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产生大量待业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我为什么要录用你?——劳动力市场中的雇主 | 社论前沿
本期推送David B. Bills,Valentina Di Stasio和Klarita G¨erxhani发表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的一篇研究述评。本文回顾了大量对劳动力市场中的雇佣行为的研究,发现雇主是否做出雇佣的决定依赖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雇主的行为受到组织特征与制度环境的制约。本文呼吁通过更全面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理解雇主的雇佣行为及其在劳动力市场分层中的作用。
这是社论前沿第S1010期推送
雇主如何收集、解释和处理求职者的信息,对于理解人们如何找到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求职者来说,获得工作之后才能够获得收入、福利、就业保障,人们获得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即雇主并不仅仅是供应方,即雇员的补充。与供应方相比,需求方是决定不平等、市场机会和组织绩效的更重要的因素。正如Jackson(2007, p. 370)所说,“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是由雇主和潜在雇员的一系列微观行为造成的宏观结果,最终,对于雇员的哪些特质有价值,雇主拥有决定权”。
雇主雇佣行为的概念化
对雇主雇佣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制度经济学家、社区社会学家以及分层研究都曾关注这一问题,但是他们对雇主雇佣行为的研究都不充分。1980年代的新结构主义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将分层结果与行业特征和组织规模联系起来,忽视了作为积极决策者的雇主。相反,我们对雇主雇佣行为的概念化坚持雇主代理(employer agency),即雇主是可以决定或影响雇佣谁的组织行为者。
人力资本、标签主义、文凭主义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学校教育不是雇主招聘时唯一重视的因素,但是它们也都承认学历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学校可以教会人们一些有用的技能。相反,标签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仅仅是一种分类机制,根据人们在接收正式教育之前表现出的特征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类别,因此,学校是一些可能与工作表现相关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毅力、动机)的标签。文凭主义理论坚持,雇主使用教育证书作为社会封闭的手段,通常不考虑学校教育教会了什么或代表了什么。
Bills (1988a,b, b)通过六个美国组织研究雇主如何把学历和获得技能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尽管学历不是衡量技能的唯一标准,但是雇主通常认为它与工作中所需的技能是相关的,但是,当他们能够获得其他信息——如工作经历——时这种相关性就会大打折扣。
Miller & Rosenbaum (1997)发现,与学历相比,雇主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常常依赖社会网络来选择那些与他们有关系的人。
Deterding & Pedulla (2016)发现,雇主并未区分社区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雇主更关注学历的合法性而非学校的质量。因此,把学历作为评判求职者能力的标准是值得怀疑的。
环境的影响
国家的教育体系可能影响雇主对学历的依赖。不同于美国的通识教育,欧洲人的教育经历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Humburg&Van der Velden (2015)发现,9个欧洲国家的雇主在招聘时主要关注与职业相关的人力资本,如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Di Stasio & Van de Werfhorst (2016)发现荷兰的雇主更关注专业,而英国的雇主更关注分数。
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有差异。Rivera(2011)的研究发现,在招聘精英人员时,雇主并不关注受教育年限与教育内容,而更关注学校的名气。由于竞争太过激烈,雇主把招聘范围缩小到几所最好的学校。此外,Gaddis (2015)还发现,尽管一个顶尖级大学的教育经历可以增加白人和黑人被聘用的可能,但是更优秀的黑人还是比次优秀的白人的机会小,种族上的双重标准是存在的。
雇主试图避免的“污点”
雇主常常寻找求职者的污点,如旷工、迟到、跳槽或长时间待业等。尽管以往工作经历客观存在,但对其追溯可能会对弱势群体产生偏见。如Pager和Karafin (2009)发现,黑人雇员的良好表现并不能改变雇主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这些人是黑人的例外。
在低收入、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中,对“污点”的使用更为普遍,因为雇主需要寻找捷径来筛选申请人。但是,由于带有“污点”的求职者太多,这种方法并不可行。
我们发现,雇主并不经常拒绝技能不足或带有“污点”的求职者。Rosenbaum & Binder (1997)指出,雇主常常通过一些昂贵的手段应对雇员的能力不足,如调整工作岗位以适应雇员的能力、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来预筛潜在的雇员。
社会资本的潜在机制
非正式的招聘手段包括亲戚、朋友、同事、雇员以及其他雇主的推荐。这种推荐增加了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和被聘用的机会,这可能是通过多种机制完成的。第一,雇主激活员工的社交网络,扩大了候选人的范围;第二,推荐是一种预筛,因为员工只会推荐那些他们认为可以胜任这一职位的人;第三,推荐者可以向雇主传达一些不易察觉的信息;第四,社会交往往往具有同质性,可能间接地表明候选人的能力、信任、地位或身份认同;第五,在招聘完成之后,推荐者与被推荐者之间的社会关联可能使组织获益。
除此之外,雇主也利用自己的适合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通过专业和分支机构的聚会、会议上建立,也可以通过打高尔夫、做慈善等活动建立。雇主定期放弃正式招聘手段,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进行招聘。
雇主不仅通过社会网络招聘员工,也通过招聘员工建立社会网络。以往的研究表明,雇主重视求职者的社会网络,拥有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员工获得岗位或提高回报。
利用社会网络招聘往往排除社会网络之外的人,造成社会封闭。例如,Petersen et al. (2000)的研究表明,少数族裔在招聘中的劣势在于缺乏推荐人或担保人。也有一些研究挑战了这种观点,如Rubineau和Fernandez (2015)指出,组织可以通过鼓励弱势群体参加项目来增加多样性。
环境的影响
有两个组织特征对雇主在招聘时选择正式渠道还是非正式渠道有重要影响。首先,组织的公私性质。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更多地受到合法化问题和公务员制度的约束,因此它们更少选择非正式渠道。第二,大规模的组织拥有更多财政资源,可以选择昂贵的渠道,且更有可能拥有一个以官僚制和形式化为目标的管理结构。而小型组织更有可能选择非正式的、口头的招聘形式。
经济学家发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招聘行为也有影响。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时期,雇主会采用各种招聘形式招聘员工,包括非正式手段。
总之,选择何种招聘形式不仅取决于成本与回报,也与组织特征和社会环境相关。
一些定性研究强调了求职者和雇主的文化同质性的重要性。例如,杠杆收购行业把应聘者的体育知识视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因为这可以增进白人男性同事的关系。Rivera (2015)把招聘视为一个文化匹配的过程,雇主在招聘时会考虑是否能与应聘者在工作时以及工作外结成友好的关系。新员工需要融入现有的组织文化,这种契合是能力的补充。在简历筛选阶段,雇主通过通过寻找他们与求职者的共同点来评估契合度;在面试阶段,契合度通过人际交往来评判。在大学阶段参加的课外活动也是契合度的评判标准,尤其是那些占有很多时间和资源的活动,这使白人中产阶级产生共鸣。这些活动事实上是社会经济地位的过滤器,再生产了基于种族和阶级的分层。
