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科大学生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2次下载&&|&&总50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0积分高校就业办主任谈毕业生如何增强就业竞争力_新浪教育_新浪网
高校就业办主任谈毕业生如何增强就业竞争力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即日起,新浪教育频道联合《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职商网联合推出08年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活动将邀请工作在大学生就业一线的众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大家一起讨论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在第二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程文浩和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罗佳于日14:30―15:15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介绍各校2008年毕业生生源情况以及大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等精彩内容与网友近距离沟通、交流。以下是此次访谈的文字实录。
左起:主持人娄雷、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程文浩和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罗佳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在今天上午的时间和大家共同关注了2008年大学生就业公益活动系列访谈的第一期。我们的主题也是在我们大学生求职前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今天下午的时间当中,将继续关注本次系列访谈的第二场,主题是“如何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有很多人说大学生想找到一份工作,需要你有一个核心的行业竞争力。如果你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力的话,相信你在求职的过程当中一定不是难的事情。我们大学毕业生在最后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当中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今天我们将请到三位嘉宾光临我们的演播室,和大家进行交流。下面的时间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到这次会议现场的三位嘉宾,第一位是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伟老师。方委老师您好,第二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程文浩老师,程文浩老师您好。第三位是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罗佳老师,罗老师您好。欢迎三位的光临。
  很多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今天也会关注我们的聊天当中,如果网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留言平台提出,我们的编辑将会发送到我们的前台,娄雷将代表我们的网友向三位嘉宾进行提问。
  第一个环节,首先请三位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2008年毕业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另外也向广大用人单位介绍一下咱们学校的竞争力,还有我们同学们的行业竞争力究竟在何方?
  方伟:简单讲北京大学,让我全面介绍,别说45分钟,半天都不够。从学生就业角度来谈,我想把我们学校的这种办学理念、培养方式以及我们就业工作的目标,我们就业工作的思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给各位朋友简单介绍一下。
  大家知道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以前文科、理科比例比较大,现在随着发展,北大对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工科、医学,现在发展力度也非常大。因为大学应该顺应社会,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我们的共识。北大学生的特色、培养的方式,我们有一个16字方针,叫强化机制、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是从80年代开始提的,近几年叫通吃教育。总的来讲北大的办学理念比较重视打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学校本身也是综合性大学,这一点跟清华、其它学校区别还比较大。综合性大学学科比较齐全,校园文化比较活跃,比较重视学生基础的理论夯实,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用人单位对北大这么多本科毕业生,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普遍反映,我们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有三个:第一,知识面比较开阔,刚好符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第二,学习研究能力比较强,主要是创新能力比较强,不甘于现状,学习能力比较强。第三,我们学生的爱岗敬业的态度也是比较强的。当然也有部分单位反映也不是很好,比如自由、散漫一点,有点小毛病,也是有的。但是最为看重的就是我刚才说的三条。
  这就为我们从培养和就业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用人单位非常认可北大学生的这三个特点,知识面比较开阔,学习能力比较强、爱岗敬业,学校也应该着力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再培养,以及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做更多。
  现在看来目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我们从招生开始,在教学培养环节都比较注重通吃教育,现在学生选专业、辅修专业、换专业,包括学位的转换幅度都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有20%的学生有机会可以选专业了。当然这是需要考试,有很多条件的。
  因为我毕竟是搞就业工作的,从就业角度来看,必须把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和评价,及时反馈到我们学校的招生培养环节。另外,就业指导服务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说我们学校就业分配的目标是比较高的,因为毕竟北大的定位比较高,我们的目标也是比较高。用一句话来说是什么意思呢?在维持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就业质量、提高成才率为主。也就是说,包括我们三个学校在内,都是国家重点的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找工作肯定都不是问题,找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发展比较快、能够成才,这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在就业环节,学校如果指导服务比较得当,学生走的弯路少一点,可能是我们着力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围绕着这个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思路主要有几个。如果说目标是一步,变成数字就是一、二、三、四。刚才说一个目标,提高就业质量,提高成才率。两个工作体系。什么体系呢?以前以就业管理、就业信息服务开班务会为主,现在倒过来,以指导为主,并且不是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主要是注重培养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就业指导包括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有区别的。我们建立这么一个工作体系。第二,建立一个广义的服务体系。职业指导体系是有一定技术含量,需要老师帮助学生,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主要是以信息传递,简单以信息收集、发布、学生实习,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当然广义地讲,职业指导也算是服务,但是我们取其比较狭义的意思,指导好像比较高,服务相对稍微低一点。
