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人统计过,各国共牛人自制蜘蛛丝发射器了多少颗卫星吗

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这个题目相当有意思啊!我拣一个熟悉的:美国棕色化从维基这张统计图可以看出,美国在棕色化。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拉美裔总人口增长了43%,马里兰、密西西比、南北卡等州的增长率甚至超过100%。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还是不算非法移民的。再过几年,美国从人口总量来说,拉美裔将超过WASP(安格鲁-撒克逊人)。现在在南部、中南部数州西语已经和英语一道并列为官方语言。在南方常常可以看到有车主在保险杆上挂着这么一个横幅:「最后一个离开此州的白人请降下星条旗。」美国一旦棕色化,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首先,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棕色化选民占据主导时,美国政治必然会转向,亨廷顿所提倡的「内部保持文化,外部划清界限」会被打倒么?此外,随着美国白人意识被唤醒,反映到政治中,政党斗争和对立将更加尖锐和极端。但是由于政治正确风气占据社会道德高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少有人提。美国保守派大师亨廷顿始终放心不下这一点,在最后一本著作里引爆了这个炸弹:「我们是谁?」要想知道我们是谁,必须先知道他们(异类、敌人)是谁?亨廷顿的潜台词就是,大量非法迁入美国且从未接受过美国WASP文化价值观的拉美裔绝对非我族类。亨廷顿谴责精英知识分子背叛美国,他认为,如果迁入民根本不接受美国的价值观,那美国将不复为一个「伟大的熔炉」,而是一盘散沙般的色拉盘。十年后生长出来的极端保守势力茶党即为「对亨廷顿遗嘱召唤的反应」。美国棕色化这一议题上有一个更大的趋势:全球移民潮。如今,由于交通和信息日益便利,移民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只要稍发达一点的国家,就会面临这个问题。美国的熔炉政策算是比较成功的。反观欧洲一些国家,外来移民几乎成为本国社会的「痼疾」,形成的贫民窟,既无法驱逐,也难以改造(《暴力街区13》即是一例,里面法国白人纳税人根本不想花钱去改善贫民窟,最后就决定炸掉。这当然是电影夸张,但任其自生自灭并不鲜见。)对我们来说,我们也要接受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中华民族了。现在广州的黑人、杭州的阿拉伯人已经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了,如果他们加入中国籍,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接受吗?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迟早会搅动全国性的争议,而漩涡会越来越大,把全球化、民族国家、多元文化、自由贸易全部卷进来。
房地产开发导致基层自治/分权压力增加。这一点大家都看得见,但一般不会认为是动摇社会基层结构的大事。过去十余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波房地产高潮,我也卷在其中吃了几碗饭。关于这事儿的经济后果,以及地方债、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的宏观政治后果我就不说了。我只谈谈直观感受到的微观社会结构变化。数据大多是个人估算,不过估算误差真的完全不影响结论的基本面。这一波工业-房地产高潮之前,中国差不多是一亿人住比较完整的楼房住宅小区(家属院),三五亿人住老城区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平房或者低层建筑,剩下七八亿人住在农村。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居住需求以保证能睡觉能做饭为主,对隐私、居住环境的需求较低。而即便是那些比较完整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也限于简单的水电维修和绿化,一般由牵头建设的部门如企业后勤处管一管就完事。大多数居民要么依照传统社区的规则和邻居打交道,要么把一切交给“单位”。这一轮房地产高潮过后,近一半的中国人离开了传统社区,或是住进了批量建设的商品楼,或是勉力在大城市外围打工,攒钱在家乡的县城买一套楼房。另外一半中国人,除了老人之外,也基本认定住进商品楼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即便来自再偏远农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在一套没有下水道和卫生间的房子里举行婚礼。不过,住进商品楼意味着你和邻居密集地挤在一起,生活习惯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厨房漏水、酒后唱歌、阳台养鸡、向楼下弹烟灰……都可能引发邻里冲突。传统社区解体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社区领袖都管不了这些事情,大家需要新的秩序。这个秩序在最核心的层面是法院和公安局,但一般来说日常管理靠物业来实现。物业公司这东西,你说他卑微也卑微,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得对业主毕恭毕敬。但从性质说起,这东西非常强大:物业公司有税收权——物业费,而且还经常调整税率物业公司有警察权——保安。可以阻止业主违规使用公共空间,禁止不交钱的业主使用物业,当然严重问题还是要找警察物业公司管理“市政”事务——大型住宅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治安都不逊于过去的县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复杂管理。物业公司要对外交涉——大型住宅区必然和外部的政府、市政、铁路有各种关联,从长期来看免不了要有利益互动。只要矛盾不激化到无法调和,这些日常的配合和博弈只能由物业公司来处理。换句话说,物业公司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相当多的社会职能,在很多方面超出过去的基层政府。随着住宅功能的增加,物业公司的工作复杂性和权力还将进一步增加。那么,物业公司对谁负责呢?理论上说当然是业主。业主应该推举自己的代表,负责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监督物业公司的日常工作。进一步说,业主委员会才是真正的“物业”,只是业主委员会把具体工作承包给具体的物业公司而已。完全可能业主委员会不雇佣传统意义上的物业公司,而是直接雇佣保安负责治安,雇佣绿化公司来种树,雇佣清洁公司来打扫卫生……和包给统一物业公司的区别无非是批发和零售的不同。所以,严格来说,前面说物业公司的所有权利,实际上都是业主代表委员会的权利。他们通过选举制度得到了业主的授权,所以可以全权使用物业费并具体落实上述功能。业主委员会有民主授权,有独立财政,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你觉得这算什么?这已经是一个基层政府,而且由于民主授权的存在,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没有上级可以撤换它。即这是一个分权制的基层政府。不要小看这个“政府”。随着房产公司逐渐整合为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楼盘规模越来越大。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大型住宅区恐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这至少相当于乡镇-街道级别的基层政府。谁也不能轻视他。而且理论上说,多个业主委员会是可以通过集体投票来合并的,按照协议共享基础设施,共同使用物业费(税收)。这相当于业主委员会可以产生自己的上级政府,比如天通苑业主联盟,或者上海松江区东区联盟等等。类似的联盟如果直接和市政机构谈判,讨论市政服务问题,那已经毫无疑问地是参与中层政治决策了。当然,我说的都是理论可能。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楼盘没有产生业主委员会,很多业主委员会运行的一团糟,内斗和腐败案连续不断。那些完全没有业主委员会,由开发商或政府制定的物业公司维持运行的住宅小区,未必就比有业主委员会的服务质量差。更不要指望业主委员会成立高效的脱产管理机关,乃至和其他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了。但这不是才开始吗?新的一轮居住区变革,中国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活空间,和完全陌生的邻居打交道,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存在理由都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能搞好才怪。但无论如何,既然居住区已经形成,业主委员会已经开始管理,在法理上谁也无法阻止这个进程向前推进,无法阻止业主委员会在内斗中成熟。不意外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层看到类似欧美的多党(派)政治。以上是我最近几年的观察所得,我不是赞美这种基层民主政治,并非说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业主委员会政治的推行和普及无法阻挡。任何用明规则阻止它落实的政策都会激发难以想象的不满——你凭什么管别人的财产?卖地的钱还不够吗?以至于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预的政治代价。当然,用经济手段和潜规则来延缓这个趋势的落实或许是可能的。比如说政府通过补贴物业费来提高无业主委员会小区的服务质量,的确可以减少居民对“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说政府通过鼓励业委会内斗,也可以让居民暂时对业委会失望。物业公司的普遍黑社会化,背后多半也有某些机关的默许。但无论如何,大包大揽意味着承担一切怨气,付出巨额补贴而没有好处。通过补贴获取的声望不会积累成政府的正面资产,只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而包揽基层管理,除了财政支持不住之外,还会因为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现公平问题。从长久来看,业主委员会出面负责居民区日常事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阻碍这个趋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于大趋势,我们该怎么看?喜欢民主制的不要着急欢呼。因为这未必是你们需要的那种民主。业主委员会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根据物业比例和物业费比例来决定的。房子大的、物业费高的,投票权就要大。有多少套房子就有多少投票权。这里有各地业主委员会组织方案的对比: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台的《加强业主委员会管理若干规定》中关于业主的表决权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居住房屋按套计算,每套一票;非居住物业按建筑面积计算,100平方米以上的每100平方米一票,100平方米以下的,每证一票。”《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第ll条“召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应当有过半数的业主或者业主代表出席。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应当有全部投票权数过半数票数同意才能通过。决定通过后应当予以公布。业主投票权数按照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计算,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对业主投票权数可以约定附加条件。”台湾地区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规定,涉及区分所有权人投票表决时,规定须经出席会议业主一定比例以上人数及其出席会议业主的区分所有权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并不具体计算每个业主的表决权的数量,而是采用与会业主业权份额比例及其人数比例总体核算。这种规定仍然使以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表决权的大小。这很好理解。既然是业主委员会,那就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当然要按股份也就是出钱比例来说话,否则就没人愿意多交钱了,没钱了你们还玩什么政治?所以,你在小区里有100套房子,都交物业费,就应该比拥有1套的业主多99票。如果你有51%的房产,那这个小区就是你说了算,别人最多有监督权,绝无可能有决策权。有一万个人租住在这个小区,他们也没有任何投票权,因为业委会只对交物业费的业主开放。如果业主们决定本小区的自行车必须靠左行走(当然不太可能),他们也得遵守。和一人一票的选举相比,这样的选举更符合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原则,也更难得到普通人的赞美。