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软实力排名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香港文汇报

胡锦涛参观芝城孔学院 彰中国软实力
  日 09:46 香港文汇报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何凡 北京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美国时间21日在芝加哥参观沃特.佩顿中学。该学校是美国唯一一所设孔子学院的中学,也是美国首个设在中小学的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官员向香港文汇报表示,胡锦涛此次访美的活动安排,融合了近年中国在公共外交上的尝试与成果,意在通过与美国民间机构、民众的沟通,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日后中美间进一步增进沟通交流注入新动力。
  胡锦涛于20日抵达芝加哥时,芝加哥市长戴利全家赴机场迎接,戴利的孙子与孙女还向胡锦涛献花。胡锦涛表示,这次美国之行明天将要结束,我们今天播下的友好合作种子,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戴利指出,希望把芝加哥打造成对中国最友好的美国城市,成为中国进入美国的门户。
  胡总赞芝城
对华关系全美前列
  由于芝加哥正值严寒冬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前的联合记者会上赞赏胡锦涛主席无惧寒冷,并提醒他注意防寒。奥巴马表示:“很乐见您造访我的故乡芝加哥。我已经提醒过胡锦涛主席,那里的天气不会像今天的华盛顿这样宜人,不过他在芝加哥遇到的每个人,都将让他感受到中美在民众层面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存在无限可能。”
  芝加哥市长戴利在其任20余年期间,已先后推动该市与三个中国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据悉,芝加哥是全美中文教育开展最好的城市,至少有34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胡锦涛指出,芝加哥市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走在全美前列,同中方在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芝加哥汉语教学项目为全美举办最早、规模最大。他希望芝加哥市凭借自身优势和良好基础,同中方加强能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作出表率。
  胡锦涛指出,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地方交流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当前中美已建立36对友好省州、161对友好城市关系。近年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对华交流合作得到长促发展,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生动缩影。
  芝加哥市长:打造“最友华”城市
  戴利还指出,芝加哥市作为全球经济重要中心,要加强同中国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确保在全球竞争力,同中国发展伙伴关系。相信胡锦涛此次历史性访问,必将把芝加哥市与中国的关系推上一个新水平。“我们希望把芝加哥打造成对中国最友好的美国城市,成为中国进入美国的门户。芝加哥市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欢迎更多中国旅游者前来旅游”。
  尽避当天芝加哥最低气温只有零下18度,但当地约有3,000华人华侨和芝城民众冒着严寒迎接胡锦涛主席,等待近5个小时,热情不减。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站内搜索:
2016,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14:58 来源:文汇报
  【导读】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而文化的吸引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来盘点一下2016年,看看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怎样不断地影响着世界。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举行期间,外国记者在新闻中心最关心的是能否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9月1日新闻中心正式开放后不久,主办方准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领空。书中传递的中国智慧,深深吸引着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们。
  自出版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引起热烈反响。截至2016年10月底,该书已发行超过620万册,其中海外发行逾60万册,取得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在海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中国图书单品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销售纪录。
  二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中国文学让世人刮目相看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获奖后,曹文轩一直在不同场合强调:&我不是天才,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不断升高,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才让世界看到我。&
  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后,国际文学类奖项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突破。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后受到海外读者热捧,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度假时都带了一本。
  三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在西方出版界刮起旋风
  2016年,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成效显著。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翻译作品,带着中华民族的诚意大步&走出去&。
▲麦家为国外主流媒体所关注
  作家麦家更是让西方出版界刮起了一阵&麦旋风&。他的小说《解密》在西方国家出版发行后,引起巨大轰动,创下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文翻译销售的纪录。《解密》不仅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好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BBC等3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对麦家及其小说创作进行了报道,并给予较高评价。麦家说:&今天我们是怎么迷恋他们的,明天他们就会怎么迷恋我们。中国作品&走出去&要充满乐观地打持久战。&
  四创新经典戏曲海外巡演让外国观众如痴如醉
  一部什么样的京剧电影,能让日本观众为之疯狂?继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应邀在美国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了海外首映礼之后,日,获得&金卢米埃尔&奖的《霸王别姬》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中国艺术电影周&连续展映了多天。日本观众对于中国大胆尝试运用3D电影技术展示经典京剧艺术赞不绝口。一年来,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海外巡展之路,让京剧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2016年12月,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排的《我,哈姆雷特》收到多家海外演出机构邀请,来到莎翁故乡,用中国标志性的传统戏曲形式昆曲表演英国人最熟悉的哈姆雷特。张军不仅用古汉语文辞以及昆曲严谨的曲牌格律改编莎翁名著,而且一人挑战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赋予古老昆曲鲜活的生命力,也征服了伦敦观众。
▲《我,哈姆雷特》
  五中国网络小说引欧美&宅男&疯狂&追更&
  这件事儿,很多人都没想到。那就是中国网络文学已成功走出国门,登陆欧美二次元阵地,影响力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在Wuxiaworld(武侠世界)、Gravity Tales等以翻译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为主营内容的网站上,到处可见众多外国读者&追更&仙侠、玄幻、言情等小说的盛况。
  众多国外翻译组每天都会上传无数英语文本,而欧美&宅男&们则认真地为自己喜欢/讨厌的书撰写着大段的评论。
  网络小说《盘龙》完结了,西方读者们在下面排队感谢翻译,各种不舍。
  六《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盘点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籍家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的古籍更是不可胜数,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古籍因各种原因流落海外。中华书局启动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出版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五大重点之一,它将使越来越多沉睡在国外图书馆库房里的中文古籍被唤醒,越来越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贵中文古籍以各种形式得以重新面世,中文古籍的家底将越来越清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藏《文章正宗》资料图片
  2016年,这一项目已得到了北美地区各馆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3家海外藏书机构加入《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我们为何要倾尽全力编制完备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因为要知道中国古籍与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的影响,看看它就全明白了。
