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一下二战同盟国 轴心国的时候轴心国那几个国家的军队是多少

1940年夏末法国沦陷,德国最高统统帅部紧急致电意大利和日本等相关法西斯最高元首,邀请日本和意大利外交代表1940年9月参加德国柏林的战略会议,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其中,三国以及相关随从国家制定了全球大战略。部分重要决策如下:  一,轴心国集团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完全的统治地位以及非洲、美洲、亚洲的利益,承认意大利在南欧、地中海以及北非的统治以及亚洲等地区重要利益,承认日本在亚洲以及太平洋等地区的统治及相关地区的利用。承认其他相关主要轴心国在相关地区的利益。(以下为秘密条款)为尽速度让土耳其、西班牙实际参与轴心国对英、俄作战,承认土耳其原先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存在,承认西班亚原有被英、美等夺占得殖民地,尤其是美洲部分地区,承认爱尔兰对北爱的统治以及苏格兰的独立地位。必要时承认墨西哥对美国部分领土的要求。  二、围英灭俄,牵制美国。鉴于英国依然强势的海上力量,采取围而不攻策略,先占领夺取英外围重要殖民地,埃及、中东和印度,并对英伦三岛进行持续战略轰炸,土耳其(如参战)负责夺取中东英国领地,德国提供不少于8个师支援。意大利负责主要对北非,重点是埃及实施攻击占领,控制苏伊士,德国提供不少于20个师的支援、西班牙负责封锁直布罗陀海峡。德日最晚不迟于1941年6月对德宣战,其中日本在远东中国东北部署不低于30个师的兵力,牵制俄远东兵力,巩固中国占领区。德国将动用不少于200个师力量对俄实施攻击,第一阶段夺取莫斯科以及南部重要石油城市,将俄残余势力赶制乌拉尔山以东的中东部地区。第二阶段巩固在俄占领区,利用原先反布尔什维克势力实施统治,并对俄残余地区实施持续战略轰炸;第三阶段德日从东西方向最迟不晚于1942年对俄在乌拉尔山以洞的残余势力进行总攻击,1942年12月前占领俄全部。加强在美游说,拖延美参战,德日意不得早于1942年对美宣战。  三、全面夺取英国位欧亚殖民地,瓦解英帝国羽翼。支持日本南下战略,夺取东南亚地区,并在不迟于1943夏对印度实施东西夹击,1943秋在印度实现日德会师。北非、中东战事不迟于1943年夏基本结束。1943年秋对英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否则总攻本岛。结果一、英国投降,可允许英国保留国本土防卫部队以及恢复部分重要地区利益。结果二、英国决绝。不迟于1944年春对英伦三岛实施全面登岛作战。主要调派力量,轴心国可调派的所有空中作战力量,所有海上力量,德意以及附属国俄罗斯、法国陆军兵力不少于500个师。鉴于几年的持续骚扰和轰炸,英国防空有所下降,总攻期间,主要对英国防空和机场和防御阵地和海军基地实施轰炸,配合地面部队登岛,海军力量在登岛周边部署水雷和潜艇,阻止英帝国舰队攻击。期间,英国部队可能撤向美国,在大西洋部署潜艇,展开拦截行动,尽可能消灭更多的部队,减轻日后对美作战。  四、全面夺取两洋制海权,合围美国。欧亚战事基本1944年底全面结束后,日本负责夺取太平洋制海权(德国派遣不少于50潜艇对日支援),夺取中途岛和夏威夷;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夺取大西洋制海权,夺取冰岛。不迟于1945年8月全面控制两洋。两洋舰队(航母编队、战列舰编的和潜艇编的等)对美东西海岸实施战略打击,阻止美战舰出港。陆续向南美增兵,不迟于1946年春在中南美部署不少于500个师的轴心国兵力。不迟于1946年秋,对美发动总攻。预计陆续派遣总兵力1000个师。主攻方向从墨西哥队进入美南部发动中心开花战略。在1947年底前全面结束对美作战。1948年全球战事结束。  五、加紧新型武器研发制造,确保科技优势。战争期间,轴心国加快大炸弹(原子武器)研制,以及火箭和远程轰炸机研发,德意在日本帮助下加快航母的建造,在不迟于对美作战前,确保20搜航母下水作战,支援大西洋方向对美东海岸打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挺刺激的,可信性不高
  @dboy-26 14:44:00  ????1940年夏末法国沦陷,德国最高统统帅部紧急致电意大利和日本等相关法西斯最高元首,邀请日本和意大利外交代表1940年9月参加德国柏林的战略会议,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其中,三国以及相关随从国家制定了全球大战略。部分重要决策如下:  一,轴心国集团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完全的统治地位以及非洲、美洲、亚洲的利益,承认意大利在南欧、地中海以及...........  -----------------------------  造假嫌疑:1时间点比较巧,不迟于1945年8月全面控制两洋。  2,轴心国没有原子弹的概念。  3,战事开头时间点好控制,但后期不大可能那么容易制定日程表。  4,不可能在南美部署500个师,既然已取得两样制海制空权,登陆加拿大更好,从欧洲和日本也都是登陆加拿大最近。而从南美要过巴拿巴和墨西哥,地形曲折且多山,不利于陆军。而从加拿大登陆,则地形恰似欧洲平原,利于德国坦克大兵团快速突击。  不迟于1945年8月全面控制两洋。两洋舰队(航母编队、战列舰编的和潜艇编的等)对美东西海岸实施战略打击,阻止美战舰出港。陆续向南美增兵,不迟于1946年春在中南美部署不少于500个师的轴心国兵力。不迟于1946年秋,对美发动总攻。预计陆续派遣总兵力1000个师。主攻方向从墨西哥队进入美南部发动中心开花战略。在1947年底前全面结束对美作战。1948年全球战事结束。
  造假嫌疑:1时间点比较巧,不迟于1945年8月全面控制两洋。  2,轴心国没有原子弹的概念。  3,战事开头时间点好控制,但后期不大可能那么容易制定日程表。  4,不可能在南美部署500个师,既然已取得两样制海制空权,登陆加拿大更好,从欧洲和日本也都是登陆加拿大最近。而从南美要过巴拿巴和墨西哥,地形曲折且多山,不利于陆军。而从加拿大登陆,则地形恰似欧洲平原,利于德国坦克大兵团快速突击。  5,战略轰炸可能是美国提出来的概念,  6,不大可能忽略伊朗和印度的角色,因为这两个是反英国非常有潜力的力量。
