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观

树立正确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
——学习习近平 “2·24”讲话感言
日 11:31:35
来源:《中华魂》  作者:臧凤华
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讲话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讲话要求,运用宣传教育、政策导向、制度保障、法律推动、领导垂范、干部带头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
习近平的这个讲话,高瞻远瞩,是继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之后,在社会意识领域向全国人民发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号召,以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为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发挥正能量。讲话顺应形势,反映需求,受到各界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赞扬。一个党政干部带头,全民积极参加的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
无形的巨大力量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做抉择时的依据,也可以说是深藏于内心的准绳。不同的价值认识,形成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关系。某事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人的兴趣、目的所追求,就构成了某种价值。比如,人们在说话办事前常考虑“值不值”“要不要”“好不好”“美不美”,等等,这个“值、要、好、美”,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观指的就是这种价值判断的根本观点、观念,它对人的行为起着指引、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就社会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就价值观的特点来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有一定的传承性、习惯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熏陶、社会习俗、民族传统、学校教育、官方倡导、舆论宣传、榜样力量,等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价值观往往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相互碰撞。就是说,价值观有历史性和选择性。从根本上说,价值观建立在人们的需求和认知的基础之上,本身是一种追求方向、目标、理论和信念,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反映。
领导的艺术与责任
党的十八大倡导的“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上的拨乱反正之后,针对问题,顺应形势,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的又一重大举措,既体现了深化改革之意,又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意义重大而深远,表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敢于担当的领导责任。
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历经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实现所有制“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就巨大,业绩辉煌,世人瞩目。但也无须讳言,出现和积累的问题、矛盾,尤其在社会意识层面,也充分地暴露与凸显出来,集中表现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碰撞,或者说是谁居于主导地位的较量。
一方面,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进行军事威胁和遏制的同时,更加紧了“和平演变”,刻意在价值观上作文章,侵蚀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正如邓小平所深刻指出的:它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妄图变中国为苏联第二。前些年的“精神污染”和“民运”闹剧,后来以“全盘西化”为主要特征的自由化思潮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还有喧嚣一时的“经济人假设”、“张五常热”等等,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国内方面,主要表现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有人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颠倒目的和手段、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刻意混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质的区别,高唱 “躲避崇高”“告别革命”“游戏人生”“及时行乐”“ 享受‘性’福”,重弹“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滥调,大造“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是社会进步” 的舆论;同时,举起反“左”的旗号,不仅公开批判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而且对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也大加挞伐和诋毁。于是乎,金钱利欲成为他们人生的唯一追求,当作社会的唯一坐标,谋私利不择手段,图淫乐不知羞耻,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连起码的天地良心都不要了。贪污盗窃,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黄、赌、毒”,杀人越货;吃喝玩乐、铺张浪费、生活奢靡、嫖娼藏娇、腐化堕落、鱼肉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天经地义”。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败坏了社会风尚,而且已经对深化改革构成了严重干扰,同“左”的教条主义一样,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该是予以清扫和排除的时候了。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洞察秋毫,不避艰险,顺应形势,倾听呼喊,在狠抓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强调“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基础上,适时发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的伟大号召,彰显出我们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胆识睿智!
取得成绩不满足,存在问题不回避。我们就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仅是领导艺术,而且是领导责任。我们应该有这个认识,有这个自觉和敢于担当的气魄和勇气。
圆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存在的一个梦想,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奋斗,艰难困苦踩脚下,流血牺牲献终身。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成就辉煌,对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惨遭外国列强的掠夺、侵略和奴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挣扎在死亡线上。粗略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年间,外国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有千件之多,条条都滴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刻着帝国主义的罪恶。他们瓜分中国土地,吸食中国血液,屠戮中国人民,奸淫中国妇女,无恶不作,惨绝人寰,尤以侵华日军最为残暴,时称“披着人皮的野兽”“兽类集团”。其奸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女和屠戮中国儿童,手段残忍,就连当时的日本记者--笠原十九司,都“惨不忍书”!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更不乏爱国的仁人志士,但都失败了。黑夜漫漫,路在何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创造了条件。进而,用8年时间,经过巩固完善新民主主义制度,顺利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后大胆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邓小平同志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使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步发展。昔日任人欺凌并贬损为 “东亚病夫”的黑暗的旧中国,今天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令世界向往的光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可以直起腰杆、抬起头来说话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任何一个民族,最不能忘却的是它的历史,包括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包括它曾经受过的苦难。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大大优越于资本主义,但谁胜谁负尚待时日方见分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还排位很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没有挣脱被遏制遭人欺的束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红旗,审时度势,提出“中国梦”的命题,恰当其时。近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中期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远期目标: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理想、信念,也是责任和动力;是对前人遗志的继承,今人责任的担当,也是对后来人的期望。看得见,够得着,方向明,有奔头,颇具感召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端重要的工作是构建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统一意志,凝聚正能量。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一个社会的进步和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圆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努力,奉献一份力量,发光发热吧!
