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罗汉堂第三百六十五位莎伽陀尊者求解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游宝光寺 作文
GooGooT1595
游宝光寺今天,我们一家人去宝光寺游玩。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听大人们说,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因史料不足,难以断论这句话是对还是错。一踏进寺庙,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塔,此塔有十三层,每层四面刻佛像,四角悬铜铃,从第6层向西倾斜,明显能感觉到一种别致动感的美。听大人们说,这座塔的名字叫做东方斜塔,又名舍利塔,是和宝光寺一起修建的。舍利塔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呢?找庙内僧人一问,僧人答:“它的原名并不叫舍利塔,就叫东方斜塔,是唐朝的一个皇帝在宝光寺过夜,发现塔底在发紫光,挖出一看——原来是舍利子在发光。后来此塔就命名为舍利塔。”我上网一查,佛教所称呼的舍利就是遗骨。它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人的遗体火化以后头骨灰里富含磷因而夜晚产生紫光。接着,我们又来到罗汉堂。罗汉堂里五百个罗汉,每一个的做工都十分精细,并且每一个的神态、动作都不一样: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嬉皮笑脸,有的和颜悦色……各有各的特点。在五百罗汉塑像中,有两尊塑像与众不同。他们不着僧装,不拿法器,而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穿龙袍,马蹄袖外半露的双手闲放膝间,安然端坐。他们身材、面貌和胡须极为相似,看得出二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所不同处,前者的脸上有许多麻子。经了解,这是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的真容塑像。康熙幼年已出过天花,脸上有麻子者就是康熙。把皇帝当作罗汉供奉,是为了报答皇恩,佛教就说他们分别是五百罗汉中第二百九十五位阇夜多尊者和第三百六十位直福德尊者转世的。我们又游览了其他一些宝光寺风景。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我还留念着东方斜塔的美丽和形态各异的罗汉,改天,我还要来宝光寺游玩。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五百罗汉图像”研究 -- 佛学讲座 禅学讲座 禅宗智慧 禅与管理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
& & &&&&&&  
           主办
[121][149][130][312][494][134][151][158][130][140][185][141]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五百罗汉图像”研究
作者: 陈清香&&&来自:期刊原文&&&已阅:8286&&&时间:&&&录入:ningguannan
·期刊原文
&&“五百罗汉图像”研究
陈清香华冈佛学学报第五期页377-421
&&&&&&& 377页
&&&&&&&&& 提要:
&&&&&&&&&&&&& 五百罗汉的事迹虽很早就随着佛教经典而流传下来,但
&&&&&&&&& 是影响美术的创作,却迟于十六罗汉,可说是出道得相当晚。
&&&&&&&&&&&&& 自盛唐、中唐之际,在石窟或寺壁上一度出现的传法弟
&&&&&&&&& 子或六十罗汉等多体罗汉题材,为五百罗汉创作拉开了序曲
&&&&&&&&& 。五代以后才真正跃登中国佛教美术的舞台,现存最早的遗
&&&&&&&&& 例,是属于五代时期的石窟造像。
&&&&&&&&&&&&& 两宋以后罗汉创作迈入辉煌期,无论绘画或雕塑,五百
&&&&&&&&& 罗汉创作均能捕捉罗汉内心的感情和神韵,且融合了禅家的
&&&&&&&&& 精神与文学的逸趣,风貌独特。明清以后,五百罗汉流于拟
&&&&&&&&& 摹和因袭,少有创意,但在艺坛上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 本文是继「罗汉图像研究」一文之后,仅将五百罗汉故
&&&&&&&&& 事的源流、含义,以及历代美术发展中,有关五百罗汉的创
&&&&&&&&& 作著录,现存遗迹的风格特征等,作一阐述。
&&&&&&& 378页
&&&&&&&&&& 壹、前言
&&&&&&&&&&& 罗汉的事迹在佛教经典中,虽然记载甚多,故事的流传
&&&&&&& 也甚早受到信徒们的推崇,但绘诸图画,刻成具像,在中国
&&&&&&& 佛教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算是出道得较晚的一个题材。其间
&&&&&&& 由佛的陪衬地位,演进到主角身分,也经过了相当长久的岁
&&&&&&& 月。这在「罗汉图像研究」(注1)一文中,已讨论过了。
&&&&&&&&&&& 五百罗汉是属于多体罗汉创作的题材之一,其故事的源
&&&&&&& 流,最早在后汉时代,外国三藏康孟详译出「佛说兴起行经
&&&&&&& 」起,便开始流传了,两晋以来,「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 」、「增一阿含经」等有关经典的相继译出,五百罗汉故事
&&&&&&& 的原委,渐渐在信徒心中生了根,不过当时对美术的创作并
&&&&&&& 未发生影响。
&&&&&&&&&&& 盛唐时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每每有「涅盘变相」
&&&&&&& 的题材,其画中有无数悲戚的佛弟子们。此外,龙门石窟中
&&&&&&& 也曾刻出了二十五体及二十九体的罗汉,中唐时代寺壁中也
&&&&&&& 往往有传法弟子或六十罗汉等题材,这些多体罗汉,均为日
&&&&&&& 后的五百罗汉创作谱上了序曲。
&&&&&&&&&&& 五代以后,早兴起了十六罗汉创作的风气,但对于五百
&&&&&&& 罗汉则是初露曙光,现存的五代遗品中,所呈现的造像风格
&&&&&&& 较趋于形式化。
&&&&&&&&&&& 两宋后罗汉创作迈入最辉煌的时代,五百罗汉画呈现了
&&&&&&& 禅学与文学融合后的杰出画风,五百罗汉像则捕捉了罗汉内
&&&&&&& 心的感情和神韵,这种高度技巧,却非明清以后罗汉画像所
&&&&&&& 拟摹出来的。虽如此,在明清的艺坛中,五百罗汉画仍占相
&&&&&&& 当重要的地位,五百罗汉画像也是稍具规模的寺院中,必备
&&&&&&& 的殿堂供奉。
&&&&&&&&&&& 五百罗汉,这个看来似乎是印度人的史实和观念,却支
&&&&&&& 配了中国艺人的创作,达千年之久,他们也穿起了汉式的服
&&&&&&& 装,改变成了汉人的相貌,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理念。就
&&&&&&& 创作而言,这个题材确是丰富了中国的人物绘画和
&&&&&&& 379页
&&&&&&& 造像艺术,使我们所看到是五百位中国僧人,而非五百个印
&&&&&&& 度修行者。
&&&&&&&&&&& 本文是继「罗汉图像研究」一文之后,仅将五百罗汉故
&&&&&&& 事的源流、含义,以及历代美术品中,有关五百罗汉像的创
&&&&&&& 作著录、现存遗迹、时代风格等等,作一阐述。至于单独的
&&&&&&& 罗汉像及十六罗汉图像的风格流变,则将另文撰述,此文不
&&&&&&& 赘列。兹先叙述佛教经典中,有关五百罗汉的记载。
&&&&&&&&&&&&&&& 贰、五百罗汉的故事源流
&&&&&&&&&&& 五百罗汉的事迹,诸经说法不一,归纳之,可分佛在世
&&&&&&& 时的五百罗汉与佛灭后的五百罗汉,兹分别列之﹕
&&&&&&& (1)佛在世时的五百罗汉
&&&&&&&&&&& 佛在世时,所渡化的比丘群中,每每有五百之数,这五
&&&&&&& 百罗汉经常追随世尊,和世尊聚会一处,受佛的教化,地点
&&&&&&& 如罗阅城、首波城、昆仑之墟、阿耨大泉等等﹕
&&&&&&&&&&&&&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围所,与大比丘众五百
&&&&&&&&&&&&& 人俱。」(注2)
&&&&&&&&&&&&& 「尔时世尊,与五百阿罗汉,入首波城。」(注3)
&&&&&&&&&&&&& 「盖阿耨达龙王者,佛在世时受别菩萨也,有神猛之
&&&&&&&&&&&&& 德,据于昆仑之墟,斯龙所居宫馆宝殿,(中略)
&&&&&&&&&&&&& 于时龙王请佛世尊及五百上首弟子。(下略)」(注4)
&&&&&&&&&&&&& 「所谓昆仑山者,则阎浮利地之中心也,山皆宝石,
&&&&&&&&&&&&& 周匝有五百窟,窟皆黄金,常五百罗汉居之,阿耨大
&&&&&&&&&&&&& 泉,外周围山,山内平地,泉处其中,(中略)如来将
&&&&&&&&&&&&& 五百罗汉,常以月十五日,于中说戒。」(注5)
&&&&&&&&&&&&& 「鸡足山东北行百余里,至佛陀伐那山,峰崖崇峻,
&&&&&&&&&&&&& 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傍有盘石,帝释梵王
&&&&&&&&&&&&& 魔牛头栴檀涂饰如来,今其石上余香郁烈,五百罗汉
&&&&&&&&&&&&& 潜灵于此。」(注6)
&&&&&&& 380页
&&&&&&&&&&& 五百罗汉都是佛弟子中,解行最胜者,平日接受佛的教
&&&&&&& 诲,具三明六通,具受到佛的授记,日后皆当得阿耨多罗三
&&&&&&& 藐三菩提﹕
&&&&&&&&&&&&&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
&&&&&&&&&&&&& 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
&&&&&&&&&&&&& 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
&&&&&&&&&&&&& 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记,于此众中
&&&&&&&&&&&&& ,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
&&&&&&&&&&&&& 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 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
&&&&&&&&&&&&&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
&&&&&&&&&&&&& 陀夷、阿□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
&&&&&&&&&&&&& 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
&&&&&&&&&&&&& 曰﹕普明。」(注7)
&&&&&&&&&&& 以上是佛在世时,所渡化的最有成就的五百比丘。另外,
&&&&&&& 五百罗汉尚有一说,即佛在世时也曾渡了五百位盲乞人,而此
&&&&&&& 五百位最后也都成就了阿罗汉果(注8),这应是另外一组的五
&&&&&&& 百罗汉。
&&&&&&& (2)佛灭后的五百罗汉
&&&&&&&&&&& 世尊涅盘以后,佛教的传布工作,由佛弟子们担任了非