  七当汤显祖遇到了莎士比亚,中西文化双星闪耀
  四百年前,人类星空有两颗璀璨的巨星陨落。他们分属东西方,但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巨子。穿越数个世纪,人们仍然在剧院和书籍中享受他们的精神创造。日,中英两国专家学者相聚在上海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汤显祖遇上莎翁,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广阔前景。
▲《牡丹亭》来到了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4部大戏,构成了完整版的&临川四梦&。该系列已在海内外举行了42场演出,所到之处均一票难求。
  八成龙打出一片天,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给了中国人
  日,成龙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成龙将中国动作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是第一个把功夫和喜剧完美结合的演员。更重要的是,成龙让外国人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正如成龙本人所言,&中国人说话没人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对广大中国观众而言,缺少成龙电影的童年,当然也是不完整的。
  九中国电影借风组团出海
  多年来,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的目标。但零打碎敲的状态让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甚微。如今中国电影人终于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组团出海,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召开&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海外工作座谈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华人影业、万达影视、光线影业、华谊影业、乐视影业等30多家一线电影制片公司踊跃组团。年末,电影《长城》上映,走出中国电影国际化包装的第一步。
  十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获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
  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制作的系列专题片,该片由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主持,是国内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该片于2012年播出第一季,此后登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家海外主流媒体,仅在美国,其第一季、第二季就在210个公共电视台播出。截至2016年7月,累计4000余集次,在美国前十大城市覆盖率从第一季的70%攀升到第二季的96%。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所拍摄的纪录片是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库恩说。节目的采访与拍摄历时超过一年,总行程逾40000公里。节目质朴、生动、娓娓道来,向国际社会解释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大量观众的认可,被誉为&打通了中西方舆论场&。它不仅获得了国内许多奖项,还摘得今年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
编辑:鲁光
学生创业瞄准高精尖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
牡丹江雪堡盛大启幕
卖粮变现备春耕
武汉:“世界级绿...
沪昆高铁全线贯通 ...
高铁开进大西南 我...
高景一号商业遥感...
黑龙江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黑ICP备号-22016,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怎样影响世界的?_网易新闻
2016,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2016,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导读】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而文化的吸引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来盘点一下2016年,看看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怎样不断地影响着世界。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举行期间,外国记者在新闻中心最关心的是能否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9月1日新闻中心正式开放后不久,主办方准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领空。书中传递的中国智慧,深深吸引着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们。
自出版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引起热烈反响。截至2016年10月底,该书已发行超过620万册,其中海外发行逾60万册,取得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在海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中国图书单品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销售纪录。
二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中国文学让世人刮目相看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获奖后,曹文轩一直在不同场合强调:“我不是天才,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不断升高,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才让世界看到我。”
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后,国际文学类奖项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突破。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后受到海外读者热捧,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度假时都带了一本。
三 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在西方出版界刮起旋风
2016年,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成效显著。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翻译作品,带着中华民族的诚意大步“走出去”。
麦家为国外主流媒体所关注
作家麦家更是让西方出版界刮起了一阵“麦旋风”。他的小说《解密》在西方国家出版发行后,引起巨大轰动,创下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文翻译销售的纪录。《解密》不仅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好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BBC等3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对麦家及其小说创作进行了报道,并给予较高评价。麦家说:“今天我们是怎么迷恋他们的,明天他们就会怎么迷恋我们。中国作品 走出去 要充满乐观地打持久战。”
四创新经典戏曲海外巡演让外国观众如痴如醉
一部什么样的京剧电影,能让日本观众为之疯狂?继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应邀在美国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了海外首映礼之后,日,获得“金卢米埃尔”奖的《霸王别姬》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中国艺术电影周”连续展映了多天。日本观众对于中国大胆尝试运用3D电影技术展示经典京剧艺术赞不绝口。一年来,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海外巡展之路,让京剧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2016年12月,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排的《我,哈姆雷特》收到多家海外演出机构邀请,来到莎翁故乡,用中国标志性的传统戏曲形式昆曲表演英国人最熟悉的哈姆雷特。张军不仅用古汉语文辞以及昆曲严谨的曲牌格律改编莎翁名著,而且一人挑战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赋予古老昆曲鲜活的生命力,也征服了伦敦观众。
《我,哈姆雷特》
五 中国网络小说引欧美“宅男”疯狂“追更”
这件事儿,很多人都没想到。那就是中国网络文学已成功走出国门,登陆欧美二次元阵地,影响力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在Wuxiaworld(武侠世界)、Gravity Tales等以翻译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为主营内容的网站上,到处可见众多外国读者“追更”仙侠、玄幻、言情等小说的盛况。
众多国外翻译组每天都会上传无数英语文本,而欧美“宅男”们则认真地为自己喜欢/讨厌的书撰写着大段的评论。
网络小说《盘龙》完结了,西方读者们在下面排队感谢翻译,各种不舍。
六《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盘点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籍家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的古籍更是不可胜数,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古籍因各种原因流落海外。中华书局启动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出版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五大重点之一,它将使越来越多沉睡在国外图书馆库房里的中文古籍被唤醒,越来越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贵中文古籍以各种形式得以重新面世,中文古籍的家底将越来越清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藏《文章正宗》资料图片
