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发愿生生世世度金光众生愿是难行道

近日,《辉煌中国》在央视热播,广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国家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深感荣幸。这个国庆长假,焦点不应只放在“八天”。别忘了享受和平年代繁荣昌盛的同时,去看看《辉煌中国》,感受这部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纪录片。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为何在此世界行菩萨道是难行道?
  为何在此世界行菩萨道是难行道?
  仁禅法师讲述
  《净土十疑论》: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1、初发心凡夫菩萨与具缚凡夫
  前面出问之时提到了“初发心凡夫菩萨”,这里又出现了“具缚凡夫”。我们再解释一下。
  初发心凡夫菩萨,就是十住中的初住,也称为初发菩提心住;总的来说,地前的凡夫菩萨就是胜解行位菩萨,都是以胜解为特点,都是发起了世俗菩提心。胜解行位,也可以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资粮道菩萨以及四加行位(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菩萨,总称为胜解行位菩萨,都是地前的菩萨。
  当然,汉传佛教当中还有另外的法相名词,不一定都这样讲,唯识是跟藏传一致,都是胜解行位——资粮道、加行道。天台教法中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下中上三资粮道,都属于胜解行位。四加行的讲法,天台很少,但这个修法是有的,属于十回向后面。
  “具缚”的“缚”,比喻烦恼就像绳子一样,能够把我们捆绑住、缠缚住。因为这是凡夫所具有的,所以称之为“具缚凡夫”。
  “具缚凡夫”,和“初发心凡夫菩萨”有什么差别呢?具缚凡夫是统指已入道、未入道的菩萨,初发心凡夫菩萨则有特指。初发心凡夫菩萨,是指已经入了下资粮道的胜解行位菩萨。“初发心”即初发菩提心住,是十住中的初住,就是下资粮道。什么叫“凡夫”呢?按大乘、小乘来讲,小乘初果前,以及大乘圣者登地前都叫凡夫,包括已入道、未入道的;而凡夫菩萨,则必须已入道,“道”是指菩萨道、菩萨位,已经进入下资粮道,已发起了世俗菩提心的,才叫凡夫菩萨。
  真正的菩萨必须已经发起了世俗菩提心,不是说修学大乘法,修六度等大乘菩萨道的就可以叫菩萨。正如《广论》中的“大乘士夫”,即大乘人,人与法要分开来,修大乘法不一定就是大乘士夫,不一定就是大乘人,要想真正称得上是“大乘士夫”,必须已经生起了大乘的增上意乐,下一刹那就会生起世俗菩提心,其中有非常严密的界限。甚至想要真正地生起小乘的出离心,也不是这么简单。按《广论》里讲,真正生起小乘的出离心,必须能够生起细无常的修量,根本不是我们想得这么简单。
  2、简别十信菩萨
  下面再简别一下初信、二信,一直到十信菩萨。
  根据《成唯识论》,进入资粮道之前要修一万大劫,也就是修“十信”才能进入初住——即下资粮道。所以,初到十信,还没有真正地进入资粮道。当然,不同的论典在划分上有一些差别,有些论典把十信划归资粮道里,也有些论典把它安立在资粮道前。我们按安立在资粮道之前来讲,那就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凡夫菩萨位。
  3、《大智度论》真金、铜铁的比喻
  下面再来看《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非常殊胜,在很多地方都给我们讲这个道理。
  “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问:菩萨就应该生到边地、邪见家,或者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为什么生畏惧心而不生呢?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
  “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新发心菩萨”,即初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大菩萨”,即登地以上的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就不会避开边地、邪见这些恶因缘。“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初发心的菩萨生到那里,说想度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如愿成办的,只会不自在地随业轮回,甚至堕落。
  “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如果你是真金,那在淤泥中也不会生锈;如果是铜铁,在淤泥中就会烂掉、坏掉。真金和铜铁,有这样的区分,凡夫和圣者,也同样。这里《大智度论》以比喻跟我们讲,以有没有“得无生法忍”而对菩萨作了区分。
  4、为何在此世界行菩萨道是难行道?