( 网站编辑:王润斌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范文一:作者:李德顺光明日报 1998年02期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现实的深刻启示,也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客观要求。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简明通俗,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表述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从理论上看,这里所回答的正是一切价值观共有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正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主体和标准问题在一切价值观中都居于统率和决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原则和取向都由此确定。世界上各种对立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归根到底表现为究竟是为什么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反映了党和党的事业的性质,代表了党的价值观的最高原则。从思想来源看,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的全新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科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自觉地无条件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这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革命价值观。一百多年来,这一价值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尚的人类情感动员鼓舞了亿万人民,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一个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把这一价值观与党的历史使命和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联系在一起,从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华民族无数忠诚的儿女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贞不渝地奉行这一根本价值观,为人民解放和祖国振兴而前仆后继。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和精神保证。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还只是共产党人所代表的一部分最先进、最有远见并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士的价值观,还只能通过人们为推翻旧制度而奋勇斗争的行为来体现,那么在共产党已经取得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则意味着它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和形式,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天地、更切实的保证和更高的标准。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这意味着国家社会的事业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一部分群众的集体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自己来实现,社会分工也不应再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在这一前提下,全体人民既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服务者,又是一切社会服务的对象即享有者,两种身份走向高度的统一。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具有了人民群众“自我服务”的性质,即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而实现自己共同的福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具有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实践体验和必要的思想教育,广大群众在充分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就会对“为人民服务”产生自觉自愿的共识。这是使党的先进意识变为人民群众普遍价值观的客观条件,也是它的必经途径。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社会的制度化特征。从价值原则的高度看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社会的主导原则,必然要超出思想观念的范围,普遍地贯彻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成为各项事业的共同性质和目标,成为社会实践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使“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体制、管理的程序和规范中去,已成为它们本身的动力源泉、有效机制和客观效果,并且成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现实”。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要求,是其根本优越性所在。上述两点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比起推翻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贯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在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和战略问题的同时,也阐述了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其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全面具体地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标准和各项具体政策的理解和规定之中。例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辟概括;关于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关于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事业的是非成败的价值信念;关于要面向群众、面向实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判断依据的评价准则;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导向、两个文明一起抓、造就“四有”新人、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以及做出“一国两制”的决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判断时,所运用的富于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价值思维方式;等等。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风格。而其始终如一的价值导向,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精辟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围绕“核心”开展价值观建设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全体人民的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因此,我们价值观建设的关键,就是结合新时期的条件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为人民服务原则更深入全面地贯彻于各个方面,使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民在总体上占有和享用社会劳动的成果,与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来提供这些成果,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的,没有这种统一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现实中,这种统一要求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责、权、利一致原则”的管理体制和规范作为基础和保证。在观念上,则意味着绝不应把二者分离开来,孤立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例如,既不能把主人地位等同于只享受保障而不须承担风险,也不能把岗位服务说成是纯粹为他人的无偿劳动。结合现实看来,在价值观建设中充分落实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统一,其中特别是服务观念的加强,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这不仅是针对提高普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端正行业风气而言,更是针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而言。邓小平同志曾十分明确地说过:“领导就是服务”。然而,目前有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仍不能体现这种实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只把自己当作是所掌管的那一部分权力的特殊“主人”,而忘记了“服务”的职责,或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摆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只用权力来为自己和小圈子服务。事实证明,这种在“公仆”与主人关系上的割裂和颠倒,正是导致干部和党员队伍中滋生腐败的价值观根源。把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我们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内容。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和路线,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把祖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和要求。我们应当把这个最现实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理想和信念建设的重点。决不应轻视这个具体层次的理想建设,更不应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现实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在全社会造就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风气,使一切行动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是我们价值观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状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健康心理,消极落后的心态必然贻误事业。社会风气往往是反映人们心态的镜子。