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挪用军费海军军费了吗

揭秘:慈禧修颐和园究竟是否挪用了海军军费-档案-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揭秘:慈禧修颐和园究竟是否挪用了海军军费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33&分页:风起青萍之末发信人: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08:49:06 2016), 站内 && 预算里写了海军军费结果把这钱去修园子,出事当然要怪她。
但是预算里不列海军军费,直接写修园子不就完了么。
直接拨款修园子就行,名正言顺(翻修被英法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专款专用。
整个国家都是她的,何必用海军军费来遮掩,落人口实呢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回想起四年来它在我家的经历, 深深地感到: 鹅是平凡的, 但又是不平凡的。我爱鹅, 爱它洁白无暇、一尘不染的形象; 更爱它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 && ※ 修改:·negate 于 Nov 29 09:04:04 2016 修改本文·[FROM: 218.2.113.*]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218.2.113.*]
Wernher von Braun发信人: Braun (Wernher von Braun),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08:58:34 2016), 站内 && 因为那不是大清北洋水师,而是淮军水师。
除了李鸿章,朝庭内的每一个人都想着淮军被灭掉。 &&&&&&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修园子名正言顺(翻修被英法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专款专用不就完了么。
: 整个国家都是她的,何必用海军军费来遮掩,落人口实呢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23.147.70.*]
秉烛堂主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09:07:54 2016), 站内 && 没有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用的是各地督抚进奉给老佛爷个人的祝寿钱,相当于现在的
地方预算外资金 && 只不过为了汇款方便,走了海军衙门在天津银行的账户而已 && 这些钱无论如何不会给李鸿章用的 &&&&&&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预算里写了海军军费结果把这钱去修园子,出事当然要怪她。
: 但是预算里不列海军军费,直接写修园子不就完了么。
: 直接拨款修园子就行,名正言顺(翻修被英法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专款专用。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08.90.*]
风起青萍之末发信人: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09:14:38 2016), 站内 && 那李鸿章在颐和园操练水军怎么解释,应该还是借着海军的名头吧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用的是各地督抚进奉给老佛爷个人的祝寿钱,相当于现在的
: 地方预算外资金
: 只不过为了汇款方便,走了海军衙门在天津银行的账户而已
: ...................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回想起四年来它在我家的经历, 深深地感到: 鹅是平凡的, 但又是不平凡的。我爱鹅, 爱它洁白无暇、一尘不染的形象; 更爱它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218.2.113.*]
秉烛堂主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09:30:43 2016), 站内 && 昆明湖水师学堂
但这个钱恐怕不多,不足以影响大局 &&&&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李鸿章在颐和园操练水军怎么解释,应该还是借着海军的名头吧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08.90.*]
奶瓶发信人: lester98 (奶瓶),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10:30:05 2016), 站内 && 国家都特么成这样了,还想着修园子办大寿,慈禧老了还是不免有些昏聩。如果能再励
