其战斗力源泉;苏共有着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在战时对生产和动员将起到巨大作用;苏军战斗力虽然无法和德军相比,但也比波兰、法国等国家的军队强得多,在政治教育下普遍拥有为国牺牲的战斗精神,战术思想也要先进一些,苏军还拥有超过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2万辆坦克(有不少是比较老旧的车辆)和1.2万架飞机,虽然战斗素养不如德国军人,但绝对是一支必须重视的力量。而面对这样的对手,希特勒竟然没下总动员令,没有调动起全国的资源去全力对付这个庞然大物,这也意味着德国要以现有的数百万军队去面对一条远比之前漫长的战线,这样在兵力上会显得捉襟见肘。他甚至没有给军队发冬装(他认为战争会在冬天来临前结束),以至于德军后来在俄罗斯零下40-50℃的严寒中冻死冻伤一大片。
& & 1941年10月,“台风行动”陷入泥泞之中
原本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要在5月开始实施,但由于此时南斯拉夫人民推翻了亲德政府,希特勒在恼怒之下派准备参加进攻苏联的主力部队第1装甲集群前去平息动乱,这一拖延把入侵苏联推迟了一个月。6月22日凌晨,在扑天盖地的炮火掩护下,德国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同时涌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一开始德军取得了巨大战果,连续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乌曼组织了三场合围战,消灭近百万苏军,占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逼近基辅,打得苏军措手不及,十分慌乱。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的优势被一点点蚕食,德军战线拉得很长,离后方越来越远,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而原本可以进攻莫斯科的大好时机下,希特勒却将主力转向南方,在基辅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围歼战,俘虏66.5万苏军,但却因此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又推迟到9月底,此时已是秋雨季节,道路越来越泥泞,德军的前进更加困难。苏军不断巩固防线,动员兵力,并从远东调集精锐部队驰援,苏军利用广阔的纵深和恶劣的天气与德军不断周旋,虽然德军突破层层防线攻到了莫斯科附近,但苏军终于把时间终于拖到了12月的寒冬,德军的装甲车辆大多被冻住,因为挨冻造成了大量伤亡,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击败,希特勒妄图以闪击战灭亡苏联的计划破产,苏德从此进入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大概也注定了第三帝国的最终命运。之前的那次拖延看起来是致命的,也许多了那一个月德军就能从容地拿下莫斯科进而击败苏联。但从深层上讲对苏联实力的严重低估和准备不足才是德国人落败的原因,偶然的因素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
&&重要节点
欧洲战场有几个重要节点决定了德军最终的战败,一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是库尔斯克战役,三是诺曼底和白俄罗斯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役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在莫斯科城下兵败的德军兵力损失严重,无力在北、中、南三条战役上发动全面进攻,德军统帅部选择了苏联南方的工业重镇、铁路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和粮食石油产区高加索地区作为进攻的目标,想通过夺取这两个目标切断莫斯科与南方的石油和粮食产区的联系,动摇苏联的战争基础,最终迫使苏联投降。
&激战于斯大林格勒的苏军
1942年5月,挟哈尔科夫战役和克里木战役获胜之威,德南方集团军群向苏军发动攻势,一开始德军势如破竹,对坦克部队使用不当的苏军根本挡不住德国战车的冲锋,德军很快逼近斯城,7月6日,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继续进攻。大喜过望的希特勒却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不集中兵力先攻占斯大林格勒而兵分两路,分别攻向斯城和高加索,他让B集团军群机动性最强的第4装甲集团军奔向西南,策应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让以步兵为主的第6集团军(属于B集团军群)徒步向斯城进发,这一耽误给了苏联人调兵布防的时间,随后第6集团军与部署完毕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展开了一场鏖战,在西南方向兜了一圈毫无收获的第4装甲集团军也被调回支援第6集团军。兵力和装备占优势的德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斯城发起了数轮大规模进攻,苏军则依托坚固工事和被德国轰炸机炸成断壁残垣的楼房顽强阻击,双方均伤亡惨重,德军经过数十天血战夺取了斯城90%的地区,但韧性十足的苏军始终没能让德军完全控制斯城,将德军的精锐第6集团军牢牢地钉在这里。
67天的城市防御战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秘密集结的100万人兵力在上万门火炮和新锐的坦克集团军的掩护下发动了酝酿已久的反攻,打垮了负责侧翼掩护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一举将有33万人的德国第6集团军包围。固执的希特勒不让第6集团军主动突围,想通过不切实际的空投物资支撑包围圈里的军队,情况一天天恶化,希特勒依然不同意突围,而是派了曼施坦因指挥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前去解围,不过这支解围部队很快被苏军击败。1943年2月,苏军歼灭了包围群内的残敌,俘虏了刚晋升为元帅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战役以苏军胜利而告终。