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9999资号脚本怎样招募尼米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大全 留学 课件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01:31: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998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百家讲坛之----二战风云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正版包邮!二战风云人物传记从书《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朱可夫、蒙哥马利、尼米兹、布莱德雷、隆美尔、古德里安、山本五十六等二战*牛军事人物全传 》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正版包邮!二战风云人物传记从书《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朱可夫、蒙哥马利、尼米兹、布莱德雷、隆美尔、古德里安、山本五十六等二战*牛军事人物全传 》(图1)
电&&&&&&话:
开&&&&&&本:16开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258.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您的位置: &
> 二战经典书籍_二战风云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二战经典书籍_二战风云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作者:mayaru
了解二战战史读什么书?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聊二战,他提出来让我推荐点儿关于二战史,跟他说啊说啊的,突然想要把这些书分享给大家,就找到这个问题,开始回答了。========
了解二战战史读什么书?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聊二战,他提出来让我推荐点儿关于二战史,跟他说啊说啊的,突然想要把这些书分享给大家,就找到这个问题,开始回答了。========================================================首先,是二战通史。由于参战国众多,且各国对战争的记录等十分混乱,所以想要通透、全面的了解二战,需要综合的看各个阵营的人写二战史。首先推荐的,是李德·哈特所著,钮先钟先生翻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作者是英国人,所以自然而然的将重点放在了西线及北非战场,在东线尤其是苏联人方面所用笔墨相对较少,对太平洋战争描写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时,又因为作者李德·哈特其实是军事家,所以此书在战略、战役层面的分析极为透彻。推荐上海人民出版社的02版,给我感觉印刷好点儿,而且有两本,比较轻快。七星级,必读。第二,蒂佩尔斯基希所著,赖铭传翻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作者是德国人,笔墨着重放在了东西线战场上。这本二战史最精彩也是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极其详尽的记录了战役这个层面上双方所做的准备、计划,战斗打响后的进程等。结合着李德哈特的书来看,会有一种:”我操!原来如此!“的感觉。这本书,目前只有国防大学出版社的02版能找到了。五星级,应读。第三,很多个苏联人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年》,12卷共计16本的巨著,每一本都是不同的作者。由于作者是苏联人,几乎完全就是讲东线的书,只有最后有一两卷讲的是西线和太平洋战争,印象中只有寥寥几处提到了北非战场。。。。。由于这本书是高中时期从历史老师手中借来看的,老师手中的不全,而且我只看了一部分,所以印象中就是极为详尽的资料考证和数据,以及跟蒂佩尔斯基希版二战史中伤亡人数上的巨大差别。五星级,发烧友应读以上几本书,分别是英国人、德国人和苏联人写的,看完以后基本可以自称是二战专家了。此外,还有几本其他的二战史,但都不看也罢。比如默里的《哈佛版世界战争纪实之一?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好书一本,生生被翻译毁了,看这书的时候我有时都怀疑我看的是不是地球上的二战史;再比如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约等于抗日战争史。========================================================其次,是各个战场、战役级别的史书。很抱歉,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时间也不足,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重点看东线和太平洋战场方面的书。不过,个人认为想要了解北非、西线的战斗,李德哈特版+蒂佩尔斯基希版两部二战史基本就OK了。先说东线吧。东线战场,首先要看的,当属朱世巍所著的《东线》系列。这个系列书很多,第一本《国境线作战十八天》、《从斯摩棱斯克到基辅》、《莫斯科保卫战》、《第一个冬天》、《 斯大林格勒: 神话、谎言、史诗(特别超长卷)》、《库尔斯克》(很遗憾,之前的这几本高中时期没买,而是在图书馆里看的;不幸的是,上了大学以后也没买到过;现在偶尔在淘宝等地见到一两本,也是200-300元左右的高价;如果哪位知友愿意分享一下,感激不尽)、《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决战弟伯聂河》、《大崩溃》、《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目前还没出完,后续还将有匈牙利、东普鲁士、攻克柏林等等一系列战役的书,但是朱世巍先生貌似身体不是太好,出书速度近几年比较慢。