精图治一些,清朝的寿命甚至结局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预算里写了海军军费结果把这钱去修园子,出事当然要怪她。
: 但是预算里不列海军军费,直接写修园子不就完了么。
: 直接拨款修园子就行,名正言顺(翻修被英法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专款专用。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01.230.207.*]
p.d.发信人: bingli (p.d.),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10:46:04 2016), 站内 && 当时是1894年,说不定慈禧觉得国家中兴,正值得借寿辰庆祝呢。 && 【 在 lester98 (奶瓶)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家都特么成这样了,还想着修园子办大寿,慈禧老了还是不免有些昏聩。如果能再励
: 精图治一些,清朝的寿命甚至结局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22.195.73.*]
发信人: gbear1127 (),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11:00:32 2016), 站内 && 每次路过颐和园,看着人潮人海,我都想,慈禧可能一万件昏庸该死,可唯独修建颐和园是润泽万代功在千秋的!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14.242.248.*]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发信人: sunseraphic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12:57:20 2016), 站内 && 那多亏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成功,不然今天的颐和园就只是白皮们猎奇灭亡的
古老东方文明的场所 &&&&&& 【 在 gbear1127 ()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次路过颐和园,看着人潮人海,我都想,慈禧可能一万件昏庸该死,可唯独修建颐和园是润泽万代功在千秋的!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31.107.174.*]
绿色战神发信人: greenmars (绿色战神), 信区: Modern_CHN
标&&题: Re: 请问,当年老佛爷要修园子为啥要挪用海军军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 29 13:15:32 2016), 站内 && 看过一些讲这个问题的文章,把大意简单的搬到这里,求轻喷。 && 第一,光绪大婚之后,朝廷上下都在等慈禧交权,于是慈禧提出以修园子养老为条
件,因此朝廷从上到下包括光绪、翁同龢等把修园子和推动新政等同起来。第二,
从国家利益考虑,朝廷必须重用李鸿章,但李对北洋水师的把控过严,任人唯亲,
腐败严重,光绪、慈禧也都在想办法制衡和削弱李鸿章。第三,对光绪、慈禧来
说,维持爱新觉罗氏统治的优先级高于国家富强。 && 由于上述的背景,造成了以“李鸿章一人”对抗日本的局面,中国内部的各种力量
根本没有统一起来。对光绪、慈禧来说,中日一战双方小胜、淮系势力遭到削弱是
较好结果,中国取胜、淮系势力得到巩固反倒是较差结果,甚至中国小败赔款都可
以接受。至于双方实力的现实对比和中国大败的后果,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
眼光去真正了解和预测。毕竟几千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身边的蕞尔小国,从明治维
新到甲午也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接受起来确实是太难
了。对于翁同龢之类的朝廷大员来说,大都也出于推动皇帝新政、讨好老佛爷和中
饱私囊等目的而“尽心尽力”的修园子,有意无意的克扣李鸿章的费用,根本没意
识到这将国家推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预算里写了海军军费结果把这钱去修园子,出事当然要怪她。
: 但是预算里不列海军军费,直接写修园子不就完了么。
: 直接拨款修园子就行,名正言顺(翻修被英法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专款专用。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24.16.139.*]
文章数:33&分页: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造颐和园输掉甲午战争?【图】
