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西方令人恐惧的成语“黄祸”到底是怎么来的

“傅满洲”归去来兮,实为恐惧与臆想
——从“黄祸论”到“中国威胁论”
日 18:43:28
&&&&作者:
“黄祸来了,黄祸来了,亚细亚的勇士们张大了吃人的血口……”
这句话隐含了部分西方人对“黄祸”的恐惧、对中国威胁的臆想。
2014年10月,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弗雷林出版了《黄祸:傅满洲博士与恐华症之源起》一书,随后英国《卫报》和《金融时报》网站对此发表了书评。《卫报》指出,“《黄祸》一书充分地记述了一段应当让人觉得羞耻的、种族主义的历史,并警告我们:别以为种族主义已不复存在。”《金融时报》的书评认为,弗雷林的这本新著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以及对中国人的偏见。
这种敌视和偏见穿越数百年的时空,一直延伸到当下,在前不久阿里巴巴公司赴美上市时,西方媒体就有文章以成吉思汗西征带来的黄祸和威胁为隐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成吉思汗踏平亚洲草原时,老欧洲的宫廷几乎未有察觉。面对着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东方的崛起,主宰互联网的美国豪强也是差不多的反应。”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部分西方人认为,“傅满洲”又回来了,并开始炒作新一轮的“黄祸论”、“中国威胁论”。
谁是“傅满洲”?
“傅满洲”是100多年前西方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出来的形象,也是弗雷林这部新著的重要落笔点。“傅满洲”是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人物,他阴险残忍、面目狰狞、狡黠多智,在西方社会中实施各种犯罪行为,被称为“恶魔博士”、“东方歹徒”,被视为“黄祸”的化身。在此后的百年中,“傅满洲”在西方的小说、漫画、杂志中层出不穷,并被好莱坞搬上荧屏,甚至出现了“傅满洲”系列电影,深刻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
“傅满洲”代表着一种恐惧。成吉思汗的大军曾经挥舞着“上帝之鞭”,从蒙古草原开启征途,一路攻城略地、一路血雨腥风,直抵欧洲的多瑙河畔。此后,黄种人的刀剑和铁蹄就成为西方挥之不去的阴影,“黄祸”一说由此发端。梁启超认为,西人眼中的“黄祸”源自生活在东亚、北亚、中亚的游牧部落,但后来转化为对黄种族群的普遍忧虑。当黄种族群人数众多、日益强盛时,这种忧虑就会深化为恐惧。
“傅满洲”代表着一种“异视”。在部分西方人看来,黄种中国人既是身体生理上的他者,还是文明文化的他者,更是现实利益的他者。西方凭借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工业形态,秉持被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所裹持的种族主义看待他者、看待中国,并生发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异视”,进而歧视、排斥其他的落后种族。“傅满洲”就是伴随着这种“异视”而出现的形象。
“黄祸”还是“白祸”?
基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人口数量,俄国思想家巴枯宁在19世纪70年代将中国称为“来自东方的危险”。“保持种族纯洁”也是美国排华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白人种族主义者斯陶特认为,目前在美国处于支配地位的白种人是最高贵、最智慧的人种,他将黄色中国人视为劣等人种和“蝗虫”,而“允许一个劣等种族进来,就是自取灭亡”,会严重损害白人的生活和就业。
在现代“黄祸”论者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的相关思想和行动标志着现代“黄祸论”在西方的正式出现。
1895年问世的《黄祸图》在西方流传甚广,在图中,各个白种国家的代表在天神长米迦勒的带领下,持剑伫立在海边,目光注视着东方的佛像和巨龙。威廉二世曾满怀斗志地为该图题词,“欧洲各民族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他期望白种人联合起来,对抗佛像和巨龙所代表的黄种人。威廉二世曾提出著名的“德国德国,高于一切”口号,这个口号的种族学表达可以理解为,“白人白人,高于一切”。
后殖民主义思想家弗朗兹o法侬认为,白人在殖民秩序里表现出强烈的侵略心和高傲感。在历史实践中,这种侵略心和高傲感给有色人种带来了不能忘却的灾难和屈辱,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白祸”,可谓“白人日益骄,黄人祸益亟”。这种灾难和屈辱之于中国,就是坚船利炮恐吓下的不平等条约、就是列强在华争相划分的势力范围、就是半殖民体系下畸形发展的民族工业、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警示牌,等等。
“黄祸”还是“黄福”?
