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念金刚经 财后除了破大财再无好事

  不解释,一楼献给国观。
楼主发言:194次 发图: | 更多
  前排就坐!  
  最近没什么事,就想写点东西,装装学问。申明一下,我不是佛教徒,解读《金刚经》纯粹是业余爱好。主要的想法是,尝试一下用凡人的思维,平常的逻辑,朴素的感情,把这部经书解读一下。看贴的可以讨论,拍砖也无所谓。说得有道理,俺就搭理一下,没道理的,懒得理你。另外,本人最讨厌用教徒的眼光来指指点点,俺不甩这个。
  又补,解读的过程中,不准备原文翻译,只解读那些可能让大家感兴趣和不曾注意的部分。至于经中的典故、专有名词之类的,不解释。找百度去。
  没了?楼主解读的好,悟空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与佛陀讲其它经的时候不同,佛陀这次讲《金刚经》前,没什么特别之处,比如说佛陀在讲《法华经》时眉间就放大光明了,整得场面很大,很玄乎。又比如,在讲《楞严经》时,整个脑袋都放光了。佛陀讲这部经时很低调,不像讲其它经的时候,说一些颠覆性的内容。比如讲《法华经》时,因为内容比较新颖,当时就有5千各种修行起立走人,现场给佛陀脸色看。讲这部经时,就是吃饱了,照常上课的意思。当然,不能因为佛陀没展示特异功能,就否定这部经的价值吧。  周围的听众就是常年陪在佛陀身边修行的1250弟子,听众很单一。我不知道佛陀在讲《金刚经》时,这些弟子的修证水平如何,也不知道佛陀说法49年中,“般若时(按《金刚经》属于般若部)”具体是指佛陀住世的哪个年代。并且,在这部经中,没有强调这1250人的修证水平。比如《法华经》、《楞严经》中,就明确指出这1250人皆是无漏阿罗汉。  在《金刚经》中,完全没提这个事。这个细节重不重要呢?我认为还是值得关注的。这涉及到佛陀讲课时的听众层次,按佛陀的风格,一般都是随缘说法,在什么山唱什么歌的,经中没明确弟子们的修行层次,我们只能说,佛陀的这次讲经中,一定要照顾那些修证水平较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弟子们。那么,在讲经的内容上,就会从世俗的角度(世俗谛)和成就者(胜义谛)的角度来讲这部般若经。当然,也这给佛陀的讲课带来了难度。  有教徒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执意认为这些常随从的弟子个个都是牛人,没有凡夫的。实际上,佛经中是有很多矛盾之处的。比如在很多经中,都在开篇即讲千二百五十人皆是无漏阿罗汉。事实呢?事实是佛陀的堂弟阿难(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直到佛陀去世的后都没有开悟,后来还是大伽叶尊者逼着他发奋修行才正式开悟成就的。也就是说,一直到佛陀讲经历程中的“涅槃时”阿难都是凡夫一个,更不必说之前佛陀讲“般若时”的修证水平了。  在阿难这个事上较劲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很有意义。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相对肯定《金刚经》是一部真经,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非常吻合,没有吹嘘,比较厚道,没有什么矛盾和疑似的地方。这个对于我们凡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有志修行的人就更重要了。比如说《圆觉经》很牛X,《楞严经》更牛X,其文字优美,功法齐备,但古往今来被很多人质疑为伪经,吵个没完。这就很不让人放心了。好在《金刚经》没这方面的问题,基本没看过谁对这部经有什么特别想法。  而佛学是实证学问,一部真经不但是讲道理,更是讲事实。当我们相对判断一部经是真经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经中的那些神异说法,不需要有太多的怀疑,只需要找到其中的逻辑原理就够了。也就是说,不管佛陀讲得多神奇,你必须承认这是事实,然后,你就得想办法解释这个事实。此后,你才能说自己真正看懂了某一部经了。
  哈哈,在线写,能写多少是多少吧。
  楼主解读的好!了空。  
  @茶饮料 6楼
19:08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与佛陀讲其它经的时候不同,佛陀这次讲《金刚经》前,没什么特别之处,比如说佛陀在讲《法华经》时眉间就放大光明了,整得场面很大,很玄乎。又比如,在讲《楞严经》时,整个脑袋都放光了。佛陀讲这部经时很低调,不像讲其它经的时候,说一些颠覆性……  -----------------------------  开篇有点意思,顶一下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所谓法不孤起,道不虚行,佛陀说法,当然也是要讲缘起的。讲这部经的缘起就是须菩提同学勤奋好学,乐于为众生请命。于是,因须菩提的请法,老师与学生问答之间,经典就这样产生了。  须菩提是什么人,老爸是谁?这个真心不用太着意,我们要关注是,他的修证如何?这直接关系他提问题的质量,甚至决定这部《金刚经》的质量。《金刚经》就是厚道!经中居然间接指明了须菩提请法之时的修证水平。须菩提此时此刻的修证水平应该在声闻和缘觉之上,但是否达到了菩萨果位呢?经中没有直接的证据。  能够表明须菩提修证水平在声闻和缘觉之上的有两处,都是须菩提自己说的:一处是在第九品,须菩提自称为乐阿兰那行者,一处是在第十四品,须菩提自称自己见道得慧眼。阿兰那是什么层次不清楚,翻译理解就是喜欢在寂静的地方修行,或者进一步说,就是烦恼得到调伏的意思,不好判断是什么修证层次;但见道得慧眼则是一个准修行层次。因为“慧眼”这种神通是要修证到声闻和缘觉果位后,才可能出现的能力。也就是说,须菩提是一个果位在声闻缘觉以上的同学。他是站在成就者的角度,或者说理解水平向佛陀请法的。  明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直接有利于我们对后面佛陀讲经说法的理解。因为对于世俗凡夫来说,学佛解法,主要是为了修福德的;而对于成就者来说,学佛解法,主要是为了修智慧的。按佛教通俗的说法就是,凡夫更多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问题,成就者更多的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待问题。  像我们这些凡人,最初看《金刚经》时,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佛陀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常常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观点,一时肯定,一时否定,绕得人头昏眼花,以为佛陀是在讲绕口令,从而根本没有办法建立对金刚经的逻辑理解。实际不是佛陀脑子有病,而是佛陀说法时,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问题。而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会导致两种看似矛盾的解释。当然,这要求提问者的水平足够高,要提有质量、并且值得从两个方面来解读的问题。  现在好了,有须菩提在,他是一个成就者,所以,他提的问题质量很高,可以从修智慧和修福德(或者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角度来解释。否则的话,像我这样成天想着名色财利的人,提出的问题,当真让佛陀无法可法了。  这一品中,除了佛陀和须菩提外,还提到了善男子、善女子们。他们是什么身份呢?是字面理解的善良男子和女子们吗?非也。因为,须菩提在这一品中的提问是: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层次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而普通菩萨的修证水平只是正等正觉的样子,只有佛才还整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水平。所以,须同学的提问是要解决诸菩萨们如何发菩提心,从而混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处的善男善女们修证水平为菩萨级别,真不是普通男女。其后佛陀的回答也将充分验证这一点。
  今天就写这么多,有空再整。以后,不定时更新。
  &金刚经&是佛教母经,其它佛经皆源于此经.最重要是三点:一丶因缘.缘起缘灭.因果都在缘起.缘起即种下根苗.所以得报应.如是心念一起就是后来报应的因,报应便是果.所以佛强调修心,自然见心明性了.所以要警戒.二丶自渡.佛不渡人而自渡,要慧如正觉.不要指望别人.四丶学会放下.人赤条条来去,本无牵挂.不要过于执着.一执着便陷于苦海.同时强调要畏时间.故说人生六如,实在太短暂了.要积善积德,方能长生.这长生并非指生命,而是指德行.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自然人们会怀念.这就是长生的本义.
  关注下  希望思考出真智慧
  既然是凡人,就无法真正解读金刚经。  楼主呢,发发读后感可以,谈到解读,你呢真是250  
  楼主大才,强顶!写得很好!快续下文吧!  
