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共享经济 独角兽办公怎样跑出WeWork一样的独角兽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36Kr股权投资
汇集行业内最优质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平台
聚集15家顶级投资机构的专业互联网融资平台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WeWork带着美式创新文化来了_产经要闻_新闻频道_全景网
WeWork带着美式创新文化来了
  [中国的众创空间及联合办公室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1.6万家。而专门跟踪联合办公趋势的Deskmag网站2014年年底表示: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
  3月初,已风靡全球5年多的WeWork在中国的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在上海市延平路静安WE悄然挂牌落户。
  有消息称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估值已达到160亿美元左右。面对这个数字,去年遍地开花的各类中国版WeWork恐怕要自叹不如。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受“双创”战略鼓舞,中国的众创空间及联合办公室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1.6万家。而专门跟踪联合办公趋势的Deskmag网站2014年年底表示: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中国在联合办公领域一年间发展的数量已远远超出全球总数。
  作为少数盈利的“独角兽”之一,WeWork给中国的联合办公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
  “美式”创新文化来了
  优客工场、方糖小镇等众多国内的联合办公或众创空间品牌都自称中国版的WeWork。在笔者看来,除了大致相似的“共享经济”模式,各类中国版WeWork与真正的WeWork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创新文化。
  WeWork形容自己是一种新型工作场所,针对的是后衰退时代的劳动力大军和向来不知格子间为何物的一代人。WeWork宣称它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让人永远不想下班的地方。
  以色列出生的WeWork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Neumann)将这家公司称为“实体社交网络”,他认为WeWork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所遮风挡雨的房子,更像是陪伴与激励这一类的情感必需品。
  WeWork的入住者大多是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或创业期的中小公司。独自工作很难建立人际交流,这也正是很多人觉得难以脱离熟悉的办公室环境的原因。“在内心深处,我们都离不开社群。”诺伊曼公开表示。
  WeWork是在“打造一个创造者的社群”,“激励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此外WeWork还提供其他宝贵的福利,如可以参加集体医疗保险,而且在它的应用程序上不仅能预订办公室,还可作为一个在线社交网络使用;每个工作场所都有一个制订活动的“社群经理”,负责组织读书会、乒乓球比赛、瑜伽和冥想课、科技研讨会、人生导师讲座、品酒会,以及观影、跳萨尔萨舞或者冷知识问答晚会。
  也正因为如此,WeWork“努力工作,努力享乐”的理念吸引了无数独自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及自由职业者进入,并在这些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人之间形成相互陪伴和激励式的“共生者共荣,共荣者共赢”的商业文化模式。
  显然,这并不是国内1.6万家众创空间及联合办公空间都能具备的。据笔者所了解,除了少数联合办公空间如方糖小镇等植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大多还停留在提供硬件或软件服务上,甚至还有众多借着利好政策、盘活房地产库存而改头换面的联合办公空间。
  给中国同行带来新鲜血液?
  诺伊曼还公开强调,WeWork并不是一个写字楼业主,而更像是类似Uber或Airbnb的分享经济初创公司,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
  从办公领域商业模式上分析,WeWork模式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地产开发到运营的轻资产创新。目前,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拿地、开发、招租”的运营模式,资金投入非常大,运作周期漫长。而在WeWork模式中,省略了拿地和开发环节,通过物业对所租之地进行改造升级,公司可以在数月之内完成项目交付,让资金得到快速回笼。
  其次,从租面积到租工位,打破了以楼层、面积、户型、使用率等为代表的写字楼的复杂性;而租赁标的可伸缩性以及租期的灵活性,又减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