  一个目标,两个体系。
  “三”,我们现在重点抓几个环节:
  第一个是调查研究。现在很多单位都反映学校培养的教学环节跟社会是脱离的,或者有一定程度上是脱离的。我们首先要把我们社会上的评价,社会的标准,社会的需要,及时反映到社会培养的环节。这个话说得很容易,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因为调查校友、用人单位,包括新浪网,这是有难度的,有的时候人家很忙,需要花很多时间。包括设计问卷、座谈、访谈,最终形成报告,还要分析总结,最终把它反映到我们的工作中来改进,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想做老职业指导研究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学校从事职业指导也好、就业指导也好,老师要想给学生提供比较专业的帮助,自己得首先专业化。队伍建设从学习、考察、论证到进修等环节都要做得比较好,我们学校下的功夫也比较大。
  第三,学科建设。以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业工作部门就业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而且学校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谈不上学科建设。现在看来形势发展,的确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有学科建设,你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教学和研究才能站得很高。现在给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几个学校得有选修课。我们学校除了选修课之外,还有职业规划训练营。我们有一对一的测评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服务,有五到十人的工作坊,有64个人的职业规划训练营。我们对毕业的还有专家系列讲座等等,都需要老师在专业化水平上、在学科建设上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四”就是以前教育部老说的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刚才已经讲过了。信息化,现在有很多就业信息网站都做得比较好。全员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就业工作不能光靠着就业部门,像院系这一级还有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大院系的3到4个人,小的系1到2个人。动员老师,动员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大的学校一把手抓就业工作,这是概教育规定的,就是全员动员起来抓就业,这叫全员化。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起,我们学校,包括他们几个学校也都在做,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职业能力的指导。这一次题目“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讲,从大一开始起甚至更长远,从高中、初中起。发达国家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幼儿园就实行一些职业见习,看别的学校是怎么做的,我们国家也就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起来。所以,从大一开始起,全程化职业指导非常有必要。指导什么?就是职业选择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我这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是什么,喜欢干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我能干什么职业、岗位。优势、劣势,然后再做出选择。到毕业班是做就业指导,非毕业班是做职业指导。这是我们几个学校一块儿做的工作。
  从去年开始,甚至职业指导的工作直接输送到新生报道处,我们认为新生报道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起点。我们甚至推得更远一点,我们学校高考的时候,招生咨询会的时候,我们也设了摊,对有志于报考北京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也进行一种帮助,对他们应该选什么专业就业会比较好。
  谈了几个方面,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两大体系。我们的三个重点,然后是四化。
 [1]    
【】【】【
】【】【】【】【】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_百度文库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学会扑捉利用信息
信息是企业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利用信息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是否科学和有效。决策者必须具有及时准确地把握信息的能力。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庸者往往视而不见,智者总能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它,并能把它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联系起来,促使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1988年,“长虹”日营业额均在200万元以上。然而当年12月9日销售额骤减,对此,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不解。“长虹”总裁倪润峰从一份《经济日报》上获得信息,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国家将对彩电征收消费税。此税摊在谁头上?各商家一片惶恐。倪润峰果断决策:抛开商家,直接向消费者零售。在商家和绝大多数彩电厂家观望时,长虹利用元旦、春节创造了回笼资金1.5亿元的“长虹神话”。同行在羡慕之余,不得不佩服倪润峰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
二、学会把握机遇
许多成功者是靠机遇打开成功之门的。海南一新能源股份公司的总裁陈某,1988年带40万元闯海南,到1992年,公司资产总额增加到1.5亿元。他的成功,就取决于他把握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机遇是,陈某初到海南后通过分析判定:房地产业可能成为海南开发的起步经济,并将迅速成为最热门、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他以惊人的速度抢占滩头,在海口买地建房,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起新颖别致的商住别墅,赶上了市场的需要。三年间,他的资金由40万元滚到2 000多万元。第二次发展大机遇是,他适时抓住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机会,经过艰苦努力,把自己的私营企业变成了由8个股东组合而成的规范化股份公司,混合着国有、集体和私有的多种经济成分,成为海南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公司总资产猛增到1.5亿元,成为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机遇就是财富。陈集抓住了两次机遇,由一个小业主变成了一个大企业家,取得了人生飞跃性的成功。
三、学会组织管理
在每年的人才招聘会上,总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重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不同程度地展现出自己的组织管理才能。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呢?
