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是1942年牺牲的,可是诗人方冰王二小的简历上显示《诗唱二小放牛郎》

方冰 简历 - 名人简历
方冰(1914年出生)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诗歌《诗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1997年去世。是老一辈的作家、诗人。
方冰 - 简介
方冰(1914年出生)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张世方十六七岁时即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开始后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方冰是老一辈的作家、诗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中国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曾一起在华北敌后打过游击。 那时,两人睡在一个铺炕上,吃在一个锅里,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彼此配合得十分默契。反扫荡后的一天,他俩坐在房东门前的石台上,谈起了在反扫荡中的感受。方冰说,咱们打游击这一带的几个村庄里,出现了不少可爱的孩子,他们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给部队和老百姓送信带路做了许多工作,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都是一些抗日小英雄,我们应该写首歌歌颂他们,让人们传颂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劫夫说,那好哇!我也有这个想法。来,你马上就写,我马上就谱。两个人一拍即合。方冰很快就找来一个麻杆儿,在一头缠上钢笔尖,蘸着红药水,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劫夫接过来,顺手就往上填音符,不大会儿曲就谱出来了。拿到军区文工团去试唱,一下子就唱响了。很快,不论是解放区还是敌占区,《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开了。
方冰 - 个人历程
方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打游击,同时担任宣传工作并开始写作。曾与田间等人发起街头诗运动,负责编辑《诗建设》杂志。当时创作的诗歌《诗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 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毕业于陕北公立学校。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队长,昌宛、房县抗联宣传部长,辽宁省新民县宣传部长,港铁工会党总支书记,大连市文联主任、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副主席,辽宁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 署见1943年桂林《诗创作》、1944年12月《解放日报》。李满、林之曲(均见抗日胜利后《旅大日报》、《旅大文艺》、《东北日报》、《东北文艺》等)。 1944年回延安。胜利后到东北。历任新民县委宣传部长兼民运部长,旅大市文教局长、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 1945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柴堡》,反映抗日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艰苦斗争生活。 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6年到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从事创作,后任分会主席。是抗战岁月的诗歌救亡运动中涌现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市文化局局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战斗的乡村》等诗集。 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1997年去世。 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文学队队长、主编《新建设》。与田间、邵子南等开展街头诗运动,写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抗战岁月的诗歌救亡运动中涌现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市文化局局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到陕北公学学习。抗战胜利后,去东北旅大城市等地负责文艺工作。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诗,后结集为《战斗的乡村》和《飞》两书出版。 后到晋察冀解放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西北战地服务团以及京西游击区工作,并与田间等开展街头诗运动,编辑油印诗刊《诗建设》。
方冰 - 个人作品
《诗唱二小放牛郎》 《战斗的乡村》 《大海的心》 《新建设》 《柴堡》 《飞》
