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财政部门支持环保发展支持媒体发展

> 四大门户总编辑如何看待媒体大变局?
四大门户总编辑如何看待媒体大变局?
3月27日,由观媒主办,清博新媒体指数提供独家数据支持的第二届观媒峰会在北京隆重启幕。峰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与新浪、搜狐、凤凰、网易四大门户网站总编辑展开对话,共话媒体大变局。
如下为《决战紫禁之巅(上)》论坛对话的部分摘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沈阳
对话嘉宾: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 & &周晓鹏
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 & & 陈朝华
凤凰网总编辑 & & 邹明
网易常务副总编辑  &曾光明
●&&●&&●
门户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主持人(沈阳):非常高兴跟中国最大的四家门户网站总编辑在一起聊。实际上你们就是中国整个新闻信息流的最关键结点。最近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说网红。去年12月20号我发布了一个关于网红的报告,我看到网红很火。王永志的言论对媒体冲击也很大,包括门户网站本身的转型升级,我相信在座各位也有很多话想说。
陈朝华:不管是在传统PC端还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门户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它已有的基础和积累,并不是一些有或者没有授权的新兴网站通过一套算法,抓了什么位置,千人千面地推进,就能一下子超越的,从门户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年,我个人认为门户还是有很大的发展。
沈阳:我们想了解一下新浪网背后的一些思考。
周晓鹏:从信息分发的模式上来讲,门户网站跟原有的传统媒体是一样的,一直就是传统媒体,而不是变革的传统媒体。
第二个大家对传统媒体的定义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在我们的内部,一直把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信息定义为原创信息。这样的话,门户网站也是。就我们的生产模式来讲,所有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原创而来的,包括读者文摘上的东西也是经过编辑加工的。像门户网站是种子型媒体;还有社交媒体,比如说微博;还有分发型的媒体。
第三个来讲,在去年的新浪峰会上我讲了一个观点,未来媒体一定是科技公司。未来改变和定义媒体的行业,不是现在的从业者或者不是我们现在的状态,而是科技公司和科技手段,这是我的第三个观点。
邹明:在台下的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着走向未亡的焦虑状态。刚才沈阳介绍的VR技术,他说当VR手机大行其道的时候,VR的新闻产品,内容产品才会大行其道。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状态。那么VR手机在不久的将来,将再次改变新媒体状态,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我觉得三年就会出现全新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还是新媒体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我们要不断接受挑战,平心静气地发展。
曾光明:这几个月网易的声音相对比其他家的声音少一点,其中一点是因为太忙了,网易的风格是忙着做事情。我经常看到各位同行常讲一些新闻的趋势,或者是做一些计划。我们也想开发布会,但后来还是直接上线吧,这就是网易的风格。另外一种原因是,现在同行对市场和产品的判断,相当一致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在公司里面开会经常谈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敢保证新浪也肯定有三五个人在聊这个事情,都知道趋势是什么,都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区别就在于到底你能干什么,以及你擅长干什么。网易选择了一些我们觉得还算有一点积累的东西。
比如现在我们谈到的,大家都知道要做直播,直播也是一个说法,我们当时聊&直播&这个说法的时候,当时应该不叫直播,但又找不出一个好的名字形容它。现在各大门户都在做的一个事情是直播,直播仅仅是硬件和软件升级之后,要出现的个性化的实时的互动形式,这种形式和以前我们开会聊的内容差不多。我刚才看我们自己的报道,我们同事就有九个在进行直播,现在我的手机已经看不过来了,那么下一个版本会变成多窗口。我相信如果网易没有之前两三年的视频积累的话,我们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转移到现在的数据库里。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别的难度,就是投入,但是一个传统的媒体,就刚才讲的传统媒体来定义的话,有没有技术条件去实现你的想法:你想做VR,你没有游戏的积累,就不能做。我们现在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准。我们的产品很快出来,甚至比发布会可能还会快,这个就得用原有积累的东西去做。