●抓住机遇。大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大到学生会主席、小到寝室室长,另外还有众多的学生社团等,当“官”的机会应该不算少,但这些“官”并没有什么特权,是为同学们服务的,肩负最多的是责任和义务。由此,有的同学害怕当“官”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有些同学对诸如社团职位或寝室室长之类的
贡献者:hww9063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毕业季遇上大难题 没人疼爱的文科生就业困局怎么破?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 
  就业困境不可避免没人疼爱的文科生
  世界当然需要文科生,要不,它该多么单调无趣。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下,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理科生才是话语权的掌握者。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永远是头等大事,没有人会关心你是否认识苏格拉底或者能背出什么经典诗句。
  文科生职业教育的缺失是学生面临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尽管也有不少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已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CEO马晓看来,过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走偏”了:它们似乎在努力地将学生培养为职业规划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出一份看上去很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但这一切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新的产业、新的行当层出不穷,你根本规划不到,还是应该出去看一看”。马晓认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的,而不是在大四毕业季来临前给学生们来个“临门一脚”。
毕业季遇上大难题
文科生撞就业墙
  假如时间退回半年前,史林(化名)可能想不到自己最后会选择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这位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最初的想法是考公务员,到政府机关工作,但在考试失败后,她最终进入深圳科技园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做文案策划。
  在为期1个月找工作的历程中,有许多次,史林都感受到职场对于文科生的成见。面试时,紧随面试官“你是学什么的”的发问而来的永远是“学这个有什么用?”以及“你将来能干什么?”就像一套被设定好的程序。
  “因为我是中文系的,一般人都会默认我会当老师或作家,对历史系的理解就更好笑,别人会直接问你某个事件发生的年份,如果你不知道,对方就会说‘你连这件事情都不知道吗?那你还说自己是历史系的?’我们没办法解释我们钻研的是什么东西,能发挥什么作用,也没办法说明文字形态的演变与我们将来能不能吃饱饭有什么联系。”
  史林只是今年人数超过749万的全国应届毕业生中的一个小小案例,但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相当代表性。201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4年还要多22万人。但另一个事实是,各大公司对于技术岗位的需求依然旺盛。掌握了技术的理科生们正在用科学改变世界,文科生才是“最难就业年”的承受者。
  技术就是生产力
  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理科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就业选择,素来被称为“万金油”的文科生则遭遇了就业困境。
  深圳也许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地。这座以发达的制造业及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里,理科生注定更受欢迎。
  另一项微观数据来自京东,京东HR周扬(化名)告诉深晚记者,尽管电商营销、策划、新媒体等工作岗位历来倾向文科生,但在京东,技术类岗位依然占据了总体岗位数量75%以上的比例,而即便是上述适合文科生的岗位,实际上也并无太多专业方面的限制,考量的是应聘者是否脑袋灵活、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打开华为官网的校招平台,你会发现,在华为为数不多看上去与文科相关的岗位设置中,上述趋势依然明显。比如,在“销服类”岗位中,华为所招聘的都是营销工程师,“人力资源类”招聘的是教育与学习技术专员。“工程”、“技术”依然是主导。
  广州地区盛传的一个段子是,华南理工大学某班学生由于专业对口,50人中有40多位均在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他们进去了还嫌工作太累,经常加班,签了之后毁约不去了。但我们学文的挤破脑袋都想进去,都没机会。”暨南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曲憧(化名)告诉深晚记者。
  无论上述段子是否属实,它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新兴产业中,如文案策划类的岗位缺口并不大,精通技术的研发人员却依然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在深圳,随着互联网大潮而兴起的创业公司和中小体量的新公司正在释放大量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甚至成为这座城市当下的就业新亮点。但即便是这些新型公司,在岗位设置上也倾向理科生。
  资深教育媒体人娄雷分析,在创业企业眼中,活下去永远比活好了更重要,因而会选择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相较而言,理科生更容易利用自己的技能创造价值,“另外,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中阶段就存在一个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读理科,学习差的读文科。这种问题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从高中时候起就选择了理科。”
  上行受阻
  与新型互联网公司的日益崛起形成对比的是,适合文科生如传媒、会计、法务等岗位正面临萎缩。
  毕业于新闻专业的易超最初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但在接受采访的当晚,他正要赶去中建五局参加一场面试,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成为他第一个工作单位。这让他感到了某种落差。