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怎样呢?等到大型业委会有了常设机构之后,他们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又会如何呢?党委能否有引导能力和否决权?这些问题我暂时还不好说,但我可以举别的例子。前几天国家宣布了这么一个制度:。注意按照党章和惯例,书记是要本级党代会通过的,第一书记则由上级下派,人事关系不受地方约束。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有朋友问,为什么要派这个第一书记?我也没当过基层干部,不敢乱说。但有一些基层的朋友给我说了一些段子,可以参照一下。“基层现在不好管了,乡长比村长还多。修了村村通公路,搞了行政村合并,一个乡只剩四五个行政村了”“那也不能乡长比村长多啊?”“乡里一个书记,一个乡长,一个资深人大主任,一个县里某个局过来准备接班锻炼的科级副乡长,再加上乡政府里面享受科级待遇的老资格干部,开个乡常委会就得六七个人”“这有什么后果?”“村长坐一块就能把事定了。比你团结,比你有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乡长可以撤,村长是选出来的不能免职。乡里不顺着他们,就集体反应你不尊重民意。县里烦了,掂量着调整一个科级干部比换几个村长容易的多,你说领导会怎么选……”我理解,下派第一书记,脱离农村基层党员的选举权来指定党委(支部)负责人。或许就是应对这种基层失控现象的一种努力。当然农村的问题还相对简单,因为人口流失,年轻人都去城市居住。长期来看,农村分散居民点又浪费土地又不创造价值,是要被消灭的东西。但城市的业主委员会自治却必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无法回避。政府暂时还可以用潜规则抵挡一两届,但长期来看,城市社区新秩序是一个必须应对的严肃问题。第一书记在衰败的农村有没有作用,我不好说。但如果只用类似的方案来应对城市社区自治问题,我估计是不够用的。这个悄悄推进的趋势到底会怎样,咱们拭目以待。过年回家偶拍。如此激烈拼杀中出来的村长(主任),撤掉可不容易。此外多说几句,,地方分权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担心地方分权对大工程建设的阻力。我不否认分级分权制会导致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就中国现实来说,单一制集权政府面对千家万户搞拆迁、搞说服,对每个钉子户都单独谈判,给出区别的价格,已经制造了巨大的成本。与之相比,成熟的分权基层政权或许有交易成本更低的选择。比如说,前一阵子杭州的垃圾处理厂事件,因为地方抗议,拖延了。但与其同时杭州已经没什么地方填埋垃圾,必须搞这么一个垃圾处理厂。怎么办?如果是搞拆迁建设的话,永远有人觉得补偿不够,永远有人觉得建在我家附近压低我家的房价,反正市场经济,别人开价低不能说明我漫天要价么。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或许可以在多个分权社区内采取“拍卖”制度。即在垃圾处理厂项目上捆绑好处,比如说财政补贴,比如说援建幼儿园和公园,比如说降低电价。这些好处是逐步加上去的,由所有相关社区(从垃圾场中受益的社区)的代表得到社区授权后来“竞买”。如果没人买,就逐步增加补贴或补偿项目,直到有某个社区表示接受。然后由基层社区自己去腾出土地,安排项目。所有达成的额外补偿,由其他社区按比例负担。当然还有另一种竞买方式,就是在垃圾场项目上捆绑足够多的华丽补偿,然后逐步减少补偿,直到只剩一个社区接盘。这样,等于基层社区替国家承担了谈判成本和一部分组织工作,国家可以不必大包大揽地一管到底,可以和基层的权力机构分担责任。哪怕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国家出来接盘收拾局面,至少也由国家一方获得了政治资本。不至于像现在辛辛苦苦做事还要付出政治声誉的代价。分权制度并不必然意味着分裂和低效率,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提高国家的政治声望。当然,以上只是针对垃圾场这种“点”项目的一种考虑。对于铁路这种“线”项目,对于连片工业区这种“面”上的项目,对于大型矿场这种可能影响整个流域的项目,技术对选址组合的限制极大,未必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案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前面的讨论,权当一种设想吧。但无论如何,业主委员会的选举通知就要在你家楼下贴出来了。参考阅读1:关于国家层面对可控性选举的设计问题:参考阅读2:关于制度变革的问题:参考阅读3:什么改变了中国
我们站在大时代的前面,迷雾重重,你目之所及,能看见的历史纵深有多远?500年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他以为自己只是去到了东印度,而同时代的人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他们的街谈巷议中,法国查理八世率兵三万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的战争,西班牙发布通牒要求所有犹太人离开西班牙,甚至英格兰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世瞩目的玫瑰婚礼,都要重要的多。事实上,这500年来,在我们的媒体新闻中,最常见的,最轰动的,永远是政客的上位和倒台,明星的艳照门和绿帽子,还有地震洪水大海啸、杀人越狱和股票……而这500年来最重要的变革,以下这些事件,不知道有几个会在当时能够上得了报纸头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资金赞助下到达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但是他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最终身陷囹圄,在凄凉孤独中死去。——世界近代史从这里拉开帷幕。1497年,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上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落成。——这个时候的达芬奇也就在小圈子里有点名气,但在后世的史书中,这已经成为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事件。1602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上市发行。——这是近代金融史开天辟地的事件,也是17世纪荷兰海上帝国崛起的支柱。但在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上,甚至都没有提及。1687年,牛顿的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近代科学革命开启。1774年,苏格兰格拉斯哥仪表修理店的瓦特将改进的蒸汽机投入生产。——这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开端,重要性不用多说,但是当时除了一些工厂老板,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对这种事情有兴趣关注。还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电的研究、爱恩斯坦的科学理论、黑格尔的哲学思考、爱迪生对电影、电灯、留声机的发明、IBM对电脑的开发,这些经济上、科技上和文化上的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往往在无声中超越了时代。与他们相比,纷纷扰扰的时政新闻,能够比肩的大致不过是英法德美日苏几个强国的轮番崛起与更替,以及两次份量极重的世界大战而已。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谈政治和花边新闻,重点探讨一下那些我们未曾给予过足够重视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创新。【经济革命】近百年来经济史上最受瞩目的事件就是亚洲版的工业革命,从日本、韩国、台湾、新马泰,到中国沿海、内陆、越南、印度的制造业迁徙浪潮,蔚为壮观。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一点:现今的世界,其实已经是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GDP(普遍在70%以上)来自服务业。所谓工业,要么可以标准化的,比如汽车、机械,交给了机器人去生产,要么无法标准化的,比如服装,交给了落后的亚洲国家去生产。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虽然空心化了,但是跨国企业的利润率却在上升,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口向创新价值端集中。尤其是苹果、微软、谷歌、思科、高通,这些科技巨头一家接着一家,从车库创业到纳斯达克敲钟,创造了新的需求,创造了新的行业,为整个社会的高收入和社会福利提供着支撑。经济的成长,有赖于大量这些创新小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去创新的技术,企业是否能够方便的获得资金支持是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几百年来,金融行业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创新变革。第一个阶段,是银行的出现。但是银行贷款,往往需要资产抵押,需要信用保证,这使得银行成为了大企业的提款机。证券交易所的出现,是第二个里程碑。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向公众募集海量资金,这为中型企业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库。此后的债券、基金、衍生品交易,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让资本的流动性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第三个阶段,是风险投资的出现。这使得更小的、具有潜力的创业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就可以获得资金的关注。这是一个何等低成本的创业时代,而在诞生风险投资商业模式的硅谷,慢慢的也就成为了现代创新科技产业的沃土。但风险投资其实仍然是有进入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投资人往往集中于几个主要的创新前沿城市,依靠人脉机会去接触创业者,看中的创业者大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尤其是在主流大企业里辞职出来的。比如你是BAT巨头的中高层主管,即使你没有什么好想法,也会有一帮所谓的VC追着你的屁股跑。优酷的古永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曾经在搜狐做过总裁,又在贝恩咨询公司混过,既有人脉,又熟悉风投的喜好,于是在当时千军万马涌向视频行业的几百个风投项目里,就他做到了最大。如果你没有这些经历,那么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酷六一样苦苦支撑后卖给下家了。要么你就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投入市场后一炮而红的产品,也会有一帮VC嗅着钱味闻风而来。像雅虎、谷歌这种纯粹的代码产品,投入成本少的可怜,放到网上,只要口碑好,很快就可以传播开来,只要有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种子用户,自然不愁风险投资商的关注。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现代IT科技创新大多集中在硅谷了,假设你是在非洲,即使你有惊世绝俗的创意,那些风险投资商们也是很难找到你的。没有启动资金的支持,绝大多数的产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但更多的项目其实是这样的:创业者没有知名度,产品在大规模上市以前没法验证,投资成本大时间长收益没有办法预测。这些项目我们可以称之为“三无项目”。对不起,对于风险投资商而言,虽然冠以“风险”二字,但其实一切都是可控的,所有这些风险在经验法则的规避下,让他们更加愿意追逐着热门的行业和创业明星。而在真正的风险领域,投资商的面孔其实无比的冷漠。比如传统行业的发明创新,比如文化艺术类的个性化产品,比如需求不明的异想天开……在过去,这是无解的,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众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可能。众筹借助了互联网的信息沟通技术,让毫无人脉关系的、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完全不同社会阶层的、低门槛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让那些风险巨大的、缺乏知名度的、冷门的产品得以诞生,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举一些例子,比如Pebble, Oculus Rift和Boosted这些硅谷的智能电子产品,都是在众筹平台上一炮而红的。时下国内最热门的本土动画《大圣归来》,也有众筹的一份功劳。大圣口碑爆棚,票房也将创下6亿元以上的记录,投资收益比极高。