  再次,从集约经营,到面对新经济形态与业态应运而生的共享经济。从提供空间硬件到全面服务的变革,运营方提供的第三方服务降低了客户采购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第三方服务商的销售成本,而运营方自身则获得客户关系和黏性,最终实现三赢局面。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版的WeWork及众创空间分为几大类型,一是基于线下空间做企业孵化,有预期的未来,但短期内难以变现;二是把空间拿来作为社群交流的根据地,卖的是会员价值;三是以众创空间的名义先从政府手里拿地,至于以后用于做什么还待观察;另外,还有大量的众创空间是各地政府直接或间接操盘,运营能力普遍较弱。
  毫无疑问,WeWork入华,或许给中国同行带来更多新鲜血液及创新启示。但WeWork这种将文化内涵、精神及个性需求、商业价值绑定变现的模式背后有着强大的创新体系的支撑。
  如美国拥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年轻人创业热情高,且准备充足,目标明确。在美国,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创业,而非一心进入大公司上班。这让各类WeWork式的联合办公空间有非常大的需求。
  所以,希望WeWork入华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文化的新鲜血液,还有创新机制与体系的完善。
主办方欢迎投资者的广泛意见,但为了共同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需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得含有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攻击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和违反当前法律的语言信息,相关重复问题不再提交。
(请登录或输入用户名提问,并遵守相关规定)
正在努力加载...联合办公大咖 WeWork 来中国,首先落脚在上海_商业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商业联合办公大咖 WeWork 来中国,首先落脚在上海
WeWork 正在进行全球扩张,而中国是其中一个布局。
美国联合办公初创公司 WeWork 最新获得
4.3 亿融资,由北京私募股权公司弘毅资本及其母公司联想控股领投。这是 WeWork 的第 F 轮融资,至此估值达到 160 亿美元。而中国投资方的加入也暗示了其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
而事实上,WeWork 进入中国已经不只是计划,它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已经确定了。WeWork 已于今年初正式签约中国德必集团,入驻其旗下“”,一个位于上海静安的创意园区,这将是 WeWork 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家门店。
WeWork 于 2010 年创立于美国纽约,2012 年获得 685 万美元 A 轮融资。算上最新的融资,估值在全球独角兽俱乐部中已经排名第
全球初创公司排名
来源:华尔街日报
WeWork 在 3 月 8 日晚向美国特拉华州提供的企业报告显示,该公司在本轮融资中已授权出售了价值 4.3 亿美元的股票。随后 WeWork CEO Adam Neumann 在其官网的中证实了此事。
那篇博客说,“今天,联想控股和弘毅投资领投我们新一轮的融资,成为 WeWork 家族中的新伙伴。”文章还引述了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WeWork 不但拥有最大潜在市场之一,而且拥有绝佳的执行品质,并且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而 WeWork 的中国扩张战略早就已经开始了。WeWork 从 2015 年下半年就开始和德必集团接触,并在今年 1 月正式确定入驻德必集团旗下的静安 WE。
根据德必的消息,静安 WE 位于上海静安区延平路 135 号,WeWork 静安 WE 店就落于静安 WE 的第二、三层,总面积约三千余方。除了 WeWork,目前还有丹麦设计师品牌 HAY、全球最大买手电商 FARFETCH 等 10 家国际公司。其他公司基本已经入驻,而 WeWork 预计将在 3 月开始入场装修。
德必集团成为 WeWork 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创立于 2006 年,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中国公司。根据德必提供的信息,截止 2014 年 12 月,德必已成功运营 31 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园区面积近 75 万平方米。
德必旗下在不断开发一系列概念形态的文创产业园区产品,其中初具规模的是“德必易园”和“德必 WE”。后者一般选址在上海极具人文历史氛围的核心地段,大多是由老建筑更新改建而成。WeWork 所在的静安 WE 即在一个既有历史背景,同时也是上海浦西商务核心的地方。
WeWork 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在于出租共享办公空间,它还会为入驻的公司提供更多创业服务。
因此虽然联合办公早就有了,比如服务式办公室鼻祖 Regus,WeWork 的价值则在于共享和社交。其核心竞争力不只是共享带来的成本降低,而更在于不同背景的创业者的集聚形成的社区交流平台。