孙中山先生曾言,所谓的“黄祸”是西方人一种无谓的忧心。西人认为,中国人觉醒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制度体系将对西方世界造成威胁,而孙中山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温和的而非好战的民族,中国的进步对世界发展来讲是积极因素,因为“有一个穷苦愚昧的邻居还能比有一个富裕聪明的邻居合算吗?”所以,白人担心的“黄祸”是不存在的,“傅满洲”也从未存在,中国富强后将给世界带来“黄福”。
这种“黄福”并不会带来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抬头,更不会转化为新的“黄祸”。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普遍被认作是以本民族、本种族为中心,认为自我优于其他民族、种族,进而可以掠夺压迫其他族群的理论。而“黄福”所传达的政治观念却不是这样,它是正义的呐喊,是对黄种奋起的呼唤,是激励落后民族复兴的号角。
确如孙中山先生的预言,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和开放,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新“福音”。中国远离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逐步成为拉动世界经贸的火车头、稳定世界秩序的平衡器、消除世界贫困的压舱石。特别是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为世界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发展正能量。鉴于中国对拯救世界危机的巨大贡献,《德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赞“中国人是救星而非黄祸”。
“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的现代变种
日,习近平主席赴澳大利亚参加G20峰会,之后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会晤。一方面,国际主流舆论对此普遍给予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叫嚷多时的“中国威胁论”又沉渣泛起。澳大利亚学者格雷姆·史密斯称:“在习近平访问斐济之际,‘中国威胁论’的幽灵在南太平洋游荡。”
但“中国威胁论”确实只是一种虚幻的幽灵,正如西方虚构出来的“傅满洲”一样。中国学者周宁认为,西方人在近代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中,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专制的、停滞的、野蛮的帝国,这个帝国是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自由秩序、进步秩序和文明秩序的他者。而这个他者一旦发展进步、一旦具有挑战西方中心的实力,那么它就演变成所谓的“黄祸”和“威胁”。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主义的兴盛和种族主义的相对低潮,“中国威胁论”的影响逐渐超过“黄祸论”,成为当前海外反华势力攻击中国、丑化中国、威胁中国的重要言论思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比“黄祸论”更为复杂,但这两者的本质是相通的,历史沿革也有一脉相承之处,我们不时也能听到有关“黄祸”的声音,只是现在的“黄祸论”往往被包裹在“中国威胁论”之中。
从“黄祸论”到“中国威胁论”,部分西方人应对这段历史有所反思。因为它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中国,而更多的是一种西方扭曲心理的映像,“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和恐惧”。尽管中国曾为西方带去了希望,但“黄祸论”、“中国威胁论”还是表明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恐惧,事实上,“黄祸之事,自必乌有;若果有之,则欧洲文明,自必退步”。
西方有一部电影叫做《傅满洲归来》,臆想了“傅满洲”对西方世界的新一轮破坏,在现实中,“傅满洲”从未存在,更谈不上“归来”。无论是“黄祸论”还是“中国威胁论”,都是一种无端的猜忌、一种无谓的敌视,它源自部分西方人的无知和虚妄,正如创作傅满洲形象的西方作家罗默在其晚年所说:“我对中国一无所知,这使我出名”;它更植根于部分西方人对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信心缺乏,这在另一方面造就了“傅满洲博士与恐华症之源起”。
网站编辑:“黄祸论”在欧洲有多大市场 恐惧中国投资
来源:环球网
  “黄祸论”在欧洲有多大市场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黄祸已至,挡之晚矣。法国漫画杂志《寒流》日前以“黄祸”为主题,让人恍然有隔世之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曾在西方社会喧嚣一时,100多年后,西方媒体重提“黄祸”能产生多大回响?在《寒流》这期漫画出版前,中国公司收购法国地标性企业地中海俱乐部引起轰动,法国极右政党激烈反对。不过当时有媒体评论称,尽管法国将一个个企业卖给中国,但巴黎欢迎中国,公众也已转变态度,没人再讲“黄祸”。“黄祸论”在当今欧洲有市场吗?德国学者霍尔特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洲现在还有媒体使用“黄祸”一词,但不再是以前欧洲人担心的“中国噩梦”,在欧洲经济危机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中国巨人走向世界有所担心,一些媒体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一张地铁票到中国”  《寒流》杂志“黄祸”主题漫画在中国引发反感。