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统皇帝朱祁镇的军事素养还不如被嘉靖皇帝黑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因?

揭秘被俘虏的明英宗是如何二次登上的至尊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此时,各地的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败之后,瓦剌又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惨败。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运粮大同。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豹房,就是供武宗淫乐的别墅,只是在门口处用铁笼子养了两只豹子,故此名“豹房”。朱厚照15岁称帝,17岁就在西华门外修建了“豹房”。豹房又称“腾禧殿”,凡是他看中的民女,不管其愿意与否,便拉来供他淫乐。每日里,豹房笙箫管乐,姿意声色,纵淫无度。据说,当时宠冠豹房的是位唱曲的刘姓女人,是武宗到山西时发现的,强行带回北京,入侍豹房。刘氏原来是山西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朱厚照把她纳入豹房后,“法曲仙音侍豹房,巫云朝暮入高堂。龙舶凤艑随波去,殿脚三干笑蜀冈。班姬团扇摇纤手,铜雀分香持长久。玉颜几辈羡寒鸦,歌舞宫中宠谁偶。”(清刘嗣绾《刘姬行》)看来,武宗对刘氏之宠,简直如同唐玄宗之宠杨贵妃。其实并不是这样,刘氏虽然受宠,但终武宗一朝,刘氏始终未得到封号,而名号在封建社会里是很重要的事情。刘氏后世亦称“刘姬”、“刘娘娘”,死后埋葬在昌平境内,在城东80里的地方,号“刘娘娘”墓。 有了豹房还不算,这个朱厚照还多次出宫,到密云、怀柔、大同、榆林、太原等地,深更半夜时闯入人家,强索妇女淫乐,往往大乐忘归,说是在“家里”。 在南口有一李凤墓,据《客窗闲话》记,明武宗有一次跑到宣化,在一家酒肆看见卖酒的女孩子李凤丰神绰约,国色无双。武宗被迷住了,入肆先喝酒,然后就把李凤强奸了。李凤的父亲自外面归来,以为武宗是暴徒,奔跑去报告弁兵擒拿。 武宗推门出来,兵士们见是皇帝,都跪倒叩见。武宗下令把李凤带回京送入豹房,并当时给李凤的父亲封了三品爵位,赐黄金千两。当时武宗还要封李凤为贵妃,李凤推辞不就,劝武宗早回皇宫处理政事。武宗带着李风回京,过居庸关时,李凤从马上摔下来,伤重,武宗说:“我宁舍江山,也不舍弃你。”但李凤还是死了。武宗命人把李凤葬于关山之上。据说,武宗被李风临死时还劝他“以国事为重”的大义所感动,从此回宫勤于处理朝政了。正史载:武宗天天到豹房鬼混,百官交章劝谏也没用,却被一个弱女子说服了。后世评论是:“高明柔克”,李凤“功不可泯也”。 实际上,并不是李凤的劝说起了作用,而是当时的国事不管不行了。武宗的荒唐行为,朝野尽知。刘六、刘七兄弟发动了明朝中期最大的农民起义,坚持了四年,几次攻入京畿,几乎攻入北京。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给予明王朝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少年皇上渐渐长大成人,成人的标志就是,二十岁的皇上开始喜欢给人做干爹了。众所周知,做干爹是明朝的太监、近代的黑社会和现代的贪官最喜欢做的事。太监喜欢做干爹是为自己留后路,黑社会做干爹是为了给自己找打手,贪官做干爹是为了泡干女儿时比较方便。而朱厚照喜欢做干爹,却是因为他的好武,他有127名干儿子,全都是军官。干爹闲来无事,就在京城里和干儿子们表演军事会操,他自己单独指挥一支方队,当然他的兵都是太监,号为中军。他可能读书少,不知道孙膑为吴王阖庐训练英姿飒爽之女民兵的事儿,否则他可能把后宫那么多的宫女拉出来进行军训的。干爹也没白当,他和干儿子们的军事演习接近了实战水平,因为京城百姓不但惊动了,争相围观,闹得京城的鸡狗也跟着狂鸣狂吠三天。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后,后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他们以大臣的身份引诱武宗继续玩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帝都自诩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出口的话是决计没有改变的道理,即所谓“金口玉言”,这也是其权威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千百年来,皇帝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真理,所做的决定不管对错下面的人都要执行,即使错了也决计没有认错的,更别说是让奴才们说三道四。不过,汉武帝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先作自我批评的皇帝。 人生无常,却又往往在无常中透着一些必然,就拿汉武帝刘彻的命运来说,就是如此。本来在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中排行老十的他,即使比他的父皇再幸运百倍,也不可能说前面九个哥都夭折,轮他来当这个嫡长子,最后成为皇帝。 然而,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还是发生了,刘彻还真就当上了太子。能够坐到太子位上,刘彻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不是立他的景帝,也不是他的母亲王美人,更不是出了不少力气的长公主刘嫖,而是他的太奶奶薄太后。薄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妈,景帝刘启的奶奶,在景帝成为太子后,她就把自己的同姓族人薄氏许配给刘启,做了太子妃。在当时,这桩婚姻着实是一次双赢的交易,一方面,薄太后通过这次联姻巩固了自己娘家“薄氏家族”的地位;另一方面,刘启则通过这桩婚事得到祖母的支持,从而牢牢保住了自己的太子宝座。 对于薄氏来说,这种政治联姻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刘启对这个包办婚姻表面看似很满意,实际上却对薄氏毫无兴趣,因此,薄氏从太子妃到皇后,一直都没有得到景帝的宠爱,也没有子嗣。这在“母以子贵”的帝王之家是致命伤! 也正因如此,在汉景帝的宫闱之中,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局面。