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证初果的人多吗后再行菩萨道可以么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菩萨道,解脱道与轮回道。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萨道,解脱道与轮回道。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他们可能要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修行,以便积集园满的波罗蜜。解脱道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发起出离心,自求入涅盘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受、灭,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道) 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要他发大菩提心,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 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 乘与缘觉乘、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修十二因缘法 (无明,先求度自己,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识,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 天善法为五乘(人、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菩萨)的共法。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并能度脱无量的众生,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智慧——清明朗澈、 自照照人)。看到三界的过患,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那便不是菩 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 基,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 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苦,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无一众生不度)、触,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 两种:一是声闻圣者,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菩萨道菩萨道的行者是发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度脱自己,也不否定人天 道的价值,便是大乘的菩萨道。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证悟三法印无常、缘觉、菩萨)的共法,菩萨不修解脱道、行。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名色、六入、难行能行,精 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天。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爱,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何谓菩萨行,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取,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但大乘佛教相信,一旦禅定力减退,罗汉仍旧不能免生死。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 法施、无怖畏施、有。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唯有菩萨道;又看到无量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众生脱离众苦,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那就更难了,而发现苦、集、灭、道四圣谛、声闻、缘觉。从最初发 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于长劫勤苦修行。因为看到世间的苦,所以才要寻找脱离世间诸苦之道
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但大乘佛教相信。从最初发 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故称人 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一旦禅定力减退,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 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缘觉、菩萨)的共法,智慧——清明朗澈、 自照照人),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罗汉是小乘圣人。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小乘的最高果位有 两种,同属于小乘,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 法施、无怖畏施,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 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小乘分为声闻 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盘的,罗汉仍旧不能免生死、缘觉、菩萨)的共法,无一众生不度),那就是罗汉,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 自了生死的,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不能成佛。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声闻与缘觉,菩萨不修解脱道,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 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 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难行能行,精 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那便不是菩 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
解脱道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要他发大菩提心,于长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难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先求度自己,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菩萨道 菩萨道的行者是发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度脱自己,并能度脱无量的众生。他们可能要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修行,以便积集园满的波罗蜜。何谓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看到三界的过患,发起出离心;又看到无量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众生脱离众苦。因为看到世间的苦,所以才要寻找脱离世间诸苦之道,而发现苦、集、灭、道四圣谛,证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一个个长篇大论,说的不是言,道的不是语。这是引人下地狱,自己也下地狱,还不知道怎么下去的呢。菩萨道、解脱道证果上面是一样的,见法上面也是一样的。其根本是同一种法门,两种不同的展示,犹如火堆点燃,既能生热,也能生光。虽然光和热是两样不同的感受,究竟上无法将两者分开,应为那毕竟是一体两面的。修菩萨、解脱道是同一个东西,两种不同表现。没有不修解脱就证果的菩萨,也没有不修慈悲喜舍就证果的罗汉。
神,仙,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于佛教言神仙具备福德苦界众(鬼)些翻译失误作神仙佛觉悟者菩萨向佛道迈进菩萨道修行者阿罗汉修行解脱道所...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2,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 佛教...
我是个佛教音乐的爱好者我需要药师宝忏诸菩萨赞、清净念佛、解脱道、三首佛歌的简谱请帮我解答谢谢:
/m?f=ms&tn=baidump3&ct=1342177...
佛与圣人的区别是什么?:
以小乘解脱道来看,断除我见,乃至发起初禅不退者--三果,才够资格称为圣人...而 佛则是圆满菩萨道所...