但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呢,在项目诞生之初——你听说是一个国产动画片,很可能快速搜索出种种失败的案例,什么魁拔,魔比斯环,那是亏得要卖肾哦,喜羊羊大狗熊都有热门电视动画打底呢,你有么?在美日动画的打压下,这个行业的成功机率在2%以下,人品爆发的机会大概跟中彩票差不多,可以说是冷门行业中的冷门领域。创作者有知名度吗?对于艺术产品而言,就算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都不是品质的保证,更何况是连动漫业内都没几个人知道的导演。特效成本惊人,一不留神就过亿了,票房必须在3亿以上才能回本。首日影院排片占比在10%以下,如果不是自来水奇迹出现,几乎就是必死无疑的。对于一个失败概率在99.9%以上的创新商业项目,别说VC们会绝对的敬而远之,即使是光线影业这样的发行巨头也在捏一把汗后半路退出了。商业终究是讲求回报的,无法苛求这些投资者们。但也因此,使得大圣归来在八年的创作期中几度难产。如果不是众筹的出现,很可能,大圣就只能在归来的路上漫漫等待,或许要被再压上500年了。众筹的妙处就在于:你的投资者是不依赖于人脉的,门槛无限降低,近乎于零。投资者的风险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于是可以甚至不考虑收益,仅仅只是个人喜欢的情况下,就直觉的出手了。对于中国的中产以上阶层来说,一万几千元的投资并不需要太艰难的做数学题,或许老子一高兴就拍板了。而具有这样投资能力的人群,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上千万的人。你只要获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认可,就已经可以筹集成一笔巨额的经费。《大圣归来》一共有89位众筹投资人,来自各行各业,多的数十万,少的一两万,凑成了780万元,还有电影上映后贡献的200多场包场票房。这笔资金,对于电影的成功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并且按照目前6亿元的票房,投资人们已经可以获得四倍以上的回报,让众多的华尔街金融大咖摔碎了一地的眼镜。这就是众筹的力量。查了一下数据,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报告,201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众筹平台53家,总数量211家,上半年完成募集资金46亿元,相比起2014年全年13亿元的募集金额,已经有了大幅的增长。不过相比起世界银行的预测,据说到2025年,那帮砖家们认为中国的众筹投资将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可以说,现在只是起点。互联网金融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创新种子有很多,P2P、余额宝、移动支付都比众筹要热门的多。但在我看来,对于经济的创新动力而言,众筹所能产生的裂变可能性要大得多。或许不久以后,你开始创业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经费筹集途径,就是众筹。【科技革命】更新内容已经发在这里【文化革命】一个不留神,发现自己又挖了一个大坑,算了,先写到这里吧,其他的以后再更……
抱歉经知友指正,CADCAM和3D打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以下是修改过的正文。——我讲一个国内普通人注意不到的。
CAD/CAM,二氧化锆全冠义齿。大多数人对义齿,也就是假牙,还停留在烤瓷牙的阶段。以前的通常做法是病人用藻酸盐材料取了模型送到义齿加工厂进行加工,一颗烤瓷牙由两个部分,合金金属内冠+烤瓷外冠组成(如图)
而其中金属种类分为镍铬(这个已经不太常用了,使用几年后金属会氧化导致发黑),钴铬,钯银,钯金,贵金等等等等。而瓷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因此一颗牙会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组合…
而其中金属种类分为镍铬(这个已经不太常用了,使用几年后金属会氧化导致发黑),钴铬,钯银,钯金,贵金等等等等。而瓷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因此一颗牙会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组合…这么一颗牙要经过无数人才能送到你手里,一般从取模到戴牙需要一个礼拜左右(视医院与加工厂的地理距离而定)。
话说回CADCAM,这个东西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义齿加工也就是这几年,但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员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工作模式是这样的,用口内扫描仪给你扫描一遍(也有用传统藻酸盐材料取的,毕竟口内扫描仪也不便宜…),然后把扫描数据发到加工厂,在电脑上直接进行形态制作和上色,然后切割,最后进行激光烧结就可以了。
这样做出来的牙有三个对比烤瓷牙非常显而易见的优点:1,硬度高。烤瓷非常容易崩瓷,而二氧化鋯的硬度是正常的人的三到四倍,但它的硬度不是永远不变的, 每年以5%递减到15年后与人的牙的正常硬度一样,也不会再减低硬度。2,密合度高。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机器的精确度高嘛,基本上医生拿到牙就可以直接粘接了。而去医院做过烤瓷的同学肯定有过躺着半小时,医生不停的戴一戴拿出来调整再放进口腔再试戴的体验…3,生物相容性高。二氧化锆非常稳定,基本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优点,你在做核磁共振或者CT什么的时候二氧化锆是不需要拆除,其余任何用合金+瓷的烤瓷牙都是要拆的。
由此,这么受追捧就很好理解了。基本上一二线城市的医院呈指数爆炸在买扫描仪和CADCAM的机器,然后把人送出去学习。希望可以自己做。3线及以下大概还处在一个推广的程度。
另外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一种二氧化锆材料叫LAVA(拉瓦),是3M公司的,3M公司并不出售这种材料,而是在中国开了8个加工厂(我所在的浙江只有一家)。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做LAVA二氧化锆,只能送到这8个加工厂做。傲娇得是,这8个加工厂只做cadcam其他什么也不做,相比那些竞争惨烈的加工厂活得简直太滋润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OrzPs.管它什么高科技的牙,都没有自己的牙好啊各位!好好保护自己的牙才是正道!
轨道革命:它已经在进行,只是大众并不了解,远没有像第一个卫星、第一个人类进入太空那么轰动,但是我觉得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轨道革命是2014年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提出的,它是指快速发展的小卫星技术和低成本运载技术降低了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的成本门槛,使得轨道空间正在由一个航天大国俱乐部发展成一个“大众参与”的舞台。我自己把轨道革命总结为:通过技术和管理变革,轨道革命正让航天变得更加便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显著的改变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在我心目中,现代人类社会的伟大技术变革有两个, 一个是IT技术,它给人类拓展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空间,就像骇客帝国中描述的那样;另一个就是航天,因为它拓展的是地球之外现实的宇宙空间。人类开始航天活动已经有60多年,从前苏联发射第一个卫星Sputnik(俄语意思就是“卫星”)开始,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Sputnik卫星Sputnik卫星(话说各国第一个卫星都很丑,其实东方红一号还真挺不错,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应该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航天技术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上面两张图片是美国的milstar战略通信卫星,可以在核战时保障战略通信,不懂技术的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卫星桑拿有多少副天线,然后再和上面的那个丑八怪对比一下!这就是人类60年航天取得的成就。有一部我在读书时代很喜欢的电影:,这个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变,还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在美国乡下,大家望着天空,担心苏联从Spudnik上扔炸弹下来。这个故事挺生动的说明了航天技术与每个人的关系。截至2014年11月,全球已成功发射7023个航天器,其中通信卫星2013颗;保持在轨的有1297个航天器,其中超过一半都属于广播和通信卫星。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卫星,真心觉得这是人类伟大的成就和骄傲。说起航天,很多人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比如很多人都问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在航天上,而不用于改善民生,,Ernst Stuhlinger 写给修女的那封信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但是,我们迟早仍然无法回避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航天技术到底如何能够感同身受的改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讲的具体点,我们普通人能不能到太空中旅游一次?我能不能马上用卫星给西北家乡的老宅子拍张照片,然后发到微信朋友圈?我觉得这些问题问的很实际,正是航天技术需要在未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刘慈欣在写在《太空将来时》序的"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有趣的“理想指数”的概念:就是人安于生活的地区的半径,与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与之比值。先看看那个农民的理想指数:首先确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径,按照他的卑微理想,应该是从所居住的村庄到自己的田地的距离,这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平均2公里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再看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按照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可以从村里的教书先生或某个外来人那里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叫地球的大圆球上,取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够经过努力到达的世界的半径。那么他的理想指数是2/20000,即0.0001。再看那个叫“人类”的人,他所安于生活的区域的半径正好是那个农民知道并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半径,即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径,目前大约是150亿光年。但到达其它太阳系外的其它恒星已经远超过他的能力,甚至现在看来有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所以我们不考虑太阳系之外的距离;太阳系的最远边界是奥尔特星云,距太阳约1 光年,按照他的飞船现在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走两万多年,也不考虑;我们只考虑太阳系的外围柯伊伯带,平均距太阳有200亿公里,这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150亿公里,肯定能够到达这个距离。那么,人类的理想指数是00000,即0.000001。现在我们看到,人类的理想指数,只及那个老实八脚农民的1%,换句话说,他那让现代人轻视和怜悯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实比全人类的理想宏伟了100倍!刘慈欣的理想指数实际上指出了航天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还远远不够,因为航天技术的成就距离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梦想差距太大了。