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达摩祖师 电视剧怎么没人用

《南禅七日》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 | 南怀瑾
《南禅七日》第25盘 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
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以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法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道理。达摩祖师,有人问达摩祖师,你到中国来做什么。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不受别人骗的人。很简单,其实这一句话就是话头,话头,话的头头,这个话,这个念头还没有起来,在哪里,每一个念头没有起来,在哪里?念头过了,到哪里去了?这就是话头。另一个方法讲呢,话头就是“问题”。人生问题太多了,为什么身体会酸痛,为什么还要吃饭,为什么拉大便,为什么有痛苦,为什么要高兴,都是话头。所以达摩祖师说,我到中国来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换一句话说,找一个不受别人骗的人。我也常常引用明代,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人讲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你们听听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句话很严重,任何一个人,包括这些教主、大师们都在内,包括这些英雄、帝王、豪杰都在内,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做了三件事就走路了,自欺,骗自己。欺人,骗人家。自欺,欺人。被人欺,受人家骗。任何一个人只做了这三件事,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就是这样一件事。儿女,俩夫妻生个孩子,传宗接代做孝子,自欺,孩子们也欺父母,我要孝顺你,谁都没有办到,最后都受人……所以,孔子过去也讲,真正的学问,真正一个人修养,勿自欺。不要自欺了,不要骗自己了。人生哪个不在骗自己。所以达摩祖师来,所以他,你翻开禅宗资料的记载《传灯录》,
所以达摩祖师告诉你,禅宗非常注重行为,除了悟道,直指人心,见性以外,注重行为,所谓,报冤行,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到这个世界一切都在还账,都在还人家的账,都在还账。譬如,我们出了家,常常上课堂要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这四种恩为什么要报,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众生对你有什么恩?当然有恩,我们在座的哪一个下过田种过,哪一颗米是我们种的啊?哪个劳动,哪一件衣服是我们自己去织的啊?都是社会上众生的劳力弄好,你说我用钱买,哪一张钞票是你印的啊?印钞票为什么可以印啊?都用脑力、用智慧,头脑力量弄出来,所以众生恩很重啊,所以,上报四重恩,下济……这都是“报冤行”,达摩祖师真的讲随缘行,所以悟了道的人,随缘消旧业,不必造新殃。还账。你看永嘉大师在永嘉禅师证道歌上,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报冤行,随缘行,对于此事无所求,这四种行,就是修行,心理行为同外面行为,这个资料,禅宗史,达摩祖师这种资料在类书,禅宗的类书呢,在这个《传灯录》,其它的五灯会元各方面都有记载,不过,提醒你们多注意,开始没有参话头的,你们都知道,他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为什么他来看这梁武帝,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从海上来海路来坐船来,在广州登岸,广州,江南一带,黄河以南,所以叫南北朝,黄河以南,那个时代,那几年是梁武帝的……梁武帝是非常信佛的,自己做皇帝,又讲经又说法,又把自己身体,皇帝把自己身体布施给庙上做佣人,当然布施……搞得满朝文武大臣大家凑钱又把他赎出来,不晓得搞些什么东西,譬如像后代的李后主那个词,诗文做得多好啊,皇帝,政治就搞不好,所以李后主被赵匡胤俘虏了以后,赵匡胤讲,这个李煜啊,拿做诗、做文章的精神来搞政治,哪里会给我消灭得了呢,梁武帝拿学佛搞这一套的精神好好把天下治好,哪里在他手里自己就亡掉呢,所以不能说梁武帝,皇帝都信佛,你们这是不懂历史讲话,懂了历史,那是一个丑陋的事情,信佛是好事,他的行为、做法并不聪明,很丑陋。所以达摩来跟他谈,梁武帝,那还得了,把国家的财政拿来修庙子,什么都干,到处修,学术也好、文章好、学问好,所以我们以前读的诗,南朝三百……四百八十寺吧,三百八十寺啊,是四百,好像……我反正不会算清楚的,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修了多少庙子,当然,不是完全的,南朝是六个朝代啊,宋、齐、梁、陈、隋到唐,所以南朝这个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所以江南风物之美,这个庙子,