洪烛新书《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京东价¥ 22.6【慈禧太后挪用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建造了自己的超级大别墅:颐和园。仅修筑德和园就历时三年,耗资七十一万两银子。颐和园多了个大戏楼,戍边的北洋水师就少了艘铁甲舰。为赶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慈禧的六十大寿)之前竣工,德和园的工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可战争的步伐迈得还要更快一些: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海战打响了。为给太后庆寿需款而让道,勒紧裤腰带“停购舰艇两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颐和园,皇家的后花园
洪烛【仁寿殿】
颐和园东部偏南区域,是宫廷区。作为中心建筑的仁寿殿,是帝后在园内处理内政外交事宜的“办公室”,相当于紫禁城里的太和殿。
此殿原先由乾隆皇帝命名为勤政殿。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国家领导人即使身在御苑也不忘勤理政务。慈禧掌权后,取孔子《论语》中“仁者寿”语意,将其易名为仁寿殿。她希望长生不老。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之间,她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个自私而贪图物质享受的女人。她把乾隆的清漪园,改造成了自己的“度假村”。 慈禧刚开始还垂帘听政,坐在光绪的后面。不久就抑制不住野心,在颐和园临朝时,占据仁寿殿正中的宝座,让光绪坐在她左边临时摆设的小宝座上。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禁,慈禧便独御宝座,料理朝政。据翟小菊讲解:“清朝晚年,慈禧太后常年居住在颐和园,这里成为紫禁城外的又一个朝廷。而仁寿殿作为这座小朝廷的政治枢纽,不断发布许多震惊中外,决定国家命运的政令。这座大殿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仁寿殿内正中紫檀木雕刻的地平床,摆放着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九龙宝座。宝座前有御书案,后有一双孔雀羽毛掌扇,及镌刻200多个不同写法寿字的屏风。唉,这老太婆,想长寿快想疯了。
御座周围,摆设着景泰蓝制成的凤凰、鹤灯、龙抱柱、铜鼎香炉。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临朝时“课间休息”的场所。 殿前的月台,陈列铜龙、铜凤、铜缸和四尊乾隆朝代的鼎炉。庭院里的石须弥座上,蹲伏着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的铜铸怪兽,即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仁寿殿前还有一道天然的石屏风:一块高3米多的太湖石,原为明代太仆米万钟勺园内的镇宅之宝,光绪年间搬过来的。此外还对称排列叫作“四季石”的四块石峰,刻有乾隆题写的御制诗文。
这么多的宝贝,屋子里搁不下,都摆到院子里来了。任它风吹雨淋。我看了都心疼。清朝的帝后,真是太富有了,也忒大方了。
【玉澜堂的早晨】
醒来,等于进入新的梦。梦中的景物,逐渐变得真实,或者更加虚幻?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照进室内,使阴影中的家具凸现出来。而匾额上的字,清晰得像刚写下的。在这个早晨,似乎只有阳光才是绝对自由的。与之相比,闲庭漫步的皇帝,也只能算是高贵的囚徒。
玉澜堂是光绪在园内的寝宫。他的每一个早晨,恐怕都能体会到这种梦与醒的斗争。1898年9月16日,光绪在此召见袁世凯,希望借助其兵权实施新政。袁世凯却出卖了他。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除了杀害戊戌六君子,还把光绪监禁起来。此后十年,南海的瀛台、北海的古柯庭、颐和园的玉澜堂,都曾经是光绪的牢笼。直到他于1908年11月14日痛苦地死去。玉澜堂后墙及两厢,都按照慈禧旨意砌起砖墙,堵塞原有的通道,以控制光绪的活动空间。惟一可以出入的南门,也有太监站岗放哨。光绪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想了些什么,梦见过什么?是个谜。有一点可以肯定:玉澜堂的早晨,光绪会对庭院里活蹦乱跳啄食或鸣叫的小鸟充满羡慕。说不定那迎合了他对来世的愿望。
玉澜堂最初是乾隆的书斋,及帝后游园休息之所。乾隆多次吟咏:“迤逦沿堤步辇行,书堂小坐俯昆明”,及“清漪园内殿堂多,来每斯堂所必憩,近邻勤政咨对便,远带六桥畅览遂”
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跟玉澜堂的这位老主人相比,光绪活得真够窝囊的。
玉澜堂名称取自西晋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巧合的是,从玉澜堂远眺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山,角度最佳!揉一揉眼睛,凝视这绝妙的画面,你会觉得自己像刚醒来一样。是的,你的眼睛感到饥渴。一度沉睡的心,感到饥渴。只有用美来灌溉它。