  最近几个月,易超先后参加了10家媒体的招聘,并没有任何令人满意的结果。老家四川的一些地级市媒体对他来说太过偏远,还有一些媒体薪资无法达到他的期待,面试时,一家报社的老员工曾善意提醒他:“如果你不是本地人,你可能养不活自己”。当然,这10家媒体中不乏他因个人能力落选的,但他依然感觉到,媒体行业所释放出的新岗位极为有限。
  “文科专业的‘技术壁垒’普遍较低,有非常明显的‘通识教育’的感觉”,娄雷认为,正因技术壁垒低,所以社会上文科对口的工作往往被有资源的人占满,再加上人员更替不频繁,因此,“现在文科生找工作当然会比较难。”
  行业饱和外,在连续数日奔波找工作的途中,易超还有另一种强烈的感觉——传统媒体正纷纷向新媒体转型,在他留意查看过的媒体招聘信息中,采编类岗位十分有限,后台技术性的岗位却在不断增长,此处还是需要理科生。
  职场中,文科生们上行受阻是行业饱和延伸出的新问题。娄雷用“按劳分配”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在职场上,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人获取的报酬相对更高。理科生凭借其技能,往往能创造更多机会,为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所以晋升空间较大。而文科生常常从事一些辅佐型的工作,岗位并不那么重要,薪资也不会太高。与此同时,辅佐类的岗位因技术要求低,比较容易被替代,这也令文科生们陷入尴尬。
  上海乔布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CEO马晓则想起了互联网企业中的编辑类岗位,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往往薪资不高,这让他感到不解,“编辑是一个很高门槛的职业,因为互联网内容最重要。但是一些门户网站总编的工资不过是其他岗位工程师的工资水平。”
  当然,在一个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文科生们逐渐失去“写东西”这项原始技能优势的时代,马晓注意到,在如“知乎”、“果壳”等媒体平台上线后,理科生们写出的东西往往是碾压性的,“在大家文笔差不多的时候,拼的就是谁有干货。”
  这是一个呼唤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的时代,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国家职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师至洁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所招聘应届生,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专业本身,而是应届生的思维方式——年轻的思维和好的创意能帮企业迅速打破常规去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确实比较偏向理科生”,因为他们身上往往会有好的创意和才能出现,且还能将这些创意与才能变为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国,受国情所限,文科生们也不可能具备太强的科学精神,去对某些既定事实进行理性的深度探究。
  实用主义
  相比对升职空间受限的担忧,当下,更多文科生的担心是这样的:“从来就没有满意的工作,害怕的是工作不理我”——这是深圳大学大四学生王旖旎(化名)的原话。
  她所学的专业,名叫“教育技术”,文科,但学的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理科的东西,比如——电脑编程。
  模糊的学科定位常常让她在递交简历时倍感尴尬。比如,在应聘一些倾向理科的工作岗位时,面试官一看她简历上的专业属性便将她排除在外了,“你会发现,如果来面试的是理科生,面试官就会多问几个问题,一看你是文科生,就不会问那么多。因为文科生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遇到倾向文科生的工作岗位,场面也并不会好转,“你有的是理科的知识,别人问你文科的东西,你根本给不出答案。”
  尽管王旖旎常常会讨巧地向面试官介绍自己是一个兼具理科技术和文科心理的女生,不过,她心里清楚得很,虽然自己学的是电脑技术,但4年来掌握的不过是些理科皮毛和过时已久的知识。这一切在一个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什么用。
  实用主义本身没有错。当下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稳扎稳打、站稳脚跟,任何一个单位都希望能够招到能马上上手的人。不过,“不实用”的也不是文科生本身,而是4年大学教育——它们没有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
  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轨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在文科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下,不少高校的文科专业依然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教材,当中大量内容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面临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尽管也有不少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已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在马晓看来,过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走偏”了:它们似乎在努力地将学生们培养为职业规划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出一份看上去很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但这一切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新的产业、新的行当层出不穷,你根本规划不到,还是应该出去看一看”,马晓认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的,而不是在大四毕业季来临前给学生们来个“临门一脚”。
  对了,王旖旎现在是一名数学老师。
  史林对她目前的工作还算满意,尽管她有时会担心创业公司不够稳定,但当初面试时,面试官的态度着实让她松了一口气。她终于不用再面对那些关于她所学专业与吃饱饭之间究竟有何关系的提问,这家起步不久的公司的HR认同史林学习文学可以使一个人更有底蕴、文字更有内涵的说法,当双方谈到某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时,她当场就被录用了。
  回到学校,史林与同学们也会分享各自的应聘经验。在她看来,文科生要在一场面试中展现自己很难,面试官更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合自己眼缘,其谈吐、理念与企业的发展观是否相契合,“但理科生不同,他们懂这个东西就行了,反正我们也不懂。”
