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多大死的今年多大年纪

蒋介石内侍:宋美龄卸妆后不堪入目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蒋介石内侍:宋美龄卸妆后不堪入目
  我所了解的宋美龄,是一个洋化、强悍、好享受、爱权力的贵夫人。我想,我说的这些看法,大概可以从她的日常生活和一些较为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具体的例证。
  宋美龄和许多当年在十里洋场待过的人一样,都是过惯夜生活的人。因为习惯了通宵达旦、歌台舞榭的年轻时代的生活,到了老年,她的习惯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依旧保持晚睡晚起的作息。早上,大概老先生都已经起床五六个钟头了,宋美龄才从梦中醒来。她
  在醒来后,是不直接起床的,大概总是要躺在床榻上一阵子,先让她的女副官郭素梅为她做腿部按摩。做完按摩,她才慢条斯理地起床,穿上晨袍,在书房的盥洗室盥洗,然后再自己化化妆。
  讲到化妆,宋美龄一向是不假手他人的,即使是副官也不麻烦她们,最主要的原因是宋美龄大概不太希望别人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在老先生身边许多年来,我照拂老先生私人生活那么久,却没见过几次卸下妆的宋美龄,可见她善于掩饰自己的真面目。
  记得有天晚上,在老先生的房里,照顾他老先生,这时,我不经意地回头一瞥,一个像是鬼魅般的人影,吓了我一大跳,仔细定睛一瞧,才知道是卸下妆的宋美龄。卸下妆的她,脸色泛黄、皮肤粗糙,真和化了妆的她,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当然不会想到一个平日雍容华贵的贵夫人,在没有化妆品的烘托时,竟会完全判若两人。
  宋美龄非常重视身材和容貌的保养,是官邸公开的秘密。早年,宋美龄的皮肤很容易过敏,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是吃了一点海鲜或是沾上一些花粉,就会全身皮肤红肿,非常难受;后来,她经过一阵子的治疗,才慢慢痊愈,以后我们就不曾听说她的皮肤再有过敏的情形。
  她的副官郭女士有一项任务,就是帮宋美龄拔白头发。宋美龄十分讨厌白头发,只要自己化妆时,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便非要将其除去而后快,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郭副官在帮她拔白发。
  除了容貌上,宋美龄尽量要依赖化妆品去弥补一些先天的缺点,她对自己身材的保养更是格外重视。她几乎每天都会用磅秤量自己体重,只要发觉自己的体重稍微重了些,她的菜单马上随之更改,立刻改吃一些青菜沙拉,不吃任何荤的食物;假如,体重在她的标准以内的话,她有时会吃一块牛排。
  当然,有时候,她基于保持身材苗条,难免会有一些违反医学原则的方式,让外人看起来似乎为了身材可以牺牲一切。
  例如,早年,她为了维持身材,还经常吸烟,她习惯抽凉烟。蒋老先生是不喜闻到烟味的人,更不允许人们在他面前吸烟,所以,老夫人为了尊重老先生,通常抽烟的时候,一定在自己书房里边抽,不会到房外吸烟。这个为身材而抽烟的习惯大概只维系了几年,老夫人也许也觉得这个方法有些舍本逐末,后来就戒掉这个减肥方法,再也没见她抽过烟。
  在吃的方面,宋美龄讲求精致,但是,在官邸做客的话,大概没有人不怕她奉菜的。就以蒋纬国来说,他就对老夫人夹菜给他感到非常“痛苦”,因为老夫人自己为了保持美好身材,本人吃得很少,她就拼命夹菜给纬国先生。通常官邸若有老夫人在的场合,家宴或对外宴客,常常吃西餐或中餐。官邸聚餐比较考究,每位面前放一个大盘子,进餐时,只见宋美龄不断在席间给纬国先生夹菜吃,明明他已经吃饱了,可是宋美龄还是不停给他夹菜,夹了几次,纬国将军已肚肠饱胀,再也吃不下了,可已经夹在面前的菜肴非把它吃完不可,这是他一向的习惯,绝不浪费;所以他经常开玩笑,在士林官邸吃饭,从来没有不吃撑肚皮的。
  吃的东西不多,可是特别精致是宋美龄最为讲求的原则。
  小气的“第一夫人”
  常有人说,宋美龄自幼就喜欢吃糖,这个习惯即使到了老年,还是不改旧习。这大概是误传的结果,事实上我很少看到她吃巧克力糖。但外面爱拍她马屁的人比比皆是,听说她喜欢吃糖,自然投其所好,送礼总是送些当时台湾还不多见的外国进口巧克力。士林官邸的特大号冰箱,经常是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巧克力,有时候,别人送的糖根本来不及吃,摆得一整个冰箱都是巧克力。
  有的巧克力,一方面是老夫人没有来得及吃,一方面也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吃不完,放在冰箱内几年都没动过,最后发现的时候有的都已经黏成一团了,已然不能食用,她却像是对下人多大的恩宠似的:“这些糖你们拿去吃吧!”试想,有谁会去吃她的快发霉的巧克力?