毕竟汉景帝即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立嫡”无所依凭,皇后的位置能够坐得稳吗?一场宫闱角逐,就因为薄皇后无子、无宠而引发了。这倒是应了那句话,“同人不同命”,同样是薄氏女,薄太后因“无宠”而“幸”,薄皇后却因“无宠”而“不幸”。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说某农家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主人杀掉了那只不会叫的雁招待客人。薄家两代女人的“同途殊归”,恰恰对应了臭椿“无用”而保全、大雁“无用”而被杀。所以,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皇后无子”意味着,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了被立为太子的可能。这样,刘彻就突破了“立嫡”第一关。那你说,他是不是应该感谢太奶奶薄太后呢?要不是她的小算盘打得过于精明,景帝就有可能挑个自己爱的女人做太子妃,那么历史恐怕就要是另一番景象了。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彻在当了三年胶东王后,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这一坐就是54年。汉景帝在临终前曾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意思是说,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当时的景帝,显然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 刘彻果然不负重托,在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把大汉朝经营的是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创造出了几十个历史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众多历史功绩背后,也难掩汉武帝一生所犯下的一些大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巫蛊之祸”。汉代巫蛊术十分盛行,所谓巫蛊,就是人们制作木头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他们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这种巫蛊术,也传进了皇宫。汉武帝对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给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武帝一句话,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最为惨痛的是,当时的太子刘据也遭人陷害,卷入这场浩劫之中,最后刘据与其两个儿子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孙子刘病已,后改名刘询。 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过多方查证发现太子真的是被陷害的。武帝霍然醒悟,惩治了恶人,并怜太子无辜,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误杀儿孙,加之大搞国有化,加速了土地兼并的步伐,农民破产流亡,各地相继发生农民起义,虽然严厉镇压,但还是无济于事,这严重威胁到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的大棒政策彻底失败了,于是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丢掉刘家江山,征和四年,汉武帝下诏“深陈既往之悔”,公开向全国人民承认错误,进行深刻的触及灵魂的自我批评。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又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当然这个认错是相当有价值的,也没有仅停留在口头,他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他切切实实改变了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为农民办了几件实事。人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生存的最低保障,就会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过日子,都是拖家带口的,谁不想图个平平安安。结果,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武侠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团体,那便是常常为商人运送货物的镖局,而镖局里的镖师们,往往也都是武艺高强的大侠。小说里常常会有镖师智斗绿林好汉的情节,让人颇感兴趣。 不过,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镖局这个行业,北京的前门,不仅是晚清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古代的镖局也曾在此汇集。在这个地方,有一家“源顺镖局”,由清末民初著名镖师,有着“十大武林高手”之称的王五创建。生于古代武术之乡河北沧州的王正谊,自幼好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因其在家排行老五,惯用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所以江湖人称“大刀王五”。 王五早年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广交江湖豪杰。后来,毅然加入北漂一族,在京城投资创业。于光绪五年(1875年)与好友合资,在前门外西半壁街创建“源顺镖局”,投身当时最热门的保镖行业。 “源顺镖局”的业务范围主要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偶尔也跨区经营,但王五以他带领的各个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组成的团队,以及严格遵守江湖道义的行业规则,在业内享有的良好声誉,从未出现过“失镖”事件。