回到主题,航天技术要能够切实的,让普通人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对自己生活的改变,而不只是从电视直播中看看卫星发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间站中长期驻留,各种各样的卫星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但是这些技术还都是太贵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够接受的水平,某一项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车、电视、手机。曾经我的家庭在上个世纪末安装电话时,初装费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在20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是现象我们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费用极低,也就是说IT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费用进入数字空间。与此对比的是,目前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需要花费2000万美元,而且只有4个人实现了这个梦想,迄今为止,人类也只有400多人进入太空,这无论如何都太贵了。不谈载人航天,我们看看几个主要的卫星应用领域:卫星通信:举例来讲: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售价大约450美元,通话费用大约每分钟10元,我估计大多数老百姓是承受不起这个价格的(话说我发现中国移动漫游到中亚某国时,每分钟要40多,当时我就哭了,NMD比海事卫星电话还贵!)。但是卫星电视广播由于覆盖区域大,非常适合对全球进行单向的广播式服务,价格也很低,所以各位家里的电视长才有那么多卫视频道。(有知友提到目前话费约7元,我没有核实,这很有可能,因为卫星电话的资费必然不断下降,这也正是我这个回答试图指出的。当然,我觉得目前每分钟7元仍然太贵了。)海事卫星手持电话海事卫星手持电话卫星遥感:很贵!别看你在手机上就可用google earth看到卫星照片,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如果你要订制一个最近的卫星影像,0.5m这样高分辨率的卫片的价格大约是每平方公里500元左右()。实际上这一价格已经大大降低,但是一是仍然太贵,二是卫星遥感是很难保证实时性。WorldView-2拍摄的青岛港WorldView-2拍摄的青岛港卫星导航: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由于全球卫星导航理论上只需要30颗卫星左右,因此整个系统的规模并不大。而且由于地面设备可以芯片化,成本可以非常低。所以,卫星导航芯片进入了几乎每个人的手机,卫星导航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为它便宜。为什么航天产品贵?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太空旅行需要克服地球引力,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自然很贵。二是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于各种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同时由于航天器几乎无法维修,要实现长寿命一是难,二是贵。上面是根本原因,说道具体的其实和手机之类的普通工业产品很类似。手机为什么便宜了,一是元器件成本不断降低,二是技术成熟,对工程师的要求低了。概括起来,工业产品的价格由原材料还有人力资源成本决定,当然在商业社会,营销费用和渠道费用也不少,但本质上还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举个例子:对于航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元器件的各种指标要求非常高(所以才有工业级、军品级、宇航级之分)。一个电阻,如果是工业级,便宜到人家都没法给你报价,因为都是几千个起呢;但是对于宇航级,那真的很贵!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一般的元器件不能达到要求,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筛选试验,挑出来好用的,这样下来,当然便宜不了。而且,航天器的数量太少,你看,全球在轨一共才1000多个卫星,这样的数量,就没办法用批量化的方法降低成本。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由于航天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对带头人的要求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每个航天大国都必须养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因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给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时候才去招聘,来不及,这个和招聘个厨子或者是IT工程师有很大不同。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办航天机构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但是情况正在起变化:首先,工业产品进步很大,实际上,目前许多工业级的元器件可靠性已经很高,只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是可以用于航天产品的,虽然达不到太长的寿面,但是算经济账,平均成本是划算的。举例来讲,现在设计一个卫星,可以不要求10年的寿命,比如只要6年,卫星成本可以下降不止一半,这样,即使到期再发射一颗也合适。但是光这一点还不够,因为还要考虑发射成本。其次就是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维珍、SpaceX。私营企业总是比官僚机构更有效率和创新性,因此,他们的出现,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可能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使得整个航天任务更加便宜。最后就是创新设计:例如,上面这个例子没有考虑发射成本,但是火箭的发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SpaceX公司的理想就是研制成功能够重复使用的火箭,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发射成本,原因在于虽然火箭燃料贵,但是一枚火箭成本中最大比例的必然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如果这些部分实现重复使用,发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了。蚱蜢火箭蚱蜢火箭轨道革命的典型例子是遥感小卫星星座。 美国Skybox公司正在发展大规模商业小卫星星座,计划建成24星星座,看看它的主要指标:1m分辨率CMOS面阵成像;支持5Hz高清视频, 星座实现8小时全球数据更新。这两个指标非常之高,要知道我们的高分2号才刚达到1m分辨率(),关键是价格会显著降低。Skybox公司已经被google收购,而Google还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180颗卫星,开拓全球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SkySat小卫星SkySat小卫星再看另一家行星实验室公司,2014年共发射3批次Flock-1星座,2批次从国际空间站释放,均为28星;1批次火箭直接发射,11星已入轨,分辨率3~5m,实现覆盖区域内近实时覆盖。而萨瑞公司更是推出彩色视频成像小卫星,价格约2000万美元,分辨率优于1m。(2000万美元啊!了解航天的人才知道这真是太便宜了)。国内百度、阿里等都对航天非常感兴趣,李彦宏在政协会议还提出了国家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市场的提案。对于卫星通信:星间激光链路已经成为现实,星地光通信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如果顺利实现,相当于将光钎搬到了空间。要知道卫星通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地面光钎通信实在是容量太大,单位通信成本非常便宜。如果空间激光通信达到预期指标,成本可控,那么卫星通信又有广域覆盖、易于实现多址、抗干扰等等优势,说不定会是又一次通信技术的革命。(话说铱星计划技术多么完美,但就是太贵。)欧洲的alphasat卫星平台,已经有激光通信链路欧洲的alphasat卫星平台,已经有激光通信链路对于载人航天:维珍公司推出的近地轨道体验,100km轨道,4min多钟,20万美元,虽然普通老百姓玩不起,但已经便宜了不少。SpaceX公司的Dragon V2载人飞船,很是吸引眼球,当然,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Dragon V2载人飞船Dragon V2载人飞船2013年全球发射卫星中50%为微小卫星,技术趋势已经非常显著。我已经真实的感受到一场新的航天技术革命已经开始,轨道革命已经不是幽灵而是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它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后记的分割线——————————————————————2015年的第一个回答,2014年因为太忙,后半年没有玩知乎,今天回归。——————————修改————感谢 @@等知友指正,第一颗卫星应为Sputnik,原回答有错误,已修正。
我要说的这种变革,是一种领域内悄然进行的革命。虽然在相关领域内部已经很热,但在大众间并无更多的了解(特意在群里进行过调查)。私以为,这种变革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一旦成熟,将引领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个题目已经有180多个答案了,为确定我的答案没有类似的,特地搜索了一遍,发现真的没有人提到。从另一个角度,也许恰好契合了题目的,并不为人所知这一点罢。先放几张图吧。是不是有种科幻片的感觉。而继续往下看,你会觉得真的是科幻照进了现实。这便是在北美正在悄然进行的一项技术革命——量子计算。(国内也在研究中,但国内更强大的领域是量子物理的另一种应用:量子通信。)本答案不是以科技论文的角度介绍量子计算,而是以讲故事的原则,来聊一聊这一种值得注目的伟大变革。量子计算的研究,从上世纪7,8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但一直是处于理论和摸索阶段。1982年时,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吴镇宇:黎个唔系我仔)发现在用传统计算机模拟一些极度复杂的物理现象,例如量子叠加态过程时,计算量因模拟对象的增长而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传统计算机在处理这些物理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但费曼是个机智的男纸,他开脑洞假想:或许我们可以用量子态本身来模拟量子现象呢?每一个叠加都是一个独立的运算,当这些计算全部完成后,再对它进行幺正计算(问什么是幺正计算的,请翻线性代数课本),将最终需要的答案投影到输出中去。这便是量子计算的雏形,但当时因为理论的极度缺乏,包括需要创造和传统计算机截然不同的算法,研究的进程并不快。直到1994年时,量子计算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位来自赫赫有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天才,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了量子质因子算法,并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可以完成对数计算,且速度远胜传统计算机。关于这个质因子算法我想说一说。我们知道现在使用的银行卡都是带有加密算法的,当今主流的非对称(公钥)加密算法,如RSA加密算法,大多数都是基于于大整数的因式分解或者有限域上的离散指数的计算这两个数学难题。他们的破解难度也就依赖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效率。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也就是“大数不可分解性”(你的支付宝也好,工行卡也好,都是基于它)。什么是“大数不可分解性”呢,学过小学数学的都知道因式分解吧,将一个数字分解为质因数的乘积,比如21可以分解成3X7。这样分解到了质数的解法,就可以得到唯一的最终答案。但是21的因式分解是很容易的,如果是极大的数的分解呢?例如59怎么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使用最原始的穷举法,将质数一个个地代进去试,最终得到4220851 X 2594209这个答案。