  扯淡,以轴心国的国力,根本无法制定两年以上的战争计划,即使制定了也难保证执行完毕。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是真心想打那么长时间的,是后来战局不受自己控制以后才拖了这么长时间的。对于德国来说,几个月结束战争才是他们的目的。  所以,在一战中突击法国受挫以后,小毛奇就向徳皇报告“我们输掉了战争”,
  日本同样,开始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方面是他们蔑视中国的军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本不希望长时间深陷战争泥潭。而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军的战争计划是打掉美军的太平洋舰队,然后控制东南亚与美军隔太平洋而治,根本就没有敢于奢望进攻美国本土。
  日德都缺乏战略家,木有长远眼光,都有些急功近利,如果稳扎稳打,长期经营,德国和日本分别经营东欧和东亚,不主动地直接去招惹英美国,也许情况会大不一样。
  据传,在二战后期,希特勒派遣人员到西藏什么地方寻找时间之门,试图返回到二战初期前,以改正在出现的战略错误,扭转局势。
    德国最终还是会被意大利打败
    转中华英雄帖的《我的战略假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称霸战略!》该作者提出的轴心国取胜的五大战略建议!与上述轴心国的全球大战略非常相似。原文如下:  (由二战的关键性一年1941年12月谈起!也许有人会认为在1940年,德国用空中闪电战和"海狮"计划灭亡英国之后再入侵苏联会更好,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将至少会被拖迟到1941年底,那样的话,就会给苏联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战争了,就不会造成战争初期德国的那种巨大的战略优势了!)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古人曰:"运筹于帷幄之中,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阐述的就是战争之前的战略谋划的极其重要性,战前战略谋划的周密和详细,所考虑的因素多的话,获得胜利的机会就多些,或则,取胜的机会就少些!谋划好一个比较周密详细,万无一失的战略方案的话,整个战争就已经胜利一半了!现在我来为轴心国谋划一个比较详细和周密的取胜战略方案!实际上在二战一开始的时候,轴心国是很有优势取胜的,只不过由于后来的战略失误才导致他们战败的,轴心国只要沿着我的战略走下去的话,确保万无一失,必胜无疑!!!   第一:轴心国加强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召开定期的首脑会议,制定统一争霸战略,协调各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军事合作!   1.1941年12月轴心国元首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因机在柏林召开轴心国首脑会议,制定共同争霸世界战略,并且共同制定针对消灭同盟国的"红,黄,蓝"三色作战方案,(红,黄,蓝是颜色的三原色)和征服世界的战略步骤!   2.日军取消偷袭珍珠港计划,转而和美国进行和平谈判,暗中支持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弹劾总统,让美国置身战争事外!(当时美国国内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十分强大,虽然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心想参战,但是有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约束之下,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有发生珍珠港事件之后,罗斯福才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孤立主义势力,促使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按照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此,因为民主政体的国家非常怯懦,不敢打仗,更惧怕伤亡!而在集权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就完全不会有这种缺陷,因为中央集权曾被称为力量的标志,它可以调动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从事某项伟大的事业!苏联之所以能够熬的住纳粹德国的进攻,并且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国家中央集权政体所发挥的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两个综合国力完全相同的国家发生战争的话,民主议会制度国家绝对不是中央集权政体国家的对手! 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优越性表现所在!)   a.现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以及军国主义日本这时可以加大马力开动他们国家庞大的宣传机器对美英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鼓惑和外交攻势,二战三元凶这时可以频繁出访美国,并且在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大本营————芝加哥,进行大规模的反苏亲美演说,说他们发动的战争主要是对付布尔什维克苏联的,并没有入侵他们的想法,只是想让美英保持中立而已,把美国佬和英国的绅士们唬的晕头转向,从而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这样轴心国就可以放心大胆,集中兵力对付苏联了!   