南临昆明湖的玉澜堂,是一处四通八达的院落。从西配殿藉香榭穿过,即到达昆明湖岸码头,可登船遨游;由东配殿霞芬室,直抵仁寿殿后门,据说这是光绪皇帝早朝必经之路。堂北,有后门通往宜芸馆,曾是乾隆的藏书之地,后作为光绪皇后隆裕的住所。戊戌变法失败后,这一对夫妻心理上也有了隔阂,玉澜堂、宜芸馆之间的通道被封闭。1912年,隆裕代表清王朝宣布逊位。她也就“有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太后。
玉澜堂、宜芸馆中间,有一座夕佳楼,楼名取自陶渊明“山气日夕佳”诗句。帝后喜欢选择夕阳西下时登斯楼观望湖山景色。玉澜堂从早晨开始,夕佳楼以黄昏为结束。一天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乐寿堂】
在颐和园内的帝后居住区,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寝宫。这个全中国最有名的老太婆,晚年生活基本上都交代给这座大院落了。我手头有两张老照片,一幅是《1903年慈禧在乐寿堂》,她穿一身新衣服,端坐在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上;另一幅题为《慈禧在乐寿堂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她仍然端坐在画面的中心,只不过宝座两侧多了几位洋妞。这是中国外交史上挺耐人寻味的一刻。慈禧把西洋女人请到自己的寝宫,摆出一副聊家常、交朋友的姿态。至于她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得而知。
乐寿堂就这样进入了历史。
慈禧在乐寿堂的大客厅,除了接见外宾及内臣,还批阅文件、思考国事。宝座前面设有紫檀雕花御案,后面陈列一道15折玻璃镜屏风,两侧插着孔雀羽毛掌扇。御案两端,摆放康熙朝的青花大果盘,直径1米,能装数百只水果,专供闻香用的。宝座上方,悬挂五彩玻璃电灯(类似今天的枝形吊灯),估计是舶来品。至于客厅四角,由4只熏点檀香的镀金九桃大铜炉压住了局面。我来得晚了,仍能闻见暗香袭人。当然,这可能是幻觉。
客厅居中,西侧的套间是慈禧的卧室,床上用品(帐、被、褥、枕等)皆是她生前使用过的原物。东侧的套间是更衣室,木雕云龙衣柜内存放服装与首饰。
慈禧喜欢在乐寿堂的大客厅吃饭。在宝座西侧临时搭设由两张方桌和一张半桌拼成的餐台。各式菜肴,俱由100米开外的寿膳房装盒送来,太监们会列队传递。据说慈禧每月的伙食费高达1800两白银,为其提供餐饮服务的厨师杂役多达128人。每逢开饭,恐怕是乐寿堂最热闹的时候。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养老院”,由前后两进院落及两个对称的跨院组成,全部以游廊联缀。堂前对称排列以谐音寓意“六合太平”的铜鹿、铜鹤、大铜瓶。庭院种植象征“玉堂富贵”的玉兰、海棠、牡丹。还供奉8米多长、状若莲花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以隐喻“寿比南山”。这块大石头原产于北京房山,明代太仆米万钟为将其运至自家的勺园,雇佣三百位力士和数十匹骡马,花十几天时间才拖运到良乡道口,终因耗尽财产,半途而废。青芝岫因而又叫“败家石”。后来还是乾隆财大气粗,舍得“烧钱”,不信这个邪,硬是将这块弃之可惜的“鸡肋”运至乐寿堂庭院里收藏,其实是在炫耀。
慈禧在乐寿堂,每天都会跟青芝岫打照面,却忽略了“败家石”的警示。大清帝国的江山,终究在她手中彻底衰败了。
【水木自亲】
乐寿堂平面呈十字形,前后有抱厦,东西有配殿。穿过檐下悬“仁以山月”四字匾的西配殿,正对长廊入口邀月门。穿过檐下悬“舒华布实”四字匾的东配殿,可通往德和园的颐乐殿和宜芸馆。
乐寿堂东西两侧对称的跨院,东跨院名为永寿斋,是大太监李莲英住所,他形影不离地跟随在“老佛爷”(慈禧)身边;西跨院名为扬仁风,扇式殿、月亮门、荷池、假山石、粉墙朱栏,均模仿江南园林风格。
乐寿堂后院九间罩殿,供慈禧存放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乐寿堂前方的一座五间穿堂殿,叫水木自亲,是慈禧寝宫的正门。
水木自亲,位于昆明湖北岸,一出门即望见湖水。乐寿堂的整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门取名为水木自亲,想来是为了与湖水相亲相爱。宫门两侧的粉墙,镂刻着形状各异的什锦灯窗。“通过不同形状的窗框,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这是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将封闭的院落与院外景色相互沟通的手法。”(翟小菊语)对于院内的人,墙上的窗户是了望孔,看风景用的。而站在院外,又会觉得灯窗本身就是对墙壁的装饰,自成一道风景。否则,一堵光秃秃的院墙,多么单调。什锦灯窗使苍白的宫墙增添了一抹女性化的温柔色彩。毕竟,这是太后的寝宫。
宫墙外侧,面临湖岸,有漫长的汉白玉雕刻曲栏环绕。供人沿湖散步,或驻足凭栏,望无限风光。
水木自亲门前,用石料砌造一座御码头。当年专门用来停泊慈禧的龙船。刘托先生讲解:“慈禧常走水路来颐和园,由西直门外高梁桥畔的倚虹堂登船,顺长河至广源闸,换乘颐和园的轮船,入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水津门,在南湖岛龙王庙码头下船,进龙王庙拈香,然后再上船,到昆明湖北岸的 水木自亲 码头。”这就是慈禧游园的路线。她一上岸,就直奔自己的郊区别墅:乐寿堂。她在这里睡觉最踏实。因为颐和园是她最美好的梦乡。
