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计划是一个两学一做推动两个转变什么转变的行动计划

(转)“学讲计划”实施的现状与思考--刘丽丽的blog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转)“学讲计划”实施的现状与思考
10:06:00 | By: 刘丽丽 ]
自2013年12月我市颁发《“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文件以来,已经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 &&& 回顾一年半全市“学讲计划”的实施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 一是行政推动的力度较大。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各县市区积极行动,都把“学讲计划”的实施作为本地区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 &&& 二是学校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讲计划”的改革方案得到广泛认可,全市中小学校参与面几乎达到100%,不少学校有了成功的经验,不少教师脱颖而出。 &&& 三是现场推进的举措比较有效。从鼓楼区第一个承担全市“学讲”现场活动以来,所有的县市区都承担了一次现场研讨活动。各地都出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改革行动精彩纷呈。 &&& 自“学讲”推进以来,我也经常性地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参与“学讲”活动,也和许多校长和许多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我看到上述成绩,也看到一些问题。 &&& 一是各地各校实施情况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有的地区力度很大,有的地区比较一般;有些学校积极参与,有的学校还在驻足观望,个别学校对“学讲”仍持怀疑态度;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明白“学讲”的改革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全市真正进入“学讲”状态的比例并不理想。 &&& 二是“学讲”改革的推进还停留在表层水平,尚未进入到深水区。很多学校只是有了围坐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深入探究教学的原理与规律,还停留在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的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还停留在“学讲”改革前的水平。 &&& 三是理论学习明显不足,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引领和指导。“学讲计划”虽然推荐了十个方面的教育理论,但能够深入系统学习的学校和教师并不普遍。缺乏理论的支撑已经成为制约“学讲”深入的瓶颈。 &&& 四是配套改革不到位,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活动以及备课组活动组织明显滞后于“学讲”改革的要求。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没有很好地为“学讲”改革服务。 &&& 五是部分校长不能正确理解“学讲”改革的意义,没有提出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措施,甚至是在应付。如有的学校第一学期对“学讲”无动于衷,第二学期却又要求所有班级必须围坐,并不是有计划、有策略地推进。校长的态度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改革的状态。 &&& 应该看到,上述成绩是市教育局、市“学讲办”和市局业务部门、县市区教育局、各个学校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上述问题也是任何改革进程中自然遇到的正常现象,这里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不必当事。关键是后面的工作要能够不断深化“学讲”改革,以真正形成徐州教育的品牌。 &&& 我对“学讲”改革有这样几点思考: &&& 一是“学讲”改革是过程,不是目的。“学讲”改革的直接目的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把“学讲”改革作为目的,就会在教学环节和教学组织上花力气,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的技术和技巧上,就会产生许多不知如何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认识到,“学讲”改革是通过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明确了,工作的指向就清晰了,推进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就会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作为推进的重点,就会在推进“学讲”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探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 二是“学讲”改革是局部改革,不是整体改革;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学校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组织管理,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开发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而“学讲”改革只是“学讲方式”的变革。但是“学讲”改革最大的意义是可以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带动学校乃至全市整体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所以,下一步“学讲”改革的指向应该是整体的课程改革和全面深化的教育改革。&&&& 三是“学讲”改革是学术改革,不是行政要求。行政要求具有高效率、大力度的特点。任何全面改革没有行政要求是很难实现的。但“学讲”改革涉及教育教学深层次原理,需要学术改革才能真正达到目的。而学术改革的关键点是研究。没有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研究的深入,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 从当前“学讲”改革的进度来看,教学设计的技术最为迫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层面,属于技术层面,可以学以致用;二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属于中间层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教育教学原理,属于理念层面,并不实用,却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感悟。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而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只能靠反思、靠感悟。 &&& 综上所述,“学讲”改革要从浅水区进入到深水区,就必须考虑整体的课程改革,要从宏观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改革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研制度。“学讲”改革要从过程走向目的,就必须要侧重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研究学生学习的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讲”改革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改革教师教的方式,通过教学资源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 一家之言,管窥之见。 &&& “学讲”改革,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学讲计划+2016中考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讲计划+2016中考试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学​讲​计​划​+​徐​州​市06​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学讲计划”推进中要做到四个关注
当前位置:&>&&>&