b.轴心国现在可以不惜重金买通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的领导人物,让他们去弹劾总统,让美国置身战争事外,甚至取消对苏联的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的援助!   3.日军取消侵略东南亚和印度支那的"南进"战略计划,暂缓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在中国东北满洲地区集结大量军队,准备进攻苏联远东地区!   4.希特勒命令第三帝国海军司令邓尼茨的海底狼群潜艇部队完全封锁波罗的海和黑海,还邀请东方的盟友日本使用海军去封锁苏联远东的鄂尔克茨海,从而可以完全切断美英对苏联的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海上援助线路!   第二:制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同盟国的战略计划,首先德,意,日三国联手打着讨伐共产主义的旗号,迷惑并稳住美英,执行"红色作战方案"干掉"北极熊"--------苏联! (因为在二战一开始的时候美英就对德意等法西斯国家施行绥靖政策,想利用德意的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去消灭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共产主义,轴心国何不将计就计,打着讨伐共产主义的旗号,迷惑并稳住美英,干掉"北极熊"--------苏联,之后再杀个回马枪灭了美英!)   1.1942年德军继续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务必将苏军全部牵制在欧洲战场上,迫使苏联将远东地区的军队全部抽调到西线去!   2.日军执行"北进计划",趁虚而入,进攻苏联远东的西伯里亚地区,然后沿着西伯里亚大铁路由东向西进攻,一直打到乌拉儿山和高加索地区同德军会师!   3.德日联军执行"红色作战方案",东西夹击苏联,一举攻占苏联全境,歼灭全部苏军,活捉斯大林!   4.征服苏联的战争必须在1942年底结束,这样轴心国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收拾美英了!   5.轴心国撂倒苏联之后,同盟国就塌掉了半壁江山!因为在二战中可能苏军是人数最多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并且轴心国在打倒苏联之后,得到苏联大批的战略资源之后,用之来扩充军备,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将为之巨增!苏联被打倒之后,美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三:德,意两国联手执行"黄色作战方案"和"海狮"计划宰了"约翰牛"--------英国!   1.德日联军灭亡苏联之后,希特勒命令空军司令戈林的第三帝国空军挥师南下,集结在地中海附近,不分昼夜轮番轰炸马耳他岛,务必将马耳他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从而确保北非德意军团的后勤保障和援军的运输畅行无阻!   2.希特勒命令占领高加索的古德里安的第二机械化集团军翻过高加索山沿着黑海东岸南下,横扫土耳其和叙利亚,与此同时,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坦克装甲集群沿着黑海西岸南下,回师巴尔干半岛,强渡土耳其海峡,直捣伊斯坦布尔,横扫小亚细亚半岛与古德里安的第二机械化集团军联手东西夹击土耳其,一举荡平土耳其和叙利亚,两路大军在大马士革或耶路撒冷会师!   3.然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坦克装甲部队继续沿着地中海东岸南下,迂回西奈半岛,强渡苏伊士运河,由东向西猛攻驻埃英军,直逼开罗城下!   4.与此同时,隆美尔在得到后勤补给和增援部队之后,命令他的北非德意军团配合东线德军的攻势,由西向东猛攻阿拉曼和开罗,德国两路大军东西夹击驻埃英军,一举大破并歼灭驻埃英军,占领埃及全境.活捉蒙哥马利!从而可以完全切断大英帝国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交通线路,迫使英国无条件投降!   5.如果此时英国还不愿意投降的话,德意联手执行"黄色作战方案"和"海狮"计划,强渡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攻占英伦三岛,一举消灭英国,活捉丘吉尔!   a.希特勒命令德国空军继续对英国发动空中闪电战,命令德军每天出动飞机都在1000架次以上,主要对英国的雷达站的核心的控制室,空军指挥中心,英军第11大队的主要基地和英格兰南部的飞机制造厂进行了大规模狂轰烂炸!务必在一个月之内全歼英国皇家空军,夺取制空权!   b.德军在夺取制空权之后,希特勒命令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各个海军基地和港口进行大规模狂轰烂炸!务必尽快消灭或趋散英国皇家海军,从而夺取制海权!为登陆不列颠奠定基础!   c.希特勒下令没收法国维希政府的海军舰队,使其加入德意联合舰队之中,在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命令联合舰队强渡英吉利海峡,一举攻占不列颠群岛,灭亡英国,活捉丘吉尔!   6.征服英国的战争,必须在1943年7月之前结束,这样以来,轴心国就有足够的时间了对付"山姆大叔"-------美国了!   7.征服英国之后,同盟国中的强国只有一个美国了,量他一个美国也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怎么也打不过三个轴心国的联合进攻,英国灭亡后,美国的消灭也指日可待了!
