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的次第中的修定是怎么回事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南师:佛法修证——爲何非要打坐修定
&&&&李文(比利时人)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过去几年,曾跟一位荷兰籍的大师学过,他自己修证了好些年,这位大师教他「不二法门」,认为一切无我,一切唯心,把所有不是我的都看清楚,好好体会,所以对一切都不加理会。……这位荷兰籍老师教他,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问题,当它们来时,都要冷眼观察,不要拒绝它,看它自生自灭,这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
&&&&他的不二法门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功夫都不做,只是保持一个平静,将心慢慢地打开,等若干年后,这些情绪、思想不跑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本来在那里观看的那个东西,那个是不变的,此时,什么都像闪电一样,顿悟了。这位大师教的就是这个路线。
&&&&李同学认为,大部分的修持者,一辈子一无所成,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似乎一味不管也不对,逃避他也不对,调息的功夫是否也是一种逃避呢?又,这位大师教的方法是止而后观呢?还是观而后止?如果方法不对,他愿意放弃错误的路线。
&&&&这位荷兰大师讲的不离谱,但是也有问题。后来这位大师因病入院开刀,应该觉得很痛苦,可是他无所谓,换句话说,他把身体也看成不是我的,因此很安详,医生们也很奇怪。他不主张打坐,认为打坐是人为意识所造就的,违反「不二法门」的道理。
&&&&那位荷兰大师告诉李文的方法没有错,但也许他讲的不够详细,或许学的人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这里面忘了一点:一切唯心没有错,这个身体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认为心理状况属於一切唯心,这个身体还是转不了,这是第一点。真的认为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没有转不了的道理。
&&&&第二,中国的西藏,在唐朝以后的密宗,有大手印法门,相传同於禪宗。又传说大手印法门,是达摩祖师离开中国以后,转到西藏所传授的。大手印的修持要点:如「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开始入手时,如李文同学所说坦然而住,不做功夫,也不修定,坐在那里就坐著,很坦然,妄念来,「不擒」看住它,但也不放纵,当体空,离开了妄念。这是大手印最初步的方法,不要止观,也不要参话头、做功夫,这是密宗大手印最高办法之一。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作《定性书》,讲如何修定:「不将迎、无内外」。「将」在这时是「送」的意思,也就是「拒」的意思。一个念头来,不欢迎,也不拒绝,既不在外,也不在内。这是佛法的高度修心方法,若说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不对的。因为不二法门是真妄不二,真的就是妄的,妄的也就是真的。程明道所说的,只能算是进入不二法门的一个方法。而那位荷兰大师的方法也是如此,接近禪,也接近大手印。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间的重要东西,此身既不能转,这一种修养最后还是靠不住,因为这一种境界纵然高,却落于自然外道,由於它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了」了生死。因任它生自来,任它死自去,生怎么来,何必问!它已经来了嘛!将来怎么死,何必问!到死的时候就死了嘛!这并没有彻底的明心见性。
&&&&现在告诉大家,为何需要打坐修定。
&&&&打坐盘腿修定,与明心见性没有多大关系。真的明心见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绝对的关系。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换这个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而且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为什么?明知那个是自然的东西,但是这个自然的东西,被无始以来的尘埃涂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因此修各种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后,才能见本来。
&&&&禪宗、大手印,乃至这位大师所教的都对,先见本来,慢慢再谈清理。但是这样的人,会产生一种毛病,就是往往落于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这个问题可参考《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对二十五圆通说的偈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第一句话「觉海性澄圆」,是由形而上的本体,说到我们现在的人生,一切众生觉海的本性,本来清净圆明,这是不二法门。可是怎么找到觉海呢?「圆澄觉元妙」,倒过来,先要把功夫做到圆满、清净,然后悟到了这个本来觉性,原是元明玄妙的。如何达到「圆澄」境界呢?那位荷兰大师所教的方法有点近似,但要修正一下,把它扩大,一切妄念来不要管它,等於大人看小孩一样,不理它,待小孩跑累了,就休息了。可是做不到,你越看住妄念,妄念越来,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元明照生所」的缘故。
