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ぷ鞴ぷ500因我急需用钱钱想贷款怎么办理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b92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不良确认高峰压顶 银行清收总动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不良确认高峰压顶 银行清收总动员]
  “希望能在2012年的最后几天"冲一冲",收回更多不良贷款。” 某国有大行中部地级市分行相关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临近年末,一场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在上述分行悄然打响。为了清收不良贷款以降低不良率,该行从员工到行长,几乎全员上阵。  上述银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行并非在独自面临清收压力。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研报称,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是银行不良贷款确认的高峰期,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合计新增不良贷款约920亿元。这迫使银行不得不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本报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为尽可能多地收回不良贷款,在一些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不仅与工资、奖励挂钩,甚至还关系到相关人员饭碗得失。有的银行相关人员已经因为清收不良贷款不力,受到降职、撤职的严厉处分。  清收总动员  为了清收不良贷款,上述国有大行中部地级市?a href="http://q./cn/601988/index.shtml" target=_blank>中行谐ぁ⒏毙谐ひ桓筛涸鹑巳啃卸鹄矗忻芗餮胁⑾虻钡卣扒蟀镏凰谑〖斗中行谐ず椭鞴苄糯毙谐ひ睬琢僮颍洳涣即钗收锇崖觥?BR>  “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局势就没法控制了。我们已经过了几年苦日子了。”该行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银行争向一些政府扶持的行业和企业贷款,但最终却导致不良贷款高发。不但该分行上下为此头疼不已,总行也将其列为不良贷款重点关注行。  本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该分行不良贷款率为10.87%。而最为严重的时候,不良率高达20%以上。  “对于不良贷款处置,我们现在每周都要总结部署,每个月通报考核。”该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压缩不良贷款,该行建立了每周督办制度,行长每周一都要主持召开不良贷款压缩处置汇报会,总结上周压缩情况和交流经验,并部署当周处置重点。  某国有大行江西分行人士亦透露,从今年初开始,该行就一直在清收不良贷款,但进入下半年力度明显加强,行长、分管副行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全部披挂上阵。而目的只有一个:尽量压缩不良贷款。他称,不光是他所在的分行,在总行的部署下,各个分行都在进行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之大为上次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以来所仅见。  实际上,不仅是中西部的银行面临着这样的烦恼,深处不良贷款上升重灾区,江浙地区的银行面临的压力更甚。邮储银行浙江分行近期专门开展了小额不良贷款“40天清收攻坚战”,重点针对60~360天以内的不良贷款,围绕其可变现资产、资金收入、家庭关系人等信息集中行动,意图尽快收回不良贷款。  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这样的压力。本报记者从中西部一家县级农信社获悉,近期该信用社将转制为农商行,面临不小的不良贷款清收压力。最近3个月,该信用社就收回了1亿元不良贷款,占其不良贷款余额的20%。而西部一家县级农信社,为了收回不良贷款,当地县委县政府亲自出面,召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会和协调会。  为收到实效,各家银行将任务层层分解,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相关业务人员也开始面临巨大压力。“出了问题和贷后管理不到位的贷款,如果收不回来,不光是项目责任人,包括部门经理、分管副行长、行长在内,都要受处罚。”上述国有大行江西分行人士说,该行专门制定了奖惩措施,已有相关人员受到处罚。  而上述国有行中部地级市分行更为严厉。其成立了多个不良贷款“诉讼处置工作团队”,每个团队都要签订责任状,交纳风险金。此外,分行公司业务部、个贷部全体员工全年30%绩效工资与对公非诉讼不良压缩挂钩;资产保全部全体员工全年40%的绩效工资与对公诉讼不良压缩挂钩。该行人士称,因对不良贷款负有责任或处置不力,该行数十人受到处罚,多人被降级、撤职。“现在局面已经基本扭转过来了,年末最后几天清收的力度还会更大。”上述人士说。  诉讼激增  上述国有大行中部地级市分行人士透露,对于个人贷款,银行会通过上门蹲守,本着化解矛盾的态度反复做工作,并说明不还款的后果,力促其归还贷款。对还款资金来源不足的,则积极走访贷款人家人和亲属,动员他们借款帮其渡过难关。  而对于企业客户,银行则更愿意将其盘活。一些产品、技术仍具备一定市场前景和优势的企业,银行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其改制重组,与当地政府协商,以续贷方式帮助企业恢复经营,实现不良贷款转化。只有还款无望的,银行才会通过破产清算回收贷款。  前述国有大行江西分行人士称,由于银行清收力量和效果有限,追偿难度大的不良贷款,该行一般都会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作,进行风险代理清收。  不过,并非所有不良贷款都能通过上述方式收回,起诉便是剩下的唯一方式。为了尽快收回贷款,银行起诉后,通常会与法官、贷款人进行沟通,如果贷款人愿意偿还并承担诉讼费用,则可达成调解。  “不得已时才会打官司,能解决的都内部解决了。”前述国有大行江西分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都是清收难度大的贷款,有些贷款人有偿还能力但拒不偿还,甚至为了逃避还款而出走,银行只能通过公安机关和法院追偿。  本报记者在浙江法院网看到,为了清收不良贷款,仅温州银行一家,就向法院提起70余起诉讼,开庭时间已从今年11月排到明年2月前后。而某国有大行南方一家地级市分行,近期起诉的案件中,仅在庭前调解的就有19起。  “我们行一般都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起诉,整个过程非常繁琐。” 上述国有大行中部地级市分行人士表示,今年不良贷款诉讼量确实显著增加,不少不良贷款都是通过起诉收回来的。  为了尽量清收不良贷款,银行可谓是软硬兼施,穷尽各种手段。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清收前银行一般会对不良贷款分门别类,并尽量掌握贷款人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资产等关键信息,再决定是否需要起诉。  “起诉一批、执行一批,穷尽各种清收处置手段后,将形成的贷款损失,立即组织材料申报核账核销。”前述国有大行江西分行在一份材料中写道。  而上述国有行中部地级市分行已采取了类似做法。该行人士称,一旦起诉,就要“诉必胜、胜必果”,力求改变过去“只赢官司不赢钱”的现象,确保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上级行核定范围内。
(责任编辑:田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谢邀~&br&&br&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看到之前的回答多不得要领,我来提供一个准确一些的答案。&br&&br&“手掌用力一握”,这是一个宏观的物理描述,我们要知道宏观的力(压强)并不必然等于微观的力(压强),只要保证接触面就足够小,手掌的力量挤破细菌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宏观的受力分析在这个微观的问题上其实是失效的。&br&&br&那么手掌用力一握的微观含义是什么呢?&br&&br&是人的肌细胞拉着骨骼以及大量其它细胞所进行的互相挤压。我们的身体在宏观上看是固体,但在微观上看却就变成了流体,因为每一个细胞都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流体)所包裹的各种组分组成的细胞质(流体)所构成的,也就是说——都是软软的。&br&&br&然后用力一握,实际上就变成了一大群软软的细胞握向了另一大群软软的细胞。然后有一些细菌,很不幸地,被挤在了这两坨细胞之间。不过不用担心,这些细菌也是由细胞膜所包裹起来的流体,不仅如此,它们表面更包裹了一层细胞壁,它是细菌最外部的一层坚韧、厚实的外被,其主要成分为肽聚糖。&br&&br&也就是说,一大堆软软的细胞挤在一起,中间夹塞着一些“加固版”的软软的细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细菌所承受的压力大到了能够破坏它们结构的程度,那么在相同的压强之下,人体手掌上的细胞更是会一个接一个噼里啪啦地死翘翘了。这是不太现实的。&br&&br&所以宏观的力和微观的力是不同的,宏观的物态和微观的物态也是不同的,微观上施力者和受力者都是细胞膜包裹的流体,要死也得一起死才行。&br&&br&所以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基本捏不死。&br&&br&————————&br&&br&然后我看到有人补问了一句:“我用牙齿能咬死细菌吗?”&br&&br&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就不是细胞挤细胞了,而变成“石头”挤细胞了。细菌的尺寸在微米尺度,牙齿的咬合肯定是存在大量的不严密之处的,因此绝大多数细菌是不会被真正咬住的。少数很不幸被牙齿咬住的细菌,它们会“滑溜溜”地逃出牙齿挤压之处,从而躲过一劫。极少数真正不幸的细菌没能逃出牙齿微观咬合处的话,则有可能被拦腰斩断,浆水流得一嘴。所以牙齿是有可能咬死细菌的,即使咬合不完全严密,也不可能全都是缝隙,否则就没有施力点了。&br&&br&但是口腔细菌的真正敌人恐怕并不是牙齿而应当是人的口水,包含了很多杀菌成分的口水。它们从分子层面对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发起进攻,攻势可要比你的牙齿猛烈得多了。&br&&br&————————&br&&br&我们要注意到,牙齿的力量和手掌的力量,其实是在一个数量级上的,都是肌肉的力量。但是如果挤压材料和接触面积发生了变化,我们得到的结果就不大相同了。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用手拿着两个单晶面或者其他在分子级别平整的材料(例如单晶硅平整晶面)互相挤压,夹在中间的可怜细菌(数量不能太大)基本还是得死翘翘。
谢邀~ 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看到之前的回答多不得要领,我来提供一个准确一些的答案。 “手掌用力一握”,这是一个宏观的物理描述,我们要知道宏观的力(压强)并不必然等于微观的力(压强),只要保证接触面就足够小,手掌的力量挤破细菌完全是小菜一碟,因…