19日,该杂志总编接受法国电视新闻采访时解释说,“因为今年是我们杂志创刊40周年,我们与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的组织者联系,希望他们在漫画节期间为此搞一个特别活动。结果他们回答我们说,他们太忙了,为了接待中国代表团,忙得顾不上我们。”于是,该杂志编辑部决定“用中国元素搞法国式幽默”。事实上,对于为什么选“黄祸”,《寒流》杂志主编在那期漫画的编者按里已经写出:因为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才有了这个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期《寒流》还把巴黎唐人街作为一个主题。巴黎唐人街已经成为巴黎富有特色的街区,巴黎旅游界甚至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张地铁票到中国”,就是鼓动法国人去那里吃吃玩玩。每年春节,唐人街举办春节游行,吸引大批法国与西方游客。  《环球时报》记者常驻法国,对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深有体会。近年来在法国,“中国”的含义已从“专制”“封闭”“难以理解”“奇怪”等,转为“有钱”“会抄袭”“厨艺出色”“喜欢旅游与到处拍照”“对西方好奇”“有各种各样创意”等。中国收购如地中海俱乐部等充满法国特色的企业,也越来越引起普通法国人关注。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历数“在中国控制下”的法国企业:地中海俱乐部可能更名为“中国海俱乐部”;法国政府选择中国财团为图卢兹机场部分私有化;武汉东风集团购买PSA集团28%股份;中国人拥有标致和雪铁龙的发言权;波尔多葡萄园被中国人“占领”。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1月份的一篇文章评论说,中国投资者正在欧洲进行越来越多的并购。在法国,这样的举动,尤其是瞄准典型法国特色公司的行为,正引起公众以及政治上强烈的反冲。去年12月中国财团收购图卢兹机场大量股份同样引起舆论哗然。  但奥地利《标准报》称,对于中国投资者大规模到来,法国公众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没人再去谈论“黄祸”。法国国民阵线的抗议只是孤立事件,巴黎的媒体也不再反感地中海俱乐部这样的国家旗舰公司被出售。语调变柔和的原因可能在于法国经济疲软,该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外资。  跨越百年的“黄祸论”  “黄祸论”在西方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匈奴人对欧洲的入侵。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巴黎守护神圣热娜维埃尔正是因号召人们面对匈奴人的攻势不要放弃巴黎而逃跑,才被巴黎人尊为守护神的。随后是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欧洲大震,呼为"黄祸"”。  俄国人巴枯宁是第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早期“黄祸论者”,他在1873年的著作中称中国是“不可避免地从东方威胁俄国的危险”。巴枯宁认为中国人口过度繁殖,必将向全世界移民扩张,直接威胁西伯利亚。后来,他看到日本的崛起和中国大办洋务的情景,更加起劲地鼓吹“日本和中国的军事威胁”。不过,“黄祸论”正式出笼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95年,他找画师创作了一幅《黄祸图》。威廉二世所指的“黄祸”,是日本与中国以及东方的佛教文化。随后,欧洲各国出现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包括法国。  “黄祸论”一开始对法国影响并不大,如社会学家雅克?诺维科撰文分析“黄祸论”,认为不要夸大亚洲人对欧洲的军事威胁,但要警惕其经济威胁,因为那儿的劳动力实在太廉价了。1904年,法国人蒂利出版的《黄祸》提到“种族之战”,但他所指的“黄祸”特指日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欧洲国家对中国有很大戒心,主因是意识形态。法国在70年代甚至拍过一部电影,描写中国人占领巴黎:解放军、红宝书、让巴黎人排队搬砖头等―典型的法式黑色幽默。法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里面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六亿中国人啊,我怎办?我怎办?”  进入21世纪,“黄祸”在欧洲仍然没有绝迹,一个表现就是对华人形象的攻击。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报道说,歧视华人的“chink”一词又上了新闻,英超球队维冈的老板曾在一次采访中用了这个词并被英格兰足球总会罚款5万英镑。英国独立党候选人克里?史密斯也被媒体曝光用了类似字眼。该党领导人法拉吉后来称,这个词“好多人”都用。  2010年,包括BBC在内的英国主流媒体上接连出现歧视华人的标题。当年8月,香港商人黄建华有意竞购英超联赛老牌劲旅利物浦队的消息刚刚传出,BBC体育网便打出带有歧视语气的“Chinese Takeaway”标题。“拿走”一词用Takeaway,意在歧视华人只能从事餐饮外卖这样的生意。另一名BBC体育编辑则在标题上使用了“Chinese whisper”。该词组描述的是成千上万中国人偷偷耳语传谣的景象,表达一种中国人不可信的观念。  几年前,媒体曾报道过海外“黄祸恐惧症”。