  坐前排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品的品名叫《大乘正宗》,一般来说,很少看到有大德在解读《金刚经》时拿品名说事的,估计大德们认为,所谓品名是昭明太子这个凡人划分的(或者说修行层次不明),没有佛陀讲的来得可靠,所以关注得少。但从辅助理解的角度看,偶尔关注一下《金刚经》的品名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同为凡夫的我们来说,的确是有助于理解的。尽管我也觉得有些品名的划分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大乘正宗”什么意思呢?两个意思:一是说《金刚经》讲的是大乘佛法;二是说昭明太子认为,这一个章节主要讲的是正宗的大乘佛法是如何发菩提心的。正宗嘛,大家知道的,相对应的就是伪冒的,理解偏差的东西。这里,昭明太子是提醒读者注意予以区别,作为一种强调和提醒。  佛,对于众菩萨来说,是修行的一个进阶层次。而要达到佛这个层次,在这里佛陀明确表示,菩萨们主要的修炼有两个步骤:一是要发大愿;二是要利众生,学雷锋,有大慈悲心。这两个步骤看起来很平常,不似一般人想象的武功密藉和密宗法门那么玄乎,有个什么特定的武功招式。大家可以看到,任何凡夫都可以做到这两点。所以,大乘佛法才讲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本质上是平等无二的。或者进一步说,众生其实都是佛,只是众生是没有觉醒的佛罢了。  那么,对于众生来说,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这两点就可以成佛呢?那倒不一定。虽说大乘佛法认为众生本质上都是佛,但佛法是实证学问,你虽有成佛的心,但你好歹先把自己整成一个菩萨果位才行。所以,这一品的第一句话就是: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翻译过来就是大菩萨的意思。  那么,有凡夫就非要较劲了,既然大乘佛法认为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你凭什么认为我就不是菩萨呢?我来个越级挑战,直接整这两个步骤,不就成佛了吗?你也别着急,在这一品里,佛陀也给泼了瓢了冷水。佛陀说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看到没有?众生虽有成佛的本体,但你做不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你还是个凡夫,即非菩萨也!当然,对于凡夫来说,虽然不是菩萨果位,也不是不能整这两个步骤。甭管成不成,你可以心向往之,行菩萨行,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而对于有真正修行证量的准菩萨来说,这两个步骤是非常有实战指导意义的。首先是发大愿的问题,就是发愿誓度尽一切众生。至于说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度尽一切众生,那倒是无所谓的事。比如说佛陀就没有把众生度完嘛,我就不是一凡夫吗?不正在拖佛陀的后腿吗?人家不一样成佛了吗?也就是要先吹个牛罢了。  吹个牛真的那么重要吗?很重要。发大愿类似于我们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你有多大的心量,就可以(或者可能)成就多大的证量。这是法界的秘密。类似于给自己设一个修行的极限。这样一说,你就明白发大愿多么重要了。  吹牛的步骤完了后,就是要实践牛皮了。主要工作就是灭度一切众生,使这些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彻底解脱。当然,这也是随缘渡化了,能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吧。吹牛嘛,当不得真的,毕竟众生如此之多,哪有那么多空折腾不是?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工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菩萨们的分别心问题。通过无分别的灭度众生,克服菩萨们在细微之处的分别心(按佛学的理论,菩萨与佛的区别在于菩萨在细微之处,还有一些分别心,类似于对症下药吧)。二是进一步强化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的境界。佛陀说了: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要求诸菩萨们在灭度众生时,要做了好事,当没做好事一样,要彻底学雷锋,不要想着有什么功德和福德的事,否则的话,别说成佛了,你连菩萨也不是了。  这一品大抵如是,说的是大乘佛法的重要功法原理,看似很随意,实则对于菩萨们的修行很重要。而这一品中佛陀扯了一些神奇的事情,主要是对众生的划分和分类比较奇葩。胎生、湿生、卵生、化生好理解,这些众生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但其它种类的众生地球上凡夫是看不见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种可能是宇宙是多维的,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空间存在;一种可能是宇宙只有一个,但不同的修行层次,看到的宇宙是不一样的;或者两都有之。到底哪种情况,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修行人的眼中,世界与我们这些凡人是不一样的!
  茶故人。。。。呵呵  
  @湖蓝色的马甲 19楼
09:22:38  茶故人。。。。呵呵  -----------------------------  哈哈,我们以前有过交道吗?我的记性太差了,给点提示?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一般阅读的常识,似乎《金刚经》的这第四品来得莫名其妙,前面不是说得好好的吗?正商量着菩萨们怎样发心、去分别、去我执,灭度众生的,这会儿忽然讲起布施来。这之间有联系吗?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第三品与第四品之间似乎没有连接和过渡好,来得很突兀。说实话,我也认为是这样的。这说明当初结经的弟子们文学水平一般,叙事说理能力差了那么一点点。普通的阅读者很难分析出其内在的联系。  实际上,上下品之间是有承接关系的。因为这一品要解决的是,如何灭度众生的问题。怎么灭度众生呢?就是各种布施。这对于一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修行不是各种招式、各种打坐、各种持咒吗?有通过施舍和分享而获得功夫长进的吗?是的。事实就是这样的。菩萨们的“武功”进阶,不是依靠什么特别的招式,而是通过布施,普渡众生,利它自利,达到功夫长进的。  这很难理解,但也好理解,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达到了极致后,其实再想超越的话,可能与招式无关了,恰恰与心态和修养有关了。诸菩萨们正是处于这个境地。此时,各种常用的修行法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唯有布施才能使菩萨们进阶成佛。  那么,布施对于菩萨们来说,到底通过什么内在机理使菩萨们进阶成佛的呢?这就好比打坐能够让我们平息心念,调整身体,达到禅定什么的,这里面有很完整的逻辑联系和可操作性,并且能够从身体上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所以,对于凡夫而言,一般的修行法门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菩萨的进阶修行中,似乎不是那么好理解。  为嘛?因为布施这种修行法门,并不直接作用于身体。作为凡人,你很难看到这个修行法门促进功夫长进的直接证据。因为布施的成果很虚。它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菩萨通过各种布施,使众生灭度,众生解脱,继而获得功德,很多功德积累后,菩萨们就不知不觉进阶成佛了。很玄乎是吧。我也觉得很玄乎。这就好比有人跟你说,要多做好事,好人一定会得到好报的。然后,你真的去天天做好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作为凡人,我们很难理解,同时也很难看清楚,功德之于菩萨们进阶的影响和证据。但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是一个机缘让我明白这个道理。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修行者的博客,说到如何达到戒淫邪,保精,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别的,恰恰是各种布施。这个逻辑可真奇葩。改变身体的方式,居然不是从内部着手,反倒是做些不相干的事情,从外部着手,达到看似不相干的目的。但,这就是秘诀所在。很神奇不是?  那么,这种不相干的内在联系理论依据何在?为什么偏偏是布施就可以达到目的,而不是别的。——这我真不知道。因为法界就是这么安排的。这就如万有引力一样,没什么道理可讲,宇宙就是这么个规律,不服不行。当然,也许佛说得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安排,那是佛陀的事,我管不了。  布施对于菩萨们来说,既然是一种功法,当然就有练功的注意事项了。这个注意事项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并且,有且只有这样布施,才能使布施的功德(福德)进一步放大,使练功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否则的话,如果诸菩萨们执于布施的功德的话,反倒会使“功夫不进反退”,连菩萨都混不成了。  如果说《金刚经》哪一品是最神奇的话,我认为就是这一品。因为在这一品中,隐含了一个非常玄乎的道理。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心人的话,也许你读一辈子《金刚经》,你都不知道这一品到底说的是什么。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终认为,以佛的智慧,在讲经说法时,逻辑联系是严谨的,应该不会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否则的话,佛陀的水平也太挫了。所以,一般在解读经文时,对于那些貌似脱节的章节,我一定想办法找出内在的逻辑联系才罢休,只有这样,我才能有继续解读下去的兴趣,不然的话,会把自己的脑子搞得很乱。所以,对于一些有阅读障碍的经文,我从来不认为是佛陀的问题,或者说佛陀出了什么状况。  这一品貌似也很突兀,好像是独立起章节的。其实不是。它还是对前面菩萨们进阶修行的描述。在这里,说的是菩萨们怎么才算见证如来了。想想,辛辛苦苦度了那么多众生,积了那么多功德,总得有个说法吧。而这一品就是给诸菩萨们说法的。  菩萨们不是想成佛吗?现在佛陀就给出了成佛的标准答案了。这个答案之一就是:不能以身相见如来。我们知道,如来是佛的十个称呼之一。在这里,为什么偏偏要用如来这个称呼,而不用天人师、调御丈夫、正遍知、佛世尊等等这些比较拉风的称呼呢?难道就不能整成“不能以身相见佛世尊”这句话吗?很简单,在这所有的称呼中,只有如来这个称呼是描述修证状态的。其它称呼都是客气话,关键的时候不顶事。  “如来”应作何解?《金刚经》中有两处对其进行了解读。一处是第十七品:“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处是第二十九品:“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前面一处是表法的,说的是佛法的本质是非空非有;后面一处是表相的,说的是佛的实相是不来不去的。此处“如来”应作何解呢?个人的看法,此处应作不来不去解。为什么呢?因为,更多的时候,“法”是用来证的,“相”是用来见的。当然,你也可以作两者解,一样不偏离经文本义的。而单从文意看,个人倾向于作“不来不去”较精确。  不来不去是什么状态呢?从物理上来说,就是静态。用佛学的说法,就是一种恒常的状态。这里面隐含了另一个意思,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佛都是一种恒常存在,一直在那放着。推论:佛陀的法身(实相)遍布三界,无处不在。而眼前的世尊是什么状态呢?一样的生老病死,来来去去。所以,当然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了!  佛陀给出的成佛的第二标准答案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最初看到这句话时,我以为是一种艺术化的描述,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对此解读比较浪漫。说什么领悟到这个精神实质,就离佛不远了。扯!见到就是见到,就是实实在在的见证到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你可以无碍通过;所有的时空都是虚幻的,你可以时时在那呆着。  在《金刚经》中,何谓成佛就是上面两个标准。这样解释是不太离谱了?没有的。下面的第六品马上就会应证这一解释的正确性。
  《金刚经》是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书?