&&&&&&& 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结集佛在世时所说的「经」、「律」
&&&&&&& ,以及解释经律的「论」,在佛教史上流传着四次的结集大
&&&&&&& 事,每次都由大阿罗汉们担当大任,其中第一次是五百罗汉
&&&&&&& ,第二次是七百罗汉,第三、第四次也都是五百罗汉。
&&&&&&&&&&& 第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后的第一个雨季,在阿阇世王的
&&&&&&& 护法下,由迦叶尊者的召集,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前,建
&&&&&&& 筑精舍,集合了五百位大比丘从事结集工作。首由优波离诵
&&&&&&& 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这便是所谓的「五百集法毘尼
&&&&&&& 」,或称「王舍城结集」,事见四分律、摩诃僧祗律、毘奈
&&&&&&& 耶杂事、十诵律、五分律等。
&&&&&&&&&&&&& 「在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是故言集法毘
&&&&&&&&&&&&& 尼有五百人。 」(注9)
&&&&&&&&&&&&& 「是故五百阿罗汉集律藏竟……此是五百大众罗汉集
&&&&&&&&&&&&& 名也。」(注10)
&&&&&&& 381页
&&&&&&&&&&&&& 「五百阿罗汉不多不少,是故名为五百集法。」(注11)
&&&&&&&&&&&&& 「长者忧婆离,于五百罗汉中,持律第一……长老阿难,
&&&&&&&&&&&&& 于五百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注12)
&&&&&&&&&&& 可知这五百罗汉应是前述佛在世时,追随佛的左右,而
&&&&&&& 且是解行最胜的那五百位比丘。不过迦叶的结集之后,富楼
&&&&&&& 那尊者听到消息后,也带了五百比丘参加,是故凑成了千人
&&&&&&& 之数。(注13)
&&&&&&&&&&&& 第二次的结集,是在佛灭后的百年左右,有七百罗汉,
&&&&&&& 由耶舍发起,离婆多为首座,地点在毘舍离城,事见四分
&&&&&&& 律卷五十四、摩诃僧祗律卷卅三、十诵律卷六十、六十一、
&&&&&&& 毘奈耶杂事卷四十、善见律卷一跋阇子品第二、五分律卷卅
&&&&&&& 等等。&&&&&&
&&&&&&&&&&&&&&& 「在毘舍离,七百罗汉,集论法毘尼,故名七百集
&&&&&&&&&&&&&&& 法毘尼。」(注14)
&&&&&&&&&&&&&&& 「合有七百罗汉,不多不少,是故名为七百集法。」
&&&&&&&&&&&&&&& (注15)
&&&&&&&&&&& 到了阿育王之时,又有五百罗汉在摩揭陀国,波厘子城
&&&&&&& 行第三回的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事见善见律卷一
&&&&&&& 阿育王品第三、西域记、摩诃僧祗律私记等。
&&&&&&&&&&&&&&& 「摩揭陀国无忧王(中略)时有五百罗汉,(中略)
&&&&&&&&&&&&&&& 无忧王为罗汉建五百僧伽蓝。」(注16)
&&&&&&&&&&&&&&& 「巴连弗邑有五百僧(中略)此时阿育王言(下略)」(注17)
&&&&&&&&&&& 若依善见律毘婆沙第二所说, 时间有佛灭后第二百三
&&&&&&& 十六年,参与的比丘千人,这是南传的说法,至于北传的第
&&&&&&& 三次结集,在时间、地点等均说法不一。(注18)
&&&&&&&&&&& 佛灭后的四百年,在迦腻色伽王的保护下,曾同迦湿弥
&&&&&&& 罗国的五百罗汉,作第四次的三藏结集,胁尊者是此会的发
&&&&&&& 起人,世友尊者为上首,结果完成了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等
&&&&&&& ,此依阿毘昙毘婆沙论序、婆薮盘豆法师传、三论玄义,大
&&&&&&& 唐西域记、大毘婆沙论第二百玄奘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第二等等。
&&&&&&& 382页
&&&&&&&&&&&&& 「如来灭后法胜比丘造阿毘昙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
&&&&&&&&&&&&& 阿毘昙,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后五百应真造毘婆沙
&&&&&&&&&&&&& 重释八犍度。」(注19)
&&&&&&&&&&&&& 「其国(迦湿弥罗国)先是龙池,佛涅盘后第五十年,
&&&&&&&&&&&&& 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教化龙王,舍池立五百伽
&&&&&&&&&&&&& 蓝,召诸贤圣于中住止。受龙供养。其后犍陀罗国迦
&&&&&&&&&&&&& 腻色伽王,如来灭后第四百年,因胁尊者请诸圣众内
&&&&&&&&&&&&& 穷三藏外达五明者,得四百九十九人,及尊者世友合
&&&&&&&&&&&&& 五百贤圣,于此结集三藏,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
&&&&&&&&&&&&& 释素呾缆藏,次造十万颂毘奈耶婆沙论、释毘奈耶藏
&&&&&&&&&&&&& 凡三十万颂,九十六万言,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
&&&&&&&&&&&&& 石函封记,建大窣堵波而储其中,命药叉神守护,奥
&&&&&&&&&&&&& 义重明此之力也。」(注20)
&&&&&&&&&&&&&&& 参、五百罗汉的姓名
&&&&&&&&&&& 以上所述的几次结集的众多罗汉中,当以佛在世时以及
&&&&&&& 第一次结集的五百罗汉为最重要,而其名字传下来的也还不
&&&&&&& 少,诸经律中,集录得最多的,为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
&&&&&&& 列出了一百人,且又略述各人之所长,如﹕
&&&&&&&&&&&&&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勤化,将养圣众,
&&&&&&&&&&&&& 不失威仪,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
&&&&&&&&&&& 除了阿若拘邻之外,其余姓名分别是﹕「优陀夷、摩诃
&&&&&&& 男、善肘、婆破、牛迹、善胜、优留毘迦叶、江迦叶、象迦
&&&&&&& 叶、马师、舍利弗、大目犍连、二十亿耳、大迦叶、阿那律
&&&&&&& 、离曰、小陀罗婆摩罗、罗□婆罗、大迦旃延、军头婆汉、
&&&&&&& 宾头卢、识、鹏耆舍、摩诃拘絺罗、坚牢、难提、今毘罗、
&&&&&&& 施罗、浮弥、狐汉藕髐瞗B婆嗟、陀素、尼婆、优多罗、卢酰
&&&&&&& 宁、优钳摩尼江、删提、昙摩留支、迦泪、婆拘罗、满愿子
&&&&&&& 、优波离、婆迦利、难陀、婆陀、斯尼、天须菩提、难陀迦
&&&&&&& 、须摩那、尼婆罗、优波先迦兰陀子、婆陀先、摩诃迦延那
&&&&&&& 、优头盘、拘摩罗迦叶、面王、罗云、般兔、周利般兔、释
&&&&&&& 王、婆提婆罗、罗婆那婆提、鸯迦阇、阿难、迦特利、月光
&&&&&&& 、输提、天、果衣、鸯掘魔、僧伽
&&&&&&& 383页
&&&&&&& 摩、质多舍利弗、善来、那罗陀、鬼陀、毘卢遮、须菩提、
&&&&&&& 耆利摩难、焰盛、梵摩达、须深、娑弥陀、跃波迦、昙弥、
&&&&&&& 比利陀婆遮、无畏、须泥多、陀摩、须罗陀、那伽波罗、婆
&&&&&&& 私咤、须夜奢、满愿盛明、弥奚、尼拘留、鹿头、地、头那
&&&&&&& 、须拔。」
&&&&&&&&&&& 其次,名字列出较少的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 录了二十九人,他们是﹕
&&&&&&&&&&&&& 「大迦叶、 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轮提陀、须鬘、轮
&&&&&&&&&&&&& 论、凡耆、宾头卢、货竭、难陀、夜耶、尼利罗、
&&&&&&&&&&&&& 薄拘卢、 摩呵□、优为迦叶、迦耶、树提衢、赖咤和
&&&&&&&&&&&&& 罗、 货提、蝉承迦叶、朱利般特、醍醐施、阿那律、
&&&&&&&&&&&&& 弥迦弗、 罗云、难提、□提、罗盘□提、摩头和律致
&&&&&&&&&&&&& 。」
&&&&&&&&&&& 此外,在经典中列出罗汉姓名者,如巴利文增一阿含经
&&&&&&& 列出了四十人。毘奈耶杂事卷十六至卷十八,列出了卅五人
&&&&&&& ,比丘们且各各说出自己的宿业。阿弥陀经列出了十六人。
&&&&&&& 法华经受记品列出了十人。报恩经也列出了十人。这些经典
&&&&&&& 中姓名多少有出入之处,兹不一一列出。大约所谓佛十大弟
&&&&&&& 子,就是指其中最出色的十位大阿罗汉。
&&&&&&&&&&& 然而后世的五百罗汉,是否就是前述的佛在世时的五百
&&&&&&& 比丘,或是佛灭后结集经典的圣贤呢﹖是那五百位呢﹖姓名
&&&&&&& 为何﹖仍然不能确定。想必是泛指佛弟子,或古代僧众中之
&&&&&&& 有德者。如此,五百罗汉的历名,遂不见于经律中。
&&&&&&&&&&& 虽如此,「五百罗汉」的观念和信仰却是一起流传下来
&&&&&&& ,因之,大明续藏经第四十三帙,竟然收录了干明院五百罗
&&&&&&& 汉名号碑一卷,由高道素所录,卷首附有高承埏于崇桢癸未
&&&&&&& (十六年、一六四三年)孟夏的序文,内记载了南宋江阴干明
&&&&&&& 院住世十八尊者,及天台石桥五百尊者的名号。
&&&&&&&&&&& 这些罗汉名号,有的是佛在世时的弟子如阿若憍陈如,
&&&&&&& 有的是佛灭后的名僧如达磨波罗等,年历极其杂乱,且无次
&&&&&&& 序,有的一人梵名汉名双举并列,而当作二人,如伐苏密多
&&&&&&& 和世友即是。因之,这些名号应是后人杜撰之作,
&&&&&&& 384页
&&&&&&& 为了充五百之数,而将经论中散见的罗汉名称,亳无秩序地
&&&&&&& 罗列其上。
&&&&&&&&&&& 杜撰的时间,一可能是南宋初年,在江阴干明院罗汉尊
&&&&&&& 号完成的前后(注21),一可能是明末崇桢晚年,也就是高承
&&&&&&& 埏撰文之前后。因这些杜撰的尊号,在清初的五百罗汉创作
&&&&&&& 中,沿用极广,昆明筇竹寺、北平碧云寺、天宁寺处的五百
&&&&&&& 罗汉尊号,均一致依此。而碧云寺、天宁寺却又相传模仿杭
&&&&&&& 州净慈寺,净慈寺之有五百罗汉在于绍兴年间(下详),如果
&&&&&&& 那时真已有五百个名号,那么杜撰时间必在南宋初年,否则
&&&&&&& 必是明末以来,才以讹传讹,误传下来。
&&&&&&&&&&& 五百罗汉的真实姓名,假如广泛地自佛典中多加涉猎,
&&&&&&& 细细检出,以集合罗汉的姓名,则所得必是不少。只是要集
&&&&&&& 满五百之数,就比较困难了。
&&&&&&&&&&&&&&& 肆、早期的五百罗汉创作
&&&&&&& (1)唐代的多体罗汉创作
&&&&&&&&&&& 五百罗汉是属于多体罗汉的创作题材之一,多体罗汉在
&&&&&&& 唐代便已肇其端,除了敦煌莫高窟「涅盘变相」的壁画题材
&&&&&&& 中,表现了众多佛弟子之外,在京洛等地的寺院壁画内,也
&&&&&&& 常有「传法二十四弟子」、「释迦十弟子」、「十六罗汉」
&&&&&&& 、「行道僧」等题材,无非是多体罗汉的表现,而四川道释
&&&&&&& 画家左全在成都大圣慈寺,前南廊下遗下的「行道二十八祖
&&&&&&& 」,以及北廊下留下的「行道罗汉六十余躯」(注22),可说
&&&&&&& 是罗汉数量最多的一处。
