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托底是什么意思”应托什么底

社会政策托底护航“去产能”_国内财经_新闻频道_全景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一场轰轰烈烈的过剩产能歼灭战打响。&&&&作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近期部署去产能,并下发了“1+8”个配套的文件。据悉,这8个配套措施分别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国土、环保、质量、安全" />
社会政策托底护航“去产能”
&&&&一场轰轰烈烈的过剩产能歼灭战打响。
&&&&作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近期部署去产能,并下发了“1+8”个配套的文件。据悉,这8个配套措施分别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专项。
&&&&其中,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中的重点和难点。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和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日前介绍,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资金的规模是两年1000亿元,用于职工安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1000亿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钢铁、煤炭两大行业。但除这两大行业外,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也属过剩行业,后续若继续出台针对这些行业的去产能意见,奖补资金规模要增加。
&&&&针对涉及企业职工转岗、安置、再就业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部署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强调,将“一企一策”地研究制定应对预案,坚决确保社会稳定。
&&&&煤钢去产能拉开大幕
&&&&此番化解过剩产能将重点放在了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两大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就钢铁业去过剩产能指标来说,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煤炭行业则是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此外,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亦明确,2016年力争关闭落后煤矿1000处以上,合计产能6000万吨,未来三年内暂停新建煤矿项目审批。
&&&&钢铁行业专家、原鞍钢经济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马忠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两大行业属严重过剩类别,并且市场退出障碍更明显,因此被首先列为重点。
&&&&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约为525.5万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2.7万人。也就是说,钢铁、煤炭两大行业相关就业人数总计888.2万人。
&&&&按照尹蔚民的说法,两大系统预计共涉及约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其中,涉及煤炭系统分流职工130万人;钢铁系统分流职工50万人。
&&&&马忠普指出,我国煤矿就业人员多是就地的农民工,而钢铁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城市市民,牵扯社保等问题安置难度也就更复杂。
&&&&Wind数据显示,就钢铁业而言,截至2013年2月,该行业从业人数超10万的省份全国共14个。其中以河北、辽宁、江苏三省就业人数最多,分别在61万、43万、42万左右。
&&&&不过,两大行业共180万的分流职工并非全貌。除钢铁、煤炭外,当前工信部正在制定水泥、造船、电解铝、玻璃等行业的去产能意见。
&&&&三产及创业拉动再就业
&&&&“去产能”分流职工如何安置?
&&&&尹蔚民介绍了四种分流渠道:第一种,企业依靠现有的场地、设施、技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能让分流出来的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第二种,促进转岗就业创业,即对需要离开本企业的职工,国家启动就业扶持计划,帮助职工尽快就业创业;第三种,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内部退养,也就是说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职工本人自愿,企业同意,可以实行内部退养;第四种,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对不能实行市场就业的困难职工,政府将开辟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全联中小企业冶金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在多地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常用的安置途径有三种,一是直接买断工龄,结束劳动关系;二是再就业;三是以提前退休方式下岗。
&&&&若按照中央财政1000亿元奖补资金、180万分流职工来算,平均每个职工约补贴5.5万元。但赵喜子指出,实际可能不止如此,因为这一过程中地方财政也将出配套资金,但具体多少还不得而知。
&&&&对于职工安置的资金来源,尹蔚民也表示,不仅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给予支持,同时,失业保险和就业专项资金对其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也要予以相应支持。以失业保险为例,至2015年,这一块累计结余达5055亿元。
&&&&“四川已经开始裁员的钢铁企业通过买断分流,平均每人成本是13万元,而河北约是10万元左右。”赵喜子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国泰君安的测算结果相一致。
&&&&从近期实践来看,职工再就业已有成功案例。
&&&&这得益于中国第三产业对于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以及创业对就业的拉动。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人数为1728万人。据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测算,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或者项目的从业人员为8.44人,这有利于扩大分流人员再就业机会。
&&&&“中国政府推动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两年来,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2000多家,今年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势头,那我们就有把握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分流转岗问题。”针对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转岗分流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29日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时如是表示。
主办方欢迎投资者的广泛意见,但为了共同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需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内容不得含有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攻击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和违反当前法律的语言信息,相关重复问题不再提交。
(请登录或输入用户名提问,并遵守相关规定)
正在努力加载...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社会政策要托全面深化改革的底
&&&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报道(11)本报记者 赵姗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好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社会政策托底”为何要连年提、反复提?“社会政策托底”应托什么底?2017年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切实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宜勇认为,从责任角度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从(,)的视角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既包括生存条件,又包括生活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政策的科学形成机制和社会政策的科学体系,确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落实落实再落实。
  在特别强调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今天,社会政策的作用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时报:应当注意到,自2013年以来,中央领导和中央文件中反复提到“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明确强化了社会政策的概念。为何要连年提?