&&&&我们这个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后,它也变成妄念了。这是阳极阴生的道理。这个电力太强了,照得很厉害,功能用完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产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个,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来。等妄念起来了,所立,就照性亡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后,那个能照的就给盖住了,反过来盖住了本觉。所以,我们有时侯情绪来、烦恼来,或者是用功过度,妄念也越增加,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
&&&&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形成了:「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采用《楞严经》中这段话的目的,是要各位同学注意,走原来的功夫路线,往往产生一个偏差,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再看《楞严经》卷五: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为什么叫作有为空呢?性空缘起,因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缘生万有,就是「顽空」了,但有为万法,缘生性空(强名叫它真如)。
&&&&「缘生」,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佛经上说如梦如幻,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有啊!不过这个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过了这个「有」的阶段就空了。缘生故如幻,我们一看到如梦如幻,就马上把念头放到空里头去了,如梦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认为是假有;菩萨认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绪来,是缘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本体自性本来无为,为而不为。虽然起一个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为第二个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也不灭。我们的念头,永远如海潮般,一个浪潮,再接一个浪潮,那是不实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当时不能说没有,过后自然就没有了。
&&&&「言妄显诸真」,现在我们讲一切心理、情绪叫作妄想,为什么称之为妄想?这是一个对立的教育法,要我们认清非妄想那一面的那个是真如。实际上,佛说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这个妄念情绪固然是假的,那个真如有个清净、空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个,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来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觉了,那个大妄念坐在那里,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犹非真非真」,功夫达到了空,你觉得这是自性,这是道,但是它并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经翻译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个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云何见所见」,真有个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意识体会的,都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禪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严经》上也告诉我们:「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所以荷兰大师指定的修持方法没有大错,只要扩大到无量无边就对了。因为你现在照他的方法,看住自己的妄念,在看的那个是大妄念,懂不懂?明白了这个理,修持的方法还是要从基础来,转回来先作止息的功夫。止息是我们心在造作,这个造作是为转这个身体,肉体四大全部转了以后,才能见到那个真正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所以后世一般禪宗,像刚才说的,用放任自然这个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后充其量只转心理状况。真到要死的时候,身体痛得哎哟、哎哟叫,鼻孔上了氧气罩时,空不了啦,那个能照的东西,意识所造的没有了,还是黑茫茫的过去了。
&&&&禪宗有个禪师叫天王悟,是马祖的弟子,没有悟道以前,修持功夫、定力都很好。有一次,一个节使看他号召力非常大,认为他妖言惑众,便把他丢到江里去,结果江里冒出一朵莲花,天王悟禪师在莲花上面打坐。节使一看,知道他有道,便把他救起,自己皈依做了弟子。这时天王悟还没有悟道,本事就这么大,等到后来悟道了,没有莲花来了,后来临死时,痛得躺在那里叫哎哟,苦啊!当家的和尚请求他说:师父,你轻声点吧!当年你没有悟道时,被人丢到江里,莲花浮上来,那个名声多大,现在都说你有道了,你临死还那么痛苦地叫喊,传到外面去,我们不好做人啊!请你轻一点叫。天王悟一听,有道理,便问他:你晓得我现在很痛苦,在这痛当中,有一个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说不知道,天王悟就对他说道:「啊哟啊哟,这个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说不懂,不懂就算了,两腿一盘,死了。
