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萨埵 读音 耨在佛经的读音中的“菩提萨陲”应该怎么发音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第一次听见这句话的时候,是在电视剧《暗算》最后一集钱之江和代主任在最后一晚针锋相对的对话中,当时听了就很有感触,感觉有种当头棒喝的味道,后来在百度查了查,发现出自《四十二章经》(晕,看过鹿鼎记的朋友,肯定对这部经书有印象),自此感觉到佛教的深不可测,希望有类似经历筒子门也来八八看到佛经中那些话 特别有感触。发言前,请仔细阅读并同意以下注意事项,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1.请尊重网上道德;  2.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3.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4.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几乎每句都是棒喝和偈语    人生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才知道佛经是用来八的
  作者:戏装 回复日期: 14:19:53 
    几乎每句都是棒喝和偈语        人生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应该是“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出自金刚经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BH 佛经也8上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4:54:26 
    才知道佛经是用来八的  =========  同感
  阿门``````
  如是我闻 我觉得开篇这四个字就有说不出来的气势
  佛经中好多都有“如是我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是看不懂咧,现在有谁看佛经啊。  我爷爷天天在念佛,看经书,可是我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没有,因为里头好多字,你甚至字典上都不一定能查得到,他还来问我,不需要我给他解释字的意思,只要读音就OK,能念出来就行了。
  进来学习的    
  我去翻翻手边的书刊怎么说的
  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作者:臭奈尔 回复日期: 15:45:30 
    佛经中好多都有“如是我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____________  类似于&子曰&  因为很多佛经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记录的释迦牟尼的言行,“如是我闻”大概就是说: 我曾经听佛祖讲过....
  马克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真有感觉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问君身在何处?  无过去心,无将来心,无现在心,还汝本来面目!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妙色王求法偈       这个好
  一切皆为虚幻。     
        
  不可说。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臭奈尔 回复日期: 15:45:30 
    佛经中好多都有“如是我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这是我从佛那儿亲耳听到的
  能缘一切有情心,亦解一切有情意, 在彼一切有情心,随顺一切有情意,充满一切有情心,令诸有情心欢喜。      惭愧  其实对佛家了解甚少   
  人身难得
  记号,很喜欢佛经的话,心情郁闷的时候听佛乐,看看那些个话有种释然的感觉。
  有人八圣经嘛?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喜心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阿弥脱佛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  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  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  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  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哈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被震撼到的,很多,就是现实中做不到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帅帅的鸠摩罗什翻译的~  
    从红楼梦里知道些..    等高人来8..  
      
  阿弥陀佛 善哉善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在明日  万事成蹉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PS:这个是我唯一知道的。。。
    佛经为什么不能拿来八?这么说的人已经执着了啊    
  作者:荔枝加龙眼 回复日期: 15:29:51 
    作者:戏装 回复日期: 14:19:53        几乎每句都是棒喝和偈语            人生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应该是“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出自金刚经  ============  这位说的是对的,有人会六如亭苏轼写给其妾朝云的挽联吗????  我只记得是“六如六不”了。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  排这个,当时钱之江迷死了我了
  作者:淡若晨烟 回复日期: 17:19:42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    排这个,当时钱之江迷死了我了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少
如鱼少水 斯有何乐????????????????????????????????????……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鱼少水 斯有何乐?……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不确定是不是佛经里的,但感觉很好
  ~~~~~~~~
  作者:娃哈哈和乐百氏 回复日期: 15:39:57 
    BH 佛经也8上了。。。  ===============================  点头  进来学习佛经
  作者:苏打墨 回复日期: 15:41:43 
    阿门``````    ==============    佛经里没这个
  作者:anancxs 回复日期: 20:03:14 
    作者:娃哈哈和乐百氏 回复日期: 15:39:57        BH 佛经也8上了。。。    ===============================    点头    进来学习佛经    ------------------------------------------------    搬来板凳,一起学习。  
  心无碍,无碍故,无忧恐怖。
  晕~打错一个字·      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      佛学是大智慧,但是并不是人人可学,需有缘人呐~  
  打错一个字~    是: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    很多啊~佛学是大智慧,但却不是人人都可学,需有缘人啊~
  呃,我喜欢这样的帖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留个记号,以备案好查  
  看归看 悟不出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每回看到这八个字都会心头一震的  我很想向佛  记号
  记号下,明天看
  记号一下!学习中!