  先顶后看,哈哈
  @茶饮料 22楼
00:11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始终认为,以佛的智慧,在讲经说法时,逻辑联系是严谨的,应该不会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否则的话,佛陀的水平也太挫了。所以,一般在解读经文时,……  -----------------------------  解读的不错不错!支持一下!  
  @茶饮料
19:40:41  哈哈,在线写,能写多少是多少吧。  -----------------------------  不行不行,一定要全部写完,不是给师兄压力,这也是修证的过程,师兄要给力啊!
00:17:25  《金刚经》是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书?  -----------------------------  哈哈,那是你的自由
  @茶饮料
19:40:41  哈哈,在线写,能写多少是多少吧。  -----------------------------  @老铁核桃
00:30:44  不行不行,一定要全部写完,不是给师兄压力,这也是修证的过程,师兄要给力啊!  -----------------------------  哈哈,问好。这个看情况吧。本来是想把贴子取名为“对金刚经中的法理解读”,后来想,没那个必要,省得别人误会我是来传教的。还是这样稳妥一些。可能有不足之处,凑合着看吧。
  第六品写得好累,这尼玛都是阿难惹的事,把个经文整得不清不楚,解读起来真麻烦。
  解的好。顶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佛的境界是如此的玄奥,于是,好心的须同学很担心凡夫们能否接受佛陀这些看似离谱的说法。这就好比现在人跑到古代对人说,你们要好好工作,发展科技,以后铁就可以在天上飞了。然后可以想像,众人皆以为其是疯子,懒得理他。此时,偏有一个人信了,认为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所以,昭明太子把这一品取名为正信希有是非常恰当的。  既然正信如此希有,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相信佛陀说的是真的呢?佛陀说了:得有累世善根才行。有人就说了:那我也相信佛陀说的是真实不虚的。能说明我真的具有累世善根吗?没那么简单的。比如说,我天天揍你个半死,你还信吗?所谓实信,就是坚固的相信,不被外力动摇的信。你真做得到吗?我看有点玄。  在这里,佛陀对于累世善根的定义是:1、要持戒修福;2、有缘闻法;3、信了。你连持戒修福都没整过,哪里是累世善根的料呢?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你不是持戒修福之人,是达不到信心坚固境界的。所以说,你别以为善根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也是一种修行境界啊。前两天,开QQ,突然接到陌生人一个短信,曰:最近修行得怎么样了?我当时第一想法是:我们很熟吗?于是,果断没甩他。后来想了想,是啊,红尘俗世也是修行啊,我到底在哪个层次呢?私自打量了一下自己,结局很悲惨:我连拥有善根都谈不上,至多就是有点佛缘罢了。像我们这些“后五百岁”的人,大多也就是这个层次了,还真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人物。  那么,有累世善根之人产生实信后,有什么后果呢?这里也有层次的。层次在哪里?经中曰: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就是说,有人不但产生实信,并且,进一步产生净信。净信有多牛X呢?按佛的说法,一念生净信者,此人将会得到无量福德。看看,相对实信,净信赚大发了。  对于“一念生净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生出了一念的净信;一种是一念达到了净信的境界。不管是哪种解释,首先大赚一笔福德是肯定的。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事佛陀他老人家都看见了。经中曰: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是什么情况?这表示,即使是佛陀灭度后的2500年,有人一念之间的波动,不论你在哪个角度蹲着,佛陀都能立马感应得到。这不正好与前面一品分析的:佛的法身(实相)是跨时空和无障碍存在相吻合吗?所以,如来就是这么来的,真不是盖的!  那么,此处到底作“生一念净信”解,还是“一念生净信”解呢?我以为应该作“一念生净信”解(这真不是我纠缠还清啊。因为很多《金刚经》的释文中,都把此处作“生一念净信”解)。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其后具体描述了生净信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已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层次,这个层次可是菩萨境界了。这岂是生一念净信就可以达到的?那做菩萨也太容易了!所以,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后者。  有心的同学可能看出来了,净信有这么牛X吗?居然一下子就可以混到菩萨的档次!这是什么逻辑?给我个理由好不好?说实话,写到此处,我眼前就闪过一匹草泥马。阿难同学,你到底搞的什么飞机?佛陀当年真的是这样交待得不清不楚的吗?让你复诵经文,你居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啥整啊?  此处确实存在逻辑推演上的断层和硬伤。好在须菩提是个好同学。后面总算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在《金刚经》十四品中,须菩提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有了这一句,大家就明白了净信的牛X之处,原来净信是可以达到见证实相的境界。  至此,此品后面的经文就顺理成章了。什么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什么非法非非法,什么非空非有的,都好理解了。佛陀无非说的是净信者见证实相后应有的境界。否则的话,我们还真以为佛陀是脑子短路了,说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品会被删掉?  重发一次!
  对于第六品解读的无故消失,突然有点震动,难道是这一品解得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是不该在这一品中戏虐结经的弟子们?总之大家看第六品时留个心眼吧。  看来,我得把第六品的解读认真反思一下。如果明天这一品的解读还在的话,我就接着写。如果不在了,我就停止。
  第六品的解读果然有问题!主要对是实信、净信、善根的解读,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整清楚。具体情况是:  1、对实信的理解有偏差。之前作坚固、真实的信理解。在线查佛学大辞典后,发现无“实信”词条解释。查相关大德开示,始知“实信”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修证境界。在声闻法中,证“须陀洹”果位;在大乘法中,证“见道净心地”果位。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层次,生不了“实信”。  2、后世凡众要想生“实信”,必须是持戒修福,戒足慧目才行,之前解读中,认为持戒修福是善根的基础有误,实际应为:持戒修福+累世善根是生“实信”的基础。  3、实信与净信关系不明,似乎不是进阶关系。在佛学大辞典中,净信作清净之信心解,不涉及果位。因此不好判断两者之间是否为进阶关系。但从《金刚经》文意解,生净信的境界也不低,有须菩提的话为证:信心清静,则生实相。能够证见实相,境界已经很高了。但不管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净信能被佛感知,得无量德福,此解读无误 。  4、后面佛陀讲的净信者应有的诸境界,或者说证见了法空相空才得净信,解读无误。  5、骂阿难无误。  唉,惭愧啊。别人解《金刚经》可以随便发,轮到我居然如此折腾。难道是人品问题?
  哈哈,看贴子无碍,可以接着写了。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随时修正。
  好贴 收藏 佛学整个三观教育啊 佛陀绝对是高维生物 哈哈
  恒河水呀泡打泡,在污秽的尘世中净化灵魂  乍一看,下面这些画面中似乎展现的是冰冻河流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景象。然而事实上,画面中显示的是印度亚穆纳河遭受严重污染的状况,像雪一样的白色物质是工业污染带来的白色泡沫。更令人惊愕的是,当地的印度教信徒仍会在这条河里进行洗礼。  据英国《每日邮报》29日报道,日前,在印度教历八月满月当天,信徒们为了庆祝这天的传统节日,不顾漂着厚厚的工业污染泡沫,依然下到河水里进行洗礼。一些信徒乘坐小木船在大片泡沫中穿行,还有一些信徒在河边祈祷。    这条亚穆纳河是恒河最长的一条支流,水环境深受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的破坏。图片拍摄的这天正是印度历中8月的满月之日,这一天对于所有印度教徒来说是非常吉利的日子。  
  《星云禅话》大便中乘凉  作者:星云大师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个非常风趣的禅师,与他说话,他回答的禅语都非常幽默。  有一次,他和弟子文远在谈论佛法的时候,有信徒送了一块糕饼来供养;赵州禅师就对文远说:「只有一块饼,我们两个人要怎么吃呢?这样好了,我们来打赌,谁赢了,谁就吃这一块饼。」  徒弟文远就问:「怎么赌呢?」  赵州禅师说:「我们用东西来比喻自己,谁能将自己比喻的最脏、最贱,谁就赢得这块饼。」赵州禅师于是先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远马上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大便。」  文远接着说:「我是大便里的蛆虫。」  这个时候,赵州禅师没有办法再比喻下去了,就问:「你这个蛆虫,在大便里做什么呢?」  文远回答:「我在大便中乘凉。」  这一段禅的公案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而禅师们却能逍遥自在;因为有了禅,世界就不一样了。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净的国土,任何地方都可以洒脱自在。在禅师们的心中,清净和污秽是一如不二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所以禅的境界就是这么超脱。  一个没有禅的人,即使住在高楼大厦,里面有冷气、地毯、豪华的沙发、席梦思的床铺,可是仍然每天烦恼,每天不安,不能安心自在,就是因为没有禅。有了禅,就能无处不自在啊!