2013年,上海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1432万人,外来人口983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983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而外来人口若想进上海常住,就不行了——这个只出不进的结界很重要,如果外来人口仍然能够进入上海常住,这个问题的背景就和春节没什么两样了。&br&&br&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普查给出的从业人员比例,2415万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13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5.5%。其中,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635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706万人。也就是说,本地户籍人口有44%在工作;而外地户籍人口有72%在工作。&br&&img src=&/dcac85327bca597a9c99d0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dcac85327bca597a9c99d0_r.jpg&&分行业的情况如下:&br&&img src=&/eeaebb80b01_b.jpg& data-rawwidth=&781&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1& data-original=&/eeaebb80b01_r.jpg&&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br&&br&&b&人口消失一个星期&/b&&br&&br&在以上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前两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四类。这三大类行业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劳动力是外地户籍人员;如果他们消失,那么首先能让人感觉到的是:&br&1,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br&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br&3,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br&这差不多是春节时的上海,但毕竟不是所有外来人口都会在春节时离开上海,因此上面的情况要比春节更严重一些。&br&&br&&b&人口消失一个月&/b&&br&&br&一些人说,这些现象只是阵痛,上海在90年代的时候没几个外地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如果某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资,自然会有人干。&br&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后,许多餐馆关门大吉,而剩下的餐馆在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下,提高了服务员的工资和产品价格,让户籍人口补上了劳动力短缺。有人认为,虽然餐馆减少了,但是吃饭的人也少了,所以短缺的问题不会太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口随机少了一半,那么这个判断是大致正确的。但问题是走掉的人有72%是生产者,留下的只有44%是生产者。那么外来人口消失必定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40%,剩下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br&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或者在网购时加许多钱选择「顺丰隔天到」、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于是就这样过上了北美留学生的生活。&br&&br&&b&人口消失半年&/b&&br&&br&&b&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b&,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可能可以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6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可能可以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但时间更长,也会难以为继。在哪儿生产不是生产呢?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去。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br&&br&此时的上海,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资本过剩,就会导致低回报,而资本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就会选择流出,资本外流的过程直到人均资本存量与之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停止。以制造业为例,上海市2013年共有9075家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他们贡献了870亿增值税,450亿企业所得税以及912亿营业税,扣除上缴国库的比例,仍然为上海市贡献了1300亿的利税,略少于上海市总税收收入的一半。如果这部分收入突然减少60%,会导致财政收入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当然,由于人口减少,需要公共服务的人员也减少了,所以乍一看起来利税减少的负面效应竟然也没那么可怕了。&br&&br&&b&人口消失一年&/b&&br&&br&2013年,上海市共出让1230亿元土地。有了未来数千亿元土地出让和土地回报的抵押下,加上杠杆,2014年,上海市各级政府负债5194亿元,其中3704亿银行贷款、826亿建设-移交项目以及360亿政府债务。土地价格上升,政府可以卖地赚钱;有了土地做价格稳定的抵押物,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商业发达,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稳稳地接手BT项目而不用担心无法付钱。&br&&br&这一系列美梦,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产生:&br&1,建筑工人减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业用地产生回报的期限拉长。便利店、餐馆减少70%,商业设施无法获得租金回报。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br&2,消失的1000万外来人口,每户2.49人,约有400万户家庭。这些家庭中,拥有自己房产的仅有12%,除去居住单位住房的人口,还有70%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据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每个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缴纳房租月658元。也就是说,每年支付221亿元的房租。这部分房租消失,导致一些贷款购房的家庭无力偿还贷款,开始抛售房产,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br&3,制造业企业流出60%,许多工业用地荒废,转卖却无人接手,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业用地价格下降。&br&&br&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亿。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2700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br&&br&&b&人口消失三年后&/b&&br&&br&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6至7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br&&br&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下降,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会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较高的市区转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区居住的人会向市中心区域迁移,另一部分无力搬迁者,则继续居住在没有商业活动、没有公共交通也没什么人烟的中环外。&br&&br&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城市,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过来了,仍然可以继续运转。但是,这样真的能持续下去吗?&br&&br&&b&人口消失三十年后&/b&&br&&br&当前,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高达27%。2010年以前,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并不覆盖外来人口,&b&养老金收入每年上升&u&14%&/u&&/b&,在2010年达到了707亿元。&b&2011年,由于纳入了外来人口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列,上海市的养老金收入骤升28.5%&/b&,至909亿元。随着养老保险在外来人口中的覆盖面扩大,2013年,养老金总收入已经上升至1437亿元,&b&平均每年上升&u&27%&/u&&/b&。外来人口的补充极大地缓和了老龄化的压力。&br&&br&突然间,外来人口全部消失了,这将使得上海的养老金立刻出现超过400亿元的缺口,由于税收减少,政府无力进行财政补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才能保持社保金的收支平衡。在极重的养老负担下,年轻人更加无力生育,上海的极低生育率0.7可能会保持下去。按照这个生育率,在35年后的2050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上海将会只剩下770万人,其中400万退休人口,145万工作人口。这是什么场景呢?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A5NzYzMzEwMQ%3D%3D%26mid%3Didx%3D2%26sn%3Da3d5c459bfc9a507c923f9ec9e65ccab%26key%3D8ea74966bf01cfba6f47f7a7382cddeaee1b2c20098ced909b5e658d801b8c140e3%26ascene%3D1%26uin%3DMTI2Nzg0NTE4MA%253D%253D%26devicetype%3DWindows-QQBrowser%26version%3Dpass_ticket%3DA10lJr2vmZ3NiHfVdiiLU6BaskyjwxhSyFjTnOq2yHoo6WlCq63ijsnGnZZucPG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本夕张:一座学着怎样死去的城市&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那时,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学着如何死去的城市了。&br&&br&注:&br&人口结构数字来自&a href=&///?target=http%3A//tjj.stats-/rkpc/huibian/indexch.