2016年,这一项目已得到了北美地区各馆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3家海外藏书机构加入《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我们为何要倾尽全力编制完备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因为要知道中国古籍与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的影响,看看它就全明白了。
七 当汤显祖遇到了莎士比亚,中西文化双星闪耀
四百年前,人类星空有两颗璀璨的巨星陨落。他们分属东西方,但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巨子。穿越数个世纪,人们仍然在剧院和书籍中享受他们的精神创造。日,中英两国专家学者相聚在上海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汤显祖遇上莎翁,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广阔前景。
《牡丹亭》来到了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4部大戏,构成了完整版的“临川四梦”。该系列已在海内外举行了42场演出,所到之处均一票难求。
八 成龙打出一片天,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给了中国人
日,成龙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成龙将中国动作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是第一个把功夫和喜剧完美结合的演员。更重要的是,成龙让外国人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正如成龙本人所言,“ 中国人说话没人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对广大中国观众而言,缺少成龙电影的童年,当然也是不完整的。
九 中国电影借风组团出海
多年来,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的目标。但零打碎敲的状态让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甚微。如今中国电影人终于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组团出海,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召开“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海外工作座谈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华人影业、万达影视、光线影业、华谊影业、乐视影业等30多家一线电影制片公司踊跃组团。年末,电影《长城》上映,走出中国电影国际化包装的第一步。
十 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获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
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制作的系列专题片,该片由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主持,是国内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该片于2012年播出第一季,此后登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家海外主流媒体,仅在美国,其第一季、第二季就在210个公共电视台播出。截至2016年7月,累计4000余集次,在美国前十大城市覆盖率从第一季的70%攀升到第二季的96%。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所拍摄的纪录片是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库恩说。节目的采访与拍摄历时超过一年,总行程逾40000公里。节目质朴、生动、娓娓道来,向国际社会解释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大量观众的认可,被誉为“打通了中西方舆论场”。它不仅获得了国内许多奖项,还摘得今年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
(原标题:2016,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本文来源:金羊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决策参考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
当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开发、建设、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则构成当代综合国力发展的基本任务。然而,要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须先学会理性地认知文化软实力,这是前提,也是基础。本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尝试探析“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及其构成,尽可能全面展示文化软实力的整体面貌,为全面实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提供最基本的且心不可少的认知视野、方向和方法。
  一、文化软实力现象的历史性描述
  人是生活在群中,由人组织起来的民族、国家,同样生活在更大的群中。只有当人或民族、国家生活在群中谋求生存或发展时,才有实力之谓。所以,实力总是自己相对他者而论:自己对他者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这就是实力。实力之于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暴力性、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被动承受的,这就是硬实力;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非暴力、非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主动接受影响或感召的,这就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之一种,也具如此性质与特征。
  1、古今文化软实力现象描述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十七大报告提出,但其思想却产生于当代全球生态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理论(详述见后)。然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事实,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诞生而诞生的。在中国远古的遥远传说中,黄帝、尧、舜,是最了不起的统治者,他们一直成为后世治国的典范,他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构成后来者醉心仿效的最高治世法则与绝对标准,是因为除非对付入侵者,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他们都采取德治。以德咸服四方之民,构成了当时最大的文化软实力。而以德咸服四方之民的文化软实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的文字就做了最好的记载: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庄子.秋水》)
  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战国策.赵策》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国语.鲁语》)
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治本》)
  我们通常讲先秦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其实,这百家争鸣的背后,恰恰有一个充满了个性与自由权利、竞争与创造精神的社会平台,这个社会平台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就张扬着文化软实力的张力。正因为如此,才有苏秦、张仪的合纵与连横,才有那些饱尝之士的用武之地。一个人的一张嘴、一个脑袋,或者一个策划,一个计谋,甚至一个想法,都可以抵御甚至胜过百万雄兵。汉唐使四方来朝,并不单纯是暴烈的武力,因为暴烈的武力可以使国内外一时摄服,但却不能使其内外归化。汉唐天朝中心论的博大胸怀和开放风度,汉唐的强盛和壮观,汉唐文学和艺术繁荣的磅礴气势和无限的柔丽魅力,汉唐的气派和威严,汉唐的如画山河使四方诸国心仪和崇敬,均来于汉唐文化令人高山仰止,来于汉唐文化的伟力,来于汉唐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汉唐文化令人陶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它才是一切的动力,它才是一切的魅力。
  暴烈的武力确实可以征服,但暴烈的武力总是伴随着破坏,伴随着屠戮、毁灭和离心离德,而文化软实力的展开,却是和平、建设,并伴之以崇敬与亲爱。香港和平回归中国,这是现代中国史上最壮观的一笔,这一笔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典范之作。《英雄》,一部真正的中国生产的影片,在美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三周票房记录,获得了最高票房,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第一次以一部影片的形式打入美国市场,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深厚内力,以及由此爆发出来的外在魅力。
  2、中外文化软实力现象描述
  文化软实力可以属于每一种文化和每个时代的文化。文化软实力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凝摄自固力量和外化动态创生力量。并且文化软实力是完全可以不依赖于硬实力而存在、而发展的:罗马帝国的胜利,以希腊城邦的被消灭为标志,但是,希腊文明却并没有因此而被消灭,而是武装了罗马帝国。试想想,如果没有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的武装,使罗马成为文明的象征,它会支撑那样久远吗?