这个达摩来见他,梁武帝当然晓得这是禅宗的祖师,很有礼貌对坐就问佛法,达摩祖师一点都不客气哦。他说,请问大师啊,我又吃素、又念经,又做了多少好事,又修了那么多庙子,这个以宗教徒来讲,了不起了,像我们讲哦,那是,你是大菩萨啊,达摩祖师说,他问这个好不好,有什么效果。达摩祖师怎么讲啊,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这是什么了不起啊,你功德做得大,死后生天,享福报,天福享完了再堕落下来,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彻底、不究竟,不是佛法菩提道啊,这个梁武帝一定想你是个印度来的,又是佛教大祖师、教主,你看我为佛教做了多少,以皇帝之尊,那么多,希望他不发奖状嘛,来一个一顶高帽,半顶戴戴也舒服。碰到达摩祖师毫不客气,不懂事啊,当下训他一顿,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这一下,话不投机,当然后面还多呢,那么,后来问到佛法的中心去了,他说,那请问大师,怎么样是成佛的境界,佛达到证得菩提境界。他答复四个字,廓然无圣。成佛的境界没有一个佛,所谓圣人,自己认为不是圣人,圣人没有,既不是凡夫,也不是圣人,就是这样一句话。“廓然”不是这个郭……城廓的廓里头一个郭,空空洞洞的,既非凡夫,也非圣人。
空的,等于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梁武帝就问了,这样,那我的对面是什么东西埃他跟他对面坐著,你是禅宗的祖师嘛,你成了佛的,你说什么都没有,你还有个你坐在我对面啊,他说,对朕者谁。那我的对面是什么东西埃历史的记载上两个字,“不识”。你们都看过,对不对?我们也讲了几十年,达摩祖师答他“不认识”,全错了,所以禅宗的语录没有办法看的啊,你要看禅宗的语录,第一个要懂得客家话,懂得广东话,懂得闽南话、福建话,差不多百分之七十的大祖师都是福建人,厦门人,过去还不太多,人口不多,福州特别多,譬如百丈禅师,福州人,很多都是福州人,南方,所以他们作了大师,当时国语不普遍,等于比我的国语还差,他讲的话很多都是当地的土话,而且是那个时代的土话。譬如达摩祖师记录上说,梁武帝问他,坐在我对面是什么?他不识,就错了,到了广东的话才通“不识呷”,他那个“不识”就是福建话“不知道啊”,这就读懂“不识呷”,所以他在广州上岸,先来学国语,而且那个时候,客家话、广东话是唐朝的,南北朝唐朝时候的国语耶,这个闽南话是五代,当宋朝的时候的国语耶。语言是三十年、五十年一变,这个样子啦,所以他说,不知道,不是说不认得,不知道。他是说,那我的对面是什么东西啊,不知道,这是这个话,所以两人话不投机,他就过江了,过了长江是北魏,当然梁武帝跟他俩个……本来很恭敬他,话不投机就不发给他通行证啊,出境证没有啊,那么达摩祖师说,老哥,你不给我出境证,一苇渡江,到了长江边上,把草……这个这个芦草编呀编呀,并不是一支芦草啦,他并没有气功渡江,把芦草编起来一个小小的,踏在上面过了江,当然功夫也很厉害,身体很轻灵,所以到了嵩山。其实,如果要研究起来,达摩祖师在中国十几年,在南方也住了,浙江也住过,
所以浙江东阳有个傅大士,中国人,达摩祖师,还有个真正的得道的师父,誌公大师,宝誌禅师,这个人更奇怪了。这些人达摩祖师都碰过的,宝誌禅师是孤儿出身,一个老和尚像我们妙老一样,有一天山边走路,听到一个婴儿,小孩子哭,他到处找,看到树上有个小孩子吊著,一个包包吊在树上,老和尚去包包拿下来,是个男孩子,就抱回来养大,就是宝誌禅师,誌公禅师,我们小说上写的,济颠和尚很多事情不是济颠的,是誌公禅师的事,小说乱扯,都把他扯在一堆了,管它呢,也蛮好。宝誌禅师是后来是不得了的。你要学禅宗,你们年轻人,最好把永嘉大师证道歌背来,怎么背,告诉你,唱啊,君不见……,那个,那个,那个……那个东西叫什么,铁打板来打,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得儿啦哒哒……这样唱出来,很好背,非常好听,保险,你们也不晓得,你唱这个啊,妙老听到也不好意思讲你不对了,只好,妙老就嘿嘿……他一定这样子的,你把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背来唱来,把誌公禅师的十二时辰颂背来唱来,编成歌曲来唱,比你读了一千部金刚经还厉害,我告诉你,真的哦,不是开玩笑,什么佛法道理修道都在内了。誌公和尚后来长大了,讲达摩祖师也讲到他了,你问话头讲了一大堆,我这个人真啰嗦,告诉你两句话就对了嘛。誌公后来疯疯颠颠,有人向梁武帝报告,有一个疯子和尚这个样子,把他抓来关起来,开始呀,没有拜他为师以前,他关在牢里,照样在街上玩,人家又给皇帝报告,他又出来在街上玩,然后到牢里一看,他在里头坐牢,再到街上一看,他又在街上,两个,这一下子,所以梁武帝请他出来,后来拜他为师。誌公和尚,誌公大师当然知道他达摩,所以达摩,这一边,浙江傅大士,誌公,都见过,他因为找不到传人,所以在嵩山上闭关,一个人面壁九年。