&&&&&&&&&&& 不过,京洛或四川的寺壁,早已淹灭,现存最古的多体
&&&&&&& 罗汉造像,当推洛阳龙门东山擂鼓中洞的二十五体,和看经
&&&&&&& 寺洞的二十九体浮雕罗汉。这二十五尊罗汉所表示的是「付
&&&&&&& 法藏因缘传」中的二十五位祖师。二十九尊罗汉,则再加上
&&&&&&& 其后的达摩为止的四位祖师(注23)。
&&&&&&& 385页
&&&&&&&&&&& 这些多体罗汉的创作,虽不同于五百罗汉,但却为后来
&&&&&&& 五百罗汉的创作而铺路,是五百罗汉图像的前奏曲。
&&&&&&&&&&& 何时才正式揭开了五百罗汉创作的序幕﹖刘道醇说中唐
&&&&&&& 的塑像名手杨惠之曾在河南广爱寺塑过五百罗汉像﹕
&&&&&&&&&&&&& 「(上略)又于河南广爱寺三门外上五百罗汉,及山亭
&&&&&&&&&&&&& 院楞伽山,皆惠之塑也。」(注24)。
&&&&&&&&&&& 但是这个说法仍旧存疑,张彦远记载京洛一带的寺壁题
&&&&&&& 材,从未提及五百罗汉,杨惠之是中唐开元时候的人,中唐
&&&&&&& 时代更有了五百罗汉﹖刘道醇以宋人来记载几世纪前的创作
&&&&&&& ,实在不可信。
&&&&&&&&&&& 此外,唐代之创作五百罗汉,尚未见有任何文字记载及
&&&&&&& 实际遗迹。
&&&&&&&&&&& 进入五代以后,十六罗汉的创作已如风起云涌,而五百
&&&&&&& 罗汉的制作也随之而起,在现存的石窟造像中,不但可以找
&&&&&&& 到几处五百罗汉像的实存遗例,就是著录造像记中,也似乎
&&&&&&& 可将时代更向前推进些,兹举如下﹕
&&&&&&& (2)杭州南山区石屋洞五百罗汉
&&&&&&&&&&& 石屋洞是杭州南山区的主要研究造像群之一,原名石屋
&&&&&&& 院,咸淳临安志云,吴越王所建,洞中除正面七尊外,都是
&&&&&&& 小佛像(注25)。。若依史岩的调查,石屋洞有大小三龛为主洞
&&&&&&& ,他说﹕
&&&&&&&&&&&&& 「围绕这大小三龛的左右上下和洞顶各处岩壁间,都
&&&&&&&&&&&&& 满刻着成列的小型罗汉,从大洞的内部一直蔓衍到外
&&&&&&&&&&&&& 部,又从大洞发展的石别院的内部,除了小型罗汉之
&&&&&&&&&&&&& 外,还夹杂一些后人的题名石刻」(注26)。
&&&&&&&&&&& 这些罗汉像群最初创作的年代和数量为何﹖如依「元释
&&&&&&& 永隆造像」曰﹕
&&&&&&&&&&&&& 「昔在石晋天福年中开山建院,刊坚□为瞿昙,罗汉
&&&&&&&&&&&&& 像凡七百余尊,星霜屡易,大欠庄严。遂投诚檀信择
&&&&&&&&&&&&& 吉鸠工,重绘重整,再饰再新,以广其传。愿一切人
&&&&&&&&&&&&& 普同瞻仰,后之人继承我志,时修理之,庶永示于不
&&&&&&&&&&&&& 朽也。
&&&&&&&&&&&&& 大德六年岁在壬寅能仁□□住山□□永隆谨志
&&&&&&&&&&&&& 撝□指□大擅越芳名具列于后提领□□□□施天慧」
&&&&&&&&&&&&& (注27)。
&&&&&&& 386页
&&&&&&&&&&& 如此则造像记可信,则最初开创年代,应在后晋天福年
&&&&&&& 间,即公元九三六——九四三年之间。在现存的著录造像中
&&&&&&& ,应属最早的了,不过,罗汉的尊数却是七百。
&&&&&&&&&&& 随着时代的风化,这些最初罗汉像已渐渐的损毁,而由
&&&&&&& 后代陆续修造而成。可贵的是,后修的罗汉像侧,均刻了不
&&&&&&& 少的造像记,虽然刻文大半也已磨灭,但在两浙金石志、补
&&&&&&& 访碑录刊误、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等书,均有收载,最早的
&&&&&&& 有甲辰年(即天福九年,或开运元年,公元九四四年)的十二
&&&&&&& 则,计十三人,造像十五躯,例如﹕
&&&&&&&&&&& 「弟子何承渥,造罗汉贰躯,为报父母恩,永充供养,
&&&&&&&&&&& 甲辰十月十日。」
&&&&&&&&&&& 「天龙军副将潘彦,并妻陈十二娘。共造罗汉二躯,永
&&&&&&&&&&& 充供养,甲辰记。」(注28)。
&&&&&&&&&&& 史岩也根据这些著录的造像记加以统计﹕
&&&&&&&&&&& 「根据这个铭刻的调查,合计造像者﹕五代自后晋开运
&&&&&&&&&&& 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开始到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九五九
&&&&&&&&&&& 年) 止,共计七十四人,造像数为七十八躯。宋初自干
&&&&&&&&&&& 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至开宝七年 (公元九七四年) 仅
&&&&&&&&&&& 有三人,造像数五躯,包含年代,先后约三十年。」(注29)。
&&&&&&&&&&& 不过这些统计数字,和事实存数并不相符,只是可以明
&&&&&&& 瞭现存石屋洞罗汉像从开创到终止的大体年代,主要都是五
&&&&&&& 代后期的遗作,宋初已成了尾声,且这些罗汉全都由不同的
&&&&&&& 时间和人物陆续重修完成的,而非原始初创的那七百罗汉像
&&&&&&& 了。
&&&&&&&&&&& 关于罗汉像的尊数,史岩氏说﹕
&&&&&&&&&&& 「据旧志都称五百十六身, 但据元僧永隆铭记说有七百
&&&&&&&&&&& 余尊, 两说的数字相差极大,这是旧志的不正确,还是
&&&&&&&&&&& 永隆的夸大﹖抑或是元大德以后有了毁损﹖今已不得而
&&&&&&&&&&& 已, 可是随着久远的年月陆续发生毁损和崩失,这是难
&&&&&&&&&&& 免的现象, 因此现在的像数,一定是在五百十六尊以下
&&&&&&&&&&& ,& 这是可以估计得到的」。(注 30)。
&&&&&&& 387页
&&&&&&&&&&& 也许最初雕造时曾达到七百之数,但到了五代晚年却已
&&&&&&& 余存五百左右,由后周显德六年(九五九年),也就是宋太祖
&&&&&&& 即位的前一年的造像记便可知﹕
&&&&&&&&&&& 「阁门承旨梁文谊。奉
&&&&&&&&&&& 宣差押& 元帅大王官告国信,经历到院,睹五百罗汉,
&&&&&&&&&&& 发心舍净财,镌造一尊,为亡父母小女子七娘,充供养
&&&&&&&&&&& ,永为不朽之身。
&&&&&&&&&&&&&&&& 显德六年十一月&&& 日永记。」(注31)。
&&&&&&& (3)广西容县都峤山的五百罗汉记
&&&&&&&&&&& 在现存有铭刻的五百罗汉石刻中,石屋洞应属最古的一
&&&&&&& 处,至于著录中的造像记,也以石屋洞为最早。五代中尚有
&&&&&&& 一处造像记,年代仅次于石屋洞,那便是远在广西容县都峤
&&&&&&& 山的摩崖石刻﹕
&&&&&&&&&&& 「中峰石室五百罗汉记,干和四年岁次丙午八□□□□
&&&&&&&&&&& 十五日癸未。」(注32)。
&&&&&&&&&&& 案,干和为南汉国的年号,干和四年,相当于后晋开运
&&&&&&& 三年,即公元九四六年,距现在石屋洞甲辰年的造像记仅二
&&&&&&& 年而已。该造像记及罗汉像或许早已不在,但就时代说,仍
&&&&&&& 属一重要史料,因至少它提供了五代开始创作五百罗汉的又
&&&&&&& 一例证。
&&&&&&& (4)大足龙冈石窟五百罗汉
&&&&&&&&&&& 四川大足石窟于民国三十四年为杨家骆教授等人所发现
&&&&&&& ,分布的范围很广,重要的共有七大区,龙冈又称北山,为
&&&&&&& 其中最重要的二大区之一,开创于唐末,五代、两宋更作大
&&&&&&& 规模的雕造,元、明尚有续刻(注33)。依杨教授「大足唐宋
&&&&&&& 石刻」一书(注34)。所选载图录及说明文字﹕
&&&&&&&&&&&&& 「……五代所刻,有第八幅五百罗汉。」
&&&&&&& 388页
&&&&&&&&&&& 另外,依「大足石刻」(注35)一书所述北山的造像大要
&&&&&&& ﹕「造像根据铭文和形象推测,唐代和五代多是阿弥陀佛、
&&&&&&& 观音、地藏、天王、力士、十六罗汉、药师佛、千手观音、
&&&&&&& 观经变等﹔宋代的多是解冤结菩萨、九子母、孔雀明王、五
&&&&&&& 百罗汉、地藏变、观音变、维摩变、弥勒下生经变等。」
&&&&&&&&&&& 可知龙岗石窟刻有五百罗汉像是毫无疑问的了,只是究
&&&&&&& 竟是五代的作品,还是宋代的作品,尚费推敲。
&&&&&&&&&&& 依「大足唐宋石刻」一书所载图录第八幅 (图一) 看来
&&&&&&& ,五百罗汉整齐排列成数行,罗列在全窟中 (此窟在龙冈石
&&&&&&& 窟中,编号第二十三)。 虽罗汉像已有多躯头像被敲毁,但
&&&&&&& 大部分还算完整,所有的罗汉全呈坐姿,颜面已具中国面相
&&&&&&& ,丝毫没有唐代罗汉遗下的那种西域相貌的倾向。就服饰而
&&&&&&& 言,大部分的罗汉,都着交领右衽的汉氏服,也有通肩圆领
&&&&&&& 的长袍,偏袒右肩者未见,无论圆领或交领,领口的颜色似
&&&&&&& 不同于衣服本身的颜色。至于坐姿,也稍具变化,除结跏趺
&&&&&&& 坐外,尚有双垂足的安乐坐,垂一足的吉祥坐,也有结半跏
&&&&&&& 、抱一足的适意坐等。上述几点,均
&&&&&&&&&&& 图一& 四川大足龙冈石窟五百罗汉像
&&&&&&& 389页
&&&&&&& 可看出不同于唐代罗汉像之处。
&&&&&&&&&&& 就风格相貌说,龙冈石窟的五百罗汉像,决非唐代的作
&&&&&&& 品,但比之宋式罗汉又似乎呆板了些,虽已具变化,但还不
&&&&&&& 够灵活,它应属唐宋之间的过渡作品,已具宋代罗汉的雏形
&&&&&&& ,在时代上,或为五代或为宋代,但也不会晚于北宋。
&&&&&&&&&&& 其次,就此窟在整个龙冈石窟的位置而言,龙冈石窟「
&&&&&&& 各代的造像多集中在一、二处,南北两段大多是唐代和五代
&&&&&&& ,中段宋代的最多」,全窟经编号计有二百九十三号(注37)
&&&&&&&&&&& 第二十三号窟,既夹在唐代及五代的窟龛群中,自应属
&&&&&&& 或唐或五代的作品,然而就风格相貌说,此五百罗汉非唐代
&&&&&&& 作品已如前述,是故最有可能的,当是五代的作品了。
&&&&&&&&&&& 大足龙冈石窟的五百罗汉像,虽无法确定是五代的那一
&&&&&&& 年刻的,但是全部的五百尊风格一致,可断是同时间相同手
&&&&&&& 法创作的,它不同于杭州石屋洞的五百罗汉,虽有刻铭,却
&&&&&&& 非一时一人的作品,故石屋洞固为现存最古的五百罗汉像,
&&&&&&& 龙冈的遗迹也未尝晚于石屋洞,故二者均同为最早的五百尊
&&&&&&& 者。
&&&&&&& (5)朱繇的五百罗汉画
&&&&&&&&&&& 以上所述的五代五百罗汉的创作,均属立体的石刻造像
&&&&&&& ,至于表现在平面的绘画上,则有五代的道释画家朱繇,他
&&&&&&& 是长安人,工画佛道,画风酷似吴道子,曾在洛中广爱寺、
&&&&&&& 长寿寺及河中府金真观等画有文殊普贤等壁画(注38),宋明
&&&&&&& 诸家收藏他的道释画迹颇多,然罗汉画甚少见,而佩文斋书
&&&&&&& 画谱却载他有「佛会五百罗汉」的画迹(注39),如此画迹真
&&&&&&& 的是他的手笔,那么,朱繇的五百罗汉画似乎比之石屋洞、
&&&&&&& 容县都峤山、大足龙冈等的五百
&&&&&&& 390页
&&&&&&& 罗汉像,还要早了,因他是唐末至后梁时候的人呢。
&&&&&&&&&&&&&&& 伍、两宋时代的五百罗汉造像
&&&&&&& (1)著录中的五百罗汉造像
&&&&&&&&&&& 入宋以来,创作罗汉图像已相当普遍,由于禅宗的流布
&&&&&&& ,也为纪念历代的传法祖师,往往为高僧或罗汉造像,以刻
&&&&&&& 意表现其神通自在和那分超尘的禅意。宋代的石窟造像之风
&&&&&&& ,已不若前代之盛,因此造像的材料转而以木雕、陶塑或铜
&&&&&&& 铸为主,安置的地点也由洞窟、摩崖进入了寺院、殿堂。
&&&&&&&&&&& 宋代的帝王们对佛法大致上是维护的,没有兴起大的毁
&&&&&&& 法之举,也曾多方下令修建大寺,及敕造罗汉像。这些帝敕
&&&&&&& 或民间兴建的较有规模的佛寺,往往有了罗汉堂的设置,这