    第四:然后德,意,日三国联手执行"蓝色色作战方案"再收拾"山姆大叔"-------美国!   1.征服美国的最好办法是德国人在美国人之前(也就是在日前)研制成功原子弹,并且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各放一枚,迫使美国无条件投降!   2.如果这时,德国的原子弹没有制造成功的话,就用常规战争的方式来征服美国,要想打败美国,必须先消灭美国的海军,也就是要消灭他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只舰队!从而夺取制海权,最后在美国本土登陆!   3.轴心国在打败英国之后,大规模的扩建海军,务必是轴心国的海军总吨位要在美国海军总吨位的两倍以上,并且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要在美军的三倍以上!从而可以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面夹击美国,可以使用偷袭的方式一举歼灭美国大西洋的太平洋两只舰队,夺取制海权,为登陆作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4.轴心国中的日本在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后,在美国的西海岸和墨西哥登陆,从西,南两个方位向美国本土推进,与此同时轴心国中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歼灭美国大西洋舰队之后,分别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和加拿大登陆,从东,北两个方位向美国本土推进!   5.轴心国四路大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向美国本土推进,一举占领美国全境,歼灭全部美军,生擒罗斯福或杜鲁门!   6.征服美国的战争必须在日前结束,或则美国制造成功原子弹,使战争变的更加复杂化!   7.轴心国在征服美国之后,轴心国三国元首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因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由此来检阅一下轴心国战无不胜的陆,海,空三军!并且由此来庆祝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   第五:最后执行"黑色作战方案"全面发动侵略中国,印度和亚,非,拉的战争,征服并且瓜分世界!   等把美,苏,英三国都消灭之后,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可以根轴心国抗衡的国家了,那么世界上其他的参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只能是轴心国的囊中之物了!轴心国的军队就像撒手的猎犬和饿红了眼的狼群一样扑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动全面侵略世界其他国家的战争,征服并且瓜分世界!!!   最后为轴心国划分一下他们的地盘和势力范围:   最后为轴心国划分一下他们的地盘和势力范围:   1.意大利瓜分地中海沿海和北非,建立他们所谓的"罗马帝国"!   2.日本霸占整个中国,苏联远东地区和整个东南亚,中南半岛,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包括现在的东盟十国,还有现在的朝鲜,韩国等,以及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和阿拉斯加州等地盘从而建立他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3.剩下的世界版图都全部交给德国的日尔曼人来统治了,他们霸占几乎整个欧洲,整个非洲,北亚,西亚,中亚,以及整个南北美洲,包括格林兰岛,冰岛和北冰洋等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和日本,意大利瓜分美国,起草和约不允许美国在100年之内统一!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希特勒看墨索里尼不顺眼,看他太死要面子又儒弱无能,于是就挥师南下,一举灭亡意大利,然后独霸欧洲,霸占了墨索里尼的地盘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希特勒看墨索里尼不顺眼,看他太死要面子又儒弱无能,于是就挥师南下,一举灭亡意大利,然后独霸欧洲,霸占了墨索里尼的地盘 !!!