【德和园】
说起老北京的戏楼,不得不提及颐和园仁寿殿北花台后面的德和园: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这绝对属于“皇家大剧院”了,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是慈禧亲自下令在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怡春堂旧址上修造的。林语堂在讲述颐和园时,也未敢忽略这座戏楼:“在园中不计其数的建筑物中,包含着一座三层的戏台,一个设有铁制转藏轮的亭子和庭院。这是为慈禧太后建成的一处绝妙居处,位于一片美丽的石庭之前,装点有一对铜鹤和其他摆设,最讲究的是从特定角度、位置上观览景致时可见出的匠心。”
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的德和园,主体建筑自然是那层层皆可表演的三层大戏楼(高21米),附属建筑则有两层扮戏楼(化妆间)、看戏廊及庆善堂。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正面对大戏楼的颐乐殿。颐乐殿正中即是太后的“雅座”,她在执扇、端茶的宫女侍候下,摇头晃脑、旁若无人地看戏
所有的戏目都是特意为她安排的专场演出。可真会享清福啊。所谓的德和园,其实是一个人的剧场。所有的演员都是跑龙套的。真正的主角,坐在看台上呢。
这个老女人独自看戏,是感到热闹呢,还是感到寂寞?这恐怕就是万人之上,惟我独尊的感觉:连寂寞都不愿与别人分享。她哪是坐在看台上,分明是坐在云端,抑或坐在月亮上
像偷吃了灵药的嫦娥一样。陪伴嫦娥的是伐木工人吴刚和一棵桂花树。陪伴慈禧的是李莲英和一根雕龙描凤的拐杖。
据说慈禧看戏的戏单,皆由南府总管商选后,交李莲英呈送慈禧御览。姚天新先生曾描述:
“慈禧是个戏迷。她不仅能改戏,而且还能编戏,对戏剧有一定的修养。当大戏楼排演新剧时,慈禧曾 坐戏楼中,仔细推敲,终日无倦容。其见有应当改正之处,则即刻饬太监传知后台,一经改正,则自觉生色不少 。”可见她对“文艺工作”管得还挺细,时有“最高指示”。她赞赏的戏目计有:《群英会》、《定军山》、《芭蕉扇》、《铁弓缘》、《穆柯寨》、《金山寺》
这是她一个人的“样板戏”。
戏楼底层下面挖有一口深井和五座水池,一方面可增强演唱的共鸣效果(最原始的音箱),另一方面,当剧情需要用水烘托气氛(譬如《罗汉渡海》中鳖鱼喷水,或是喷出水柱的龙灯),随进可借助压水机自井中汲水。空中还有配合演员表现特技动作的滑车五部。由此可见,大戏楼的技术装备(包括音响、布景)在当时还是极先进的,堪称全国一流。
【歌舞升平的戏楼】
慈禧太后挪用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建造了自己的超级大别墅:颐和园。仅修筑德和园,就历时三年,耗资七十一万两银子。颐和园多了个大戏楼,戍边的北洋水师就少了艘铁甲舰。慈禧太后,你就尽情地糟踏去吧。会有你好看的时候。
为了赶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慈禧的六十大寿)之前竣工,德和园的工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可战争的步伐迈得还要更快一些: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海战打响了。
大戏楼虽然平地而起,为给太后庆寿需款而让道,勒紧裤腰带“停购舰艇两年”的北洋水师,却全军覆没。 设施先进的戏楼,和装备落伍的海军,恰成鲜明对比。慈禧太后的错误在于:她把舞台上的气氛看得比战场上的气氛还重要。
当昆明湖的荷花争香斗艳之时,远处的黄海水面,漂散着帝国海军的断桨残橹。这是戏外的戏。这是简直非人力所能设计的悲剧布景。
这一年,慈禧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尴尬的一个生日。血腥的甲午风云大大地抵销了北京城里的喜庆场面。人用轰鸣的炮声为中国的老太婆呈上一份沉甸甸的“贺礼”。而大清帝国的海疆,像堆满奶油的生日蛋糕一样被轻易地切开了。
原定在德和园给慈禧庆寿的那场演出,被推迟了。然而仅仅在第二年的九月初三,慈禧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她的注意力又由脆弱的边防转向了歌舞升平的戏楼。她在颐和园里看戏,一看就是十三年。
在我眼中,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商女”
不知亡国恨。她在德和园十三年共观看二百多场戏,花样繁多,内容各异
其实都不过是《玉树后庭花》的翻版。她在大清帝国的后花园,翻唱了一曲悲哀的老调。 慈禧:紫禁城里天字第一号的票友。热爱文艺,本身并没有错,但她确实不适宜治国。
果然,1912年,苦苦撑持的大清帝国终于像草台班子一样垮掉了。曲终人散,只在颐和园里留下一座冷冷清清的大戏楼。
中国,在出过喜欢歌舞的陈后主、喜欢填词的李后主以及喜欢书法的宋徽宗之后,也出过一个喜欢戏曲的慈禧太后。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兴建颐和园,游山玩水,搭台看戏,这当然算假公济私。她恐怕也不是没有一点惭愧。考虑到应该象征性地为海军事业做点什么,于是下令营造了一条数十米长、两层楼高的巨大石舫,停泊在昆明湖水边。“老佛爷”经常坐在上面赏荷、品茶、纳凉、会晤大臣与使节,私下里估计将这般皇气逼人的石舫视为帝国海军的旗舰。旗舰都如此笨重,那么整个海军还有什么指望呢