在西班牙,一中国女子被一名骑车当地人撞倒后,围观者竟喊道:“中国人回你们的国家吧,这是西班牙。”在意大利,地方媒体曾攻击华商,要把他们赶出华商集中区。2012年,西班牙《新闻三角洲》以“中国猪”为大标题,谩骂贬损中国移民。在西中国人表示,一些西班牙人就是要制造事端,来证明他们说中国是“万祸之首”的观点正确。  德国卫星电视1台则推出过一部电视节目《中国人来了》,通过一户新来的中国邻居,来说明对德国邻居的“威胁”。因为这户中国邻居各方面都胜过德国邻居,以此来显现“中国威胁”。  “恐惧中国(投资)论”  欧洲“黄祸论”还表现在对中国投资的不信任上。据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飙升至1029亿美元,同比增加14.1%。其中,2014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是2013年的1.7倍。  “中国人来了!”德国《每日镜报》17日写道,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报告显示,10年前欧洲各地共有34家企业被收购,其中7家来自德国,而2014年被收购的企业数上升至163家,光是德国就有36家。过去中国人感兴趣的,往往是较默默无名但在其领域是全球佼佼者的中小企业,现在更多对中型著名企业感兴趣。  在英国,目前至少有500家中国企业落户。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英国的大项目包括绿地集团投资20亿美元在伦敦开发房地产项目、三胞集团收购弗雷泽百货集团等。当年10月,欧盟批准了英国西南部的辛克利角核电站计划。该项目资方多来自外国,包括中国。不过,中国资本的进入在英国引起争议。  “意大利的橄榄油,英国的维多麦,还有你最喜爱的瑞典汽车沃尔沃―都已被中国公司买下。”去年10月中国光明集团宣布收购意大利橄榄油集团萨洛夫卢卡后,加拿大“温哥华观察家”网站如此感叹。据报道,在收购消息传出后,有极右翼分子叫嚣“光明集团将成为意大利制造的新盗贼”。  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别有用心。英国《卫报》2011年的一篇专栏文章写道,“过去,欧洲在中国一些地方实施殖民化;今天,中国在欧洲一些地方实施殖民化。”  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盟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来加快经济发展,尤其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的私有化计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中国在欧盟的投资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东道国,但有些欧洲人对中国投资怀有很大偏见。例如,有冰岛政要曾表示“中国人想买下整个世界”。欧洲一些智库同样为“恐惧中国论”和“中国威胁论”助威。2011年7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的《争夺欧洲》的文章充满对中国投资的疑虑和戒备。  “黄祸2.0”  法国杂志刊登“黄祸”主题漫画无疑与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关。江时学表示,从各景点的中国游客,到街面上的中国银行,超市里的中国商品,中国印迹在欧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唐人街更不用说。但中国影响力所产生的正面和反面效应都有。  “黄祸2.0”,德国《电子实践》杂志称,中国已经从山寨工业走向创造工业。德国财经网称,上世纪70年代,西方总是说“要警惕黄祸”。但现在,我们不能仅仅用“黄祸”来埋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电脑、手机、鞋子、苹果汁、蜂蜜、维生素等,几乎都有“中国制造”。实际上,我们的制造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比如,德国汽车业已经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2012年11月,德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黄祸:中国对原料的胃口危害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书。书中称,中国对原材料贪得无厌,中国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2014年由德国科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危险》称,中国正发起对美货币战、能源控制战等5场战争。  德国洪堡大学学者霍尔特曼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现在还有媒体使用种族主义的“黄祸”一词,而且相似的思路越来越多,比如“黄色间谍”“黄色威胁”“新殖民主义”等。他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过去相比,媒体上的“黄祸”已经变了含义。目前,欧洲经济危机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使一些人有所担心,媒体利用了这种心理。环球时报驻英国、法国、德国记者 纪双城 姚蒙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金点强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黄祸论”在欧洲有多大市场 恐惧中国投资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令西方人恐惧的“黄祸”到底是怎么来的?