难道罗汉能修成菩萨?(一知半解的兄弟就不要答了吧):
无灭之境,随缘度人,还能积累功德,修成正果吗?...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
佛、菩萨、辟支佛缘觉,罗汉,阿罗汉,大阿罗汉和声闻,护法什么关系,哪些有色身,哪些无色身:
大阿罗汉和声闻,护法什么关系,哪些有色身,哪些...修行,证至解脱;四果,阿罗汉,当生却证得解脱。....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须陀洹
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须陀洹
在此笔者会依据经典和经验,详述说明证果的理论和方法,只要读者能够舍弃成见,依照所述如实的做观行,就很容易明白解脱道的原理,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须陀洹。”现在说明什么叫做“须陀洹”。须陀洹又名初果,二果名之为斯陀含,三果名之为阿那含,四果名之为阿罗汉。大多数人知道阿罗汉,但是不知道阿罗汉又称之为四果,也不知道前面三个果位是什么。解脱道分为四个果位,对修行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解脱道的成就,是分证的──它是一分一分的证得,而不是一蹴而成的。四个果位的内涵,事实上就是解脱道的四个道次第。我们了解这四个道次第,就不会高推圣境、妄自菲薄,以为自己不可能证得。《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说:‘断三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佛言:“善男子!须陀洹人虽复能断无量烦恼,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世人但言王来王去。何以故?世间重故。是三烦恼亦复如是。何因缘故名之为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结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善男子!有诸众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则生退心,便作是言:‘众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恼’,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这段是说,须陀洹所断的烦恼,最重要的是三缚结。三缚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非因见因)和疑见(疑网)。“缚结”,原意是系缚的绳结,引申为束缚、遮障,也就是系缚众生的烦恼。三缚结是一切烦恼的源头(经文中以长宽各四十里的大湖水为喻),若能够断除它们,所剩余的烦恼,比较起来,已经微不足道了(经文中以一根毛发所沾附的小水滴为喻)。对一般人来说,三缚结的行相微细,难于辨识,必须勤修戒定慧方能断除之。须陀洹断三缚结的证量,对佛道的修行非常的重要,从初果开始,乃至佛果,任何一个果位,断三缚结,都是必修的学分。所以,《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说:
一切众生名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亦名须陀洹亦名佛〕。
意思是说,一个修行人见道之后,就不再是凡夫,此时即依他断三缚结的证量,称他为须陀洹。以后证量越来越高,果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仍然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所以仍然可以称他为须陀洹,乃至到了究竟佛果,还是可以说他是须陀洹。[1]如果没有须陀洹的证量,却奢言已证阿罗汉,乃至地上菩萨、究竟佛果等,必是妄语。现在宣称得果的修行人不在少数,大家应该检视看,这些人是否已断三缚结,免得被蒙骗了。《大般涅槃经》卷六说:
是大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须陀洹不会错解佛法,能够代佛宣说正确的法义,众生依其教导,可以得到真实的安乐;所以须陀洹是佛所认可的师资,对世人有广大的利益。我们也许没有办法期望,未来的学校老师,都有须陀洹的证量;但是阅读本文的您,却可以此来要求自己,把身证初果当作是您的首要目标。一旦身证初果,您自己可以得到真实的解脱功德受用,又可以为人宣说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人出离生命中的烦恼,真正能够为人传道、授业、解惑,成为生命教育的师资。既有这么大的利益,大家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1]这里要请大家注意到佛经的语法。佛经中说:佛是须陀洹,这是没有过失的。但是如果把这句话颠倒过来,说:须陀洹是佛,那就误会大了。现在有的人看到佛经中说:佛是阿罗汉,便主张阿罗汉是佛,认为二者并无高下之分,这是很严重的曲解佛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最新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756489/'+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756489/'+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浏览/回复1933/5
罗汉、菩萨与佛都已经见道并了脱生死,三者有哪些区别呢?&&&&&&&&&&&&&&&&1、罗汉并没有见道,也就是并没有见到宇宙的终极本质,还不知道对立的万事万物的统一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共性是什么。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之道,即一切事物与现象的特性都是变化不实的、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无神、无我、无灵、无性的,都是没有实质的。菩萨不仅证得了“性空”,还证得了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共性,佛家称其为“空性”,而此空性就是道,就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佛教中讲,由于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而没有证得“空性”,所以罗汉的空并非圆满的空,因此被称为“偏空”。菩萨既证得了“性空”,又证得了“空性”,但还没有圆满证得“空性”;只有佛陀是圆满觉悟一切的。&&阿罗汉已经修炼到心境能够达到空寂的境界。在阿罗汉的感觉里,事物了无实在性可言,如同虚幻。