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海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i class=&icon-external&&&/i&&/a&&br&产业和税收数字来自&a href=&///?target=http%3A//www.stats-/data/toTjnj.xhtml%3Fy%3D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统计年鉴 - 2014年&i class=&icon-external&&&/i&&/a&&br&政府负债数字来自&a href=&///?target=http%3A///sj/.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j/2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40124f1.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养老金运行数字来自&a href=&///?target=http%3A//www./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3195/node23200/userobject26ai1894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年本市社会保险基本情况&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3195/node280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0年度本市社会保险基本情况&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xxgk/flfg/gfxwj/jjzj/sbdj/4158.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xxgk/flfg/gfxwj/jjzj/sbdj/541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版权申明:在3DM上的&a href=&///?target=http%3A///events/326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据帝:上海如果少1000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_&i class=&icon-external&&&/i&&/a&并没有经过我的授权。请删除文章。公众号“政商内参”已经获得我的授权。
2013年,上海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1432万人,外来人口983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983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
我本人做过一点点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东西,对这方面有一些兴趣。之前没注意这个新闻,看到这个问题后专门了解了相关新闻并稍微检索了一下文献和维基百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梳理,有疏漏或理解上的偏差,还请大家多多指教。&br&&br&这个工程上的进展属于脑脑接口(Brain-to-brain interface,BBI)的范畴,什么是脑脑接口呢?简单说,它是一种&b&终极的交流方式&/b&,就是我心里想一个事儿,能直接让你心里感受到,而不用通过任何多余的语言来传递。这很科幻是不是?畅想一下未来,当我想把这个问题解释给你时,我就不需要打半天字,然后发布出去让你看到,你理解半天然后骂我写得是什么狗屁玩意看不懂。到那时候,我只需要把答案在脑子里想一遍,你那边就能接收到我的思想。这很神奇是不是?脑脑接口的相关研究,就是为了达成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景而产生和发展的。&br&&br&知道了脑脑接口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关心的是怎么实现它。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交流就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比如语言交流,就是我把意图按照一定规则编码为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然后你看到这些外在的符号,基于相同的规则,从中解码出我的意图。编码,解码这个过程,对于脑脑接口这种交流形式也不例外。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内心”的想法产生于大脑皮层的放电活动,但是让你直接看这些放电活动,乱七八糟什么都看不出来。因为你不知道大脑皮层放电活动和心理活动之间的对应规则是什么。其实目前最最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对此也知之甚少,假如我们人类未来有幸完全了解了这套规则,那么,再给你看大脑的放电活动,你就能根据这套规则来了解到,产生这些杂乱放电活动的人的内心在想什么。这,也就是脑脑接口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b&解码&/b&的问题(decoding)。而对大脑解码研究的应用方面,最火爆的就是脑机接口领域了(BCI),其实就是通过解码大脑的活动,来控制机器,比如机械手臂啦,玩具车啦,轮椅啦等等。但是,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我们目前对神经编码规则的了解还非常非常有限,所以目前神经解码的应用也很初级。大体上,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给你几个备选项(通常少于五个,一般两个,通常是一些需要你想象的场景或动作),让你随意想其中一个,然后计算机根据你的大脑活动,来猜测你想的是哪一个。等计算机能获得比较高的猜测准确率时,我们会把这几个备选项分别和一些指令,比如向左转,向右转,人为地建立联系。这样,你想让一个玩具车向左转,就在脑海中不断想象向左转对应的备选场景或动作就可以了。这种通过主动想象来控制的BCI(active BCI)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需要事先做大量的训练。一是训练受试者能随意按照要求切换想象内容(有些受试者的想象控制能力真得很差),二是训练计算机能以较高的准确率猜出你想的是哪一个。这样必然就会极大降低BCI的应用性,所以另外一种所谓的passive BCI也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主要原理是,同时在屏幕上呈现几个以不同频率闪烁的光斑,比如10 Hz,20 Hz两种,利用眼睛盯着某块光斑看时,人脑后部枕叶(就你后脑勺)放电活动会与屏幕光斑闪烁频率趋于同步的原理(SSVEP),研究者就可以根据你的后脑勺的放电频率,判断出你在看哪块光斑。然后再把判断结果和指令联系起来,比如判断出你在看10 Hz的光斑,就触发玩具车右转。这样,你想用大脑控制玩具小车,就看不同的光斑就OK了。&br&&br&从新闻的图片来看,上交大他们用的似乎就是这种passive BCI的原理,如图C,可以看出有三个不同频率的光斑,可能分别对应了左右转向和向前三种指令,而图d中,受试者佩戴的设备是商用的Emotiv,大概100多刀一副,电极点也是放在了后脑勺的位置:&br&&br&&img src=&/955b1afa530e1f2a7b220e14b78de8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55b1afa530e1f2a7b220e14b78de816_r.jpg&&(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social/shixiang/a//.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海交大实现人脑遥控蟑螂 网友:国产黑科技(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到这里先做个小结,从脑脑接口解码的角度来讲,这个团队采用了现成的商用脑机接口设备(该设备对脑机接口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利用现成的原理,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角度上,该项目并没有任何创新可言。&/b&&br&&br&接着讲脑脑接口,刚才说到,脑脑接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从神经活动读出信息(解码),那么,如果已经得到一个信息,如何传递给另外一个脑?这就是脑脑接口的第二个问题,&b&编码&/b&的问题(encoding)。怎么把一个信息,编码成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然后写入大脑?这实在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其困难程度,甚至远远超过通过神经元活动解码信息。类比一下小孩子的语言发展你就会知道编码比解码难得多:小孩子很小就能听懂你在说什么(解码),但是,小孩子本身的语言发展要缓慢一些(编码)。再比如,你读这篇答案可能很快(解码),我写这篇答案就很费力(编码,泪奔飘过)。而关于编码的研究进展,基本上类似于我想让你看到星星,就拿槌子在你头上来一下子一样,反正你是看到星星了(不带开玩笑的严肃脸)。具体而言,使用的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创伤的,就是需要开颅植入电极,这种一般应用于动物;一类是无创伤的,比如经颅磁刺激,超声波刺激等,大致原理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手段,来短暂干扰大脑某个局部区域的电活动,使该区域短暂“失灵”或“兴奋“,这种在动物和人身上都有应用。&br&&br&对于第一类植入式的,已经有很多尝试啦。在猫啊,狗啊,蟑螂啊,鸽子啊,白鼠啊都做过了。甚至有研究团队在鲨鱼大脑里植入了一个芯片,可以让鲨鱼产生类似闻到血腥味的感觉,从而诱发鲨鱼的觅食行为。不过这些研究大都不属于脑脑接口的范畴,而是用电子设备发射控制信号,信号激发动物的某种行为。唯一一个植入式的脑脑接口研究,是一个团队用两只白鼠做的,大致就是在两只白鼠的大脑分别植入两块电极阵列,一块电极阵列记录白鼠A的大脑电活动,并将信号传递给另一块阵列,该阵列负责用传过来的信号刺激白鼠B的大脑。结果观察到两只白鼠的行为活动趋于相同。研究者认为,这种相同说明了信息确实在两只白鼠之间发生了传递。&br&&br&而对于无创伤的,有一个团队曾把人脑和白鼠脑相连(想想是不是挺恐怖?),大致就是记录了人类受试者的电活动信号,用BCI的方式,提取指令信息,触发聚焦超声波(Focused Ultrasound,一种无创的局部刺激大脑的技术)来刺激白鼠的大脑皮层运动区,诱发白鼠的尾巴抖动。而无创伤的脑脑接口,最近也才应用于人脑和人脑的研究。大致就是受试者A不动,记录他的脑电活动信号,用BCI的方式,提取指令信息,比如动右手,然后将指令信息传递给受试者B头上方的经颅磁刺激仪(也是一种无创的局部刺激大脑的技术),经颅磁刺激仪启动,打在受试者B的运动皮层上控制右手活动的区域(该区域位置事先已经确定好),受试者B的右手就会抖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naive?哈哈哈,具体实验过程就是下图这样子,左边的是发送指令的受试者A,右边的是接收指令的受试者B,虽然naive,但是信息的传递确确实实是通过脑脑进行的:&br&&br&&img src=&/bcebf5ad34cfd95a9532d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2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bcebf5ad34cfd95a9532d_r.jpg&&&br&&br&(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www.washington.edu/news//uw-study-shows-direct-brain-interface-between-human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W study shows direct brain interface between human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Well, that's where we are now. 