Erickson (1996)指出,在大多数私营组织中,最有用的文化资源是并非是布迪厄提出的高雅文化,而是与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文化,如谈论体育,了解好餐馆,特别是熟悉显示能力和商业导向的杂志。同时,Koppman (2016)发现,想要进入创意行业,文化匹配的基础是文化杂食,这被认为是创新潜力和追求知识的指标。
雇主的雇佣行为嵌入在劳动力市场中,而劳动力市场在快速变化中,这些变化影响雇主做决定所依赖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正规学校之外的机构颁发的证书激增,这挑战了正规教育机构所拥有的文凭的垄断,并为雇主提供了大量的招聘选择,雇主是否承认这些正式的合法性是值得研究的。随着内部劳动力市场(ILMs)的作用减小,一个新部门——劳动力市场中介(LMIs)产生,这就形成了雇主、求职者和LMIs的三元结构,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结论:未来何去何从
未来的研究应该把大数据、社交媒介和LMIs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以全面描述雇主的雇佣行为如何造成了社会分层。此外,雇佣行为是把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方结合起来的事件连续统上的一个点,因此,我们应当从整理上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还应当对雇佣行为发生之后的雇主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文献来源:
David B. Bills,Valentina Di Stasio&Klarita G¨erxhani,The Demand Side of Hiring: Employers in the Labor Market,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3-234.
文献整理:孙惠夏
社论译介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自媒体、媒体、机构转载请申请授权,联系邮箱,注明“机构名称+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城市居民失业心理承受力研究--《管理世界》1994年04期
城市居民失业心理承受力研究
【摘要】:正 微观意义上的失业风险是指有着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在劳动力交易中未能让渡其劳动力资源而造成其经济社会损失的可能性。当劳动力资源拥有者难以找到“价值对等”的职业资源,或者职业资源的拥有者拒绝与“价值不等”的劳动力资源相交换时,劳动力资源不能让渡,失业的现象便产生了。
【作者单位】:
【分类号】:F249.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建明,洪大用,郑路,吴善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李强;[J];东南学术;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小平;[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蓓蓓;[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仲常,谢曼,刘志国;[J];经济科学;1999年03期
张潘仕;[J];社会学研究;1991年05期
丘海雄;[J];社会学研究;1992年03期
冯伯麟;[J];社会学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丽;;[J];中国就业;2009年06期
王继威;;[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小东;;[J];中国就业;1995年01期
邓春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胡祥学;;[J];中国就业;1995年04期
;[J];中国就业;1996年01期
;[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8期
李伯勇;;[J];中国就业;1995年01期
;[J];中国就业;1996年06期
袁义斌;;[J];中国就业;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海红;;[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崔友平;;[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王琦;;[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孔德厚;;[A];江苏省经济法研究会2003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黄敬宝;;[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林坤;王志国;;[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杨怀金;;[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尹继东;;[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任跃平;揭昉;;[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盈;[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方舟;[N];中国船舶报;2003年
蔡敏 欧阳和霞;[N];中国妇女报;2004年
记者 李艳 通讯员 和金壮;[N];陕西日报;2005年
立青;[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鲁保国;[N];安康日报;2005年
陶一桃;[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李正信;[N];经济日报;2003年
本报记者 曲明;[N];中国财经报;2003年
唐文峰;[N];重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小琼;[D];厦门大学;2001年
栗建华;[D];复旦大学;2005年
徐林清;[D];暨南大学;2004年
程连升;[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张勇;[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锴;[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李慧君;[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郝玉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米新丽;[D];河北大学;2004年
刘兰;[D];武汉大学;2004年
安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周丽华;[D];暨南大学;2002年
吕丽卿;[D];河北大学;2000年
杨继莲;[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张潇晗;[D];复旦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6551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2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全文检索:
第二节 就业服务
1927194519481978
19507195281957196319661974197819791198141984612101223319911995406
195071953195719631964197863198610198851995
195081951121954195619801987951991
195010195041%195010143719506195319567195019567738.319848198671986101%19895199210575199581%199559.3
Copyright By www.shto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 未经允许(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7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30积分
0人评价7页
1人评价7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4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30积分VIP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因素会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