  饱餐恶水,净秽不分  煮云法师讲述  金山活佛喜欢吃人家倒的剩饭、贱羹,以及恶水缸里的饭和水,是否是他的怪癖也不知道。每到一寺都是如此,在他心里已经到了不垢不净的境界,可是在我们凡夫看来,以为这是肮脏污秽的东西,不可以吃的,他有时还拿著这种秽臭的东西给人家吃,人们看到都要发呕,而在活佛眼里,不但没有分别心,而且已达到净秽一如,可以吃人家的剩饭,可以吃他人的痰唾。天宁寺冶开老和尚有病,众弟子去看老和尚的病,金山活佛也在那里,他说:‘你们这些都不是诚心,来看老和尚的病。’居士们说:‘你说怎么才是诚心呢?’活佛说:‘你们有诚心,可以把老和尚的痰孟里的痰吃下去。’大家看了心里作呕,谁也不敢问津,活佛说:‘我说你们不诚心吧?你们不来我来。’他端起痰孟来,骨咚骨咚一阵,将痰尽吃光了。  又有一次,有一位大施主请活佛吃饭,特地请了很多地方首长陪活佛吃斋,并请来专门的大厨师,办上等的素斋,来供养活佛。时间到了,主人请大家坐下;将上面的大位留给活佛,可是到处找活佛,怎么找也找不到。哪知他老人家已跑到厨房馊水缸前,把大袖子一卷,两手在恶水缸里一搅,把鱼骨、肉等捞出来,摆在地上,然后双手抓起剩饭米来大吃而特吃,再拿起大碗,将缸里馊水骨咚骨咚的吃了七八大碗,把肚子吃得像弥勒佛一样的跑出来,主人正在找活佛,见他从里边出来,以为他去方便,就请活佛快来入席,地方首长也站起来与活佛相见。他大声的笑著说:‘你们大家请用,我已吃饱了,你们看,我的肚子这么大。不能再吃了。’大家问道:‘活佛在哪里吃的?’活佛说:‘我不骗你们,我到厨房里去吃的。’主人不相信,跑到厨房查问厨房的人:‘活佛有没有来厨房吃饭?’他们说:‘没有,没有。刚才有个讨饭的和尚,跑来厨房,捞锅水吃,把肚子吃得大大的,方才跑出去了,但没有看到活佛来。’主人一听跳脚的说:‘那就是活佛呀!你们怎么让活佛吃锅水呢?’走去一看,半缸锅水已被活佛吃光了。弄得主人很难为情,请活佛来吃斋的结果,他没有吃斋,却吃他家的剩锅水。这就是金山活佛的‘游戏三昧’。  很多地方,听说活佛要来,赶快派人将厨房的锅水缸藏起来,不让他找到,不然他又偷去厨房吃锅水的。主人不让活佛吃锅水的原因,就是怕损福,可是在金山活佛看起来,倒也无所谓,或者这也是活佛特有的家风,留著人间,传为佳话吧?    《金山活佛神异录》  乐观法师著 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gy/bb/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看过一些大德对《金刚经》的开示,讲到法空相空时,一般都很爽很得瑟的样子,好像讲这些很理直气壮,并且显得特有学问,特能显示解读者高深莫测的样子。然后呢?听的人也似乎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层次,觉得自己好歹算有一点超脱精神的样子了。  我不是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只是偶尔会感到,如此把这些玄奥的部分,也以玄奥的方法讲出来的话,最终,它还是一个玄奥的东西。其实,真正合理的解读,应该是把玄奥的东西解读得不玄奥,解读得具有可操作性,才是对解读本身的负责。  这一品从字面看,就觉得很牛X的样子,显得很绕。《金刚经》凡是很绕的部分,都被人看作很微妙,其实是很难理解的部分,进一步说,就是结经弟子们,没有通俗化的部分。  很多人把这一品解读得很玄奥,实际是解读的角度出了问题,最终导致不能建立让凡夫能够理解的逻辑,这实际是一种解读失败。  个人认为,要把这一品通俗化,应该紧紧抓“如来”这两个字。把这两个字用活了,这一品的解读,就可以达到让凡夫理解的程度了。  在这一品中,首先是由佛陀提两个问题而开始的。这两个问题是: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二、如来有所说法耶?注意:此处又用的是“如来”这个称呼。前面我们解读过,如来是表现佛陀的修证状态的称呼,也就是对佛陀法身(或者是实相)的描述,而据我们前面的理解,所谓佛陀的法身是遍布三界的,所谓的实相则是非空非有。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凡夫眼里可以亲见的。进一步说,就是凡夫可以看到眼前的世尊(色身),但看不到世尊的法身(如来)。再进一步说,如来是用来证见的,不是用来看见的。  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回答佛陀提个两个问题就非常容易。如来是证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态的佛陀,当然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修为了,但如来又是一种法身存在,凡夫得法,可以存在脑子里,你说如来得到某一个东西(法),他得有地方放不是?而现实是,此处佛陀明明问的是:如来有所说法耶?你要说无法可说,那眼前的世尊,还整天说个啥?你要说有法可说,那如来可没地方放,哪里有法可说?那么,世尊能够说的法,必须具体两个条件:一、可以拿出来说;二、如来还得有地方放着。这种法的属性就是:非实非虚,非空非有,即无为法。  明白这一点,后面的回答就很轻松了。须菩提回答得也很巧妙,他首先避开了“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个问题(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可以看成是对后一个问题的思维陷井),直接针对的是二个问题,然后,须菩提扯了一通对无为法的理解,须菩提答: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你别忽悠我了,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修炼某一个法、某一个咒可以得到的,是证见到的;你这里的法是可以听到了,如来那里的法是无为法,只能证到,不能听到。能够得到多少,完全在于各人对于无为法的证悟程度。
  @碧血衷言
17:32:19  哪里来的教徒啊。别在贴子里捣乱好不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茶饮料
18:22:47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看过一些大德对《金刚经》的开示,讲到法空相空时......  -----------------------------  请教,世尊所说的“如来”,与老子所说的“道”很相似啊!有无区别?  楼主请继续!