  隨便看看  
  如果轴心国获胜成立联合国的话,五常将德、日、意、法(维希政府)、中(汪伪)
  轴心国最大的失误就是把苏联当作敌人而不是伙伴,要是苏联加入轴心国集团,德意苏日将在世界岛(欧亚大陆)团结一致,背靠背作战,轴心国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您的当前位置: >
二战轴心国有哪些矛盾
二战轴心国有哪些矛盾
答过的就不要打了
感谢评语:
满意答案&LV德意日XXX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通过缔结一系列政治、事协定,构建了轴心同盟,共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表面上看,轴心国你唱我和、沆瀣一气,但实质上,纵观二战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攫取各自的利益,轴心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可以说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绝对的而媾和则是相对的。通过全面考察轴心国走向联合的过程,揭示轴心国**的深刻矛盾及其根源,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二战的起源及正确总结二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XXX专政后,德意日XXX先后发动和扩大了对外侵略的局部战争。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它们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一系列盟约,结成了XXX政治事同盟。三个XXX国家走向联合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拆台。过去,史学界对XXX的研究重点是考察它们是如何你唱我和、结成铁板一块抱成一团的,而对其间的矛盾研究不多。事实上,德意日XXX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深刻和复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XXX**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人们重新认识二战起源和正确总结二战经验教训大有裨益。本文拟就XXX营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德意矛盾、德日矛盾加以探析。  一、失去护卫舰的“航母”:德意矛盾在人们的印象中,德意XXX同盟早在1935年似乎就已形成了。墨索里尼1937年9月在柏林“五月国民大会厅”的讲话提到关于柏林——罗马轴心早在1935年秋季已形成,[(1)]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只不过是出于形势需要而刮的阿尔卑斯季风。实际上,到1936年初德意还没有明显的亲近迹象,而且在后来出于形势和双方的利益需要结成同盟后,在同盟关系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德意的侵略活动,使德国这个XXX的核心在未来的欧洲战场上成了失去了护卫舰的“XXX”。德意两国在结盟之前,在一些侵略目标上存在着矛盾。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就把吞并奥地利作为他的第一步侵略目标,而这时期墨索里尼却多次向奥地利许诺,声称要保护她免遭野蛮的普鲁士人的侵略,并不断地向奥地利人提供大量的**装备。1933年陶尔斐斯三次被召到意大利,墨索里尼曾向他示意,如果将奥地利纳粹党和社会党**下去,他完全可以依靠意大利事援助来抵御德国的吞并计划。针锋相对并付诸行动,1933年9月意大利驻上阿迪杰部队的频频调动就是给德国的警信。1934年6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威尼斯第一次会晤后,陶尔斐斯不久即被暗杀身亡,墨索里尼再次保,要象保卫家园一样保卫奥地利抗击德国的外来进攻,而且在北部边境地区布署了相当兵力,采取了进攻XING姿态。可见在结盟之前,至少在奥地利问题上德意之间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只是后来由于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问题及干涉西班牙内战等问题上需要取得德国的支持才勉强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意大利同意支持日德奥协议,这是“亲近”的第一步。这样墨索里尼可以放心地把他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进行到底,但是从意大利方面来讲,尽管取得了德国的支持,取得了侵埃的胜利,但还是深怕陷于孤立,同病相怜的孤独迫使德意两国进一步“亲近”。西班牙内战正好提供了利益协调一致的新契机和“合作”的新动力。1936年10月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访问德国,他给希特勒带的礼物是由艾登所编制的“论德国危险”的案卷,[(2)]齐亚诺和冯.牛赖特于日签署了一个秘密议定书——《柏林——罗马轴心协定》,就一些双方关心的国际问题达成了谅解和共识。