  下面再来看论文:
  (1)无忍力必随境所转而堕落,不能救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大智度论》中说,一个具缚凡夫,虽然有大悲心,发愿在五浊恶世救度苦难众生,但是,这个是“无有是处”——不可能实现的。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呢?这个浊恶世界,烦恼境缘很强,我们没有得到忍力,只会心随境转,被五欲所系缚,“自”堕三涂,这不是由你想的,因为你自己被业所系缚,三涂才是你的去处,堕落三涂,就一点身由都没有,是个远离了正法光明的可怜众生,那还谈什么救度无边无际的父母众生呢?
  (2)得人身具大福报也成堕落,远离正法光明
  A1、佛法难遇,既遇值善知识、清净正法难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下面说明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偏要在此世间度化众生的情形。假如能够生到人道,但是不见得能遇到佛法。佛法是极为难遇的,对于具体情况,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我们看看身边的情况就知道。不仅佛法极难值遇,即便现在好像学佛的人很多,但是在遇到佛法后,没有遇到邪师,能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依清净传承来修学的,是极稀有的!
  A2、佛出世的光明劫如优昙花难得一现
  我们竟然能碰到佛出世,“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里面(一般说,每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劫,这样算一劫),佛只有在住劫才有可能出世。住劫当中,有佛出世之时也是极为稀有,犹如优昙花出现,千百万年难得一遇。所以能值佛出世,能生在佛陀的教法期,能碰到圣道佛法,是极为稀有的。
  A3、三世怨
  “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因为前一世布施、持戒、修福,你生到人中就有大福报,“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但是福报大,就容易起骄慢心,“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正如“富贵学道难”,确确实实,从古到今,这绝对是一般的规律。大富大贵的人,让他放下,回过头学佛,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看以前高僧大德发愿的时候,是非常善巧的。因为有些宗派不见得像我们修净土的一样一定要往生西方,他主要就是要生生世世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我们这里不具体地辨析它是否合理。他要在这个世界生生世世学佛、度众生,不舍菩提心。但最好是得到怎么样的人身呢?如果大富大贵呢?不好修行;如果太贫穷呢?也不好修行。因此有些高僧大德就发愿,最好就是得到中间的人身,这样反而好修行一些。所以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发愿。
  “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因为以前布施、持戒、修福,得大福报,他做了国王大臣,富贵自在,所以就会贪迷五欲,就会放逸、享乐,广造众罪。因为他大富大贵,能力也大,就极容易造很大的罪业,从而堕入三途。三途也就是三恶趣:地狱、恶鬼、畜生。这样一下去之后,经无量劫。就算万幸从地狱中出来,还要受原来地狱的一些余报,会受贫贱身。如果不能遇到善知识,这个时候他又会造业堕落,又重新堕落地狱当中。
  “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这里特别举大富大贵之人来说明,就是要彻底地把轮回的真相揭示出来。
  (3)认清轮回苦的真相
  “轮回”就是如此,我们每一位道友,每一个人,既然还在娑婆世界,就是这样轮回过来的,人人如此。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就八万大劫的寿命,我们都受用过,乃至于帝释天、大梵天王的大福报,实际上我们都已经得过无量次。但是,阿鼻地狱当中,那里千生万劫,受苦无间,我们同样也经过了无量次。在这六道当中,任何的大富大贵,我们都享受过,而恶趣当中、地狱当中极难忍的痛苦,我们也都尝过滋味。因此,六道当中的任何一道,我们没有未曾经历过的。
  (4)依难行道,度生不成,反堕轮回
  可悲可叹,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轮回当中,还没有出去。所以,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受了这么多苦,未来可能还要受无量苦,就是因为没有死心踏地地选择一个最简单、最容易出轮回的法门——净土法门,偏要去选择在轮回中生生世世度众生的这样一个难行道,最后众生没有度成,自己反被众生度了,反而一直堕落在轮回大海当中,这是非常可惜,也是非常可怜的!