五星级,必读其次,还有几本讲述战役的书:《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五星,发烧友必读)、《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四星级)和《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萨战役)》(四星级),译者都是小小冰人,翻译很不错,考证非常的严谨、翔实,尤其是《最后的胜利》一书,相当值得一读。关于东线,还有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书非常好,可惜翻译不甚流畅。三星级。--------------------------------------------------再说说太平洋战场。首先要看的,是刘怡、阎京生所著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上下两册,资料考证详尽,文笔出色,属于想要了解IJN的人必读之书。不过,这两本书属于《战研》杂志的增刊,两位作者之后又写了一些内容,所以可以找他们二位写的《菊花与锚》、《逆天而行》、《联合舰队》三本书。对于普通爱好者只需要看《联合舰队》即可,对于发烧友尤其是IJN粪,三本都属于必读书目。其次,是日本人山岗庄八写的《太平洋战争·第一卷》,作为写了《德川家康》、《明治天皇》、《德川加光》、《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著作作品的知名作家,山岗庄八这本书同样毫不逊色,可读性很强,而且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于战争的思考。五星级必读。关于太平洋战争,最需要重磅推荐的,就是宋宜昌先生所著的《燃烧的岛群》。写的极其之精彩,令人手不释卷。这本书网上能找到很多下载。五星级必读。----------------------------------------------------除了西线和太平洋战场,还有一些其他的书可以一读:《攻击高度4000米!》,在空军之翼网站上可以阅读到全文(攻击高度4000米),属于想要了解二战德国空军的必读书目之一。《被遗忘的战斗:1944年马斯河突出部之战》,这是我手头正在看的一本书,潘学基所著,考证比较到位。由于国人远离当时的战场,加上作者以一种特有的情调从小人物着手描写,整本书充满了一种悲壮而又悲情的气氛,可读性很高,值得一看。五星级发烧友必读。《为了忘却的胜利》:小小冰人翻译,至少质量可以得到保证。整本书比起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西线三著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但每一行字都似乎是由战争造成的伤痕,每一句话都在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属于女孩儿都可以看得好书。五星级。《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最后一役》: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史诗级巨作,不多说了,无论是发烧友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值得一看。可惜这个翻译,虽然文笔很棒,但是考证严重失实,武器、人名、地名等错误有的甚至很离谱。个人建议有兴趣且有能力的读一下英文原版试试。五星级必读。========================================================第三呢,开始介绍名人回忆录性质的书。首推自然是丘吉尔首相的《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本让一个叼雪茄岔手指的胖子政治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鸿篇巨著。请注意我用的是鸿篇巨著来形容这本书。翻译水平中上,较为流畅。很羞愧,我没有看完,大学时代后半截都用来玩游戏了。《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看书名就会知道,这本书的视角有多么独特。同样是李德哈特所著,只可惜被他妈的翻译糟蹋了。《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大战回忆录》,著名的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所著,钮先钟先生翻译。虽然这本书由于作者的原因有其偏颇之处(比如总是给人感觉如果小胡子不指手画脚二战就要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打赢了一样),但从这本书里能看到古德里安对纳粹德国很多高层的看法和见解。再加上钮先钟先生的翻译,值得一读。《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华西列夫斯基童鞋的文笔不太行,在苏联几个元帅写的回忆录里属于可读性比较差的一个,但是这位童鞋的记忆力实在惊人,写的巨详尽无比。很抱歉我也没能坚持看完。《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朱可夫童鞋果然是颇有大将风范,写的非常详尽到位,可读性比华西列夫斯基童鞋的好点儿。《邓尼茨元帅战争回忆录》,由于德国二战期间海军基本上就是破交作战为主,水面力量可有可无,水下力量更加重要,所以二代元首写的数据、事实等都非常详细,可信度较高。而且,邓尼茨作为高级军官,能够比较多的接触到小胡子等大佬级人物,所以回忆录里这方面的内容多一些。《曼施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也就是《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的大名自不必说,战役级别的指挥天才,德国二战中后期的逆风局能打的没那么惨的也就是曼施坦因了。