  正教千万,都是叫人生活变好的,依照本心翻译不会错  某些句子拽牛逼的,绝对是怕人不能理解该条道理,装个腔调,平常心,平常心  
  @万里锋云
20:40:00  @茶饮料
18:22:47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  老子的道德经只是学说,真正的学+说,爱听你就学学,学到了想说点感慨就说点,到什么程度随意。  就聪明在不创立教派,道教只是利用道教学说创立的,儿子和他爹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借鉴的本土学说特别多,多到后世独立为另一大流派,道教的经书也学佛教大量狂造,补充了好多书面理论(东汉洛阳的白马寺和四川青城山道教早期活动点同时期出现,个中缘由很值得耐人寻味),都在互相借鉴,开始打架,儒家还时不时参与下,打到最后,朱元璋正式提出三教同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皇帝信谁说不,事儿就结了  
  @茶饮料
18:22:47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看过一些大德对《金刚经》的开示,讲到法空相空时......  -----------------------------  @万里锋云
20:40:36  请教,世尊所说的“如来”,与老子所说的“道”很相似啊!有无区别?  楼主请继续!  -----------------------------  本质上没有区别。你要是看了《太上说常清静经》的话,会发现,佛道在具体修行上认识高度一致。
  @无无有有一一二二
21:28:29  正教千万,都是叫人生活变好的,依照本心翻译不会错  某些句子拽牛逼的,绝对是怕人不能理解该条道理,装个腔调,平常心,平常心  -----------------------------  这看从哪个角度看了,大道至间,大音希声。你要么说简单点,要么少说点。你要搞得太玄乎了,实际效果是把别人给绕进去了。
  如来是类似朕的自我称谓,但绝不是朕那个称谓所能代表的。其他的名号依据证量现量等等受众的不同而出现的那些受众对于佛陀本人的尊称,名号里包含了世出世法。  你的概念里是用逻辑来解释自我对文字的理解,而忽略了心缘轨迹对于经文产生的过程,现象让你觉得跳跃的生硬并难以接纳,但是金刚经前后共七本,看在你研究金刚经的现象还算认真,劝你去读读其他文本。  金刚经是万经之源,不简单的,用思维去解释无法思维的,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很多名词不必解释,古代大德高僧毕生专研经文的多了,你一个无戒行无德行的凡人,解释解释文字,可以,但是切莫以此为正确。  另外,随便举个例子,无相绝不是说说的,一体五眼也不是说说的,还是那句话,明明眼触诸缘,为何佛言无相?肉眼凡胎之辈,安心做个好人便好,妄行玄元之道,有时候,好事不如无。。。记住,身无仙骨莫浪求。  
  不是打击你们,有时候,不是好人便能解释金刚经。。。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自《佛说十号经》,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此十号为:  (一) 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无有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 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音译阿罗汉。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故号应供。  (三) 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 明行足,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名明。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名行足。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五) 善逝、世间解,妙去,名善逝。跟“如来”相对,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乃为善去(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趣证佛果,故号善逝。  世间解,知国土众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世间解者,谓对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了解也。  (六) 无上师,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 调御丈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  (八) 天人师,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 佛,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 世尊,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之所以佛陀在经文里自号“如来”实在是此肉,化,法身三身一体,当时说经时须菩提肉眼所见佛陀之身,三身一体,不能用凡人的“我”的称谓来表达已经离“我相”的“他”,且此“他”三身共圆,所以是说如来。。。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有了第四品和前面几品解读的基础,对这一品的解读就会轻松多了。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面的解读,对某一概念和原理进行一下疏理,我们之前得到的主要收获如下:一、菩萨们要想进阶佛这个层次,主要靠发大愿,行布施,度众生,积功德而完成,并且,在这期间,不能有分别心,不能有执着;二、布施积功德这个法门,并不直接作用了修行者的身体,但它最终能够改变修行者的修证状态,其原理不详;三、如来的法相是一种恒常存在,可证,不可见;四、佛法是无为法,其实相就是非实非虚,非空非有。这些原理性的东西,在后面的解读中会经常用到,及时小结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品是从讲布施开始的,而布施是以“人”为主体。这个“人”的身份和修为是凡众,还是菩萨,佛陀没有明确。下文中,也没有指明此人是什么身份。佛陀没说清楚,我们只能从两个方面理解了:其一,此人为凡夫。其二,此人为菩萨,或者说成就者。而不管是什么人,佛陀都肯定了,布施是有功德的。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布施积累功德,这个修证原理,不但对菩萨起作用,同时,对凡夫也起作用!  有人又不爱听了。这也叫秘密?对,这个秘密大了!我们知道,行布施,积功德是可以让菩萨进阶成佛的,老牛X了。如今,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凡夫行布施,也可以积功德!现在问题来了,人家菩萨积功德是用来作成佛用的,你一个凡夫进来掺合个啥?是啊?我这凡夫还真就掺合起来了,你给个说法吧?  全乱了不是?哈哈,是有点搞。凡夫积功德后会产生们什么效果,我也不知道。目前我知道的是,对戒淫邪、保精气有很大帮助,其它我没详细研究过。但我知道,真正的功德它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可能不止这么简单,它到底有多大威力,这是法界的秘密,我也不知道。现在又有问题了,有凡夫貌似积功德后下场很惨啊,比如贪官们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修庙捐资什么的,咋就被抓了呢?  怎么就不抓他丫的呢?前面不是说了吗?菩提行布施的时候一要发心正;二要无分别心,三要不执于功德。否则的话,连菩提都做不成了,可见布施也不是随随便便学个样子就行的。贪官们是怎么做的呢?脚指头都想得到,贪官们那点心思谁不知道啊?他们想的是利他吗?他们的布施恰恰是想维护自己的地位,极端自私。这种情况的布施,连菩提都要成为非菩萨,你一个贪官岂不是自己找死!布施这玩意,作用力大,但反作用力更大!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贪官都很搞笑,批露案情时候,往往是曾经很迷信,到庙里捐过资,做过法什么的,一时成为世人笑柄。  扯远了。回到本品继续解读。在如何布施积功德(或福德)的问题上,佛陀讲了两个事情:一是对福德的测量问题。这里谈到了福德性这个词,“性”在《金刚经》中作实质、实相解,而所谓实相,我们知道的,凡涉及到实相的东西,都是不可数、不可说的,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可数名词。所以佛陀才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二是说法布施比财布施得到的功德更多。类似于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厉害。  之所以佛陀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强,佛陀给的理由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我们从前面可知,这部经可是让菩萨成佛的经,你拿这部经作法布施,可想而知,调动的法界力量该有多大!  前面说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辅相成的,调动的力量大,反击的力量也大。《金刚经》里有让菩萨们成佛的法,而布施者一旦有了这种法执,嘿嘿,麻烦也就更大了。所以,接着佛陀就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怕的就是你又整出自伤了!第一时间提醒你,要把这个“法”空掉。当然,一些大德的开示不是这样解的,似乎解得比较温情,流行的说法是:《金刚经》是讲成佛的般若的,智慧可以生出佛法,但智慧不等于佛法,一切毕竟空中,是人法皆不可得的。这样解释行不行?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我坚持我的解法。我的理由是,佛说《金刚经》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佛不会突然来这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校误:第八品解读中菩提应为菩萨。
  @verter
23:42:54  不是打击你们,有时候,不是好人便能解释金刚经。。。  -----------------------------  你一边呆着去吧。你没修证,我知道!
  @verter
23:56:08  之所以佛陀在经文里自号“如来”实在是此肉,化,法身三身一体,当时说经时须菩提肉眼所见佛陀之身,三身一体,不能用凡人的“我”的称谓来表达已经离“我相”的“他”,且此“他”三身共圆,所以是说如来。。。  -----------------------------  行了,凭你现在的能力,你解不出我这个水平。哪痛快,哪去!