“黄祸论”起源于欧洲人针对中国等亚洲黄种人的一种理论,缘由来自于亚洲人侵入欧洲给欧洲人种带来的恐惧。“黄祸论”者认为白人种是世界上“最优等的种族”而中国人则是上帝所创造的所有种族中“最劣等”的种族,从而天生拥有一种优越感。“黄祸论”的鼓吹者们极力贬低、歪曲中国文化蔑称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年甲午战争后,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波“黄祸论”,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德皇威廉二世甚至还炮制了宣传画《黄祸》,在东西方社会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西方人眼中的“黄祸”:
1.匈奴人阿提拉的西征。
在1世纪至3世纪,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汉称臣,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迁。公元436年,阿提拉继承了匈奴汗位,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
2.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在6世纪至7世纪:隋朝年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者相继被唐朝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迁至西亚的突厥人在大迁徙的洪流中饱经沧桑,后在小亚细亚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后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引发了十字军东征,最终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3.拔都率领的蒙古大军西征渡过多瑙河。
蒙古人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共进行过三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蒙古第二次西征即蒙古汗国的第二次西征,是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蒙古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西征),是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其中由拔都率领的蒙古军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兰、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仅仅花费2个月的时间里,12万蒙古军队战胜并消灭了总数达60万的欧洲军队,一直杀到奥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堪称封建战争之最。这次蒙古西征在欧洲大地引起一片恐慌。
从近代历史到如今,负面角度解读和讨论中国,已经成为西方的新时尚。“黄祸”使得华人的地位愈来愈低,中国的形象愈变愈丑陋,这是西方人以丑陋华人来抬高自己地位的一种病态。日本人韬光养晦,赢得了喝彩,中国人却成为“黄祸”的焦点。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研究中华五千年历史地理,品味生活乐趣!
了解金融资讯,关注金融大事!
今日搜狐热点令西方人恐惧的“黄祸”到底是怎么来的?
令西方人恐惧的“黄祸”到底是怎么来的?
“黄祸论”起源于欧洲人针对中国等亚洲黄种人的一种理论,缘由来自于亚洲人侵入欧洲给欧洲人种带来的恐惧。“黄祸论”者认为白人种是世界上“最优等的种族”而中国人则是上帝所创造的所有种族中“最劣等”的种族,从而天生拥有一种优越感。“黄祸论”的鼓吹者们极力贬低、歪曲中国文化蔑称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年甲午战争后,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波“黄祸论”,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德皇威廉二世甚至还炮制了宣传画《黄祸》,在东西方社会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西方人眼中的“黄祸”:
1.匈奴人阿提拉的西征。
在1世纪至3世纪,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汉称臣,东汉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迁。公元436年,阿提拉继承了匈奴汗位,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
2.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在6世纪至7世纪:隋朝年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者相继被唐朝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迁至西亚的突厥人在大迁徙的洪流中饱经沧桑,后在小亚细亚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后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引发了十字军东征,最终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蒙古大军西征
蒙古三次西征路线图
3.拔都率领的蒙古大军西征渡过多瑙河。
蒙古人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共进行过三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蒙古第二次西征即蒙古汗国的第二次西征,是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蒙古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西征),是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其中由拔都率领的蒙古军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兰、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仅仅花费2个月的时间里,12万蒙古军队战胜并消灭了总数达60万的欧洲军队,一直杀到奥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堪称封建战争之最。这次蒙古西征在欧洲大地引起一片恐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令人恐惧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