曼施坦因这本回忆录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曼施坦因跟小胡子的争吵,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自己的立场导致的,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果小胡子放手让曼帅指挥东线作战,那么东线肯定会改观;二是曼施坦因对战役的指挥,比如他是怎么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结合着之前介绍过的《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来一起看更有感触)准确的抓住老毛子前线部队疲惫、后续部队没有跟上、补给不够给力的机会,打反击的。总之,非常值得一读。《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这本书其实是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系列的中的第一本,叫做《远征欧陆》。作为盟军最高最高司令官,艾克的回忆录充满了当年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巴顿、布莱德利、蒙巴顿、尼米兹、蒙哥马利等等,令人异常激动。而且,他的回忆录吧西线盟军的很多战略行动背后的事情讲的非常清楚,令人印象深刻。========================================================第四呢,介绍的是难以归类,或是我不想归类的书。《巴黎烧了么?》:毫无疑问,报告文学巅峰之作,爱好者必读书目之一,写的极为精彩。个人水平有限,更多评价,请点击巴黎烧了吗? (豆瓣)《第三帝国的兴亡》:别的不说,仅仅是这本书里对战前纳粹德国那无数珍贵资料的引用,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认真的态度。再加上不错的文笔和翻译,以及神秘(某种程度上的神秘)的第三帝国早期的历史,属于极为牛逼的著作。 (P.S.:看看纳粹党的发家史,看看希特勒的思想主线,对比一下某东亚大国……)《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史书,而是一本小说。但这本小说,真的很棒。同样,精彩评价请看豆瓣:坚不可摧 (豆瓣)《浩瀚大洋是赌场》、《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小错误较多,考证不够严密,但老冰文笔很棒,分析也很独到、精辟,属于很棒的读物,而不好称之为史书。《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旅日华人萨苏所著。考证翔实,资料来源可靠,文笔流利、幽默,可读性强。想要读不一样的抗战,一定要读。这是萨苏的博客:萨苏_新浪博客,几本书里大部分文章都能找到,不喜欢看实体书的可以看他的博客。《1944:松山战役笔记》: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最终把它归类于不想归类的书。这本书,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正面描写国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的抗战类书籍;作者文笔出色,掌控能力很棒;最重要的是,叙事方式类似西方作家,视角放的小,小到了一个个人的回忆,资料考证细,细到作者亲自去松山丈量了当地每一寸土地。虽然由于史料不足,时间太久,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这是我看到的国内第一本能够跟西方人写的战史相媲美的书。值得推荐。以上这些书,很多都是高中时期或者大一大二那个时代看的,那个时候看书不求甚解但求看完,很多都是凭着一个印象写了出来;部分近些年出版的书也由于精力有限(好吧大学后半截打Dota,上完大学要工作)只是简单的过了一遍,没有仔细的精读,所以估计是错误多多,惭愧惭愧。又及:以上这些评论啊之类的玩意儿,只是个人意见,片面之词,仅供参考。写到这儿终于算是告一段落,这应该是我在知乎上字数最多、用时最长、考证最细同时也是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答案了。。。。。。。。=====U=====P=====D=====A=====T=====E=====更新下:《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题材独特据说内容很好。我刚买了还没来得及看,大概翻了翻,翻译质量还不错。现在战列舰论坛上有高人在进行较译,我准备等他较译完了再看……《东进》,据说是李宾特洛甫的助手写的,东线战史的鼻祖。小小冰人翻译的应该不会差,准备买来看。《泥泞中的老虎》,奥托·卡里乌斯的自传。作者卡里乌斯是跟汉斯·鲁德尔、埃里希·哈特曼、巴克霍恩、魏特曼这些传奇一个级别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牌……列“二战”书单是人类的考验开列书单,注定吃力不讨好,尤其是开列关于“二战”的书单。“二战”打上引号,并非简单出于缩写的原因。关于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仅起止年份和日期,便有无数说法。安东尼·比弗最离奇,在两卷本《二战史》(邵旭东等 译,海南出版社,2015年)中,他将1939年5月发生在诺门坎的苏日冲突,定为“二战”起始,而截止日定于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即便对于战争的命名,世人耳熟能详者就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卫国战争等等。可谓一战各表。谈起战争起源,也是五花八门;追究深层原因,更是仁智互见。剑走偏锋者,当属美国年轻的古典学教授克里布斯。他的《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从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荆腾 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将塔西佗写于公元98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解释成纳粹主义的精神源头,尽管纳粹对塔西佗原意做了曲解。