&&&&&&& 是不同于唐代的寺院。
&&&&&&&&&&& 罗汉堂内,除了佛像之外,最初也供奉十六罗汉像,这
&&&&&&& 是最普遍的。规模较大者,也渐演成五百之数,这便须看策
&&&&&&& 划者的愿力和财力了。宋初最早的五百罗汉像,据说是太宗
&&&&&&& 下令敕造的﹕
&&&&&&&&&&&&& 「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中略)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
&&&&&&&&&&&&& 奉安天台寿昌寺。」(注40)
&&&&&&&&&&& 这五百罗汉像的大小尺寸以及制作的材料,今已无从得
&&&&&&& 知,甚至有对这则记载的真实性表示存疑。
&&&&&&&&&&& 不过罗汉像或五百罗汉像的制作,在宋代的雕刻史上碓
&&&&&&& 是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天台寿昌寺的五百十六罗汉之后,
&&&&&&& 尚有﹕
&&&&&&&&&&&&& 「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成河南辉县白茅寺之五
&&&&&&&&&&&&& 百罗汉,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年成直隶行唐东北普照
&&&&&&&&&&&&& 院之罗汉一堂,兴像十六尊。宜和二年(一一二○年)
&&&&&&&&&&&&& 罗汉堂于四川阆中之香城宫,造像五百尊。宣和六年
&&&&&&&&&&&&& (一一二四年)成山东长清灵岩寺之五百罗汉像,前年
&&&&&&&&&&&&& 南京之内学院告予云﹕『灵岩寺之像,今祇存四十尊
&&&&&&&&&&&&& 矣。』罗汉
&&&&&&& 391页
&&&&&&&&&&&&& 像,实为宋代塑像之最流行者,作风似唐天宝之新样
&&&&&&&&&&&&& ,而尤翻新。(略)杭州西湖云林寺内罗汉堂之五百罗
&&&&&&&&&&&&& 汉,或亦为宋代之作。」(注41)(注41)
&&&&&&& (2)长清灵岩寺的五百罗汉
&&&&&&&&&&& 上述诸寺的五百罗汉,可惜至今几已全失,惟山东长清
&&&&&&& 灵岩寺的五百罗汉,今尚存四十之说(注42),还待参究。
&&&&&&&&&&& 有关灵岩寺五百罗汉的原始资料,为宋宣和六年中秋日
&&&&&&& ,奉议郎赐绯鱼带宋齐古所撰的「施五百罗汉记」一文,宋
&&&&&&& 齐古自谓﹕
&&&&&&&&&&&&& 「政和之初,得官闽中,俗工造像尤为精致,随月所
&&&&&&&&&&&&& 入食用外,悉付工人成五百罗汉,历水陆五千里至于
&&&&&&&&&&&&& 灵岩,自少游学及窃禄仕,踪迹萍梗,几半天下,投
&&&&&&&&&&&&& 老倦游,将欲屏迹闾里为终焉之计,日奉香火同发觉
&&&&&&&&&&&&& 路,此夙愿也。」
&&&&&&&&&&& 又云﹕
&&&&&&&&&&&&& 「内辨其质莫非木雕,外睹其饰,尽是明金。」
&&&&&&&&&&& 宋齐古自撰施五百罗汉的经过大要如上,后由住持妙空
&&&&&&& 大师上石,张克卞书,立于灵岩寺十王殿前,即所谓「灵岩
&&&&&&& 寺五百罗汉记。」(注43)
&&&&&&&&&&& 由上述记载可知宋代的灵岩寺,确是已有五百罗汉,但
&&&&&&& 此五百罗汉为小型木雕,外有明金贴饰者,而非现存大型的
&&&&&&& 泥塑施彩者。不过现存的四十尊罗汉像,据考证,也是宋塑
&&&&&&& ,就艺术和历史的价值,仍然甚高。(注44)
&&&&&&& (3)西湖净慈寺的五百罗汉
&&&&&&&&&&& 以上所述的天台寿昌寺、辉县白茅寺、四川阆中香城宫
&&&&&&& 、长清灵岩寺等处的五百罗汉,均属北宋时代的作品,且作
&&&&&&& 品皆烟灭无存,兹再举南宋时代的五百罗汉像,除了依傅抱
&&&&&&& 石所载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年)十二月有「江
&&&&&&& 392页
&&&&&&& 阴军干明院罗汉尊号石刻」及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
&&&&&&& 的「金八月、竹林寺罗汉洞记」(注45)之外,在杭州西湖的
&&&&&&& 净慈寺尚有五百罗汉的制作。
&&&&&&&&&&& 按,西湖净慈寺全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创自周显德元
&&&&&&& 年(九五四年)吴越钱懿王,号曰慧日永明院。宋太宗赐额寿
&&&&&&& 宁禅院,寻毁,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年)改今名(注46)
&&&&&&& 。自吴越王钱俶时,即曾应道潜禅师之请,求得雷峰塔下金
&&&&&&& 铜十六罗汉像,而有了罗汉堂﹕
&&&&&&&&&&&&& 「杭州路净慈报恩禅寺,……后周时,钱氏国于吴越,
&&&&&&&&&&&&& 忠懿王俶,初迎衢州慈化定慧禅师道潜在其府,受菩
&&&&&&&&&&&&& 萨戒,建慧日永明院以居之,今之净慈也。……潜师
&&&&&&&&&&&&& 曾从忠懿求塔(指雷峰塔)下金铜十六罗汉像,忠懿适
&&&&&&&&&&&&& 梦十六人者,从潜公行,异而与之,斯有罗汉殿之始
&&&&&&&&&&&&& 也。」(注47)
&&&&&&&&&&& 可是道潜禅师自雷峰塔下移来的十六罗汉,却在宋室南
&&&&&&& 渡时,随着寺毁而亡佚了,至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
&&&&&&& 高宗临幸,才敕湖州和尚道容重建寺院,并恢复十六罗汉像
&&&&&&& ,且再添塑了五百罗汉﹕
&&&&&&&&&&&&& 「……宋南渡,寺毁而复兴。绍兴初,高宗临幸,延
&&&&&&&&&&&&& 湖州道容来居,复十六大士之旧,作塑五百阿罗汉像
&&&&&&&&&&&&& ,皆出一僧之手,像成而化去,九年始更赐净慈之额。」(注48)
&&&&&&&&&&&&& 「应真殿,四十九楹,即五百罗汉田字殿也,在正殿
&&&&&&&&&&&&& 之西,显德元年(九五四年),潜禅师移奉塔下金铜十
&&&&&&&&&&&&& 六大士始建。及南渡毁,绍兴二十三年高宗临幸,敕
&&&&&&&&&&&&& 佛智道容重建,复十六大士并五百罗汉像,各高数尺
&&&&&&&&&&&&& ,元贞间(一二九五——一二九七年)愚极至慧修,至
&&&&&&&&&&&&& 正壬午(一三四二年)处林修,洪武二十九年(一三六○
&&&&&&&&&&&&& 年)。」(注49)
&&&&&&&&&&&&& 「佛智道容,湖州人,建炎(一一二七年)初,寺毁,
&&&&&&&&&&&&& 鞠为荆榛,高宗巡幸,诏师住持,欲重新之。师既至
&&&&&&&&&&&&& ,首复殿宇,以纳担簦负之徒﹔既而十六应真像成,
&&&&&&&&&&&&& 未几五百罗汉之像又成,塑出一僧之手,像成而僧化
&&&&&&&&&&&&& 去。」(注50)
&&&&&&& 393页
&&&&&&&&&&& 可惜﹗如此珍贵「出自一僧之手」的十六罗汉及五百罗
&&&&&&& 汉竟至毁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使今人又失去了瞻仰的机会,
&&&&&&& 不过还可以告慰的是,据说净慈寺罗汉和洞庭东山紫金庵的
&&&&&&& 罗汉,「塑出一手」(注51),而紫金庵的罗汉像,如今尚可
&&&&&&& 见到,其风格正如「净因堂碑记」﹕
&&&&&&&&&&&&& 「……殿中有十八位应真像,怪伟陆离,塑出名手,
&&&&&&&&&&&&& 余游于苏杭名山诸大剎,见应真像特高以大,未有精
&&&&&&&&&&&&& 神超忽,呼之欲活如金庵者也。」
&&&&&&&&&&& 以及罗叔子所称的﹕
&&&&&&&&&&&&&&&&& 「除了比例合度,衣褶流传自如,能表现质感,
&&&&&&&&&&&&& 如第十五像,脚上穿了一双布袜,几条褶纹,使观者
&&&&&&&&&&&&& 感到非常真切外,我们认为最突出的是每个像都表现
&&&&&&&&&&&&& 着各自具有的特殊性格。」(注52)
&&&&&&&&&&& 紫金庵罗汉像的风格既是如此美好绝佳,那么净慈寺的
&&&&&&& 五百罗汉像也必然是十九不离其宗了。
&&&&&&&&&&& 净慈寺或因五百罗像的庄严,或因寺院规模的宏大,使
&&&&&&& 得声名远播四方,后来的寺院罗汉堂必以净慈寺建筑为蓝本
&&&&&&& ,制作五百罗汉像也必以仿净慈寺作品为名高,例如北平碧云
&&&&&&& 寺、天宁寺即是。
&&&&&&& (4)开封相国寺的五百罗汉
&&&&&&&&&&& 宋代制作的五百罗汉像,固然不少,只可叹无一幸存,
&&&&&&& 今在开封的相国寺内,竟然找到了硕果仅存的四尊,就宋代
&&&&&&& 遗留的罗汉像而言,此四尊并非「仅存」者,但就五百罗汉
&&&&&&& 像的题材之内,却是「唯一」的一件,弥足珍贵﹗
&&&&&&&&&&& 按,开封相国寺,唐睿宗时正式定名,随后历经各国劫
&&&&&&& 难,寺院遭到毁坏,清世祖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才加以
&&&&&&& 复建,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再度大事整修,以罗汉殿
&&&&&&& 最为宏伟,据说以前曾供奉了五百罗汉像,民国十六这些罗
&&&&&&& 汉像却遭到破坏,现在只剩四尊,被安置在四天王殿内,供
&&&&&&& 人参观(注53)。此四尊铜制罗汉像,
&&&&&&& 394页
&&&&&&& 系宋代冯玉祥所造,一双目垂廉,适意而坐,神情肃穆。一
&&&&&&& 掀眉睁目,偏袒右肩,若有所思。一举手作印,口若宣言,
&&&&&&& 高古清瘦。一颡广颜宽,手抱灵物,蠢蠢欲动。虽仅四尊,
&&&&&&& 而自其造型之庄严,神态之逼真、姿势的灵活自在上,已可
&&&&&&& 略窥五百尊宋代绝佳之作了。(图二四)
&&&&&&&&&&&&&&& 陆、两宋的五百罗汉画
&&&&&&&&&&& 宋代的士大夫们画罗汉已相沿成风,比之五代更盛,一
&&&&&&& 方面是基于文学赏玩的心理,一方面存着隐逸出世的精神,
&&&&&&& 尤其对罗汉的神通自在又多了一分爱好,这与当时流行的禅
&&&&&&& 家思想,关系密切,对于罗汉的画像已冲淡了宗教严肃的一
&&&&&&& 面,即使不谙绘画笔法的文人学士,也乐意在名家笔下的罗
&&&&&&& 汉画题上诗偈,且被视为一种风雅之事。这在宋庭艺坛中,
&&&&&&& 已然竞相成趣。
&&&&&&& (1)法能的五百罗汉画
&&&&&&&&&&& 尽管罗汉画已赢得两宋文人的爱好和赞赏,但有关画家
&&&&&&& 五百罗汉的记载并不多,五百罗汉画迹的流传亦鲜,画史上
&&&&&&& 记载得最早的便是法能﹕
&&&&&&&&&&&&&&&&& 「法能,吴僧也,作五百罗汉图,少游为之记云
&&&&&&&&&&&&& ﹕『昔戴逵常画佛像,而自隐于帐中,人有所臧否,
&&&&&&&&&&&&& 辄窃听而随改之,积年而就。意法能研思,亦当若此
&&&&&&&&&&&&& ,非率然而为之决也。』虽然,少游独能察人之画,
&&&&&&&&&&&&& 而不退思其作记时耶。」(注54)
&&&&&&&&&&& 又,秦观也曾批评法能的五百罗汉画曰﹕
&&&&&&&&&&&&&&&&& 「笔画甚汉赆插A而得情韵风趣。」(注55)
&&&&&&&&&&& 按,法能是宋仁宗时(一○二三—一○五三年)吴(苏州)
&&&&&&& 人(注56),和秦观(少游)同时,秦观,苏门四
&&&&&&& 395页
&&&&&&&&&&& 图二五& 开封相国寺铜制罗汉像
&&&&&&& 396页
&&&&&&& 学士之一,不是画家,但却好为法能的画作记作评,可知罗
&&&&&&& 汉画——尤其是僧人的罗汉画之深得士大夫之心。
&&&&&&& (2)李公麟的五百应真图
&&&&&&&&&&& 其次,比法能稍后的大画家李公麟 (按,李氏字伯时,