&&&&说他有本事,他痛得叫不停;说他没本事,请他不叫就不叫。这又是一个话头。
&&&&严格地讲,天王悟禪师只转了第六识与第七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没有转。充其量得了法身,而报、化二身并没有转,所以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
&&&&——摘录:南公怀瑾先生讲述《如何修证佛法》第十四讲(復旦2001一版)P239-248
禅、定实修精华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法修行止偏法要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是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释印光。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内容简介
为了纠正学人追求神通,执着妄想,误入歧途的毛病,本书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止修行出现偏差的内容,让学人增加识别能力,不要被社会上种种邪说、神棍所误导,对当下的现实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节选《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境作为参照标准,说明凡有执着皆是虚妄,告诫大家不要追求虚幻的东西,实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编辑推荐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所处的年代离我们较近,对现代社会众生的根性和情况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的最佳指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曰:“凡欲于此有限人生获得佛法最大限度真实利益者。不可不读《印光法师文钞》。切切!”。书中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相关部分,作为现代人防止修行出偏的参照。并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有注解)作为佛的圣言量的参照标准附在书后。
1.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2.印光大师尽毕生精力,力弘净土、密护诸宗,导一切人回归净土,了脱生死!  3.本书辑录《印光法师文钞》而成,以期绍述祖德,普济于末世也!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作者简介
印光法师(),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
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圆悟藏性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示现舍利无数。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对中国近代佛教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在佛教界威望极高,弘一大师(李叔同)更是拜其为师并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目录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急欲见佛易著魔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勿慕见境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念佛三昧不易得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魔境胜境之分别   不可著外境相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念佛勿闭目   不可著怕魔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怨天尤人易著魔   不可刻期求往生   搬弄境界引人人魔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大妄语决堕地狱   心存速证易着魔   破见之罪甚重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不可落狂慧   不可著空魔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拨无因果为魔说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不可约教而遗机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不可妄期圣证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学佛当具择法眼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法门须量力而修   勿欲为千古高人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邪魔惑世   扶乩绝非正法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外道大略之相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指归净土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受阴十魔   想阴十魔   行阴十魔   识阴十魔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印光大师略传   印光大师示寂记   印光大师舍利记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纪梦悼印光大师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恭述本师德惠   印光大师感应记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很多人一想到佛法的修行,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结跏趺坐的老僧。