源于此,一些富贾豪绅充分发扬“不差钱”的理念,宁愿出更多的费用,也要寻求与“源顺镖局”的合作。“源顺镖局”真是左右逢源,来回顺畅,业绩连年高攀,发展势头劲猛。 王五虽是商人,但也有着产业报国的理念,因为他爱国。他在京城筹开学堂街想通过传播武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与天津霍元甲的“精武门”遥相呼应。他支持戊戌变法,不仅与戊戌六君子结为好友,还与戊戌变法的领军人之一谭嗣同义结金兰,成为拜把兄弟。在变法期间,“源顺镖局”团队承担保护核心人物谭嗣同的安危的任务。 1898 年9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以死报国的谭嗣同拒绝逃走,“戊戌六君子”被清政府斩首。王五深藏悲痛之情,多次组织针对反对变法的清朝昏庸官员的暗杀活动,以继承谭嗣同变法强国的遗志,并为其复仇,但都没有成功。 1900年,义和团爱国运动兴起,王五带领“源顺镖局”与义和团并肩作战,痛击八国联军侵略者。不料,沦为八国联军政治傀儡的清政府反咬一口,反戈义和团。10 月25日,满清官兵围剿“源顺镖局”,王五团队寡不敌众,皆力战而死。王五也中枪而亡,时年56岁。据说,清政府将王五首级悬挂于城门示众,并派官兵看守,家人无法为其入殓。身在天津的霍元甲闻讯后,连夜赶至京城,将其首级夺下,并埋葬。至此,兴盛一时的“源顺镖局”人散镖空。 古代镖局里的镖师必须具备的三大条件: 第一,在官府中必须要有硬后台,朝中有人好办事。俗称“白道”。 第二,在江湖上必须要有硬关系,出来混,全靠兄弟撑腰。俗称“黑道”。这就是所谓的黑白两道!当然,还有第三点就是必须具备硬功夫,露两手才能镇住人,俗称“看家本领”。 这三者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相互均衡,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横行江湖,黑白通吃,财源广进。 镖师必须修炼的四项基本功: 第一,必须会搭灶烧饭,在没有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的年代,长途出差带的干粮吃完,或者发霉坏掉了,又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为了不饿着肚子赶路以及在与绿林草寇互砍的时候体力不支而倒下,必须自己搭灶烧火做饭。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更安全。 第二,必须会修鞋缝衣服。保镖是个高风险的活,不像观光旅游,一般不会携带女眷,除非是能将一绿林猛汉撂倒的女侠客。而在只能骑马或步行的年代,长途跋涉,砍人或被砍时有发生,难免出现磨破了鞋,砍破了衣服的情况。为了让脚舒服,也为了防寒及形象问题,必须自己修鞋补衣服。懂点伤口包扎之术,也有必要。 第三,必须会理发修胡子。看看现在名人身旁的保镖就知道了,不仅要长得好看,还要西装革履的。说白了,保镖这行当,不仅是个体力活,还得讲究形象礼仪问题。在江湖上混,遇到吃买路钱的,得凶狠一些,可令其不战而让道;在官府上办理进出口手续,你得打点相关人员,要慈眉善目一些,好不被捕快将你当成通缉犯;更重要的是,谈业务也得有个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促成合作。经过数日甚至几个月跋涉,你总不能蓬头垢面地见人吧。所以,自己的形象得自己整,头发胡子得自己修剪。 第四,必须忍受长期不洗脸。不要以为这与理发修胡子矛盾。这个不洗脸,是说在保镖的途中不洗脸,长期顶着烈日,风雨,寒霜,清洗干净的皮肤,反而更会遭受到摧残,不是干裂,就是脱水。所以,有必要上一层保护膜。在没有防护霜、润肤品的年代,沉积于脸面的尘垢,胶合着汗水,就成了一种天然保护膜,能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但是,随着西方先进科技引进,汽车渐入,铁路兴建,用马拉人推的轮车装载货物的镖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随之兴起的是物流快递行业,大到汽车,小到灯泡,用不了几天时间就能给您运到地方了。这快递是方便,但问题也来了,如果物流公司把您要运送的物品给丢失或者损坏了该怎么办呢?如何要求赔偿呢? 发快递的时候,如果保价,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如果没有保价,按《邮政快递法》规定,快递公司只能赔偿三倍的运费,当然要看当初寄件人寄货时,在快递单上运费赔偿栏是否勾选,一般有三倍、五倍、自行协商这三种选项。如果您未勾选的话,只能按运费三倍赔偿。这是国家正规法律明文规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们常说,学历代表着能力,但是在今天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除了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外,更要提高自己的“悟性”,因为只有这个方面提高了,我们遇见事情的时候,才能够不停地去琢磨,思前想后看问题,最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胡雪岩,他就是一个“智力”不够,但是“悟性”却极高的主儿。 胡雪岩的悟性很高,而且他的悟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那些耳闻目睹、可有可无的小事情。在别人眼中,这些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扯淡,但是在胡雪岩眼里,这些烦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蕴含了无限的商机呀。而胡雪岩更是善于琢磨其中的意思,还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商业理论”。 在胡雪岩还是学徒的时候,某一天早上,他在西湖晨练时,遇见了有人在对练太极。这种神奇的中国功夫,立刻吸引了胡雪岩的注意力,他越看越新鲜,越看越觉得神奇,最后彻底入了神。 在胡雪岩的眼中,这种太极太“神奇”了,一个瘦巴巴的老头,一掌就撂倒了一个人高马大的壮汉,我要是也学习了这种功夫,那还不天下无敌了?虽然事后在老者的讲解下,胡雪岩才豁然开朗,原来不是这门功夫如何的犀利,而是太极知道如何“借力用力”,借用别人的力气,最后干掉对手。 好了,太极的故事讲完了,如果换成一个别人,也就该继续跑步,回家吃饭了,但是胡雪岩却喜欢继续琢磨呀。