凡此种种,并不表明各家在任何问题上没有共识或接近一致之处。对于那场战争的结束年份,各家看法比较一致,即1945年;它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有共识;各家对它的关注程度,各有意图,但总趋势是在加强,且以总结教训、面向和平为主。“各有意图”指的是:不仅有尚未走出战争阴影的情况存在,也有不止一家仍心存意识形态考量。这类嫌隙,我称为“人类面临的考验”。这考验,既面对着史观,也牵涉心智;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乃至道德和价值的。进入正题。战争的全景描写这份书单,以近年出版物(尤其2015年)为主,必要时兼顾其他年份。考虑到各家分歧,特别是我也认同回顾“二战”应重在反思,总结教训,所以尽量避免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有关战争本身的作品介绍,本着从简原则。今天是过往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知往鉴来,不如鉴今更为重要。在此意义上,我完全赞同沃格林“掌握今天”的洞见。前面提到比弗的“离奇”,并不表明作为军事-历史两栖学者的这部厚重作品缺少价值。因其写作的两个特点,普通读者颇值一读(但并非首选):采用专题讲述;同时照顾到主次战场间关系,包括菲律宾和缅甸这样的小战场。此类视野比较开阔的作品,以福特的《太平洋战争》(刘建波 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更具代表性。对太平洋战争有兴趣的读者,若只选一种,就是福特了。在照顾各战场间关系上,福特较之比弗,逻辑更为鲜明,更少偏见,写作也从容许多。举个例子,关于战争爆发原因。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与英美的传统关系受到挑战——日本侵华,动了英美在华乃至远东“奶酪”。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以及美国国务卿赫尔1941年11月发布备忘录,最终促成日本下决心与英美决战,因为此前美英对日宣布经济制裁,以及美国明确而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已将日本推向和战绝境——哪个选择都将走向“死亡”。接受美英的条件,日本不仅丢掉利益,更可能丢掉具有战略意义的“面子”;而开战,在日本看来尚有一线生机——他们断定英美没有做好应战准备,事实也如此。但日本错估了英美在世界范围内铲除极权的决心,而日本的所有言行,也表明这个政权的性质是《大西洋宪章》定义欲意铲除的对象。偷袭珍珠港成功,却敲响了日本帝国扩张称霸的丧钟。关于“二战”全景描写的更为简洁的版本,尤其欲意详细了解西线、东线战场,当推约翰·基根的《二战史》(李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只是基根虽然也着墨太平洋战场,但很遗憾,只写了美日之战。时间有限但又想了解“二战”概貌的读者,诺曼·斯通的《二战简史:黑暗时代》(美同 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是惟一选择。没有比这本书更为洗练而精彩的版本了。它在几个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史事叙述极简却详略得体,评价汪洋恣意却不失审慎。说到战争爆发原因,A.J.P.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朱立人 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仍不失一种选择,如果你对译品不那么挑剔的话。泰勒有关“二战是一战的延续”的观点,影响深远——基根开篇便引用泰勒,并以此为叙述基础;斯通的简史亦以“1914年??”开篇——西方学者,至少英国,对泰勒均有共识。上述作品的作者泰勒、基根和斯通,都是英国人。据我观察,中国出版界(当然包括学术界)对“二战”结束70年的兴趣,远超过之前的60年、50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眼界逐渐开阔的现实——出版,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单说“二战”具体战场和战役吧,作品之多,会让饶有兴致的读者大饱眼福。仅举几例:阿特金森的“解放三部曲”——《破晓的军队:从挺进突尼斯到解放北非,》、《战斗的日子:从攻占西西里岛到解放意大利,》和《黎明的炮声:从诺曼底登陆到第三帝国覆灭,》(皆出自重庆出版社,2015年)。与阿特金森匹敌者,是比弗《斯大林格勒,1942》、阿姆布鲁斯《诺曼底,1944》和比弗(又是比弗)《柏林,1945》(皆出自海南出版社,2015年)。更详细的作品,还有诺斯《制霸太平洋: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团结出版社,2014)、尚拉《阿登森林的鏖战》(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以及瑞恩“二战史诗三部曲”之《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和《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中信出版社,2015)??其中,描写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最动人心魄,读之久抚长卷而三叹。《黎明的炮声》全景描述了诺曼底登陆,以及随后发生持续将近一年的西线战役。广义地,我们可以将西线战场从北非,一直拉抻到西西里(皆以地中海为中心),再到诺曼底和柏林。此书部头完全配得上作者欲意描写事件的规模和性质。记者手法,以细节见长,但并未伤害这一无法想象工程的骨架——这样的“工程”,此前人类不曾有,此后何时再有不知道。正是阿特金森,让我怀疑斯大林对西方阴谋的指责——“工程”从策划到实施,花去两年多时间。