因此,检验价值观建设效果的一项指标,就是要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是否形成了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的实质,就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变为人民共同的思想方法;就是要让“三个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切实贯彻到各项事业中去;就是要做到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适合于我们的秩序、规则和成果;就是要注重实效、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让符合人民利益的东西成为主导,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充分地结合和体现出来,成为我们民族走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作者介绍:李德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文地址:作者:李德顺光明日报 1998年02期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现实的深刻启示,也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客观要求。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简明通俗,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表述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从理论上看,这里所回答的正是一切价值观共有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正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主体和标准问题在一切价值观中都居于统率和决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原则和取向都由此确定。世界上各种对立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归根到底表现为究竟是为什么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反映了党和党的事业的性质,代表了党的价值观的最高原则。从思想来源看,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的全新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科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自觉地无条件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这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革命价值观。一百多年来,这一价值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尚的人类情感动员鼓舞了亿万人民,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一个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把这一价值观与党的历史使命和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联系在一起,从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华民族无数忠诚的儿女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贞不渝地奉行这一根本价值观,为人民解放和祖国振兴而前仆后继。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和精神保证。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还只是共产党人所代表的一部分最先进、最有远见并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士的价值观,还只能通过人们为推翻旧制度而奋勇斗争的行为来体现,那么在共产党已经取得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则意味着它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和形式,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天地、更切实的保证和更高的标准。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这意味着国家社会的事业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一部分群众的集体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自己来实现,社会分工也不应再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在这一前提下,全体人民既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服务者,又是一切社会服务的对象即享有者,两种身份走向高度的统一。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具有了人民群众“自我服务”的性质,即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而实现自己共同的福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具有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实践体验和必要的思想教育,广大群众在充分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就会对“为人民服务”产生自觉自愿的共识。这是使党的先进意识变为人民群众普遍价值观的客观条件,也是它的必经途径。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社会的制度化特征。从价值原则的高度看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社会的主导原则,必然要超出思想观念的范围,普遍地贯彻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成为各项事业的共同性质和目标,成为社会实践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使“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体制、管理的程序和规范中去,已成为它们本身的动力源泉、有效机制和客观效果,并且成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现实”。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要求,是其根本优越性所在。上述两点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比起推翻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贯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在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和战略问题的同时,也阐述了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其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全面具体地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标准和各项具体政策的理解和规定之中。例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辟概括;关于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关于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事业的是非成败的价值信念;关于要面向群众、面向实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判断依据的评价准则;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导向、两个文明一起抓、造就“四有”新人、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以及做出“一国两制”的决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判断时,所运用的富于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价值思维方式;等等。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风格。而其始终如一的价值导向,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精辟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围绕“核心”开展价值观建设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全体人民的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因此,我们价值观建设的关键,就是结合新时期的条件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为人民服务原则更深入全面地贯彻于各个方面,使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民在总体上占有和享用社会劳动的成果,与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来提供这些成果,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的,没有这种统一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现实中,这种统一要求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责、权、利一致原则”的管理体制和规范作为基础和保证。在观念上,则意味着绝不应把二者分离开来,孤立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例如,既不能把主人地位等同于只享受保障而不须承担风险,也不能把岗位服务说成是纯粹为他人的无偿劳动。结合现实看来,在价值观建设中充分落实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统一,其中特别是服务观念的加强,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这不仅是针对提高普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端正行业风气而言,更是针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而言。邓小平同志曾十分明确地说过:“领导就是服务”。然而,目前有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仍不能体现这种实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只把自己当作是所掌管的那一部分权力的特殊“主人”,而忘记了“服务”的职责,或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摆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只用权力来为自己和小圈子服务。事实证明,这种在“公仆”与主人关系上的割裂和颠倒,正是导致干部和党员队伍中滋生腐败的价值观根源。把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我们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内容。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和路线,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把祖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和要求。我们应当把这个最现实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理想和信念建设的重点。决不应轻视这个具体层次的理想建设,更不应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现实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在全社会造就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风气,使一切行动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是我们价值观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状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健康心理,消极落后的心态必然贻误事业。