随着数位进一步加大,耗费的工作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使得当一个数足够大时,计算机要花费破解的时间几乎时无穷的,也便使得这个加密是“不可破”的。虽然计算机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运算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应的办法也很简单,增加大数的数位就好了。然而量子计算的出现,将这种加密算法置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这里我不想仔细地阐述量子计算的原理,因为知乎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答案。我只是用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下,说错的地方还望包涵和指正。。我们知道传统计算机是依靠高低电平来表示0和1这样两个状态的,也就是比特。传统计算机只能用二进制来计算。但是量子计算就不同了,它不但有0和1这样两个状态,还可以处于0和1的叠加态。也就是说,一个量子比特(Qubit),可以同时记录0和1的所有状态。这样的话,如果是一个10位量子比特的信息,就不止是一个10位数的二进制数,而是包含了2^10(1024)个十位数的叠加。这里我们用两位数来举例理解下。对于传统计算机,每一个比特是固定的0或1。那么一个两个比特的数,也是固定的,比如“01”,就是一个二进制的两位数。但是对于量子比特,每一个比特都是0和1的叠加态(可以视为既可以是0也可以是1)。那么一个两位量子比特就可以表达“00”,“01”,“10”,“11”这样四个二进制两位数,也就是2的二次方个。同理,10位数就是2的十次方(2^10)。这样一来,同样的是读取一个10位的信息,传统计算机只能处理一个10位的二进制数,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1024个二进制数!而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运算能力的递增更是以指数级别提升的!这也可以被视为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是并行的。这就说明,现有的密码加密体系,都可以被量子计算机暴力破解。(目前常见的量子计算算法为Grover算法,其效率为根号下2的N次方。)也就是说,只要量子计算发展到成熟稳定,现如今世界上任何密码都不再存在了。(什么可口可乐的祖传配方,情报局的机密档案,女神的私房照之类。。。都变得唾手可得了。。。)当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点时,针对量子计算的研究也便立刻被立项开展了(新世纪以来发展的速度极快)。当拥有无数黑科技秘密的公司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也坐不住了,具体干了啥后面再说。。。也许那时候真正的机密只能用这样的物理隔绝来封藏了。。 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量子计算一直以来存在一个发展的瓶颈:量子计算的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遗憾的是,在实际系统中量子相干性很难保持。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会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量子相干性的衰减,产生了退相干。因此,要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主要需要克服的便是量子的退相干现象。在2007年,加拿大的一家黑科技公司D-Wave声称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也就是上面图片里的那种,像科幻片里的东西。话说加拿大真的拥有很多黑科技,比如黑莓、IMAX。。)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计算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但是可以说,是处于量子计算机进步过程中极其重大的一步。他们使用到的原理,是一种被称为“量子退火”的理论。关于“量子退火”理论知乎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答案了。比如用简单的语言形容一下好了。量子退火现象就好比是大自然给出的答案。比如你问“一片树叶从高处落下,是怎样一种体验?”,如果是以往,想科学地回答,就要用计算机代入各种常量变量,导入一堆空气动力学公式,建模计算得到整个流程。但大自然不需要这些计算,它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到答案,树叶自然会依照自然本身的力量落下。量子退火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利用的是一种“量子隧道效应”,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本身的力量。简而言之,设置好状态后,只需要加温,再降温,经过一个类似“退火”的过程,量子便会自然给出(近似的)最优解。再打个比方,人类中也有"雨人"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存在。一盒火柴掉在地上,有多少根?正常人需要一根根地数,但是雨人能一瞬间获得答案。这本身是反人类直觉的,而量子退火也是反人类直觉的。如果对原理十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下面这段阐述。如果觉得头大,就跳过好了。D-Wave的研究表明,使用一种称之为“量子退火”的技术,能够找到8个超导流量子位的基态(基态是指一个体系能量最低的状态),使之不被热运动或者噪声扰乱。既然许多复杂的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寻找一个相互作用的自旋系统的基态,量子退火则已经有望解决一些形式的复杂问题了。为实现量子退火,研究人员首先调整8个量子位,使其排成一列。由于特定方向的自旋会产生特定方向的磁场,研究人员得以让每一个量子位的自旋和它左右相邻的两个保持同一方向(向上或者向下)。然后,研究人员把两端的量子位调整为反向,并允许中间6个量子位根据它们各自相邻的量子位,重新调整自旋方向。由于外力强制了那两个量子位自旋反向,这一调整过程最终变成一个“受阻”的铁磁体阵列。然后,通过向同一方向倾斜量子位并升高能垒,研究人员最终使得该系统演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受阻自旋阵列,即为基态。量子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改变自旋方向:通过量子力学的隧穿机制,或者通过经典的热运动。由于加热会破坏量子位的量子性质,研究人员必须使用一种纯粹通过隧穿效应使得自旋反转的方法。他们使用了某种冷却系统,直到隧道和热运动导致的转换都已经停止,量子位被“冻结”。通过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就能够确定如何只使用隧道效应完成量子退火了。即便只是一台量子退火机,但是这样的一台计算机,给科技界带来的变革是可预见的,也是极具震撼性的。看看刚才说的商业公司的反应吧。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买了第一台。(就是研发F22战机的)谷歌和NASA一起买了第二台。(有同学提到售价。。是1000万USD一台)2013年,D-Wave的第二代D-Wave two也问世了。亚马逊也已经投资这家公司。(话说我也投了简历。。但大神公司不鸟我。)这样看来,似乎如果真的量子计算机问世后,就再也没有密码可言了。但事实是否是真的如此呢?在研究量子算法破获已知加密方法的同时,一种全新的加密方式也在研究中,并且一旦完成,可以预见的是,连量子算法也对其无计可施。那么这种神一般的加密方法究竟是利用了什么呢?答案也是量子。。这种方法被称为“量子加密术”。在利用量子纠缠的“EPR对”(EPR佯谬,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三个大神的首字母命名的悖论)进行量子通讯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只有拥有“EPR对”的双方才可能完成量子信息的传递,任何第三方的窃听者都不能获得完全的量子信息。这大约便是系铃还需解铃人罢。。这样的加密方式使得任何破解的企图都是无效的。题外话,关于量子通信方面,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一直在带团研究这个。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也即将由中国首先发射。关于量子通信就不展开了,我们还是将本答案集中在量子计算上。量子计算为什么是巨大的变革,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除了破解Q空间密码之外。(女神:这算哪门子好处???)首先是机器学习。量子计算机也许可以像人一样,吸收教训,比如,量子计算机也许可以自动修改出现乱码的程序代码。(码农:这算哪门子好处???)这一概念被称为机器学习,与Google会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推荐广告类似。只是复杂得多了。在攻克强人工智能的环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量子计算会带来多大的助力。也许某一天,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带着量子的大脑出现在人类面前。然后是药物的研发。开发一种新药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化学家们需要进行无数不同分子组合方式试验,以找到可真正有效治愈疾病的药物特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耗费数百万美元资金。但化学家们将这些组合进行后期实验时,依然会有很多组合失败。而量子计算机可以绘制出数以万亿计的分子组合模式,并迅速确定最有可能生效的组合,这将大大节省研发成本和药物研发时间。与我们当前所用方式相比,量子计算机为人类基因分析排序的速度也更快,这将帮助研发个性化药物和医疗保健方式。比如,现在很多药物无法投入市场,因为一部分人对其反应特别严重。为此,我们通常会选择放弃这种药物,尽管其可能对许多人有很大帮助。随着个性化基因分析的出现和了解更多药物原理,我们将可以预测出这些不良反应。再来便是交通拥堵会被解决。量子计算机可以实时监控地面交通,并根据车速,车流量,人流量,行驶路线进行模拟分析,给每辆车安排行进路线,从此以后,也许堵车就跟我们告别了。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有了量子计算机,模拟大气流动,气象变化会变的更加容易。可以处理的参数量可以大大提升,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出行了。研究宇宙和外太空更加可能。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模拟宇宙与外太空,并根据数据分析哪颗星球更适合人类居住。嗯。量子计算就是这么任性。也许站在未来的角度,现在人类对其的研究还是最原始初级的,但是想想吧,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不都是在未雨绸缪中走向天翻地覆的么?量子之火,可以燎原。
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在很大尺度上去观察,讨论。比如我们会说,商鞅变法标志着传统贵族的没落和封建制在中国的瓦解。但实际上,那是一个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你我身处其中的几十年,却很难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商鞅身死之后,似乎旧有贵族的势力又重新占据了优势。整个社会结构虽然在变化,但这个过程,在微观上会充满了倒退和逆流,至少一百年之后才会真正的显示出影响。如果认真的检讨这段历史,旧贵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结构完成升级,至少要等到汉初。同样的去检讨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的社会结构也会有类似的结论,在整个19世纪这一百年中,看起来整个欧洲的王室都坐稳了王位,但实际上却是贵族和国王们逐步失去权力基础的一百年,他们不断地丧失经济生活中的所占据的份额,进而不断丧失政治上地位和对于国家机器的掌控能力,以及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当时的人却身处一个近乎稳定的社会结构中,长达一百年的历史中不但看到了法国的衰退,美国的分裂,还能同时看到普鲁士的崛起和意大利的统一。身处其中的人恐怕很难注意到贵族和王室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不断缩减的。当然我相信对这两段历史的解读肯定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您也会理解并且同意我的下面这个观点:那就是,身处某个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很多时候很难意识到那些将会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猜测一下,几百年之后,他们看待这段历史时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意味着我真的自认为能穿过历史的迷雾看穿历史的走向。