作战动员350万将士,无数作战武器和战事物资,仅首批运抵法国的地图便达3000吨。即便如此,美军82、101空降师负责D-day引导性作战,作战单位损兵折将少则25%,多达60%。东线是被动作战,西线是主动出击。稍具军事常识,都知道这意味什么。回到与战争起源有关的“绥靖政策”,说东西方有几乎等量的教训并不为过,尽管性质非常不同——西方试图“祸水东引”,没有足够史实依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却是白纸黑字。尽管如此,被苏俄称为“卫国战争”的东线战场仍极其重要。罗伯茨称它为“斯大林的战争”(《斯大林的战争》,李晓江 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但其意蕴亦极其深刻——在西方人眼里,比之当时苏俄,纳粹更富侵略性,奉行的教义更加邪恶。罗伯茨值得读,不是因他立场,而是态度。罗氏声称没想为斯大林翻案,而是想告诉人们,作为战争领袖的斯大林,其复杂、丰富的面相。罗氏结论简单明了:没有东线胜利,战胜希特勒是可疑的。这个结论当然可疑。但东线胜利了,是事实,领导东线的主帅是斯大林,也是事实,虽然朱可夫作用可能更大(参见罗伯茨《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社会文献出版社,2015)。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斯大林最后与丘吉尔、罗斯福、杜鲁门,有时包括蒋介石,结成战时同盟,是最后战胜纳粹德国的关键因素。普通读者还可通过因“二战”崛起的斯大林,是怎样步步推动战中“同盟”解体,最终“朋友”翻脸,使“冷战”成为现实,找到一个释读的切入口。以上简述,可一窥“二战”作品规模及深度。但是往年几种“老书”,依然令人难忘。它们是: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戴高乐《战争回忆录》(3卷),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2卷)和《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2卷),基恩斯《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2卷,2015年再版),都是大部头。小部头作品无计其数,个人非常喜欢安布罗斯《兄弟连》、什皮尔曼《钢琴师:二战期间华沙幸存记》、柯林斯《巴黎烧了吗?》,当然还有基尼利《辛德勒名单》,以及尽人皆知的《安妮日记》(2015年出了新版)。从德国问题入手检讨和反思“二战”结束距今整整70年。这70年中,发生过“冷战”、大小几十场代理人战争,以及无以计数的两国、多国战争,但是再没有发生类似“二战”这样大规模、全球性战争。这可以说是个奇迹。若非要找出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对“二战”的检讨和反思——不仅因为它是人类历史记载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严重的战争,它也是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战争。可以说,今天人类生活状况,是由“二战”决定的。对这场战争的起源研究、战后反思,已经成为——或将成为——另一场改变人类的战争爆发之前的永恒话题。谈起反思和检讨,无法避开希特勒上台、纳粹与德国(包括没有一个确定领袖的军国主义日本),以及战争对文明的毁灭性损害。一个基本结论是:没有极权统治,便不可能发生“二战”。换句话说,只要存在极权统治(尤其大国),就可能再次发生类似“二战”的事件。我的看法是,人类回顾、检讨、反省“二战”,与其说对历史着迷,不如说忧虑未来。可参考者,是持续不衰的奥威尔热。于人类,康德式的“永久和平”,恐怕仍是梦想。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本已脆弱的魏玛共和陷入危机,为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上台铺平了道路。这个说法很流行,几为定论。在《希特勒与德国人》(张新樟 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中,沃格林避开上述说法,另辟蹊径,以充分、扎实、难以辩驳的论据证明,希特勒以及纳粹的上台,进而将德国带入战争轨道,问题首先不出在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德国人对此应负主要责任。经济危机(大萧条)几乎殃及所有工业-民主国家,不独魏玛德国。右翼上台执政,确是当时流行趋势,尤其中东欧国家。但法西斯成功夺取政权,也只有意大利和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掌权,比德意要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沃格林要处理的主题是:为什么德国人会选择希特勒主政,容忍(甚至欢迎)其统治,以及跟随他走向战争;或者,德国出了希特勒,是希特勒的问题,还是德国人的问题。沃格林认为,“非人化”将德国推向极端;错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德国,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亦有详细论证,译林出版社,2008年),使得德国人相信了一套与日常生活常识相悖的意识形态叙述。而人、人性之根本,在于其神性基础;抽掉神性,人只是非人化的存在。德国新教教改,与瑞士加尔文宗完全不同:其去神性同时,并未引入人文价值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之基础。德国之成为问题,在所难免。同样反思纳粹德国上台执政,梅尼克作于1946年《德国的浩劫》(何兆武 译,三联书店,2002年),便为德国文化辩护,认为希特勒及纳粹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沃格林的书,源于1964年一次在德国的公开演讲。针砭的对象,大概包括梅尼克。