这就是脑脑接口目前最最最前沿的进展了。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来看一下上海交大的那个研究,在编码运动指令到蟑螂的神经上这部分,是否有创新呢?&br&&br&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蟑螂身上背着的这个“背包”,是技术的关键,然而这个核心设备,也是来自国外的商用的教学设备,这个设备在TED上做过宣传,在Kickstarter上众筹过,每只只要100刀,是给刚接触神经科学的孩子做教学用的玩具,用这个设备通过神经手术装在蟑螂身上以后,可以用iphone来刺激蟑螂的左右触角神经从而控制蟑螂的运动,而这个手术非常简单,用Forbes新闻稿的原话就是 &Twelve-year-old kids can do the electrode surgery themselves in 15 minutes&(12岁的孩子靠自己就能在15分钟完成这个电极手术)。如下图所示,美帝12岁小孩子也太会玩了:&br&&br&&img src=&/4cc8d0e0e1a916ee03a37a48d9784714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cc8d0e0e1a916ee03a37a48d9784714_r.jpg&&&br&(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sites/bruceupbin//science-democracy-roboroach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ience! Democracy! RoboRoach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等下,对比一下第一张上交大图中的b图,有没有觉得和上图蟑螂背的东西非常像??根本就一样好嘛!!&br&&br&&b&所以很遗憾,对于上交大这个研究,从脑脑接口的编码角度来说,也是毫无创新的。&/b&&br&&br&&b&但是,上交大的这个研究也并非毫无意义。&/b&它的价值就是在于,你喜欢吃苹果,也喜欢吃梨,可是每次吃了一个果子就饱了,就没机会品尝另外一个果子的味道。我给你弄个苹果梨,你能同时吃出俩味儿,还不会撑着。嗯嗯,其实我是想说,虽然整个项目的技术没有创新,用的设备,无论解码还是编码设备,都是现成的,甚至玩具级别的,整个项目我估计最多三千块钱拿下。&b&但是,它的唯一的创新之处在于,把两个设备结合在一起,一下子可以从脑脑接口的角度来阐述更新的意义。&/b&而且,谁也不会觉得这样阐述显得low,因为脑脑接口的概念非常前沿,也没人会觉得这样的阐述十分生搬硬套,因为脑脑接口目前的技术本身就是这个层次的。&br&&br&嗯,我想答主看完我的回答,也能对整个事件的背景和细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其实我还是觉得上交大的这个研究蛮有趣的,这也是这样一个小项目却能上各大新闻的原因吧。而且考虑到这是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我觉得也蛮好。只要是认真做的工作都值得尊敬,而我作为业余旁观者的评价,也只是一个看法,很可能会有偏颇的地方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篇回答。&br&&br&最后,认真答题真得挺花时间,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所以好久没有认真答题了。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大家吧:)&br&&br&Reference:&br&&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Remote_control_animal%23cite_note-TEDGlobal-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mote control animal&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3Fid%3D10.1371/journal.pone.01113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LOS ONE: A Direct Brain-to-Brain Interface in Humans&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ites/bruceupbin//science-democracy-roboroach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ience! Democracy! RoboRoaches!&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本人做过一点点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东西,对这方面有一些兴趣。之前没注意这个新闻,看到这个问题后专门了解了相关新闻并稍微检索了一下文献和维基百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梳理,有疏漏或理解上的偏差,还请大家多多…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br&&br&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刀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看就当小说看,别当知识点看。&br&&br&&p&&b&二,日本刀——低温冶炼、锻造和淬火技艺的颠峰之作&/b&&/p&&p&&strong&汗青&/strong&&/p&&p&日本刀,和前面所说的其他三大名刃都有所不同,无论是从材料的获取还是其锻造及热处理技术上看,它都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个性鲜明的兵器。&/p&&p&自汉代起,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及造刀术的传入,刀剑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个岛国上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独特的日本刀制造体系。即使到现在,其与五、六百年前的日本刀体系也没太大的变化。&/p&&p&说日本刀制造,就不能不说的是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尤其是其中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玉钢”(Tahamagane),是必须要讲清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日本刀的独特之处。&/p&&p&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学界——主要是日本学界的主流观点,大多认为中国江南一带先进的炼钢技术,约在公元6年左右开始流入日本。之后经过了一千余年的本土发展,再伴随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的中国大陆隋唐刀热处理法的传来,最终形成了制造日本刀所特有的炼钢法和制刀技艺。&/p&&p&中国早期的炼钢术——炒钢法,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单室式炒炼、双室式炒炼、串联式炒炼。而从冶炼炉的构造和工艺流程上看,日本在新新刀时期前广泛采用的踏鞴(Tatara)炼钢法,冶炼炉的结构和原理实际上和中国炒钢的单室炒炼法基本就是同一种技术。&/p&&p&但中国在西汉之后,开始使用经过初步冶炼得来的生铁为原料,再以炒钢法获取钢铁原材料,不再使用直接自矿石中取得的块炼铁来锻造刀剑产品。并且中国的单室式炒炼在燃料中逐渐开始使用高温燃料——煤炭。而日本则因为地质和地理环境等问题,一直都以木炭为主要燃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未使用其它更理想的高温燃料,也未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是以当时的炉火温度最高只能达到摄氏1150度左右,远不能达到摄氏1535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也因此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p&&p&只是他们虽然使用的是与中国炒钢单室炒炼法差不多的冶炼炉及制造流程,但因为原料不是生铁,而是铁矿石,之后也没有再行炒炼,所以炼出来的产品还是块炼铁。&/p&&p&这种低温冶炼法炼出来的成品,是一种不规则、通体多孔呈海绵状的块状钢铁,一般称其为“海绵铁”,这和我国古代最早炼制出来的块炼铁,本质上是同一产品。&/p&&p&日本冶炼师们在冶炼时,会先把砂铁放入炼钢炉,然后加入特制的木炭,再开始进行冶炼。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和焦炭,所以温度受到限制,其炉温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钢材的纯度及产生的成材形状和性能,还有最终的用途,都产生了相当大也相当重要的影响。&/p&&p&日本这种踏鞴(Tatara)炼钢法,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种叫鉧押法(Kura),另一种为铣押法(Zuku)。&/p&&p&鉧押法是以砂铁为原料的一种炼钢法,也见于私人小型冶炼。如有些地区会采用一种名为“真砂”(Masa)的砂铁为主要材料,这种产于日本本洲西部的“中国”地区的名为“真砂”的砂铁,要比一般铁矿石所含的锰、磷等杂质少,所以炼制出来的钢材纯度比较高。&/p&&p&按照日本的有关记载,使用这种冶炼法,大约每3400贯(1)砂铁和3400贯木炭,可以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其中那300贯钢,就是制造日本刀的主要材料之一“皮铁”(Kawatetsu)的原材料。&/p&&p&(1)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量单位。1贯=1000匁=10000分。匁旧作钱、泉,依其发音(もんめ)又作目,1匁等于今制 3.759克。&/p&&p&由此可见,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共需大约26.7吨的原材料,才能炼制出1吨成品钢,因此即便不计算其中的人工,光是原料成本都是相当高的。事实上,这种冶炼法也确实是一种效率底下比较原始的冶炼法,单纯从生产效率上看,相当不经济,而且对木材的消耗也极其庞大。幸亏日本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多山国家,不然的话,只怕几百年的采伐全国就要被搞成沙漠了。&/p&&p&至于铣押法(Zuku),一般为大型商业冶炼采用,冶炼工场使用的是一种叫“赤目”(Akome)砂铁原料,由于原材料和冶炼方法不同,所以铣押法得到的成品要少些,大约26.7吨的矿石和燃料,只能炼出 0.8 吨可以用于日本刀制造的成品,其产品相当于我们国古代的白口铁,其它成品还有“左下铁”、“庖丁铁”等等。能直接用于制造日本刀的另一主要原材料“芯铁”(Shintetsu) ,就大多来源于这种冶炼法。&/p&&p&这两种冶炼法,事实上其操作原理和流程都比较接近,相对而言,铣押法要略微先进些,这两种冶炼法的产品,日本称鉧铁(海绵铁)和铣铁(即我国古代的白口铁)。&/p&&p&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鉧押法冶炼完之后,得到的鉧铁并不是整块可以使用的成品,这是一种大块的品质不均匀的海绵状钢铁制成品,冶炼师需要用大锤把这种钢铁块敲碎,然后将碎块仔细地分门别类,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将部分材料拿去制造日本刀,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冶炼,分别得到玉钢、破面、铁滓、左下铁、庖丁铁等各种成品料再予以分别使用。