只是一点点看法,和各位分享下:在中国过去千余年历史中,每一个人实际上都从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小小的社会单元。人们组成小小的家庭,家庭组成一个又一个宗族,在这些横向的联系之外,农民的乡村,知识分子的师门,在混合上宗教朋党,形成了纵向的联系。这些社会单元把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利益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系表达出来。显然这些社会单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用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也的确有能力去实现这些诉求,不论这些诉求到底到底有没有道理。这种农业社会的联系和单元,自清末便开始瓦解。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过程,只是我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直到最近才宣告结束,只有彻底完成工业化,将每一个人都至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基于那种旧式经济的社会关系自然没有办法存在了。期间一波又一波的人,从洪秀全到1代core,都试图在旧式社会的废墟上重建能受到自己控制的组织结构。甚至仅仅是尝试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伴随WG的结束(实际上也就到72年),最后一次尝试彻底失败。而且出于对这种力量的恐惧,随后的中央政权用尽一切办法阻止再次生成社会单元。而后这三十年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就有的社会结构终于彻底瓦解,而新的结构却没有形成。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彻底原子化的社会,相比于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认同的集体。我们不会为了任何一个所谓的集体,去牺牲自己的利益,同样的也自然不会有任何一个集体,会帮助维护我们的利益。原子化的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我不知道。但我们的确能看到一些已经产生的影响,(囿于现实情况,没法说太细):在台面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势力能形成真正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不自信的Gov。这是否意味着,在社会原子化状况下,核心power的控制力在逐步衰退?其次,还意味着任何人实际上都没有多少公共议事经验。这导致人们在共同利益受到了侵害,比如下岗或者拆迁,即使能站在一起,也没办法形成力量,很容易被分化瓦解。而剩下的那些,对利益受损最敏感的小群体,因为势单力薄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势必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观点认为试图保持稳定的行为本身导致了不稳定。最后,原子化的社会意味着权力和个人之间没办法进行真正的互动,传统的社会,当产生裂隙的时候,两个理性的谈判者会估量自己的力量和境况,提出合理的条件,也能通过内部约束,做出一定的让步。但对于这种原子化的社会,当裂隙真的产生的时候,核心权力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对象的,另一方会如同一个毫无廉耻的疯子,不断提出对方无法实现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测试核心权力的坚实程度。这种事情已经在发生了,出现问题的民族只有一千多万,可惜核心权力表现的差强人意。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我要说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手机,电话,短信。这些东西使得信息前所未有的迅速流通。不知道各位还记得前几年那次以为日本核电站泄漏导致抢盐事件。这是一件完全原生于中国“内联网”的事件,没有人作为主导试图推动这一事件,也没有人在问题开始变得严重的时候有能力阻止这一事件。并且不单单依靠网络,短信,电话都是这个事件的催化剂。在大概短短一两天之内,这一事件的以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发展速度迅速超过了市场的承载能力。当然随后也被迅速平息了,但那因为盐本身就有巨大的存储量,而且这件事情又显而易见的极其离谱。但万一抢的不是盐呢?万一这种谣传听起来没那么离谱呢? 万一不是抢盐呢?类似的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群体性事件,一个完全不知所谓的谣传,会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借助这些技术迅速扩散,在所有力量反应过来之前聚集起数目惊人的人群。这件事情的意义还在于,揭示了网络,包括电话,手机,互联网,这些技术借以改变社会的并不是信息,而是联系。把墙建的再高都没用,哪怕有一天真的拔了网线,它们会造成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原子化的社会和复杂紧密的网络会造就什么样的未来?会不会在此基础上诞生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人们会不会凭借技术手段,通过不断地进化和博弈,最终重新组成一种新的社会单元?这件事情一旦真的发生,不论怎么估计它的意义都不过分。这种社会单元很可能延续数百年,并且成为未来数百年间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或者根本不会有新的结构产生?社会彻底陷入混沌?我们以后会不会看见一次又一次不断升级和加强的抢盐事件?一波一波的无法阻止的事件如同海浪一样不断的侵蚀着核心权力的孤岛?或者如同阿拉伯之春那样,一场出乎意料的运动迅速的瓦解了看似坚不可摧核心权力,随后却因为无法使原子化的社会有序化,而陷入令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混乱?无论如何未来都未发生,未知也是有趣的。
知识工作的自动化。这个目前中文都搜不到比较权威的解释,但却被评为未来十年的潜力股亚军!麦肯锡2013发布研究报告,罗列了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原文链接:
1、移动互联网  2、知识工作的自动化  3、物联网  4、云计算  5、高级机器人  6、无人驾驶汽车  7、下一代基因组学  8、能源存储  9、3D打印  10、新材料  11、先进油气勘探和开采技术  12、可再生能源注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这些在中国都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那家互联网公司不做移动端或者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个行业的。而物联网自从前宰相提出“感知中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一些新潮技术,如无人驾驶汽车、储能技术、3D 打印、可再生能源等的经济影响则相对较低。 深蓝色的代表影响下限。知识自动化的经济影响下限是最高的,比移动互联网还高。而受到中国内部媒体关注的程度差不多是最低的。——至少百度百科都还没找到地方来抄袭“知识工作自动化”的中文词条!知识自动化主要是指:可执行知识工作任务的智能软件系统   到 2025 年的影响力:   经济:5.2—6.7 万亿美元   生活:相当于增加 1.1—1.4 亿全职劳动力   主要技术包括: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自然人机接口 大数据   关键应用包括:   教育行业的智能学习   医疗保健的诊断与药物发现   法律领域的合同 / 专利查找发现   金融领域的投资与会计 由于我不是这个行业的,期待业界的专业人士来解答为什么知识工作自动化在中国为什么不受重视!
我们还需要吃饭吗?当然,上面这句话也未免太耸人听闻了。不过对于今人来说,当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谈论未来的「可能」;既然是「可能」,那么为什么不想一些从根本上的变革呢?而真正在发生的变革,或者说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做饭?我们还需要一日三餐这种生活方式吗?试想一下,假设我们每天不需要做饭,不需要出去买吃的,也不需要担心买菜洗碗,那会是什么样?很多人都应该幻想过不用吃饭,不用睡觉——现在前者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那就是 Soylent.这种Soylent是硅谷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开发的替代食品,形态类似于蛋白粉。消费者把它加水搅拌,就可以食用。不管是制作还是食用,Soylent都很方便,而且价格低廉。发明者宣称,目前一顿的价格大约是3美元。目前的一份麦当劳套餐是6美元左右,所以这个3美元的价格算是很低廉了。而且,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所有的营养成分,甚至比任何一种常规的食品都符合“全面均衡”的营养要求。简单来说, Soylent 就是「「一杯饮品就可以当成一顿饭」的一种粉末,里面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所需要的所有营养。好处是什么?超级省时,一冲就好;更不用刷锅洗碗。便宜,平均一天不足 $10, 一顿饭不到 $4. 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了会成本更低。营养,远比自己做的食物更加搭配均衡。其实 Soylent 的概念并不新鲜,很多年前的在科幻小说里就被人提到过,而且类似的方式在病人身上也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但是 Soylent 开创性的是它成功让这种产品进入到了普通消费者的餐桌(水杯)上;并且如果你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替代正常的三餐。尤其是答主这样一周五顿赛百味的人,简直是家里蹲救星。Soylent 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味道单一,自制不是很方便。但就如同新生的连多任务都不能进行的电脑一样,充满了可能与前景。但试想如果解决了缺点,那 Soylent 这类的产品能引起什么变革呢?首先,我们一日三餐这种生活方式本来就不是人类生存史上的常态:而更为常见的是饿了就吃,和其他生物并无什么不同。即使是一百年前,一日三餐的概念也并不是深入人心的。那么,Soylent 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就是回归到这种饿了就吃而不是按照定时定点的方法进行饮食?如果不需要进行社交性质的聚餐活动,那我们能不能完全依靠这种类似 Soylent 的产品生存?诚然 Soylent 的味道现在还暂时满足不了口腹之欲,但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呢?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一百年后的历史学家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会不会这样写道:二十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世界曾经流行过一种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生活方式,当时的人每天半强制性的进行就餐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每日都要进行三次。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浪费时间以及毫无效率的生活方式,却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从 Soylent 出现之后,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再一次提升。著名核动力冰箱学家刘看山曾经这样说道:我为了思考怎样把人送上火星一连思考了31.5926个小时,要是还要做饭的话,灵感早已被打断。更为可贵的是, Soylent 的创始人 Rob Rhinehart,将 Soylent 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开源——这意味这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进 Soylent,并且在未来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现在看来 Soylent 替代我们一日三餐的未来似乎遥不可及,但未来的魅力不就是那种「谁知道呢?」的感觉吗:)那么,如果你能接受 Soylent,会想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传广泛。——威廉·吉布森参考资料:IPN 旗下内核恐慌第 12 期 补充两点:1. Soylent 的粗纤维含量很高~并且和代餐不是一个定位。2.