同样也不过是一种摆设。我每次逛颐和园,看见这条又大又傻的石头船,总觉得可用作覆灭了的北洋水师的墓碑。其实,当时的中国,也像这“假冒伪劣”的石头船似的,徒有其表,毫无灵魂,只能处处挨打,连闪躲的力气都没有。
慈禧不曾视察过海军,更不曾去海防督战,只是乘坐高价进口的豪华游艇在昆明湖上转悠过一圈:“有一次慈禧太后弄来了一条游玩的汽船游湖,船游一周达四英里长,但她后来却没有再游
也许是她买不到零部件吧!”(林语堂语)场面确实挺滑稽的。不仅整个北洋水师都樯倾楫摧(有些军舰上的炮弹都因过期而打不响了,只好束手就擒),连太后私人的游艇也抛锚了。
【垂帘听“戏”】
面对颐和园里的大戏楼,我就想:慈禧太后戏曲方面的鉴赏力,对这个国家的战备不仅毫无帮助
相反,还阻碍了她及时发现海防的破绽。当颐和园里好戏连台之时,世界上发生的变化更充满戏剧性,愈演愈烈: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又有八国联军长驱直入,自大沽口登陆,最终攻占北京
吓得慈禧逃到西安听秦腔去了
这真用得上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词句来形容:“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招人恨的慈禧
十足的“女昏君”!可仅仅恨你,又有什么用呢?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就这样无法更改地写下了。
“摇摇欲坠的清帝国,由于已无学习的能力,确已衰老,渐渐消亡。顽固愚昧的女人已完全彻底地腐败。自从北京灾难性地沦陷,她本人逃往西北的西安时,已头脑僵滞、闭目塞听了。她于1902年返回北京,仍顽固不化,心中无悔,再一次将皇帝软禁在瀛台。中国人对君主立宪制的渴望又持续了十年,直到他们的耐性已被耗尽。在1908年,慈禧太后终于驾崩。”(引自林语堂《辉煌的北京》一书)慈禧不死,被缚的中华民族就无法解脱。好在这幕冗长的悲剧总有剧终的时候。
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是一个时代的女主角
可惜属于丑角、属于反面人物。她在颐和园里看戏时,是否也垂着一道昏聩的帘子?这珠光宝气的帘子,甚至无法用作那段耻辱的历史的
“遮羞布”。它反而使耻辱愈加明显。
圆明园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园内那残留的西洋水法是难以磨灭的耻辱柱。1900年,八国联军本想部分毁掉颐和园,不知为何又改变了主意。颐和园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可在我眼中
不过是另一座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又一个伤心之地。至于德和园内的大戏楼,则是慈禧太后本人的耻辱之柱。她的阴魂被捆绑在上面。
我想像中的慈禧,体态臃肿,脸色蜡黄,留着长长的指甲,附庸风雅而又斤斤计较。她对内是泼妇(有人称之为“光绪的那位母老虎似的婶娘”),对外是娼妓(虽未卖身,却卖国了)。刘半农曾将慈禧与赛金花并称为晚清史上的两大“宝贝”,只不过“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丢脸。”
在德和园的大戏楼,我大大咧咧地逛了个来回,很不恭敬地吊了个怪腔怪调的嗓子
也未遭到门卫制止。我很希望慈禧能听见后人对她的讽刺。
慈禧太后是当时保守势力的头面人物,她挡了民族自强、发展的道。好大的一块绊脚石哟。而慈禧太后的大戏楼,同样也挡了历史的道。中华民族曾经在这里摔了个大跟头。伤疤犹在。 【水师学堂】
甲午海战期间,慈禧太后不曾亲临前线,慰问与强敌对垒的水兵
以鼓舞士气;她只是坐在风平浪静的颐和园里,读读快马驰送的战报而已。颐和园是其心理上最安全的大后方了。可不久以后,颐和园也会变得不安全。
早在1886年北洋水师的第一次阅兵式上,慈禧也是缺席的
李莲英大总管作为其代表,出现在黄海。慈禧以为,她的威望与恩泽可以通过自己的亲信来转达,但她确实选择错了对象。我以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北洋水师隆重出台的开幕式,居然是由一位缺乏阳刚之气的太监来剪彩的
那么,它即使有再多的炮艇,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道具。据说,在彼岸密切监视着这一动向的日本海军将领,由此而看轻了大清帝国的威力:“这一细节令东乡平八郎和他的同僚们大笑不止,在他眼中,实在是对封建帝国面临正在逼近的海洋文明的尴尬处境的一种精辟的图解。他时常将这个典故挂在嘴边,来培养他的兵士们对那个巨大的敌人的蔑视。他甚至在刘步蟾来访时当面表达了这种蔑视,因为他已经毋须考虑后果了。”(祝勇语)其实,当时的整个大清帝国,都阴盛阳衰。女人当政
况且这女人爱的是顺民而非猛士,爱的是权力而非武运,爱的是园林而非江山。至于北洋大臣李鸿章,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有阳具的李莲英:惟慈禧的马头是瞻,以本应购置军火的公款赞助老佛爷的“房地产生意”
以讨其欢心,在强虏面前却又一味地避战求和
他战败后签署的《马关条约》,相当于为自己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拟定了一纸墓志铭。
慈禧笑纳了海军的孝敬,来实施颐和园的土木工程。她从这笔巨款里抽了点零头,在园内修建一座“水师学堂”