社会风气往往是反映人们心态的镜子。因此,检验价值观建设效果的一项指标,就是要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是否形成了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的实质,就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变为人民共同的思想方法;就是要让“三个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切实贯彻到各项事业中去;就是要做到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适合于我们的秩序、规则和成果;就是要注重实效、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让符合人民利益的东西成为主导,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充分地结合和体现出来,成为我们民族走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作者介绍:李德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范文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郝继霞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身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下的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世纪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去创造。然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怎么能让社会真正的进步,让祖国真正的富强呢?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雷锋所言:“我是祖国的,祖国是我的。”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国格直接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发达、更富强。虽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丧失做人的原则:失去良心,丢掉善良。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让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只有这样,社会才更美好。同样道理,在工作岗位上,我认为干一行就因该爱一行,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年青时,也曾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怀揣梦想,希望自己能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发觉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很大,每日重复着相同琐碎的事情,感觉自己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自己在这其间也曾困惑过、徘徊过,但是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听着那一声声稚嫩的“老师好”,瞬间觉得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也是值得的。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只要认认真真的干好本职工作,虽然简单又平凡,但也是一种贡献,到这里,我想起了海尔总裁张瑞敏看到一步步做大做强的企业曾经感慨: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只是我,社会上还有很多其他岗位的人也在同样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就拿平时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环卫工人来说吧,连日来气温下降,雾霾天气严重,湿冷的天气扑在人们身上,让人感觉冬天象是提前来临似的,秋天的落叶落叶飘然落下,影响了市容,环卫工人为了保证路面的清洁卫生,为了大家出行方便依然坚守一线。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应把“诚信”二字放在首位。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要讲诚信,事情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也只有讲诚信,才会利民利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我们才能更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出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范文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眼间,已到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萦绕在每个人心头,但刚刚经历过双十一的抢购热潮,反映出的种种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双十一之前的广泛宣传,各家电商吸睛手段层出不穷,无论是抽红包还是各种商家的优惠券,各家电商无疑抓住了网民的心理,大家乐此不疲地为双十一预热着,马云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十一月十一日零点刚过一分钟,天猫上的交易量便过十亿,半个小时之后,交易量破二百亿,十一日结束交易量高达912亿,然而这只是天猫一家的销售额,双十一全网销售额更是高达1229.4亿元,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是什么促成了这场购物的盛宴,一场让外媒都啧啧称奇的盛宴,一场可以与黑色星期五不相上下的购物狂欢。当双十一的热度慢慢散去,我们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再来看双十一。首先是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经济。下面让我们看一组数据。2010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万亿元,10.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2%,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畏惧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06),120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全球第三。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500美元左右,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81位。世界平均水平10486,美国53101,日本37700.除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也是重要助力。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日在京发布了 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1894万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并且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大屏化中国品牌的崛起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中国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如此庞大的数字,令人惊叹,也由此可见。固然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双十一热潮,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代民众心中价值观的偏颇,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宁愿吃土也要买买买,双十一的商品并没有与平时的商品价格有很大的降低,反而有的和平时的价格相同,甚至高于平时,但民众已经被火热的宣传蒙蔽了双眼,心中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见踪影,便宜又实惠,固然人人喜欢,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分辨事物的真假,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不要让爱你的人伤心,请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
范文四: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的重要性的认识的系统。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既是个体本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又是个体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的三种表现形式:1、兴趣2、信念3、理想价值观的四个特征: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影响价值观的外部条件o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儿童早期价值观的萌芽具有决定作用。父母要为家庭提供财政来源和维持家庭结构和感情联系,同时还要有意无意地传授各种文化教养和灌输各种生活态度。o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儿童离开家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学校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了专门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了同龄人集体。儿童在学校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技能,而且通过集体生活与教育,学到了各种观念和态度,这些观念和态度会成为日后他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学校里,儿童从家庭中习得的某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也会得到纠正o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个人独立走向社会和踏入生活时所必然要面临的生活环境。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要求下,原先形成的价值观要经受一次大的“洗礼”和“提炼”。根据现实和社会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摒弃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同时保留和重新形成一些价值观念。个人根据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根据社会提出的特殊要求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朋友关系、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价值观形成。o 马诺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因其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大胆、犀利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称作“拜金女”。