  另外还有好几次,记得是过圣诞节的时候,她吩咐我们从官邸送一些水果蛋糕去给华兴育幼院的小朋友们吃。可是,我们很清楚,这些蛋糕有些都已经放在冰库里边好久了。甚至有几次过圣诞节,她叫我们从大冰箱里,搬出一些去年用白兰地酒制作的圣诞蛋糕,给华兴或是振兴育幼院的院童送过去,有时候也送些糖果去给院童吃。可是,通常她总是把最精致的东西留给自己吃,普通的东西才给育幼院的儿童吃。
  因而,官邸就有人私下批评她实在太小气了些,自己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还和小孩子抢糖果吃,连好一点的都不舍得拿给孩子们享用。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
  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的裁缝师。在大陆时期,张瑞香就跟在宋美龄身边,寸步不离,几次宋美龄到美国去,都还带着这位御用裁缝,可见他受宠爱的程度。
  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手工细巧、忠心耿耿。张瑞香有好几次,人已经生了重病都躺在床上了,还是不顾自身健康,继续为宋美龄做旗袍。因为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所以,他一个裁缝师傅,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以后,张瑞香就喜滋滋地把新旗袍捧到老夫人面前邀功。也不知道是宋美龄不喜欢穿新衣服,还是她只喜爱用纯欣赏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凡张瑞香拿给她看的旗袍,她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
  我们内务科的人都很清楚,张瑞香是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一天以外,一年有364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一个人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老夫人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大小官员送得愈多,张瑞香的旗袍便做得愈多,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张瑞香为人甚是客气,平日省吃俭用,把宋美龄给他的犒赏费,全部交给老婆管理,自己克己甚严。后来,他们家在阳明山中国大饭店的对面买了一间房子,太太就做点小生意,一家
  也过得不错。
  因为对宋美龄过于忠心,甚至到他死前,他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对不起老夫人,因为还有旗袍没有做完哩!
  下午,是宋美龄的艺文时间。她最早是喜欢画画,当然是以国画为主。
  为了伺候她学画画,官邸特地延聘了当时最知名的黄君璧和郑曼青两位名家,作为宋美龄的国画老师,这大概是老夫人60年代初期,最主要的生活消遣。
  那时,几乎每天下午,官邸都要派车去接黄君璧或是郑曼青。这两位大师对宋美龄
  当然是竭尽所能地倾囊相授。最早,老夫人的画作功力还很薄弱的时候,所有由老夫人落款署名的画作,大抵都是这两位大师的杰作,当然一些比较简单的线条是由老夫人自己画的,其他的主要结构,则是由老师去完成。
  不过,宋美龄在画画上的天赋似乎真的非常敏锐,只学了一阵子,可说已经卓然有成,并且颇有大家气势,这是不可否认的。
(编辑:朱彦)
&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6:57:06& 08:56:35& 18:02:43& 11:46:04& 11:45:55& 08:56:37& 08:56:37& 22:54:36& 10:47:11& 09:58:00& 12:37:42& 17:08:30& 21:24:14& 13:13:22& 13:13:22& 13:13:22& 13:13:22& 10:19:12& 13:49:26& 13:49:26& 14:04:00& 13:41:10& 14:19:34& 16:05:45& 16:54:19& 23:11:08& 13:57:03& 10:28:24& 18:40:39& 14:11:29& 08:40:23蒋介石大陆最后求的一支签上写了什么让他浑身颤抖?|蒋介石|中下签_凤凰历史