&&&&&&& 安徽舒城人,熙宁三年,一○七○年考中进士,曾为检法御
&&&&&&& 史,元符三年,一一○○年,辞官归家,居于龙眠山,自称
&&&&&&& 「龙眠居士」) 也曾画过五百罗汉,不过李公麟的名气太大
&&&&&&& 了,流传的画迹又多(注57),他的五百罗汉画便被忽略了,
&&&&&&& 当代的画史画录几乎是只字不提,直到五百余年后,才又有
&&&&&&& 人赞美他的五百罗汉画﹕
&&&&&&&&&&&&& 「龙眠山人之图五百应真也,布景不凡,落笔尤异,
&&&&&&&&&&&&& 前后树色川光,松针石脉,烟云风日,奇踪桥梁,殿
&&&&&&&&&&&&& 宇胜概,大非平日可比,即其经禅枯坐外,或为栖岩
&&&&&&&&&&&&& 渡海,或为伏虎降龙,或为乘马驾车,或为坐狮骑象
&&&&&&&&&&&&& ,以至麋鹿衔花,猿猴献果,诸夷顶礼,龙王请斋,
&&&&&&&&&&&&& 舞鹤观莲之容,净发挑耳之相,种种不离宗们本色,
&&&&&&&&&&&&& 唯是中闲分写琴棋书画四段,殆是书生习气未除耶。」
&&&&&&&&&&&&& (注58)
&&&&&&&&&&& 从这段文字似乎可以揣摩出此五百罗汉画的画风和布局
&&&&&&& ,除了罗汉之外,尚衬以树木桥梁、殿宇为背景,罗汉的姿
&&&&&&& 势除了禅坐之外,尚有表现神通的降龙伏虎,也有车驾、坐
&&&&&&& 骑,以及麋鹿、猿猴、夷人、龙五等供养之,好不热闹﹗龙
&&&&&&& 眠居士的五百罗汉居然如此华贵,难怪日人一向将五代以来
&&&&&&& 的罗汉画,分成野逸的禅月样及世俗的龙眠样,李公麟的画
&&&&&&& 风是和贯休画风大相径庭﹗
&&&&&&&&&&& 李公麟的五百罗汉画迹,明清时代尚流传,明代画家仇
&&&&&&& 英有「阿罗汉卷」,系长卷,摹李龙眠千二百五十罗汉,俱
&&&&&&& 向指头出现,若不落仇款,竟疑龙眠手笔(注59)。另外吴彬
&&&&&&& 也有「临李龙眠五百罗汉图」,画迹尚存美国克利夫兰博物
&&&&&&& 馆。 再者,清人卞永誉也提到他的画迹。(注60)
&&&&&&&&&&& 台北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李公麟的五百罗汉
&&&&&&&&&&& 图,虽未必是真迹,却可见其流传之广。
&&&&&&& 397页
&&&&&&& (3)刘松年的的五百罗汉画
&&&&&&&&&&& 到了南宋,画罗汉之风有增无减,不仅道释人物的专业
&&&&&&& 画家乐与作画,就是专画山水或好作减笔的禅僧们,也莫不
&&&&&&& 射猎于罗汉的题材,如李嵩、贾师古、梁楷、牧溪等人即是
&&&&&&& ,只可惜他们均没有五百罗汉的画迹流传下来,倒是名列南
&&&&&&& 宋四大山水画家之一的刘松年(钱塘人,居清波门,俗呼为
&&&&&&& 暗门刘,淳熙(一一七四—一五八九年)画院学生,绍熙年待
&&&&&&& 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神气清妙,名过于师,宁宗
&&&&&&& 朝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院人中绝品也。(注61)却很希
&&&&&&& 有地留下了五百罗汉名迹,清宫便曾收藏过(注62),台北的
&&&&&&& 故宫博物院珍藏他不少的罗汉画,却仍不见他的五百罗汉。
&&&&&&&&&&& 宋代创作罗汉画的地点,和前代有很大的改变,五代以
&&&&&&& 前,壁画兴盛,道释人物画和寺院关系密切,入宋以来,画
&&&&&&& 家的表现手笔法渐由寺壁转而表现在绢轴或纸卷上,南宋以
&&&&&&& 后尤是,因之画迹容易收藏,不因寺院被毁而壁画化为乌有
&&&&&&& 。明清的收藏家们也尚能珍藏宋代的名迹。卷轴因携带方便
&&&&&&& ,海外对中国画又求之若渴,是故南宋画——尤其是罗汉画
&&&&&&& 流传到日本者,不在少数,在所有现在日本的罗汉画中,最
&&&&&&& 著名的还是今存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画。
&&&&&&& (4)林庭珪、周季常的百幅画迹
&&&&&&&&&&& 就五百罗汉的题材而言,这件五百罗汉画是今日海内外
&&&&&&& 仅存的南宋以前的作品。原画计有百幅,其中六幅很早就失
&&&&&&& 去,由狩野德应于宽永十五年(一六三八年)补作。另有十二
&&&&&&& 幅是明治初年(约一八六六年后)渡海归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所有(注63)。是故现在大德寺还留有八十二幅。其中十三幅
&&&&&&& 有金泥记文(注64),由文中得知此图原于南宋淳熙五年 (一
&&&&&&& 一七八年) 由明州(宁波)惠安院的僧人义绍的劝募,而寄进
&&&&&&& 在惠安院中,记文中留有无数募捐者的姓名。还有执笔作画
&&&&&&& 的姓名﹕林庭珪、周季常。此种有创作的年代、地点、作者
&&&&&&& 的画迹,在绘画史实是珍贵的遗品。
&&&&&&& 398页
&&&&&&&&&&& 在百幅之中,每一幅各画五个罗汉,和一些其它的人物
&&&&&&& 鬼形配列在内,主要的内容有课读经卷者、布施饿鬼者、入
&&&&&&& 定禅坐者、感化鬼物建立塔婆者、降伏魔法者、向外道展示
&&&&&&& 经典神妙者、观赏瀑布者……等等,不一而足,大概主题上
&&&&&&& ,不外乎表现罗汉具三明、六通、闲适自在,而又能具慈悲
&&&&&&& 和定力,能感化鬼道,降伏外道等特性。
&&&&&&&&&&& 画中每位罗汉和造形,均呈嶙峋俊逸、英华内敛,既有
&&&&&&& 南宋文人风流雅儒的学养,又把握了当代高僧悲智双修的精
&&&&&&& 神,尤其更符合了佛在世时的弟子的形象﹕
&&&&&&&&&&&&&&&&& 「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五百人俱,皆是
&&&&&&&&&&&&& 阿罗汉,六通神足,大有名称,端正姝好,各有众相
&&&&&&&&&&&&& ,不长不短,不白不黑,不肥不瘦,色犹红莲华,皆
&&&&&&&&&&&&& 能伏心意。」(注65)
&&&&&&&&&&& 就通幅的画风说,其描线流利,笔力秀拔,人物配置在
&&&&&&& 树石云水之间,动作巧妙、委婉,衣褶自然、畅达,构图也
&&&&&&& 多具变化。就画风的传承说,人物前后配置,以远小近大、
&&&&&&& 向上方堆积的表现,多少遗留着北宋时代中峰顶立、大幅道
&&&&&&& 释人物画的痕迹。另一方面,全体以自然景色包围人物的构
&&&&&&& 图,又与南宋山水画的角边构图法相类似。树干与土石以重
&&&&&&& 迭细线的描法,在唐代已起源了。而以没骨或大斧劈来画远
&&&&&&& 景山水,这是江南逸格水墨画的系谱。就设色说,通幅色调
&&&&&&& 浓□,尤以青、红、黄三色最强。诸位罗汉的鲜艳衣着,正
&&&&&&& 与其它的鬼物等,形成一明显的对比。
&&&&&&&&&&& 总观各幅的画意笔致大致相近,而林庭珪和周季常二人
&&&&&&& 笔法也大同小异,只是林庭珪的线条劲味稍强,较接近南宋
&&&&&&& 院体画的作风,而周季常则描线较柔和,用笔纤秀,似守古
&&&&&&& 法。二人在中国画史上均付阙如,日人因之推定他们是南宋
&&&&&&& 宁波地方的职业画家(注66)(图六十)
&&&&&&&&&&& 由这幅南宋仅存的五百罗汉画看来,其内容题材,似乎
&&&&&&& 和原始佛典记载的五百罗汉事迹,没有很大的关连,但是还
&&&&&&& 谨守着罗汉的定义和特性,而画罗汉的行径。因之,所谓「
&&&&&&& 五百」之数,已无多大的含义。
&&&&&&& (5)张思恭的画迹
&&&&&&& 399页
&&&&&&&&&&& 图六&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
&&&&&&&&&&&&&&&&& 现藏京都大德寺
&&&&&&&&&&& 图七& 周季常五百罗汉图
&&&&&&&&&&&&&&&&& 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 400页
&&&&&&&&&&& 图八& 周季常五百罗汉图
&&&&&&&&&&&&&&&&& 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 大德寺所藏虽云南宋孤本,但是在日本镰仓市丹觉寺,
&&&&&&& 也另藏一件五百罗汉画,计四十九幅,其中十六幅相传由日
&&&&&&& 本画家明兆执笔(包括狩野养川的一幅),另三十三幅则传为
&&&&&&& 南宋画家张思恭的手笔(注67)。由于没有落款,也没有印章
&&&&&&& ,不能十分肯定是张思恭的作品。按,张思恭,日人也推定
&&&&&&& 也是南宋宁波地方的职业画家,和周季常、林庭珪一样。不
&&&&&&& 过张氏尚有多幅罗汉画迹流传日本。
&&&&&&&&&&&&&&& 柒、明清时代的五百罗汉图像
&&&&&&& (1)著录及五台山佛光寺的壁画画迹
&&&&&&&&&&& 明清以来的画坛,固然不是以道释人物为中心,然而士
&&&&&&& 大夫画罗汉之风,却丝毫未减,而五百罗汉的作画与欣赏,
&&&&&&& 除了为文人墨余的雅事外,也常成为寺院收藏的宝物,如许
&&&&&&& 从龙就是一例﹕
&&&&&&&&&&&&& 「许从龙,字佐王,嘉善人。山水花鸟,得法宋元,
&&&&&&&&&&&&& 尤工仙释神,奇异状形,匠心而出,不资粉本,自
&&&&&&&&&&&&& 成一家
&&&&&&& 401页
&&&&&&&&&&& 图九&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
&&&&&&&&&&&&&&&&& 现藏京都大德寺
&&&&&&&&&&& 图十& 周季常五百罗汉书
&&&&&&&&&&&&&&&&& 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 402页
&&&&&&&&&&& 图十一、十二&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内壁五百罗汉&&&&&&&&&&&&&&&&&&&&&&&&& 壁画
&&&&&&& 403页
&&&&&&&&&&&&& 。初以当事荐入南董殿,继而需次府通判,适康熙丙
&&&&&&&&&&&&& 戌会试,尊旨许捐职。(中略)佐王曾为金方伯绘五百
&&&&&&&&&&&&& 阿罗汉,装三百轴,归南昌栖贤寺。」(注68)
&&&&&&&&&&& 此时对于罗汉画迹的收藏和鉴赏,已不弱于前代,而五
&&&&&&& 百罗汉的收藏以清宫最有名,秘殿珠林所著录的画迹中,道
&&&&&&& 释人物画亦多,依其著录,元代赵孟俯、明代的吴彬、仇英
&&&&&&& 、清代的邹一桂等人均有五百罗汉的作品被保留(注69),其
&&&&&&& 中佚名画家或仅标「罗汉图轴」者,尚不包括在内。
&&&&&&&&&&& 此外,私人收藏或不见于著录者,更是比比皆是。笔者
&&&&&&& 囊昔曾自丁念先师家中,亲眼观赏了尤求的一幅五百罗汉长
&&&&&&& 轴,笔力精妙。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更是藏了不少佚名画家
&&&&&&& 的五百罗汉,也曾展出过。
&&&&&&&&&&& 因明清之际,画人除了创作新的五百罗汉图之外,也尚
&&&&&&& 临摹前人的名迹,例如前述的吴彬有临李公麟五百罗汉,仇
&&&&&&& 英有临李公麟千二百罗汉等,又如丁观鹏除了自创不少罗汉
&&&&&&& 、应真轴之外,也有摹丁云鹏的罗汉图。(注70)
&&&&&&&&&&& 就壁画说,现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内壁尚遗有
&&&&&&& 明代的五百罗汉壁画(注71),五百位比丘完全是中国僧人的
&&&&&&& 造形,大部都着明式的右衽宽轴长袍,衣服颜色红、黄、黑
