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无锡华润上华科技工艺工程师职位如何?发展前景呢(考虑到华润上华技术不先进,做6寸的)?

“908工程”终结篇:华润肥掌攫取无锡华晶_IT 频道
“908工程”终结篇:华润肥掌攫取无锡华晶
【】【】【】【字体:
】【】 【】
  本报记者 高改芳  无锡报道  几经资本折腾的无锡华晶现在终于要走完自己的国际化之路。从1998年开始,借助台湾的技术和香港、美国的资金,无锡华晶对生产线和市场化能力进行改造提升。  无锡华晶是我国“908工程”的代表作,而“908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微电子产业制定国家规划并进行大量投资的计划。随后的“909工程”继续追加项目和投资。但无锡华晶和上海的华虹NEC项目这2个大项目都陷入同样的怪圈:始终是营养不良的畸形儿。  8月30日,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走完重组的第三步:宣布与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合作。按照协议,后者将向华润上华转让其6英寸生产线、技术许可以及相应的客户资源。  至此,华润集团改组无锡华晶芯片业务的思路已经清晰可见:通过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形成独立的业务模块。  “华润将来肯定会将这部分业务分拆出来上市。”业内专家分析。  重组华晶  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CSMC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华润上华 )于8月5日刚刚成立,是华润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励致(1193.hk)重组其半导体业务的产物。  华润励致重组其半导体业务的第一个步骤是成立华润上华,华润励致和上华半导体(Centr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aing Corporation? CSMC)各占50%股权。  华润上华成立后将全资拥有上华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和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华晶上华是我国芯片代工业的先驱。华润励致和上华于重组前分别持有华晶上华49%和51%的股权。  第二步是在新公司华润上华成立的当天,即8月5日,华润上华按每股1美元的价格,发行总值最多为8300万美元的可购回可换股优先股给国际知名投资者3i、CCI、国际金融公司和邓普顿股本基金。  认购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为6700万美元。完成三批认购后,华润励致将持有华润上华32.87%的股份,为单一大股东。上华持有27.29%的股份。其他投资者将持有余下的39.84%。  第三步是引入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早在今年2月,由于连续第9个季度亏损,新加坡特许就宣布将在2004年3月前关闭其在新加坡的旧厂Fab 1,裁减该厂的全部500名员工,并着手寻找有意收购0.25微米及以上芯片技术的潜在合作伙伴,计划利用旧厂设施和技术在中国生产。  现在,特许半导体将这部分设备和相应的技术许可、客户资源转让给华润上华。华润上华以现金和股票形式支付给特许半导体共计3300万美元。特许半导体成为华润上华的策略性股东,但其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11.15%。  完成股权重组、扩股和投资合作协议后,华润上华共新增投入1.3亿美元,这部分资金将用来扩大原有6英寸线产能以及在无锡新区再建一条6英寸或8英寸芯片生产线。而华润上华的资本权益将由原来的3000万美元提升至1.6亿美元。(资本运作完成后的公司股权结构如图1)  “908工程”终结抑或重生?  “引入国际资本和特许半导体很大程度上是上华半导体的功劳。说明上华和后来的华润励致入驻华晶让原本是历史悲剧的‘908工程’获得了重生。”上华半导体一管理层人士认为。  曾经参与“909工程”项目的金融专家向记者介绍:促使我国下决心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的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从那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在科技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武器的精确制导方面,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芯片。因此有了后来国家大力投资的“908工程”、“909工程”(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微电子产业第八个五年计划和第九个五个计划)。  这就使得我国芯片项目作为政治和国防必须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施行的。但芯片业的高投入和技术更新快速的市场风险一直困扰着我国芯片业的良性发展,尤其在芯片产业愈发商业化、国际化的背景下,“908工程”、“909工程”陷入困境:研发跟不上国际先进技术的步伐,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迟迟不能扩大。  华晶的命运就体现了这样的矛盾。  从1990年“908工程”启动到1997年华晶的生产线正式建成,耗时7年,而芯片行业不到两年换一代产品。所以,这条线建成后,所有的合同产品都过时了,而除了合同产品,华晶根本没有自主开发能力。