  复制备查.
  学习下
  愿闻其详:)
  赶紧拿笔抄下来.  以前看金庸的小说,里面有很多,但都没有用心记住.    作者:叶扶风 回复日期: 17:08:1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你可知道这部经王菲和张智霖曾经合唱过,粤语版本.  头一句就是
观自在菩萨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者:胸间小脆骨 回复日期: 19:56:20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不确定是不是佛经里的,但感觉很好
  OMG 受教    
  愿君摘采携,此物最相思
  一切无常是,难得恩爱久。。。
  今晚俺想空一下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色即是空
  若离于爱,无忧无怖.      哈哈,可惜做不到.
      作者:无法连接 回复日期: 15:40:32 
    作者: 回复日期: 14:54:26        才知道佛经是用来八的    =========    同感  =======================  八卦只有想不到,没有八不到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媷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金刚经》,鸠摩罗什 译
  作者:Shuusaku 回复日期: 1:08:35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媷多罗三藐三菩提    ---------------    好。
  有次路过地藏庙,在庙附近公车  回头看到庙门上写: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心头一震,仔细品品这两句话,竟然眼泪都下来了    另:本人不想信仰任何宗教,保持朴素的精神追求
  心无所住,善护念.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前有一阵子,心烦乱的很就会默背心经,一般背到这里的时候,就差不多想通了,可以放下一些事,轻装向前。比较囧的是这心经都是看西游记看来的=。=
使用“←”“→”快捷翻页卍菩提萨埵卍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_菩提萨埵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贴子:
卍菩提萨埵卍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
美橙互联-十年品质,建站顾问,一对一顾问服务!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你是否向往大自然的住宅,揭秘小区种植屋面的雨水管理!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自在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自在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僧伽吒经南无僧伽吒经南无僧伽吒经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菩提萨埵怎么讲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菩提萨埵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主要就是指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分,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共分五十二阶位,只有十二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我们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文章关键词:
13:58 11:34 10:39 10:07 13:57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般若波罗密心经》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般若波罗密心经
般若波罗密心经
范文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 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原文地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 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范文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色不异空(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空不异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为的物质世界)色即是空(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垢不净(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洁净)不增不减(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想行识(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无色声香味触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感觉和概念)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识也全部都是错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乃至无老死(就连生老病死也是胡说)亦无老死尽(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道理)无苦集灭道(没有生死烦恼,没有贪婪和恐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无智亦无得(既没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识)以无所得故(这才是超越了人类精神的惟一真实的世界)菩提萨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达了波罗蜜多觉悟的彼岸)心无罣碍,无罣碍故(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妨碍,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人类精神影响的缘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恐怖,远离那些违背自然的思想)究竟涅盘(所以菩萨观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烦恼)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佛以及一切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的境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成佛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最最伟大的咒语)是无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语)能除一切苦(能够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和苦厄)真实不虚(佛无妄语,自然真实)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这是众生修行般若智慧抵达波罗蜜多觉悟的密咒)即说咒曰(咒语曰)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