这几乎的佛教的固有形象了。可是,您知道佛法中的修定是什么回事吗?修定有什么作用?什么样的定是佛法所独有?什么样的定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搞不清这些原理,很容易在修行中产生错乱。作为修行人,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知见。  下面列举两种对修定的不同看法:  观点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是佛法修行的正确次第。若无戒德,则无定境;若无定境,则无破参明心,发起般若智慧的可能。因此,修定是悟前所必需。再者,般若诸经,随处可见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波罗蜜。从布施开始逐渐进修,每一个波罗蜜都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六度波罗蜜中如果有短板,就很难破参明心。其中,第五波罗蜜是禅定,最后才是第六波罗蜜(破参明心,发起般若智慧)。从六度波罗蜜的次第也证实了戒定慧的次第。  结论:若无禅定,则无开悟的可能。  观点二:如《六祖坛经》,六祖惠能破斥修定的人:“生前坐不卧,死后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又如南岳怀让开示马祖道一的“磨砖成镜”的公案: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往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复次,佛世时,诸外道具足四禅八定,却无一人能证小乘初果,更何况大乘见道(开悟明心)  结论: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  赞同第一种观点的人中,往往是这样的说法:  诸位学佛人,不要逞口舌之利了。你们一天到晚讲开悟,有没有禅定呢?每天打坐吗?每次能坐多久?打坐时能不能“屏息诸缘,一念不生”,还是坐在那里打妄想?功夫不够啊!现在是末法时期,学佛人很少有实修的。我劝你们:不要再去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专研各种佛法知见了,那是“所知障”啊!知道得越多,思绪越是纷乱,越是障碍修行。岂不闻“绝智弃辩”、“绝虑弃伪”?  于是,一群人就认为:打坐修定才是实修,探讨的内容都是“怎么练腿,怎么做到双盘”?“气脉明显不明显,气感到哪里了”?“请问大师,我昨天打坐时,突然一片空明,感觉身体不存在了,感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是第几禅?”(如果“大师”判为初禅二禅,则心中存疑:不可能吧,我觉得应该是四禅,至少也是三禅)。要是见到别人探讨修定之外的内容,都是鄙视之。好一点的则是心生怜悯,劝导别人来学打坐修定。  赞同第二种观点的人,很多会是这种想法:  修定要是有用,外道们早就成佛了!你看那些真悟祖师们,哪一个不是潇洒自在?嬉笑怒骂,机锋凌厉,甚至呵佛骂祖。哪里会墨守成规,傻乎乎的去打坐修定?什么持戒、忍辱、禅定之类的,都是对钝根人说的。要是利根人,一句话就开悟了,哪里用的着操哪些心。你看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你们还不懂真正的佛法啊!算了,说了你们也不懂。  以上素材,供大家思维。  我的看法,两种观点都貌似正确,都有误解。大家可以检验自己:偏向于哪一种见解?平时的修行中,又偏向于哪一种作为呢?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要怎么做才符合佛法的修证呢?下面略作解答:  戒定慧的次第,毫无疑问是对的。“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也是对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定”?  有的定,修到极致也与解脱生死无关,与破参明心无关。有的定,却是一切学佛人所必修,悟前悟后都要修,直到成佛。  如果您采纳的是前一种定,那么,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依然沉沦生死,就是前车之鉴。而且,您也一定会困惑于前面讲述的矛盾,会质疑:“难道戒定慧的次第错了”?陷于错乱之中无法自拔。  如果您采纳的是后一种定,那就符合了戒定慧和六度波罗蜜的次第。这样的定,不仅有助于破参明心,乃至悟后,也是您继续增上的法宝。  如上,定有两种:错误的定,没有智慧参与。正确的定,有智慧参与。错误的定,即便成就非想非非想定(三界中最高境界的定境)也是生死凡夫;正确的定,即便是简简单单的“集中注意力”,根本谈不上定境,也有助于您破参明心。错误的定,极难保持,稍有疏忽,定境丢失;正确的定,非修非不修,若有成就,一切时中都能保持,更无需打坐。  有智慧参与的定,叫做“三昧”,也叫“定慧等持”。从发菩提心开始(初住位菩萨),您就随入了这个三昧。之后逐渐进入六度波罗蜜:初住修布施,二住修持戒,三住修忍辱,四住修精进,五住修禅定,六住修般若,七住破参明心后,以般若智慧为先导,就进入了“实修六度波罗蜜”的阶段。  发菩提心,有一个要件:“如理正念真如法”-----您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真如”。虽然您没有现观真如心体(破参明心),却因为对般若经典的研习,不至于错误理解。