在苦思冥想数天后,胡雪岩终于豁然开朗,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理”,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胡雪岩都将把这个真理,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 所谓的“借力用力”,不一定要干掉对手,也可以运用对方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目的。 因为 “顿悟”,所以胡雪岩相中了王有龄,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他,因为胡雪岩清楚地知道,王有龄就是他需要的“力”。 要知道,杭州城内有那么多的钱庄,为什么大家单单选中阜康钱庄,因为阜康钱庄的背后有王有龄。有王有龄这位大清的封疆重臣,所以大家觉得放心,才把钱存给胡雪岩;也因为有王有龄的这个“力”,胡雪岩的生意才能蒸蒸日上,也就是为什么王有龄战死后,胡雪岩要千方百计地傍上左宗棠了。 借力使力、借风行船,如果想发展自己的事业,那就必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力”,否则一切都是免谈。 通常,我们这种一般人听故事,只关注事情本身的趣味性,根本就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而且,我们一聊起以前的事情,总是能够夸夸其谈,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个明明白白,但是我们却不深究其中的奥秘,更不会去想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只能重复着历史的错误,进而深陷迷途,彻底不能自已。 反之,像胡雪岩这种不太读书的人,反而脑筋更加灵活,听到事情会闻一知十,也会去想这些事情背后的真正含义,这是很了不起的,真正达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境界。 但是,虽然胡雪岩很聪明,他也是一块读书的料,但是他的聪明,终究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学海无涯,虽然读书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是不读书者,肯定一辈子没戏;即使胡雪岩能够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建立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但是他毕竟没有读过书,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道理他也不可能明白,这些巨大的隐患,给他的结局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胡雪岩的经济帝国最后崩溃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读书少,视野狭窄。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豹房儿”与“金丹鬼” ——康陵与永陵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和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是明朝两个有名的荒唐皇帝,两人都留下了一些荒唐淫荡行为放诞的纪录。 娇宠的身世 朱佑樘死后定庙号为“孝宗”,但他的长子朱厚照可不是个敬天法祖的孝子,接了帝位,16年可以说没干过什么正经事。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生母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当时,厚照的爹孝宗觉得应该加强儿子的素质教育,所以经常让他做户外活动。这一户外就不得了了,小厚照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此对读书听课没了兴头。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与世长辞的时候,拉着儿子的手说:你办事,我放心。如有事,找内阁。朱厚照继位,是年15岁,虚岁。小小少年没想到,一做皇上,自己的体育课反而都被取消了,天天成了教孔孟之道的课了。一副孔朱面孔,令人生厌。类似现在的语文课呢,更是那种误尽苍生式的的文章。可恶的大臣们,仗着自己高考状元的功夫,上的奏折长、净用生僻字不说,还说些令人不懂的道理。天天看这些东西,放谁也烦,何况一个小小少年?小小少年身边终于出现了一位心理学大师,那就是大太监刘瑾。他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什么,逗鹰斗狗啊,牛羊抵角啊,一帮子玩得好欢。大臣再上折子,小小皇上写个“阅”就完了。有时候玩得正高兴,刘瑾也撵着叫写“阅”,小皇上一听就急了:事事都需要我来阅,要你们干什么?刘瑾要的就是这句。虽然刘瑾认字也不多,但是跟太祖元璋相比,也不算太文盲。国家大事,说穿了就那么一回事,放谁也能阅两下的,批个“准”字,万事大吉,当然,谁给的贿赂多,水就能得到这个准字。江山就这么坐了下去。 少年皇上似乎除了不适合做皇上,其它方面则样样拿手:他适合做经济人。他在后宫弄了店铺,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自己穿上平民服装在里头跟人讨价还价,有时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作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如果大明不搞海禁,武宗一高兴,将经商的兴趣推向全国,那么那时的百姓会跟现在的百姓一样全民下海,十亿人民九亿商,中国明朝那颗资本主义的小豆芽也不会只发展为萌芽状态。 他适合做杂技团团长,他让各色人等在自己面前表演绝活。 他还举办“世界性”的选美比赛,最后发现西域小姐比中国小姐俏多了。他把这些俏小姐,弄到自己的别墅——豹房里,亲密接触,肆意淫乐。他还特喜欢唱歌,兴致一来,就扯开嗓子唱一首,与民同乐,当然他的人民只限于他搜罗来的美女和宦官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烦恼无边的曾国藩站了起来,他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宗庙不和、女人执政,这种种坏事充满了曾国藩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呀。