这其中,可以用来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一般不超过三种。&/p&&p&事实上,日本的这种冶炼技术,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是相当落后的。&/p&&p&综合日本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的观点是,日本本土冶炼技术发展大约分四个阶段,其冶炼方式、场所及刀匠使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说的高温炉,是指与之前的温度比,而并非冶金业所指的高温炼炉):&/p&&p&&b&一,原始低温野炉(自然通风)时期。&/b&这一时期大量的是私人小规模冶炼,成品为鉧铁,也就是海绵铁,作成以后需要刀匠将鉧铁拆分后使用,上古刀基本都是这一形式的产品。&/p&&p&&b&二,初期低~中温炉(吹子)时期。&/b&这一时期为私人及零散商用小规模冶炼,产品为鉧铁和铣铁,依然需要刀匠拆分后使用,这一时期为上古刀到古刀期。&/p&&p&&b&三,中期高温炉(踏鞴)时期。&/b&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鉧押法大规模商业冶炼,同时产品也多样化起来,其成品有出羽钢、印可钢、千种钢等,刀匠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半成品钢,也就是玉钢锻造刀剑。这种造法成为普遍形式,是自庆长新刀起及之后。&/p&&p&&b&四,后期高温炉(天秤鞴、大胴)时期。&/b&这一时期刀匠们使用的主要材料,大多为大规模商业冶炼出来的各种成品钢(造、粒、顷钢)及玉钢,新新刀时期刀产品基本都是在这一形式下制造的。&/p&&p&实际上,日本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研究用煤炭的量产冶炼高炉,到两个世纪后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的高温反射式精炼炉的研发,因此新新刀时期有相当部分日本刀是采用冶金业概念上的高温炼炉的产品制造的,而传统冶炼法则日趋式微、几近绝迹。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会发起日本刀复古运动,最后成功地将传统低温冶炼和锻造法保留至今,并将传统日本刀要使用传统冶炼和锻造这一概念也基本固定了下来。&/p&&p&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前两个时期里,刀匠们使用的原材料中,有相当部分是外来钢铁产品,即日本所谓的“舶载铁”,品种主要是中国的炒钢、灌钢产品,也有部分印度钢和南蛮铁(主要为欧洲产品,也有部分是中国产品,南蛮铁这个概念其实是个很不精确的称谓)等等。而后两个时期的刀匠们虽然主要以本土产的钢铁原料为主,但上述的这些外来钢铁产品,自上古刀到新新刀时期,日本刀匠们是一直都有使用的,不过是数量多少而已。&/p&&p&海绵铁这种比较原始的冶炼产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可以同时炼出钢和生、熟铁。&/p&&p&在中国,因为这种块炼铁产品所含的杂质较多同时又成分复杂,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最后被逐步淘汰。&/p&&p&而日本的刀匠们,因为燃料和一些其它原因的限制,在无奈之下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这种特性,他们因此开始将不同成分的材料运用于刀具的不同部位上,同时不断改进锻造技术,从而找出了一种几乎可说是使用这种成分复杂的原始块炼铁的最好方法,并一直流传至今,最后甚至将其发展到了如果不是使用以这种方法获取的原材料制造的刀,就不是传统日本刀的地步。&/p&&p&不得不说,日本人性格中那种无论什么都力图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这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p&用低温锻造技术制造的产品,最关键的是它在经过热处理后,能够拥有日本人努力追求的那种变化多端而又美丽的地铁和刃文。可以这样说,日本刀自原材料的获取到其打造成形的过程,是一种把低温冶炼和锻造、热处理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工艺。&/p&&p&然而这种制造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由于材料性能和制造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很不容易控制成品形状,这使得其对锻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期间全靠个人经验,因此非常不容易普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刀匠,其过程非常长也非常困难。&/p&&p&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本刀弧度的产生,就与一般刀具完全不同。&/p&&p&使用高温炉锻造,钢材更易被打造成需要的各种形状,这是它的优点之一。世界其他地区的兵器,尤其是刀剑,其弧度基本都是打造出来的,而日本刀则不然。&/p&&p&日本刀弧度的形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使用不同成分材料合成的刀身,其各部位张力不一样、在淬火时收缩比也不一样而自然形成的,并非全是直接打造出来的。所以日本刀会在淬火之后,采取回火工艺,这种回火对材料本身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改变不大,主要作用地是为了避免淬火形变及烧刃时因高温产生的内应力,一般回火温度在200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会出现不可逆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而成为废品。&/p&&p&回火的重要性,我有个具体事例可以很直观地证明。&/p&&p&有次我造了一柄小直刀,做完敷土烧刃后,因为有其它事,就先放下了,再后来不知怎么地大家都忘记了回火这事,直接进入研磨程序。&/p&&p&结果是我们的研磨师郑晓重在研磨的过程中,刀刃区的内应力开始表现出来。一天半夜,郑晓重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研磨刃尖部位时,发现了一个致命损伤——刃切。&/p&&p&就这么这一点点疏忽,导致了这件作品彻底报废。&/p&&p&另外,折叠锻打的时间长短和次数,会影响到含碳量,由于这一原因,传统日本刀的“折返锻炼”工艺有着相当严格的次数限制。&/p&&p&在古代,是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得到“折返锻炼”次数对含碳量影响这一数据的,因此这一过程的掌控只能依赖于经验和技术,掌握最合适的“折返锻炼”次数,是一名优秀刀匠所必须掌握的经验和技能。&/p&&p&所以这种制造工艺,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变得非常高。尤其在钢铁折叠次数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制造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和折叠锻打次数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刀身状态,此刻刀匠眼中直接看见的并非是最终的成品形状,真正的成品形状必须在淬火之后才能看见,所以光是这一段工艺流程内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之高,就已相当苛刻,由此可见打造日本刀所需的技艺之高。&/p&&p&也因此在日本刀制造中,以独特的踏鞴低温炼钢法炼制的原材料获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使用踏鞴低温炼钢法得到这些特定的材料,又需要日本一些特定地区生产的、成分比较特殊的如“真砂”和“赤目”这样的铁砂。日本刀匠们正是在长期使用这些低温炼钢产品的过程中,依据经验掌握了最合适的使用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锻造体系,所以想要以日本传统技术制造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特定的原材料和踏鞴炼钢法是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条件。&/p&&p&这也是日本刀能独步世界,与“乌兹”、“大马士革”、“克力士”等制刀系并列,成为世界上一大独立制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p&&p&基于以上所述的这些原因,严格地来讲,并非凡是出产于日本、形状符合传统武士刀标准的刀,就可以叫“日本刀”的。真正可以称为“日本刀”的作品,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含义在内。&/p&&p&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除了要符合形制和其他方面一些硬性标准外(如区别“太刀”和“刀”等这些种类的传统定性标准),最基本的几条就是——如果它使用的不是以传统冶炼手法得到的日本刀原材料、不是采用传统炼炉打造、不是采取传统的热处理淬火工艺,那么不管其他标准符合与否,都不能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p&&p&换句话说,如果你拿高温冶炼得到的成品钢材去打造一把刀,哪怕形制和工艺都没问题,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这是日本刀的。&/p&&p&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使用现代工艺,使用高温炼炉及现代钢材大量生产军刀,这种其使用现代高温成品钢原料以大工业流水工艺量产的刀,一般都按标记型号被直接称为“XX式军刀”,如九五式、三二乙等,日本人则称呼其为“Gunto”,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值得注意的这其中一些型号的特注型,以及相当部分的九八式军刀,是以传统日本刀刀条加装军刀外装的,有相当部分是古刀、新刀、新新刀,并非机制刀。&/p&&p&这种新造机制量产军刀,在日本人看来其本身不具备艺术和文化价值,只有历史文本价值,所以按照当代日本法律,这类刀概属要销毁的违禁物品,不属文物范畴,一旦发现将直接切断进行销毁。而在日本刀业界和流通领域(譬如古董刀商店)及真正的日本刀收藏者中,这种量产军刀俗称之一就是“铁棒”,于此可略见大家对其所持的态度。&/p&&p&不过收藏日本军刀的绝大部分收藏者,都是因为看重其文物意义而进行收藏,如在中国民间及各种博物馆内,就有不少此类藏品。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内,就有着相当数量在抗战时期缴获日本军刀藏品,其中尤以许世友将军的藏品为最,经常展出的就多达十数柄,其中不乏日本古代名刀,当然也有九五式、三二乙等“模造刀”。&/p&&p&这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刀,是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教育意义。&/p&&br&&p&图说明:笔者收藏的抗战期间缴获的日本军刀。日军95式军刀的铜镡初期型,刀、鞘编号一致,日本陆军造兵厂东京工厂陆军第一造兵厂制造的“东”字铭款,刀装由株式会社寿屋商店制造。此款刀使用的钢材是所谓的机制玉钢,整体油淬,配备给日军尉官使用。&/p&&br&&p&&strong&第四章 &/strong&&/p&&p&&b&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宋朝和中国兵器神话之消亡&/b&&/p&&p&&b&——禁私兵、尚武精神和兵器文化传承&/b&&/p&&p&&b&汗青&/b&&/p&&p&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在唐之前一直跟着中国走、到唐之后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制刀体系和刀文化,而中国又为什么在唐代后制刀技艺就开始急剧衰落,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仅到北宋中期就衰落至如此地步呢?