补充了一个反对意见:It takes all the fun and color and flavor out of cooking and eating. 大家兼听则明~
我觉得其实上面很多的东西是大批量的军用技术的民用化,并且由民用技术反哺国防产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部队装备的数百万一架的无人直升机和消费者手里不到一万块一架的无人航拍机运行着同样的EKF算法(当然多路冗余,电磁兼容,还有激光陀螺这些东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汽油机的电火花都够干扰APM的运行了)。当年阿波罗用来导航的技术现在甚至在iPhone和android里面都有(这个经过测试,早期版本的Android的姿态模块是简单暴力的磁场+重力,新版本已经改正为卡尔曼滤波)虚拟现实技术最早应该算是出现在苏联的Su 35战斗机的头盔上,90年代飞机上配一块屏显都是奢侈品。无人机的无线充电技术70年代曾经由雷神公司做过几十小时悬停的测试,而现代的无感无刷直流电机早已完爆那时候电机的效率。航模比赛已经开始玩jet了,现代人用的Uber也好滴滴打车也罢还是靠GPS技术支撑起来的。最近十年并没有出现太多开创性的技术,然而前沿成果的转化确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归结起来Uber打车也好航拍无人机也罢,大家都是在吃冷战的老本啊。有人喷我说我污名化民企。。。。少年,就算是民营企业重新发明了技术,那这些人是从哪学到的东西呢?是大学里,是实验室里,最后的源头还是大量的冷战时期的科研。。。搞科研的都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知道他肯定能工作,那么能做出来的 难度远小于一头雾水瞎搞。比较典型的例子是space x
绝对是VR!VR(Virtual Reality)一直都是游戏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梦想,还记得当年任天堂发布的Virual Boy吗? 在当时因为糟糕的效果和超前的理念成为了任天堂最失败的产品之一。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成本比较低廉的VR技术---Oculus Rift终于出现了!VR技术实际不仅可以用在游戏领域,还在其他的许多领域有着非常有趣的应用,比如说电影:Oculus rift 大家最期待的虚拟电影院VR cinema测试
Oculus rift 大家最期待的虚拟电影院VR cinema测试
/v_show/id_XNjQzODkxMzMy.html
再看看这条新闻吧:
Oculus Rift用于坦克驾驶下面是对Oculus Rift的详细介绍:Oculus Rift 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这是一款设备。这款设备很可能改变未来人们游戏的方式。这款头戴显示器具有两个目镜,每个目镜的分辨率为 640×800,双眼的视觉合并之后拥有
的分辨率。并且具有陀螺仪控制的视角是这款游戏产品一大特色,这样一来,游戏的沉浸感大幅提升。Oculus Rift 这款虚拟现实眼镜可以通过 DVI、HDMI、micro USB 接口连接电脑或游戏机。Q&AQ1:这是款什么样的设备?A:这是一款显示器,能够使你身体感官中“视觉”的部分如同进入游戏中,向“黑客帝国”、“刀剑神域”中所展示的技术迈出了第一步。Q2:这款产品2013年是否有卖?A:此款产品2013年仅有开发者版本,在其官方网站出售,价格为300美元,运送到国内需加67美元邮费(等于2235.56RMB)。Q3:开发者版本是否值得购买?A:如果你是一名玩家,请谨慎购买。开发者版本有着分辨率非常低等诸多问题,如果想获得较优秀的虚拟现 实体验,建议等待2014年推出的较为完善的消费者版本。如果你对“虚拟现实”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可以购 买体验,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确确实实地让你感受到“进入了游戏中”。Q4:这款设备与过去的以索尼HMZ系列为代表的头戴显示设备有什么区别?A:差别较大。HMZ提供的是3D影院体验,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块电影院大屏幕,能获得优秀的观影体验。而 Oculus Rift 提供的是虚拟现实体验。戴上后,几乎没有“屏幕”这个概念,你看到的,是整个世界,你就在这个世界中。Q5:这款设备潜力如何?是不是只是一款概念产品?A:21世纪军事等领域已经有类似设备,但都面临造价昂贵、体积庞大、重量较重等问题,因此难以向大众推 广,而这款设备的目标是将虚拟现实带向大众。该款设备在 Kickstarter 众筹网站上筹资近250万美元,首轮融资达1600万美元。[1-2]设备支持方面,开发者1已有 Unity3D、Source引擎、虚幻4引擎提供官方开发支持。设备在 E3 2013 中揽获多项媒体大奖,且在 E3 官方奖项 Game Critics Awards 中,击败新发布的 Xbox One、PS4,获得最佳硬件奖。而这项奖项历来几乎被索尼、微软、任天堂新发布的掌机、主机设备所包揽。[3-4]设备开发者版本出售近4个月以来,包括“半条命2”、“军团要塞2”、“模拟外科医生2013”等20余款已发售游戏已经提供支持,数十款开发中游戏宣布对其支持。可用的技术测试demo达百余款。[5]Oculus VR 官方宣布,将在2013年8月份举行“VR Jam”虚拟现实游戏开发大赛,势必将引起一阵VR独立游戏的爆发。[6]近日,“FPS游戏之父” John Carmack 宣布加入 Oculus VR 公司任CTO一职[7],并在其个人推特上写道其主要工作时间将用于VR项目,令该款设备期待度更增几分。相关的知乎问题参考资料:如果对效果有怀疑的话,请看下面这个视频:
虚拟眼镜&Oculus rift \/&试用反应
/v_show/id_XNTAyODUyNzc2.html?from=y1.2-1-91.3.13-2.1-1-1-12
Veeger Liu:
这个回答了很久的答案,一直都是平平淡淡的,这几天突然好多赞,很开心,也有些忐忑。我不是专业的航空人事,只是业余时间比较喜欢星空和宇航。大家都喜欢旅游,都想去未见的地方看看,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看看这大千世界。可是旅行的再多,也不过是在地球上欣赏风景。不过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群疯子,他们相信在有生之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的进太空,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蓝色星球。也正是有了他们,才会有我回答的这些事情,才会有进入太空的希冀。感谢这些疯狂的梦想家,感谢大家喜欢我的回答。===================================================================这个问题,刚粗线的时候就关注了,本来想回答一下的,结果一拖就是大半个月。刚才又翻了下回答,发觉没人提到民用宇航的发展。正好昨天又是“龙”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对接2周年的日子。我就来说一说这个话题吧。我要说我们已经进入民用宇航时代的开端,有生之年,我们可以到月球和火星看看。很多人可能不大相信,但是事实上这个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很多知友都能在身体和精力尚可的条件下,进太空看看。====================下面是正文================在《新闻联播》的末尾,偶尔会有那么几秒的新闻,从这些新闻里大家知道了SpaceX这家私有企业在发射飞船,但从未觉得意义重大。其实,从SpaceX的“猎鹰”+“龙飞船”的组合出现的时候,民用宇航时代已经算是开启了。随后紧跟而上的轨道科学公司的“金牛座”+“天鹅座”组合,使这个趋势更加明确。说到开启民用宇航的进程,不得不说NASA。(一直都觉得NASA是个超越一个时代的组织)(一直都觉得NASA是个超越一个时代的组织)宇航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金钱的事,除了各国政府,没有哪个私人机构折腾得起这个无底洞。对NASA来说,发射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早就拥有从低轨到高轨的运送能力,更不用说曾经辉煌的航天飞机。不过由于体制的原因,NASA自身缺乏研发低成本的发射技术的动力,老系统随着时间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所以NASA开始使用新的思路推进宇航进程。长篇大论太枯燥,下面写点好玩的。XX年XX月XX次会议我们NASA这么牛X,直接研制下一代的空天技术好了,等现有的不能用了,空天飞机也差不多上天了。的实在不行的话还有欧洲那帮孙子和毛子的火箭可以用。谁知道自家的航天飞机不给力,掉下来一架就不说了,返回的时候还烧了一架。完全打乱的NASA的小算盘,为了安全,现有的运载力量不能继续使用(人命关天啊!),新一代空天飞机由于技术难度太高,八字还没一撇呢。但是空间探索不能停啊,特别是载人项目更不能。看天朝,人家的神舟都上天了,还要登月呢。虽然月球,我们NASA早去溜达过了,不稀罕。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洲小弟们虽然都牛B哄哄的,但是没一家能送人上天,没办法,只好去找毛子:“用用你家的联盟号呗~”北极熊一看美帝来求咱了,手掌一摊:“哎呀,我们的设施也是很多年前的,现在要加发射任务,有点难啊~”美帝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要出血了。这边咬牙签下高额的发射合同,那边回家就开始想办法了。“要不改造改造老设施,整个飞船出来,凑合着先用用?”“空天飞机进展缓慢,国会那帮孙子,不停想砍空天飞机项目,再去要拨款,肯定通不过~”“天朝最近的神舟不是上去了么?毛子那边闹别扭了,还能找天朝应急一下,再忍忍?”“鬼知道空天飞机什么时候出来! 再说了,天朝么,呵呵!””阿三最近不也挺积极的么?要不等等看?“”阿三出了事,他们自己会开挂,你会么?“”呵呵~“”要不这样吧,我们找私人公司来干!“”他们干的成么?就算干的成,时间都不知道哪年了!“”私人公司只是个噱头,我们可以给国会说,发射外包给私人公司,创造就业、提升GDP,然后我们偷偷的把技术给私人公司么,反正放那里也是浪费“”这法子靠谱,我们试试!“于是就有了后面的SpaceX和轨道科学。上面的段子是我编的,但是事实差不了太远。NASA在确定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就开始寻找替代方案,最好还是低成本的。继续讲故事:正好“美国疯子”Elon Musk,想玩火箭,双方一拍即合。直接给钱会被国会戳脊梁骨的,于是NASA公布了外包方案,斯塔克成立了SpaceX,仗着10多亿美刀的外包意向开始融资大干特干。但是寄希望于一家,风险太高,所以又有了轨道科学公司。最后Elon确实没有辜负NASA的期望,真的用”猎鹰“把”龙“送上了天。而且价格实惠,这下NASA算是放心了。NASA知道自己作为国有机构的弊端。所以他的想法非常明确,由政府投资来让国有机构研制飞船,周期都很长,而且都是用老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案也比较保守,难以有创新,所以难以实现高效率。而私营公司无论在技术方案的创新上,还是在管理的效率上和研制的周期上,都比政府投资的民用飞船的研制要好得多。尝到了外包的甜头之后,NASA决定更进一步,把许多技术成熟,自己无心无力的项目外包出去。不但便宜,还能轻松从国会拿到预算。NASA自己呢则专心折腾深空推进技术、空天飞机技术、火星和小行星探测。所以就有了现在逐渐成熟的等离子推进技术、好奇号、小行星项目等。这几年,民营公司的创造力和活力也逐渐体现出来了。SpaceX不断的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斯塔克:省下来的钱都能装进自己的腰包,泡妹子去,好开心~),最近不但成功实现了猎鹰火箭第一级的软着陆:,还想着直奔火星了:NASA可高兴了,正苦于最近几年,民众都被网络技术的发展吸引过去了,都没人关心宇航和太空探索了,苦心研发的3D打印技术,还让互联网公司强了风头(3D打印技术,NASA是早期最积极的推进者),国会年年要砍我们的预算。斯塔克这小子,真有你的,吸引了这么多注意力。于是NASA琢磨着要不要在给这帮家伙一些甜头,让他们更积极。于是就有了一个,极具价值开源项目:说了这么多,大家加会发现,NASA其实这几年一直推进宇航民用化。推进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资金,或者中国和印度在宇航方面的奋起直追。还因为,一些目光远大的人认识到,不走向太空,人类文明也许延续不了太长时间。霍金也在各种场合强调人类必须进入太空,1000年后的人类必然需要太空作为栖息场所,否则地球将变得更加脆弱。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旅行者2号早已飞出了太阳系,向着星际空间继续旅行;小好奇号,正在火星上慢悠悠的闲逛,拍拍照,打打洞;月亮上的那只兔子,貌似又醒过来了,不过继续趴窝·····所以,我们其实已经站在了民用宇航的开端,而且见证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有生之年,我们也许买的起一张船票/机票,进太空看看我们的家园:地球!