  技术有硬性的考量标准,文科生的面试则更像一个感性选择的过程。
  曲憧总结自己找工作的经验,认为尽管学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运气也不可或缺,“短短十多分钟的面试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能力,更多是面试官对你现场表现的综合考核,或者是对你的印象。如果你怎么说都印象不好,还是进不去。但有些人在群面的时候一句话都没说,最后还是进了。”
  这位由云南大学保送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有过丰富的实习经历:南方日报、中新社……但当他真正直面社会时,他突然发现,这些实习经历对于他寻找到一份理想中与互联网有关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帮助。面试时,几乎没有面试官会针对他简历上漂亮的实习经历询问实习收获,问题常常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不去媒体工作?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越临近毕业,曲憧的就业焦虑感就越强烈,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妥协。“我也想去互联网公司但我进不去啊,我想去‘四大’但专业不对口”,在先后拒掉湖南联通和顺丰速运的offer,又因论文开题错过理想中的就职单位BAT的校招后,他做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暂时进入位于广州珠江新城一家刚刚起步的公关公司,一切从基础做起。
  本科黄牌专业
  体育教育 动画 英语 工商管理 汉语言文学
  黄牌专业: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本科红牌专业
  生物工程
  美术学
  生物科学
  应用物理学
  应用心理学
  音乐表演
  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2014年月收入最高专业(前10名)
  信息安全(5026元)
  软件工程(4943元)
  微电子学(4822元)
  法语(4822元)
  建筑学(4773元)
  网络工程(4491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487元)
  信息工程(4445元)
  数字媒体技术(4428元)
  表演(4423元)
  2014年就业率最高专业
  (毕业后半年就业率)
  护理学(9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6.8%)
  测绘工程(95.6%)
  建筑学(95.6%)
  医学检验(95.5%)
  工程管理(95.3%)
  安全工程(95.1%)
  中医学(94.4%)
  数字媒体艺术(94.4%)
  车辆工程(94.4%)
  矿物加工工程(94.4%)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94.4%)
  数据来源:麦可思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
  文科生都去哪儿了
  这个世界的大致走向由理科生们把控。每一场技术革命都推动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刻你正在使用的手机、早上出门时搭乘的交通工具,无一不是理科生们的产物。
  世界当然需要文科生,要不,它该多么单调无趣。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下,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理科生们才是话语权的掌握者,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永远是头等大事,没有人会关心你是否认识苏格拉底或者能背出什么经典诗句。
  文理不可兼得吗?在美国,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本科教育还可以选择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样的学校大都以人文社科见长。以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为例:学生需要在8类必修课程中选择7门,再从4门文化类课程中各选1门。这8类课程中,包括推理(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学、外语、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
  “我用来在社会科学必修中选择的人类学课程,令我对国际发展和国际关系的现状都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它让我大开眼界。这门课上的所学,让我最终决定从事国际教育行业,并致力于跨文化的交流。”曾在明德学院主修中文的Alena说,目前她在深圳一家留学机构工作。她认为明德学院所教授的技能——如何自学、如何寻求帮助以及如何发问,对她本人的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比之下,山东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姜凌燕(化名)则没有这么幸运。因为找工作不顺,她刚刚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在象牙塔待了4年,她自觉与社会接触不深,一毕业直面社会,就业问题生猛而激烈。找工作时,姜凌燕遇到了些挫折,在其实过去也并不坚固的职业理想破灭后,她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起点低,积累的知识远远不够用。她丝毫不否认,自己的出国之举多少隐含着些逃避就业的心理。
  考研大概也与之类似。暨大研究生曲憧(化名)与他的研究生同学们聊天时,总能从他们身上察觉到某种心理:这些同学本科期间所在的高校不够知名,竞争力不强,需要依靠读研获取一张好看的文凭,让自己将来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职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师至洁在为毕业生做就业指导时发现,当下,创业正成为文科生们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之一。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考公务员的学生数量,“不仅仅是考公务员,连选择出国和创业对学生来讲也是为逃避就业。”
  “欠下的债”总归是要还的,职场总有一天会不由分说地到来,文科生们最好还是提前做足准备,让自己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它。
  师至洁:职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健康咨询师
  深圳晚报:文科生通常会选择一些什么样的出路?您如何看待这些出路?如考研、考公务员等举动算不算是逃避就业?
