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的教训:中国为什么不能放弃制造业

美国的教训警示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十八大后陆续出台政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先进制造业,成效显著。经济调整、产业转型,行业秩序洗牌,加入更多的新科技,新商业模式、技术形态对旧有模式和形态形成冲击,这一过程可以用浴火重生来加以形容。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是较早提出中国制造业面临危机的人,他的重要论点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但劳动力效率未能实现对应的提升,再加上相对较高的税费负担,制造业运作成本很难避免不断攀升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抑制房地产等市场虚热,加息提高存准金率等调控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郎咸平提出过的许多观点在社会上都引起过巨大争议,但制造业危机的论点却赢得了很大范围内的共鸣。美国的教训也警示,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1973年之后,美国制造业产能与就业岗位转移到海外,最严重的后果是许多城市开始出现衰败,人们更趋向于通过金融投机来致富。以陶氏化学公司为例,制造岗位外流,将导致一个国家或城市无法长期保留设计、研发与企业总部,长期脱离制造的研发能力会萎缩,“将没有知识产权的产生”。endprint
您看完这篇新闻有何感觉:
 本栏目最新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
??????????郑渝川:美国的教训警示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
我的图书馆
郑渝川:美国的教训警示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
郑渝川:美国的教训警示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
阅读(6797)评论(7)
发表评论:
馆藏&9592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姚洋:中国一定不能放弃制造业
我的图书馆
姚洋:中国一定不能放弃制造业
  【导读】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走进苏州,与苏州姑苏区政府及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分别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观察报告暨企业转型创新之道”论坛。北大国发院EDP江苏教学中心为两场论坛提供了特别支持。北大国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姚洋,著名管理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li c="cn_.02+0.372.36%
学教授、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陈春花,北大国发院教授、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北大国发院副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张黎教授分别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姚洋教授演讲整理。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慧,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今天我特别就想分享中国的两条创新之路。这两条路,一条我之称为从0到1,另一条是从1到N。
  更多内容见搜狐财经思想库,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
& img src="//Img.jpg" alt="" align="middle" /&
  什么是从0到1呢,就是从无到有,原发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效果可能是爆炸性的,但也存在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什么是从1到N呢,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美国从0到1的创新模式,与其国情的特殊性不无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宪法都是移民设立的。移民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新路径就是从0到1。当然,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创造性破坏,赢者通吃。新技术催生新行业的同时,也会把老的行业打垮。美国正如火如荼的选举也是赢者通吃,特朗普只要赢得60%的选票,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最后都归他。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美国在创新方面三个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
美国有非常强大深厚的金融,其强大和厚度可能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机其实都是在美国爆发,但所有的钱最后都能跑到美国去避险,中国政府也不例外。金融的无缝对接对于技术原发性创新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
  第二、
美国的法制系统非常完善,对于创新和专利的保护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护,教授们和技术发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创业。中国的教授和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保护还是心里没底。
  第三、
美国非常开放,这个国家至今仍然处于人口的净流入与正增长,这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里都像个例外。微软总部有3000名中国员工,不仅仅是华裔,很多就是大陆招过去的。
  美国这种创新对应的弊端就是没有中间产业的存在,始终是金融与技术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对贫穷,包括很多白人。特朗普的高支持率与贫穷白人的大量存在有关。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创新我称之为“跟随式”,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长远来看,这种创新不如美国。如果说美国3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的话,德国大概是2.5%,低那么一点点,但依然很好。关键是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强。金融危机把欧洲冲得够呛,但德国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德国默克与北大国发院有EDP和一些合作,我参观默克总部时留下的印象很深。这个有30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一直很专注于自己的产业:液晶。全球显示屏的液晶有70%都是默克生产,但它不生产任何显示屏,只做液晶和一点点处方药。下一步,他们就专注于OLED的研究。一旦成功,液晶屏将可以做得无比之薄,形状各异,而且更加清晰。默克有自己的大学,很多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人。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地冲向新能源汽车时,德国一家发动机公司仍在专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车竞争。综合评估的话,这比新能源汽车更环保。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这就是从1到N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总理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工匠精神。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德国至今仍有25%的劳动力在制造业。
  中国的创新未来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企业都走德国模式,像BAT已经走到产业前沿,前面没路可走了,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马云、马化腾的孤独就在于此,他们早就超越了自己原来的模仿对象。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既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从1到N的创新。
  (王贤青 整理)
发表评论:
馆藏&188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产业经济
全球制造业进入争夺时代 中国不能放弃中低端制造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41:00
  全球进入制造业争夺时代 中国需以创新补位成本优势下降
  本报记者 夏旭田实习记者 张 飞 北京报道
  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在成本优势下降的今天,如何通过竞争力换挡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在7月2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举办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讨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人才、创新、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这一地位正面临美国的挑战。