和全球一样,中国办公空间市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在 WeWork 还未来中国之前,已经有各种背景的中国模仿者了。比如 SOHO 3Q、优客工场,以及各种来头的类似概念空间。有的是基于先天的地产物业优势,有的有资源整合背景,有的有互联网经验,很多还都有政府以及投资创业导师之类的关系。目前来说他们都更强调自己的平台可以给创业者带来的支持,更类似于孵化器的功能。
作为共享办公的鼻祖 WeWork 自然还是已经积累起明显的优势了,在资本的支持下, WeWork 正在迅速扩张。
彭博 3 月 3 日,WeWork 正在同一家澳大利亚地产商接触。而根据华尔街日报 2 月 9 日,WeWork 联合创始人 Miguel McKelvey 曾在去年秋天和一位地产从业者说过, WeWork 将在未来几年内拓展到 1,000 家门店,而截止那时候它还只有 52 家。
现在看 WeWork 网站上的驻扎地点一栏,可以发现除了美国,它已经扩张到了欧洲的 4 个城市和以色列,并将很快扩散到墨西哥城、首尔、中国香港、悉尼,以及上海。
进一步细节会在未来几天公布,我们会跟进报道。
题图和文内图来源 Instagram、 、、、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分享至: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独角兽WeWork即将进入中国 联合办公界迎来国际巨头|界面新闻o地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月14日,澎湃新闻援引知情人士称WeWork将在上海承租数个物业,已经接近签约,这些物业都是租金水平并不理想的非核心位置办公楼。
三个月前,WeWork官网的招聘信息中已经出现了位于上海的职位,包括前台、社区经理、项目经理和室内设计师。此外,从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处可以查询得知,2014年开始,WeWork以&威沃克公司&的名义注册了&WeEat&、&WeLearn&、&WeMove&等商标。
虽然在WeWork官网上,即将进入的城市列表中没有中国,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估值1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已经基本做好准备。目前WeWork已经在全球20个城市拥有接近70个办公空间,并将很快进入墨西哥和印度。在这些城市中,WeWork租下办公空间,将其改造成办公空间后出租,租期灵活,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个月。租客们集中在一起办公,共享办公室中的所有设备和休闲空间。
此前,联合办公模式的祖师爷雷格斯也宣布,2016年将在北京和上海推出类似于WeWork类似的品牌&&Space。雷格斯成立于1989年,目前已经在100个国家拥有了超过2000个办公中心,是联合办公当之无愧的霸主,不过它的主要客户是有临时办公需求的国际商务人士。现在,他们想通过子品牌Space吸引小公司和创业公司。
WeWork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社区的营造,除了为租客们提供活力四射的办公环境,它还提供社交机会,年轻的租客们可以享受免费啤酒,使用乒乓球桌,互相交流创意、结交生意伙伴。
WeWork提供了45-350美元不等的三种会员服务,在全球已经拥有20000名会员,他们或许已经不在WeWork办公,但是黏性极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WeWork未来的业务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威沃克公司&最终顺利进入中国,它首先要面对的是大批模仿者。中国有不少WeWork的拥趸,包括潘石屹、毛大庆和王胜江等地产界知名人士,他们都希望用WeWork的模式让手中的物业实现升值。
潘石屹的SOHO 3Q和毛大庆的优客工场都在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复制。潘石屹打破了不用别家物业的传统,将SOHO 3Q的品牌输出,并已经获得了手握巨量物业的绿地集团的订单。他将把绿地的物业建设成3Q,赚取运营费。而毛大庆以低廉的价格拿到了地产商以及政府的物业,他承诺联合办公空间可以为对方带来极高的人气。
除了SOHO 3Q和优客工场,还有很多小型的联合办公空间活跃在市场上,他们或许规模不大,但是已经凭借各具特色的办公空间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比如P2已经引起了万科的注意,而一家名为WE+的公司已经在美国柯罗尼资本的支持下悄然将办公空间扩展到六家。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经有超过200家联合办公空间,在创业潮更加汹涌的北京,这个数字更加庞大。不过市场竞争并不算激烈,毕竟仅仅北京2014年就涌现出了1.3万个创业公司。除此之外,广告、设计、公关甚至会计公司也是联合办公空间的常客&&SOHO 3Q有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大公司内部的项目组和小团队。
大批地产商正在为手中积压的办公物业苦恼,他们已经注意到联合办公可能带来的溢价,万科、绿地、上实、太古等地产商都拿出一批物业进行试水。可以预见,如果具有全球号召力的WeWork进入中国,必将获得这些开发商的热烈追捧。
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App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
0界面记者常驻上海,欢迎爆料和业务探讨。微信:lifanfan062853(烦请说明来意)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unwork 联合办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