  杨宜勇:民生即名声。古语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经济政策多是鼓励竞争的政策,追求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要鼓励创新创业,又要宽容试错失败,这就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托底。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政策的托底水平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在今天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同等重要。
  社会政策,顾名思义是具有社会性的政策,它以增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集中于促进社会生活福利和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包括社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的福利、社区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等等。社会政策起源于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政策虽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但有满足社会主体多层次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权利”的本质属性,因而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成分。在特别强调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今天,社会政策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连年提社会政策托底,这里面既有体制机制性政策的要求,也是这个特殊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社会政策首先要托全面深化改革的底
  中国经济时报:“社会政策托底”应托什么底?
  杨宜勇:社会政策首先要托全面深化改革的底,既要推进必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又要保障新旧体制机制的平稳转换。社会政策其次要托全面依法治国的底,既要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又要保障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说依法赔偿、打击老赖、社会矫治,等等。社会政策要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人都不能少,离不开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社会政策要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三去一降一补”毫无疑问会产生社会振动,我们要把这种社会振动的幅度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诱发大规模的上访。社会政策要托突发事件的底,确保危险时刻安全有保障、灾害有救助、疾病有救护。
  “获得感”的提出,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制度?
  杨宜勇:守住民生底线,就是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民生工作只能进不能退,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只能比现在更好。突出重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完善制度就是坚持目标导向,民生改善政策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从“人治”向“法治”过渡,更多地依靠客观、公平的政策调整机制来完成。
  比如2017年重点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引导预期,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方面“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如果不讲“获得”而一味强调幸福,就容易流于空泛;另一方面,“获得感”的提出,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
  社会政策托底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适度最好
  中国经济时报:社会政策最基本的任务是提供民生保障。会议强调,更好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切实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
  杨宜勇:社会政策托底,改善民生是根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社会政策的奋斗目标。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改善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首先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其次,还要意识到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我们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因此,社会政策托底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适度最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中国经济时报:在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方面,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杨宜勇:归根到底,社会政策托底就是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没有终点站。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久久为功,必见成效。未来我们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未来我们要特别重视促进就业公平,尽快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进一步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未来我们要特别重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特别重视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社会稳定器作用。要特别重视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特别重视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要特别重视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特别重视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特别重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要特别重视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织密织好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总而言之,从责任角度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从老百姓的视角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既包括生存条件,又包括生活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政策的科学形成机制和社会政策的科学体系,确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落实落实再落实。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社会政策要托全面深化改革的底》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正文
“社会政策托底”应托什么底
日13:14&&来源:新华网
海淀区读者汪群来信提出:近日看到《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发的《“社会政策要托底”:一种积极和发展型社会政策新理念》,文中对“社会政策要托底”理念在当前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但对社会政策究竟托的是什么底、有什么具体措施等问题没有回答,希望专家再解答一下。
“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当前中央对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指导原则。准确全面地把握这一要求的内涵,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阶段我国民生保障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社会政策应该在以下一些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任务是提供民生保障。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积极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使我国的民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民生保障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不断地改善民生水平,但仅靠市场经济是很难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市场经济必须伴随着社会政策,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必须有社会政策来为民生托底,只有市场经济与社会政策相结合才能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更具体讲,应该认真研究各个群体目前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效地托起他们民生保障的底。
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理念是其中之一。共享发展则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发展过程,并且能够较为平等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要有社会政策的强力介入,通过社会政策的再分配机制来实现共享。在当前收入差距很大、社会政策仍相对滞后的局面下,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对于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毫无疑问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底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化和不平等也逐步扩大,导致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和加深,对社会和谐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夯实执政基础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加强社会政策在这方面的托底作用,从而大幅度降低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底
当前我国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未来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成功。而社会政策应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起到积极的托底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单纯的经济学视野,从更宽广的社会政策视野去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问题,用社会政策托底的方式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关信平/7月11日/《北京日报》)
文章关键词:社会分化 社会和谐 社会矛盾 社会成员 十三五
责编:system
新闻财经汽车体育娱乐健康科技
Copyright &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邓智平:从社会政策托底到底线型社会政策
当前位置:&&&&&&
文章字号:
邓智平:从社会政策托底到底线型社会政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政策托底思想的体会