  (5)沩山与寒山、拾得公案等
  我们不妨介绍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沩山禅师有句名言:“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这些禅宗祖师大彻大悟之后,不见得就能生死自在,而是还需要一生接着一生去修。沩山禅师发了大誓愿,就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如此生生世世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但他没说决定不退,他只说“若能不退”,这个“若”字很有意思的。如果能一直不退,那当然佛果绝对可期,是很有希望的,终究还是能成功的。
  我们来看一下沩山禅师与寒山、拾得的公案。有些关于天台山的著作中,寒山、拾得的一些传记中也有记载。
  寒山、拾得两位尊者分别是文殊、普贤等觉菩萨的化身。寒山、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时,沩山禅师还非常年轻,二十岁不到,他到天台山国清寺来受比丘大戒——出家人的具足戒。正好寒山和拾得在夹道当中,碰到了沩山禅师,寒山、拾得很有意思,因为二位是文殊、普贤化身,知道沩山的来历,所以就大叫了三声,装老虎叫。老虎叫是对禅机,如果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明白自己心性的人,就知道什么意思,但这个时候沩山禅师无言以对,觉得这两个和尚非常奇怪,对着我做老虎叫干什么?他觉得莫名其妙。
  当时,寒山就问沩山禅师:“自从灵山一别,迄至于今,还相记否?”寒山看到以禅机提示他无效,最后没办法就只有跟他说实话了:“我们在灵山听本师释迦佛讲法,一别之后到现在,老兄你还记得吗?”
  沩山禅师还是无言而对,更是莫名其妙:怎么回事,什么灵山一别?这时候,拾得就拿起拐杖来,又提示他说:“老兄唤这个作什么?”既是提示他,也是禅机妙语,拿着拐杖问他:“老兄你叫这个拄杖叫什么?”沩山还是无言以对,三次了都是无言以对。
  寒山大士这时候就说“休,休,休”,也就是说算了,算了,算了,不用问他了。“自从别后,已三生做国王来,总忘却也。”从灵山一别,沩山做了三世的国王,大富大贵,现在完全忘记了。所以,后来寒山、拾得就不去搭理他。
  还有个赵州禅师的公案。那时候,赵州禅师虽然还是一个沙弥,很年轻,但是寒山、拾得考他就没有考倒。寒山、拾得当时就赞叹他说:“这个小师,还有大人作略。”但是就因为沩山禅师做了三世国王,完全忘记了,甚至不用说开悟,原来的悟境,甚至宿命通,一点都没有了,忘得干干净净。可见即使大彻大悟,不见得就能生死自在;悟后再迷,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是关于戒贤论师的公案。唯识宗的玄奘大师当年去印度,就是师从戒贤论师。戒贤论师当时年纪非常大了,得了极可怕的一种恶病,几乎是像受地狱的罪。因为他宿世做国王,造了极大的诸如杀很多人等恶业,所以遭受这样的果报。当然这应该也是圣者的示现。戒贤论师虽然遭受恶病的痛苦,但也是一个具大神通的不可思议的大德,他就等着玄奘大师来,后来把唯识的教理给玄奘大师传完了,他也就走了,离开这个世间。他是生死自在的,给我们示现善恶业报的因果定律。所以,我们不要从外表上去判断这些古大德。
  5、《释净土群疑论》的四种不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悟后再迷,为什么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众生,不能出五浊恶世,原因何在?我们下面不妨以怀感大师的《释净土群疑论》来解释。怀感大在里面就讲到什么叫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这样我们就知道悟后会迷,以及未得无生法忍不应在五浊恶世度众生的原因。
  怀感大师原来是个大法师,后来到阿弥陀佛化身善导大师的道场专门念佛,最后得念佛三昧,是一位有修有学的大德。
  我们来看:首先,第一个“信退”。《释净土疑群论》:“信退者,十信位中初五心位,犹有退生邪见断善根等。后位不然。”
  十信当中五心位最初前五信,还会退信心、生邪见、断善根。也就是菩萨修到前五心位时,还有可能生起大邪见,拨无因果,不相信佛法、前世后世,甚至善恶报应都不相信,最后以这个大邪见,就会断尽一切善根而堕入阿鼻地狱。所以,这个邪见是非常可怕的。当然这个大邪见是断见而不是指常见。但是第六信之后,就不会退生邪见了。
  “位退者,十住位中前六心位,犹得退败作二乘等。后位不然。”
  第二,“位退”是指十住中前六住,也就是前六心位,还有可能退失菩提心,作二乘人。如果菩提心退了,甚至大乘的菩提心都发不起来了,何况度众生?十住位前六住还不行,第七住开始才不会退菩提心。就像舍利弗尊者的公案,他遇到恶人,让尊者把两个眼睛都给他,于是尊者就布施眼睛。最后恶人把他的眼睛甩在地上,闻一闻,说很臭,这种东西谁要啊,还用脚踩他的眼珠。舍利弗尊者当时发了菩提心,就因为碰到这样的恶人,说众生太恶劣,还是自己求解脱吧。有这样的一种示现。舍利弗尊者当时还是第六住,没有达到第七住,所以还会退菩提心。
  “证退者,十地已前诸凡夫位,于前所证尚有退失。十地不然。”
  第三,“证退”,十地以前诸凡夫位,所证有退。“十地不然”,十地就不会这样了,也就是一到十地的菩萨,都是圣者,不会退为凡夫,他们的所证是不会退失的。
  “行退者,七地已前。于所闻行尚生怯劣,不能修学。不能于念念中恒修胜行,中间间起诸有漏烦恼人法二执等心,名为念退。八地菩萨入第三阿僧祇,无四种退。于诸行中具修一切行,于一切时念念相续,常起无漏人法空观,无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恶无记。八地菩萨等具四不退,故名阿鞞跋致菩萨也。余七地等无四不退,故全不得名阿鞞跋致。”