而且东方网讲的很有道理,没有钱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钱还真不敢去做两三年才有收益的东西。但是你不做,VR上来之后,来得及吗?不行,现在做的话,你得面临KPI和应手压力。后来网易摸摸钱袋子,还行,可以拿钱做两年后的事情。这些都是很现实的。
●&&●&&●
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挑战
沈阳:过去两三年当中,自媒体的崛起对媒体业态的挑战性和冲击很大,特别是对频道有很大的影响。谈谈你们的一些战略思考。
陈朝华:频道我们现在是健康、旅游、交易类的,基本上都是自媒体化。在自媒体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基础还是补充?我们的团队也在思考。直接影响是这些领域的影响小了。因为过去这方面离市场很近,离客户很近,他们做频道里面的信息流、广告,通常加起来没有多少。过去还有一个竞争对手PK,现在没有这一块的声音。因为媒体是独立发声的,这一块保护好,是另外一种评判。我觉得核心内容这方面,我们还是坚持一些做法的,现在很多媒体可能提供的优质内容没有过去选择的空间大,也干点传统媒体在做的事情。现在自媒体起来的很多,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声音很多,或者说观点很多,但真正的有思想的观点很少。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事实派少。疫苗的事情,所有的都是在炒,都是在表达声音,但是有多少能够像过去传统媒体一样去挖掘出一大堆疫苗的相关手续、事实出来?让更多的事实呈现出来,这是媒体应该做的。这跟一个内容创意公司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应该还是对媒体的属性存在敬畏感。
沈阳:新浪在自媒体方面有很雄厚的基础,不知道新浪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周晓鹏:自媒体这个词最早是从美国来的。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媒体就是博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奇怪的事。这可能是因为在国外没有中国的这些门户概念,也没有像,或者是像一点资讯这样的产品形态的出现。这实际上是自媒体形态在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自媒体是有很多的浮躁存在的。实际上中国人特别愿意追求新概念。有一个新的概念就往上套,赚取眼球或者资本,这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大家常用不鲜的一个玩法。
第三个,现在大量所谓内容生产人群的出现,实际上对传媒行业会带来很大变化。因为不管什么形态的媒体,原创媒体、聚合媒体、分发媒体等等,这些媒体最终是会面临三个问题的,第一是内容怎么来;第二是来了之后怎么处理;第三是处理之后怎么分发。这跟我们写博客不太一样,有一些是转移的,有一些是新生的。在内容来源的维度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前期的内容来源全部来自于台下主流媒体,但是现在已经延伸出来好几十万个写作了。这是变化。
第四个,自媒体的内容大都是参差不齐的。真正好的优质的自媒体,基本上是团队模式做的。包括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网红的出现,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从脚本到生产制作都是团队来做的。有一千多万的公号存在,仅有60多万个公号是活跃的。我觉得在未来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会有一个衰减或者是消退的时期。单独从个人来讲,不再可能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还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把公号和自媒体分成两个概念。自媒体就是当成一个运营去看。我们还有将近20万人在写博客,但是需求不一样。写博客或者是大量写公号内容的人就是想表达,但是没有当成一个商业的模式去运营。现在把所有的公号都当成自媒体看了,这应该是存在需求的差异的。
另外一个,公号的信息模式相对比较集中,也包括了更多非消息类的内容,现在哪怕是一个团队,他靠自己也做不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综述、整合、分析、评论,这可能一个人或者是两三个人完成了。这个运作过程当中会产生出内容品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在现在这种形态下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可否认大量的写作人群,依托于现有的分发平台给传媒带来的变化。
沈阳:我想了解一下,如果让你给凤姐这个自媒体估值的话会是多少?