o 经典语录: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o 马诺毫不犹豫的回答: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o “异样”的价值观:拜金、出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消费主义等等o 大众传播媒介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电影、电视、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这些大众传播媒介不是通过逻辑和理性的方法,而是以感情的形式对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它常常比一些抽象的理论和说教跟有说服力。人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往往会把它的观点、看法和自己实际的生活感受加以对比,从而决定取舍。但是当一个人生活阅历不深时,常常会盲目接受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点。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影响价值观的内部条件o 所谓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内部条件,是指价值观的形成所依赖的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首先,要对外界事物的价值属性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高度发展了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其次,价值观是以主体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它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成熟。二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即必须对该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需要经过对它的审慎考虑,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这种选择有三步(1)不自由选择:如果环境迫使个体采取某种特定的观念,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2)可选择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我们不得不采取某一观念,那么它也无价值可言。(3)对每一种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进行选择:只有当我们对抉择的各种后果加以审慎的思考后,才能说个体有了一个真正的价值观念。第二阶段是赞赏,真正赋予某一社会规范以价值,个体就会对他有一种满意感。这个阶段包含两步(1)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即真正赋予对象以价值,会对他有一种满意感。(2)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即对这一选择感到自豪,会乐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这样考虑的。第三阶段是行动,具有了某种真正的价值观念,应该在行动上愿意接受它的指导,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反复实践。这个阶段也包含两步(1)按这一选择行事,愿意在行动上受其指导(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行动是有规律的、统一的,与价值观总是一致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①不自由选择②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③对每一种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进行选择赞赏①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②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行动①按这一选择行事,愿意在行动上受其指导的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行动时有规律的、统一的,与价值观总是一致的服刑人员正确的价值观o 1、明确责任和贡献的人生价值标准,扭正以往名利为重的人生价值标准;树立高尚的人生 o 2、价值目标;在改造过程中重塑健康人格o 3、错误价值观的表现:反社会心理(仇视心理;强者无罪论;罪因客观论;补偿恶念);功利性改造(行为上具有投机性、隐蔽性、欺骗性);超现实的精神物质享受(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清闲安逸的生活;精神享受:寻求感官刺激和心理感应;物质享受:攀比消费、比阔气、比排场);扭曲价值观(有偿改造的思想蔓延;竞争手段滥用;互监意识减弱,和平改造、共度难关的思想盛行)正确理解和对待利己主义o 1、犯罪从一定层面来讲,就是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冒不道德的危险,甚至是犯罪,无论是盗窃、抢劫、贪污、挪用、赌博、卖淫、贩毒等等,可以说都是为了一己之利,而这利己主义的思想已经将你带进了监狱。o 2、在服刑期间,受利己主义影响,部分的服刑人员已经形成了功利性改造的错误目标。不惜一切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最大减刑、假释量,并且扭曲运用市场法则为自己功利性的目标服务,不仅不利于个人改造秩序,对狱内改造质量也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最终目的→拥有完美人生o 1、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意义,每个服刑人员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拿出勇气摆脱过去错误的思想意识的束缚,加强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向重塑完美人生,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诱惑不动心,这才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一条新生之路。o 2、补充: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难免要有失策或愚蠢的行为,难免会失去自己所不应该失去的东西,在人生旅途中。人生的路属于自己,如何选择呢?只有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命运的实现,昂起自己理性的头颅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一个人沦为罪犯,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但伤心过后,悔恨之余,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选择又摆在面前,是破罐子破摔,混天度日,虚度余生,继续滑下去,还是振作精神,吸取教训,克服困难,坚持走新生道路?1)2) 当个体的几种价值观念相互一致时,个体就遵循其行动,当他们不一致时,个体又要通过上述途径增加新观念或改变现有价值观念的价值高低来减少或消除失调。几种价值观念协调后就可以共同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也才会协力应付以后不断出现的新观念。3)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并不是立即形成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价值观获得以后,又会受到经验、平衡化、道德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范文五:一、正确理解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机关人员直面群众直面民生,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乡镇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眼皮底下,一旦工作态度和作风不能让群众满意,势必会影响乡镇党委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让群众满意,为了实现这个工作目标,我们要在实践工作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赋予的权力,秉承服务理念,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坚持民主、公平、诚信的原则,贯彻落实“三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滥用职权,大搞金钱交易,公然买官卖官,谋求个人私利,成为新时期的“老板”、“掌柜”、“父母官”,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其实质是没有正确理解权力的性质,没有正确把握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权力源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树立服务于民的政绩观,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追求,不断增强“人民公仆”意识,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二、秉承服务理念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前提所谓服务理念,是指政府在实践工作中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领导干部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执行人民意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当前,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解决民生问题首要着眼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在中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我们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乡镇政府关注民本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得实惠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安全饮水、村屯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工程,让群众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此外,乡镇领导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实现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的“服务理念”思想转变,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忠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三、明确工作职责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取向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受人民监督,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权力即责任的意识,明确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对于建设一个高效廉洁新型政府来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尤为重要,错误的政绩观只能导致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现今,一些领导干部做出了一点成绩,就喜欢到处宣传,为自己歌功颂德,把自己当成群众的救世主。甚至有的领导干部打着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旗号大搞政绩工程,不仅使得背上沉重债务的乡镇政府威信大受损失,而且使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看他的政绩工程做的多么宏伟,他的总结多么精彩,而是要看群众的感受,听群众的评价。如果群众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服务,那么谈何服务呢?