  第四“行退”,是指七地以前的菩萨“行”方面还会退,八地以上就不会退了。这里指“起诸有漏烦恼”,人我执、法我执有漏的二我执著的心,只要起这样的念头来,就叫“念退”;必须一念不起,也就是八地之后就不会“行退”了。
  依通途法门修行,会有四种退,而一切往生西方的人都得到四种不退,真正得到阿鞞跋致。任何往生者,不用说圣者,乃至一个凡夫,就能得到八地菩萨的念不退,甚至四种都有,这就是往生西方的殊胜!这也是地前的菩萨都要往生西方,甚至登地之后的菩萨,华严当中的圣者菩萨还要往生西方的原因。因为对他来说,还有可能生起有漏的人法二执,念上还会有退,一往生到西方,不用说圣者菩萨,凡夫位也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一得往生就可以最迅速地成佛,原因也是在这里。
  6、以《维摩诘经》作归结
  接着看论文,下面引《维摩诘经》: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这里引用《维摩诘经》弟子品的一句名言:你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救治,还能去救别人同样的病吗?所以首先能治自己的病,才有可能治别人的病。如果一个医生自己得了病,都束手无策的话,那别人对这个医生肯定不会有信心。比如自己连一个感冒的小病都治不好,还能给别人治感冒吗?
  实际上,《净土十疑论》第一疑主要是针对发起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说的,他以大悲心想在五浊恶世度众生,他很难理解要往生西方,觉得这是违背大乘菩萨道。但对方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大乘的含义,学修大乘也不是说不加简别的,所有人都应该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得到无生法忍的圣者菩萨可以做到,一般的菩萨还做不到,何况许多人连下资粮道的菩萨位还没有做到、还没有达到,就更不用提了。
  根据《维摩诘经》以及前面所讲,我们来做一个分析: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觉得不应该往生西方,而应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呢?还有另外的原因,不客气说就是说大话、唱高调,特别这个时代,这种人比古时候更普遍。
  第一种是不学无知。这种无知者,没有闻思学习教理,是个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可以给他介绍教理,比如智者大师在前面对菩萨作的两种简别,跟他讲道理,教理摆出来,他就能信服。这是一种情况,因为不学无知。
  第二种情况,有些人是一种狂妄自大的习气,自己不能生死自在,又不知道依靠他力。
  第三种情况,实际上是狡诈,完全是一种虚妄心,他说大话、大妄语,想告诉别人:“你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这个境界太低了,像我这样的境界高的人,你应该向我学习,应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他用大帽子压人,唱高调,实际上是一个狡诈心、谄曲心,自己没有任何修行,烦恼也非常深重,不用说还没有发起真正的大乘世俗菩提心,甚至连共同乘的出离心,都有可能比别人要欠缺,其它的就更不用谈了。这样的人,现在可以说比比皆是。
  有些人就会说大话。就像《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也就是眼高手低的一种情况。实际上修行非常差,但是他的口气非常大,最喜欢说大话,这就是一种邪命。他是以这种说大话邪命自活,这个时代这种情况可以说非常多。
  就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分析的,我们来看《广论》: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这些说大话的人对戒律是不在乎的,根本就不守护,反而说:“我是学大乘的,我大乘人不执著这些小乘的戒律。”
  我以前刚出家时,碰到一个出家人,是学禅的,爱说大话,而且喜欢引经据典,一次,引了大家都熟知的《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当时,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心平了没有,你心平了再说”。这个“平”字不是这么简单,你首先要宗门已经悟了,大彻大悟了,你悟了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心平。
  《广论》中接着引了《地藏经》: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藏文中引用的《地藏经》,通常是指《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十善业是人天乘必修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甚至也可以说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这个时代就是这样,越是修行很差,越是十善业道一个都不护持,甚至一条戒律都不守持的人,却会说:“我是学大乘的,大乘人就是这样任运自在的,不讲究在外表上持戒”。这样的人属于《地藏经》里所说的:“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他的结局也就是堕落三恶趣,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实际上,他是一种狡诈心、欺罔心,自欺欺人。