  在古代罗马,第二次迦太基战争以后,罗马帝国进入全盛时:罗马向世界进军,罗马的整个社会状况也处于上升时期;与此相反,在奥古斯都统治下的罗马,却处于衰落时期:社会前进的步伐已经停止,一切坏的原则都处于盛行的前夕。但是,人们却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远比法布里齐乌或辛辛纳图斯时期的全盛罗马更文明。
  同样,在17-18世纪,英国和荷兰,在硬实力的总体状态方面,却比法国要强大得多,经济增长迅速更快,财富分配更充足。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法国则比英国和荷兰要强得多,所以,欧洲人普遍认为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文明的国家。
  在国际公共关系理论界里,&美国政治学家、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者汉斯·摩根索曾提出:当今国际政治“不仅以传统的政治压力和武力方法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人心的斗争”。 美国自二战期间走出孤立主义,投身于世界政治舞台,其外交政治和国际政策方面,始终围绕争夺人心而展开其文化软实力战争,所以基辛格才一直坚持认为,“美国不能只是为了维持力量均势而在世界上继续有目的地存在下去,除此之外,还要推广美国的观念和价值。”&在美国,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并在各个领域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文化软实力,既给美国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更实现了美国观念和价值的对外强力渗透。美国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美国的军事、美国的武力来形成的,而是靠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精神和美国人的办事方式、行动原则来形成的,而这,恰恰是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化传播来成就的。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具有强大的扩张力,且更具有强大的吸引魅力。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利用统计数据和图表,对美国、欧洲、亚洲的软实力资源进行一些量化分析,尤其是对美国的软实力资源进行量化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国;美国吸引了6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德国为世界上第二大移民国);美国的外国学生达44万,占全球(160万)留学生的28%(英国以14%居第二);仅2002年,在美国教育机构工作的外国学者,达86000多人;美国的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和日本,在音乐、网站方面同居于世界前列,但美国的音乐制品却是日本的两倍,美国的电子网址却是日本的13倍;美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是日本的四倍;美国在物理、化学和经济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居于世界首位,美国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数量,也仅居法国之后而排名第二。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还体现在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上,体现在美国政府和美国人的社会责任感上,体现在美国人的诚实与信任度上,体现在美国人善良、文明、礼貌道德修养方面,这也是这个民族的吸引力所在;更体现在美国的发达的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居世界第一,而这些恰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人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二、“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探析
  1、“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思想及其战略,源于软实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则须先了解“软实力”。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缪塞尔在《文明的冲突》(1993)和《文明冲突与世界重建》(1996)中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在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文化的冲突将主宰今后的全球政治。塞缪尔认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未来进程中,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话,一定是由文明冲突所引起的。从现实角度考量,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而重新形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正逐渐生成。在这一进程中,不同文明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种族冲突将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和文明又以其自身的聚合力将人们重新聚合在一起,并促进其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这有助于消除和削弱隔阂。因而,文明的冲突具有了双重功能:分裂对抗功能和弥合聚集功能。
  塞缪尔的文明冲突论,引来广泛的讨论与批评,赞同的或反对的,不绝于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塞缪尔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少展示了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即过去那种单纯地追求军事、经济、政治斗争取胜的硬实力时代已经过去,文化和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开始登上国际竞争舞台,并构成其取胜与否的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文化的文明力量相对军事经济、政治力量而言,是一种柔性力量,这种柔性力量被人们称之为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软实力”(Soft&Power)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可以强迫他人被迫改变其立场的硬实力,硬实力依赖于特定的动机。与此相对,软实力依赖于诸如价值和制度这类文化因素。&奈指出,软实力是一种行使权力的“间接方式”,“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与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他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并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个改变,这样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奈对软实力的描述,是精妙而恰当的:
  首先,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
  其次,软实力是通过价值观和制度而得到呈现的。
  其三,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却是一种主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和一种崇拜的榜样力量。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强求人“你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能够如此”。
  我们这样来解读奈的“软实力”概念,是不是望文生义呢?我们先看看奈对“软实力“概念的定义:
  1990年,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奈又以软实力为主题,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1990)(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正式定义“软实力”是用以指称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等,也就是指意图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1999年,奈对“软实力”概念予以重新定义: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以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它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需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1999)
  2004年,奈对“软实力”再次予以简要定义:
  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2004)
  从整体上看,奈的这三个定义,虽各有差异,但却都从不同角度入手,首先定位了软实力的构成内容,然后指出软实力是以什么方式来发挥其功能作用;最后指出软实力在功能作用的发挥上,与硬实力相比较而所展示出来的独特优势。
  从软实力的构成角度看,在1990年的定义中,“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有五,即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在1999年的定义中,“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为二:即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吸引力;但在2004年的定义中,“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则为三,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而在另外的场合,奈认为软实力就是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
从奈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定义,表明了软实力探索正处于初创阶段。但必须看到,在奈的不同定义中,“文化”却是其不同定义中的共有要素。并且,奈对“软实力”概念的不同定义,仅仅是描述性,并没有严谨推论的逻辑定义。所以,这些不同描述性定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构成内容之间,并不相矛盾:就实际言,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都属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范畴:意识形态由制度来定格;并且,意识形态,在国内,通过法和政策来实施;对外,却通过外交而传播。所以,奈把软实力定义为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意识形态并不构成与文化相并列的因素,因为意识形态不过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构成内容而已。从根本讲,软实力,就是文化软实力。然而,在奈所创立的软实力理论中,以及人们对软实力理论的广泛传播中,软实力的构成,无论是采取四分法,还是采取三分法或二分法,都与“文化”这个概念有区别:在奈对软实力的定义和理解中,“软实力”概念始终大于“文化”概念:“文化”只是软实力的具体构成因素。怎样理解这种不统一呢?其实,“文化软实力”概念存在着广狭含义的区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基本要素。
根据软实力理论及其传播的约定俗成性,我们只能在狭义层面使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而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根据其上下文语境,也是狭义的。所以,“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
  2、“文化软实力”概念释义
  客观地看,在约瑟夫·奈所构建构建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理论中,“文化软实力”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概念定位,它只是软实力的一个构成要素,一般都用“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普世性文化”、“文化感召力”等术语来描述。并且,时至现在,也没有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或著作,因而,“文化软实力”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应该说,“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从“文化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竞争力”这些描述性语词中化来的。但“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概念而被正式提出来,却是十七大报告。自此以来,“文化软实力”概念就铺天盖地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讲话、报告、文章之中,但直到现在,这个叫响全球的概念,仅仅是一个满天飞的口号,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内涵、外延或构成、功能定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一概念予以明晰的内涵清理与定位。
  要理解和定位“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实力”。通俗地讲,实力就是实际的力量,实际的什么力量?实际的生存创生力量。简言之,实力就是生存创生力。
  认真说来,任何性质或形态的实力,都须通过建立一种关系框架才可得到彰显,这种关系框架是由己与他构成。实力就是在己与他所构成的关系框架中,展现自己对他者或他者对自己的实际作用力。实力作为这样一种在他者面前展示自己的存在——并从而既改变他者的存在状况、更改变自己的存在状况——的力量,从自己出发看,它就是创生力:作为自己,因为拥有这种实力而改变了自己的存在状况;从他者角度看,它就是征服力;作为他者,因为这种实力而使自己的存在状况获得了改变。由于改变他者的力量源于改变自己的这种力量,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实力被统称为创生力,全称为(人、民族、国家以及其它组织形态的)生存创生力。所谓“创生力”,就是创造生存的力量。创造生存的力量之于创造主体,需要积蓄、积聚、自固、自强。所以,创生力首先是指凝摄自固力。
  创生力的主体,都存在于群中,比如,任何人都必然存在于家庭、单位、社区之中,一个民族往往存在于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一个国家始终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如此等等。因而,创造生存的力量,必然要在群中展开,并指向与他者的较量而获得彰显自我存在的胜利,所以,创生力的又一基本含义是生存竞争力。
  对于任何个人、团体、民族、国家来讲,生存竞争的胜利,实质上是指把自己的力量释放出来而征服了他者,使他者降服,从而使他者产生了存在或者生存方面的改变。以此来看,创生力又包含了征服力,这种征服力从性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看,可以是消极性的屈从、屈服,也可能是积极性的吸引、感召、鼓动、崇尚等等。
  当我们初步理解了“实力”及其内涵,再来看“软实力”概念。在“软实力”概念中,重在这个“软”字。“软”是相对“硬”而论的:硬,代表刚性,强暴、强制、强力,也代表易脆、易折、短暂;与此相反,软,则代表柔性,魅力、吸纳、亲和,也代表绵柔、包容、持久、恒常。“实力”作为创造生存的力量,既可能是刚性的,也可能是柔性的,前者即硬实力,后者即软实力。硬实力即是刚性创生力,它展开以技术为武装的“竞”与“斗”,比如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属于硬实力,它们都以技术为武装。软实力乃柔性创生力,它却不需要专门的技术武装,而是以自身为表征形态,比如意识形态、思想、方法或政治价值观等。
  以此来看,“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指文化本身所张扬出来的那种创生力量。简要地讲,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创生力。——这一命题蕴含了如下几层含义:
  第一,文化意味着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成为一种柔性的力量,也可构成一种刚性的力量。比如语言,本来是一种柔性力量,但它一旦被政治技术所武装时,就可能构成一种无坚不摧的语言暴力。