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为人民谋利益的评价是最直接、最准确、最可信的。地方乡镇领导干部只有明确了为民服务的职责,树立以群众满意为取向的政绩观,就会在履行岗位职责时自觉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以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愿望,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心系群众,说实话办实事,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还政绩评估权于民众以群众满意度为取向的政绩观并没能解决政府追求群众满意的动力问题。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来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民众在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方面往往具有信息优势,民众不仅会追求那些客观的、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还会追求那些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可感知的指标。如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安全程度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地方知识优势,为政府提出可参考的发展目标,因此,将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民众,有利于促使政府的发展目标与民众的期望相一致。让群众满意,我们还要坚持民主、诚信、公平的原则。一是政府的民主,主要表现为体现民意,尊重公民利益、需求和意志。二是要注重诚信,政府对公众做出的承诺,无论多小,只要后来未兑现,都会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政府一定要言出必践,如果政府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就会在公众中建立诚信的形象,如果公众信任政府的承诺,政府的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三是在实践工作中贯彻平等的原则,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社会各行为主体的平等权利,以公平的姿态行使政府的各项权力、履行各项义务。总之,天地之间有杆秤,那就是咱老百姓。如果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好事,真正让群众满意了,群众心中的那杆秤,定然会给出最公道的评价。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立身从政之本,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常态,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县委理论中心组坚持每周五下午进行学习,采取请专家讲解、中心组成员谈体会等多种形式,收到了明显成效。党员领导干部大都分管一部分工作,掌握一部分权力,如果自身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腐化堕落。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立场和宗旨问题,外正其行、内修其心,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要坚守廉洁从政这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查找整改“四风”问题,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着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之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业基础薄弱,项目建设滞后,不抓项目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后劲和希望,但是项目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显现政绩。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情、统一思想,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工业立县、项目突破”战略,建设和谐稳定、更具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邯郸东部次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在推进每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科学制定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规范有序推进,力戒“情况不明决心大”“拍脑门”“想当然”。比如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魏县依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果品加工、木材优化深加工和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分别成立了专业招商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群众观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始终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决策,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看能为群众带来多大好处。要把有限的资源、资金、政策最大限度用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饮水、就学、就医等难题,绝不能搞任何不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我到魏县工作后,集中一段时间,到全县22个乡镇(街道)和部分县直单位走了一遍,与每名班子成员单独谈心,并走访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了解上级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学到了不少改进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切实感受到了群众当中有智慧、有思路、有办法。人民群众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人民群众是一把标尺,可以衡量出工作的成与败、得与失。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不是看自己怎么说,上级如何评价,而是要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有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执行能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握好工作推进的“底线”,善于用法律的手段、法治的办法解决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复杂问题。好的思路、好的方案、好的措施要付诸行动、取得成效,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要完善抓落实的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合力攻坚。比如,魏县实行了分包县领导、承办部门和项目业主“三位一体”捆绑责任制,乡局级一把手季度述职制、项目建设周调度制、重点工作明责问效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确保了项目建设和其他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决策一旦出台,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一个声音传下去,一个调子喊出去,一个标准执行到底,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推进重点工作中撞击班子,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考验干部、使用干部。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困难大、矛盾多、任务重、条件艰苦的地方默默无闻干事创业、具有“潜绩”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对那些热衷于“显绩”、自吹自擂、搞虚假政绩、跑关系、找门路,群众不认可甚至反对的干部,要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为民,勤勤恳恳奉献。“官德”,是领导者的人生追求、道德情操在从政行为上的综合体现,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的优势,以“官德”教育为核心,加强干部的政绩观教育。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教育培训职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待政绩的态度,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首要途径。要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方法和宗旨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宗旨观念教育,树立绩为民所创的意识,把追求突出政绩与谋求人民的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加大干部监督力度,促使干部正确对待政绩。一是要强化干部的决策监督。要指导和督促下级党委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内部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二是要注重抓好经常性监督。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级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检查指导,督促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对于下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政绩、政绩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苗头,要及时提醒;在政绩观上出了问题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诫勉。三是加强审计监督。组织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监督。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激励干部勇于创造政绩。组织部门要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安心本职岗位,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同时,要积极营造干部正确创造政绩的舆论环境,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完善考核察实绩完善科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的迫切需要,是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基础。始终强化实绩考核。建立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要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处理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力加强动态考核。干部政绩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客观准确地考核了解干部的政绩也非一日之功。要走出“不动干部不考核”、“不到换届不考察”的误区,大力拓宽知人渠道,把干部的考核工作做在平时,经常性到改革发展的前沿察其绩,到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观其行。