范文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底雅塔,嗡,噶谛噶谛波罗噶谛波罗森噶谛,菩提梭哈。
范文四: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5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经序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虚而不实,何以导君子、训小人。以朕言之则不然。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脱苦有情。昔佛在时,侍从听从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白。佛入灭之后,其法流入中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今古,往往愈堕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怠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由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快乐世尝有之,为人性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虚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诈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仪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唐-释慧忠撰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讵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求形,更乃息念观空,又似日中逃影。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无生,名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 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莎诃”
范文五:波
, 空 法不 不无 鼻
空净色 舌 无 无 集
无若无心观 蜜
空 一空 复 相
灭 所老波 挂自经多
, 如即 ,不
无 意 明 死眼道 得 罗 碍— 在时苦
是不增 受 , 界 , ,
, 故 故—蜜 菩 ,厄 不
无 ,亦亦玄
萨 。 照异, 舍
减不 行 色
无 乃 无 。无菩
故 ,无第1
页共 2页奘见, 舍色
受 利灭 。 识 声
至 老 无 智提 ,有译 行五 利
, 是子 ,
无香 明 死
萨亦 心恐本
蕴 深 子 色 , 行 故无味
怖无 皆 般 , 识即
。 得, 挂 ,若
无 , 乃 碍依远离
, , 咒 蜜 谛,诸 , 故 颠,是
真 多 ,菩倒佛 得知
是无 实 咒
波提, 阿 梦 大般等 不 ,
依 耨, 多若 波
咒 等 虚咒。 即
揭 婆 谛诃般究 罗
咒 。,竟若 三
能 说 波曰涅波 藐 多 是除
: 罗般盘 罗三
无一 若揭僧。 蜜菩 大
揭三 多 神 咒提苦 罗
2 共页 2页
范文六:般若1波罗密2多心经观自在3菩萨4,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5见五蕴6皆空7;度一切苦厄8。舍利子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10,无色声香味触法11。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2。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13。无苦集灭道14。无智15亦无得16,以无所得故。 1 【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2 【波罗密】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3 【观自在】1、观音菩萨的别名,因观音菩萨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2、观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4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5 【照】观照的简称。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即观念观想也。观念: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想浮于心也。6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7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一、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8 【苦厄】苦患灾厄。三界皆然。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9【舍利子】1、华译为灵骨,或坚固子,乃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这种舍利子,是由人生前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的减少了。2、人名。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10 【眼耳鼻舌身意】谓六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杂,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11 【色声香味触法】谓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12 【眼界乃至意识界】谓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13 【无名乃至老死】谓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14 【苦集灭道】谓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17。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18,究竟19涅盘20。三世诸佛21,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2。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23,是大明咒24,是无上咒25,是无等等咒26,能除一切苦27,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15 【无智】智,深明事理的智慧。有两种,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或如量智、权智、俗智等。16 【无得】无得者,谓真如性体,诸佛众生,本来具足;虽有能证之智,而所证之理,体元寂绝,亦不可得也。17 【挂碍】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18 【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五妄想:[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19 【究竟】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20【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21 【三世诸佛】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此即佛经所云三世诸佛也。