蒋介石大陆最后求的一支签上写了什么让他浑身颤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天,蒋介石来到溪口武山庙,决定到武山求神灵指点。蒋介石从小跟随其母出入佛门,很迷信。在侍卫的簇拥下,蒋介石身穿黑袍,来到武山庙。他亲手燃上香烛祈祷,然后闭上双眼,捧起签筒,求了一签,只见是“中下”签。签上写的是“大意失荆州,关公走麦城”。他又求一签,上写“困居长坂坡,失陷落凤城”,下注“出师不利,丧妻失偶,早求退路”。蒋介石不禁一阵颤抖,站在旁边的侍卫忙说:“这种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偏偏蒋介石是虔信不笃,斥责侍卫:“不许乱讲!武山庙的菩萨是很灵的。”
B 除夕夜,慰问驻溪口的军官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蒋介石在武岭学校礼堂举行除夕盛宴,慰劳驻扎在浙江溪口的警卫部队团以上军官,他向大家祝贺新春之后说:&诸位,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良将。党国之命运关乎诸位之荣辱,民众之生息!当我们走上坡路时,别人跟着我们跑,这不稀奇;而我们走下坡路时,你们从各地费了不少周折,来到我们跟前,这才是最难得的啊!&他两眼含泪,继续说:&反共不会孤立,美国必然会出兵干涉。上海有汤司令守卫,只要我们守住长江,守住上海,美国不可能不出兵。即使往最坏处打,也能打出个隔江而治的结局。来来,大家举杯,为我们反共大业的最后胜利干杯!& 蒋介石忖度这很可能是在家乡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所以十分珍视。大年三十晚上,他又与儿孙辈一道,在祖居团聚饮屠苏酒,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据蒋经国日记称:&1月28日,适逢农历除夕,蒋介石全家在报本堂(丰镐房)团聚度岁。同来溪口度岁者,有国民党要员张群、陈立夫等。&溪口方圆50里的父老乡亲都赶到溪口镇,向蒋氏父子拜年祝福。奉化乡间,每逢过年过节都时兴舞龙灯、踩高跷。除夕之夜,蒋介石暂时忘记战事,一家人也其乐融融。 经过28日除夕夜,蒋介石的心情稍有缓和。1月29日,大年初一早晨,蒋经国陪着专程来溪口的张群、陈立夫等,向蒋介石拜年,讲了不少&新年大吉大利&之类的恭贺话。蒋介石苦笑着说:&念一年又过,新年如何,实难想象,但愿真能逢凶化吉又呈新气象。& 然后大家一同去晋谒蒋母之墓,上山摄影留念,再同往报本堂敬祖,复受乡族亲友贺拜,又再到周围各处蒋家宗族祠堂,甚至驱远赴宁波蒋公祠敬祖。晚上大家聚餐,并观剧。一天下来,热热闹闹,蒋介石的心情大为好转。 C 大年初二,求了个&中下&签 大年初二,黄少谷应邀赶到溪口,并受到蒋介石的召见。蒋介石&决定将中央党部先行迁粤,就现况加以整顿,再图根本改造&的决定告之黄少谷,并全权交黄少谷办理。最后,他又无限感慨地说:&本党非彻底改造,断不能从事复兴革命工作。& 这天,蒋介石来到溪口武山庙,决定到武山求神灵指点。蒋介石从小跟随其母出入佛门,很迷信。在侍卫的簇拥下,蒋介石身穿黑袍,来到武山庙。他亲手燃上香烛祈祷,然后闭上双眼,捧起签筒,求了一签,只见是&中下&签。签上写的是&大意失荆州,关公走麦城&。他又求一签,上写&困居长坂坡,失陷落凤城&,下注&出师不利,丧妻失偶,早求退路&。蒋介石不禁一阵颤抖,站在旁边的侍卫忙说:&这种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偏偏蒋介石是虔信不笃,斥责侍卫:&不许乱讲!武山庙的菩萨是很灵的。& 1月31日,大年初三。蒋介石在写&本月反省录&时,谈及戡乱失败及自己下野原因时,或归因于苏联,或归因于美国,甚至英国。 2月2日,正月初五。下午,蒋介石带着蒋经国、蒋孝文从小路翻山越岭,行向奉化县城。蒋介石之所以弃车坐轿,就是为了重游故地。蒋介石领着儿孙,一边漫步,一边向孙儿讲着古老的神话传说。下午5时,蒋介石一行来到县城。奉化县城是蒋介石小时常来之处。儿时的蒋介石经常随母亲到镇上寺院进香拜佛,蒋介石心里清楚,这次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在这里进香拜佛了。 D 在溪口过年,想的是&另起炉灶& 1949年的元宵佳节,溪口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溪口人素来重视元宵节。今年因有蒋氏父子还乡,元宵盛景更胜往年。蒋介石特地从上海、杭州招来京剧、越剧名角在溪口连台大演。这天,蒋家祠堂摆上了许多酒桌,奉化县县长和武岭学校校长及蒋家族人和亲邻一一在座。其中有蒋介石过去的机要室主任毛庆祥的老父毛绍遂,任过蒋介石的侍卫长的王世和的父亲王良鹤。蒋介石强作欢颜地说:&今天请诸位来喝杯淡酒。往后么,请诸位到南京去喝酒。& 为粉饰太平安定人心,蒋介石作了让溪口百姓欢度春节的指示,故自除夕之夜直至元宵呈现一派节日景象,几乎每晚都有戏演。随从几次劝他去街市观景,他都心灰意懒地推辞,只去武岭学校看过一次戏,说是与民同乐欢度春节,但也只看了十几分钟便索然离去。