无锡华晶投产当年即亏损2.4亿元。  走投无路下,从1998年2月起,华晶将部分设备租给香港上华半导体公司。上华半导体创办人是台湾半导体业内名人、曾创办台湾茂矽电子的陈正宇。重组华晶的过程中,陈正宇只对外筹集了2800万美元,引进美国的技术、台湾的团队后,5个月内华晶就开始量产了。  合作一年半后,1999年8月,华晶和上华合作的工厂转制为合资公司——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公司,上华持股51%,华晶49%。  从90年代起,国家对华晶的投入累计高达25亿元。截至日,华晶的借贷连同应计利息达12.73亿元。  为了处置华晶的这部分不良资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引入了华润集团。2002年9月香港华润集团(简称华润)正式宣布完成收购华晶,将其转制为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励致持有新公司全部股权。  至此,华润励致和上华分别持有华晶上华51%和49%的股权。  一位金融专家分析,造成华晶这种结局的原因是:第一,我国自己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第二,我国做908项目的时候过多地考虑了国外对我们的封锁。但实际上在民用芯片领域,国外的8英寸、6英寸产品都已经不再对中国封锁了。但用于军事目的的,3英寸的也会控制。我国也没有预计到这个问题。第三,生产线过多、多滥了。仅上海就已经有13条芯片生产线,这些线的产品谁来消化?  眼下,完全接收了华晶半导体业务的新公司华润上华引入了国际资本和技术设备后,肩负政治使命、国防使命的华晶早已不复存在。  “华晶选择的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可以走的路。现在看来,华晶走这条路是对的,是唯一能把它救活的路。”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资深人士说,“微妙的一点是,华润集团是有着深厚国资背景的香港公司。”  “908工程”究竟是终结了还是获得了重生?  IC产业的资本运作之路  “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发展,避免走华晶的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上海华虹NEC的某专业人士说,“华晶引入上华和华润毕竟说明它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取得发展。”  2002年9月,时任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集成电路处副局长的徐小田向记者明确表示,本届政府的基本态度是决不介入高风险的大型投资项目。  集成电路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必须发展;但绝对不能单纯依靠国家的单方面投资。这是问题的全部。  “我们把半导体制造行业叫做不归路——只要你投资了,只要你把这个厂办起来了,你就只能不断地把这个厂越建越大,不断地对它进行投资。因为技术不断地更新,你也必须对生产线进行升级。这个行业虽然是高赢利的,但需要不停地投入。如果不投入,过五六年,这个厂就垮掉了。”华虹NEC的工程师李建峰说。  现在业内采用的硅晶片直径一般为8英寸(200毫米),今后的趋势是采用12英寸(300毫米)的硅晶片。  但一家能够生产12英寸芯片的工厂至少要投资25亿美元,有些甚至要超过35亿美元。而这些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芯片加工厂每年的销售收入至少要达到60亿美元才能够有投资回报。  至2002年底,全球有15家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芯片加工厂在运转。到2007年,全球这样的加工厂将有40家,芯片月加工能力为57.5万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预计即使芯片行业从现在的衰退中复苏,这个产量也是预期的全球需求的一倍。市场观察公司VISL总裁G.Dan Hutcheson说:“这不是一场客客气气的高科技革命,而是一场法国大革命式的革命。”  无力建造12英寸芯片厂的企业只好寻找加工伙伴或者关闭旧厂。  “而国内目前甚至难以做到多渠道地筹集资金。”这位金融专家向记者分析。“如果我们通过社会专业人士、专业基金来识别芯片生产项目,由市场来选择是不是要这个项目,有很多项目是不会有人去投资的。因为目前国内的技术落后,半导体整体在走下坡路。在这个时候谁肯冒着技术不领先、投资过大、产出不明确的情况下去投资呢?不会的。”  现在国内芯片厂大都是间接融资,如果改成直接融资——比如通过产业基金、风险基金——将增大芯片厂的融资能力。但风险基金投资项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几个要素:第一有没有市场;第二将来孵化出来以后会不会形成强大的市场力和购买力。这都需要芯片厂商来回答。  而芯片厂面临的情况是:芯片已经是成熟产品,生产力都已经过剩。  也就是说,华晶当年遇到的矛盾,至今仍然存在。而现在各地争建的都是国际上已经过时的6英寸、8英寸生产线。所以,众多芯片业专家呼吁我们应该从芯片设计而不是芯片生产线抓起。
【】【】【】【字体:
】【】 【】
■相关连接
■最热点击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908工程”终结篇:华润肥掌攫取无锡华晶
署&&&&名&&
手&&&&机&&
密&&&&码&&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了解详情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华润上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