邹明:凤姐这个,我得回去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再说吧。我觉得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媒体形态的重要补充。现在我们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首选平台,这里有很多不当的地方,自媒体有很多的出色的地方,但都是团队运营作为出口。有一些分分钟做一个公号,但是我觉得很多出色的自媒体都是一个团队或者是公司运作。公司的运作大家知道是有管理的,是有自己的理念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但是个人的公号来说,那跟我们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如何认识自媒体,首先要剖析。大家都认为自媒体发财,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这里面只有出色,认认真真做好的自媒体,有理念的自媒体,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
沈阳:我们现在有一些自媒体,没拿投资前还算自己的,拿了融资之后变了,给钱才发,不给钱会骂老总。我想问网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曾光明:我非常喜欢自媒体,如果我们作为传统、有专业水准的媒体的话,你跟自媒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我认为你跟我有差距,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媒体机构,有足够多的人力,有足够好的架构,对于这样的自媒体,你应该去带动它,减少它的问题,提升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价值以及优势。这样的关系才是一个双赢的关系。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这是我们对自媒体双方关系的一个象征。就是台南地震的时候,那天我跟郎永淳(音译)吃饭,我跟他说,下午的直播会引入波波(音译,下同)女主播,有人说怎么能让她做直播呢?我说她直播不是要拿这个开玩笑,她是一个当地的住户,对地震有直接的感受。即使我的记者是高雄的,也不可能对住了20年的街道有那样直接的描述,谁也做不到这个。只有她,她一定比我们的记者做的好。我们做的是用一个专业的新闻架构,把这样的内容素材镶嵌到里面,她正好能把我们追求的专业性体现出来。你看不到她的浓妆艳抹,因为她家都开裂了,即使是波波女主播,我们也能刚好展现在这次的新闻报道里。我相信这是一个专业的大的媒体机构对个人的提升。如果能提升一个波波女主播,我一定能提升一个想追求专业报道的自媒体人。
比如我们正在做全中国本地的天网直播。我们大概联系到接近一万个自媒体号,提供直播号,一万个自媒体人可以用我们现在的虚拟现实和环绕设备做现场直播。把他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把你有价值的东西给提升出来,我觉得我们是朝这方面走的。
●&&●&&●
媒体APP早晚要死掉一大批
沈阳: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今年年初我看了一下,有一些厂商的老总出来说,APP要怎么发展,要占据中国总人数的七分之一的消耗时间。你们怎么看待移动端新闻资讯的发展,包括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发展,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陈朝华:很多机构,入口只会越来越集中,当然新闻客户端,移动端我们做的比较早。从去年开始,整个集团的优质资源都在搜狐里面不断加工,过去是一个媒体平台,将来是一个服务平台,是功能叠加的入口。不是考虑在里面嵌定,而是让消费离生活更近,这方面的插件模块我们一直在做。所以我觉得单纯的资讯入口在服务,离生活、离消费更近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互联网的发展,基本上是像过去一样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网页,网民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网红的崛起,网红只是其中一方面,如何把经济红利进一步做好,这是可以考虑的。
另外一点是消费红利,互联网有网民的消费红利,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门户网站,消费红利还是可以考虑的。用户来了,到底能做什么,一些新的应用还是要考虑到发展。门户网站以前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行的,接下来怎么做,我觉得也要思考。
周晓鹏:这个不代表新浪,代表我个人的想法。第一我觉得做资讯或者是做服务,你一定要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做给谁看,你的用户在什么地方。昨天有一个垂直媒体找我聊,我说没有太多可以聊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对的用户太不一样了。我觉得我们要指导这个东西首先要明确是做给谁看,再决定你是不是真的要做APP,或者是做一个资讯类形态的APP。这是一个出发点。而不是说只要是新媒体,只要是拥抱APP,就要上去。
另外,去年的时候,我记得是爽总讲的,就是说凤凰不再做资讯型的东西了。我觉得这个结论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来讲,发展空间也好,包括商业模式也好,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瓶颈。未来很多的资讯或者说很多的APP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不一定是资讯形态,也有可能是一种社区形态,也有可能是话题形态的,但是不要把资讯重贴到我们的新闻上。
第三,未来最大的问题是用户获取的问题。所有APP的运营或者业务只能在APP当中,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用户获取越来越难,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且用户获取的投入也是需要不断投入的。你停掉几天投入,用户马上就下来了。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还是觉得,在这个里面,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中国特别浮躁的一个行业,我私下里曾讲过,中国网络媒体或者是从业者骂中国政府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比如说,我们不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就在那里骂造假,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核心原因就是浮躁。你要明白我们做的事情是做给谁看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说上来我们要拥抱移动,要拥抱新媒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整一个APP,这是骗人骗自己,害人害自己。
沈阳:邹总,对传统媒体的客户端是怎么看的?