相比梅尼克,阿伦特有关极权主义起源(《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 译,三联书店,2008年)的经典论述,走了另一条路径,认为极权统治的基础,是现代人的孤独感与虚弱感(无力感)。这仍未达到沃格林深度。接近沃格林的,是勒佩尼斯(《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译林出版社,2010年)。勒氏毫不留情批判了德国人对有“深度思想”的崇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迷恋情结,认为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情结,使德国人难以接受普世价值,失去对正义以及个体尊严不得侵犯的感受力。其实,更早于勒佩尼斯,迈耶20世纪50年代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年间的德国人》(商务印书馆,2013年),便回应了沃格林的论证。他谈到普通德国人“心灵的平庸”——常识感严重分裂,让他们对纳粹施以小恩小惠但根本上蔑视人性的统治丧失辨识力,成为纳粹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帮凶。这正好印证了沃格林没有所谓“集体罪责”、只有个人责任的观点。但迈耶的“平庸”概念,与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孙传钊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恶之“平庸”,意境颇为不同,尽管阿伦特最后以“服从即支持(极权统治)”,为她的辩护“恶之平庸”之嫌做了找补。阿伦特之所以被质疑,部分源于早年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不过,这不是汉斯·斯鲁格关注的重点。在《海德格尔的危机——纳粹德国的哲学与政治》(北京出版社,2015年)中,斯鲁格将海德格尔式危机,放在德国整体危机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在斯鲁格看来,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知识人,对德国处于“关键时刻”情有独钟,并热衷于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断论”。他们试图对纳粹用于蛊惑人心的政治口头禅“危机、民族或种族、领导和秩序”,做精致的哲学化表述,以打通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他们自觉投靠、攀附,或许各有理由,但事实上成为纳粹得势的助推器。看上去整个德国知识界(亦有例外)的悲哀,还要到沃格林的论证中寻找答案。这里说的“例外”,就包括克莱普勒。在历史第一现场,克氏(《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印芝虹 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记述了希特勒、戈培尔发明的一整套“人民、英雄、战斗、牺牲??”语言系统,认为它们不仅是纳粹统治“强有力的武器”,而且毒化了德语。半个多世纪后,彼得沃克《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张洪 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系统论证了克莱普勒的发现和记述,于今人多有启发。知识界集体“投降”,并非德国特产。日本亦有同类现象。鹤见俊辅在《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邱振瑞 译,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中,将日本知识人集体支持战争,以“转向”命名,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反省。2003年,上野千鹤子、小熊英二对鹤见做深度访谈时(《战争留下了什么:战后一代的鹤见俊辅访谈》,邱静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鹤见又多次提到日本知识人战时“转向”问题(此书译为“变节”),仍为之深感痛惜。作为日本人、知识人、良知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作为左派,当然也作为反思者,鹤见俊辅是矛盾的。他是最早预见到日本战败的人;战时毅然返国,是把日本当敌国看待的;战后美军占领期间,他拒绝与美军合作,甚至为自己能说英语而感到耻辱。鹤见的例子,对我们了解日本,了解日本知识人立场,是再好不过的活标本(可惜鹤见先生今年7月离世了)。他对小林秀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说法提出严厉批评,认为“知识分子不止是生活者”,他们“不能放弃知识分子的责任”。最后开列四种参考作品,暂时结束“德国问题”之成为问题的讨论。它们是:格茨·阿列揭露以“为人民的福祉”为名、行犯罪之实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译林出版社,2011年),埃里克·拉尔森以细节见长的反思文字《野兽花园》(译林出版社,2014年),多德、布鲁姆整理的美国参加纽伦堡审判主审官之一多德的《纽伦堡来信:爱与正义的亲密的档案》(重庆出版社,2013年),以及克罗有关犹太人历史、纳粹屠犹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关于抗日战争,不可或缺之补充并非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学者专论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二战”(或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对1937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多数作品冠以“抗日战争”;牵扯与“二战”的关系,多冠以“反法西斯战争”。这可能不仅是个学术问题。