其他相关方冰写过的文章: 哈尔滨部分危化品单位非法经营储存现象严重 黑龙江“平安龙煤”活动成效显著 基于模板和控件技术实现的电子表格数据导出方法研究 饰材价格战再出奇招强化地板论斤卖 熊猫版1500型液晶显示器的设计 古莲河煤矿隐患排查“六结合” 诚信是立业之基 周期性的不安 实施名牌战略 开辟国际市场 谈钢琴演奏中三度、六度的训练 方冰写过的书: 一天云锦战斗的乡村 海军上将之恋 汉代刻石隶书 中国非处方药市场营销手册 UNIX系统V第4版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明知识手册 UNIX 系统V第4版 游台湾,看什么,吃什么,买什么 关于若干经济热点问题的探索 方冰写过的论文: 排气消声器消声性能仿真分析 语用预设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价值 自动指纹认证系统算法的研究 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肺纤维化、血管增生及VEGF表达的研究 基于需求变更的软件测试改进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肺脏的保护作用 新型稀土复合催化剂合成单壁碳纳米管及其高压结构相变研究 城市遗产保护的信息分析 轻型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加固吹填土地基研究 人本思想与和谐社会
方冰 - 个人感言
说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方冰曾说,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谓“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如果消息树立在山头上,就说明没有敌人,如果消息树倒了,就说明有敌情,得赶快转移。而看护和掌管消息树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来担任,这些“二小”一边看护牛羊,一边看守消息树。至于歌中的“二小”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抗战一直传唱至今,在群众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页给它的词作者方冰带来了许多快慰。在方冰生前,每逢节假日总有许多孩子来到他身边,请他讲“王二小”的故事。每当这时,方冰都特别的欣慰、快活,仿佛有无数的“王二小”在自己的眼前。他曾高兴地说,“这王二小‘闹腾’了我50多年。”他的女儿、著名演员方青卓笑称,我爸没有儿子,我们几个女儿又都不在他身边,但他不孤独不寂寞,因为他身边有许多王二小哇! 方冰对“王二小”可是呵护备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社会上对“王二小”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他很不赞同,也很他不高兴。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时,华北某县筹划给“王二小”立碑,他听说后急了,“怎么能这样搞呢?‘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我不主张立碑”。 还有一次,他很不满意地说:“有的人真不像话,竟然把‘王二小’叫‘王小二’,‘二小’和‘小二’怎么能一样呢?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也说:“这绝对不一样,‘二小’是个可爱的孩子,而‘小二’是个店家;‘二小’是个英雄形象,而‘小二’是个端茶送水的。”他说:“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过,文学就是分感。”他的话让我感到,《歌唱二小放牛郎》看起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创作功底。其实,凡是美的诗歌,有哪一个不是朴素、自然的呢?又有哪一个不是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呢?
方冰 - 方冰之女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方冰之女、著名演员方青卓的妹妹方青媛代表方冰的家人在青岛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版权捐赠给青话《二小放牛郎》剧组。 “像所有我的同龄人一样,这首歌也伴随着我长大成人。而且它是由父亲作词的,感觉特别亲切。昨晚戏感觉编排得非常好,看到一半我就热泪盈眶了。”说到捐赠 “二小”版权一事,方青媛说,这是她们一家人的愿望。方冰的夫人还特别嘱咐女儿到青岛观看了《二小放牛郎》的首场演出,并代她亲自递上捐赠书。方青媛激动地说,父亲方冰当年在晋察冀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就是想以此激励和教育青少年。60多年后这首歌能够继续传唱,并被搬上舞台,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感到慰藉。 正在我市公演的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取材于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该剧排演时,编剧代路和导演黄港,为了妥善处理好版权问题,曾赴沈阳,拜访了方冰的夫人和女儿。方冰夫人当即表示,完全自愿将“二小”的版权捐赠给青岛话剧院。
方冰 - 个人影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创作于1942年秋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曾经唱响了晋察冀边区,唱遍了全中国。传唱至今,已经整整63年了。本文作者和这首歌的词作者诗人方冰曾有过特别的交往经历,并保存着方老19年前的亲笔留言――― 诗是生活的结晶,是诗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存在着任何侥幸。 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就教过这首歌儿。那时候,只记得歌词中,叙述了二小放牛郎为人民献身的故事。他机智勇敢地把日本鬼子带进我们的埋伏圈,敌人被消灭了,可是王二小却壮烈牺牲了。我根本不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也从来没去想,长大以后能否见到他们。 到了初中,接触的书刊相对多了一些,便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叫方冰,曲作者是劫夫。在后来的风雨岁月中,我先见到了劫夫,但那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场合,作曲家劫夫,站在被“批斗”的台子上……我又从方冰的诗集《战斗的乡村》、《飞》中,了解了方冰。 在日至21日为期10天的大连诗歌笔会上,我才有幸见到了我仰慕三十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著名诗人方冰。