对真如的理解,个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真如是第八识心体显现的空性:真实常住性,如如不动性,而法相是空(无色无相,犹如虚空;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二,真如心体非言说与思维可及,完全是无作无为,究竟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三,真如心体与他含藏的无量染污种子不可分割,但是可以经由修行,以清净种子替换染污种子(不垢不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四,真如心体就是真正的你,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的主体,他从来都是圆满,不可增减(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去后来先作主公;本来面目;不增不减)  五,真如心体是一切万法的根源,有的是他直接出生,有的是他间接出生(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六,真如心体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永远不会自知有我(无念无愿无作,无取无舍无我)  七,真如心体与你的五蕴身非一非异,同时同处。方便说:他就在你身体里面。若无第八识持身,您马上就成为一具死尸(不知身有如来藏;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这个总结只是列举,没有多少条理性。第八识还有很多体性,需要您自己在研习般若诸经的过程中总结。但是,上面这几条,足够您“如理正念真如法”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理正念”也有过程和结果:过程就是如理思维、总结,结果则是:就算你没有去思维,也形成了对真如的正念:如有人错说,你马上就知道他错在哪里。  接下来,修布施的时候,作如是想:施者是虚妄的五蕴,是真如心体显现的法相,是空。受者及布施这件事,亦复如是(三轮体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以此类推。“作如是想”本身,则是般若:您在历缘对境中遇到每一件事,都能“作如是想”,就是在修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以般若为先导”的修行。  下面是本帖的主题:如何修定。  如前述,以般若为先导的禅定,名为“三昧”。非外道之邪定(没有般若智慧的禅定)。这种被称为“三昧”的正定该怎么修呢?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后念依心,复捨於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真如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这段话是原文,建议大家慢慢细读三遍以上,思维理解并一边阅读一边实践。不排除利根人马上就学会的可能。如果大家的智慧和我差不多,那么自己实践几天后,就会有一些疑问。此时,您可以百度一下“真如三昧 智平”,就能找到详细解说。  祝诸位见闻者远离邪见,早证菩提!  菩提妙果不难成, 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 四种法要应当知:   亲近善友为第一, 听闻正法为第二,   如理思量为第三, 如法修证为第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禅定似同于冥想 儒家也有类似的方法谓之格物 通过禅定收摄心神 安住五蕴 会有意想不到的放大功能 让内心的我融入真如 赞叹楼主思趣与码字的辛劳 对初入定的很有帮助
  技术层面的问题:关于四禅八定。  《封神演义》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修行人的最高理想:永生不死。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从三界说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  六道众生的前五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都属于欲界。此外,即便是欲界六天的天人及天神(有职务的就是天神),也属于欲界。受生欲界的原因是性欲,“贪嗔痴”中的“贪”,最顽固的部分就是这个部分。广说起来,叫做“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贪欲不断,就无法脱离欲界。所以,电视上演的玉皇大帝,还有王母娘娘陪伴。而且天神中也是有男有女。只不过欲界天的天人,这方面比人道众生淡薄得多:要是到了兜率天,只需要眼神交流就满足了。  怎么生于欲界天?  一是要比较细微的善行(可搜“十善业”):这是欲界六天最低的两处:四天王天、忉利天;这两处不需要定力,是靠善业深厚。深厚到人间无法兑现您的善业,就只好生于天界了。比如您的福报是100年中每天消耗100亿美元,这在人间显然办不到。怎么办?只好延长你的寿命来受用这些福报。欲界天中最低的四天王天,寿命相当于人间900万岁。欲界六天,每上一层,寿命乘以4。  二是一定程度的定力。忉利天往上,除了深厚的福报(十善业)之外,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定力:欲界定。怎么修欲界定呢?不需要打坐,您可以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举手投足都细细体验,放慢呼吸,开始观察五欲之乐的虚妄并且逐渐淡薄这五欲。欲界定修有所成的人,情绪会比较淡定,不会追砸运钞车。贪欲也会很少,不会成为“大老虎”。注意力会很集中,能较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而不被影响。  欲界天越往上,福报越深。这里插一个“番外”:欲界六天最高处:他化自在天。  大家看过穿越小说吧?对小说中的主角吗羡慕嫉妒恨吗?想尝试他(她)的人生吗?没问题!生于他化自在天,寿命94亿岁,随时随地可以亲身体验欲界中任何人处于任何事中的感受,体验烦了换一个,性别转换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不细说了,自己去想象吧。  