22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23 【大神咒】具大神力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24 【大明咒】放大光明破众生昏闇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法藏疏曰:“鉴照不昧名为明咒。”又明为咒之别名。佛于光中说陀罗尼。故名咒为明。大明即大咒也。 25 【无上】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26 【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多咒四名之一。此咒独绝无伦,故曰无等等咒。无等等者无等无等也。般若心经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中略)是无等等咒。”同略疏曰:“四独绝无偈,名无等等咒。” 27 【苦】梵语豆佉Duh!kha,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般若1波罗密2多心经观自在3菩萨4,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5见五蕴6皆空7;度一切苦厄8。舍利子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10,无色声香味触法11。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2。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13。无苦集灭道14。无智15亦无得16,以无所得故。 1 【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2 【波罗密】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3 【观自在】1、观音菩萨的别名,因观音菩萨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2、观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4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5 【照】观照的简称。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即观念观想也。观念: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想浮于心也。6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7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一、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8 【苦厄】苦患灾厄。三界皆然。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9【舍利子】1、华译为灵骨,或坚固子,乃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这种舍利子,是由人生前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的减少了。2、人名。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10 【眼耳鼻舌身意】谓六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杂,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11 【色声香味触法】谓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12 【眼界乃至意识界】谓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13 【无名乃至老死】谓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14 【苦集灭道】谓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17。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18,究竟19涅盘20。三世诸佛21,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2。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23,是大明咒24,是无上咒25,是无等等咒26,能除一切苦27,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15 【无智】智,深明事理的智慧。有两种,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或如量智、权智、俗智等。16 【无得】无得者,谓真如性体,诸佛众生,本来具足;虽有能证之智,而所证之理,体元寂绝,亦不可得也。17 【挂碍】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18 【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五妄想:[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19 【究竟】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20【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21 【三世诸佛】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此即佛经所云三世诸佛也。22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23 【大神咒】具大神力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24 【大明咒】放大光明破众生昏闇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法藏疏曰:“鉴照不昧名为明咒。”又明为咒之别名。佛于光中说陀罗尼。故名咒为明。大明即大咒也。 25 【无上】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26 【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多咒四名之一。此咒独绝无伦,故曰无等等咒。无等等者无等无等也。般若心经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中略)是无等等咒。”同略疏曰:“四独绝无偈,名无等等咒。” 27 【苦】梵语豆佉Duh!kha,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