这就是故事里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凡所见到,了然若无有物;在他们的感觉和心境里,生与死相同,人与我无二,鸡与狗一般,整个世界及其差别如同虚幻,一片空寂;由此,在对待事物上,一切平等无二,人与人平等,人与物平等,物与物平等,了无差别。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他们真实的感觉、真实的体会境界,而不是我们常人用意识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理得出两个事物有共性的结论,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事物的虚幻和空寂。阿罗汉则是做到了对外部世界感觉的空寂和了无差别。所以说,这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改变了心性的心理境界,而不是意识的逻辑推理结论,是与意识推理、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觉者之所以为觉者,就是因为破除了迷惑。惑,是对道理与事相的迷惑,主要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断惑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圣者境界的不同。&&&&&&&初果罗汉,完全破除了见思惑当中的见惑。所谓见惑,即知识、道理和见解上的迷惑和错误,是对种种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因不正确的推理与猜度而产生的各种邪谬的见解。我见、边见等五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是。完全破除了这些错误的见解,在小乘就称为见道,也就证得了初果罗汉,从此不仅再也不入恶道受生,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堕落成凡夫,佛家与道家称之为“一得永得”,但是,如果从此忙于俗务而不能继续进修到更高的果位,则依据根性及见道后继续修道的精进程度,最多还需要七番往来于天上人间,即往生于天上再来生于人间,如此往返最多七次,就注定可以完全断除见思惑中的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超出三界。&&&&&&&&&&&&&&&&初果罗汉,意为入流,即超出凡夫之流而入于圣者之流,是所有觉者中最低的,证得了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构成的,都是“无我”的,达到了“无人、无我”的无为境界,相反,所有凡夫都是执著地认为一切事物是“有我”的,“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有我”还是“无我”是圣者与凡夫的分水岭。而“无我”的无为境界是一切圣者的基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即无论境界有多么大差别的圣者,都是以“无我”的无为法为基础的。&&&&&&&&&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经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没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无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满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佛世界的七宝拿来施舍的功德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如果证得无我,就已经达到了无相、无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并不是算术譬喻可以说清的了。因此,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向畜生布施,可以“得百倍报”,向离欲的外道布施,可以“得百万倍报”,而向初果罗汉布施却可以“得无量报”。&&&&&&&&&&&&&&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九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三果罗汉,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五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再会有=yin念了。当然,也会有三果的在家圣者在证果之前已经生育子女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是否有子女来断言果位的高低。特别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者,常常为利益众生而和光同尘,示同凡夫,更不是依靠表象可以衡量的了。&&&&&&&&&&&&&&&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即三果罗汉),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得三果罗汉之后,能够把今后将要受报的欲界重业转为轻业并现在受报,也可以直接通过修法破除极重罪业,即“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比如,在《观无量寿经》中佛说,“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欲界的业力除净之后,就再也不会因业报来人间受生了。&&&&&&&&&四果罗汉,小乘最高果位,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还有一种是罗汉和菩萨那个境界才有的生死,称变易生死。所谓变易,一方面,既没有身形胜劣的不同,也没有寿期长短的差别,只是迷惑渐灭,证悟渐增,即迷与悟的迁移和变易;另一方面,圣人所得意生身(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与变化身,能变能易,神化自在。&&&&&&&&&&&&&&&正是因为佛菩萨无我、无身、无相,才可以化种种身、示种种形、现种种相去救度众生,甚至分身无量,随顺众生的机缘处处应化,比如,在《法华经》中佛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对于众生的不同机缘,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可以说有感即通、无机不被,因此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小乘的涅槃是“偏空”境界,只是断了这个业报肉身的生死,不再轮回,却还有变易生死,并没有达到不生不灭的终极涅槃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永远断尽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达到真正的涅槃的。