二:色界  往生色界就需要禅定了。色界分为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就是所谓的“四禅”。在欲界定与初禅之间,尚未成就初禅之前,有一种定,叫“未到地定”。已经很像初禅了,但是还隔着一点,无法体验初禅的境界。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不算禅定(四禅八定),勉强把未到地定算进去,就有九种定(九次第定)  成就初禅很不简单,为什么?您必须断掉欲界爱,才能成就初禅。也就是说:你需要断掉前面所说的“财色名食睡”五种欲乐。这是先决条件。  这里插个简评:看看网上的“修真小说”,那些修得很高的主角《某仙》《凡人某某传》....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天材地宝,乃至杀妖取宝,以增长他的功力。按照修定的原理,这种想法恰恰是走向反面。这样修,贪嗔痴会越来越重,莫说十善业,连生于人中的条件:“五戒”都做不到。那么会修到哪里去呢?三恶道。  再来个“番外”:唐朝有一位“南阳慧忠国师”,是一位明心见性的禅师。御前与一位僧人辩论时,这位僧人质问:“欲界无禅,国师何敢称为禅师!?”(这很有道理:你生在人间,本来就是因为爱欲才出生的,属于欲界的人间,最起码你不能断饮食,断睡眠吧?怎么能有禅定呢?你还称为禅师?)。慧忠国师回答:“你只知道欲界无禅,却不知道禅界无欲”。僧人问:“什么叫禅界无欲?”。国师以手指点虚空,问:“会吗?”。这位僧人瞠目结舌,无法回答(禅宗之禅,非禅定之禅。慧忠国师虚空一指,管教三界一切人天茫然。如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一指可谓横越三界!大地六种震动,可惜眼盲之人视而不见。楼主非在三界中,非不在三界中。您要问楼主会不会这一指,楼主但掩汝口,弹指一笑。您若会得,无需四禅八定,顿时超出三界去也!)  身在欲界断除五欲,不是让您不吃饭,而是断掉对美食的贪欲,其余四种也是一样,重点在断除贪欲。五欲是欲界众生比较典型的贪爱。是举例子。其实,除了这五欲,欲界爱还有很多,您自己去类推吧。接下来就要打坐了:初禅以上,都需要结跏趺坐:就是所谓的“双盘”。楼主不修禅定,连散盘半小时腿都疼得受不了。很佩服那些能双盘三个小时以上的人。您要修禅定,还是先断五欲吧。要是断不了五欲,就不要尝试去结跏趺坐了,坐多久都不可能修成初禅的。您有没有断五欲?自己知道。要是未断而宣传已断,您的职业规划就会倾向于神棍,此时,千万不要说您在学佛,借用佛教的名望笼罩大众,罪过实在是难以承受的。  初禅发起时,能内观身体如云如雾,全身每一个毛孔的乐触,超越欲界最高的乐触:性高潮。所以,修双身法的宗派,肯定没有一位有初禅,否则就不会辛苦去找“明妃”了。二禅在初禅成就之上发起,能关闭五根五尘,禅定中不受外境影响,唯余意识心领纳禅悦:二禅发起时,每起一念,超越欲界任何的“心乐”:愉快极了。三禅成就时,是初禅与二禅的叠加:身心俱乐。三界之中,再也找不到超过三禅的乐受了。  番外:提婆达多是佛经中记载的罪坏的人:出佛身血。佛的威德力导致他在人间示现的80年中,不可能被杀死。所以,对佛起杀心,想要在肉体上伤害到佛。充其量只能做到“出佛身血”。这是“五逆罪”之一,罪报是无间地狱。提婆达多就是这样的“汉子”:埋伏在峡谷上,等释迦牟尼佛经过时,推大石头下去。结果是佛的脚趾被压伤流血。提婆达多因此恶业当场下堕地狱。佛派阿难去地狱探望提婆达多,见到“提婆达多受地狱苦如三禅乐”。快要晕过去了:别人辛辛苦苦也修不成三禅,这位老兄倒好,在三界中最苦的地方,没有一瞬间可以暂停受苦的地方,享受着三界中最高的乐受!为什么?您去读《法华经》就搞懂了。  进入四禅,可以叫“甚深禅定”了:不再关注身心之乐。因为身心之乐也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舍弃这些低级趣味吧。人家的目的是永远不再受生死啊!这才有点修行人样子嘛!四禅中,息脉俱断,跟死人一样,只是还有一点点体温,还不会腐烂。五根五尘五识断灭,小鸟在头上筑巢也不知道。让人联想起王重阳的“活死人墓”。  番外:玄奘法师西行,山中见到奇怪的藤条状的东西从山顶延伸下来,很长很密集。探寻一下吧?走到山顶才发现:身长如大山的一位巨人跏趺坐,已经和山融为一体,那些藤条是他的头发。玄奘法师振锡唤醒这位处于甚深禅定的巨人。原来此人在很久之前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出世,所以进入四禅等待。结果一坐就错过了。多长时间呢?减劫中人身1000年减一尺。可以估算他在多久前入的四禅。玄奘菩萨很器重这位修行人,就让他往生到长安城帝王家等他取经回来,收他为徒。巨人马上坐脱立亡,往生长安,不懂大唐体统,误将国公府认作皇宫,托生尉迟家。这就是玄奘法师的高足:唯识宗第二代祖师:窥基大师。绰号“三车法师”。  四禅天的寿命已经是几百大劫了,不能再用多少亿岁来计算了。色界天到此为止。色界天人,不再以有形质的食物为食,以禅悦为食。没有男女相:这是欲界的“低级趣味”。但是呢,还有色身存在。所以叫色界天。后面是无色界:  三:无色界  无色界需要修成“四空定”之一,四空定加上前面的四禅,一共是八种禅定。所以叫“四禅八定”。四空定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天人,已经没有了色身,故名无色界。其禅定境界之高,莫道楼主不懂,大部分阿罗汉都无法想象。何以故?慧解脱阿罗汉只需要初禅的定力就够了,命终就能永远解脱生死,正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虽然是三界中的最高处,三界到此为止。寿命八万大劫。寿终一般是下堕地狱。  五戒十善人天法,  四禅八定外道法;  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怜历劫苦修行。  怎样才是佛法中的正定?怎样才能解脱生死?诸位读者当孜孜以求!世间没有什么修行秘籍,没有《易筋经》,《如来神掌》,皆是有漏有为法故。唯有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是。7000余部《大藏经》没有藏在“藏经阁”中。只要会上网,点击阅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世修行佛法过深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