&&&&&&& 、白不一,也有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架裟者,也有再加外衣
&&&&&&& 者,更有赤膊上身者。而且尚有承袭十六罗汉造形之一的人
&&&&&&& 面佛心式样,罗汉剥开肚皮,现出佛面。罗汉的颜面已完全
&&&&&&& 脱离了梵形,不过左右侧面、仰首、正视、低眉等等,仍极
&&&&&&& 具变化,手式亦然,圆光亦多具不同颜色。就整体来说,在
&&&&&&& 不同变化的姿势之中,仍具划一的风格,就线条、设色、造
&&&&&&& 形而言,不失为明代五百罗汉画的代表作。(图十一—十二)
&&&&&&& (2)天宁寺的线刻五百罗汉
&&&&&&&&&&& 壁画之外,另有线刻者,与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极类似,
&&&&&&& 如民国六十四年读者书店出了一本「天宁寺石刻五百罗汉拓
&&&&&&& 像」(注72),书中除了刊列了五百罗汉的五百个不同的姿态
&&&&&&& 之外,尚将每一位罗汉的名号铭刻其上,在书前
&&&&&&& 404页
&&&&&&& 首数页刊列有「天宁寺石刻五百阿罗汉记」,其文曰﹕
&&&&&&&&&&&&& 「观音大士于圆通会上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
&&&&&&&&&&&&& 摩地,获得二德,大慈大悲悯念众生迷而不
&&&&&&&&&&&&& 觉,现妙净三十二应而为说法,或现宰官身,或现居
&&&&&&&&&&&&& 士身,或现优婆塞等身随类感化,无非欲令众生,一
&&&&&&&&&&&&& 切回光返照,□其本体,止于至善而已也。吾郡太守
&&&&&&&&&&&&& 庐江胡公来主是邦,谆谆然劝民乐业安分勤(按,或
&&&&&&&&&&&&& 为劝字之误)善,或于政治暇时翻阅内典,因敬读
&&&&&&&&&&&&& 太上皇帝御制五百罗汉堂记
&&&&&&&&&&&&& 天语宣扬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爰是特延名手画师仿摹
&&&&&&&&&&&&& 杭州净慈寺五百尊塑像,绘图勒石,昭垂久远,欲令
&&&&&&&&&&&&& 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欢喜,信受皈依,广种善根,
&&&&&&&&&&&&& 潜消恶念,庶使风俗益臻淳美,闾阎永享太平,古云
&&&&&&&&&&&&& 佛教通儒教,真不负为民父母之一片婆心也,了月俯
&&&&&&&&&&&&& 首思维,金刚般若经所称第一离欲阿罗汉,得无诤三
&&&&&&&&&&&&& 昧,盖罗汉梵语也,此云应供,谓其人应真得道,堪
&&&&&&&&&&&&& 受人天广大供养,庄严佛土,为世福田,现今太守发
&&&&&&&&&&&&& 心协同武进大尹周公、阳湖大尹高公将镌成五百罗汉
&&&&&&&&&&&&& 石版送至天宁罗汉堂,敬供壁间,宝炬金轮,光照十
&&&&&&&&&&&&& 方法界,天宁寺建于东郭,为水陆交冲舟车络绎之地
&&&&&&&&&&&&& ,晨钟暮鼓,梵呗虔颂
&&&&&&&&&&&&& 圣德之无疆祝
&&&&&&&&&&&&&&&&& 皇图之巩固,兹得奉五百应真名号图像,装点,
&&&&&&&&&&&&& 楞伽欣睹,法云拥护,佛日增辉,一切往来大众拈一
&&&&&&&&&&&&& 瓣香信心顶礼,结种种善缘,修层层善果,无非太守
&&&&&&&&&&&&& 暨诸尊官布施激劝之至意,从此宏开觉路,普济郡生
&&&&&&&&&&&&& ,积善有余庆,其福德复何可思时维
&&&&&&&&&&&&&&&&& 嘉庆四年岁在屠维协洽仲春之朔
&&&&&&&&&&&&&&&&&&&&&&&&&&&&&&& 天宁寺住持了月拜撰
&&&&&&& 405页
&&&&&&&&&&&&&&&&&&&&&&&&&&&&&&&&&&&&&&&&& 奉佛弟子马志书丹
&&&&&&&&&&&&&&&&&&&&&&&&&&&&&&&&&&&&&&&&&&& 晋陵吴树山镌字」
&&&&&&&&&&& 由此记文看来,知天宁寺的造像记刻于嘉庆四年(一七
&&&&&&& 九九年),罗汉像的蓝本得自杭州的净慈寺,净慈寺依五节
&&&&&&& 所述,创自后周显德元年,五百罗汉制作于南宋绍兴二十三
&&&&&&& 年,而毁于明洪武二十九年,是故天宁寺摹刻净慈寺的时间
&&&&&&& ,必不早于南宋初年,或迟于明初。如此,天宁寺是先刻罗
&&&&&&& 汉像,再刻造像记的吗﹖就一般常识判之,似乎不太可能。
&&&&&&&&&&& 其次,天宁寺的五百罗汉均刻有名号,与前述江阴军干
&&&&&&& 明院天台石桥五百罗汉的名号,对证之下,次序,名称均毫
&&&&&&& 无误﹖换言之,天宁寺因袭了干明院所刻的五百个杜撰的名
&&&&&&& 号。净慈寺如果也有罗汉名号,想必也是相同的。
&&&&&&&&&&& 就天宁寺的罗汉造形而言,其面容、衣褶、持物、神情
&&&&&&& 等,均缺乏一般宋塑所具有的神韵,即便真的摹刻自净慈寺
&&&&&&& ,亦可能有多处失真,尤其和现存洞庭紫金庵的罗汉像一比
&&&&&&& ,更是大相径庭(紫金庵传与净慈寺塑出一手已如前述),因
&&&&&&& 此,天宁寺的罗汉像应代表清代的作品,具清代罗汉的风格
&&&&&&& 。(图 十三~十六)
&&&&&&&&&&& 一个艺术家要创作出五百种不同的造型,真是必须费尽
&&&&&&& 心思,才不致重复,以天宁寺的罗汉像拓本而言,五百式虽
&&&&&&& 未雷同,却仍有不少大同小异者。罗汉的面貌汉式梵形兼具
&&&&&&& ,直发光头卷须均有,衣式以汉装居多,间又有赤膊者,着
&&&&&&& 架裟或披风者。就整体观之,大部分的罗汉仍能把握佛家的
&&&&&&& 精神和状貌。但就姿势而言,已有少部分含有道家的意味,
&&&&&&& 如头部刻成寿仙翁的造形,腰腿呈踞坐的姿态等。再就手中
&&&&&&& 的持物与陪衬的禽兽而言,更觉道家气氛之浓厚。
&&&&&&&&&&& 五百罗汉手中所执者,除了佛家通用的经典、念珠、莲
&&&&&&& 花、锡杖、宝珠、香炉、铜铃、宝塔、宝钵、法轮、宝珠、
&&&&&&& 化佛冠等之外,尚有受神仙思想影响的﹔灵芝、如意、太极
&&&&&&& 图、镜子、月琴、 铜钹、长颈瓶、仙桃、佛手果、
&&&&&&& 406页
&&&&&&&&&&& 图十三~十六& 天宁寺线刻五百罗汉像
&&&&&&& 407页
&&&&&&& 芭蕉扇、钱货、尘尾等。另外作为坐骑或侍者的童子及神兽
&&&&&&& 异禽有﹕鹤、猴、鹿、狮、虎、蝙蝠、凤凰、龙、蛇、四不
&&&&&&& 象等等。
&&&&&&&&&&& 是否清初的佛教寺院,多少也参杂一些或儒家或道家的
&&&&&&& 思想呢﹖自部分的罗汉姿势及持物等,已觉近乎神仙,而造
&&&&&&& 像记文又有﹕「回光返照、□其本体、止于至善」、「从闻
&&&&&&& 思修入三摩地」、「佛教通儒教」、「积善有余庆」等语,
&&&&&&& 这些都是以前的造像记很少出现的词汇。
&&&&&&& (3)碧云寺、筇竹寺及其它
&&&&&&&&&&& 现存的立体五百罗汉像,在各地的名山古剎中,尚可见
&&&&&&& 到多处,大多数均属于清初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是北平碧云
&&&&&&& 寺、云南昆明筇竹寺及华亭寺、四川新都宝光寺、福建邵武
&&&&&&& 泰宁瑞丰岩、浙江金华西岩寺 (西岩寺旧名赤松岩寺,安置
&&&&&&& 了铁罗汉五百一十八尊。)(注73)
&&&&&&&&&&& 北平碧云寺,创建于元末,明代曾加以扩建,至清乾隆十
&&&&&&& 三年(一七四八年)完成了金刚宝座塔,并修建了罗汉堂(注74)
&&&&&&& 。据说罗汉堂是模仿杭州净慈寺所建,堂内供奉了五百尊
&&&&&&& 木雕罗汉像,及七尊木雕佛菩萨像,内部配置成一田字形回
&&&&&&& 廊,在十字形交叉入口处,各立着一尊佛像或菩萨像,其余
&&&&&&& 五百位尊者则并排坐在回廊边的白玉石须弥坛上,背后衬以
&&&&&&& 雕花门窗,使每一位尊者都微微发光,很耐人寻味。尊者们
&&&&&&& 均漆成金色、眼、口、 衣褶等处则着上青、红等色,五百个
&&&&&&& 金碧辉煌的彩饰罗汉列队成行,这是何等壮观﹗
&&&&&&&&&&& 由于五百尊者全属坐姿,故手式的变化与面部的表情占
&&&&&&& 了很重要的分量。手式中有合十、支颐、说法、抱膝、入定
&&&&&&& 印等,更有双手上举、一手遮天等各具巧妙。表情中从闭目
&&&&&&& 、垂帘、微笑、咧口大笑,更是传神。(图一七—二○)
&&&&&&&&&&& 五百尊者身前均各竖立一块牌位,上面写着尊者的名号
&&&&&&& ,既云仿净慈寺而来,其名号固与干明院、天宁寺一致
&&&&&&& 408页
&&&&&&&&&&& 图十七、十八& 北平碧云寺,木雕五百罗汉像
&&&&&&& 409页
&&&&&&&&&&& 图十九、二○& 北平碧云寺,木雕五百罗汉像
&&&&&&& 410页
&&&&&&& 。就造形而言,却与天宁寺罗汉像迥然两异。就坐姿、面容
&&&&&&& 、衣褶等乍见之下,似乎和紫金山罗汉像,有几分相似,但
&&&&&&& 仔细观之,则神韵各异,衣服式样也不尽相同。毕竟宋塑不
&&&&&&& 同于清刻,碧云寺,罗汉像所展现的是清代的雕刻手法。
&&&&&&&&&&& 四川新都的宝光寺罗汉堂,为清圣祖康熙九年 (一六七
&&&&&&& ○年) 以后的建筑物(注75),堂内的五百罗汉之配置和碧云
&&&&&&& 寺相类似,只是在入口处的佛像,却易以骑坐展翅孔雀的孔
&&&&&&& 雀明王,一头四臂、呈菩萨形,这是四川、西南一带的地方
&&&&&&& 色彩,例如大足石窟就有孔雀明王的雕像。(图二一)
&&&&&&&&&&& 云南昆明筇竹寺,其大殿、梵音阁及天台来阁等三座殿
&&&&&&& 堂里,有清德宗光绪十一年(一八八六年),黎广修所绘制的
&&&&&&& 彩色五百罗汉像。其中天台来阁与梵音阁,各自拥有二一六
&&&&&&& 尊罗汉像,罗汉像分成数层的罗列于墙边,天台来阁的入口
&&&&&&& 处,也和宝光寺一般,供奉着孔雀明王像。(注76)
&&&&&&&&&&& 这些罗汉像也各具名号,同样的,是因袭干明院所杜撰
&&&&&&& 的名字。
&&&&&&&&&&& 筇竹寺的罗汉,有坐姿也有立姿,衣服的花色丰富,彩
&&&&&&& 绘鲜艳,镶边的领口袖口,尤其耀眼。罗汉的姿态变化尤多
&&&&&&& ,由静态动态,
&&&&&&&&&&& 图二一& 四川新都宝光寺五百罗汉像
&&&&&&& 411页
&&&&&&& 有弯腰驼背、敞胸露肚,骑着仙禽灵兽者、有举手吆喝者、
&&&&&&& 有弓身读卷轴者。比之碧云寺罗汉,是活泼多了,生动多了
&&&&&&& 。尤其在大殿须弥坛左右两侧的壁间,罗汉在万顷波涛间,
&&&&&&& 伫立着、飞腾着、跳跃着、他们的衣袍掀起着、两臂张开着
&&&&&&& 、拳头舞动着。创作者将罗汉的自在神通,随心所欲,活络
&&&&&&& 跃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图二二--二五)
&&&&&&&&&&& 图二二、二三& 昆明筇竹寺梵音阁罗汉群像
&&&&&&& 412页
&&&&&&&&&&& 图二四& 昆明筇竹寺大殿须弥坛右侧罗汉群像
&&&&&&&&&&& 图二五& 昆明筇竹寺大殿须弥坛左侧罗汉群像
&&&&&&&&&&& 华亭寺的五百罗汉(注77)(图二六),彩绘更鲜艳,也有
&&&&&&& 表示神通的长腿及长臂,且夸张更甚,但其跃动感却不及筇
&&&&&&& 竹寺。
&&&&&&& 413页
&&&&&&&&&&&&&&& 捌、结论
&&&&&&&&&&& 综上所述,五百罗汉在早期的经典中,原是指五百位修
&&&&&&& 持很高的佛弟子,他们追随佛陀,解行最胜。佛灭之后则担
&&&&&&& 当了结集经论、绍隆佛种的大任。但是这些史实,在美术创
&&&&&&& 作上,却表现不彰。至于历代五百罗汉画像的内容所显示的
&&&&&&& 罗汉特性是﹕
&&&&&&&&&&& 1.修持禅定,以求佛道。
&&&&&&&&&&& 2.悲智双运,化导众生。
&&&&&&&&&&& 3.闲适自在,不囿于物。