邹明:假如说我不是媒体,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的手机上用新闻客户端吗?我只是一个普通用户的话,两个就够了。大家要转换心态,所有的省级、市级说媒体转型,就都在拼命做APP。我说必死,因为你赚不到钱。为什么必死无疑?刚才晓鹏说的,你要明白你的服务对象是谁。所以这里手机客户端,大家选择的客户也不一样了。你一个省的报道头条是书记在干什么,市长在干什么。转换成手机客户端之后,那你的服务对象就变了。假如说一个地方的APP做好的话,你的头条是老干妈今天带你逛菜市场,你看看下载量,特别接地气。所以大家永远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死掉,因为服务的对象变了,服务的理念变了,服务功能也变了,所以我觉得就这方面来说,早晚要死掉一大批。
沈阳:光明总,您的整体看法是什么?
曾光明:不敢说整体看法,既使是全中国装机手机的人都成为你的用户的话,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能总结出一个整体的看法。以前我们说,咱们看采访排到第几,我说我很少管这些事情。本来你说谁第一,谁第二就有点莫名其妙的。你说比数据吧,高价值用户和低价值用户也不太一样。当然,有理想是好的。
然后我们自己的生存的话,传统媒体,我其实是讲报纸以及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自己有一个群,我就经常在群里问他们,多久没买过报纸了?我本人的话,我觉得2003年之后就没有怎么正经买过报纸了。所以我对报业没有什么发言权。我们对手机用得多,对手机还有点发言权的,过几天PC用的少了发言权也就少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想一想,如果都会用的话,现在能用到什么程度。
●&&●&&●
送给新闻学子的话
沈阳:最后一个问题。现在中国大概有1000多所学校开了新闻专业,有几十万个学生,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体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惑,今天四位总编辑,有什么话要送给这些新闻学子?
陈朝华:我觉得要看他们做什么。将来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不同的基本素质,可能自己要去判断一些,去补一些欠缺的短板。至于做新闻的学生,能力要通过其他方面的积累或者实践来达到。另外就是自己是不是真正有勇气到这个行业里面来适应全新的角色。就新闻本身来说,新闻专业是不是就能培养出一个活跃的新闻人才?反正我自己不是学新闻专业。
周晓鹏: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少上课、多实践;第二句话是沈阳老师的课还是要上的。
邹明:中国有话,树大就是美。就目前和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还是要心存媒体理想的。第二个是找到很好的平台,充分发挥理想的平台。
曾光明:就像晓鹏也说,你们实践不够,我让你到网易做实践,网易给你实习的机会。网易也准备往其他院校扩张,为自己培养能用的人,因为学界跟业界结合,才有最新的潮流。我们记者、编辑也给全国的100个院校做演讲,告诉学生怎么做事情。我们也开了远程的实习生计划,你没有办法到网易,我们可以在当地指导你的实践工作。这是我们做的很实在的事情。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媒(newminfo)当前位置: >
财政支持媒体,是好是坏?到底该怎么支持?