  第二,文化一旦成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就可用来创生,它展开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向内,它自我凝摄自固其外来文化信息、智慧与方法;二是向外,它敞开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
  第三,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具备软实力,只有当那种拥有实际创生力(凝摄自固力和对外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力)的文化,才可生成张扬出软实力。比如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的绵羊文化,殖民主义的奴役文化,都不具有创生力,所以这些文化不具有软实力品质。
  第四,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既是文化生成发展的起点和动力,也是文化展开自身的目标与归宿。考察文化软实力,则必须不能忽视“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人性问题;二是身心问题;三是道德问题。所以,以人为主题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实际上应该表述为“人性重塑”、“身心开发”、“道德人生”——这样三个维度的内容。人性重塑、身心开发、道德人生,此三维建设所展开的整体形式,就是文化创生力。文化创生力,相对自己来讲,就是向内的凝摄自固力和向外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力;但相对本土文化论,文化创生力则表述为文化传创力,即承传本土文化的力量和创造本土新文化的力量;相对他种文化或者世界文化来讲,文化创生力则是指文化感召力,即对他种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亲和力、诱惑魅力和渗透力。
  综上所述,简要地讲,文化软实力即是文化创生力;完整地表述,文化软实力即是文化的凝摄自固力、竞争力、传创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达,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者,都产生实实在在的改变性影响,所以,文化软实力是人在创造生存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实在影响力。
  如上图所示,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创生力,它涉及到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向内的方向,是潜沉,是内聚,是积累,它需要一种凝摄自固力量。文化的凝摄自固力,是文化创生力的根,根深才树壮。直接地看,文化凝摄自固力是扎根于民族和人类文化无意识的土壤之中的,但究其本源,文化的凝摄自固力是扎根于自然宇宙观和生命世界之中的。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那野性狂暴的创造力与理性约束的秩序力之间所生成的对立统一张力,构成了文化凝摄自固力量的终极源泉。
  以静态眼光看,文化的凝摄自固力,不过是文化创生力构成之一要素。但如果以动态的历史态度来审视,文化的凝摄自固力恰恰是文化创生力的生成基石。没有文化的凝摄自固力,根本不可能生长出文化创生力来;并且,文化的凝摄自固力贫弱,其文化创生力则不强;只有当文化的凝摄自固力充满不竭张力时,文化创生力才充满勃勃生气。
  文化创生力向外展开,实际上涉及到三个方向,由此生成三个扇面:如图所示,处于中心轴的一面,文化创生力向外展开的直接内容,就是文化竞争力、文化协调力、文化融合力和文化扩张力,此四大力量的有机整合,直指对象(包括文化创生者自己和他者)而产生最实在的影响力。
  文化创生力要生成文化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力并获得影响(或说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实际力量,则必须吸纳建构,因而,文化创生力不得不向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两个扇面展开,而生成传创力和感召力。只有当文化的传创力和文化的感召力与文化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力形成合力,达成整合时,影响(或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力量才会生成,影响(或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功效才会产生。
  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
  初步明晰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之后,接下来需要了解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了解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则必须先了解“文化”概念及其所展示出来的认知视野。
  1、文化的要素构成
  最早对“文化”予以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指出:“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讲,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存在着两个认知的局限:
一是把文化等于文明,有违于“文化”的原初语义:“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为culture,德文为kulture,意为对土地的耕作,即耕耘和培育的意思,后引伸为对人的培养、教化、发展等,具有修养、文雅、智力发展和文明等含义。由此不难看出,“文化”一词首先是指人力作用于自然界,对自然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用于自己的行动及其成果;其次是指通过这种作用于自然界的行动,同时对自身进行了训练,并从而改变了人本身。所以,文化既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积极成果,也是作用于自己(人本身就是自然的构成因素,是自然的具体形态)的积极成果,仅前者言,文化乃种族的生存式样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是它的隐性内容:它的显性内容恰恰是指人类以其特定的生存式样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仅后者论,这种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存式样和独特生活方式,却体现出的人谋求发展的进步状态。简言之,文明是文化的进步状态,体现出落后状态的文化则不是文明,比如法二战期间的德国西斯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都创造了一种文化,但却在毁灭文明。
我们在前面讲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创生力,但并不是凡文化就具有创生力,只有那些具有多元开放的内外张力(即凝摄自固力、竞争力、传创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才具有创生力。什么样的文化才具有这种性质的内外张力呢?那就是:只有具有内外开放的文明张力的文化,才有创生张力。所以严格说来,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所蕴含的文明张力,或者说文明创生力。二是泰勒仅以经验来感觉性地描述文化,把文化看成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能力、习惯等等各不相干的因素组成的一个非生命的“复合体”。但事实上,文化是有机的,并且是可以发挥出生命功能的一个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展开为内外拱卫、互为制约、相互消长的生态运动场进程:  
2、文化软实力要素构成
  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种内蕴文明张力的健康活泼的文化状态,所以,文化软实力具有一种完整的文化所必须构成的全部要素。
首先,处于文化软实力构成结构最表层的,是人类以其自身之力(体力、智力、心力)而创造的劳动成果所彰显出来的文明创生张力,它具体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产品的创生张力;二是精神产品的创生张力。
  物化成果的文明创生张力,是指它本身所彰显出来的文明价值取向和创生自我的力量,而这种文明价值取向和创生自我的力量,最终实现了人、民族、国家的创生。
  物质产品的创生张力,主要体现在它的吸引力、认同感、喜爱程度和空间拓展强度上;而精神产品的创生张力,则主要体现在它的感召力、渗透性、启迪强度和多元传播广度上。