  单一依靠成本优势来取胜的时代正在远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从此前的“成本创新”向更广泛的技术、产品创新腾挪,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互联网+制造是中国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国有望在这些领域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中美角逐制造业最强国
  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除了传统的成本优势外,基础设施的长远发展巩固了先进技术对未来制造业的作用,同时,科研投入提高、中产阶级扩大等新的优势也正在形成。
  研发方面,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支出国,国内研发总支出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14年的2%,从绝对数来看,从2000年的41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447亿美元,增长了700%。
  与此相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专利申请年增长率为31%,从2000年的579件增加到2014年的25539件,申请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与日本。
  报告认为,中国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增长,有望于2022年达到6.3亿,中层阶层消费占家庭消费数量的78%,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有4%,这将形成强大的国内产品消费市场。
  此外,中国还是强大的原料供应基地,这有利于制造业成本的下降,而基础设施建设比其他亚洲国家也都更具竞争力。
  但报告也指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监管效率不高的挑战。与此同时,美国正和中国争夺第一名的位置,报告认为,到2020年美国有可能反超中国,成为第一。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下降,而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方面表现皆不及美国,是美国可能超过中国的主要原因。”德勤中国合伙人董伟龙解释。
  报告称,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涨了15倍,这使得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成本套利下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已经把他们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或搬回自己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表示,报告所指向的制造业竞争力,侧重于工业中的制造环节,因而更多反映了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制造环节的竞争力特别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对比,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但生产率未能同比例上升,竞争力就会下降。”
  实际上,就在中国讨论为何不能生产高档的马桶盖时,美国也在讨论为什么美国不能生产iPhone。在会议主持人、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看来,美国人在本土不能生产iPhone和iPad,不光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技能高且便宜,还有中国的7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能灵活地满足其制造需求,而这是不可能搬回美国的。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的研究员陈经表示,由于中美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规模,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美国竞争力回升的预期来自于美国制造业回归和先进制造的战略。
  如何重塑制造业新优势?
  报告断言,一个国家仅靠单一优势(如成本竞争力)就可建立统治地位的时光一去不返了,领先国家正在对人才、成本竞争力和创新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从而脱颖而出,正在进行的全球制造业争霸之战属于那些优先发展全面创新计划的国家。
  这种创新首先来自于技术层面,先进的技术正日益加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数字与物理制造业世界的全面融合,全球可能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能成功应对这次转型的国家将是最大受益方。
  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安筱鹏表示,美国的竞争优势在加强是一个趋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把IT领域的竞争优势移植到了制造业领域。
  “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用四句话概况:以软件支撑和定义,以数据驱动,以平台主导,向服务化转型。”安筱鹏说。
  关于如何重塑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德勤企业战略咨询总监陈宁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三个大的机遇:智能制造、服务创新和互联网。
  智能制造方面,由于人力替代需求迫切、产品开发上市时间缩短的倒逼,选择广泛应用智能装备设备的企业比例由2013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23%。同时,服务正在从产品的弥补者,转变为差异化的竞争者,现在已经成为整个制造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此外,互联网正在融入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等各个领域,使得这些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新的产品和制造业模式。
  不能放弃中低端制造业
  不可否认,中国存在着规模巨大的中低端传统制造业,这些行业如何转型升级备受关注。
  路风表示,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这是长期时间内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原因。“中国下一阶段一定要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突破,转变工业结构,变成一个出口高端的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国家。”
  然而这种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沈阳机床总裁赵彪对此感受很深,他介绍,原来很多生产手机壳的企业只能用日本的机床,因为日本提供给中国机床企业的控制系统只开放了30%的功能,中国机床很难实现高端的加工和制造。
  更让他痛心的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中低端化很难形成创新的土壤。“作为机床组装企业,我们最终是根据客户需要(来生产)的,但是我们整合前端产业链过程当中很痛苦:中国整个产业链都在中低端,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做到中高端是很难的。”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王金照表示,中国始终不能放弃在中低端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尤其中国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一些产业正在外流,我认为这是一个危机。”
  王金照表示,产业是应该向高端发展,但前提条件是中国走到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并且已经开始占据足够的市场。在此之前,将中低端产业挤出中国存在着风险。
  因而王金照更关心的是中低端产业怎么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造,维持其竞争力。“高端产业市场没有想象那么大,但是中国在中低端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赵彪表示,中国制造业此时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中端。“我们分析过市场金字塔,大量的需求在中端,我想中国制造业一定要抓住中端,面向中端进行技术开发。”
  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童腾飞同样强调,中国传统的低端产业量大面广,承载着大量的就业,不能轻言放弃。
  童腾飞建议应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其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其在河北的调研发现,很多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公有云、大数据等来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建议大力发展围绕传统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此外,他认为,发展高端产业也应该起到辐射作用,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cn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4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ism制造业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