他那年已是71岁的老人了,但他的身体很硬朗,神志非常清晰,在他那“同”字形的脸膛上,总是洋溢着忠恳、纯朴的微笑。笔会中的5月19日,方冰主动提出给我留言,写下了语重心长的教诲:“诗是生活的结晶,是诗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存在着任何侥幸。” 笔会要结束的前夕,方老提出照个像留个纪念。就这样,我与方老在付家庄空军疗养院内,一堵爬满藤萝的大墙为背景,留下了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光。 笔会之后,方冰专程去过两次南尖。第一次到南尖,与海浪花诗社的诗友们开完了座谈会,说要到我家去看看。在我家里,使方老兴奋的,恰恰是我那长长花墙上的花儿。方老说:“你给我压一棵杜鹃花,明年我来拿,可得让我能看到它开花啊!” 那年冬天,方冰由当时庄河县文联主席隋明才陪同,又到南尖来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到南尖。我叫他把杜鹃带走,他说怕冻死。他还是那句话:“等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来拿。” 春天来了,我给方冰伺候的那盆杜鹃花真的开了。粉红相间的花朵,远远望去活像一群彩色的蝴蝶,飞落在淡绿的枝叶中。 1997年7月,我到图书馆翻阅报纸,一篇题为《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的悼文,映入我的眼帘,泪水打湿了我沉痛的回忆。我又想起了那盆杜鹃花。说来也怪,这盆杜鹃花,在1996年的初春就不知不觉地枯萎了。也许方老在升往天国之前,就有人提前给他布置公寓,把这盆杜鹃花早早地搬去了……“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方冰 - 个人习惯
方冰本姓张,安徽人。对“方冰”这个笔名的由来,他解释说,方冰吗,一是有楞角,二是坚硬,同时也是纯洁、透明的。的确,生活中的方冰很正直,甚至有几分侠气,敢于伸张正义。 一次,省作协组织老干部去外地旅游,在公共汽车上,他竟然与几个当地的地痞动起拳脚来。谁能想到,这么个有名气的大作家、国家的高级干部(正厅级),并且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竟与几个害群之马斗起来。 方冰还有个“舔盘子”的习惯,就是用馒头粘盘子里剩下的菜渍吃。他的这个动作十分自然,不在意什么场合。在家里肯定是家常便饭了,但在旅途中,在宴会上有时他也是这样,让陪同他的亲属和部下都感到不好意思。可他照样我行我素。他直言不讳,反对铺张浪费。方冰的“透明”可见不一般。
方冰 - 其他同名
学生__方冰 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个神圣而光荣的地方――外语学院03届硕士毕业生方冰通过国家公务员和外交部各部门层层笔试与面试,近日终于成功地被外交部录用。方冰的成功,证明非名牌大学照样能培养出名牌学生。 方冰在外国语学院的本科专业是英语教育,直升硕士研究生后,攻读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成绩始终排在年级前3名,连年获得奖学金。本科阶段不仅达到英语专四、专八水平,在课余又考出了中、高级口译证书。在本科毕业时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读研时被评为校三好学生,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功的学业促进了她的就业。在专业知识方面,她不仅认真学习,而且“主动”学习。任课老师对她的评价是“求知欲强”。在学习中她善于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她说,只有经过解疑的过程后,才能深入而扎实地学到真知。王星球老师不仅曾是方冰的本科生老师,也是她研究生阶段的任课老师。他说方冰问题不仅多,而且提问到位。不仅如此,她还带动了身边的同学。 外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黄颖是她的研究生同学,她说方冰常常在业余时,主动组织三、五同学一起讨论研究。一些同学容易疏忽的知识点,在方冰的提议下,大家在课后又一起拿出来讨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入,有时还有新收获。她有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里面记录了她在图书馆翻阅积累的宝贵资料、也记录了她和同学积极讨论的辛勤成果。在她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辨上,在场的导师们对她流利、有节奏的口语,针对性强、质量高的回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出了鲜有的高分。在短短的答辩中就能感到她扎实的学习功底。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转载]我的养父--方冰爸爸
  方冰(1914年出生)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诗歌《诗唱二小放牛郎》处唱四方。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1997年去世。是老一辈的作家、诗人。
1.方冰简介
  安徽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后改名。署见1943桂林《诗创作》、1944.12《解放日报》。)、李满、林之曲(均见抗日胜利后《旅大日报》、《旅大文艺》、《东北日报》、《东北文艺》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到陕北公学学习。后到晋察冀解放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西北战地服务团以及京西游击区工作,并与等开展街头诗运动,编辑油印诗刊《诗建设》。1944年回延安。胜利后到东北。历任委宣传部长兼民运部长,文教局长、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1956年到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从事创作,后任分会主席。著有《战斗的乡村》、〈飞〉等诗集。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队长,昌宛、房县抗联宣传部长,新民县宣传部长,港铁工会党总支书记,大连市文联主任、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副主席,辽宁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歌曲《》的词作者。1997年去世。