对干部做到了知根知底,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干部做“虚功”、出“虚绩”。积极推进科学考核。实绩考核工作要充分体现出“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但又不搞事事量化。目标体系设置和目标值的确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可行,便于操作和实施。科学评价辨德才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评价干部的最高标准,大力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准用好。要建立干部评价专业化机制。干部评价主体的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干部考察机构,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干部考察评价队伍。建立“实绩联审制”,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引进专业化的评价力量,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德才表现进行集中核实和认定。实行专业化的评价,可以对干部的评价认定更加全面、准确。要强化干部评价的民主取向。引进社会评价体系,强化干部评价的民主取向。评价干部的实绩,可以实行网上评议、问卷调查、实绩公示等方式,实现干部实绩认定社会化,提高群众对工作实绩的公认度;评价干部的德才,要坚持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适当扩大群众评价的范围,社会评价不高、多数群众不认可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重用。要注重干部实绩的综合评价。在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的基础上,要设置评价干部实绩的相关参数,综合考虑影响领导班子实绩的外部因素,如宏观环境、区域差异、自然条件、原有工作基础、上级重视支持程度等,相关参数的评价应占总体评价的一定比例,作为认定干部实绩和德才的重要依据。任人唯贤正导向重用实绩突出、埋头苦干的干部。组织部门要努力拓宽知人渠道,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让踏实肯干者吃亏,不让投机取巧者讨好。要关心爱护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困难和矛盾较多的地方工作的“黄牛型”干部;主动贴近那些只知为民办事、不谙官场世故而名不见经传的“敬业型”干部;善于发现那些注重打基础、重长远而一时看不到突出成绩的“创业型”干部;支持鼓励那些善于打开局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开拓型”干部。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正确导向。不用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干部。对那些虽四平八稳却力不从心、庸碌无为的干部,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那些虽满腹经纶但思想政治素质低下、不思进取、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重用。降免急功近利、热衷造假的干部。在考察干部时,既听干部本人的陈述,更听群众的呼声;既看政绩的现实状态,更要分析其长远效应。对那些心术不正,故意造假的干部,或哗众取宠、一心谋求个人升迁的干部,要果断予以降免。引导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范文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严肃的说来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仰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能够不断的凝聚企业力量,是企业内部团结的总要因素。深圳创业项目苏州熟食店廖排骨重视企业价值观,重视凝聚企业内部力量。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让苏州熟食店廖排骨学会了坚持“简单加工更健康”的先进理念,将中国传统的特色小吃与时代的先进性相结合,并赋予其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对健康的新要求,制造现代化特色的卤食品。廖排骨追求独特,追求完美,追求饮食时尚的新概念指引着其在餐饮界不断的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管理学专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企业的信仰、企业愿望、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景引领企业成长,使命激发责任意识,核心价值则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凝聚企业力量,发展企业的实力,就必须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发展。苏州熟食店廖排骨坚持完善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并综合企业的强大凝聚力,激励廖排骨的内部员工释放自己的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力量,使得企业的整体力量越强,所引发的活力就越强。苏州熟食店廖排骨的经营管理在“秉承百年卤技,吸纳百家精华,弘扬卤食文化”的文化理念指引下,不断的发展延续,为创中国餐饮界金品牌而不懈的努力着。廖排骨全国免费招商热线:400-888-2128廖排骨官方网站:/廖排骨加盟视频:/v_show/id_XMzcwMjM0NDYw.html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严肃的说来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仰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能够不断的凝聚企业力量,是企业内部团结的总要因素。深圳创业项目苏州熟食店廖排骨重视企业价值观,重视凝聚企业内部力量。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让苏州熟食店廖排骨学会了坚持“简单加工更健康”的先进理念,将中国传统的特色小吃与时代的先进性相结合,并赋予其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对健康的新要求,制造现代化特色的卤食品。廖排骨追求独特,追求完美,追求饮食时尚的新概念指引着其在餐饮界不断的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管理学专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企业的信仰、企业愿望、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景引领企业成长,使命激发责任意识,核心价值则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凝聚企业力量,发展企业的实力,就必须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发展。苏州熟食店廖排骨坚持完善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并综合企业的强大凝聚力,激励廖排骨的内部员工释放自己的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力量,使得企业的整体力量越强,所引发的活力就越强。苏州熟食店廖排骨的经营管理在“秉承百年卤技,吸纳百家精华,弘扬卤食文化”的文化理念指引下,不断的发展延续,为创中国餐饮界金品牌而不懈的努力着。廖排骨全国免费招商热线:400-888-2128廖排骨官方网站:/廖排骨加盟视频:/v_show/id_XMzcwMjM0NDYw.html
范文七: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时?不能只考虑他的影响力、成就、激情、毅力、理想、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而应当首先看他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在其他方面越是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 邪恶的,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越深,他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说?在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而诚信是最为重要?人人都应具备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在求全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自身价值观的流露。尽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头脑中的价值观却可能大相径庭。而人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以及生活际遇?无不受到各自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和生活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如果泰斯没有将参透“天上的奥妙”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他就不可能投入地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哲学?不可能成为在一代代后人的教科书中占据显赫一章的哲学之父。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就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既然人生价值观对人的一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它引领我们的人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航行。当然?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而最主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给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进献上点微薄之力?并且能帮助别人?能给别人的人生带来些许的快乐和方便?能做到这点?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满足。 经常从自己的身边看到许多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我的心都会有些疼痛与难受。我们想改变这些不合理似乎又很无力。我想?现在我最主要的应是从自身做起?首先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再为其它人造福。而不是用满心抱怨来消磨自己的意志。我认为我的这种价值观是正确的?我会向着它前进?而且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我的人生从此不再迷航。这样的价值观?也定使我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值观有多种多样。价值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认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有人则侧重物质享受,,,,?不管我们曾经确定怎样的价值观?从现在起?我们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适合于自己的价值观?让它引领我们的人生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生活的准则——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活准则
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都会告诉人类?我们需要责任。
生活的准则是什么呢?他会在哪里呢?,,,,也许他就在你的”那里”——心。
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准则”?可是你又是否真正的去完成过呢??或许就同我一样常常会“背叛”这种准则,,,,