  净空法师对华人谆谆劝导,不要发展科学技术【视频】  净空法师讲: 科技的利弊  /v_show/id_XMjkxNjY2MTk2.html  净空法师讲:科技进步及灾难的关联  /v_show/id_XMjc4ODE2OTU2.html  ====================================================================  不要以世俗的眼光看佛教  佛法能彻底了悟生死,什么国家强大,物质丰盛,民主自由,这都是无常,这都是空,这都是苦。  丝绸之路上佛教寺庙的断壁残垣,被穆斯林彻底征服,这都是世界俗人眼中的现象,是虚幻的。  而当时在寺庙里修炼的僧人有的说不定早已成佛,逃出六道轮回,得大自在,国破家亡,被外道征服这都是表面现象,成佛之后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所谓的亡国灭种,国破家亡这都是幻象。修得正果,逃出六道轮回,则人世间国破家亡与你和干,这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只要佛法在心中,一切都是光明的。  从另一个方面看,亡国灭种,国破家亡这不过是轮回中的一种幻象,业力所致。比如你说的丝绸之路上佛教寺庙的断壁残垣,被穆斯林彻底征服,这只是你的观点,其实原来那些人有的可能已经成佛,所以你所谓的亡国灭种与他早已无关了,而另一些人也可能轮回到现在丝绸之路上中亚穆斯林国家,对他们来说也不存在亡国灭种的感觉,只不过是又换了肉身,他们认为现在的穆斯林国家才是祖国。  再比如中国被日本彻底征服了,中国人被杀光了,在你看来这是亡国灭种,其实不是,在我佛看来这是幻象。虽然你被日本人杀死了,但转世后可能又在这片土地出现,但这时你已经是日本人的身份了,所以你不会有亡国灭种的感觉,而且你还会感到很自豪,所以对于一个信佛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亡国灭种之事,一切只是轮回幻象。
  @碧血衷言
03:18:46  净空法师对华人谆谆劝导,不要发展科学技术【视频】  净空法师讲: 科技的利弊  /v_show/id_XMjkxNjY2MTk2.html  净空法师讲:科技进步及灾难的关联  /v_show/id_XMjc4ODE2OTU2.html  ====================================================================  不要以世俗的眼光看佛教  佛法能彻底了悟生死,什么国家强大,......  -----------------------------  哈哈,看来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是我误会你了。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解读这部经,不是劝人修行的。而是告诉那些似是而非想修行的人,不要迷恋于所谓佛法,让他们知道修行的真相,并不是那么简单,最终是让普通人踏实做人,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想法,做一些傻事,误人误已。晚了。安。
  三、如来的法相是一种恒常存在,可证,不可见。。。。。。。。  你要为此话负责。。。。  能证能得既能失能灭。。。实相非相不以肉眼见,但佛眼能见,五眼一体,你说不能见?  你既然解释了,就解释的完整点,撇开意气之争,真觉得你们解释的源头根本就是错的。  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不要草草行就——所证所得之心恰恰和无所得的经义违背,你老弟不要口说空相心行世路。。。你逻辑内的“有所得”说到底不过是“安心之处的静相”,破此静相之后还有路走。。。。。  另外,你说法相不能见,麻烦你既然逻辑了就说清楚点,不能用什么眼见到什么。。。我估计我说能见法相,你是不信的,所以争执不必,只是希望你逻辑的完整点,既然标榜能解经,就应该对自己文字负责和尽量完善。。。  这部经是教人成佛的。无所得不是无所知,无所住不是无所谓。。。你老弟,真是搞笑。最后一跟。。。另,好言相劝,好事不如无。。。。有时候辱骂是为了不让赞叹带来的自大心膨胀,比如最近的大悲寺下院尼众行脚引发的网络争论,我觉得我比较会保护关注那些反对者责备者,尼众自然有保护者,我为什么要保护反对和责备者?正是因为有不信恶俗无理的现象存在,才能使得行脚这个现象继续存在于世间,由此及彼,无缘不生。。。  想来你也有糊涂处解不懂的地方,多读历代解经祖师的文字吧,当年赵朴初一个宗教领袖,对于其编写的诸如涅槃和其他一些他不知道的还是如实写清楚,他不懂。  
  有点意思,收藏之  
  @verter
23:56:08  之所以佛陀在经文里自号“如来”实在是此肉,化,法身三身一体,当时说经时须菩提肉眼所见佛陀之身,三身一体,不能用凡人的“我”的称谓来表达已经离“我相”的“他”,且此“他”三身共圆,所以是说如来。。。  -----------------------------  @茶饮料
01:36:41  行了,凭你现在的能力,你解不出我这个水平。哪痛快,哪去!  -----------------------------  楼主着了我相:)
  @茶饮料
23:13:00  @无无有有一一二二
21:28:29   正教千万,都是叫人生活变好的,依照本心翻译不会错   某些句子拽牛逼的,绝对是怕人不能理解该条道理,装个腔调,平常心,平常心   -----------------------------   这看从哪个角度看了,大道至间,大音希声。你要么说简单点,要么少说点。你要搞得太玄乎了,实际效果是把别人给绕进去了。  —————————————————  ok  
  @verter
23:40:00  如来是类似朕的自我称谓,但绝不是朕那个称谓所能代表的。其他的名号依据证量现量等等受众的不同而出现的那些受众对于佛陀本人的尊称,名号里包含了世出世法。   你的概念里是用逻辑来解释自我对文字的理解,而忽略了心缘轨迹对于经文产生的过程,现象让你觉得跳跃的生硬并难以接纳,但是金刚经前后共七本,看在你研究金刚经的现象还算认真,劝你去读读其他文本。   金刚经是万经之源,不简单的,用思维  —————————————————  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xx.  楼上的说法和封建社会的愚民伎俩别无二致,是真理还是真理之外,谁也说不清  
  @verter
07:47:39  三、如来的法相是一种恒常存在,可证,不可见。。。。。。。。  你要为此话负责。。。。  能证能得既能失能灭。。。实相非相不以肉眼见,但佛眼能见,五眼一体,你说不能见?  你既然解释了,就解释的完整点,撇开意气之争,真觉得你们解释的源头根本就是错的。  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不要草草行就——所证所得之心恰恰和无所得的经义违背,你老弟不要口说空相心行世路。。。你逻辑......  -----------------------------  吹毛求疵!你看看我这个贴子的名字叫啥?——凡人视野解读《金刚经》!我说过修行者不能见如来吗?我没说过如来可以证见,不能看见吗?教徒就是教徒,没事总爱显摆,好像自己高人一等一样,我这人一生最讨厌这个。你在铁核桃的贴子里蔑视凡人为贱命,在我的贴子说什么无仙骨别浪求。修行人了不起啊,仙骨了不起啊?就你这点知见还见法相,我看是幻觉吧。  没事你就一边蹲着!你不是有眼吗?你说说我在写第六品的前后到底发生过什么?是谁罩着这个贴子?我算你厉害!
  @verter
23:42:00  不是打击你们,有时候,不是好人便能解释金刚经。。。  —————————————————  非常喜欢楼主的态度,尤其是最后一句我不尿它。  如今世俗的佛教烧住香成百上千,河南少林寺的那人严重亵渎戒律,口口声声普度众生,乞丐进的了寺院么,末法时代的局面是凡人虚妄不再相信圣人号召造成的,还是连自家人都在无止境亵渎造成的?有矛盾的时空就该有争议,说说话话言语是过激,辩解像条裹脚布一样又臭又烂,居士们还在维护,大和尚不是包养就是嫖娼,拿辽宁一个苦行寺院说事儿,和崇祯救不了明王朝也差不了多少。  对于未来我是乐观的/前提是有楼主这样不拿钱敲警钟的人大量存在,没人当你是盘菜,过去再正确也是唧唧歪歪,宁可听本土宗教的话,也比死于外人之手好那么一点  
  佛也好道也吧,都是在功利害世界时候的一济安定剂,佛道隐世是因为世间无事。要是世间让人活,不需佛道静心灵。修不成佛跟仙说明这世界还不太坏,哎!劫过功自来,度劫缺需要自己的修为,一劫一法缘。翻翻历史,吃人,灭族,多少白骨情仇中。  
  @湖蓝色的马甲
09:22:38  茶故人。。。。呵呵  -----------------------------  @茶饮料
11:40:22  哈哈,我们以前有过交道吗?我的记性太差了,给点提示?  -----------------------------  马甲,隐姓埋名,,哈哈、、不告诉你,哈哈。。
  @湖蓝色的马甲
09:22:38  茶故人。。。。呵呵  -----------------------------  @茶饮料
11:40:22  哈哈,我们以前有过交道吗?我的记性太差了,给点提示?  -----------------------------  @湖蓝色的马甲
10:57:52  马甲,隐姓埋名,,哈哈、、不告诉你,哈哈。。  -----------------------------  我大概猜到你是谁。哈哈,不告诉就不告诉吧。请安。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昨天在新闻里看到有人放生老鼠的,被抓住后,曰:做善事,求赎罪。这是所谓的信徒吗?这尼玛是歹徒!前段还有放蛇的,据说眼镜蛇也搭着一起放。这不要人命吗?这样做也能够积功德?  凡夫就是这么可怜,老被人忽悠,做些不切实际,害人害已的蠢事。放生可以作为财布施,也可看作法布施。但凡布施都有三个必备要素:发心正、无分别,不执着。但这还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布施是先利人,后利已的。你放一堆蛇出去咬人,能利人吗?利不了别人,利已何所依?菩萨布施时,如果不得法,照样受反作用力伤害。你一个肉眼凡夫,布施不得法,你受得起这个罪吗?所以,现实中看,凡是成天神神鬼鬼,这布施,那放生的,我看就没一个正常活着的。  随缘布施、无住布施;发心正、无分别、不执着;你做不到这些,最好别瞎掺合。众生都身负业力,说是布施,实际相当于变相改变别人的命运,这个对布施者的反作用力是很大的,你冒不起这个风险的!  在布施中,佛陀数次谈到要无住布施,比如说要不住色、不住相、不住法等等。可见“不住”是修行者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九品中,还是谈的不住的重要性。在这一品中,佛陀扯了数个修行果位来询问须菩提,接着,我们就开始看绕口令了。  对这些绕口令,通行的解读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角度来解读的。大意是从世俗的眼光看,修行是有层次和果位分别的;从胜义的角度看,因本性无实,所以,这些果位都是不可执取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当然是一种理论高度很高的解法,可惜一般人看不懂,只看到一个字:绕。  有没有让凡夫看得懂的解法呢?个人觉得,还是有的。无非就是换个解读角度罢了。这个角度就是按法理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知道,菩萨在行布施时,如果住于相,或者有分别,即非菩萨。布施也是“法”不是?所以,在修行的途中,如果你不如法,是会受伤害退转的。同样,把这个原理套用到此处,一样是成立的。各种果位的修行者们,如果在修行中,不能坚持无住修行这个原则,那么,你要么整不到某一个果位去,要么你就得从那个位置整下来。这样解读就不绕了。  而按这个方式解读有没有问题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一品中,最后一段佛陀与须菩萨的对话可以印证这种解法是靠谱的。对话是这样的: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一段话直译就是:世尊说我到了某一个果位,其实我心里并没这个概念,正因为我没这个概念,所以世尊才认可我达到了某一个果位。这里的核心意思正是修行过程中的无住原则。你不住,就是如法修行;你住了,自证了,就不如法了,那叫作死,你就到不了那个果位了。很清晰的修行法理阐述!  上面的对话还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修行者的果位如何认定?答案是:修行果位的认定,只能他证,不能自证。你一旦自证了,恰恰说明你不是那个位置的人。当然也有菩萨下凡被人认出来的,认出来怎么办?那你就得走人。坐化呗!这样的传说有一些,可以百度吧。当年国观有一叫十号路人的牛人,号称弥勒佛下凡,一时吓住不少无知少男少女。我就想:好啊,我看你哪天死!结果,丫活得好好的,居然还发照片上来了。这不扯吗?俺第一个骂他没商量!我这个贴子里也有牛人,自称可以证见实相。我就想啊,你老人家都被我认出来了,你咋就不坐化而去呢?
  每天一顶。  撸主看到我  
  到了第九品了,看得津津有味,楼主千万别太监了,此贴也是布施啊,呵呵!  