  师至洁:近期我给学生们做讲座的过程中发现,当问及学生们毕业后的去向时,只有少一半的学生的回答是“找工作”。大部分学生会考研、出国,也有创业的,考公务员的远没有想创业的多。这与时代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不仅是考公务员,连选择出国和创业对学生来讲也是为逃避就业。其实,互联网环境下,什么都有可能,学生们完全可以突破自己的专业限制去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里寻找就业机会。
  马晓:这个问题要分开看。有一部分人考研是出于理性的选择。有一部分人在大四找工作时碰到了一些问题,发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希望在读研的过程中更好地准备一下,获得更多实践机会,积累自己专业方面的实力,这也算是理性的考研。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很盲目,并没有想清楚,只是为了拖延就业,这类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还是会出现问题。
  娄雷:不管是文理科,当学生找工作遇到难题时,都会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尽可能不需要考量综合素质,而是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考研和考公务员就比较符合这样的要求,考试往往只考核知识,就业和创业都需要社会对自己的各方面进行评价。
  但考研和考公务员不太一样。考研更像是一种逃避,如果不是希望自己从事学术研究,那么考研究生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文科生读研究生依然不能掌握太多的“技能”。毕业时还是要面对社会的考量,只是比本科生稍微有点优势而已,且优势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考公务员则是获得了一个新的职业机会。只要耐住寂寞,掌握岗位技能,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的。因此,两者不是很相同。
  娄雷:资深教育媒体人、高考升学规划专家
  深圳晚报:也有很多文科生选择创业,您如何看?与理科生相比,他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缺陷?
  师至洁:文科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不会比理科生有优势。劣势在于文科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深度、推理性、逻辑性,包括分析力。优势在于文科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信息搜集的能力,做事情时的安稳性等。
  马晓:以上海为例,交大创业人数远远多于复旦。因为文科生创业的确选择面较窄,以文化类、咨询类为主。理工学校的学生比较容易做实业,或者做互联网方面的创业,做一些有技术专利的创业。但这不能一概而论,可能与学校本身氛围的营造也有关系。
  娄雷:创业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分文理科。当然,这得看创的是什么类型的业。如果是科技型的,当然需要有核心的技术竞争力。但如果创的是一个服务型企业,要求就少很多了。所以从创业角度来说,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业企业社会都需要。文科生创业和就业其实存在相同的优势和劣势,现代服务业进入门槛低,需要靠时间积累核心竞争力,但成本要求低,主要是人力成本。
  马晓:上海乔布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
  深圳晚报:对于文科生的就业有何建议?他们应如何在在校期间提前为职业生涯做准备?除文科生外,社会或教育机制该如何行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师至洁:文科生在校园期间应多参加社团活动,实习期间,多接触真实的社会,突破专业多去尝试性质不同的工作。多样的社会环境及经历会让文科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就业选择时才能大胆突破。
  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离实际近一些。加强学校与社会中企业的沟通、合作。但谁来打破?这很难,因为很多高校受本身的机制和思维模式的限制太大。
  马晓:“学以致用”应该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实际上大学最不讲究学以致用。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些太象牙塔了,学生一定要主动走出去,从入学起就做职业规划,这个职业规划不讲理论,而是多实习、多兼职、多试一些普通工作。第二,写份简历,不断更新,这几年把一份简历写好。
  娄雷:坦率地说,文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压力比理科和工科等同学要轻松得多。但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应该引起自己的高度关注。不要忘记出发点——来大学做什么。
  我的个人建议是,一,尽早确认该专业目前研究到什么程度,社会需求是否和学习脱节,怎样能够用在校期间的时间弥补这个不足;二,尽可能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积攒属于自己的人脉等社会资源,找到自己距离职业人的差距;三,要学会协调校内资源,结交更多其他院系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论坛,锻炼自己的理科思维,大胆尝试创业。(深圳晚报记者
施展萍 深圳晚报青年记者训练营学员 杨小宇)
对《毕业季遇上大难题 没人疼爱的文科生就业困局怎么破?》表态
对《毕业季遇上大难题 没人疼爱的文科生就业困局怎么破?》发表评论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