&&&&&&&&&&& 4.侍者随身,接受供养。
&&&&&&&&&&& 5.展现神通,变化多端。
&&&&&&&&&&& 这些特性中,两宋以前的作品,多偏于前面几项,尤其
&&&&&&& 是修持禅定、化育众生,既表现罗汉的本分,也具有很深的
&&&&&&& 教育意义,比较容易令人起信。至于元明以后,其表现重心
&&&&&&& 渐移向后述数项,罗汉多有侍从人员,也加上了各式各样的
&&&&&&& 人间相,凭添了几分宝贵气息。尤其在明清之际,创作者更
&&&&&&& 好展示罗汉的神通,甚至夸张神通,把端端正正的罗汉像表
&&&&&&& 现得怪异离
&&&&&&&&&&& 图二六& 昆明华亭寺大雄宝殿壁面上五百罗汉像
&&&&&&& 414页
&&&&&&& 谱,对于原有「绍隆佛种上行下化」的含义,反而不太被
&&&&&&& 阐扬。
&&&&&&&&&&& 就五百罗汉图像的风格演变说,五代只是肇始期,造形
&&&&&&& 还嫌生硬而形式化,进入宋代以后,才渐渐进入成熟期,尤
&&&&&&& 其是南宋时代,造形活泼、表情生动,尤能把握罗汉的神髓
&&&&&&& 和精义,实为五百罗汉创作的最高峰。
&&&&&&&&&&& 明清以后,罗汉创作一味流于模仿,而无创新,很多作
&&&&&&& 品只好以彩绘的艳丽和人物的动感取胜,而失却了原有罗汉
&&&&&&& 本身所赋予的内涵。使我们所见到的五百罗汉,除了夸张神
&&&&&&& 通变化之外,几与一般市井常人无异。尤其是清代的作品,
&&&&&&& 每受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或者渗杂了喇嘛教外形,显得道
&&&&&&& 释不分,显密相混,杂乱无比,已无复宋代那股清纯的禅趣
&&&&&&& 。
&&&&&&&&&&& 五百罗汉图像,自五代至明清,影响美术创作达千年之
&&&&&&& 久,增进了中国人物创作的技巧,补述了宋明思想的演变,
&&&&&&& 是中国艺术史重要的一环。
&&&&&&&&&&&&&&& 注释
&&&&&&& (注& 1): 拙著「罗汉图像研究」,文载华岗佛学学报第四
&&&&&&&&&&&&&&& 期,页三○七,民国六九年十月。
&&&&&&& (注& 2): 见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卷四十二。
&&&&&&& (注& 3): 见十诵律卷四十八。
&&&&&&& (注& 4): 见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 (注& 5): 见佛说兴起行经序。
&&&&&&& (注& 6): 见大唐西域记卷九。
&&&&&&& (注& 7): 见法华经卷第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注& 8): 见贤愚经卷第六、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
&&&&&&&&&&&&&&& 八。
&&&&&&& 415页
&&&&&&& (注& 9): 见四分律五十四。
&&&&&&& (注 10): 见善见律毘婆沙序品。
&&&&&&& (注 11): 见五分律卷卅。
&&&&&&& (注 12): 见大智度论卷二。
&&&&&&& (注 13): 见四分律卷五十四、毘尼母经第四。
&&&&&&& (注 14): 见四分律第五十四。
&&&&&&& (注 15): 见五分律卷卅。
&&&&&&& (注 16): 见大唐西域记第三。
&&&&&&& (注 17): 见摩诃僧祇律私记。
&&&&&&& (注 18): 依圣严法师「世界佛教通史」述有关第三次结集
&&&&&&&&&&&&&&& ﹕「据印顺法师研究,其有上座系所出的三说﹕一
&&&&&&&&&&&&&&& 、犊子系的传说﹕佛灭百三十七年,波咤厘子城有
&&&&&&&&&&&&&&& 魔,名众贤,作罗汉形,与僧共诤十六年,遂有犊
&&&&&&&&&&&&&&& 子比丘,集和合僧而息其诤,那时的护法者,为难
&&&&&&&&&&&&&&& 陀王,故名第三结集。二、分别说系的传说﹕佛灭
&&&&&&&&&&&&&&& 二百三十年顷,华氏城有贼往比丘起诤,阿育王迎
&&&&&&&&&&&&&&& 目犍连子帝须,集千比丘而息诤,是为第三结集。
&&&&&&&&&&&&&&& 三、一切有系的传说﹕佛灭四百年,迦腻色伽王因
&&&&&&&&&&&&&&& 信说一切有部,集五百大德于迦湿弥罗,集三藏而
&&&&&&&&&&&&&&& 裁正众多的异说。有的则以第三项的传说,称为第
&&&&&&&&&&&&&&& 四次结集。」
&&&&&&& (注 19): 见阿毘昙毘婆沙论序。
&&&&&&& (注 20): 见西域记卷二。另外在同书卷三﹕
&&&&&&&&&&&&&&&&&&& 「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中略)机务余暇,每习
&&&&&&&&&&&&&&& 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诸异议,部执不同
&&&&&&&&&&&&&&& ,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
&&&&&&&&&&&&&&& 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其为
&&&&&&&&&&&&&&& 矛盾,(中略)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
&&&&&&&&&&&&&&& 幅凑,万里星驰,英华毕萃,叡圣咸集(中略)又更
&&&&&&&&&&&&&&& 下令,具三明备六通者住,自余各还,然尚繁多,
&&&&&&&&&&&&&&& 又更下令,其有内穷三藏,外达
&&&&&&&&&&&&&&&
&&&&&&& 416页
&&&&&&&&&&&&&&&
&&&&&&&&&&&&&&& 五明者住,自余各还,于是得四百九十九人, (中
&&&&&&&&&&&&&&& 略)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健驮逻国)而至,(迦
&&&&&&&&&&&&&&& 湿弥罗) 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毘婆沙论,是
&&&&&&&&&&&&&&& 时, 尊者世友,户外纳衣,诸阿罗汉谓世友曰﹕
&&&&&&&&&&&&&&& 结使未除,诤议乖谬,尔宜远迹,勿居此地。 (中
&&&&&&&&&&&&&&& 略) 疾证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
&&&&&&&&&&&&&&& 愿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
&&&&&&&&&&&&&&& 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时诸罗汉重诃
&&&&&&&&&&&&&&& 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谓也,无学果者,诸佛所赞
&&&&&&&&&&&&&&& ,宜可速证以决重疑。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
&&&&&&&&&&&&&&& 诸天接缕丸而请曰﹕方证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
&&&&&&&&&&&&&&& 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证小果,时诸罗汉见是
&&&&&&&&&&&&&&& 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决焉
&&&&&&&&&&&&&&& 。是五百圣贤,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素呾缆藏
&&&&&&&&&&&&&&& ,次造十万颂毘奈耶毘婆沙论,释毘奈耶藏,后造
&&&&&&&&&&&&&&& 十万颂阿毘达磨毘婆沙论,释阿毘达磨藏,凡三十
&&&&&&&&&&&&&&& 万颂,六百六十零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
&&&&&&&&&&&&&&& 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宜流
&&&&&&&&&&&&&&& 布,后进赖焉」
&&&&&&& (注 21): 江阴干明院罗汉尊号石刻,完成于绍兴四年 (一一
&&&&&&&&&&&&&&& 三四年),见傅抱石中国美术年表。
&&&&&&& (注 22): 见益州名画录卷上左全条。
&&&&&&& (注 23): 北魏吉迦夜与昙曜所译的付法藏因缘传,记述着0
&&&&&&&&&&&&&&& 印度佛祖以下嫡傅付法的事迹,自第一卷载初祖摩
&&&&&&&&&&&&&&& 诃迦叶起,依次为二祖阿难、旁出摩田提、三祖商
&&&&&&&&&&&&&&& 那和修,四祖优波球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
&&&&&&&&&&&&&&& 、七祖佛陀难提,八祖佛陀蜜多,九祖胁,十祖富
&&&&&&&&&&&&&&& 那奢,十一祖马鸣,十二祖比罗,十三祖龙树,十
&&&&&&&&&&&&&&& 四祖迦那提婆,十五祖罗猴罗,十六祖僧伽难提,
&&&&&&&&&&&&&&& 十七祖僧伽耶舍,十八祖鸠摩罗驮,十九祖阇夜,
&&&&&&&&&&&&&&& 二十祖婆修盘陀,二十一祖摩奴罗,二十二祖鹤勒
&&&&&&&&&&&&&&& 那,二十三祖师子。师子后遭杀害,付法师承一时
&&&&&&&&&&&&&&& 断绝。依智顗的摩诃止观第一上谓付法藏二十四祖
&&&&&&&&&&&&&&& (加上阿难旁出的摩田提)。再依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 第一至第三,则再在弥沙迦之下加上婆须蜜,师子
&&&&&&&&&&&&&&& 之下再加上婆金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史、菩提
&&&&&&&&&&&&&&& 达磨,总计称为禅门付法西天二十八祖,至于二十
&&&&&&&&&&&&&&& 五祖及二十九祖之说,应是另一说法。
&&&&&&& (注 24): 见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塑作门第六,或王世贞王
&&&&&&&&&&&&&&& 氏画苑卷六。
&&&&&&& (注 25): 见「杭州西湖石窟艺术」一书,宋云彬,一九五
&&&&&&&&&&&&&&& 六年。
&&&&&&& 417页
&&&&&&& (注 26): 见史岩「杭州南山区雕刻史迹初步调查」,文物
&&&&&&&&&&&&&&& 参考数据,一九五六年,一月。
&&&&&&& (注 27): 见杨州阮元编「两浙金石志」卷十四,题曰﹕「
&&&&&&&&&&&&&&& 元释永隆造像记」。
&&&&&&& (注 28): 见两浙金石志四。
&&&&&&& (注 29): 依史岩引两浙金石志、补访碑录、十二砚斋金石
&&&&&&&&&&&&&&& 过眼录的记载所统计的是﹕
&&&&&&&&&&&&&&&&&&& 刻甲辰干支的,见于两浙金石志的共十二则,
&&&&&&&&&&&&&&& 计十三人,造像十五躯,见于补访碑录的共十五人
&&&&&&&&&&&&&&& ,造像数和人数同。刻开运元年的﹕见于补访碑录
&&&&&&&&&&&&&&& 的计二人,像数亦同,刻天福九年的﹕见补访碑录
&&&&&&&&&&&&&&& 的,计八人,像数亦同,按甲辰是开运元年,天汉?