范文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南海古佛观世音菩萨降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谓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涌。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法。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般若波罗密: 究竟(还顺)圆满的智慧。而此经于五字下。加一多字者。何也?盖返还波中之秘密天机。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气质不齐。亏损亦各异。实难以数目计。吾因以多字括之。末增以心经二字者。何也?盖人欲行波罗密之功。全在己之心君作主。经者。原系日用常经。其经藏于西天之兑宫。人欲向西天兑宫。取此日用常经。非南溟之离火文明。无以制伏兑金。而取水中之金。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实所以救修行者取经之苦也。正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神光内照于黄庭也。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栖于目。故行般若之功。必从神光内照下手。而性命双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彻始彻终之功也。邵子诗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即此观字之功也。自在:即俗所云快活也。自。真我也。在。有定在也。自字何为真我。自字上从久。像真阳之返还。下从目。即所谓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顾諟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为真我。菩萨:普济也。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罗密多时: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时。与正子时之真正天机也。多字从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际。虽属一夜之中。实在两夕之间。此多字之隐语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时。修命有命功之子时。此亦两夕之意。照见五蕴皆空:明德既明。无一毫障蔽也。度一切苦厄者:内则度己。外则可以度人也。苦厄:即人心也。人心惟危。实有性命之忧。故谓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忧。盖性属人之魂。其性易飞扬。而难使之沈。命属人之魄。其命易下坠。而难使之浮。人每动一分精欲。即亏一分先天。即丢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丢完。便死矣。苦厄孰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以神光常常内照。便能拘魂执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则五蕴便空。而成其为自在菩萨。岂非度一切苦厄乎。五蕴:色与受想行识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蕴。而能度其苦厄也。时有弟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舍利子。以度苦厄者。吾告之曰。五蕴之最难空者。其先惟在于色。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为宝。而不知其终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圣人能践形。便能尽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与色之分。惟在看得空与不空耳。能看得空。则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祇可谓之好淫。并不可谓之好色。卒之性命去。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试思孔圣云。关睢乐而不淫。又昔贤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岂非看得空乎。夫淫为万恶之首。非外面非礼非义之邪淫也。即夫妇居室之间。凡交不以时。无故而发一欲念。皆谓之淫。皆犯了首恶。何以谓之首恶。盖犯淫即不孝也。夫孝为百行之原。而不孝岂非万恶之首恶乎。人身四大皆假。惟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为真。父母全而生之。子不能全而归之。尚得谓之孝子乎。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此之谓也。盖守身之道。即修身之道。能修身便能事亲。能事亲便能事天。而希圣希天。即在其中矣。故将色字看成空。则为圣为神。死而不死。看得不空。则为邪为鬼。生若罔生。然此色字最难看得空。舍利子:此即佛祖之衣钵。吾神之甘露法门也。色不异空:吾示人以看轻之法。人当欲念发动时。便自思曰。此色非真色。终落空亡者也。吾有一念之欲。即亏一分先天。而我之性命。即堕一分空亡。是色不异空也。空不异色:色犯万恶之首。有何看得不空。且思太空不空。真空不空。而清虚光明之色。历久不衰。万古长存。如是则为真色。是空不异夫色也。色即是空:何此好空亡之色。而犯首恶之淫。况好色而丢性命。终失其色。可知色即是空也。 空即是色:有空而保性命。长享其色。可知空即是色也。如是。则得五蕴中色字之乐。而苦厄度。且从此而造端夫妇。可以超凡入圣。是看得空。有无穷之受用。便得五蕴中受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图暂时之欢娱。便是法界火坑。是好色而不能使色为我之受用也。且由受用而神完气足。以之生子。则获聪明俊秀之男。以之修道。则成希圣希天之功。入世。则子之富贵。福泽而穷。出世。则身之洞天福地中常住。夫妇之间。心心相印。长为此欢彼乐。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想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相思。蓄一念嗜欲。即损一分精神。损一分精神。即损一分福泽。想字之苦厄。可胜言哉。由是而夫得内助之贤。妇得家主之义。不类鳏寡之穷民。互相行持。可以度己。可以度人。可以度众生。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行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行淫。两败伤殃。其苦厄不但灾其身。并殃其子孙。苦厄孰大焉。由是智慧大开。穷天地之元微。达阴阳之妙理。心中空空洞洞。六通四辟。不难造到至诚如神。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识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专以后天识神用事。肆情纵欲。志气愈昏惰。心性愈黑暗。未死。而本命元神。已早在地狱中矣。其苦厄真无量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当与色字并看得空。有如是者。舍利子,是诸法之空相:万法皆为我用。而不为法所束缚。自无魔障以阻我之道心也。何也?天下凡有形质者。皆有生灭。皆可垢净。皆可增减。惟此空心之法。万虑皆空。一尘不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然不生不灭。而万劫长存。自然不垢不净。而涅而不缁。自然不增不减。而至当恰好。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故修行者。但能空其中宫。无有色相。所谓虚空生白。吉祥止止。自无色之苦厄。安有受想行识之苦厄。五蕴既空。则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自然一齐皆空。何也?六根之苦厄。以眼界为先。吾之眼界既空。祇有内照之法身。而无外观之色身。则万缘一齐放下。而意识俱忘。将见由定静。而生不夜之神光。自然无无明。且无无明。皆浑而净尽也。由不息而得悠久之不朽。自然无老死。且无老死。皆潜消而净尽也。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苦集者。历劫之苦恼丛集也。灭道者。苦恼集而道炁消灭也。工夫至此。其智慧之放大光明。如珠之有光而无珠。如镜之朗照而无镜。