  @自性之光-17 23:03:36  到了第九品了,看得津津有味,楼主千万别太监了,此贴也是布施啊,呵呵!  -----------------------------  布施个啥?我没这么高尚,只是很久没写长篇的文章了,练练笔,再是把某一年刻苦读佛经的成果归集复习一下,省得忘记了。太不太监无所谓,能够写多少,就写多少,写烦了,就搁着。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第十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品,就是这一品中的“应无所住生其心”这句话,让挑柴混日子的六祖顿悟了。尔后,他老人家整出一部《坛经》出来。佛教传入华夏,这个派,那个宗的也整出过不少花样。但真正整得成就最高的还是六祖慧能,为嘛,人家说得那叫“经”,一般的修行大德们,也就搞个开示,扯个“论”什么的。达摩算牛人吧,也就只能写个《破相论》,人家六祖大字不识一个,硬生生整出一部“经”出来。“经”是开玩笑的?只有佛祖说的才叫经。而六祖在中国佛学史上的地位,套取我党的宣传,就是:《坛经》是印度佛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六祖慧能就是当代的释伽牟尼!  这一品还是强调修行过程中的“不住”。在这一品中,佛陀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不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细致化。之前说的是不能住色、相、法,现在进一步说,凡是你能够用六根感受到的东西,都属于不住的范围。什么庄严佛土啊,色声香味触法什么的,都不能住。  一般解读都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修行中不能住这住那。整这些也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个“绕”字。实际上,“不住”还隐含着修证法门。这个秘密就是:不住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深入“住”进去,等你感悟完了后,你才有资格“不住”。我这个说法是不是邪见啊。佛陀反复强调的是不住,你在这儿整深入住进去。作死吗?非也!  在《金刚经》里佛陀确没讲住与不住的关系,但有心的人可能发现,佛陀成天教导我们不住,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住呢?难道靠打嘴炮?办法还是有的,这个办法就是:“入流忘所”。入流忘所借用的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里面的话,通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入流忘所,逐步提高修证水平。我个人觉得这个法门,最能体现从入住,到不住,到住无所住的修证原理了,最能阐明入住与不住之间的关系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法门。其实禅宗的观念头、参话头,道家的意守啥的,都是从入住到不住的过程,你只要有志于修行,你必然会碰到这个问题。所以,六祖牛啊,他就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抓住修行的核心,从而开悟。  佛陀为什么不在《金刚经》中说这些呢?我的看法是,《金刚经》是教导菩萨们成佛的学问,这类小玩意,还登不上台面吧。想想也是,与灭度众生、布施、功德这些调动法界力量的修行比起来,扯什么入住与不住的关系,这类小技巧实无必要。没档次。  有人就乐了,原来修行这么简单啊。那我回家自各儿整去,也搞住无所住,做不了佛,整出个神仙也成啊。那你自己回家去整吧,我保证你死得快,精神病医院里有很多同僚等着你。大哥,修行是很难的,不是你掌握了法门,就能够随便整的!  佛陀做的第二件事是:阐明应无所住的目的所在。即:生出清净心。佛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前佛陀讲过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问题。这会儿告诉你是如何生出清静心。那么,清静心有什么好处吗?按佛学的理论,清静心有三个特征:1、毫不怀疑的心;2、没有污染的心;3、没有烦恼的心。 表面看,似乎看不出这三个特征有什么搞头。佛陀也没有在这一品中讲清静心生出后,有什么主要功能。但我认为,你要是个菩萨,既然佛陀要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吧。至少从字面理解,对如法布施是有帮助的吧。  当然,生清静心,还是可以看见一些副产品的,比如说至少可以证得宿命通。这个我是在《四十章经》中看到的,在这一章中,有人问佛,如何得宿命通呢?佛答: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当然,这都是小意思,在菩萨面前不值一晒。
  校误:《四十章经》应为《四十二章经》,就是韦小宝手中的那本经。
  @自性之光2013
23:03:36  到了第九品了,看得津津有味,楼主千万别太监了,此贴也是布施啊,呵呵!  -----------------------------  @茶饮料
00:06:33  布施个啥?我没这么高尚,只是很久没写长篇的文章了,练练笔,再是把某一年刻苦读佛经的成果归集复习一下,省得忘记了。太不太监无所谓,能够写多少,就写多少,写烦了,就搁着。  -----------------------------  行,呵呵
  须陀洹是凡夫?你真会搞笑。
  @rdorje
09:37:28  须陀洹是凡夫?你真会搞笑。  -----------------------------  这个嘛,我的解读中貌似没直接扯这个事吧。你在哪个章节解读中看到的?
  @rdorje
09:37:28  须陀洹是凡夫?你真会搞笑。  -----------------------------  @茶饮料
15:59:19  这个嘛,我的解读中貌似没直接扯这个事吧。你在哪个章节解读中看到的?  -----------------------------  原来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些什么了。以下:  事实是佛陀的堂弟阿难(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直到佛陀去世的后都没有开悟,后来还是大伽叶尊者逼着他发奋修行才正式开悟成就的。也就是说,一直到佛陀讲经历程中的“涅槃时”阿难都是凡夫一个,更不必说之前佛陀讲“般若时”的修证水平了。
  @rdorje
09:37:28  须陀洹是凡夫?你真会搞笑。  -----------------------------  @茶饮料
15:59:19  这个嘛,我的解读中貌似没直接扯这个事吧。你在哪个章节解读中看到的?  -----------------------------  @rdorje
16:09:42  原来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些什么了。以下:  事实是佛陀的堂弟阿难(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直到佛陀去世的后都没有开悟,后来还是大伽叶尊者逼着他发奋修行才正式开悟成就的。也就是说,一直到佛陀讲经历程中的“涅槃时”阿难都是凡夫一个,更不必说之前佛陀讲“般若时”的修证水平了。  -----------------------------  你说的是这个啊,哈哈,我是针对无漏阿罗汉说的,那个时候阿难的确没证阿罗汉果啊。这个是无疑的。须陀洹离证道开悟的无漏阿罗汉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啊。按阿罗汉比,说阿难是个凡夫没有大的问题吧。
  。  
  @rdorje
09:37:28  须陀洹是凡夫?你真会搞笑。  -----------------------------  @茶饮料
15:59:19  这个嘛,我的解读中貌似没直接扯这个事吧。你在哪个章节解读中看到的?  -----------------------------  @rdorje
16:09:42  原来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些什么了。以下:  事实是佛陀的堂弟阿难(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直到佛陀去世的后都没有开悟,后来还是大伽叶尊者逼着他发奋修行才正式开悟成就的。也就是说,一直到佛陀讲经历程中的“涅槃时”阿难都是凡夫一个,更不必说之前佛陀讲“般若时”的修证水平了。  -----------------------------  另外,在佛学界,基本上都认可阿难的真正开悟见道是佛陀入灭后的事。你搜一下百度阿难的词条看看。
  佛法入门,有理入与行入二门。其实是一门,理论真通达了行门一定到,行门到了理论一定通,可能存在有的人一开始喜欢研究理论,后来通过行为实践结合理论得出佛法真实不虚的结论,当然也可能也有人注重做事缺乏知识积累,但是后来一定会通过事情而发现很多法理得出佛法确实是不二法门的结论!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经常说的“空”是没有,其实不是的,佛法里说的空有多种定义,这个和佛法里的“心”一样,有多种定义标准。在这里,普通人,以为的,“空”,其实是一个现象,比如,这篇文章的图例“文殊菩萨”,这幅画本身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颜料笔法心境参照等等,构成了一个表达,一个信仰的表达,这些连续集合的缘,造成了一个“信仰的具体化”,这个具体就是文殊菩萨,他代表智慧!。。。这些连续的集合的缘,本来属于各自的“体现”,现在通过集合代表了智慧。。。颜料来自各类生产颜料的动植物,笔法受心境学习的技巧和当时作画环境等等等等的影响。。。动植物的产生是地球上地水火风诸缘和合的结果,笔法产生于人手,人亦不离地水火风,等等等等亦如是,所以这幅图片的开始不过是地水火风而已。。。但是,地水火风它们自体是空性的。。。这就是实相!所以说实相非相!是空性的。。。上面这段论述文殊图画的文字阐述了一个现象,这段现象,是空的。。。懂么?各位?。。。  文殊相不是没有,所以空不是没有,但是此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以后经历成住败坏之后,是会变去的,颜料笔法什么的还会归于来源地,其实画好之后就已经开始变化了,每一秒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懂么?各位。。。  顶礼文殊菩萨!