  在文化软实力要素构成中,物化成果能否获得其文明的创生张力,需要制度创生张力的支撑。一种制度有无创生张力,有多大强度和广度的创生张力,主要是看其社会主要制度、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安排方式是以什么精神支撑的,其所展开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任何一种制度,都以一种文化精神为内在支撑。从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构成角度看,支撑制度创生力的文化精神,主要由情感、认知、价值三个因素构成,因而,情感张力、认知张力、价值张力,此三者的整合,构成了精神敞开的创生力。
如上图所示,文化的最终土壤是生生不息、流动变化的文化无意识,这是文化创生之源。文化无意识作为一种根底意义上的创生力量,它是以激情的方式而展开而表达自身。它展开和表达自身的载体,则是具有明确情感、认知、价值表达方向的习惯、民俗魅力和融生命本能与文化本能于一体的本能冲动。但一种文化的无意识激情,到底具有多大强度的自创生张力,根本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种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看待;二是它对人与权的基本看待。以前者论,有两种看待方式:一种看待方式认为人才是一切,因而确立“人为自然立法”(康德语)的基本姿态;一种看待方式认为自然宇宙、生命世界才是人存在之本原,因而确立“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基本姿态。这两种看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姿态,所形成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本不同,相比较而论,前一种看待所灌注给文化无意识激情的创生张力,远远没有后者强大。人类大工业范式和现代化追求,兴趣于选择前一种姿态,因而给今天的生存带来了越来越无法预料的困境与危机;当代社会存在发展方向,则召示我们应该选择后一种姿态。
在后一种基本看待中,“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利,二是权力。对人与权的看待,实质上是对权利与权力的看待,即权利和权力来源于哪里?它们最终应该归属于哪里?这两个问题同样有两种回答,并由此形成两种姿态:一者认为权利和权力都来源于国家共同体人人,因而,权利和权力最终都要以公民为归依,具体表述是;公民必须平等享有权利,权利必须构成对权力的界限:权力的终止即是权利。一者认为权利和权力都来源于公民之外的力量----或者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或者历史主义的阶级、革命,因而,权利和权力最终只能归属于这种外在力量。其具体表述是:公民的权利由统治者的权力所分配,权利的限度是权力:权力可以任意终止权利。从根本上讲,后者的创生张力几乎等于零,前者的创生张力却具有无限性。
  3、文化软实力内在精神构成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它的精神。一般地讲,一种充满多元开放创生活力的文化,必有其完整的精神;任何一种充满多元开放创生活力的文化,其所蕴含的完整精神内容有七个方面:
  如图所示,在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精神构成中,探索人与自身命运之关系,则产生神话和艺术,并生成出(神话或)艺术精神;为求解人与自身命运的关系,人类不得不探求自己的来源去向问题,由此产生宗教,生成出宗教(信仰)精神;人来源于自然且本身就是构成自然的生命要素,人类一旦探求自己的来源与去向,必然要展开对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理性探求,由此产生日益繁荣的科学,生成出创造的科学精神;人类如同所有物种生命一样,永远都在为自己而活,并且永远在为自己如何更好地活下去而四处探求,由此,认知自己,成为人类精神探索与建构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激情展开,就是人文关怀,并生成出人文精神。人探求自己,认知自己,必然要把自己置于政治和伦理的双重关系之中来考察,因为,人生而是群的动物,求群、适群、合群,构成人的文化本性,并由此使人的生存获得政治和伦理两个维度的人伦关系规范,当人类对自己予以人伦关系的看待,则创造出政治和伦理,并由此分别生成出实践理性的政治精神和利爱主义的伦理精神。在人类文化的内在精神构成中,一个最重要的维度,是哲学。哲学是立足于时代的困境而予以整体的追问,所以,哲学涵盖了如上所有扇面,并生成出一种生态整体精神&,这即是哲学精神。换句讲,哲学精神统摄宗教精神、艺术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伦理精神、政治精神,并构成此六种精神消长的时代性母体。
  4、文化软实力的动力构成
  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精神构成,是文化软实力的自身动力;文化软实力要充满生生不息的张力,还需要多元开放的功能性推动力,这个推动文化软实力生生不息地敞开功能运作的动力系统,则主要由人、科学、思想、经济、政治、道德、教育等因素构成。
人本动力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类社会是由人创建的社会,人类的国家是由人创建的国家,每个人,才是社会、国家的缔造者。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才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动力,并且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突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将其置于“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作为一种时势性策略,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以此忽略人本身的根本性。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发明、创造,其主体是人,其动力也是人;对已经发明创造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其主体是人,其动力也是人。所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以人为中心,以人为起点和目的,并以人为根本动力。由此,全面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奠基任务。
  科学动力论
  科学的根本动力功能,并不在于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而在于永无止尽的科学探索行为,始终不渝地激励人类的心灵,激活人类的想象力,激发人们对自然宇宙、对生命世界、对一切未知的好奇心、敏锐感、惊诧感和求知欲,探求心;在于它始终激动人心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对已有的批判,对世界的重新设计与安排;在于它以无限的想象和假设、求证与推理、来训练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来为人类的时代性生存发展,开阔视域,提供方法。
  科学对人、对文化、对人的精神和情感、心灵和想象的这种动力功能,由古希腊文明所确立,但却被近代科学革命和大工业社会所弱化了,科学沦为了实利工具。诚然,今日之科学,不可能完全回复到过去。时代在开进,科学的人类功能也在丰富,但决不能以此而消解和遗忘它最根本、最本质的动力功能。科学的实用功能,及它对技术、对市场、对经济、对军备的服务功能,均属于硬实力范畴,在当代社会,它必不可少,但它必须有限度。与此同时,却需要充分地、全面地恢复和发挥科学服务人、人性、思维、情感、心灵和文明的动力功能。
思想动力论
  科学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哲学的见解。科学对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功能的充分而全面的发挥,有待于一种当代哲学的引导。这不是一个抽象的假设,而是一个人类存在发展的常识:古代的中国,有异常先进的技术发明,但却最终没有获得科学的理性总结与提升,没有产生出科学,探讨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却缺少纯正意义上的哲学,中国古代有哲学,但大都是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没有关于世界本原、宇宙生成、世界本质的自然哲学,也没有纯正的关于人和自然存在的一般哲学,先秦是如此,被称为哲学异常发达的宋明时期更是如此。近代以来到现在,中国的科学(注意,这里所讲的科学,是理论科学,是基础科学,它与技术相区别)虽然有起步,但仍然处于弱小、落后状态,如同已本是成年人但却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中国科学的这种现状,同样与另一个事实相关联,即自近代以来到现在,中国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却没真正意义的本土哲学的时代性产生。与此相反,欧美国家的经济繁荣,其直接的动力是技术,技术的动力是科学的繁荣;但其繁荣的科学背后,恰恰是哲学的常新。试想,自19世纪末始,如果没有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哲学家创造出美国的本土哲学来,会有20世纪美国思想的繁荣?如果没有其思想的繁荣,会有20世纪美国的不断强大?