日本人现在学禅宗打坐啊,像这样一个禅堂,日本人打坐,怎么坐呢,这个禅凳不是这样,离开的,面对到墙壁,我们如果走到禅堂来,看到一个一个都是屁股,都是背的,你说他不对吗,美国人也学成这样,日本学理的禅,还问我对不对,我只好不加可否,我这是……我怎么答复啊,对不对埃我说这是日本禅啦,只好那么讲,我不能承认这个是对的,当然错的。达摩面壁九年,并不是说九年都不动,对著壁头打坐,变一个木头死人,就是昨天讲,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世界上没有人看了,只好看看墙壁,看这些面孔都不对,有什么好看,你不相信啊,我告诉你,如果我们两百人,今天晚上都睡在禅堂里,你只要看了半夜,你不疯了才怪了,你看看平常蛮好的,到了睡觉的时候,不是嘴歪就是那个牙齿暴出来,这个眉毛动一下,那个扭一下,怪相百出,人相最难看,所以他要面壁了。
后来,二祖神光出来,所以叫你们研究禅宗,要正式研究了,以后有个禅堂,先把禅宗的这些正史的历史搞清楚,二祖神光没有出家以前,学问,大教授、大学问家,他在山东一带讲《易经》的时候,讲易经学问的时候,一听,那个时候人口很少,听众一千多人,他学问那么高,忽然感觉到,这个中国道家、佛……易经、儒家,对于这个了脱生死,对于生命的究竟,到底还欠缺一个东西一样,后来忽然发现,翻译过来的《般若经》《大般若经》,《放光般若》,那个初初翻来,初初翻来的般若经很有名的《放光般若》,他看了以后,真理在这里,所以他出家了,他放弃了这些大名、地位,出家去。出家了以后,他在河南的香山一个人打坐修定好几年,至于说怎么安那般那,戒、定……他都会,懂得,你不要看他是那么简单,但是学问也好,功夫也到,就是觉得没有彻悟,没有了,所以他听人家说嵩山上有一个印度来的外国和尚。
有点心,你……你菩萨,你尽管动吧,我讲我的,你分你的。这个他就,跑去找达摩祖师,所以有名的,二祖断臂的故事就是这样。冬天,到了是冬天,达摩正在那里打坐,他是……古代的人更讲规矩啊,给他拜了,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是面壁的,没有回头看他,一个真有入定功夫的人,老实讲,你以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真的打坐入定了,一颗灰尘掉下来都晓得了,那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明镜打破了,更大了,所以真正得到正定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定,闻,听到蚁斗如雷鸣,听到蚂蚁打架等于打雷一样,声音大,所以鬼神讲话,什么都听得见,就是这个道理,净极了,所以《楞严经》告诉你,你们记得哦,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净极,极点的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还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佛经上,如梦如幻是真实的境界,不是比喻,这四句话你记住了,佛经上说的,所以你们打坐,坐到了,定到了,净到了极点,净极光,心光怒放,不是亮光的光,心光。寂照含虚空,整个的太虚空包含在你的心性的自体的光明中,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那真看到世间一切如梦如幻是真实的。所以你们拼命想求到无念,什么不知道叫做定,那千万不要把……我特别吩咐啊,诸位菩萨,这个真要贡献你们,特别,如果认为做到什么都不知道了,连自己身体啊……什么都不晓得,这个是定啊,千万不要搞,这样搞下去,慢慢……我经验告诉你,我也弄过,几乎变白痴了,这个境界以后,我经验告诉你,我读的书不算多也不少,结果拿起笔来要写信,一个字写不出来,看到朋友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了,所以佛经上,乃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上,你不要认为把大昏沉无明当成定境,千万不要修,修的结果来生果报变什么呢?变明年,明年是什么年啊?今年是狗年,明年是什么年啊?给那个老兄那个,我们做了唐僧的第四个徒弟了,就变成猪九戒,这要搞清楚埃真的净到极点,越净就越通灵了。
二祖啊,真到达摩去了,达摩坐在那里打坐,他站在后面,也不敢吵他,历史书上记载站了三天三夜,我想不会那么久吧,也可能,古人不是我们,就我们这现代人,包括我在内,跟你们一样都是调皮鬼,三天三夜,这里看到包子,肚子就饿了,还不回来吃了包子再去,还在那里,三天三夜站著干什么,那么笨。他是站在那里,下雪了,他站著不动,我们不要轻视古人,如果我们真是诚恳的想,真的,你想,他的人生经过,他是个大学者,那么有名,学问那么好,他追求真理的心情,不是麻麻胡胡,而自己在香山打坐,也修了那么……定力也很够,他定力很够,一站就定住了,下雪不下雪毫不在考虑之内,所以雪下到了膝盖头了,北方冬天山上,雪很大,那你说不冻死了,我告诉你,真的你定力够了,没有事。这一下,我们这个祖师爷出定了,其实啊,祖师爷早知道了,后面二祖站在那里不走,那么久,这个达摩祖师不知道的话,对不起,我就拿这个东西,咚,敲他的头,那你这个什么东西啊,他当然知道,他有意磨练他的,就是这……有意整他的,把你的业力消磨,然后达摩祖师回头一看,你干什么的埃师父啊,我来求甘露法门。