但这个主要根据德国的倡议而达成的协议书,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诚意的,特别是在涉及到奥地利和多瑙河盆地等重要问题时更是如此。后来德国在意大利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所实施的突然袭击——占领布拉格,在罗马引起了强烈的怨恨,而墨索里尼却一再重申他对轴心的忠诚,这样就产生了在不真诚和不完全一致基础之上的联盟。日意大利加入了早在一年之前德日签订的《XXX产国际协定》,从而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世界XXX集团。然而条约的签订、轴心的形成,并不意味着XXX侵略者就是抱成一团的铁板一块。意大利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完全从属于纳粹德国的行动方针,在接下来的意大利宣布的“非交战状态”时期,意德之间存在着“摩擦”和“不公开的论战”。
[共7页]&&&&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二战轴心国的阿拉伯士兵--冰翼新视野--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二战轴心国的阿拉伯士兵
二战中,曾有不少阿拉伯人因受到纳粹德国蒙蔽和煽动性宣传,以为能够参加一场“伟大的战争”——推翻大英帝国在中东地区的强权势力。但实际上,这些阿拉伯人中的大多数最后却在东线沦为法西斯的炮灰。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那些曾经为希特勒卖命的阿拉伯士兵。
早在1941年,纳粹德国就决定在军队中征招阿拉伯志愿兵。希特勒决心在中东地区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颠覆英国的统治,因此他决定利用情报及宣传手段征召阿拉伯志愿者为德国作战。德国计划煽动这些阿拉伯士兵的反英情绪,组建单独的阿拉伯志愿兵部队,在沙漠地区的作战中驱逐英军。许多阿拉伯人被纳粹不厌其烦的宣传所蛊惑,这些宣传旨在鼓动阿拉伯世界对大英帝国的统治发动一场战争。到1941年7月,德国成功组建了一个日耳曼—阿拉伯教导营。正是从这支小规模的部队开始,希特勒梦想有一天能够利用他们彻底粉碎英国在中东的统治地位。
这支新组建的德国阿拉伯部队中的不少士兵来自纳粹的战俘营——他们过去曾在英军或法军中服役。这些人来自许多国家:巴勒斯坦、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大约旦和伊拉克等。这个阿拉伯教导营建立起来后,其中有三个阿拉伯派系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个派系支持伊拉克前总理拉希德?阿里;第二个派系支持叙利亚军事领导人福齐?凯克伊;最后一个派系则是耶路撒冷流亡者穆夫提的支持者。尽管教导营中存在几个派系,德国人还是尽一切努力让这些新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尽量消除其中的分裂倾向,让这个新兵营变成更为有效且更加团结的作战部队。
大多数新兵于1941年7月起在希腊南部小城苏尼昂开始接受训练,这些新兵大部分用帐篷宿营,而其他人则住别墅。教官大多由德国人充任,他们普遍都有在阿拉伯国家生活多年的经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训练很快展开,这些阿拉伯人有一定的德语基础,学习新知识也很快——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接受如此严格的德国式军事训练。
另外一个为阿拉志愿者建立的训练营则是在德国柏林外围的波茨坦,这里进行训练的是一支称为Sonderverband 288的秘密部队,专门用来在沙漠地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在数周时间里,这支阿拉伯部队经历了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学习了作战要领,其中包括闪电战的战术。几个月后,Sonderverband 288被派往北非支援隆美尔的军队,成了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一部分,被重新更名为“非洲装甲掷弹兵团”。
1942年1月,绍伯尔上尉接任日耳曼—阿拉伯教导营指挥官,同年8月,另外一支特别部队建立,称为Sondervebande 287,在杜伯利茨训练营地组建而成。这支新建的特别部队包括两个摩托化营,外加从希腊苏尼昂转移来的阿拉伯教导营,人数总计达到了5931人。这些阿拉伯士兵采用了新式的制服臂章,上面采用红、绿、白、黑三种颜色构成的图案,还有“自由阿拉伯”的字样。至此,这支阿拉伯特别部队算是做好了战斗前的一切准备。
阿拉伯人在俄罗斯
那些作为德军一部参战的外国志愿兵和德国士兵一样作战。这样,在许多人眼里,纳粹军队俨然是一支超越国家的欧洲兵团。大多数人都在为纳粹鼓吹多年的所谓“正义十字军团”的目标——彻底颠覆布尔什维主义而战。但是对加入这支特别部队的阿拉伯人而言,他们参战的真正目的是要推翻英国在中东和北非的统治地位。虽然他们为适应沙漠地区作战进行了许多周的训练,但结果却没有进行沙漠作战,而是被驱赶着去面对东线严酷的作战环境。