  @verter 80楼
07:01  佛法入门,有理入与行入二门。其实是一门,理论真通达了行门一定到,行门到了理论一定通,可能存在有的人一开始喜欢研究理论,后来通过行为实践结合理论得出佛法真实不虚的结论,当然也可能也有人注重做事缺乏知识积累,但是后来一定会通过事情而发现很多法理得出佛法确实是不二法门的结论!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经常说的“空”是没有,其实不是的,佛法里说的空有多种定义,这个和佛法里的“心”一样,有多种定义标准。在这里,普通人,以为的,“空”,其实是一个现象,比如,这篇文章的图例“文殊菩萨”,这幅画本身是由很多因素……  -----------------------------  四大:地水火风。五大:地水火风空。上文说四大是因为只有四大互易才产生动植物之类,而五大里的空只是一个现象,类似成住败坏之后又达到成住败坏一个轮回循环的之间的现象。所以上文只说生合相,不说死灭相。
  各位,有一个莫大的重点,四大现象也好五大现象也好,怎么来的,参参看,这就是和佛法里说的“真如”“这个”等等等等的名词有关系。。。。
  各位,此时此地,目受文殊图,不是没有,然,此有非有。。。是什么?开眼闭眼从缘而来是什么?。。。
  @verter
07:01:00  佛法入门,有理入与行入二门。其实是一门,理论真通达了行门一定到,行门到了理论一定通,可能存在有的人一开始喜欢研究理论,后来通过行为实践结合理论得出佛法真实不虚的结论,当然也可能也有人注重做事缺乏知识积累,但是后来一定会通过事情而发现很多法理得出佛法确实是不二法门的结论!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经常说的“空”是没有,其实不是的,佛法里说的空有多种定义,这个和佛法里的“心”一样,有多种定义......  -----------------------------  真心建议你把文字般若练练,都说的些啥?绕来绕去有意思吗?你老实等着我解断灭空吧。  我一向认为,凡是不能把大道理说得让老太婆听懂的,都是自己没把事情整明白。
  我在你这里贴的关于“文殊成形”的那篇,其实是总结了佛教历代以来的纷争。我是指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一幅画,解释到最后,毕竟各归各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胜义有则是指造成画出现的根本因素。。。。。  和你不想多争。佛智无缘也不能救同城同八字女。  我之所以给你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什么是实相,什么又是无相。。。。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都是有基础的。。。  
  算了,我也不多啰嗦了。。。。  不过,不能自证这句话,不对,错的。  
  算了,我也不多啰嗦了。。。。  不过,不能自证这句话,不对,错的。  
  算了,我也不多啰嗦了。。。。  不过,不能自证这句话,不对,错的。  
  @verter
12:14:34  算了,我也不多啰嗦了。。。。  不过,不能自证这句话,不对,错的。  -----------------------------  不能自证不是我说的,很多高僧们都是这样说的。你不服,可以找他们理论去。再有,就是从《金刚经》中也可看出,法理上,修行者就不没有自证这么一说。
  @verter
12:13:28  我在你这里贴的关于“文殊成形”的那篇,其实是总结了佛教历代以来的纷争。我是指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一幅画,解释到最后,毕竟各归各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胜义有则是指造成画出现的根本因素。。。。。  和你不想多争。佛智无缘也不能救同城同八字女。  我之所以给你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什么是实相,什么又是无相。。。。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都是有基础的。。。  -----------------------------  扯那么多,不就是想把缘起性空说清楚吗?用得着那么麻烦吗?还扯到“四大”去了?你说你扯的那些,除了你自己明白,谁懂啊?  早就说了,凭你现在的能力解不了《金刚经》。不服你自己试试!站在旁边说风凉话,谁不会说啊。你只要一开口解,我能够把你骂得你爹妈都不认识你。  不是我听不进不同意见,主要是你德性不好,我特烦你!
  过去已经去了,未来还在梦里,唯现在才能“如来”吧,每天起来都是新的开始,怎么又不能以自身见如来了呢?  难道过去能如来?未来能如来?人的色身是活在现在的真不明白佛家大能怎么说“不能以自身见如来”。当下,过去的果,未为的因,现在的如来。  还有很不不明白为什么佛法到现在成了畏惧因果的法门,想如来成就后还渡化了表弟,给表弟找了个安身之处。难道佛法只是“静、空”求死吗?死了也就跳出这花花世界了。  但是这世界苦难时“观世音得果报”,地狱不空时“地藏王得果报”,……修的时候还要行大愿,明明就是介入因果造福生活,最后成了学佛学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每年都有这事哦)。  
  我是佛子可是我修为不好我比你懒,这部经我只念了一遍还没好好解读呢,真是不好意思  
  @茶饮料 88楼
13:10  @verter
12:13:28  我在你这里贴的关于“文殊成形”的那篇,其实是总结了佛教历代以来的纷争。我是指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一幅画,解释到最后,毕竟各归各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胜义有则是指造成画出现的根本因素。。。。。  和你不想多争。佛智无缘也不能救同城同八字女。  我之所以给你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什么是实相,什么又是无相。。。。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都是有基础的。。。  -----------------------------  扯那么多,不就……  -----------------------------  嘿嘿。。。。自证不是有所得。。。。我德性是不行,但也不妨碍什么。所有能知道的错误都不是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知道的。  
  @茶饮料 88楼
13:10  @verter
12:13:28  我在你这里贴的关于“文殊成形”的那篇,其实是总结了佛教历代以来的纷争。我是指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一幅画,解释到最后,毕竟各归各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胜义有则是指造成画出现的根本因素。。。。。  和你不想多争。佛智无缘也不能救同城同八字女。  我之所以给你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什么是实相,什么又是无相。。。。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都是有基础的。。。  -----------------------------  扯那么多,不就……  -----------------------------  嘿嘿。。。。自证不是有所得。。。。我德性是不行,但也不妨碍什么。所有能知道的错误都不是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知道的。  
  @人本很逍遥
15:15:36  过去已经去了,未来还在梦里,唯现在才能“如来”吧,每天起来都是新的开始,怎么又不能以自身见如来了呢?  难道过去能如来?未来能如来?人的色身是活在现在的真不明白佛家大能怎么说“不能以自身见如来”。当下,过去的果,未为的因,现在的如来。  还有很不不明白为什么佛法到现在成了畏惧因果的法门,想如来成就后还渡化了表弟,给表弟找了个安身之处。难道佛法只是“静、空”求死吗?死了也就跳出......  -----------------------------  嗯。兄台说得很对,当下就是如来,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时刻,就是时时见如来。  大多数人学佛都是一个求、贪的心态,心有挂碍,所以就怕这怕哪,呈现出一种畏惧和迷信心态。  因为怕所谓的因果报应,所以,极度自私和胆怯,这几乎是大多数所谓佛法爱好者的通病。实际情况是,死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死的。心安之时,就是见佛之时。
  解经,不是不敢不会,是没有这个资格,我不够资格懂一加一为啥等于二,但是不妨碍我运用1+1=2。。。。没想点拨指教你的意思,够不够格不说,缘分不够。。。。知道你小气,说不过你,我就撤了,还是那句话不劝你继续,不是跟你捣乱,两件事:不信你达到无疑之境和文字既然写了就该仔细。你好好保重  
  @茶饮料
13:10  @verter
12:13:28  我在你这里贴的关于“文殊成形”的那篇,其实是总结了佛教历代以来的纷争。我是指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一幅画,解释到最后,毕竟各归各位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而胜义有则是指造成画出现的根本因素。。。。。  和你不想多争。佛智无缘也不能救同城同八字女。  我之所以给你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什么是实相,什么又是无相。。。。毕竟无和胜义有之争都是有基础的。。。  -----------------------------  扯那么多,不就……  -----------------------------  @verter
16:50:44  嘿嘿。。。。自证不是有所得。。。。我德性是不行,但也不妨碍什么。所有能知道的错误都不是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知道的。  -----------------------------  关于自证,我的理由有两个:  1、看过很多开示,大德们都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修证层次,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别人说了算。就如你自称修为很好,能见实相,我一看就知道是扯。其一,你有分别心,幻相未破;其二我慢十足,烦恼未尽。你连初果都混不上,哪里来的修证呢。这样看来,是你的自证准确,还是我的他证准确呢?  2、金刚经那段须菩提与佛陀就果位的对话,说得明明白白,修行人还就真不能认为自己到了哪个果位。要不,你说个修行人可以自证的法理依据我看看?
  @verter
16:57:13  解经,不是不敢不会,是没有这个资格,我不够资格懂一加一为啥等于二,但是不妨碍我运用1+1=2。。。。没想点拨指教你的意思,够不够格不说,缘分不够。。。。知道你小气,说不过你,我就撤了,还是那句话不劝你继续,不是跟你捣乱,两件事:不信你达到无疑之境和文字既然写了就该仔细。你好好保重  -----------------------------  你这是典型的教徒心态,无非就是怕自己解不好,背负因果。我不是教徒,我不怕。我只是把自己的感受予以回顾和分享。会不会有解错的地方呢?肯定有的,会不因此而坏人慧命呢,也会的。但我不怕,因为我尽力了。这叫什么?这叫不昧因果,死活都明白!哈哈,你是修行人,我对你小气是应该的。
  学会放下.人赤条条来去,本无牵挂.不要过于执着.一执着便陷于苦海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金刚经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