&&&&&&&&&&&&&&&另外,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中,三界内的凡夫最高可以开到天眼通,而天眼通不仅能够透过各种障碍,看到障碍之外的景象,还可以看到一切远近、前后、昼夜、天堂地狱等所有各个空间的物质景象。&&&&&&&&&&&&&&证得了罗汉果,具有了知一切事物平等、无我性空的智慧之后才会有慧眼。慧眼能照见所有物质及非物质的现象及其本质,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了知诸法的本质为“空”“无我”的。这并不像阿弥陀佛所说的,天眼通是“隔墙看物、透视人体”,天眼通以上是“看到另外空间存在的景象”。&&&&&&&&&&&&&&2菩萨。菩萨与阿罗汉比,则又是另一种境界,更进一步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心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也就是故事里说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也就是世间一切理工农医治生产业之事,无不与佛事一般,也就是世间的一切事情,也都是佛的事情,佛的事情,也就是世间的事情。因而,菩萨与常人无二致,菩萨不是以空寂脱俗为守,而是以和俗同尘、济世度人为能事、为平常,正因为这点,才有大英雄、大领袖是大菩萨转世之说。也就是说,在菩萨的感觉世界里,世界是空,是平等无二,同时,世界也是有,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差别、特点,所以,菩萨既能凌驾于一切之上(看世界),又不忽视、看轻任何存在和发生的事情,认认真真地对待、处理各种事情,按照事物的本来(也就是客观特点、规律等)对待和处理事情。由于已经达到了空性,因而菩萨能够平等待人、待物,具有舍生死的大无畏精神,舍却个人名利地位,社会的阶级、阶层等划分,等等,更不在话下;由于又是“在空不执空”,因而,对世间的一切都是认认真真对待;而由于空掉了自我,因而就只有济世度人了,因此,那些舍生忘死、为国为民为他人的人,他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性)事实上就是菩萨境界。&&&&&&&&&菩萨,是大乘行者,不同于二乘,即小乘的阿罗汉和中乘的辟支佛(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所谓乘,即车乘、船乘。菩萨,意为觉有情,就是可以使有情众生觉悟;又意为有情觉,就是有情众生当中的觉悟者。在《楞严经》中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一句经文,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菩萨的发心。有菩萨发心的就可以称为是菩萨,其中没有证得“无我”的菩萨称为“假名菩萨”,也就是还没有修成真正菩萨的修菩萨道的人。《璎珞经》中说:“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即道)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中,住,是菩萨的一个境界,指初住位,下面会有介绍。而真正的菩萨,首先必须证得了“无我法”,达到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境界,就像在《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那样,“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又因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即“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优婆塞戒经》)而发起了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殊胜的广大誓愿,悲智双运,广修自利利他之道,所以,又译为大道心(即菩提心)众生。&&&&&&&&&&&&&&&如果有人为成就众生而上求无上佛道,发起广大殊胜的大道心,不仅可以消除无量罪业,比如,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还可以开显出自身内在佛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此功德胜于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所有功德,堪为众生无上福田。比如,在《金刚经》中佛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阿僧祇是一千万亿亿亿亿亿)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菩萨倒驾慈航,从涅槃入于生死之中,化现种种身相,示现生死,专为教化众生。而如果菩萨不能通达如尘若沙一样无量无数的法门,也就是尘沙惑不能破尽,就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所以,为了普化群生,所有的菩萨都发心“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断
沙惑,可以得清净法眼。法眼,是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了知一切法门、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天眼通只能见相而不见因果,即不能得知是过去何时、以何因缘才导致现在、未来果报的,要了知宿世的前因后果必须到了法眼通才行的。&&&&&&&&&&&&&&&菩萨,同样是分成很多境界或层次的,有见道的菩萨,也有没见道的菩萨。有40个阶位是没见道的,即没有见到宇宙的终级本质、实相理体的,也就是没有见到“空性”的,他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中,十信位全都是假名菩萨;十住中的初住位破除了见惑,证得了“无我法”,相当于小乘的初果罗汉,证到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位不退”,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从此“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十住中的第七住位就断除了思惑而永远超出三界生死了,相当于小乘的大阿罗汉;从第八住一直到十回向最终,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行不退”,于此之间破除尘沙惑而永远不会退失利益众生之心。