1942年9月,Sonderverbande 287完成了作战准备工作,被从杜伯利茨训练营直接派往东线的斯塔林诺。尽管这些阿拉伯志愿兵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跋涉,而且他们都为今后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作战而深感忧虑,但是他们仍然认为他们会作为进攻的矛头从苏联的高加索山脉一直突破到伊朗,这样他们今后还会继续在中东地区作战。随着东线战局的日益紧张,自10月起,Sonderverbande 287被配属到第l装甲军,但随后他们就发现了东线战场的真正可怕之处。随着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阿拉伯志愿兵的伤亡数字不断上升,他们要到中东作战的美梦彻底破灭了。在涅尼-斯提普诺和迈尼赫运河之间的库马地区,他们和苏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在缺少火炮和弹药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这些阿拉伯人和德军一道拼命扼守被日益压缩的阵地。东线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恶劣,到处是霜冻和冰冷的冻雨。那些冻得发僵的士兵们纷纷从马上滑下来,无法再坚持下去,就在他们落马的地方失去知觉直至死亡。由于阿拉伯志愿兵部队的境况愈加恶化,于是德军命令大约700名乌克兰人支援他们。这些苏联人被德国人作为协助者征召到军队里,但他们在帮助阿拉伯人抵抗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且配发有良好防寒被服的苏联红军方面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虽然伤亡惨重,且突破苏联红军防线无望,但有些阿拉伯人仍然沉醉在纳粹所宣扬的所谓的“正义十字军”的梦想中。一些阿拉伯人仍然坚信他们能够消灭苏联红军,从高加索远征到中东,然后再直捣印度,一劳永逸地摧毁大英帝国。但是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这种热情也在逐渐消退。在整个东线,德国和他们的那些外籍兵团都已经完全陷入了冬季防御作战的泥沼中。从军官到士兵,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着失望和悲观的情绪。现在多数阿拉伯士兵都想扔掉武器,放弃抵抗。他们曾经花费了许多周的时间训练如何在沙漠正午的酷热里作战,但在15个月后,他们却不得不在雪地里同顽强的苏联人进行较量。而对于这些,他们既没有受过丝毫训练,也根本无法适应。由于这些阿拉伯志愿兵逐渐从东线的噩梦中醒悟,德国军官开始担心在他们中间发生兵变和叛乱。海尔姆斯?菲尔麦将军威胁他们.所有阿拉伯志愿兵都有权利选择脱离德意志帝国军队,但他将会把这些人的名字提交给大穆夫提(伊斯兰法典说明官)。同时他警告离开德军的阿拉伯士兵在第三帝国居留的许可将被撤销。尽管大多数阿拉伯志愿兵不情愿的选择继续留在部队中,但是他们打起仗来却并不卖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生存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日,情况变得更糟,苏军发动了准备已久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这次规模空前的进攻行动的目的是要消灭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南部的全部轴心国部队,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个阿拉伯营。鉴于根本没有抗衡苏军的作战能力,阿拉伯营残部被迅速从苏联南部撤离并转移到西西里的巴勒莫。但是调动这支阿拉伯部队的决定直到德国人证实了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的消息后才最后生效——盟军的这一军事行动有可能会切断隆美尔非洲军团的后路并将其彻底歼灭。对于这些疲惫至极且又缺乏训练的阿拉伯士兵来说,能够转移到巴勒莫是件不错的事情。他们有机会重整旗鼓,重新训练并被派往突尼斯,在沙漠里和大英帝国的军队们一较高下了。
1943年l月,Sonderverbande 287的第3阿拉伯营从巴勒莫开拔赶赴突尼斯。就在一个月前的1942年12月,该营才匆匆接受了重新训练。但是这次教官们还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阿拉伯人训练到能够和装备较好的德国人以及意大利人在前线共同作战的水平。为了支援这些在北非的阿拉伯人,德国人另外组建了几个阿拉伯营。在维希法国所管辖的突尼斯,日耳曼-阿拉伯教导营又征召了数百名无业的阿拉伯人加入各营。有些则被征召进了阿拉伯“劳动”营,负责较为简单的驻守和海岸防御任务。德国人还组建了三个连队,每个连都是由突尼斯人、阿尔及利亚人和摩洛哥人组成步兵分队。这些装备较差的机动部队由德国军官或士官指挥,每个连队有150人左右。一些原来曾在法国外籍兵团中服役的人也被征召进来。在德国的授意下,维希法国政府也仓促征召了一些阿拉伯人、北非人甚至是法国人成立一支总数为400人左右的所谓“非洲军团”,其中有132人是当地的突尼斯阿拉伯人。这些阿拉伯士兵大多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制服,因此只能使用原来法军的制服和枪支。
1943年4月中旬,阿拉伯营和其他德国外籍兵团以及阿拉伯部队一同被调往突尼斯的菲利维尔城外。在这里,这个包括两个步枪连和一个重武器连的阿拉伯特别部队参加了战斗。5月7日,阿拉伯部队被划入空军特别步兵团,其职责是保卫隐蔽在比赛塔-突尼斯铁道沿线的德国防空部队。但这些阿拉伯人刚刚进入作战地域,就遭到了优势美军的打击。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数次小规模战斗中,总计有约2000名阿拉伯人沦为盟军战俘。对于这支筋疲力竭、饥肠辘辘、头发乱蓬蓬的阿拉伯部队,他们在沙漠地区连窥视胜利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了。同样,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走到了尽头。现在看来德国正在一步步走进无底深渊。但是,尽管德军在沙漠地区遭遇了失败,在其它战场上仍然有阿拉伯人被征召进德军序列充数,以缓解德军四面楚歌的窘境。