&&&&&&&&&&&&&&& 九年也是开运元年,因此后晋开运元年(公元九四
&&&&&&&&&&&&&&& 四年)造的像,共计三十八人,造像数是四十躯。
&&&&&&&&&&&&&&&&&&& 题乙巳干支的﹕见于两浙金石志的共六人。题
&&&&&&&&&&&&&&& 开运二年的,见于两浙金石志的一人,补访碑录二
&&&&&&&&&&&&&&& 人。按乙巳就是开运二年,所以后晋开运二年 (公
&&&&&&&&&&&&&&& 元九四五年)造像者共有九人,造像数和人数同。
&&&&&&&&&&&&&&&&&&& 题干佑元年的,见于两浙金石志的一人,十砚
&&&&&&&&&&&&&&& 斋金石过眼录一人,因此后汉干佑元年 (公元九四
&&&&&&&&&&&&&&& 八年),造像者合计仅得二人,像数同。
&&&&&&&&&&&&&&&&&&& 题干佑三年(公元九五○年)的,仅于两浙金石
&&&&&&&&&&&&&&& 志得一人,造像一躯。
&&&&&&&&&&&&&&&&&&& 题后周广顺元年(公元九五一年)的,在补访碑
&&&&&&&&&&&&&&& 录得一人,像数同。
&&&&&&&&&&&&&&&&&&& 题广顺二年(公元九五二年)的,在补访碑录也
&&&&&&&&&&&&&&& 得一人,像数同。
&&&&&&&&&&&&&&&&&&& 题癸丑岁的﹕两浙金石志得一人,像数同。癸
&&&&&&&&&&&&&&& 丑是广顺三年(公元九五三年)。
&&&&&&&&&&&&&&&&&&& 题丙辰的﹔两浙金石志得一人,造像数同。丙
&&&&&&&&&&&&&&& 辰是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
&&&&&&&&&&&&&&&&&&& 此之外,另有无年月的题名,见于两浙金石志
&&&&&&&&&&&&&&& 共有十八人,计造像二十躯。从书体上考之,也属
&&&&&&&&&&&&&&& 五代末期所刻。
&&&&&&&&&&&&&&&&&&& 还有题干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六年(公元
&&&&&&&&&&&&&&& 九六八年)和甲戌岁(公元九七四年)的各一人,计
&&&&&&&&&&&&&&& 造像五躯,并见两浙金石志。按干德六年就是开宝
&&&&&&&&&&&&&&& 元年,改元在十一月癸卯冬至,此题在当年五月,
&&&&&&&&&&&&&&& 所以仍称干德六年﹔又甲戌是开宝七年,这三刻都
&&&&&&&&&&&&&&& 是宋
&&&&&&&&&&&&&&&
&&&&&&& 418页
&&&&&&&&&&&&&&&
&&&&&&&&&&&&&&& 初人的题名。
&&&&&&&&&&&&&&&&&&& 以上统计数字具依史岩「杭州南山区雕刻史迹
&&&&&&&&&&&&&&& 初步调查」,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六年,一月。&&&&&&&
&&&&&&& (注 30): 同(注26)。
&&&&&&& (注 31): 此造像记载于两浙金石志四。
&&&&&&& (注 32): 见支那美术史雕塑篇页六五七,五代佛教像引金
&&&&&&&&&&&&&&& 石目七。
&&&&&&& (注 33): 见拙著「大足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民国六十五
&&&&&&&&&&&&&&& 年十二月出版,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四期。
&&&&&&& (注 34): 原题「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大足石刻六千二百十六
&&&&&&&&&&&&&&& 躯的发见」,中华学术院中国学术史研究所,民国
&&&&&&&&&&&&&&& 五十七年八月。后该书收录于仰风楼文集初编页九
&&&&&&&&&&&&&&& 二九—九三四。
&&&&&&& (注 35): 以「大足石刻」为书名之调查报告,计有一九五
&&&&&&&&&&&&&&& 九年版、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年版,荫远着﹔以
&&&&&&&&&&&&&&& 及一九六二年版等。本文所引述为一九六二年版,
&&&&&&&&&&&&&&&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编,朝花美术出版社。
&&&&&&& (注 36): 如依杨家骆教授「大足唐宋石刻」所载,龙岗所
&&&&&&&&&&&&&&& 凿造之窟龛二百五十五号,若依蒋美华「四川大足
&&&&&&&&&&&&&&& 县石刻」(文物参考数据,一九五五年,第九期)文
&&&&&&&&&&&&&&& 中所指,龙冈佛湾共有二百九十个龛窟。此处是依
&&&&&&&&&&&&&&& 一九六二年版「大足石刻」﹕「雕像数量最多的是
&&&&&&&&&&&&&&& 佛湾,在高约七公尺,长二九三公尺的崖壁上凿造
&&&&&&&&&&&&&&& 的龛窟,东从韦君靖雕像起,南至林靖诗碑止,经
&&&&&&&&&&&&&&& 大足文物保管所依龛窟顺序编为二百九十三号」。
&&&&&&& (注 37): 此窟龛的编号顺序及断代俱见一九六二年版「大
&&&&&&&&&&&&&&& 足石刻」图录后的目次。
&&&&&&& (注 38): 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宣和画谱卷三。
&&&&&&& (注 39): 见佩文齐书画谱卷九十七页二。
&&&&&&& (注 40): 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三。
&&&&&&& (注 41): 见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
&&&&&&& 419页
&&&&&&& (注 42): 除大村四崖中国美术史之外,李浴「中国美术史
&&&&&&&&&&&&&&& 纲」、傅抱石「中国美术年表」、徐北文「灵岩寺
&&&&&&&&&&&&&&& 游记」(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大众日报)、罗哲
&&&&&&&&&&&&&&& 文「灵岩寺访古随笔」(一九五七年五月文物参考
&&&&&&&&&&&&&&& 资料)等,均谓山东长清灵岩寺五百罗汉像,成于
&&&&&&&&&&&&&&& 宋宣和六年,而今存之四十尊,即为此五百遗留下
&&&&&&&&&&&&&&& 之一部分。
&&&&&&& (注 43): 「施五百罗汉记」等文,见张鹤云「长清灵岩寺
&&&&&&&&&&&&&&& 古代塑像考」一文所引,文物,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 。
&&&&&&& (注 44): 见张鹤云提出四个理由,认为属于宋代的可能性
&&&&&&&&&&&&&&& 较大 ,见「长清灵岩寺古代塑像考」,文物,一
&&&&&&&&&&&&&&& 九五九年十二月。
&&&&&&& (注 45): 见傅抱石中国美术年表。
&&&&&&& (注 46): 见罗叔子「洞庭东山紫金庵古塑罗汉考察记」(文
&&&&&&&&&&&&&&& 物参考数据,一九五五年第九期)文中引「净慈寺
&&&&&&&&&&&&&&& 旧志」。
&&&&&&& (注 47): 见罗文引「虞集至正二年重修净慈报恩光孝禅寺
&&&&&&&&&&&&&&& 记」。
&&&&&&& (注 48): 见罗文引净慈寺志兴建一卷一。
&&&&&&& (注 49): 见罗文引净慈寺志兴建三卷三。
&&&&&&& (注 50): 见罗文引净慈寺志住持卷八。
&&&&&&& (注 51): 太湖备考续篇二卷杂记「紫金庵十八罗汉,系雷
&&&&&&&&&&&&&&& 湖装塑,诸佛各现妙像,轩渠睇睨﹔奕奕有神,相
&&&&&&&&&&&&&&& 传与西湖净慈罗汉,塑出一手,惟此供养深山,不
&&&&&&&&&&&&&&& 敌西湖名显耳」。
&&&&&&& (注 52): 见罗叔子「洞庭东山紫金庵古塑罗汉考察记」。
&&&&&&& (注 53): 见「中国佛教旅」,第三册页六二。京都美乃
&&&&&&&&&&&&&&&& 美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
&&&&&&& (注 54): 见宋邓椿「画继」卷五法能条,或明莲儒「画禅」。
&&&&&&& (注 55): 此语见「中国绘画」一书中,户田祯佑对「五
&&&&&&&&&&&&&&&& 百罗汉」的图版解说,出处待查。
&&&&&&& (注 56): 依古今书画集成引吴县志。
&&&&&&& (注 57): 李公麟的画迹,除了宣和画谱著录了一百另七件
&&&&&&&&&&&&&&& 外,其它文献资料中,也不下一百多件,真是洋洋
&&&&&&&&&&&&&&& 大观,今存海内外李公麟画迹,
&&&&&&&&&&&&&&&
&&&&&&&&&&&&&&& 420页
&&&&&&&&&&&&&&&
&&&&&&&&&&&&&&&& 也还有数十件。
&&&&&&& (注 58): 见明张青父「清河书画舫」李龙眠条。清河书画
&&&&&&&&&&&&&&&& 舫一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距李龙眠的时代已五
&&&&&&&&&&&&&&&& 百余年。
&&&&&&& (注 59): 见郑昶中国画学全史页三八九。
&&&&&&& (注 60): 见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上册李公麟条,引清卞永
&&&&&&&&&&&&&&&& 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页四七。
&&&&&&& (注 61): 见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 (注 62): 见秘殿珠林初编一○卷。
&&&&&&& (注 63): 按今日波士顿美术馆所藏,仅剩十幅,另二幅已
&&&&&&&&&&&&&&& 转移他馆。
&&&&&&& (注 64): 金泥记文原文如﹕「丰乐乡故于里古墟保将仕郎
&&&&&&&&&&&&&&& 陈京逸妻蔡百二娘施财画此,入惠安院常住供养功
&&&&&&&&&&&&&&& 德随心圆满,戊戌淳熙五年干僧义绍题。周季常笔
&&&&&&&&&&&&&&& 。」见无外子「续宋画罗汉说」,国华二三八号。
&&&&&&& (注 65): 见佛说兴起行经卷一。
&&&&&&& (注 66): 有关大德寺旧藏五百罗汉图,见国华二七四号,
&&&&&&&&&&&&&&& 二三八号、日本国宝全集三二﹔以及「秘宝大德寺
&&&&&&&&&&&&&&& 」一九六八年, 讲谈社﹔□美术馆展,一
&&&&&&&&&&&&&&& 九七八年,京都。
&&&&&&& (注 67): 见铃木敬「罗汉图调查报告书」。
&&&&&&& (注 68): 见清鱼翼撰海虞画苑略许从龙条。
&&&&&&& (注 69): 赵孟俯之五百罗汉画迹见秘殿珠林初编一○卷六
&&&&&&&&&&&&&&& 页,吴彬画迹见秘殿珠林二编,仇英画迹见秘殿珠
&&&&&&&&&&&&&&& 林二编,佚名画迹见秘殿珠林初编一一卷一四页,
&&&&&&&&&&&&&&& 邹一桂画迹见秘殿珠林二编。
&&&&&&& (注 70): 见清胡敬撰国朝院画录丁观鹏条。
&&&&&&& (注 7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明代五百罗汉壁画见「中国佛
&&&&&&&&&&&&&&& 教旅」一书页一五四,京都,美乃美出版社,一
&&&&&&&&&&&&&&& 九八○年十二月。
&&&&&&& (注 72): 「天宁寺石刻五百罗汉记」一书,民国六四年元
&&&&&&&&&&&&&&& 月出版,为风亭图书馆藏版,台北读者书局出版。
&&&&&&&&&&&&&&& 此书所谓天宁寺,并未指明何省
&&&&&&&&&&&&&&&
&&&&&&& 421页
&&&&&&&&&&&&&&&
&&&&&&&&&&&&&&& 何地之天宁寺。按全国有天宁寺较有名者为河北省
&&&&&&&&&&&&&&& 正定天宁寺,但该寺已相当残破,是否有五百罗汉
&&&&&&&&&&&&&&& 石刻,不得而知。就天宁寺罗汉像的风格而言,它
&&&&&&&&&&&&&&& 应属于南方地方的名剎。
&&&&&&& (注 73): 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一二七五页。
&&&&&&& (注 74): 见「中国佛教旅」1,页一二。京都美乃美出版
&&&&&&&&&&&&&&& 社,一九八○年四月。
&&&&&&& (注 75): 见「中国佛教旅」3,页一○八。京都美乃美出
&&&&&&&&&&&&&&& 版社,一九八○年九月。
&&&&&&& (注 76): 见「中国佛教旅」3,页一六六。
&&&&&&& (注 77): 同(注76)页一八○。
&】  &&[对本文的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
[5626][8426][4040][5520][6541][5278][6011][5427][5264][6826][8614][5221][917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站长: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百五十四直意尊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