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也一句话不敢说。 几乎同一时间,这两个人都沉默了,空气也凝重了起来,周围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静。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此时此刻,曾国藩只要一句话,他麾下的10万湘军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曾国藩也会将那个腐朽无比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全部踩在脚下!但是这句话,曾国藩始终没有说出来。 对曾国藩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能力,更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决心。有四个因素一直左右着他的行动,让曾国藩一直苦苦支撑着那片天,报答那所谓的“皇恩”。 第一个因素:曾国藩不会造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虽然左宗棠、胡林翼他们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鸿章、彭玉麟这些人会支持吗?他们凭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计,赋予这些人更大的官职,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为大清卖命,而曾国藩的湘军也会在瞬间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为战的湘军,拿什么去造反? 第二个因素:曾国藩不能造反。 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曾国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哪些人为友,与哪些人为敌,还有自己旗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曾国藩困惑不已,甚至无计可施。 与什么人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军吗?还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还是那些只会看戏的洋人呢?与哪些人为敌,是继续攻击的太平军吗?还是清军?还是那些外国侵略者? 连敌、友的关系都搞不明白,用什么旗号去造反?一支没有旗号的部队,如何招揽四方英杰,进而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他只会把局面变成一个“夹心饼干”,而他的湘军则是“夹心”的那部分,最后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灭。 第三个因素:曾国藩不愿造反。 咱们都知道,曾国藩非常精通相面之术,他还为此写过一本叫《冰鉴》的相面书。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卖得很火。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帝王之相。虽然曾国藩常常说自己是“蟒龙转世”,但是蟒龙终究不是龙,它就是一条蟒蛇。如果蟒蛇想变成真龙,那根本就是一个痴人说梦的故事,更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传说。 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曾国藩不想造反。 从出生到现在,曾国藩一直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虽然他靠战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读书人的血。 曾国藩从六岁开始读书,一直到现在建功立业为止,曾国藩一直接受着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因为他一直学习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想,所以曾国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义、智、礼、信,并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现在曾国藩选择了造反,那么在儒学里,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败,曾国藩一定会猪狗不如,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即使侥幸成功了,曾国藩也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一生的抱负和名节都将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辈子,一定会活在道德沦陷的煎熬中,更不会诞生那位“一代完人”。 综上所述,因为不能、不愿、不会、不想这四个因素,曾国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与这个无药可救、腐败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烦恼无边的曾国藩站了起来,他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宗庙不和、女人执政,这种种坏事充满了曾国藩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呀。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也一句话不敢说。
分享给朋友:
------分隔线----------------------------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随机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厚照是昏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