&/p&&p&又为什么,隔海相望的两国制刀技艺的盛、衰焦点,会一齐落在唐代呢?&/p&&p&答案一,是和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持有兵器的态度有关。&/p&&p&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p&&p&我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p&&p&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p&&p&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p&&p&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p&&p&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于我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们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p&&p&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接着又想,大约当时人家中,温婉女子启樱桃小口大块吃肉也是常景,因此那些民间艺术家们此举很可能是一不小心的写实描写而已。&/p&&p&一念至此,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p&&p&我还没写这一段时,曾以为写出来会很好笑,但写完后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虽然我本来确实是想说笑一下的。&br&
笑不出来,不单是因为前文之故,还因为在最后润色这部书稿的过程中,偶然看见一条新闻,说近来我国的安保措施又有进步,推出了购买老鼠药和菜刀需要实名登记的制度,其报道中洋洋自得和夸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便实在很难理解制定这一规定的官员和对此大表赞扬之意的记者了——他们怎么居然就好意思把这事当政绩来夸耀?&/p&&p&本来在中国史上,对菜刀实行管制的,就只有一个元朝,现在好,我想以后也许有一天历史课本上会这样说:在中国史上,对菜刀曾经实行过三次管制,一次是元朝,为了防止汉族人民对其统治不利;还有两次,则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p&&p&如果可能,我一定会建议把提案实施这一制度的那些人士名字都写上去,好让他们就此一直光宗耀祖下去。 &/p&&p&知道元朝禁菜刀、禁私兵的人很多,但不太为人知道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宋代比元代好不了多少,最多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p&&p&事实上,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拥有武器这一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p&&p&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销天下之兵作十二铜人。到汉代,庙堂上有过关于是否要禁私兵的争论,类似争论唐朝也有;到了宋、元两代,统治者们终于开始将禁私兵这一讨论付诸于实施,且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登峰造极近乎变态的地步。&/p&&p&汉、唐两朝的一些皇帝,对民间私兵这一问题,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非常自信,因此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故没有开展大规模禁私兵的运动。顾炎武的《日知录之馀》中,就有汉、唐时期两次关于禁私兵争论的详细记载。&/p&&p&其一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上奏,要禁止民间拥有弩。他的理由是一旦十贼持弩则百吏不敢前,因此他认为只要禁了民间拥有弩,那么贼人就只能拿其他短兵了,这样一来官兵就可以大胆上前捉拿,贼人也就不敢作奸犯科了。&/p&&p&当时的光禄大夫吾邱寿王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臣闻古人作五兵,不是用来为害,而是用来禁暴讨邪的。人们安居则以此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施行阵。秦兼天下以后,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于是虽然杀豪杰、销甲兵,但天下百姓还是以农具为武器汹汹而起,最后以乱而亡。所以圣王才会重教化而省禁防,因为他们知道光有禁防是不足恃的。现在陛下英明、治国有道,天下安定,虽然也还有些盗贼,但这是地方官的过失,不是因为民间有弩的缘故。而且《礼》有大射之礼,我只知道圣王有合射以明教化,没听说过他们要禁弓弩的。因此要禁的是地方上巧取豪夺和盗贼一类的行为,而不是兵器。不然的话,如果是坏人,那么坏人本来就不怕违法,所以坏人依然会去持有弩,而好人自卫要使用弩却会违反法度,他们反因守法而失去了防卫的能力。因此禁弩不但无益于禁奸,还害得百姓没有了自卫的能力,又废了先王的大礼,让人们以后再也无法学习圣贤们传下来的大射之礼。&/p&&p&汉武帝于是用吾邱寿王的话去问公孙弘,公孙弘为之折服,汉武帝遂不纳公孙弘禁民间藏弩的建议。&/p&&p&在这里,汉武帝的态度其实着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书曰“上以难丞相弘”,这个“难”字,就表明了汉武帝一开始就不支持公孙弘建议的态度,是以他才会用吾邱寿王之语去“难”公孙弘。&/p&&p&汉弩,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先进的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远大于弓,如果只论射程和杀伤力不考虑其他,这东西甚至不比近代初始火枪差,因此说它是当时的高精尖武器一点都不夸张。汉军之所以能克制匈奴,此物居功至伟。如汉名将李陵率丹阳兵而教以骑射,之后孤军杀入匈奴,以五千汉军步卒对十万匈奴步骑混合军团,激战八天、杀伤匈奴过万,全仗此物。最后在距离汉关百余里处,李陵因箭支耗尽外加叛徒出卖,致使全军被围而遭覆灭。余读书至此,每每憾之兼且恨之——如使李将军多十万箭,则不但匈奴无能为,且可立不世之功矣。&/p&&p&然如此凶物,汉武对民间私人可以拥有一事全不以为意,足见其人胸襟之大、自信之高,而在此之外,于我看来更有其高瞻远瞩的一面。且不去说上古六艺和《礼》《诗》这些典籍的礼义,从吾邱寿王之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时至汉代,习射依然是当时礼法的一项常规内容,而正是这种自小要接受的全民射礼训练和百姓可以持有兵器的政策,使得汉人武勇之风不灭,中国的中原历代皇朝多不敌北方游牧民族,惟汉、唐两朝不但不惧,更能克之、征之,武力威振塞外,不可谓与此全无关系。&/p&&p&亭 林先生书中另一事,乃是唐时故事。说是当年唐中宗即位时,拜郑惟忠为黄门侍郎,朝中有人请禁岭南首领之家畜与兵器,郑惟忠曰为政者不可轻易革除民间习俗,晋人《吴都赋》里就说南方是“家有鹤膝,户有犀渠”,一贯如此,现在一朝禁之,岂无惊扰?中宗然之,于是此议不行。&/p&&p&所谓“鹤膝”,乃是指矛属兵器,“犀渠”则是水牛之类的牲畜。&/p&&p&这两位汉唐天子,一个认同禁私兵并不能减少犯罪,其胸襟和自信,绝非泛泛;一个以变易风俗是为扰民而不禁私兵,亦称宽厚。&/p&&p&事实上我国两千年前这位叫吾邱寿王的官吏的言论,极透彻地揭示了私人拥有武器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那就是民间持有武器不是问题,根本问题是在于统治者的治理不善,以及违法犯罪行为本身。&/p&&p&禁私兵,并且把私兵概念扩大至民间日用品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统治者非常不自信和积弱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惧怕老百姓有一天会拿起菜刀来,对他们的统治不利。&/p&&p&只是问题在于倘若你治理不善,即使你禁了菜刀,老百姓们也会举着木棍站起来和你过不去。宋、元两朝,甚至连祭祀用的带刃仪仗和菜刀都禁了,可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依然不断就是明证。如果天下大治,统治者又何惧老百姓手中有些许低级自卫武器,譬如菜刀。再怎么样,老百姓的武力也不可能和全副武装、拥有重武器的警察及军队比肩吧,区区几把菜刀有什么好怕的,无端示人以弱、示人以愚,曝一己之怯,令人见笑。&/p&&p&又况且罪犯之所以是罪犯,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不怕法、敢违法。既然罪犯本就不怕法令,那么请问,这个禁私兵的法令对他们有什么用?罪犯们依然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难道你禁菜刀,罪犯就不会拿菜刀去犯罪了?又如果他们拿水果刀、板砖、棍子呢?那是不是连板砖、木棍也要禁呢?作为统治者,不想着平天下不平之事造福人民,却想凭一纸法令就让罪犯们因此不拿武器去犯罪,全然不顾百姓生活是否因此受影响和不便利,这种想法和行为,实在太过愚蠢和幼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p&&p&其实,现今欧洲瑞士政府执行至今的武器持有制度,也足可证明吾邱寿王观点的前瞻性。&/p&&p&制定于十九世纪前叶、一直沿用至今的瑞士宪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个瑞士士兵,都可免费得到由国家提供的第一批武器、装备及被服等物,而其中的武器可以一直由士兵保管。因此瑞士人在服完兵役后,可以把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包括冲锋枪在内,带回家保存。只要你出具一份不将这些武器用于违法行为的保证及一份无犯罪行为证明,在兵役完成前参加两次射台和野战射击演练就可以了——这后一条尤其有意思,瑞士政府还要确保你会熟练使用这些将被你带回家的武器。&/p&&p&据瑞士政府2003——2005年的统计,瑞士人服完兵役后有30-40%的人选择将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带回家保存;而据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这三年内,瑞士政府因此将11万4千枝自动步枪和手枪发放给了私人拥有。&/p&&p&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从来都认为瑞士不存在因这一枪支保存制度带来的后果及问题,就在不久前又再次发表了同样内容的声明。也就是说,瑞士政府认为其国家在与此有关联的诸如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和不发放枪支及禁枪的国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p&&p&事实上,瑞士的社会治安确实相当好,它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持有枪支的国家都安全得多,也比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拥有刀剑、禁止拥有小匕首,甚至对菜刀进行管制的国家更安全。&/p&&p&国家鼓励和支持民间拥有军用武备,安居则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设守卫、施行阵,此乃我国上古圣贤藏兵于民之大义,复见于今日万里之外的异国,叫人情何以堪。&/p&&p&我想,我在这里可以说的,大约只能是这样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法律,一个很有意思的政府,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及人民。&/p&&p&从宋朝开始,中原皇朝自秦汉、隋唐以来的雄风不再。