  哲学创造思想,思想引导行动,行动产生力量,力量创造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与文明。所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思想的动力,离不开本土哲学的当代创构。
  政治动力论
  文化在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下,才最具有柔性创生力和竞争力?如果要做坦诚而严肃的回答,那只能是:只有当社会处于最自由的状况下,文化才可能内生出最强劲的柔性创生力和竞争力。
  人们自由的时候是当他们生活在有生命力的祖国之时,而不是他们四处漂泊之时。人在服从于某种出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时才是自由的。服从要出于内心。人从属于一个充满生机的、有机的、有信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为某种未完成或未实现的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他才是自由的。……那些最不自由的人奔向西部去呼唤自由了。人只有在对自由毫无感知的情况下才是自由的。对于自由的呼唤其实是镣铐在锒铛作响,历来如此。
  劳伦斯的这段话明示我们,自由有两个条件要求,一是必须发自于人的内心需求;二是人所处的国家共同体必须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信仰的共同体,简单地讲,个人的自由必须是以社会的自由、共同体的自由为绝对前提,必须是以国家充满生命活力为根本动力。
  人所生存的国家要达到如此勃勃生机和创造活力状态,则需要政治的动力。
  政治要成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普遍社会动力,则需要政治追求时代性创新,需要政治内驻新陈代谢的自创力。在当代存在发展境遇下,政治更需要具备全球生态视域,具备当代人类的政治精神。为此,必须建立起权利保障和权力监约的宪政民主制度,以宪政立法为最高准则、最高权威,在社会行动的各个领域全面落实宪治和法治精神;必须以全面服务人、培养人、提高人、成就人为政府的最高使命和基本的社会职责。
  经济动力论
  经济属于硬实力的范畴,经济构成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动力力量,正说明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通过经济而获得了协调、互补、共生:国家硬实力的发展,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奠基与激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经济硬实力的支撑与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是互为动力的,也是互为条件的。经济对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力作用,主要体现为对各个领域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必要而必须的经济支撑和物质条件。
  道德动力论
  文化软实力的主体是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发展人。发展人的前提,只能是解放人:只有当人从本能、欲望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对物质财富、权力、感官享乐的盲目狂妄和片面追求中解放出来,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而能够促使人从这两个方面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政治的,更具体地讲是法律的,另一种力量是道德的。前一种力量之于人,是外部要求或强制、强迫的;道德的力量施于人的不自觉阶段,是他律的,也具有强迫性,但道德指向人的,并不只是对行动的限制和规范,而是对人内心的引导与激励,从而唤醒人的天赋良心,使之获得良知,形成良能,从而使道德本身变成内在需求,实现道德自律。道德对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功能,就是这样通过对人的引导而实现的。
  道德对人的引导,通过对人进行公共生活的引导而实现。公共生活由两个领域组成,一是经济领域,即劳动、分配与消费领域,二是政治领域,即是权利与权力领域。道德对人的引导,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理想、价值导向系统、行动原则和规范体系,为经济和政治提供价值支撑和行动规范,并通过市场规训和权利与权力的相互限度规范,来引导人适度释放欲望,谋求道德应德。简言之,道德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使人成为有责任、有爱心、有慈善情怀的人。所以,当国家共同体人人都成为道德主体时,都能够自觉地去道德生活时,文化就获得了最强劲的创生力和竞争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教育动力论
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只用了短短20来年时间,就把自己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用武士道精神来办教育,来激活教育的原动力功能。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对美国人来讲,其全部的梦想与光荣,就是民主、自由和平等。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竞争导致了垄断,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之梦在这个时代遭到了破灭:现实对理想的破灭,使美国社会处于恐惧与惊慌的笼罩之中,美国人把那个生活时代称之为“厄运的时代”。然而,美国社会却从厄运中挣扎出来且走向更新的繁荣与昌盛。是什么力量使这个自由垄断的资本社会获得新生的呢?约翰·H·沃克尔编的《美国教育:基础和政策》这样写道:“如果说民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的梦想,那么教育就是实现梦想的最忠实的使者。”“教育可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大势力。&#年美国经济委员会关于《美国的贫困问题》报告中,把教育定位是改造和重建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另外一份年鉴中也这样写道:“美国人对教育寄托着一个宏大而美丽的梦。他们完全而坚定地认为:教育会创造奇迹,教育将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他们想要什么,教育就会像圣诞老人那样给予什么。”&在美国,教育成为社会的原动力量:当美国民主陷入危机的时候,当美国经济濒于衰退的时候,当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梦想沦于破灭的时候,美国人和美国政府自然要求助于教育:教育使美国人重振了希望,教育确实使美国社会重新培养和塑造新一代美国人,重建新的理想的美国。
  美国和日本对教育原动力功能全面发挥所产生的富国强国历史表明:要全面而充分地发挥教育对社会进步、对国家发展和对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原动力功能,则需要发展教育,革新教育,使教育真正释放全面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的培育功能。
  5、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构成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构成和精神内容,以及它敞开自身的社会推动力,都得通过其本身的功能敞开才能得到彰显和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敞开,有其自身的物化载体,这个承载文化软实力之功能敞开的物化载体,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构成内容。
  概言之,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构成,主要呈现为八个扇面,即科学、经济、政治、公民、艺术、宗教、伦理、教育。由此,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敞开,也有相对应的八个方面,即科学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公民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构成是其功能敞开的物质条件,但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敞开,才使其功能构成获得实质性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只有当文化软实力自动敞开其功能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才成为可能,才变成现实。
  在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敞开中,科学文化获得了直接的动力功能,因为文化软实力就是国家存在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居于这一生产力结构中的科学文化,是其主要的生产动力,因而,全面发展科学,推动技术全速进步,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常识角度讲,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表现为它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样,在文化软实力功能结构敞开中,科学文化的动力功能,亦表现为对经济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客观地看,经济可能对政治产生制动作用,但在实践领域,政治对经济却具有更直接、更强力的直接制动作用,正是因为此,经济文化的功能发挥,则要受制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政治文化的实际状况,决定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
  政治文化内生其文明张力,要产生真正的创生力量,则需要公民的真正诞生,需要公民社会的全面形成:择主要者言,公民文化是衡量政治文化是否具有文明张力、是否具有创生力的试金石。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神话和艺术,离不开以张扬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精神为根本使命的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公民文化健康发展和繁荣的想象翅膀和心灵甘泉。
  公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伦理文化;公民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利爱主义的伦理精神。因而,伦理文化构成了公民文化的现实生存的精神基石。它不仅为公民文化,也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知识学视野、生存论目的、价值目标和导向系统,更为它们的功能敞开提供理性实践的道德原则体系和行动规范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伦理文化才构成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蓝图。
  公民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另一块心灵基石,则是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关注现实,把人引向善境的道德的生活;宗教文化关注理想,把人引向至善至全的美德境界,并为伦理文化、公民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文化、经济文化、艺术文化提供最终精神蓝图。
  伦理文化和宗教文化要全面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创生功能,离不开教育;并且,教育还要担当起启动、激活、推动公民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文化、经济文化、艺术文化全面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创生功能的动力功能,更要全面担负起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所以,从根本讲,科学是国家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却是国家存在发展的原动力。教育的原动力功能,亦使教育文化在整个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功能发挥中,成为原动力。(唐代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元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