Alex Zhao:
风险声明:本答案中涉及到的两个现有DAC组织(Bitcoin和BTS)均为密码学货币,但这并不代表本人推荐投资密码学货币。密码学货币风险极大 ,并不合适作为一项普通的投资产品。另外请勿局限在“货币”范畴内思考DAC的问题。DAC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只不过最早的DAC组织先出现在货币领域内而已。--------------------------------------------------:我在本回答后半部分增加了对DAC的简单介绍。--:增加了QA--:增加了现有的部分DAC的列表。------------------------------------------------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mmunity(DAC,分布式自治社区)开始出现。这是我所知道的现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没有之一),也许也是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变革中最重要的。这个变革完成之后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会比工业革命还要大。因为DAC本质上就是人类组织的自动化。工业革命完成了动力输出的自动化,互联网革命完成了信息流转的自动化,而DAC,将把自动化延续到人类组织层面。互联网开始从社会组织模式层面颠覆人类社会了,DAC就是起点。这个过程其实从电驴就已经酝酿了,人类通过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组织起来进行文件分享。到中本聪发展出blockchain技术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DAC组织(bitcoin)出现。随着blockchain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会基于它创建。这些组织比传统模式建立的人类社会组织运作要高效、可靠、廉价得多。DAC组织取代传统组织的过程会在初期显得很慢很艰难,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技术革命,它需要在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可能像其它的技术那样迅速成功。但它是不可逆的。互联网时代必然会造就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社会,了解下blockchain技术你就会发现,将来的这个互联网社会几乎一定是基于一项类似的技术建立。DAC是个全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根本没出现过能与之类比的东西,所以要想搞清楚很不容易。而且第一个DAC组织bitcoin产生了巨大争议,多数人被这些争议转移了焦点,忽视了背后真正革命性的blockchain技术和DAC。===========================补充,简单解释下为什么Blockchain技术会改变世界:自古以来,人类的任何组织,小到社区居委会、股份公司,大到国家、国际组织,本质上都是组织内的个人集中了一部分权力到组织以使得组织得以为组织内的每个个人谋求利益。这个过程里折耗是相当大的。首先保证集中的权力不被滥用就是一个成本极其昂贵的任务;其次组织建立不易,规模难以控制,过小则力量不足,过大则反应速度不足;第三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损害巨大;最后维持组织的日常运作也将消耗大量的成本。互联网诞生之后,信息已经能够低成本地自动流动。但对于传统人类社会组织的模式影响却不大。因为人类组织中首要的问题在于需要一个可信任的实体来承载权力。以国家为例,以往国家是靠武力逼迫你必须信任他,向他让渡权利;而现代社会则是通过投票选举建立信任实体。无论用什么方式建立受信实体,这个实体都只能是一个人(或一群人)。 以前之所以不能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取代这个实体,是因为计算机/互联网本身是不值得信任的,没有办法能保证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和不被篡改伪造。blockchain技术彻底改变了这点。它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受信实体,这个受信实体能以极低成本高效而且公开、透明、毫无偏差地自动执行预定的公共政策,同时几乎不会产生权力滥用和腐败等人类组织中无法根除的顽疾。在blockchain技术出现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bitcoin这么一个全自动化、无中心但确实可信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将能极大地改进前面所说的人类传统组织模式所固有的问题。bitcoin的blockchain所执行的公共政策还非常简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按照一定的速率发行比特币,并完成记账工作”。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去争论这个政策是不是有问题,而应该看到bitcoin网络完美地执行了这个政策,它发行的比特币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仅仅凭借这么一串没有担保的数字就能汇集到几十亿美金的信用。你可以想象当这种技术用来执行我们的社保医保等国家公共服务、股份公司(dac股份公司bitshares已成功筹资8千万美金)慈善基金等组织之后,这个社会会运作得会如何高效。 另外,dac天生就是全球化的。dac彻底成功的那一天,就是真正的全球化到来的那一天。真正的世界大同只有通过DAC才能实现。----------------------------------------------------12.1补充:11月25日,BTS 开发者论坛ID: toast 运行的代表(dev0.nikolai)成功进入前101,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被非中心化公司雇佣的员工, 他正式被BTS 的blockchain雇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受雇于DAC的人出现了。DAC又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050413补充什么是DAC?抱歉之前对这个问题没有详细说明,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DAC是什么东西: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有这么一台计算机,它:1.永不宕机,永远运行,任何人都无法关闭3.内部的工作细节对所有人都透明,只要你想,你就能了解它在干嘛,是怎么干的4.除非多数握有这台电脑投票权的人同意,否则这台电脑上的软件和数据无法被修改,无法假造那么这台计算机能用来干嘛?仔细想想,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完美公共政策执行者。你可以完全相信他执行的所有政策都会一丝不苟,绝无偏差,同时不受任何人控制,不被任何人影响,整个执行过程全程透明。DAC的这些特性是用数学规律保证的,不依赖于任何人和集体,比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传统组织都要值得信赖。这台计算机,就是DAC (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mmunity)。它基于Blockchain技术构建,虽然物理上分布在整个互联网内,但逻辑上,它就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DAC计算机被用来发行比特币,它根据中本聪的初始设定,定时定量地发行新的比特币,并完成比特币的转账、记账工作。它是如此可靠和值得信任,以至于人们能把安心地把上亿的资产记录在它的blockchain中。除非全世界超过一半的算力投票同意,否则它的这套政策无法被修改,哪怕修改者是中本聪本人也不行。想象下如果我们有一天能用类似的计算机来运行医疗、养老、社会福利、投票、政府审批流程等公共服务政策,这个社会将会如何高效和廉洁? 注意,这不是让电脑控制人类,因为在这台电脑上运行的政策是由相关的利益人集体控制的。这是人类全新的组织形式。就像当年我们通过蒸汽机内燃机大幅改进运输货物、开山凿地的效率,现在用互联网大幅改进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容量,DAC这台电脑将大幅度改进整个社会组织的运转效率。----------------------QADAC实在太具革命性,你很难找到能和他类比的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东西自然会有非常多的误解。一下我针对评论里出现的一些误解补充下QA:Q:投票?你这个DAC是投票选地球球长吗?一人一票的大民主,民粹主义咋处理?A:当然不是。DAC不是一种具体的制度,它不解决民主还是独裁的问题,也不解决怎样做才能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他不过就是一个高效率而可靠的制度执行工具罢了。比特币用DAC建立了一套矿工民主系统;公司可以用DAC建立一套股东决策代理系统(bitshares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么一套东西);而天朝海里的那几位如果愿意,也能用DAC建立一个更为高效的集体dc系统。DAC的牛X之处在于:在DAC的帮助下,制度设计者能够有大得多的设计空间,甚至以往很多根本不具备可执行性的制度都会因为DAC而变得具有确实可行性。例如比特币发行和记账的整套制度,如果由人或者是由一台普通计算机来执行,那么这个系统发行的比特币就毫无价值。Q:听起来很美好,天堂一样... 可别忘了上次搞天堂那帮家伙最后弄死了好多人。A:DAC只是一项技术,不是一种“主义”。与其它技术不同的是DAC解决的是人的组织问题,但它依旧仅仅只是一项技术。既然DAC是一项技术,自然就有利弊。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都是这样,它们在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的基础上,带来了更多的问题。DAC也不例外。但人类自古以来不就一直在面临各种各样不断增长的问题吗?而不正是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人才有了比以往大得多的空间来解决问题吗?Q:既然有利弊,你来谈谈弊端如何?A:呃,抱歉,答主只是个好奇心过重的程序猿,比你唯一的优势就在于早一点接触到DAC罢了。对于这么一项仅仅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技术,连去想象它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现在就去猜测它可能的弊端 。在这里分享一点个人经验:1996年答主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电脑上打开了白宫的网页。看着上万公里外传说中白宫的主页在屏幕上一点点出现的时候,答主心潮澎湃,心里隐隐感觉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到了。但接下来,互联网的发展还是远远超出了我当年的预期,它根本就彻底的改变了你的思维模式,让你当年大多数对未来的想象都落了空。DAC是继互联网之后第二个让我产生类似感受的东西。--------------------------------部分DAC应用列表在此列出我所知道的一部分基于Blockchain的DAC应用。 这些应用很多还在初期实验阶段,有的甚至只是发布了白皮书。但从这些新奇的玩具身上我相信你能看到DAC光明的未来:1.Bitcoin DAC始祖,一切开始于此。不多说了。2.BitshareX基于Blockchain的资产交易市场。允许电子资产,并可以让电子资产通过内外市场的套利需求和代理人喂价机制动态锚定。前面这话不大容易理解,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它能发行价格自动追踪真实世界中的实物资产价格的虚拟资产。目前锚定得比较成功的实物资产有bitUSD和bitCNY,基本上做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发射统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