像密宗的人讲,他求灌顶,甘露灌顶。所以灌顶阿甘露啊,都是同一义意。达摩说,你想求这个。这态度很难看,人家不但包子没有吃,三餐素菜也没有啊,饿了三天三夜啊,又冻又饿,说来求甘露法门,你弄一点矿泉水给他喝喝也好嘛,他还骂他一顿。这个第一句什么,你们记得吧,第一句什么,达摩祖师骂这个二祖的,我看你起来那么快我好高兴,写呀。旷劫精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彻大悟,旷劫精勤,要多生,旷远,要多生,很远,前生……多少生修过,真正成了,下面呢,旷劫精勤,还有两句啦,怎么两句不管了,掉了就掉了。豈以小忠小信,你们俩不晓得写了多少次了,豈以小忠,“忠”忠臣孝子的忠。小信,轻心慢心。所可妄自希冀。你看我们古老板大学一年级就跟在我旁边提皮包,现在他的儿子都快要上大学了,跟著我写了不晓得几十次了,还是……我不讲了,他就没办法了,他就入定去了,有什么办法,豈以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所可,所以的所,所可妄自希冀,你们年轻人,将来想做法师,起码把我这一套玩意先学会,不带经本,不带书本,上来呱啦哒就出来了,嘻……才好玩嘛。
你看达摩祖师厉害吧,这位外国佬,这位在香港人讲这个,这个番仔、番鬼才厉害呢,人家站在那里山上冻得这个样子求道。无上大道,旷劫精勤。要多生多世修过来。豈以小忠小信,凭你这个样子,两个掌合起来站在我后面很恭敬那个样子,这一点就想来骗我,他说你这个样子就想来骗我,红包也不拿一个,馒头也不带半个来,哈达也不献,银子也不拿,他说“轻心”随随便便,“慢心”你以为你了不起。所可妄自希冀,你来求什么屁的道啊,是这么一个态度啊,对……无上大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轻心所可妄,小忠小信,好了,管你什么的,轻心慢心,你们再去翻,去对埃所可妄……你看看这个禅宗祖师教人啊,为了成就后一代的人,等于父母要求,要希望那个孩子将来做了不起的人,那真是心狠手辣。
这样一骂,你想这个二祖很惨吧,站了那么久,不管三天三夜,三个时辰都了不起,肚子又饿,又下雪,雪又盖到过他的膝盖头那里,动都没有动,那么恭敬,然后说你来干什么,我来求道,师父啊,请你慈悲,然后,还没有一个好脸色给他,统统乱七八糟的狗血喷头一大顿的给他骂,当然骂了,他身上也没有红包,也没有钱,过年那个红包也用掉了,不晓得怎么办,以前当和尚有戒刀的,你知道吗,你们和尚衣旁边,现在你们穿的和尚衣不是和尚衣啊,袈裟只有那个是……这个是明朝的老百姓的普通的衣服,我们穿的中国人真正的衣服,这个才是中国的服装,日本那个 服装就是中国的,那么当了和尚以后的护照是什么呢,就是东北人的后脑杓是护照,他妈了的,就是钞票,东北人开口就他妈了的,要他上车子,要护照、要钞票,后脑杓是护照,东北人的后脑都平的,这个就是护照,妈了的,这是钞票,上就上了,你要怎么样,这是当年,他什么都没有了,护照也没有,钞票也没有,那个和尚受了戒,旁边有个戒刀,等于我们以前当军人,旁边有一把短剑,这叫军魂,军人的魂,军人的灵魂,就是说如果做一个军人为国家决不投降,打仗死了,打了败仗没有话讲,自杀、切腹。
在前方指挥就指挥杀敌,打了败仗就自杀。和尚旁边有戒刀,挂个戒刀,要守戒,守不住,自杀,但是,后来和尚有一把刀更好,看得见就守戒,看不见就抢人,因此呢,不准用戒刀了,在这里挂两条带子,就是说守不住戒,你拿下来上吊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当时二祖神光带著戒刀,师父这样一骂,抽出戒刀把膀子左边,卡哒一砍,大概我看没有完全砍断了,只剩下一点,那个戒刀也不太厉害,而且冬天嘛,冻的那么厉害,那个皮也冻硬了,就把这个手拿来供养了,等于有些人烧戒疤,有些人烧指头,这叫以身供养,并不是乱来的。师父,你既然这样讲,我表示我的诚心,我以身供养,人生最宝贵是身体的生命,达摩也不吃腊肉,而且冬天这个人肉腊了也不好吃嘛,他也不要这个手,可是他本来……这一下达摩祖师大概给他弄的没办法,当时大概他带的有卫生包赶快就给他包扎一番吧,这是我加上的,不要乱讲。
你想那个环境,比你今天在这里打坐,你想一想,学禅,又冷、又饿、又痛、又苦,什么味道啊?在这样的一个程度,机会教育来啦,教育要讲机会教育,达摩祖师说,你要什么,你要什么。师父啊,你看人家不像你们,东一堆,西一堆,他说,师父啊,此心不安哪,我求一个安心法门。此心不安啊,就是这样。你们再研究研究,他没有出家以前,学问那么好,讲易经、道家,什么都会,出家以后修行又那么好,还说此心不安,求一个安心法门。达摩祖师说,这样,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把他搞愣住了,这个时候演电影就很难演了,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一下,回光返照了,就愣在那里半天。师父啊,觅心了不可得,您叫我拿来,我找我的心,不晓得在哪里,没有啊,什么都没有啊,心找不到,没有啊,没有啊,什么都没有。
达摩说,好,心给你安好了。就是这样开悟了,为你安好心了,安了吧,没有了就对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心了不可得,才说不安的时候早已安了啊,就是这样。后来,当然,神光是第一个他度的,达摩祖师在中国十几年,跟他的大概也只有二、三十个而已,总有的啦,真正得法的四、五个人,一个是比丘尼,大徒弟是二祖神光,老三、老四是一个比丘尼,所以达摩要走的时候,达摩祖师要走的时候说,你嘛,学到我的皮,你嘛,学了我的毛,真正得精髓的是神光,这样下来,没有参话头。好啦,中间还很多很多很有趣的,你要研究这一些啊,太有趣啦,在禅堂里可以自已研究,也可以笑,发疯一样,又可以哭。真到了南宋以后,刚才讲到大慧杲才提倡是参话头,参话头,你说是不是一心不乱,不是的,这个参字什么意思呢,研究、思考。研究、思考、审察、反盛观照等等的意义综和拢来叫做“参”。那么什么叫话头,话头是昨天给你讲过,有些话头有义语的,所以,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有道理可寻的,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有的,有些话头是无义语,毫无道理的。禅宗达摩祖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四道行|哲理_凤凰星座