[责任编辑:刘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596288
播放数:655207
播放数:51876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杜月笙晚年不跟蒋介石 后人因蒋经国一句话和解|蒋介石|杜月笙|蒋经国_新浪军事
杜月笙晚年不跟蒋介石 后人因蒋经国一句话和解
资料图:杜月笙与梅兰芳等名流合影
  1949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红帖子”不见了。
  杜月笙的长孙杜顺安说,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经到上海由旁人引荐见过杜月笙,并且递过“红帖子”。“递红帖子”就是投门生帖子,要在帮内施行摆香堂的仪式。蒋介石曾经拜在杜月笙门下,成为其门生。论年纪,蒋介石还大杜月笙一岁,但杜月笙早在二十三岁就已经是青帮重要头领。
  杜顺安的父亲,即杜月笙的长子杜维藩曾亲口跟他说:“我们家有蒋介石的红帖子。”所谓“红帖子”,就是一张上面写着投入门生的姓名、父母亲的名字和本人生辰八字的红纸,帖子上并以毛笔正楷工整写着:“弟子某某某认某某人为师”。父亲告诉杜顺安,蒋介石递的“红帖子”上,名字清清楚楚写着“蒋志清”三个字,蒋志清是蒋介石上学以后用的名字。
  抗战时,杜月笙离开上海,把这纸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写的“红帖子”留在家里的一个保险箱里,由一位账房先生负责保管。等到抗战胜利回上海打开一看,才发觉什么都没有短少,唯独那张“红帖子”不见了,这件事确实离奇诡异。
  杜顺安推测,帖子应该是蒋介石派人拿走的,他说:“本来,我祖父的意思是想藉一个适当的时机,把这份蒋志清过去递给他的‘红帖子’,原封不动归还给蒋先生的,谁料到竟会不翼而飞呢?”
  杜月笙不去台湾的第二个原因,是和复员后的一些事情有关。胜利后,他满心以为即使不能当上市长,至少也可当个议长吧,结果没想到什么官衔也没得到,到头来成了一场空。
  杜顺安说:“祖父心里很清楚,自己胸无点墨,大字不识几个,蒋介石怎么可能让他当议长、市长。蒋介石要他做国大代表,祖父也觉得自己不识字,不宜当国大代表,要我母亲当国大代表,母亲不愿意做官,最后祖父只好要万墨林担任国大代表。”
  “上海打老虎”是杜月笙对蒋介石失望的另一根导火线。
  蒋经国“上海打老虎”时抓了杜月笙的三子杜维屏。虽然有许多人在杜月笙面前献策,也有不少人自告奋勇,自称我认识谁谁谁,打一通电话,就释放了,但杜月笙心里很清楚这来龙去脉,坚信杜维屏没有犯错。杜月笙起先一句话都不吭,最后在议论纷纷之下开口了,他说,关于杜维屏的事,谁都不许讲一句话,不准任何人去讲情,静待蒋经国的调查。结果,关了三天,杜维屏被无罪开释。杜顺安说,这也是父亲亲口告诉他的。
  还有一说,说杜月笙因为鸦片瘾头很重,所以国民党当局不让他去台湾。“这是不准确的讲法。”杜顺安说,“祖父虽然抽大烟,但是他是可抽可不抽,不是非抽不可,因为他没抽上瘾。倒是我第五个祖母孟小冬,抽鸦片抽得厉害,她上了瘾。她到台湾之后,鸦片照抽不误,私底下抽,国民党当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总的说来,祖父不愿意去台湾,就是这三件事。其一是‘红帖子’不见了,祖父不开心,心想你蒋介石当了总统,在礼貌上我本来就是要还你的,但是为什么别的东西不丢,偏偏这张‘红帖子’不见了?令人疑窦。其二,是蒋经国把我三叔叔杜维屏关进去了,让我祖父非常生气。其三,就是为了上海市长、议长的事情。蒋先生连荐举议长、市长表面上的客气都没有。你蒋先生总要来跟祖父客气一下吧,过来邀请我杜某人,好歹表面上做个样子,给祖父一个面子也行。可是竟然连请都没有来请过,连面子上最容易的动作都不做,这摆明了是昭告天下,新政府不需要杜月笙这种本地势力介入,非但如此,新政府还怕我们兴风作浪,要想铲除我们这批人。”杜顺安说,“所以祖父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夜壶,蒋介石把我们用完了,眼看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往旁边一甩,再也用不着我们这些夜壶了。”
  不过,杜月笙在过世之前交代他的两个太太和杜维藩等,待他过世之后,就去台湾,因为他在台湾还有一些人脉关系可以帮忙,而且台湾也比香港安全。因之,杜月笙过世之后,杜家就举家搬到台湾去了。
  杜顺安说,在台湾,某日,他们去台北市长安东路一家广东烧腊餐厅吃饭。刚好蒋经国也在那家餐厅里用膳,蒋经国马上走了过来,和杜维藩握手致意,并坐在他身边以上海话说:“上海的事情,我感到抱歉!”蒋经国这句抱歉,一笔勾销了过往仇隙,过去的恩恩怨怨,俱往矣!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黄埔时期蒋介石因自己一件什么小疏忽错失了林彪_凤凰历史