故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埵者。黄庭中之真土。极其坚固也。又菩提萨埵。原系摩伽阿国树之本名。因其树形方。而又月月开花。有合于天女之散花。可以得拈花微笑之意。故佛门借此树以喻大道。凡言菩提菩萨。皆简省之语。证菩提果者。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密多以修持。则心无罣(GUA)碍。其心既无罣碍。自无恐怖。无恐怖者。任他疾雷破山。而我心如如不动也。恐怖既无。自然远离去神魂之颠倒。梦寐之走失。其究竟终归于涅盘之不生不死。不但菩萨如此。即三世之诸佛祖。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密多以修持。皆由此而得三藐三菩提之果。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神者:圣而不可知也。咒者:从二口。下从几人也。又仁人也。盖二人同心。克己复礼以为仁。其秘密天机。定要口口相传也。明者:日月之横合。盖真阴真阳合而为一。自然能放大光明。照尽三千大千世界也。无上者: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自家主张造化也。无等等者:虽普度群生。无高下智愚之见。究竟非凡夫所可等量也。其能除一切苦厄。可谓真实不虚也。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谛者。妙谛也。左从言。右从帝。盖此中天机。言之者。有上帝之天律。默为主宰。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揭者:显揭以示修真之士也。波罗揭谛:即采取水中之金。而显揭以示知音也。波罗僧揭谛:僧有空此五蕴。而明心见性者。即显揭以示口诀也。如薛道光禅师之类是也。 菩提萨婆诃:欲修此菩提之果。虽五蕴已空。尤赖黄婆为之勾引。而婴儿姹女。始能团圆也。诃者。惟此一点天机。有可言而不可言之意。是望儒释道之真心向道者。早为穷理尽性。诚求真师口诀。始得圣门之传授心法。可以至于命。而希圣希天。成仙成佛也。吾本是慈航普渡。寻声以救苦者。汝等亦惟求其空五蕴。常常内观。以成其为自在菩萨而已。佛法无我相。而兹则世尊与大士。以帖括体。训诂体。自注已经。所谓现身说法也。佛法不落文字障。而兹则古佛有序。世尊与大士存解。所谓现学士身而说法也。盖此时乃大道显扬之会。三教圣贤师会。恐人视为高远难行。自甘堕落。故以中庸之夫妇与知与能者示人。且将空四相。守六根。净六尘。空五蕴。一一明白解说。并示明出家二字。为在欲出欲。居尘出尘。使人知仙佛皆自忠孝做起。性命要功过格得来。光明正大。人人自具。家家可传。此须菩提祖师。所谓东王从兹遍法身也。三教学人。其自勉续心灯哉。
范文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里很著名的一部经文,简称《心经》。也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我们常说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就出自《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近万卷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却最丰富的佛经,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包括了空、有两大思想。 《心经》读起来很容易,也利于背诵,但很多人却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经常会断章取义甚至偏离本意。那么,为了使大家更好的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的经典,在此,我将《心经》的释义给帖出来,供养众位善知识以及九法界有情众生,纵使还不能马上看得明白,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反复的阅读和理解,一定会破迷除误的,因为有了法缘的开始,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种下智慧的种子,总有一日会结出圆满的果实!愿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双修!南无阿弥陀佛!~一、经题浅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释:1、般若——印度梵语。读音:“波惹”,意为智慧。然而,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及出世间上上智慧。世间智慧是世间常人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慧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智慧。虽能超出三界,但未究竟圆满。出世间上上智慧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大智大慧,它能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得根本自在。般若智慧就是指的这种出世间上上智慧。但为避免和世间智慧相混淆,故而只用音译,不翻译为“智慧”。2、波罗蜜多——印度梵语。可译为“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生死名此岸,涅槃名“彼岸”。凡夫这边名“此岸”,圣人那边名“彼岸”。成佛就是修行者要达到的彼岸。但从此岸到彼岸,其中有一条大河间隔。河流譬喻烦恼,必须断烦恼。要度过烦恼中流,需要坐船,方能到达成佛的彼岸。这条船就是“般若”智慧。以般若大智慧之舟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也可译为智慧到彼岸。3、心经——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喻大船和小船。大乘过大江大海,小乘过小江小河。所证境界自然有别。佛法之所以分大小乘,是佛为不同根基众生而说。比喻为不同需要的人准备的大船小船。大乘佛法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大般若经以以心经为中心,故此经名为“心经”。意即佛法的核心或中心经典。“心经”还可以解释为修持心法或修心的法门。二、正文浅释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释:1、观自在菩萨——有特指和泛指两种解释:一是特指观世音菩萨;二是凡能够观照五蕴皆空,而能得自在的修行者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2、行深若波罗蜜多——行深,意为修行甚深;波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达彼岸。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用眼观,而是以般若智慧观照。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见房间内的东西,因为有了手电筒的照射,方见所见。现在我们要观照五蕴皆空,非借助般若智慧不可。那么何为五蕴呢?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包含了宇宙万法。先讲“色”:色乃色质的色,不是贪色的色。凡是宇宙中有体积、质量、颜色的物质都称“色”。色是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的统称。再讲“受”:有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色,则有了人的感受。有酸甜苦辣咸,总是有感受的。那么“想”呢?有了感受则有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到快乐则乐,想到凄凉则苦。再看“行”:由想则有行。行是动作、活动。也是行为的行,修行的行。乃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是行。最后看“识”:识指对万物的认识。