似乎是给北洋水师的“回扣”。有此一举,她就可以问心无愧地挥霍了。这高挂着的“羊头”很明显是个幌子。试想,帝国的水兵地位再高,又怎敢在御园里荷枪实弹地操练?不管是琅琅的读书声还是激越的号角声,都会扰了老佛爷的清梦。看来他们只能屏息静气地上课、蹑手蹑脚地演习了。况且,昆明湖再深,也载不动巡洋舰呀!更甭掉打靶了。颐和园里的亭台楼阁珠光宝气,件件都是昂贵的易碎品。
【慈禧的小舰队】
查阅颐和园大事记,确有“海军衙门呈进火轮船”一项,让人以为是在添置“水师”训练的船只。可实际上,这造价极高的现代化轮船上连炮座都没有,仅仅是御用的豪华游艇。“水师学堂”里的实习生,根本不敢指望登上其甲板。他们顶多只能远远地观摹一番其外型轮廓以及戏水的风采。昆明湖的柳浪熏风,只会磨损与削弱水兵的尚武精神
他们趁早还是别练了。在这里,钓钓鱼还行。所以,北洋水师的炮塔,最终比鱼竿还要脆弱、且于折断。
林语堂提及的“慈禧太后游湖的汽船”,其实不只一艘,而是整整六艘
快接近特混舰队的规模了。1862年,恭亲王奕忻替神机营向购买枪械,订单里居然包括游船一项
这是他献给西太后的礼物。翔凤号及作为僚属的“他坦儿小汽船”,先是锚泊于中南海,后运往颐和园。1886年,又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进口了以捧日、翔云、恒春命名的三艘洋船。1907年,以一万吨再生盐作为交换,从日本获得最先进的永和号(神户川崎造船厂制造)。这一切都是“以备太后巡幸之用”。前五艘船,1900年曾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
慈禧虽逃之夭夭,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颐和园被洗劫,水面的游轮也成了侵略者的撒气筒。事后,仅修理锅炉机器、电灯及重新装潢,就花去国库里的十九万八千一百七十二两白银。
这昆明湖里的船队,完全是靠金钱码起来的。慈禧却很少使用。屈指可数的几次中,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故:慈禧邀一班亲戚朋友共游,驶近龙王庙一带,御船竟然搁浅了(由于轮机出现故障)。慈禧的尴尬可想而知了,因为在场的还有记者卡尔(《慈禧写照记》之作者)。龙王居然也跟西太后过不去!这使之游兴大扫。
还有一次事故则更危险:“光绪三十一年(1905)浴佛节(四月初八),慈禧乘舟赴园,顺道前往万寿寺拈香。二轮在广源闸倒船时,忽听闷雷一声,翔云轮机爆炸。轮船公所无奈,只好将 翔云 轮弃在一边,拈香毕,改用翔凤、捧日纤舟入昆明湖。”(引自焘纯、建明《火轮联翩游昆明》一文)看来大清帝国不仅无法成功地指挥沿海的舰队,连内湖的游艇都驾驶不住。出战的海军败绩累累已无可争议,而慈禧在自家的养鱼池里居然也会“翻了船”,险象环生
由此亦可知其颓废的国运。一切的一切,都够倒霉的。
从中我们还可了解到,翔云、翔凤承担着为龙舟充当“纤船”的任务:“每年立夏一过,慈禧即赴颐和园避暑。斯时,一队龙舟便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溯长河而上。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前,龙舟皆用人工背纤,是年遣去纤夫,改用火轮。行舟时,由头船分出两条纤索,一系翔云,一系翔凤,火轮鼓于前,御舟拖于后,俗称 凤引龙 ,又称 龙凤呈祥 。”但
自慈禧那次受惊之后,“凤引龙”的奇观便从长河上销声匿迹了。
豪华装修的游艇,竟然只是在给龙舟拉纤
这昆明湖上的“纤夫”!慈禧思想上的保守亦可见一斑:她不习惯现代化设施,还是喜欢坐在古老而缓慢的龙舟里;她对现代文明惟一的依赖,不过是借助几分引力
据说“捧曰”、“翔云”“恒春”新船入关即运往福建船政局改造外观,使之面目全非,抵京后,慈禧一眼看去仍嫌洋气未尽,命人彻底修改;将原有的沙发、桌椅全盘否定,换成“宫装”。这一系列游艇,依旧是传统的龙舟的翻版
只不过多一具马达而已。就像大清帝国,虽然被迫也搞起洋务运动(“师夷技以克夷”),但骨子里还是落后于时代的游牧民族,对骑射文明念念不忘,主张闭关锁国。
西太后的观念,并不比早生其一千年的辽代萧太后进步到哪儿。萧太后坐镇北京时,至少还知道挖一条三里河,作为输导交通的运河。西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建树,不过是修造了颐和园
而这纯粹是留作个人享乐的。
所以,西太后虽赢得了昆明湖,却输掉了黄海(甲午战争)。大清王朝虽获得了一座华丽的园林,却丢掉了江山。
除了每年一度的“拉纤”之用外,更多的时候,慈禧的小小舰队仅系在岸边,点缀风景。长此以往,自然要生锈、腐朽、失灵乃至报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游轮制造水平,其实并不比人工划桨摇橹的古老龙舟进步到哪儿
当然,也不比同样泊在昆明湖边的那条石舫灵活到哪儿。有什么办法呀,谁叫它们从属于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女船长!它们也只能伴随着她折腾、失陷、沉沦
成为她无数牺牲品中的一件。
【一个人的庄园】
昆明湖:一座早已冻结了灵魂的“不冻港”,一座并不能带来安全感的“避风港”。
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颐和园时,大搞“打、砸、抢”,不仅损坏了昆明湖的小舰队,甚至连乐寿堂(慈禧住所)、仁寿殿、庆善堂门前消防蓄水的大铜缸,也全部毁掉(如今摆设的皆是后来铸造的赝品)