&/p&&p&这种雄风不再,不单是指在兵器制造及兵器文化上表现出来衰落和消亡,也包括了国力和民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异。&/p&&p&有宋一代因所谓“重文轻武”导致的积弱固然众所周知,但宋朝皇帝们大禁私兵的态度,对整个宋朝的国、民积弱所起之力,也不可小觑。在我看来,禁私兵和国、民积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孰为根本,不是那么好定论的。&/p&&p&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开篇内,有一处写大宋百姓们互相说笑,其中某甲道:“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某乙道:“金兵有金兀术。”甲道:“咱们有韩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马。”甲道:“咱们有麻札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们有天灵盖。”&/p&&p&每读书至此,则令人郁郁不能自解。&/p&&p&这虽然是小说情节,却十分符合宋朝重文轻武之积弱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大宋朝的百姓们,也确实只能用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p&&p&这甲乙二人,之前说的是官、兵层面,如金将金兀术自有宋将韩世忠抵挡,金兵的拐子马部队则有宋军的麻札刀与之抵敌,还勉强两两相当。但到了民间层面,因为在大宋天子的严令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威压之下,大宋百姓自开国起就失去了任何可以抵抗敌军的自卫兵器,到这时真的只能用自己的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了。&/p&&p&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p&&p&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且来看一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吧。&/p&&p&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祐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祐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p&&p&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p&&p&这里还好,在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所谓“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参见本书附录《宋刀一种小考——朴刀》)。&/p&&p&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祐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且与本节主题有极大关系的一点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p&&p&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p&&p&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p&&p&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p&&p&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p&&p&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p&&p&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p&&p&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p&&p&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p&&p&也所以,我们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街招摇了。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p&&p&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大家仰慕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而群起仿效之故,而是那位自己使一手好杆棒的太祖皇帝,不许百姓家拥有刀剑闹的。&/p&&p&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佩宝剑在身,以文武双全的风流倜傥形象去泡妞这种事,在大宋朝显然连门都没有,只有罪犯和强盗才敢这么干。&/p&&p&所以我很怀疑北宋那会儿之所以还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p&&p&私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1)&/p&&p&(1)并刀,宋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上: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后云“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师师因歌此词。&/p&&p&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p&&p&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p&&p&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p&&p&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良有以也。&/p&&p&宋朝之后,汉唐雄风和尚武精神固然不复见,而我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兵器血脉,也同时宣告彻底终结。&/p&&p&在我看来,这种终结,不单是制造技术和器物形制上的终结和衰退,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终结和阉割。这是中国兵器文化和制造技术消亡的第二个大原因。&/p&&p&对宋朝重文轻武观念和制度之由来,学者们讨论很多,讲得也都很透彻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认为在经历了唐末割据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之后,文化及传统湮灭颇多,各种人才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口比较大,因此宋在平天下后相当重视科技文化的重建和继承,是以形成了这一局面。&/p&&p&不过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着另一与此深度一样,角度不同的原因。&/p&&p&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p&&p&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两者一向是中国统治者的大忌。赵宋官家禁绝民间私兵,等于斩断了侠以武犯禁的支撑点,而后再将文人们归于固定的程序和法度之下,使文儒不能乱法只能去风月,于是两个心腹大患去矣。&/p&&p&在这种治国理念和法度下,之后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实是帝王家管控天下百姓和文人们的最理想工具。于是到了明朝,仅仅只朱棣一代,便将大明天下搞得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至于文人们整天沦于道德清谈,到最后把朱明朝廷变成了一个问钱粮不知、问甲兵不知的道德腐儒们的乐园。&/p&&p&是以自宋兴起的宋元两朝大规模、长时间的禁私兵运动,再加上程朱理学,从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联手,一起阉割了中国传统尚武精神。&/p&&p&统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用道德和风月,把原本豪壮的中原装点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花花世界。&/p&&p&其实这种衰落的演变轨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p&&p&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就讲得很直接。他说诗自唐中叶以后,除一二大家外,殆为羔雁之具;词自南宋之后,除稼轩一人外,亦为羔雁之具,此为中国文学升潜之关键。羔雁之具,是上古应酬礼品,先生此话,等于直指此后的诗词都是装点用的样子货,徒有其表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气势和意境上都落了下乘的匠作。&/p&&p&这个评语,精准之极。只是又何以会如此呢?余以为,此与中国自宋开始的意识形态大演变有直接关系。&/p&&p&春秋战国时期,各家诸侯及学派同时兴起,百家争鸣;汉承秦之天下后,拓疆定边,雄武不已;至唐国力发展至鼎盛,文治武功赫赫,是以这一时间段内的学术和文学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发展的阶段。故唐代诗词,外则气象壮丽华瑰、空灵飘忽,内则意味深长、气度恢弘,格调和意境之高,后世不复见。至宋,除东坡、稼轩寥寥数人外,多只谈风月,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已然丧却了唐时气象,以至词道大盛。至于明清……明清有诗人和词人么?我能想起来的、大约勉强能和唐宋中游诗人比肩的,是那位大大有名的奸臣才子:阮大铖。也许还有另外一位奸臣才子严嵩,也可提一提。&/p&&p&人道唐宋之后无诗词,却不说唐宋之后无才子。只因才子们的灵气,被自宋开始的那套专门用来囚禁人们灵魂的所谓道统给扼杀了,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刻板的腐儒和道德学问家,如王国维所言,再无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独有千古之气象。于是,唐宋以后,无诗。&/p&&p&同理,这种文化、思想、精神上的演变反映在兵器上,就是唐宋之后,无兵。&/p&&p&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顶峰后,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经过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铁兵从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技术,到隋唐时期又达到了顶峰。而恰恰唐朝兵备又采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备军的人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经济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强盛,在这种双重基础上,导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术,都成了中国历史之最。&/p&&p&在我看来,先秦至隋唐在意识形态上,其追求还是比较纯粹不功利的,更多的是自由的态度。