禅宗达摩祖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这是达摩大师主张起坐后的如理践行,也被认为是禅的组成因素,即所谓“行入”:初报怨行者;二随缘行者;三名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禅宗达摩祖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这是达摩大师主张起坐后的如理践行,也被认为是禅的组成因素,即所谓&行入&:初报怨行者;二随缘行者;三名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达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四道行&蕴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绍。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报怨行&。它的意思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爱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这当下来受。既然它发生,那么我们就要承担和接纳这些不如意的果报。不要想着去逃避它,毕竟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它已经发生了,那就必须去承担它,这是我们最直接的面对自己命运的态度。只有接纳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对它,继而克服乃至改变、超越它。 你也许刚刚丢了工作;也许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家庭非常的穷困;也许从小就没有了双亲&&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对此,我们的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因为逃避不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困难,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毫无怨恨地接纳,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开启智慧去想办法解决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纳它,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它,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减轻,然后才可以去着手解决它。马祖道一说过:&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就是说能接纳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缚我们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失败,才能在失败之后重新开始走向新的开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那就永远也体会不了到达成功巅峰时的喜悦。 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随缘&是佛门弟子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禅语,它不光是一种禅的意境,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认知的一种自然的对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随同师父撒下草籽,可是刮来一阵大风把许多草籽吹到别处去了,于是小和尚叫了起来:&不好了,种子被风吹散了。&师父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些干瘪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不多会儿又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种子,小和尚赶紧前去驱赶,师父道:&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很担心,师父安慰他说:&不要担心,冲到哪儿,就让它在哪儿发芽吧。