今天与往常相同?只要老师说我们可以放学了?我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般的理好书包?随即冲出教室。因为我“明白”我现在就只是要回家然后做作业?“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走在马路上的我却不知学校里还有我没做完的工作?我的肩上还有未完成的“使命”。
在学习上?有自己的见解?说明的就是做事有主见?体现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敢于承担责任?不推诿?说的也是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敢于面对现实?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说明的也是遇事有主见了。
生活里有苦难也有责任。是呀?人生就是苦难?家庭就是港湾?人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只能在生活中寻找幸福的方向?不管是否有阳光出现?命运有了波折?就得勇敢面对?在顺利中祈求平安?在幸福中感恩天赐?想让生活风平浪静?就得时时负起责任?一点一点不放过?有了责任感?日子才会在风雨过后重见阳光?在责任感中寻找力量?获得重生。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责任。
所以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并为之奉献?始终不渝——这就是我生活的准则。
范文八: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清末著名的维新志士梁启超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文中写到“故今日中国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对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中担任的责任说的十分透彻。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重建认知结构, 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我们当前正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建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认识水平,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自身核心价值观构建;做到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第二,牢固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祖国人民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为励志国强、创建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第三,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力,对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生观,形成允公允能、勤学善思,奋发进取、乐观坚毅、忠实执着的良好风貌。最后,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科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按照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努力,最终将会促使我们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白人。他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1996年首次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2004年当选国会参议员,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获过一个文学学士、一个法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在美国芝加哥城市社区从当义工,替穷人打官司。奥巴马的传奇经历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主要靠知识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具备服务社会的本领;二是不能被眼前的名利所诱惑,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干自己想干的事,干对社会有益的事,不能整天沉浸在幻想中或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中;三是当时机成熟时,就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政治上坚定党的领导,高度认同改革开放成果,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青年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党和国家的现行制度充满信心。(二)要做到认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努力培养较强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青年在思想政治状况上保持稳定进取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积极学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能正确认识目前现有的“贫富差距现象”,我国完全能够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促使民主、道德和法制意识也逐步增强,(三)要做到既具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开放中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正义感。奥运会后“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好了”,对“一些西方国家大造反华舆论,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的”行为“很反感,要坚决反击”;能正视中国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西方思潮给当代青年思想带来的负面冲击,积极反对 “西方思潮对国民产生的最大负面影响”—— “享乐主义成风”、“个人主义盛行”。(四)要做到思想上活跃、文化上多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上,积极追求丰富多彩、张扬的生活方式不仅仅要求经济社会层面的高度发达,更取决于城区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繁荣。,涪陵青年还对各种外来文化有着兼容并包的开放姿态。青年在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互联网”等媒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社会思潮”。青年文化在积极频繁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对多元文化的积极包容和文化交流的互动状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自身核心价值观构建
范文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项管 许立蘖 38号现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价值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现在有些人以金钱至上,实行拜金主义。对于现在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我们国家来说,这是应该坚决杜绝的,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例如具有相同化学知识的人,有的人可能为人类造福,有的人可能制造毒品危害人类。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范文十: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
首先,可以从风俗习惯学习中入手,各民族都一惯重视风俗习惯的学习,它是各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的继承,发展是时代相传的重要形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风俗习惯的学习本身在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风俗习惯的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其地位、作用和效果不相同的,在具有较长历史的城市和乡村中,风俗习惯的学习更为突出,与城市相比,地处偏僻的我们民族地区,青少年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所接受的品德教育机会多。因此,中小学阶段是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形式和发展青少年高尚品德的重要时期,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当然,对风俗习惯学习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有所选择风俗习惯中优秀文化的积淀,诸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应发扬,对铺张浪费、互相攀化的现象就应扬弃。特别是当代,对风俗习惯的学习应体现时代性,要在继承中创新。中国民族文化道德习俗对本民族具有约束性,使青少年儿童也程度不同地受到这种保守文化的影响,所以在风俗习惯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挖掘风俗习惯中的创新价值,鼓励青少年敢于在继承中创造良好的风俗习惯,形成自己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立足现实,从多元化价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不同的民族、辈份、生活区域、家庭、使用语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甚至不同的个人,都可能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多半在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他们的价值取向受当地经济、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更加强化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德育对我们教师的素质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加深对多元化社会德育的理解,需要从另外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有价值偏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特殊体验,使用师生双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本民族地区青少年在选择人生价值观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尽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甚至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也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造福全人类,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只要选择了这种价值观,对人生态度就积极乐观起来,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强自信心,纵使他们正确价值观真正形成,达到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境界。这些青少年就是我们伫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发展本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将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