苏军歼灭了第6集团军,打断了南线德军的脊梁骨,并将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困于其中,苏德战争的形势彻底改观,苏军摆脱了自战争爆发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暂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场战役是德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乘胜追击,先后拿下了重镇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尔后继续西进,由于苏军前进太快,被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抓住机会,打了一个反击,重创苏军,并趁势夺回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这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后,在苏军的战线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以库尔斯克为中心,得名库尔斯克突出部,1943年夏,这个突出部成为了苏德双方统帅都想从中大做文章的显眼目标,经过苏军调兵遣将,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了苏军的主力,一旦德军通过南北夹击削掉该突出部,歼灭苏军主力,他们将重夺战争主动权。原本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准备趁苏军立足未稳,迅速发动攻势歼灭之。但迷信武器性能的希特勒非得等足够数量的新式坦克到位后才发动进攻,这一拖拖到七月,苏军在突出部内的部队变得越来越多,防御也更加坚固。
苏军最高统帅部经过争论后决定先通过防御战消耗德军装甲部队,再发动反攻消灭当面德军,夺回哈尔科夫和北部的奥廖尔。7月5日,德军集中50个师2800辆坦克在突出部南北同时发动进攻,北线德军遇到了苏军由步兵、地雷、反坦克火炮和坚固工事构成的多梯次防线,进攻严重受阻,第1天仅在防线上撕开一个8公里宽的口子,第2天北线德军继续向纵深冲击,遇到了更猛烈的阻击,苏军又拉来预备队第2坦克集团军与之决战,德军装甲部队弹药耗尽,北线的攻势仅48小时便宣告失败,德军的钳子断了一头。南线德军由于新式坦克数量较多,部队战斗力较强,所以攻势凶猛,连破苏军数道防线,逼近突出部中心库尔斯克,苏军当面部队已投入所有的预备队,形势十分危急。苏军统帅朱可夫等设计将德军坦克部队引向普罗霍罗夫卡,在那里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约450辆坦克和反坦克突击炮与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750辆坦克和反坦克突击炮爆发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尽管在这场坦克决战中苏军损失更大,但也打得德军无力继续进攻。由于意大利方向形势吃紧,希特勒将南线的第2党卫军装甲军调离前往支援,南线的攻势遂告停止。
& & 库尔斯克战役中进攻的德军坦克
7月底到8月,苏军按计划发动反攻,歼灭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南北的德军大部,收复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这场战役德军损兵50万,约900辆坦克被毁伤。经此一役,德军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失去了对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而苏军则准备开始摧枯拉朽的战略大反攻。
根据德黑兰会议商定的结果,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这次战役,盟军投入了153万陆军,动用了5300艘舰艇和13700架作战飞机,规模可谓空前绝后,为了能够成功实施登陆,盟军在情报、战略欺骗、气象监测等方面做了十分细致的准备,通过一系列战略欺骗,德军误以为盟军会选择在离英国最近的加莱地区登陆,因此把防御重心放在了加莱,在诺曼底的防御则相对脆弱,但盟军恰恰选择了离英国最远的诺曼底。
& &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盟军的3个空降师现行在敌人后方实施了空降,随后,登陆部队在大批战机和军舰的掩护下朝5个海滩进发,至天黑时都经过激战控制了登陆场。盟军在诺曼底建起人工港,一批批后续部队和物资经由人工港上岸。美第1集团军于7月1日攻占重要港口瑟堡,英军于7月10日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卡昂。至7月底,盟军在战场上形成了一个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35公里的登陆场,建立并巩固了战略性质的桥头堡,完成了大规模地面总攻的准备,夺得了供大规模装甲部队展开的进攻出发阵地,为收复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诺曼底登陆战后,盟军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从此德军临东西两线夹击,摇摇欲坠的东线再也得不到西线一兵一卒的支援,反而要拆东墙补西墙,这加速了德国的战败。
在诺曼底登陆后的第16天,即6月22日,作为对盟军的配合苏军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分割包围并歼灭了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歼灭了三十多万德军,使德军中部战线全面崩溃,德军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八百公里宽的大口子,直接杀到了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白俄罗斯战役是东线德军溃败的开端,此后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巴尔干半岛的苏联红军又展开6次反攻战役,冲破了德军一道又一道苦心经营的防线,直到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穹顶。
抛开战争罪行,德军在二战中的古典主义征服可谓荡气回肠,留给了军事界和史学界许多宝贵的财富。其最终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从道义上的正义与邪恶简单地否定或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当然作为一场侵略战争也不能完全不从道义上考虑。同时通过这篇论文我想说明学习历史也好,做历史研究也好,应该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独立思考,多角度地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得出有价值的成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军为什么那么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