认识万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见物能识物。耳听声能识音。鼻识香臭。舌尝味能识酸甜苦辣咸。意能分别好坏。色、受想行识为五蕴法,虽包括了宇宙万法,说到底不外乎我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不外乎哲学上讲的精神和物质。色包括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世界一切属物质的东西。受想行识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属精神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借助般若智慧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皆是一空相,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心。故能解除一切烦恼苦厄,达到真正的自在。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释:1、舍利子——释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又名舍利弗。佛讲经到此,哦一声弟子舍利子名,有特别提示的作用。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宇宙万物,是实有的。空即是无。这里说色和空是无异的,没有两样,是等同的。既然一有一无,为何说没有两样呢?前面已述,五蕴法乃宇宙万法,总括为色法和心法。佛法说:“一切由心现”。比如厨房里放块冰,看不清时以为是块馍。细看原来是块冰。再细想想,其实它是水呀。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修行者证到一定境界,虽见墙壁高山都无障碍。这就是色不异空。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上所述,既然“色”是由业识幻现而来,故不可执着,用般若观照应无障碍。那么其它“四蕴”同样也应观空,不执不着。第三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释:1、舍利子——佛讲经到此,再次喊一声弟子舍利弗名字,以提醒听经者注意。2、是诸法空相——诸法乃万法,也是五蕴法。诸法空相乃五蕴皆空之空相。这空相亦即“真性”或曰“真心”。3、不生不灭——没有开始也没有坏灭。人的色身肉体有生有灭。但真性则无生无灭。4、不垢不净——垢乃污垢,净乃洁净。佛教用莲花比喻真心,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真心如莲花不垢不净。5、不增不减——真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故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平等呢?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第四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注释: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遣“五蕴法”。因此缘故,诸法空相中,即法性空中,无色蕴,亦无受想行识。则五蕴法空,显真谛理。遣是遣除烦恼,遣除执着。只有观空才能遣除执着。2、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有视觉,耳有听觉,鼻有嗅觉,舌有尝觉,意有知觉。何以说无呢?因六根是由父母精血而成。即从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再分析:例如眼不过有眼珠等组织而成,是无实体的。就好像一间房屋,看起来整体是屋,细琢磨不过是石头、砖瓦、灰泥和合而成。再看石头、砖瓦、灰泥等也是从缘而生。缘生是空,即空与空和,还等于空。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俗话说的“六根清净”即是此意。若观得六根为空。即能破我执,可证空理。3、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遣“六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世界万物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尘”。由“六根”对“六尘”。凡眼见到的都是色。耳听到的都是声音。鼻子闻到的都是气味。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都是口味。身感觉到冷暖、涩滑、痛痒是感触。法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是心意所想到的。例如:日常生活,眼见过的一切色境,耳听到的一切声音在心中能浮想起来,这些印象名为法。由眼耳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尚且空,又何有“六尘”呢?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六根”对“六尘”不起分别心。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4、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这是遣“六识”。此句中间用“乃至”,省略了无耳界、无舌界、无身界。由“六根”对“六尘”起分别,名“六识”。又名“六界”。若眼根对色尘不起分别则无眼识即无眼界。耳鼻舌身呢?道理相同。乃至意根对法尘不起分别是无意识界。如果由意识分别法尘美丑起贪嗔痴而成烦恼。“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今能了知无“六根”、无“六尘”、亦无“六识”,则法体洁净。第五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释: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众生起贪嗔痴等烦恼,糊糊涂涂的思想名“无名”。无名消灭,即谓“无明尽”。现在既没有了“无明”,哪来的“无明”消灭呢?拿“无明”比作敌人。“无明尽”比做消灭敌人。既无敌人也就没有消灭敌人之说了。按佛讲的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追根寻源,因无明显执迷妄有,是糊涂不清。现消灭了“无明”,则一切“生”和老死的忧悲苦恼皆灭,从而达到永远不再轮转生死的涅槃境界。第六段:无苦集灭道。注释:苦集灭道是“四圣谛”。谛是真实无虚之意。“四圣谛”即四种正确的道理。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先说苦集二谛,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佛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热苦。但苦从何来,是由集而造成的。集是苦因。集因即指由烦恼迷惑所造之业。由烦恼迷惑而作苦业,故受苦果。快乐是自作自受,痛苦也是自作自受。再说灭道二谛。知道了苦的来源,必须寻求解脱苦的方法。要想解脱苦,必须修道,即是修“戒定慧”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而后证“灭”谛。比如医生向病人说生病是痛苦的(苦谛),病的原因是受凉或饮食不当等等(集谛),健康是非常可贵的(灭谛),要健康必须认真服药(道谛)。现在说“无苦集灭道”是说“四谛”是空的。好比人有病故要吃药。如身体健康又何须服药呢?再如过河需要船,现在已经上岸了,是否要把船拖上岸呢?故人若修道,断生死,证涅槃,就无须执着于苦集灭道了。第七段: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注释:1、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智:指真空智、真空理,由般若证得之空理。空理是一真如心。今说无智是说不执着于能证得的空理。因空理是一真如心,每个人都具有。由于众生被烦恼所遮,故真理不显。