2.个人历程
  方冰1932年加入。
  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1938年冬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打游击,同时担任宣传工作并开始写作。曾与田间等人发起街头诗运动,负责编辑《诗建设》杂志。当时创作的诗歌《诗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
  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毕业于陕北公立学校。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队长,昌宛、房县抗联宣传部长,辽宁省新民县宣传部长,港铁工会党总支书记,文联主任、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副主席,辽宁省文化局副局长,辽宁分会副主席。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
  署见1943年桂林《诗创作》、1944年12月《解放日报》。、林之曲(均见抗日胜利后《旅大日报》、《旅大文艺》、《东北日报》、《东北文艺》等)。
  1944年回延安。胜利后到东北。历任新民县委宣传部长兼民运,旅大市文教局长、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
  1945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柴堡》,反映抗日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艰苦斗争生活。
  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6年到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从事创作,后任分会主席。是抗战岁月的诗歌救亡运动中涌现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市文化局局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战斗的乡村》等诗集。
  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1997年去世。
  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文学队队长、主编《新建设》。与田间、等开展街头诗运动,写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抗战岁月的诗歌救亡运动中涌现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市文化局局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爆发后,曾到陕北公学学习。抗战胜利后,去东北旅大城市等地负责文艺工作。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诗,后结集为《战斗的乡村》和《飞》两书出版。
  后到晋察冀解放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西北战地服务团以及京西游击区工作,并与田间等开展街头诗运动,油印诗刊《诗建设》。
3.个人作品
  方冰笔记:
  《诗唱二小放牛郎》 《战斗的乡村》
  《大海的心》
  《新建设》
  《柴堡》
  《飞》
  方冰写过的书:
  一天云锦
  战斗的乡村
  海军上将之恋
4.个人感言
  说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方冰曾说,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谓“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如果消息树立在山头上,就说明没有敌人,如果消息树倒了,就说明有敌情,得赶快转移。而看护和掌管消息树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来担任,这些“二小”一边看护,一边看守消息树。至于歌中的“二小”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抗战一直传唱至今,在群众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页给它的词作者方冰带来了许多快慰。在方冰生前,每逢节假日总有许多孩子来到他身边,请他讲“王二小”的故事。每当这时,方冰都特别的欣慰、快活,仿佛有无数的“王二小”在自己的眼前。他曾高兴地说,“这王二小‘闹腾’了我50多年。”他的女儿、著名演员笑称,我爸没有儿子,我们几个女儿又都不在他身边,但他不孤独不寂寞,因为他身边有许多王二小哇!
  方冰对“王二小”可是呵护备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社会上对“王二小”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他很不赞同,也很他不高兴。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时,华北某县筹划给“王二小”立碑,他听说后急了,“怎么能这样搞呢?‘王二小’和、、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我不主张立碑”。
  还有一次,他很不满意地说:“有的人真不像话,竟然把‘王二小’叫‘王小二’,‘二小’和‘小二’怎么能一样呢?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也说:“这绝对不一样,‘二小’是个可爱的孩子,而‘小二’是个店家;‘二小’是个英雄形象,而‘小二’是个端茶送水的。”他说:“文学大师说过,就是分感。”他的话让我感到,《歌唱二小放牛郎》看起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创作功底。其实,凡是美的诗歌,有哪一个不是朴素、自然的呢?又有哪一个不是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呢?
