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 郑有台下之冶者 圣人隐伏矿体墨术行 通海便应将国信 请问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我的图书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 &&&&&&&&&&&源远流长&&&&&&&&&&&&&&&&&& 拥抱着大地
&&& 从空间上描写&&&&&&&&&&&&&&&&&&& 歌颂&
&&&&&&&&&&&&&&&&&&& 宏伟气势&&&&&&&&&&&&&&&&&& 哺育儿女的胸怀
&&&&&&&&&&&&&&&&&&&& 悠远久长&&&&&&&&&&&&&&&&& 苦难的过去
&&& 从时间上描写&&&&&&&&&&&&&&&&&&& 表现&&&&&& 光辉的现实
&&&&&&&&&&&&&&&&&&&&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 抒&&&&&& 写&&&&&&&&&&&&&&&&&&&& 表达
&&&&&&&&&&&&&&&&&&&&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
&&&&&&&&&&&&&&&&&&&&&&&&&&&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小黑板。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板书: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⑴指名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一、二段。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
齐读第五自然段。
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三、总结课文。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
板书设计:
2、三亚落日
&&&&& &&&&&&&&&&&&&&&&&&&&&&&&&&&&像孩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 &&&&&&&&&&&&&&& &&&&& 3、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背诵第1—4自然段。   3 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 习作一
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5 卢沟桥烽火
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子,自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④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 &&&&&&&&&&&&&&&&&&&&&&&&&&& 第二课时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 咽喉 挑衅日寇 控制 号召2、说说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理解卢沟桥位置的重要。(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军 我军仰马翻 同仇敌忾狈 举、冒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 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完整的话。(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话。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6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三、指导分段朗读。四、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4、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词: (1)出示:  惊恐& 残忍& 照料& 至仁至义  无辜& 和善& 抚养& 有始有终  小勺& 拽着&& 聂荣臻(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残忍:凶恶、狠毒  无辜:辜,罪。没有罪的意思。(查字典)  照料:照顾、料理  惊恐:惊慌、恐惧  和善: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4、生交流:  板书: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作业:1、完成描红本2、思考:课后习题43、默词(家作)4、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抓住课后习题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3、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课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2、交流:(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  2、分层逐句练背。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  照料( )  惊恐( )    和善( )  拽着( )  抚养( )  3、加标点: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 她不会说中国话 只是不停地说 妈妈死了 妈妈死了 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恐惧的神色 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 和蔼地说 这梨洗干净了 吃吧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板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8 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完成作业题1、2、3。  2.熟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填写下表:   ┌────┬───────┬──────┬─────┐   │     │孙悟空怒打妖精│ 白骨精逃跑 │ 唐僧阻挡 │   ├────┼───────┼──────┼─────┤   │ —打  │        │       │     │   ├────┼───────┼──────┼─────┤   │ 二打  │        │      │     │   ├────┼───────┼──────┼─────┤   │ 三打  │       │      │     │   └────┴───────┴──────┴─────┘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作业。  1.作业本5、6题。  2.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性命索性慈悲诡计多端腾空而去毛发直竖二、指名读课文(5人每人一段)  读后回答课后题1的3个小题目。三、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1)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后记:
&&&&&&&&&&&&&&&&&&&&&&&&&&&& 9& 词两首
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重点: &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 渔歌子&&&&&&& 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 鳜鱼肥&&&&&不须归
10& 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11& 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 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重点、难点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  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 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 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三、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 12& 夜晚的实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导入:
&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 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
&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三、指导书写
&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 判:左右相等;
& 添:注意“点”和“捺”。
课时目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
& 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 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二、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说明什么?
&&这是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 “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就算你有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好探清色盲的原因。
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课时目标:复述课文,完成练习。
一、复述课文。
1、&&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
2、&&小组合作,练说。
3、&&班级展示。
二、拓展资料:
1、&&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完成练习
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13&&&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 2、学习生词: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理解词义:   回眸:眸:指眼睛。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三、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热爱海洋)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读课文:思考习题5  3、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完成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括号标出来)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写在有关语句边上) 3、交流:   “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一座座……已矗立……”、“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1)生说体会 (2)点拨: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书: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4)指导朗读   “由于……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书: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 “潮汐……、海水温差发电站……,……电力。” (1)方法同上 (2)板书: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生存空间。” (1)方法同上 (2)板书: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4、齐读第二段:    根据板书综合回答: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三、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板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14 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作的原因和怎样合作,激励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合作。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们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才能与别人合作成功?  初读指导  (1)出示词语。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顾名思义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五、作业  练习演讲  学写一篇演讲稿。并在班里进行演讲。
&&&&&&&&&&&&&&&&&&&&&&&&&&&&&&&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三、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四、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三、作业设计: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 时间紧张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隐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