随缘。&几天过去了,那些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生出了嫩绿的小苗,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缘&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它要求我们不急躁、不抱怨、不强求、不悲观。它又是一种智慧,一个人一旦能够凡事&随缘&,思想必然豁达,生活也自然会淡泊。 相传道信到牛头山寻访法融,法融请他到自己的草庵里。道信走进草庵里发现里面养着许多老虎和豺狼,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露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见了,说:&你还有这个在(即害怕之心)。&道信反问道:&这个是什么?&法融无话可答。四祖的害怕状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法融问&这个&,却是他心里先存了&害怕&这个念头。所以,道信告诫法融说:佛就在自心中,一个人既不外鹜旁求,也不刻意澄心;既不作恶,也不念善,让自心随顺自然,无碍无挂,任意纵横,这样就能体悟到&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正如一首禅诗说:不求名利不求荣,只求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是啊,人这一生能有多长久呢,尤其是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切不要为了那些&闲事&而让自己的心灵充满了怨言、愤愤不平和仇恨紊乱情绪,最终让自己生活在&无明&的困苦境界里。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做到一切&随缘&,才会让心态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悦的人生。 所以说,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那份缘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缘人生。唯有把握自己,凭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如实地发挥,安于当下,放旷随意,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第三个禅法是&无所求行&。无所求即是放下,亦是空。有一个人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来献佛。佛陀对他说:&放下!&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要、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施行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功名,他就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他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上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 有一个将军,由于厌倦战争,所以想要出家。他向著名的大慧宗杲禅师说:&大师,我现已看破红尘,请让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暂时还不能出家。&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宗杲说:&等到明天再说吧。&第二天一早,将军就到寺里礼佛了,宗杲一见到他就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引用禅语诗偈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宗杲这时说:&你起得那么早,就不怕妻子在家中和别的男人睡觉吗?&将军一听大怒,骂道:&你个老东西,怎么出口伤人!&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啊! 禅宗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需索,因为自古以来,需索者的心态总是饥饿和匮乏的;实现者则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的意义。实现的生活,也一切具足,明显地不同于那挑剔、不满和不安的态度。禅者正是在不断地放下实现的过程中成长,提升自己,最后彻悟。 