  一、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政策托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社会政策托底思想。如2013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坚持用两点论看待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在2013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凝练为“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并要求“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2013年9月5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习近平说:“宏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是一个整体,各国要用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为宏观微观经济政策执行创造条件。”2013年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提到“我们要注意防范风险叠加造成亚太经济金融大动荡,以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问题”。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 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12月1日,在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到,“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个人认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政策托底”思想,明白社会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托底、怎么托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政策是什么
  1872年,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学者组织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这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政策一词的由来。1891年,社会政策学会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帮助俾斯麦首相创建社会保险制度的瓦格纳(Adolf Wagner)最早提出了社会政策的定义,“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端,采取立法及行政的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此后,社会政策研究经过马歇尔(Thomas Marshall)和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推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实践的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今人们所谈论的社会政策,既是指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影响公民福利的具体政策、计划、方针、安排等,如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也是指作为研究这些具体社会政策的一门学科,即社会政策学。比如,欧美大学的研究生院几乎都设有社会政策系或社会政策专业,国内许多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也都开设了社会政策课程或专业,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尽管社会政策一词使用已非常广泛,但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关于社会政策的定义是具有普遍性和被广泛接受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表述。不过,这并影响大家对社会政策内涵达成基本的共识,即:社会政策一词用来说明国家在公共福利方面的角色和功能,政府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公民的福利函数,从而建构一种国家与其公民之间的福利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就有什么的民生福祉。英国著名社会政策学者迈克&希尔更是直接把社会政策定义为“影响公共福利的国家行为”。在外延方面,经典社会政策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劳动就业策,对应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贫穷、疾病、愚昧、肮脏、懒散等问题。后来,随着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社会服务的发展,个人社会服务(或者说社会照顾、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也被纳入社会政策的内容。
  三、为什么社会政策要托底
  社会政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生活风险。在工业革命之前,民生问题基本上在家庭、族群和社区内自我解决,政府较少提供基本公共品,只在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才赈灾救济。伴随着工业化而兴起的市场经济,其最大的特征是把一切都商品化,包括马克思所说的人本身(劳动力)的商品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要满足和福利获取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可由于总有人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出现一些生活困难群体,他们的基本需要无法通过市场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传统社区网络的衰落,使得社群的互助和自我保障功能已经大为下降。因此,为化解工业市场经济社会的生活风险,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带来社会冲突,国家逐步从“守夜人”走向“守护神”,开始干预个人的福利供给,从而有了社会政策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迎来了社会政策发展的黄金时期。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尽管西方福利国家启动了福利紧缩和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改革,但福利国家仍然保持其基本制度,民生支出也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作为国家对公民福利负责的形式,社会政策不仅是个人幸福生活以及自由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永续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政策模式。福利国家作为国家对公民福利负责的一种态度,凸显的是国家的福利功能,而不是高福利的代名词。在这个意义上,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社会政策本质上是抵制把一切商品化(包括劳动力)的市场力量扩张的社会保卫运动,其作用在于消除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失业、贫困等现代社会风险,同时也通过对人的投资(如教育和医疗)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条件。泛滥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和基本民生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要有社会政策托底;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政策是托自由市场经济的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
  四、社会政策怎么托底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政策托底思想具有深厚的民生情怀,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了社会政策的作用,认为中国需要政策。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社会政策的功能是托底,为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导航。再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宏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是一个整体,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把握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从而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当前,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国社会政策呈现明显扩展态势,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正朝着全面小康和共建共享的幸福社会坚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政策托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从具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实践转向中国特色民生保障战略模式的探索。我们迫切需要将社会政策托底思想向底线型社会政策模式转化。
  具体来说,底线型社会政策模式以底线公平为理论基础。底线公平理论是基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发展理论、制度理论、机制理论,它按照“弱者优先、政府首责、社会补偿和持久效益”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具有“刚柔相济、保底不保顶”的特点。“底线”不是水平上或程度上的高低,而是政府责任的界限与范围。底线公平不是“低水平”的公平,“底线”是指一种界限,是指不能含糊、不能推卸、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底线是表示性质的概念,或做到或没有做到,或尽职或失职,没有中间状态。它具有道德规范含义,是应该做到的公平。确保底线公平是当今中国普遍达成共识的民生福利共识。底线公平有利于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责任,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底线型社会政策模式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行动抓手。目前基本公共均等化已经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海南等省市也都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目前正努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基本”与底线公平中的“底线”有一致性,国家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证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社会权利和底线公平,“非基本”的公共服务则主要由市场提供,从而明确区分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避免了社会福利影响经济发展。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基本”与底线公平中的“底线”又都是可以动态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动态地调整“底线”,重新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范围,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公民能够分享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明成果。
  (作者系2016年秋季学期中青二班一支部学员)
校(院)部门网站
广东省省市县党校网站
省(市)政府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 信息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建设大马路3号 邮编:510053 E-mail:web@ 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