鉴于此,我只开列若干有趣、有价值阅读的作品,权作不可或缺之补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迄今为止较全面记录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海陆空军事部署以及战况的档案汇编;陈占彪编辑的《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三联书店,2015年)——日本国向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的现场记录;唐润明等作者的“抗战大迁移”系列(5种,商务印书馆,2015年)——还原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悲壮的国家大迁徙历史拼图;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腾冲之围》(三联书店,年)——两书的共同特点是真实、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卢毅等作者的《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东方出版社,2015年)——“揭秘中共抗战中发展壮大之原因”,以及战争末期由游击战转正规战的部署原由;章东磐《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2卷,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美国战地摄影记者镜头中的抗战史;陈真主编:《寻找抗日英雄——抗日战争之民间调查》(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英雄”普通人的抗战悲歌;齐邦媛:《巨流河》(三联书店,2010年)——记述战争中的离散,包括爱情在内,一切皆不确定,温婉而克制的故事。(文/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始人)德国教科书中的二战中国被遗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七十周年之际,有关二战记忆的问题再次成为政学两界的热门话题。对于这场席卷五大洲、带走7000余万军民的世界大战,今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究竟应该记住什么?各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提供了一种解答,反映了国家层面的政治认知与学界共识。当然,此类解答多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做进一步的讨论和反思。例如在德国历史教科书中,我们便能发现欧美二战记忆中的某些缺陷。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分别确定课程标准,并由不同出版社组织编写。在年间,13个州独立推出了79本新教科书,另有68本新教科书面对全国发行。尽管数量众多,但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各版本的重点内容,篇幅不小,而且仔细看来,大多遵循这么一种叙述模式:(1)欧战是二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战场都是次要的。事实上,从1950年代开始,大部分德国历史教科书都不会多谈中国战场。1953年的一本教材只写了一句话“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尽管有蒋介石元帅领导下的抵抗行动,但仍然被日本军队所占领”(巴伐利亚版Geschichtliches Unterrichtswerk,1953年)。到2007年,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本教材使用了不到20行的文字(下萨克森版Forum Geschichte,2007年),甚至在另一本教材中,完全没有提到中国战场(巴伐利亚版Das waren Zeit,2007年)。(2)屠犹是二战中出现的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在大部分讲述二战的内容中,屠犹的前因后果一般都要占到1/3-1/2。此外,编者还会使用各种图片、表格、原始文献阅读等,来呈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与此相比,中国读者最为关心的“南京大屠杀”没有出现在一本教材中。二战纳粹屠犹的历史图片(3)日本突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从而奠定了二战的全球性。日美矛盾倒是德国教科书中常见的内容。日本在东亚的扩张被视作日美矛盾的起因,太平洋战争主要被呈现为日美战争,而与中国战场毫无关系。2010年的一本教材也曾提到“在东亚,日本从1933年开始推行一种针对中国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但是其上下文逻辑仍然指向日美关系,而非中日冲突(巴登-符腾堡版Kursbuch Geschichte,2010年)。(4)欧战结束后,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投降。从1950年代起,即便个别教材甚至未提日本投降日期,但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却一直是德国教科书中的常见内容。2009年的一本教材通篇未提中国战场,但在二战叙事结束时,详细呈现了原子弹轰炸广岛后日本的死难情况(黑森版Das waren Zeiten,2009年)。除此之外,在绝大多数教科书中,有两类被经常使用的照片,它们被视作二战记忆的“经典定格”:(1)有关纳粹屠犹的场景,新世纪之前的教科书会选择“集中营内的累累白骨”,但近来由于受到一些犹太人的抗议(“侵犯大屠杀牺牲者的隐私权”)而改用“等待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2)有关美军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后的废墟场景。