5.方冰之女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方冰之女、著名演员方青卓的妹妹方青媛代表方冰的家人在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版权捐赠给青话《二小放牛郎》剧组。
  “像所有我的同龄人一样,这首歌也伴随着我长大成人。而且它是由父亲作词的,感觉特别亲切。昨晚戏感觉编排得非常好,看到一半我就热泪盈眶了。”说到捐赠
  “二小”版权一事,方青媛说,这是她们一家人的愿望。方冰的夫人还特别嘱咐女儿到青岛观看了《二小放牛郎》的首场演出,并代她亲自递上捐赠书。方青媛激动地说,方冰当年在晋察冀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就是想以此激励和教育青少年。60多年后这首歌能够继续传唱,并被搬上舞台,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感到慰藉。
  正在我市公演的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取材于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该剧排演时,编剧代路和导演黄港,为了妥善处理好版权问题,曾赴沈阳,拜访了方冰的夫人和女儿。方冰夫人当即表示,完全自愿将“二小”的版权捐赠给。
6.个人影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创作于1942年秋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曾经唱响了晋察冀边区,唱遍了全中国。传唱至今,已经整整63年了。本文作者和这首歌的词作者诗人方冰曾有过特别的交往经历,并保存着方老19年前的亲笔留言———
  诗是生活的结晶,是诗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存在着任何侥幸。
  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就教过这首歌儿。那时候,只记得歌词中,叙述了二小放牛郎为人民献身的故事。他机智勇敢地把鬼子带进我们的埋伏圈,被消灭了,可是王二小却壮烈牺牲了。我根本不知道,这首歌的词曲是谁,也从来没去想,长大以后能否见到他们。
  到了初中,接触的书刊相对多了一些,便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叫方冰,曲作者是劫夫。在后来的风雨岁月中,我先见到了劫夫,但那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场合,作曲家劫夫,站在被“”的台子上……我又从方冰的诗集《战斗的乡村》、《飞》中,了解了方冰。
  在日至21日为期10天的大连诗歌笔会上,我才有幸见到了我仰慕三十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著名诗人方冰。他那年已是71岁的老人了,但他的很硬朗,神志非常清晰,在他那“同”字形的脸膛上,总是洋溢着忠恳、纯朴的微笑。笔会中的5月19日,方冰主动提出给我,写下了语重心长的教诲:“诗是生活的,是诗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存在着任何侥幸。”
  笔会要结束的前夕,方老提出照个像留个。就这样,我与方老在付家庄空军内,一堵爬满藤萝的大墙为背景,留下了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光。
  笔会之后,方冰专程去过两次南尖。第一次到南尖,与海浪花诗社的诗友们开完了,说要到我家去看看。在我家里,使方老兴奋的,恰恰是我那长长花墙上的花儿。方老说:“你给我压一棵杜鹃花,明年我来拿,可得让我能看到它开花啊!”
那年冬天,方冰由当时庄河县文联主席隋明才陪同,又到南尖来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到南尖。我叫他把带走,他说怕冻死。他还是那句话:“等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来拿。”
  春天来了,我给方冰伺候的那盆杜鹃花真的开了。粉红相间的花朵,远远望去活像一群彩色的蝴蝶,飞落在淡绿的枝叶中。
  1997年7月,我到图书馆翻阅报纸,一篇题为《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的悼文,映入我的眼帘,泪水打湿了我沉痛的回忆。我又想起了那盆杜鹃花。说来也怪,这盆杜鹃花,在1996年的初春就不知不觉地枯萎了。也许方老在升往之前,就有人提前给他布置公寓,把这盆杜鹃花早早地搬去了……“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7.个人习惯
  方冰本姓张,安徽人。对“方冰”这个笔名的由来,他说,方冰吗,一是有楞角,二是坚硬,同时也是纯洁、透明的。的确,生活中的方冰很正直,甚至有几分侠气,敢于伸张正义。
  一次,省作协组织老干部去外地,在上,他竟然与几个当地的地痞动起拳脚来。谁能想到,这么个有名气的大作家、国家的高级干部(正厅级),并且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竟与几个害群之马斗起来。
  方冰直言不讳,反对铺张浪费。方冰的“透明”可见不一般。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