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影响中国数千年却并没有发展成一种宗教

奉天法古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这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尧为什么伟大啊?“唯尧则天”!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我们已经一再说过,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顺应水性去化解水灾。儒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以史为鉴呢,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一定会修订礼乐,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为什么?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所谓的“事功”,即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成绩来。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还不行,还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绩来。知行合一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就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后“慎思之”——慎重地思考;还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后“笃行之”,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笃”就是实在的意思,要很坚定,实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学问的最高点了。朱熹也讲过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就是说你学问再广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要领,那做这学问也是没用的。但是你能够把握它的精神要点,又不如你去实实在在地做。“知”必须要落实到“行”,落实到“行”才是最重要的。重在体悟中国的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做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就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体悟。“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讲的实践,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去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而且在体悟中,儒家还非常强调对不同个体的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哪怕是有很多普遍使用的东西,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处理。我想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执两用中再一点就是儒家非常强调中庸,这个“庸”是平常的意思,它还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的“用中”的意思。强调过犹不及,要把握适当的度,把握中道。中庸不是调和的意思,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比如你吃得太饱了不行,会撑得难受;同样你吃不饱饿着也是不行的。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你放手不管不行,管得太严也不行。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慈,要做得恰如其分。掌握这个东西并不容易,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感叹道,现在很少有人能具备中庸这种品德了,常常都爱走极端。和而不同另外,儒家的思想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的意思。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互相推动,才有共同的发展。如果都是单一的话,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思想,那么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和而不同”也是儒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守常明变最后一个儒家守常明变的思想,或者叫知常明变,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则,或者是根本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应该在特殊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这在儒家那儿就称之为“经”和“权”的关系,“经”的意思就是有原则或者规律,“权”,就是权变、灵活。比如儒家讲男女授受不亲。孟子讲这个是“经”,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根本原则。但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井里面去了,你伸不伸手去抓她?孟子说应该伸手,这就是“权”。你不能光是守着井让她掉下去淹死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权变。知常还要明变,即知道“经”还要用“权”。所以儒家非常强调顺时而变,要与时偕行。“时”这个观念,在儒家思想里面跟“中”一样非常重要。在《周易》里面就把“时”、“中”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又把“中”、“和”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所以“和”、“中”、“时”三个观念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处理问题的原则。和而不同的意义,就是多元并存。那么多元并存就不能对一个过,对另一个不及,而是要掌握好一个分寸,这就是“中”。但这个分寸也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要看时机。这个时机就包括环境和条件,其实也就是一种机遇。有了机遇,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实现;如果没有这个机遇,那你的愿望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做了概括,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本来是个正面的话,俊杰是非常能够识时务的,所谓识时务就是能够把握时机。可惜后来多数用到贬义上面去了,变成投机取巧的意思了。所以把“时”、“中”、“和”这三个思想很好地融合起来,吃透了,把握住了,儒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就都有了,做一个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难了。重庆缘真堂(gh_)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缘真堂健康生活馆鼎盛美宴预定、健康信息咨询交流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缘真堂健康生活馆鼎盛美宴预定、健康信息咨询交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中国古代史尔雅作业,尔雅中国古代史答案,中国古代史尔雅,中国古代史尔雅题库,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古代史教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679|
上传日期: 19:01: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
官方公共微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C.信仰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高级宗教。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只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一般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C.信仰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高级宗教。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只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一般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C.信仰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高级宗教。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只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一般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科目:最佳答案
试题分析:
小题1: A.“这使得”不正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B.“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错,原文是“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D.“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不对,应是“各种高级宗教”。
试题分析:
小题2:“只是因为”表述欠妥,“思想”一词漏掉了,而且“漫长”无中生有。
试题分析:
小题3:“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说法不对。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至少在中文世界,将儒家传统定性为一种“人文主义”,已经成为学界的______。而视儒家传统为一种“宗教”,或者认为儒家传统具有一种宗教性,则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直聚讼不已,至今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公认 尚无定论 B.共鸣 未置可否C.共识 莫衷一是 D.惯例 前途未卜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以小见大 预计 防止 B.原始见终 预料 阻止C.可见一斑 预感 避免 D.见微知著 预见 预防2A.透彻 恰如其分 B.如实 不偏不倚C.客观 条分缕析 D.准确 鞭辟入里3A.维度 鹤立鸡群 B.高度 超群绝伦C.巅峰 超尘拔俗 D.高峰 出类拔萃4A.单纯 从容不迫 留恋 B.简单 安之若素 贪图C.天真 气定神闲 贪恋 D.愚蠢 悠然自得 迷恋5A.充斥 符合 金玉良言 B.风靡 印证 字字珠玑C.风行 满足 老少成宜 D.充塞 引发 家喻户晓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