在欧美的历史教育学家看来,这两类照片集中反映了二战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沉痛教训:它们都表现了人类把科技发展成果用于屠杀同胞的“现代性悖论”。集中营内的累累白骨等待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美军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后的废墟场景尽管与新世纪之前的教科书相比,2000年以来的这些版本已经拓宽了全球视野,而且在屠犹问题上的反省力度有增无减(这一点特别反映在篇幅增长方面),但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尤其是中国读者)而言,这种叙述模式对于欧洲以外战场的描述过于简略,以至于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不清晰,无法支撑作者们希望从中提炼的历史教训,甚至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大部分教材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叙述十分简略,例如2010年Cornelsen出版社推出的“Kursbuch Geschichte”(巴登-符腾堡州版)有一段文字来谈“日本推行一种针对中国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但它不过是寥寥数行文字。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教材根本不提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而是从日美冲突入手,例如2010年C.C.Buchner推出的“Das waren Zeiten”(巴伐利亚州版)只字未提中国战场,更勿论“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进一步来看,几乎所有教材在二战叙述结束时都会提供一份“死亡人数统计表”,但只有为数不多的教材提到了中国军民死亡人数,如2008年Nathan/Ernst Klett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法德合编历史教科书才指出中国士兵死亡人数为“150万”,平民死亡人数为“?”2010年westermann出版社的Horizonte在其死亡表上提到中国军民死亡人数“至少2000万”;大多数教材只是说中国死亡人数“未知”(unbekannt);与此相反,所有教材都会提到日本死亡人数为“180万”,其中军人120万,平民60万。2010年westermann出版社的Horizonte在其死亡表上提到中国军民死亡人数“至少2000万”大多德国历史教材中中国死亡人数“未知”德国教材中体现的日本死亡人数在此情况下,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子弹轰炸广岛后的废墟场景”,为德国青年一代提供的不仅仅限于所谓“现代性悖论”等抽象概念,而变为“日本人是二战受害者”这样一种历史想象。毋庸置疑,在广岛和长崎,大部分受到原子弹轰炸而亡或因辐射生病的民众并非二战元凶,他们或许与亚洲战场相隔甚远,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他们的确是二战的“受害者”。然而此类叙事缺少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介绍,直接抽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导致产生了上述所言缺少前因后果联系的错误判断。更为糟糕的是,日本右翼政治家们却十分及时地抓住了这一信息,在多个国际场合宣传这种说法,以至于让“日本人是二战受害者”的历史想象流播极广。如何改变德国(以及欧美)历史教科书的这种叙事模式呢?除了继续改变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观外,中国学界或许还能在三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考证史实,至少在死亡人数上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中国解答;第二,在欧美编辑出版日本侵华战争的史料英文译本,并与欧美历史教育学者合作,推进二战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此举至少能够改变现有的错误历史想象;第三,如同犹太人推动纳粹屠犹的“历史化”那样,努力让民族历史叙事中的抗战记忆提升到全球历史叙事中的二战记忆,把原本属于民族个体的惨痛教训增添到人类文明演进史上的共同反思中,甚至找到一张足以同“纳粹屠犹”和“广岛被炸”具有同等记忆价值的照片,来使中国记忆走向世界。
内容简介: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托兰名著,畅销德、美、英、法等全球30多国的经典传记...参加过二战。托兰摈弃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生涩与枯燥,代之以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对话,使...
宁死不屈等等阳刚的品格,诠释了人类所能展现和达到的生命极限,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传奇!相关推荐看过二战名将.艾森豪威尔戴高乐二战风云人物历史人物在政治的人...
看过 二战经典书籍_二战风云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的人还看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风云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