“学讲计划”推进中要做到四个关注
19:19:14   来源: 铜山区郑集镇中心中学 
[-减小字体]
&笔者以为,&学讲计划&这一空前的课程改革,要想使之更具成效性,一定要关注某些&节点&,讲究策略,方能稳中求进。
一、关注小组合作&&全体学生是否都在学习
我市提出的&学讲计划&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是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为主旨,以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核心&&&&学讲方式&包括六个基本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和小结反思。这六个环节恐怕最难把握的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称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彼此协助、互相支持的学习方式,这是相对于&独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并非易事。首先,合作学习小组能否顺利运行,其组建和培训是关键,课前一定要授之以必要的合作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组织,这一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大力配合。其次,要处理好在小组学习中&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忽视了&独立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强调&互学&而非简单的&互教&、&互说&。日本著名教育家、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认为,&&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重要的不是互教关系,因为它是单向关系,也可以说是&多管闲事&的关系,而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让小组里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必须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然而许多教师一旦碰到不懂的学生提问,便马上作答。这样做,只能妨碍&合作学习&的发展。而是应把&球&再&踢&回去&&&你们小组再去讨论讨论&。有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小组学习中所谓的讨论,往往只是大家互相表述自己的想法,记录员分别记录下来,而再加上时间紧,许多小组讨论只局限在&相互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互学&。而&相互学&是从讨论中受到启发,触动自己的再思维,实际上应是综合再提高的过程。第四,合作学习的内容须慎重&考量&。这是因为,由于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答案,学习热情当然不高,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培养更无从谈起。所以&在合作学习的任务下达前,通过一定情境的设置产生问题,使问题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驱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比如,笔者在教学苏人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17课第二框《学会尊重他人隐私》,在设计&自学指导&时,其中设计了两个这样的问题:(1)有人认为,未成年人年龄小,谈不上什么隐私权。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2)也有人认为,公民拥有隐私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受到侵犯。你的观点呢?这两个问题在书本上都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的力量,就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合作&不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合作&的目标是让一个班级变得团结,变成一个温馨而且令人向往的地方。
二、关注上课&&全体教师是否都上公开课
教师主动外出学习听课、听人介绍经验,回来后又读书学习理论,这是教师要求进步的表现。但这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上,不亲自上课体验别想真正改变。听课或听专家学者讲座、演讲,传播的理论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宜我们的工作。演讲就像是一场龙卷风,瞬间引发了头脑风暴。但是,风过去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归原位。
以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都不愿意上公开课,听课者也寥寥无几,有时为了应付&听课记录&的检查,不得不一天造出好几节&听课记录&。而自2013年11月初开始,我校所有教师真正上起了&体验课&,教师们再也不用造&听课记录&了。一般先由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先上研讨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议,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强化教师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生已经学会的就不教,学不会的在小组内采用&兵教兵&,仍然不会的,教师再讲)的模式来上,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半学期下来,不少教师心中有了&回数&,基本明白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怎么回事了,但总体感觉这种模式比较&死板&,学生缺少&灵性&。这学期开始,我们又推行&赛课制&,每位教师都不例外,而且有激励机制&&每节课均有听课负责人和教师打分,学期末评出一、二、三等奖,与奖金挂钩。这轮赛课重点围绕是否运用&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来评价。学校的这一做法是非常明智的,这可用佐藤学先生的观点来印证。他指出:&教师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打开教室的门,让所有的人进去学习。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要打开一次教室的门&&促进教师成长的最强烈的动机作用,就是教师对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每次公开课的准备过程,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付出的时间,花费的精力,它更多带来的是教师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任何一节公开课,都会给执教者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必然会演变成动力,会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教师成为一个&自我引导者&,这也正体现了公开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正向力量。
三、关注研讨&&研讨是否具有针对性
在有些学校,一提到要上公开课,几乎没有几个愿意主动上的。其原因主要是怕公开自己的教学以及别人批评自己的教学;换句话说,是怕别人从自己那儿学走了什么,或找到自己课堂上的毛病而令自己难堪。大多数教师上完公开课后都要被评论,学校搞教研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研讨。有些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次数不可谓不多,但问题不可谓不少,往往是搞形式,走过场。如有的领导和老师听完课一走了之,有的则大加称赞某老师课上得多么精彩而避谈问题,也有的把课评得一塌糊涂,令上课老师无地自容&&那么,应怎样研讨呢?佐藤学先生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在课例研究中,研讨日常的教学,重视课后的研究甚于课前的研究。课后的教学研讨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与其说是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和教材的钻研,不如说是基于课堂的事实,议论学生在何处顺利、何处有障碍。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提出建议,而是围绕一个中心课题&&从教学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而我们的研讨召集人有时恰恰相反:大家来谈谈这节课到底老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真正有效的研讨对象不应是放在&如何教上&,而应是放在&如何学上&;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教师露一手&,也不是为了创造&优质课&,而在于学生&学习关系的创造&与&优质学习的实现&,在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可以反思: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此时教师做出了什么反应?大家坐在一起,尽可能让每一个观摩者畅谈自己学到的东西。我想,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观摩教师都不会处于警惕和紧张的状态,而是放松和学习的状态。这样再让他上公开课也许就不会推脱了吧。
