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泰国小乘佛教教到底有什么区别

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
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2.借鉴佛教师者人格修养的途径,教师怎样进行自我人格修养? 教师的良好人格素养必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如何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提升人格修养呢 ? 一、首先,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阅读各类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更应该不间断的读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因此要坚持读书。“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与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二、其次,热爱学生。 台湾著名的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生”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四有”新人的认识基础上的,它体现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和“因材施教”等行为准则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我们热爱学生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情绪反映,从而转化为学生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因此,热爱学生是实行情感教育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不埋怨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三、最后,诲人不倦。 自古以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直被视为教师的美德。其内涵至少包括 第一,教师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耐心和毅力。这种热情、耐心和毅力是出于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强烈责任感,是基于热爱学生的感情和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表现出来的教育态度和职业精神。 第二,要主动关心,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实际上,诲人不倦既是一种教育态度,又是一种教育方法,要使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必须从关心了解学生入手。没有关心,就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没有对学生真实的了解,诲人不倦则失去真实的意义而成为教育的一厢情愿。 第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各得其所。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的学习,并有所创新才能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是一位可爱的老师!当然还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要把爱心献给每位学生、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想只要努力做到这些,自身的修养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36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等内容。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1、对“法”的看法不同。大乘主张“我...  在教义学说上,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 在教义学说上,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 空法有” ...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所谓“乘”,是梵文 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 “乘载”或“道路”之意。...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www. 佛教大乘和小乘, 在教义、 度化对象、 价值观念、 ...  佛教内部产生了分裂,进而有了部派佛教的产生和部派之间的 纷争,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后,有关大、小乘之间的争论一直不休, 相伴而生的是大、小乘之间的种种差别。...  无我?, 后来发展出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宗。内地一般都是大乘佛教, 相信人人...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 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 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 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 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  B 17 关于小乘教和大乘教的区别,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南传佛教是大乘教,信奉人数最多 正确答案: D ...× 5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小乘佛教与大乘有多少不同? - 知乎125被浏览21042分享邀请回答55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相关信息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相关信息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阿弥陀佛!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是不同根基人修行的方法,不同根基从根本上讲是“心量”大小的不同。大乘法是大乘菩萨修的法门,而小乘法则是二乘人修的法门。大乘法在乎修心,而小乘法偏重修身。从持戒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大乘法的持戒和小乘有明显的差别,大乘持戒,是论心不论事,典型的例子,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济公活佛”,他就是大乘菩萨的持戒,我们虽然看到他又吃肉又喝酒,表面上看他破戒了,但从大乘菩萨的角度去观察,他没有破戒,因为他心里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在他看来,肉与窝头、白菜,甚至狗屎都没有区别,而酒与白开水也无异,他的我执、见思烦恼已经断掉了,所以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界的境界没有分别执著。表面上喝酒吃肉,可心里一点都没有想吃想喝的念头。这样的持戒功夫,小乘是做不到的,修小乘的人,是论事不论心,我执、见思烦恼没断,所作所为无不是造业,是受业习的控制,所以小乘持戒就偏重在修身,先从行为上规范,控制“身业和口业”,以此渐进地达到摄心的目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表面上戒律持的很精严,从小乘戒看没有破戒,可是,心里却还是胡思乱想,看到喝酒吃肉的人,小乘人虽然嘴里念“罪过罪过”,但他心里有没有想喝酒想吃肉的念头呢?很难讲啊!只要心里有念头生起,虽身没破戒,可从大乘戒的角度看是破戒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大乘法,事上虽有,可心里一点痕迹都没有;而小乘法呢,事上虽没有,可心里却有“念头”生起。心量、境界完全是两个层次,大乘法“大”在哪里,小乘法又“小”在哪里,由此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南无阿弥陀佛
大乘和小乘在教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分大乘和小乘,主要是由于佛教形成过程的某些因素决定的。小乘佛教教派主要由亲自聆听过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信众组成。即所谓出家人,生活主要以乞讨和信众的施舍为主。通过修行而最后实现涅磐成佛。“佛”在梵语中意思为“觉悟者”,佛教是无神论,从来不认为世界只有唯一的一个佛。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成佛的途径不同。小乘的信徒一般在平常时间穿黑色僧衣。
而大乘教派的组成人员主要是原来的在家者。即未出家而信奉佛教教义的信众。佛教称这部分人为“菩萨”,梵语的意思为“穿白衣者”。目前台湾的佛教寺庙丛林还保留着这种习惯。但这些“菩萨”虽无释迦牟尼佛的亲自指导,但修行以后佛理日益精进,也有实现涅磐成佛者。所以大乘教派是以通过菩萨而成佛作为修行途径的。
在佛教发展看,毕竟亲自聆听过释迦牟尼佛讲法的这些信众不能永生不死。随着岁月毕竟老去死亡消失。而大量的是未聆听释迦牟尼佛讲法但信奉佛教教义的信众。因此小乘教派由于其修行途径的限制决定了其教派逐渐衰微。大乘教派则由于其不必亲自聆听释迦牟尼佛的讲法就可修行,具有现实操作性,便传下来。
顺便补充一点,大乘教派在中国传播时又分出许多教派。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有时候事情本身不重要,问题是怎么看待,上边说的是对的。我再从另一个方面谈,最早佛教不分派。可是给分派打下基础。释迦牟尼是让志同者和。你们几个喜欢神通那你们再一起...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纯(公元),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个禅僧,动画片集描写的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小段生活,实际上他活到八十八岁。他出生在应永元年正月初...
想带上一岁的小孩出家,庙里会收吗?现在的庙宇是不是都有学历要求啦?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浅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的原因--《沧桑》2013年06期
浅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的原因
【摘要】: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一是其自身原因,另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支持,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948【正文快照】:
宗教是对神明的崇敬和信仰,或者可以说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1]。宗教这一词汇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应该用形式与理论去定义宗教,有些人则更强调伦理、经验、直觉、感性等因素。社会学家则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与含义。宗教百科全书中将其定义为:In sum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石彬;;[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朱成实;;[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魏道儒;;[J];百科知识;2009年05期
乐寿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张爱林;;[J];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04期
张冉;;[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杨曾文;;[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南香红;;[J];看历史;2011年03期
赵朴初;;[J];法音;1982年01期
隐民;;[J];五台山研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涛;;[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刘元春;;[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贾东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姚卫群;;[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蔡明田;;[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刘松柏;;[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郑梦星;;[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武邑尚邦;顺真;;[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方立天;;[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张和增;;[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小艳;[N];中国民族报;2003年
李小艳;[N];中国民族报;2003年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本报实习记者
夏德美;[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留学生
乔氏云英;[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王辉;[N];中国民族报;2008年
温金玉;[N];中国民族报;2006年
赵家治;[N];协商新报;2006年
本版编辑 温金玉
释怡藏;[N];中国民族报;2007年
李小艳;[N];中国民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峰;[D];西北大学;2013年
吴可为;[D];复旦大学;2012年
哈磊;[D];四川大学;2004年
刘元琪;[D];北京大学;2000年
李大伟;[D];山东大学;2009年
尹邦志;[D];四川大学;2004年
孔祥玲;[D];四川大学;2004年
段晶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王克琬;[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丁文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洪英;[D];厦门大学;2007年
齐建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晓梅;[D];四川大学;2006年
魏如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徐全民;[D];山西大学;2007年
加央旦增;[D];西藏大学;2011年
谭舒;[D];南昌大学;2012年
范文丽;[D];南京大学;2012年
王欣;[D];山西大学;2012年
李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