黄埔时期蒋介石因自己一件什么小疏忽错失了林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刚才还说着鼓励他,要提拔他的话,现在却一下子变了脸,居然不打招呼就走了,把自己冷在一旁,林彪深感受辱,对此事耿耿于怀。林彪与蒋介石初次见面便以这样的方式不欢而终。
核心提示:刚才还说着鼓励他,要提拔他的话,现在却一下子变了脸,居然不打招呼就走了,把自己冷在一旁,林彪深感受辱,对此事耿耿于怀。林彪与蒋介石初次见面便以这样的方式不欢而终。&林彪 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王玉龙,原题为:《林彪和戴笠的对话为何让蒋介石面色发青?》,为节选。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指挥者,他继续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继续国共合作,准备北伐。1925年11月,国民党右翼召开西山会议,反对联共。前苏联顾问季山嘉和蒋介石关系不和,他竭力拉拢汪精卫反蒋。蒋介石很是烦心,于是前往黄埔散心。当时,黄埔四期步科的学生正在上战术课,蒋介石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悄地坐在了教室后面。课题是以前不久发生的惠州攻坚战为例,要学员分析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这一仗恰巧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他当然对此再熟悉不过,于是兴致盎然,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们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蒋介石心里哼一声;不置可否。轮到林彪上台,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表、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就凭这一手,蒋介石已不用往下看了,断定该生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已经把这一课钻研精熟,透彻到如同了解自己的掌纹一样。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凭着对战争精髓独到的理解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悄悄地走出教室,吩咐随行的人,下课后,让林彪去校长室见他。这一次谈话,十多年后蒋介石仍记得每一个细节。当年林彪虽然只是一个学生娃,却是城府森严,惜语如金。在以往与人的谈话中,蒋介石一向是多问少答,始终掌握主动。但与林彪则难进行,因为林彪从不多答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谋熟虑,极得体,极中听。蒋介石有一股怪怪的感觉,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很少有像林彪这样少年老成,这样有心机。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坐在他面前的乃是难得一见的将才,但却很难驾驭、让人捉摸不透。师生一问一答,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这时,校长办公室秘书陈立夫敲门而入,报告说,汪党代表精卫也上黄埔了,请蒋校长前往议事。&娘希匹!&蒋介石嘴里愤愤地骂了一句。自从廖仲恺死后,汪精卫便接任了军校党代表职,又把手插到黄埔来了,很明显是想挤进蒋介石的势力范围。这让蒋介石很恼火。但当时汪精卫毕竟是广东政府的一把手,他还得忍住气与之虚与委蛇。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调转身气呼呼而去,却忘了与林彪打声招呼。林彪的自尊心极强,他觉得这个校长太善变,也没有真正地看重自己。刚才还说着鼓励他,要提拔他的话,现在却一下子变了脸,居然不打招呼就走了,把自己冷在一旁,林彪深感受辱,对此事耿耿于怀。林彪与蒋介石初次见面便以这样的方式不欢而终。
[责任编辑:周昂 PN023]
责任编辑:周昂 PN02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596288
播放数:655207
播放数:51876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多大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