今显真空理性,一切皆空,连空也无所得。空理是本有的,虽得实无所得。比如在黑暗中,房内虽有宝珠,但因黑暗看不见,以为宝珠丢失。若灯一开,光明照耀,宝珠即刻出现,似乎有所得,其实是得到自己本来就有的宝珠。现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空理,原来是得到自己一颗本来有的真如心,并非新有所得。故说无智亦无得。一切无所得才是真得。2、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菩提译为觉悟。萨垛译为有情。菩提萨垛意为觉有情。简称菩萨。一切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修行而自觉证得无上菩提的。第八段: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注释:1、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是牵挂,碍是障碍。世人的挂碍,是牵挂着事业能否成功,父母牵挂着儿女,妻子牵挂着丈夫家庭等等。因为有了挂碍,就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这是由于没有般若智慧之力。如要心无挂碍,则须修学般若,究竟到达彼岸之时,则得心无挂碍。2、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非不分,上下不明,是谓颠倒。究竟涅槃是指最高最圆满的不生不灭的无上境界。人生无常,不知自己身在苦海,在追逐色名利时,暂时得到就快乐,失去就痛苦。所以,世人时常在颠倒梦想之中,晚上做梦是梦想,白天醒时所想的都是梦想。现实生活以为实有,其实也是梦想。所以佛说:“人生如大梦”。唯有佛才是大梦觉。虽然我们在梦中,却能在梦中行善,也难能可贵。如果我们能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观“五蕴皆空”,同样也能像佛一样在梦中觉悟,而证究竟涅槃。第九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释:三世诸佛,分别指过去、现在、未来在不同时间修成的诸佛。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法门修行而成佛,故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觉有世间觉、邪觉、出世间觉及出世间上上觉。世间觉觉悟了一种,未必觉悟其他。又今日觉悟,明日未必觉悟。至于邪觉乃邪知邪见。只有出世间觉才称正觉。小乘人声闻缘觉能觉一切法无常苦空,能出生死证涅槃,虽是正觉,而未觉悟一切众生。菩萨自证自觉,而且平等普遍觉悟众生,自觉觉他,故名正等正觉。但未究竟圆满,因无明未尽,故不能称为“无上”。唯有佛觉行圆满,万德俱备。故成佛名为无上正等正觉。第十段: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释:心经本是显说般若,现在说心经是咒,是密说般若。咒,梵语名陀罗尼,译为能持能遮。能持一切善,能遮一切恶。咒语是佛原本为某一部分暗钝的众生所说。一个人即使天生愚笨,不能依般若法门修持,如能一心持咒,心智自然聪明开朗。因此,我们说咒的实质也是经。反之,经也可以说是咒语。经是显咒,咒是密经。可以这样说吧,通常诵经可实现渐悟思维,持咒可实现顿悟思维。咒语的意义微妙难解,众生无需知道,只要一心持念,即有不可思议的灵感。1、是大神咒——喻般若法门广大神妙,不可思议。2、是大明咒——喻般若智慧光明无量,能破除心中愚痴和黑暗。3、是无上咒——喻般若法门是无上真言,无任何法门比她更高。般若乃诸佛之母,十方三世诸佛皆因般若而得成就。4、是无等等咒——喻般若法门没有任何法门能和她相等同,唯有般若与般若相等。第十一段: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释:这段文字是密说般若。咒语是梵语,名陀罗尼,乃佛的秘密语,在一字一句中,含有无量的意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只要一心诵念,即有奇妙的感应。故不可翻译出来。如果强欲翻译,也要作如下解释:揭谛—度。 波罗—到彼岸。 僧—众。 菩提萨婆诃—快速成就。全咒大致的文意是:度!度!度我到彼岸。度众生一齐到彼岸!附《心经》全文: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范文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译文观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行
时 。(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 一 切 苦 厄 。(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空
不 异 色 。(空间不异乎形相)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受
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舍
利 子。(舍利子呀)是
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不 增
减 。(不增不减)是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无 受
识 。(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 眼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无 色 声
法 。(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
界 。(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亦 无 无 明
尽 。(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乃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无 苦 集 灭
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以 无 所
得 故 。(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依 般 若 波 罗(依照心经)心
碍。(心中没有碍)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无 有
怖。(所以不恐怖)
想。(远离颠倒梦想 )究
槃 。(最后达到彼岸)三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 般 若 波
(依照心经)得 阿 耨 多
菩 提 。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故 知
多。 (所以说心经)是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
(是无上的咒语)是
咒。(是最高的咒语)能
苦。 (能除一切苦 )真
(不是骗人的 )故 说
罗(所以说心经)即 说
(其咒语曰)揭
揭 谛。 (去吧,去吧)
多咒。 蜜波 罗
(到彼岸去吧)波 罗
揭 谛。 (大家快去彼岸)菩 提 萨 婆 诃 。
(修成正果)
范文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加入时间:
编辑:admin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 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 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 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 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萨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