阿拉伯别动队
1943年春,最后的北非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阿拉伯别动队曾对盟军实施了数次有效的突袭行动。阿拉伯人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战线后方组织了几次作战行动。在哈玛麦德,德国“日耳曼勃兰登堡特种部队”和一个名为“阿拉伯兵团”的阿拉伯行动组曾成功击退了一次由8名英国“科曼多”成员利用潜艇发起的突袭。阿拉伯行动组还接着组织过其它一些成功的行动。德国第1伞兵团曾征召过约90名阿拉伯人,对其进行高强度的短期跳伞训练,准备把这些经过特别训练的部队空投至敌人后方进行袭扰。有些阿拉伯人是完全自愿的,包括埃及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沙特阿拉伯人、突尼斯人、摩洛哥人、赛努西人和巴勒斯坦人等。在柏林城外的一个特别跳伞训练学校,这些阿拉伯志愿者接受了特种作战所需的跳伞和破坏等训练。著名的纳粹特种作战指挥官奥托?斯科尔兹内甚至也在他的特种部队中使用了阿拉伯人。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6月,他在荷兰的一所训练学校内对一些意大利人、法国人、比利时人、塞尔维亚人和25名阿拉伯人进行特种训练。德国人曾制定了许多秘密计划,其中一个没有实施的特别行动计划,是派遣一个四人的阿拉伯别动组进入巴勒斯坦地区进行袭击行动。
1943年12月,一组新的志愿者在柏林附近通过了严格的特种作战训练。在这个由意大利人、法国人和比利时人组成的小组中有两名阿拉伯人。与其它特种作战课程相比,这次的训练过程更为先进——这些人被作为在敌后活动的间谍接受专门训练。
此后数月间,这些阿拉伯人和其它外籍军团行动组、别动队以及地下破坏行动组屡屡出没于盟军战线后方,切断交通线、炸毁桥梁、铁路和公路。但是他们最多所能做到的无非是略微迟滞盟军的进攻速度罢了。
1943年5月,一个小规模的阿拉伯分遣队从东线来到了希腊,从巴勒莫撤退的日耳曼-阿拉伯教导营的残部在奥地利被编入了阿拉伯第854步兵营。这支新步兵营还拥有一个特种阿拉伯伞兵连。在林茨附近的训练学校,这个营继续接受特种作战技术的训练。到1943年11月,该营完成了训练,被派往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地区,直接隶属德国第41堡垒师。在那里,这支阿拉伯步兵营被派往山地同希腊共产主义游击队作战。1944年4月,该营开始了首次大规模反游击作战,在科林斯湾附近的赫里贡山脉地区,这个营在其它约3500人的德国部队的支援下对游击队发动攻击。这些阿拉伯人所接受的训练倒是十分适合这种游击队清剿作战,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有效的作战行动。在一些地区他们成功彻底清剿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负责支援游击队的盟军方面的联络人员也被他们俘获并交给了德国方面。
随着战争的延续,战斗的残酷程度也与日俱增。在紧张的作战中,阿拉伯营的人员也伤亡较大,特别是在1944年10月和11月该营在通过希腊后撤的作战行动中。最后,这个阿拉伯营和德国第41堡垒师一道撤离希腊转入南斯拉夫,并向萨拉热窝方向运动。
悲惨的结局
在战争最后的日子里,由于德国人力资源日渐匾乏,因此纳粹鼓动所有非日耳曼人为纳粹而战。于是,有数千名外籍志愿者加入了德军部队。在奥地利林茨附近的训练营中,一些阿拉伯人开始志愿加入第48掷弹兵师。和其它掷弹兵师以及冲锋队一样,这些阿拉伯人也同样被灌输这样的错误想法——他们在保卫第三帝国元首所说的“文明的堡垒”。
在东线,这些阿拉伯人为最后的攻击做好了准备。到1945年2月底,轴心国军队在盟军远程火炮和低空飞机的打击下迅速转入溃退,在波美拉尼亚和奥德湿地,阿拉伯连队有几次一度同德军守住了某些地区的防线。即使在1945年4月,轴心国士兵们继续为遏制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在做着无谓的抵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一些阿拉伯人在被炸得千疮百孔的柏林市内参加了纳粹老巢最后的防御战。由于战斗的惨烈,这些阿拉伯士兵全部沦为纳粹的殉葬品,也没有机会对我们讲述他们在最后的作战中所作的一切。
从年,大约有450名伊拉克人、450名叙利亚人、150名巴勒斯坦人和大约10000名沙特阿拉伯人、埃及人、阿尔及利亚人、利比亚人以及摩洛哥人加入了轴心国阵营。这些人中几乎有一半都曾在德国各个军事组织内参战,其余人则为维希法国政权服务。这些阿拉伯人中大多数是在年间志愿报名参加在北非对英国的作战,但是最后却发现他们是在俄罗斯腹地进行着一场毫无胜算且十分血腥的战争。当1945年5月战争终于宣告结束时,这些劫后余生的阿拉伯人找到了他们的归宿——在德国境内各大战俘营中开始苦涩的等待。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小站已搬家,欢迎兄弟们来我新家转转。
http://by360./
因为在下对新系统不适应,只得忍痛搬了,特别感谢这几个月凤凰博客的陪伴!祝凤凰一切顺利!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对轴心国的审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