如之前所说,在这个大时段内的文人政客们,比之后代,多少都有着比较重的理想主义倾向,无论是学术态度还是价值观,莫不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唐两朝皇帝和政府官吏对待私兵的态度,崇尚人性和思想自由的三国魏晋玄学风潮,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相对是自由的,纯粹的,更偏向理想主义色彩。如最早出现的“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这种相互关系,到宋之后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绝对的单向关系。而王国维所论的诗词与文学的演变,也是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演变的例证之一。&/p&&p&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学术和价值观,几乎都被纳入了一个所谓的统一“规范”,无论是从最基本的人之本性还是高度提炼的意识形态层面看,“百家争鸣”是肯定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符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的一家独尊的那套章程。这种状态,不但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唐宋之后无诗人之现象,在学术及意识形态上,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一直到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出现,才略微有所改观,但阳明心学也只是对程朱理学的改良,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突破。事实上哪怕到了清代朴学兴起,也没有出现太大变革。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学术的真正变革和突破,是在清末民初,在那一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很多革命性的变革。只可惜,对中国的现在来说,为时已晚。&/p&&p&也因此,从宋到清在这个大时段内,中国兵器的表现,和文学、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表现毫不奇怪地如出一辙,十分统一。因为兵器及兵器文化,就是国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等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p&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 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刀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看就当小说看,别当知识点看。 二,日本刀——低温冶炼、锻造和淬火技艺的颠峰之作汗青日本刀…
两个方面成就了Morgan Freeman,第一:卓越的选片眼光;第二:明确的“自身定位”。&br&&br&Morgan Freeman的履历表就能发现,这老头子用眼光如炬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为黛茜小姐开车》、《不可饶恕》、《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百万美元宝贝》....这里头三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有一部民间史上最佳影片。名气这东西就是在普通观众面前的认知度,当一个演员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众口一词的优质电影里,便总会有人问道:咦,这个人是谁啊,我在那个XX电影里看到过他。(批片大王尼古拉斯·凯奇不就是这么在国内火起来的嘛)此外,Morgan Freeman在商业电影中的眼光也不差,《彗星撞地球》、《冒牌天神》、《蝙蝠侠》系列、《烈焰战场》都是非常赚钱的。&br&&br&同样会发现,以上的这些影片例子,Morgan Freeman所饰演的角色形象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正直、勇敢、坚韧、睿智。当然,他也饰演过一些特殊角色,如Street Smart中的拉皮条的。但自从《为黛茜小姐开车》获得极高赞誉之后,他就被定型了,此后,极少跳出《为黛茜小姐开车》的刻板印象。你可以将这种没有转型理解为“不思进取”,但是作为1937年出生的Morgan Freeman来说,《为黛茜小姐开车》获得广泛观众认同时的他已经52岁了。&br&&br&Morgan Freeman独挑大梁的电影很少,他没有丹泽尔·华盛顿和威尔·史密斯这么优秀的外形条件,唯一有些特色的是他的声音,浑厚低沉,又没有黑人口音的那种痞子气,但这也不能作为他成名的利器。他用他卓越的选片眼光,参与了一部部优秀电影的制作,给那些更为闪亮的明星敢当绿叶。花开花落终有时,人来人去我自留。当这样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便会真正认识并记住他了。&br&&br&奥斯卡不欠他影帝的荣誉,但迟早会给他一尊终身成就奖。
两个方面成就了Morgan Freeman,第一:卓越的选片眼光;第二:明确的“自身定位”。 Morgan Freeman的履历表就能发现,这老头子用眼光如炬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为黛茜小姐开车》、《不可饶恕》、《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百万美元宝贝》....这里…
关于制造业的情况,我也来说点干货吧。&br&1. &b&工厂情况概况&/b&:工厂成立于2004年,到现在刚好过完10岁生日。工人总数在30-40人之间,年销售额为一千万人民币。&br&&br&2. &b&近年发展情况&/b&:我们工厂做的一直都是外贸订单,近些年虽然由于人民币大幅度上涨而流失了部分客户,但是总体情况还是稳中有生的,每年的现金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工厂刚开工那几年,每年就几十万的销售额,连续亏了大概三年吧,才算是开始赚钱。然后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10年后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增速就放缓了,但是也还是不错的。&br&&br&3. &b&关于工厂管理问题&/b&:我们工厂之前也是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但那玩意就是一大堆文件报告而已,形式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还是依靠一个好的车间主任,由车间主任来管理车间的生产的。诚然,许多先进的管理办法的确是提高一个工程生产效率的最好办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b&小型工厂&/b&都不会考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其二是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br&
首先来说第一点,&b&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b&。&br&一般像我们这种小型工厂(俗称家庭小作坊),办公室里面基本上只有四五个人,因而如果要采用正规的管理运营方式,势必要增加2到3名管理或者助理,而车间里面也必须增加2个脱产人员,总共大约就是需多增加5个人工,按照人均税后3000元的工资计算,一个月就是一万五千元的投入,但是工厂会因为增加了5个人工而有大幅度的提升么?不一定,因为工厂太小,管理基本上都是垂直式的管理,销售接单,然后安排生产单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直接安排这些工人生产,有时候遇到老客户的急单,就需要厂长亲自调度,所以,增加5个人工,在程序上的确是正规了,但是却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我的产出与良品率,因为规模太小,效益无法体现。虽然目前工厂的管理是野路子,但是该有的还是有的,质检,仓储等,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了,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br&&br&
第二点,&b&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b&。&br&只能说,现在的工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们工厂的几十号工人里面,担任主力生产任务的依然是那些四十岁左右的老员工,至于那些新进厂的年轻工人,我只能呵呵了。现在的工厂,工人的确不难找,但是难找的是好的员工。举例说明吧,一些年轻的新工人,发完工资就不见踪影,原来是去网吧通宵上网去了,等钱花得差不多了,才回来干活;新工人一进厂,开口工资就要3K+,问问会啥吧,啥都不会,等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熟练工出来,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一些工人基本的安全意识都没有,在仓库抽烟,带小孩到车间玩,让车间主任去管理,屡教不改,还不能罚工资,否则就走人;想从工人里面提拔几个作为质检或者助理,但是没一个懂英文的,还混充是高中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个说大专计算机毕业的,尼玛连office都用不熟,仔细一问,读书的时候全打游戏去了。&br&&br&4. &b&关于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的问题&/b&:我们主要是以生产出口劳保产品为主,就是工地安全帽,降噪耳罩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入门容易做精难。垃圾货义乌遍地都是,3元一顶的安全帽也有,至于好不好,你猜呢。好的安全帽也有,MSA的,代尔塔的,JSP的,都是一些国际的大品牌。我们工厂的产品,基本上算是中档,质量在国内算是一流了,在国际上算三流吧。其实这种产品的技术标准,都是以欧洲的CE跟美国的ANSI为准的,至于国内的LA标准,呵呵,东抄一些西改一点,最后要求是比国外都严,但是也仅仅是要求了。说回来,那么这类产品如何算是技术升级了呢?在行业内就是看你的CE跟ANSI证书是否齐全了,因为每一个单款产品,做一份CE证书或者ANSI,就需要大概三四万的费用,还不一定能通过,所以一款证书的平均费用大约需要5万人民币,而单单安全帽我们就有七八款,另外还有隔音耳罩,防毒口罩,防护眼镜等等。我们现在保持每年拿下2-3款证书的速度,但是依然是个无底洞,因为每年都需要根据潮流新开发几款新产品,而这些新产品又得重新做证书。&br&&br&年底忙死了,先挖个坑,下次有空再补充吧············&br&============================================&br&&br&跑完步回家了,现在来继续补充下把。&br&&br&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其实,关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看得不全,可能是身在此山中吧,再回顾了一下标题,说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形式有多严峻。首先是概括地说,倒了一大批,能活到现在的,基本上都有一两手绝活,剩下的不是准备转行,就是还有进取心的。&br&&br&有些朋友觉得就应该淘汰我们这些低附加值的小型企业,扶植高附加值,高新科技企业,后半句我认可,但是前半句却大错特错。&br&&br&首先,低附加值的小型企业也是能发展成龙头企业的,就拿我们劳保行业来说把,JSP,MSA,3M都是从小工厂做上来的,但是今天,他们的产品却遍布全球。再比如注塑机吧,当年国内没有好的注塑机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现在急需用钱怎么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