同样,只有当把一切虚幻放下时,我们才能不被世俗的是非、利益等物质欲望所束缚,才能摆脱对肉体生命的生死病苦的恐惧,才能不执著于&小我&的名利,不执迷于一己之私欲,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达到那种恬淡自然、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 达摩提示的第四个禅法是&称法行&。佛陀说若做到用因果报应的教义支配自身忍辱受苦的行动,就会与禅观内证所得的&真性&之理相应,故曰&称法行&。称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也就是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定、慧三学来要求自己。 以我们生活中人的观点来看,被称戒学的戒律可以理解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因为身处社会之中我们要想有良好的生活就需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目标,而为了达到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某些能力,每一种能力都要扎根在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上。无论你怎样生活,工作是什么,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面临很多麻烦和失败: 诸如你爱睡懒觉而没有养成按时早起的习惯,那么上班就必然会迟到,迟到必然会带来被扣奖金的处罚;诸如你平时说话不注意口德,总是带脏话,那么很可能在一场很正式的谈判中,对方由于你出言不逊而心生不满,从而使谈判破裂,失去了本当顺利达成协议机会;诸如不注意工作环境的卫生而引起上司对你的不满;不爱护公物导致被管理员揪住开罚单;随地吐痰,被心仪已久的女孩见到而引起的嫌恶&&所以在佛经中,佛陀要人起码坚持五戒:戒杀是为了培养仁慈之心,戒盗是为了确立无贪和知足的态度,戒淫是为了养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语是为了维持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戒酒是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而被称为定学的禅定,则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大小。什么是禅定?《六祖坛经&坐禅品》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其意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诱惑,不被自己的贪欲、嗔怒、愚痴、傲慢和疑心所扰乱,在日常的行为中,时时能保持一种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保持一种不被欲望蛊惑的定心;保持一种不被冒犯和欺骗所激怒的平静,就是禅定。人如果能够修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就能够通过定而把握自己,不让自己容易被外界所动,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慌张,处理杂务也能心安理得,别人也相对的会比较信任和尊重你。 最后说一下慧学,慧是指不被某些成见和偏见所拘缚,也不被物欲和色相蒙蔽相欺。拥有了慧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唯有清醒的人才可能醒觉,才会善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达摩的四道行,是达摩留给世人的珍贵心传。理解并实践它也是一个人性提升的过程。经过了四道行的洗涤,人才能从许多无明中解脱出来,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发挥高的工作效率,维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尤其是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点禅定修养来帮助自己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让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然后承担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实,最终实现生命的圆觉之路。
[责任编辑:麻晓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星座官方微信
播放数:1075355
播放数:238568
播放数:792517
播放数:421157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摩祖师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