四、关注校长&&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学讲计划&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校长。因为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舵手,掌握着学校的航向。如果校长对学校改革持消极态度,那么&虎头蛇尾&的现象可能会发生。庆幸的是我们的校长非常重视这项改革,校内教研活动也正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愿我们的学校再精简一些让教师们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的事情,以更人性化的管理,给教师们腾出更多的研究时间和最大限度的帮助。相信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学校也定会打造成一所在课改方面有影响力的学校。
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借鉴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最新成果,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需要我们牢记&教学做合一&的观念,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只有人人努力,个个争先,&学讲计划&才能绘出更美好的蓝图。
 作者: 徐德河 <
点击数:86| 学讲计划的解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讲计划的解读
上传于||文档简介
&&学&#8203;讲&#8203;计&#8203;划&#8203;的&#8203;解&#8203;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04版: 徐州360
本版新闻列表
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
把徐州“学讲计划”推向新高地
◎本报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高青 张二君
9月1日,新学年的开学第一天,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第十三中学、侯集实验小学和火花学校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组织下,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裴娣娜、江苏省原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北京海淀区原教委副主任胡新懿,北京中关村学院校外研究中心主任吕文清等在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生、教研室何振国主任等的陪同下分别走进四所学校。他们走进教室听课,与孩子和教师交流座谈,听取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汇报,了解学校课改的现状。 “今天在民主路小学,我不仅听到了两节好课,更看到‘学讲计划’已经在课程层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它完全可以走向更大的成功。”成尚荣说。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的课改工作也得到裴娣娜教授的充分认可:“十三中在信息技术与‘学讲计划’的融合以及个性化、国际化课程建设等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学讲计划’是一个‘宝贝’,有太多值得挖掘和探索的地方。” 同样,吕文清、胡新懿两位专家也给予火花学校和侯集实小高度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这两所相对偏远的学校里,孩子们的自信、快乐、阳光就是徐州课改的最大成果。 “不一样的开学第一天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刘文琪激动地说。 这次活动,是2016年徐州市教育局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签署共建课改实验区协议后诸多活动中的一项。徐州,在启动“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改革行动计划三年后,通过这样的合作,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课改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也表达了持续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 直面问题:突破课改岩层 “改革,一定要警惕岩层现象。”2015年,徐州市域推进的教学改革——“学讲计划”实施两年之际的工作座谈会上,徐州教育局局长张德超语重心长地说。 “学讲计划”推进两年,经历了一些坎坷,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让孩子们站在了课堂的中央;师生关系的改善成为教育教学新的支点,撬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管理、教研的新常态,开启了教学改革的智慧化进程……可以说,短短两年,“学讲计划”取到的实际成果,已经远超过改革方案的最初框架。 然而,有一个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他就是张德超。当很多人在为“学讲计划”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时候,张局长一次次提醒大家。他说:“改革就像过去农村‘打井’取水,最初的时候进程会很顺利,也能很快见水,但那时的水质远远不够清冽、甘甜。一定会遇到坚硬的岩层地带,只有坚持住,把这层岩石打通,我们才能真正饮到源源不断的好水。” 在他的提醒和指导下,大家把目光和脚步转向了基层学校。2016年,市教研室组织一批特级教师、学科骨干深入78所学校。这78所学校,有徐州著名的四星级高中,也有处在边远农村只有5个班级的教学点。他们听课、访谈、问卷、查看资料,大量的数据和数据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看到了课改带来的变化,也梳理了更多的问题: “学讲去 讲出来”这一朴素的表达如何构建起更坚实丰富的理论框架?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才能胜任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当课程的整合与教材的重构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学校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徐州课改的特色,但怎样走下去才能让它引领我们重塑教学观和教学文化?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估体系和质量检测机制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保障其持续有力的推进……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面前。怎样才能突破岩层,把徐州课改引向泉水清甜的深处?在李运生看来,除了徐州教育人自己的决心、勇气、毅力,还需要更高的平台和更多专家的引领。毕竟,教育改革,本身就是实践的科学和科学的实践,它需要义无反顾的精神,也需要正确的方向指引。就像“打井”取水,很多时候,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专家引领:搭建课改平台 2015年起,徐州开始迎来一批批专家学者。 “我觉得徐州的‘学讲计划’,从根本上切到了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你们一定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上做更深的研究。”这是2015年10月,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来徐参加“全国名校长”高峰会议时为“学讲计划”提出的建议。