惟独留存下来的是排云殿前的四口铜缸,因体积重而未被劫走,但一律都砸破了。至今仍能看出修补的痕迹。砸破的铜缸可以修补,受伤的人心都是无法修补的。颐和园蒙受的耻辱并不比圆明园少到哪儿。
颐和园里除了戏楼、石舫、游艇之外,还有着慈禧太后的影子
几乎无所不在。毕竟,这里曾经是她一个人的庄园。昆明湖与万寿山,是慈禧精心设置的盆景与假山石。
慈禧在紫禁城垂帘听政,确实有几分女皇的气象
难怪当时有两位洋记者合写了一部叫《女皇治下的中国人》的书。可她一旦回到颐和园,即彻底恢复成女地主的模样:今天听戏,明天划船;今天打鱼,明天晒网;今天拆东墙,明天补西墙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自留地,是她在北京城仿制的“避暑山庄”。康熙大帝去承德避暑山庄,是为了围猎、练武。慈禧在自己的“避暑山庄”里,则歌舞升平,玩物丧志,整天盘算着怎样把国库里的银子搬到自家的地窖里。
她为什么不想一想:国门垮了,后院必然要遭到波及,也会失火
即使这深宅大院再豪奢,再辉煌,又有什么用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禧太后不惜代价地营建山重水复的颐和园,等于是在替大清帝国自掘坟墓。 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坟墓了。洪烛新书《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京东价¥ 22.6【内容简介】让我们跟随洪烛的脚步,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而这是我们与洪烛的北京。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跟洪烛一起领略人文北京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美食北京。城南原本没有城,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月光照耀北京城,照耀城墙也照耀城门。没去过城南,没去过城南的老胡同,等于没来过北京,城南是北京的另一半。它代表官方的北京,却象征着民间的北京,土著的北京,老北京。它们不用演绎就是一段城南旧事。而所谓的城南,则是由星罗棋布的一个个地名组成的。北京上空的月亮,与图腾的华表、盘踞着九条大龙的回音壁、祈祷江山社稷的五色土、残缺的城门楼子同在,照耀着四合院与胡同地带,照耀着城南旧事,也照耀着徘徊在历史长廊的游人。 【编辑推荐】到北京旅游不为摩天大楼,不为霓虹灯,只为寻找滚滚历史长河下遗留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和地道美食。洪烛20多年来于京城各地踏迹寻根,用笔墨浓情吟唱一曲曲皇城根的情歌,美景过目,历历入心;独特视角亲述文人眼中不一样的京华风物,小旅游,大史家。历史与现实交错,景色与体悟契合,带你游玩民谣里的北京,白话文的北京,方言的北京。没去过城南,等于没来过北京。 【封底推荐语】在作家洪烛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地图里,北京文化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而他也渴望为之增光添彩。洪烛新著《北京:城南旧事》不同于同类书的地方,就在于不仅淋漓尽致地怀旧,还充满梦想。那是一座世界名城旧梦与新梦的结合,也是城市梦想与个人梦想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光彩照人,照历史也照现实。
-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洪烛在北京一步步走得很稳。像所有来北京这样一个轮盘城市下赌注的外乡人一样,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包括这部新书《北京:城南旧事》。“洪烛体”散文恐怕已自成了一家。并不像所有人想象的首都北京是多么美妙,这里到处都是机会,同时到处也都是竞争,城市表面的温情脉脉和慷慨大度的包容性并没有掩盖在这里生存和创业的严酷和艰难。但北京给了洪烛立足之地,接纳了他,承认了他。
《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 洪烛以他特殊的方式解读着北京。他的大多数书,是在他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来到北京后写下的。有一种像诗歌一样的韵味和意境,或唯美或伤感,篇篇都带有很浓的“诗人味道”。都来自于现实体验,有感而发,谈古论今,信手拈来。他写作时习惯于一气呵成,他以一位江南才子特有的灵性和自觉,捕捉着北京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内心深处的每一次变迁,情感上的每一次磨难和期盼。洪烛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种说不出的热爱:“北京,这就是我对你爱的方式。在你丰富的内涵、巍峨的结构面前,我永远是一位充满探险精神的读者
北京女作家、编剧赵凝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军军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