而见道以上,是大乘的圣位菩萨。当然,见道并不等于就像佛那样圆满证道,而是证得一分就圆满一分。&&&&&&&&&&&&&&所谓无明惑,就是迷于终极本质、实相理体的根本无明,罗汉不知其名,是三界之外罗汉与菩萨不能解脱变易生死的根本原因。如果无明惑和圆满觉悟分成十分的话,圣位菩萨就分为十地,也就是十圣。破除一分无明就获得一分觉悟,当破除第一分无明的时候就叫做初地菩萨,此时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念不退”,永远不会退失无上道之正念。道,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又称“法身”,因而见道的圣位菩萨又称法身菩萨或法身大士,破除一分无明就证得一分法身。如果完全破除了无明惑,就得到了完全圆满的觉悟,也就是常说的圆满成佛。成佛之后五眼具足,而佛眼是具足前四眼作用之眼,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3佛与菩萨又不同。菩萨在悟境上,与佛没有差别。差别在于:菩萨虽可以达到境界,但不能做到“恒常”,也就是虽然知道那个境界是怎么回事,自己也能进入那个境界,但还不是“(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一切的)一切就是(那个)境界”,也就是说,还达不到“本来就是,不存在进入不进入的问题”的地步。这就是说,佛与菩萨的差别,在于修为上的差别,佛已经完全转化了常人的心性,(境界)成了“自然而然”,菩萨还没有完全转化心性,还不是完全的自然。因而,菩萨有次第,因修为的深浅而次第不同,佛经里说菩萨有十个次第,十地菩萨是最高境界的菩萨;佛则没有差别,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之所以叫不同的佛,只是因为各自成佛的经过或成佛的先后不同而已。&&&&&&&菩萨度人,实际上就是在修炼,是改变自己的心性的行为和过程,也就是说是在度己;菩萨发愿要度尽天上、地上以至地狱众生,并从实际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际上是在克服自己的利己心、吝啬心、狭隘心等,是在修炼和放大自己的心量,而这些心量是佛自然就具备的,因而,菩萨的一切度人行为,也就是在度己(去成佛)的行为。这就是度人就是度己的道理。&&&&&&&菩萨布施,是在克服改变自己的吝啬心;和尚(包括菩萨、佛)行乞,则是在通过让世人施舍来改变其吝啬心,也就是说,和尚行乞,是一种济世度人的方便法门。&&&&&&&佛在开始说法时说的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佛在涅盘时则说:“常、乐、我、净”。“净”就是“常”,常就是自然地是(那种境界——其实不能叫境界。有个境界就已经错了);不存在“不在境界中”就是“净”;达到了“净”,也就只有“乐”而无“苦”了。“无常、苦、无我、不净”,说的是成佛前状况和修炼的方法;“常、乐、我、净”,说的则是成佛的结果。&&&&&&&&&佛没有戒律,一切随心所欲,心身自由,无有拘束,也无有障碍。&&&&&&&《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书中南怀瑾先生则是如此区别:&&&&&&&罗汉:觉悟但无情&&注重个人修持和觉悟,能够参破五蕴、看破生死、脱离烦恼苦海、自证菩提、得入小乘果位。“无情”者,乃不能觉他,证入菩提后脚底摸油溜了,去享受他们的“极乐世界”,不再理会我们这些尚在红尘中挣扎的凡夫;&&&&&&&菩萨:觉悟尚有情&&自己觉悟了,又发心救人。“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自己还未成佛,却想让众生成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佛陀:介于有情和无情之间&&对芸芸众生,在官与不管、度与不度之间,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导我们自度。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20.0%
预期盈利:25.0%
预期盈利:20.0%
预期盈利:20.0%
80%都说对了,但有些还是不对,但不影响大局
股市涨跌起落阳线阴线,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融合了各人五彩斑斓的想法。&&&&&&&三者各占其一,去前去后,留下数字大小的比较。&&&&&&&实为色空,想明白了,也就剩下了寂寞。
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bottom"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756489/'+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bottom').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756489/'+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亲,夜深了,早点休息吧。
还有更多精彩跟帖请用笔名
或其他方式登录:
& 福州淘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淘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n&&taoguba.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 B2-
刷新二维码
<li data-money="元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可用积分:&&&&积分
<li class="pc_sencondLine"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积分
<li data-point="1积分
匿名赠送(匿名赠送在帖子下面不会显示您的笔名,显示为神秘嘉宾,此贡献不计算在您的贡献总值中)
友情提示:请勿给私下荐股者打赏
您提的问题,答案每被偷偷听一次,您和回答者都从中分成¥0.4
Ta在48小时内未回答您的提问,积分退回至您的积分账户
使用咖啡卡的原因
涉嫌人身攻击
涉嫌不和谐话题
公布联系方式或广告
政治性或不当言论
备注:使用咖啡卡每次需缴纳发起费与权益费(游戏豆)
确定要删除该回复吗?
同时将此用户拉入黑名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果圣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