来源:星期八观察作者:赵新乐
融媒体网12月23日文:进入 12 月,各地财政大力支持媒体发展的消息不断传来。先是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重点网站和新媒体建设的财政保障力度。几天后,上市公司粤传媒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收到广州市财政局《关于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的通知》,公司将在年底前获得 3.5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广州日报》的印刷、发行支出。支持媒体发展是行业共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多地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对媒体进行财政支持。比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给予每年总计 1.5 亿元财政扶持,上海市委、市政府每年分别给予《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5000 万元补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东东联合 84 名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促进主流报媒健康发展 巩固新闻舆论主阵地的提案》,呼吁通过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巩固主流报媒新闻舆论主阵地。对转型中的传统媒体,给予一定财政支持成为业界共识。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报协秘书长年会上,来自各省(区、市)报业协会的秘书长反映,很多地方都在研究下一步如何对媒体提供财政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媒体的属性来说,党报党刊属于公共文化产品。从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说,为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国家从财政上给予媒体一定的补贴,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财政支持不等于全部包揽财政支持媒体由少到多、由个别地方推及更广的范围,对于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值得高兴的好事。但利好消息的背后,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就直言,媒体需要支持,但这不是媒体发展应该有的方向。“ 党和政府对于媒体的支持应该体现在发展上,尤其是在媒体融合项目的支持上,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媒体融合是媒体结构再造的过程,需要重新投资去建设,这些钱是必须花的。 ” 但宋建武认为,在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基本配置的模式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媒体躺在财政的怀抱中要饭吃,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是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 8 月,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在 “2016 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 上表示,为支持深圳报业集团主业转型和媒体融合,深圳市决定连续 6 年每年给予该集团 1 亿元财政资助。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近日在讲话中提到,通过财政资金安排、国有资本投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税收减免等途径,加大对媒体融合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避免撒胡椒面儿式补贴既要对媒体伸出援手,又要防止形成 “ 懒汉思想 ” ,财政如何支持值得研究。在《新闻记者》主编刘鹏看来,财政扶持是缓解传统主流媒体行业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当的财政扶持,无疑为传统主流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试错空间。具体到财政扶持资金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刘鹏有 3 个方面建议:补创新,而不是补守旧;补效果,而不是补版面;补内容,而不是补渠道。简言之,他认为财政扶持资金应用于有潜质媒体的再出发;要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出发检验效果,重点扶持,以避免撒胡椒面儿式补贴;同时防止跟风发展、虚假繁荣,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媒体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17 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 在宋建武看来,这一段话同样适用于媒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责任编辑:彭丹]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融媒观察
未来媒体沙龙
<img src="/uploads/-J0.jpg" alt="大数据内容生态创投沙龙12月1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大数据内容生态创投沙龙12月1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媒体融合事业正在为广大内容创业项目带来越发广阔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中网信投资公司也定会在内容生态创投领域日渐展现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何看待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夏祖军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这表明,在“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国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6年至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  如何看待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首先,从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原因看,毫无疑问,得益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1.2%,如果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6.6%。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随着收入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管理不断规范,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得以稳步增长。  虽然“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但与税收相关性强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指标的增长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财政收入是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构成的,不同的税种和非税收入项目都有不同的经济来源和收入要素,由于税种的税基与GDP的因素构成和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因而在数量上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在我国现行的19个税种中,除了增值税税基(工商业增加值和部分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含的工业和商业增加值部分与GDP关联性较大外,其他税种的税基与GDP较少或没有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并且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因此,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在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两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其次,从我国国情看,财政收入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在看到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财力水平在国际上仍处于偏低水平。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仅为5130元,约合751美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比口径计算,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为6472元,约合947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政府财政收入均在1.3万美元以上。  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提高财政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财政支出看,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始终秉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三农”方面,国家彻底取消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  在教育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目前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3亿中小学生,都实现了免费教育。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目前全国共有2900多万学生受益。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在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  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明显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稳中有升。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十一五”期间,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还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因此,当前有必要继续保持适度的财政收入增长,增强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能力,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转移性支出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力度,促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6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1%;PPI环比上...
国家统计局
当“跨年霾”段子刷爆微博微信时,有一群人却在为尽可能减轻雾霾而默默贡献着力量。他们,就是环保部的10个督查组!记者了解到,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感大...
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卫计委9日举行2017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解读《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有关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现阶段中国对外贸...
每日经济新闻
博鳌亚洲论坛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会期四天。开幕式安排在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2017年年会拟分为全球化、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Copyright (C) 2017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 媒体 财政支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