学佛的在家居士要能够分辨,不要看他说大话,要看他的行为,从他所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邪命自活的情况。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人不是狡诈心,而是无知的缘故这样说。关于这些道理,在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当中就讲到。有些人对教理不了解,就会胡乱地随学。这些人就容易说大话,并不是说狡诈心,他是不学、无知。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人,就应该有凡夫人的修行方式,而不能跟圣者去学,这是凡夫与圣者的差别。所以《时轮金刚》里面就给我们分了四个层次:凡夫,瑜伽士,大成就者与佛陀。《时轮金刚》云:
  “凡夫人不能作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
  所以一个凡夫人,不要随学密乘的修行人,因为你没有这个境界,你去随学他,那就非常可怕;瑜伽士修行人还没有达到登地圣者的程度,也不能去学圣者大成就者的行为;即使是圣者大成就者,跟佛还是有段距离的,因为即使得到了根本智,差别智还不够,所以大成就者也不能做佛的行为,毕竟智慧没有圆满。当然这是从没有圆满证得佛的智慧上讲,但实际上登地圣者能去十方世界听佛说法,他讲的法也不可能有问题。这不是从见解上讲,是从行为上讲,毕竟不是圆满的佛陀,就不能跟佛的行为一样。
  对我们来说,学佛要认清自己的本分,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情况,这个非常重要。
  (2015届净土高级班课程之《净土十疑论讲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析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一生的著作,可谓是相当丰富。而在其的著作中,关于行归净土方面当首推《净土十疑论》。正像宋朝无为子杨杰在序文中讲的&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悟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从这一序文当中不难看出,杨杰是相当推祟智者大师所作的《净土十疑论》。认为自远公开莲宗后七百年来,弘扬净土教法最得力的,首推智者《净土十疑论》。并认为智者如果不是弥陀示现,不能做出如此伟大的著作,故以&非法藏后身&极赞智者。当然从历史事实来讲,无为子杨杰的话并没有过赞。因为自智者大师作《净土十疑论》后,历代的祖师都极推崇《净土十疑论》这一著述。何以智者的《净土十疑论》在弘扬极乐净土法门上,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当然离不开《净土十疑论》本身所阐发的内容。故笔者谨就《净土十疑论》的内容,分三点略作浅析。
一、《净土十疑论》极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
1、求生西方净土是度众生的最佳途径
一些不明教理的人往往会误会求生净土,是自私,是没有慈悲心。认为想要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而现在求生净土,就是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就是没有大慈悲心的表现。这一理论,显然是不符合佛法真理。因为对于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的菩萨而言,那留在三界内度众生不成问题。而未得无生忍的初发心菩萨,就必须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后,才能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所以智者大师言&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可见薄地凡夫要想度众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现在有一些学佛人士,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弘扬佛法。这一理念虽然是好,但终究还是凡夫的个人情见,只会是增加生死之苦。故在论中智者更引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言&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由此可见发心欲度众生,当要速求极乐世界。后来这一观点在宋朝时期,对南山宗元照律师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元照律师能力弘净土,离不开智者大师的这一观念。
2、求生极乐净土不乖无生道理
历来一些过激的禅教人士,爱以无生的道理来攻击净土,认为诸法体空,本来无生。而现在舍此求彼,生西方极乐净土,有违佛法中无生的道理。针对这一错误的见解,智者大师是给予极严厉批评的。在论的开头即说到&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开饭了,别睡了!
起晚了,好困呐……
新人求支持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生世世心甘情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