与此同时,袁振国、孟凡杰等一批专家来到徐州,走进学校,参加 “学讲论坛”,站在更全面、深刻的角度为“学讲计划”会诊、把脉,指路。 2015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等一行5人来到徐州,调研“学讲计划”。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秦建荣主任在充分肯定了“学讲计划”的特点和价值后,提出“形式要服务目标。现在课堂形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到一定阶段以后还是要回过头来,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为内容服务,为教学目的服务。” 2016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材处处长李斌一行来徐,听取“学讲计划”推进工作的报告,调研了解相关情况。张国华主任认为,徐州课改设计体系完整,推进有力,方向正确,值得大力打造,并一定会成为徐州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一次次的专家调研,一次次的“学讲”报告,徐州敞开了大门,请进来,也走出去。因为大家清楚,教育改革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一个大市推进的区域课改,更是关系无数家庭幸福和孩子成长的民生工程,容不得一丁点的马虎和想当然。作为徐州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李运生更清楚地知道,改革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越是迈向深水区,越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与责任。但问题不是阻碍,而是台阶。来自于各个层面的思想观念的交锋、方法与模式的论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会让这场改革变得更加丰富而意蕴深远,也会引领徐州的“学讲计划”走向更高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徐州市教育局一方面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与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入交流、研讨,共商合作事宜。他们希望把“学讲计划”推向更高的平台,用开放、包容、多元为徐州课改创造更好的环境。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徐州市教育局共同签署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徐州正式成为全国11家课改实验区之一。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课程的整体建构不能满足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等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现在,有幸迈上课改实验区的发展新平台,相信我们的课程改革会更具活力!”徐州市解放路小学朱晓梅校长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 项目带动:探索课改路径 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让“学讲计划”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启动为徐州课改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6年7月初,暑期刚刚开始,来自徐州市11个县市区的100多位一把手校长已经进入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来自北京和上海两位专家的视野宏大、思考深刻、案例丰富的报告拉开了培训的大幕,但接下来创新的培训形式更让校长们感概万千。自主学习,网上平台上传学校课程改革规划;小组交流,17个学习组充分研讨碰撞;大组汇报,选择优秀案例集中展示介绍;“小鱼”介入,所有活动实现现场直播和即时分享。“紧张有序的培训让我们辜负了窗外的‘良辰美景’,却领略了教育的无限风光,放下了日常的琐碎和繁杂,却思考了学校的未来和发展。”一位校长在微信群里留言。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诸多项目的启动,徐州实验区也进入了新一阶段的改革快车道。“我们要组织一批一批的专家,针对徐州教育改革中的希望和要求,来进行具体指导。既要做出一个基于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徐州实际的发展规划,也要组织专家进行实践攻关,突破课程改革的一些现实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说。 课程领导力建设,把“学讲计划”从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向了课程的整合和教材的重构。“学讲计划”是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入的,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主动、和谐的教学关系得以建构,民主、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逐步显现。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材太深太难”等问题和困惑也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教学方式不是课改的全部,课改的成功最终要依靠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与创生能力。而课程领导力与裴娣娜教授的“三力”模型——区域发展力、校长执行力、学生学习力的结合,将进一步触及课改的核心问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深度学习项目,把“学讲计划”从关注“讲出来”转向关注“学进去”。“学讲方式”中的“讲出来”是一大亮点,它让学习成果“外化”,让学习态度主动,也让学生用外在的语言去规范、锻炼内在的思维,但“讲出来”的前提和目的更应该是“学进去”,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2016年9月,20所实验学校申报了深度学习研究项目,“学讲计划”开始向学段化、学科化迈进。 教师挂职研修项目,把教师培训从间接经验的获得推送到直接的体验与经历。“课改,改到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学讲计划”的推进,教师素养越来越成为制约课改深化的瓶颈。问题,从来是改革的初衷与起点。在课改推进的两年多时间里,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各地不断创新教研形式。贾汪区的“卷入式”教研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体、承担教研的任务;鼓楼区的“主题课堂观察式”教研让课堂教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泉山区的“学讲式”教研把学生学习的方式用于教师的研究活动……2016年9月,全市遴选的200余名骨干教师赴南通挂职。同时,在课程中心项目的支持下,一批骨干教师被送到北京、上海的学校跟岗研修,带去了思考,经历了蜕变,收获了智慧,分享了成果。 “在推进课改的关键期,实验区这个平台,将为徐州教育提供先进的经验、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这些项目成了我们的抓手。”教研室主任何振国说。 基于问题,基于现实,也基于已有的经验,“学讲计划”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样,基于新的问题,新的现实和新的经验,“学讲计划”开辟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并把目标最终指向了师生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辛苦,但收获着,也快乐着。这是徐州市“学讲计划”推进工作办公室的同志深入78所学校调研后对教师状态的最深印象。改革,从来不易,也难免苦痛,但正像罗曼·罗兰所说:“痛苦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学讲计划”,作为徐州区域教育改革的实践,就是一把锋锐的“犁”,它正一点点掘进,挖出新的清甜的水源。 路依然漫长,但方向正确,就尽管勇往直前。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中国徐州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联系电话:086-7  ICP苏B2- 苏新网备2006024号
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学一做推动两个转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