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发展为什么对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影响的政策调整

散文吧网站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试论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相关话题一、 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单一,还没有建立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制度基础上的,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大差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中央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投资结构也不合理。
(二)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税制结构仍是以间接税为主体, 直接税比重相对较小。其次,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与税收调节有关的税种还很不健全, 还未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和社会保障税。再次, 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 致使高收人群体的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二、美国利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经验借鉴
为实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目标, 美国主要采取了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与反贫困等财税措施。
(一)税收调节措施
美国已经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个人财产税、个人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的税收调节体系, 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 个人应税收入 (或财产 ) 越高, 征税比例就越大, 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力度最大。
(二)社会保障调节措施
一是由联邦或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二是由政府立法强制实施、全体劳动者参加并共担费用的社会保险项目;三是由各种基金组织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经办的私人团体年金、医疗保险和个人储蓄。
(三)义务教育调节措施。
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的管理。各州为了公平分配教育经费,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资助学区, 但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基本资助拨款, 它属于一般性补助, 即公式拨款; 另一种是专项拨款, 主要考虑地方学区特殊的教育需要, 多用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
(四)反贫困调节措施。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比较系统解决不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据美国行政管理预算局估计, 1997年联邦财政补贴达到2752亿美元, 占联邦支出的比重达到16.3% 。
三、发达国家运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对策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借鉴国际经验,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法制化;从单一的纵向逐级转移方式向纵向全面覆盖式转移与横向转移并用方式转换;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生产项目等的财政扶持力度。
2.保证义务教育本身的公平性
从义务教育的实施来看,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的大半经费, 并实行差别拨款补助方式; 英国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超过了50%; 德国州政府大约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75%; 日本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在1994年达到了50%。
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县及县级以下的政府承担, 这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不能保证全国所有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目前的关键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 其中中央负担30%, 省级负担40%, 中央经费部分不能搞一刀切, 要实行地区差别,即主要投入中西部地区, 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能基本得到保障。
3.有目标、有资金保证、科学而依法地进行反贫困。
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贫开发, 需要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 但政策的实施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政府要通过投资补贴、就业补贴等财政刺激措施, 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迁移。扶贫开发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 将扶助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
4.借助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确定保障的重点。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可以是低水平的, 但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要尽快地在城乡分步实施。尤其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二)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对策
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促进不同税种间的相互配合、协调。
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辅之财产税的完善税制体系,能够从流量及存量两个层次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从而有效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目前我国税制结构中以流转税为主,重视对经济总量及结构的调整,大大弱化了税收的收入调节效应。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提高所得税比重,同时完善财产税体系,及早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加强对居民存量财产的征管工作,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健全的税制体系。相关文章最新文章上传用户:xagktntuho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教导扩大与支出分派差距是中国转型与成长进程中产生的两种社会景象。本论文应用中国的经历数据剖析了教导扩大对支出分派的影响,并经由过程教导分派和教导收益率两个中央变量,商量了教导扩大影响支出分派的感化机制。研讨发明,中国教导扩大与支出分派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即教导扩大先是扩展支出不屈等,而在教导造诣到达必定水平今后,跟着教导进一步扩大,权衡支出不屈等的目标基尼系数将会逐步下降。本文经由过程《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度统计局颁布的有关数据,对我国教导扩大和支出分派之间的“倒U”型关系停止了实证磨练。实证剖析的成果注解两者之间确切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而且发明我国的教导成长程度曾经处在“倒U”曲线极点左边邻近,持续扩展教导范围,将有助于减少支出分派之间的差距,削减社会支出分派不屈等,落实迷信成长不雅,完成社会协调成长。中国教导扩大与支出分派之间的“倒U”型关系是教导分派的对等化和教导私家收益率进步配合感化的成果,教导分派的对等化对支出对等化的影响是正向的,而教导收益率进步对支出对等化的影响则是负向的,在教导扩大早期,正向感化较小,是以教导扩大使得支出差距拉年夜;而在教导扩大后一阶段,正向感化较年夜,教导扩大促使支出对等化。这一正一负两种感化说明了中国教导扩大与支出分派的非线性关系。Abstract:Teach the expans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are two kind of social scen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experience in data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ssignment and teach yields two central variables,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expand influence incom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Considers to discover, teach Chinese expansion is an inverted &U& - 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at teaches expands is expanded expenditures of unyielding, and in teaching attainment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in the future, follow the teachings to further expand, the balance of expenditure of unyielding target Gini coefficient will gradually decline. The data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tatistical Yearbook&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ssued, on China's expans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s of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An Empirical test.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notes between the two there exist exactly a &inverted U& - typ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ven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 was in &inverted U& polar curve on the left adjacent,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education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ga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cut social income distribution of unyielding, imple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decent, completed the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hina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inverted U& - type relationship is assigned to teach equivalence and teach private income rate of progress combined action results, teaching assignment equivalent to spending peer influence is positive, and teach income rate of progress of spending peer influence is negative, in teach expand early, positive less effect is to teach enlarge ambassador to expenditure gap pull N and in teaching after the expansion stage, positive effect is bigger, teach dilate to make spending equivalent. This is a negative effect that two kinds of China teach nonlinear relation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nditure expand.目录:摘要3-4ABSTRACT4-5第一章 引言8-21&&&&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8-14&&&&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14-15&&&&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一、国外研究的现状15-17&&&&&&&&二、国内研究的进展情况17&&&&&&&&三、对文献的简要评述17-18&&&&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8-21&&&&&&&&一、本文的研究思路18-20&&&&&&&&二、本文研究的方法20-21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21-31&&&&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21-27&&&&&&&&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2-25&&&&&&&&二、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情况25-27&&&&第二节 与人力资本理论有关的收入分配理论概述27-31第三章 教育扩展和教育分配31-39&&&&第一节 我国教育扩展31-34&&&&第二节 指标的选择与计算34-37&&&&&&&&一、指标的选择34-36&&&&&&&&二、具体的计算36-37&&&&第三节 回归分析结果37-39第四章 教育扩展与教育收益率39-48&&&&第一节 教育收益率39-44&&&&&&&&一、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年龄—收入关系图39-41&&&&&&&&二、人力资本理论对年龄—收入曲线的解释41-42&&&&&&&&三、计量教育收益率的方法42-44&&&&第二节 教育收益率的基本规律和我国教育收益率的特征44-48&&&&&&&&一、教育收益率的基本规律44-45&&&&&&&&二、我国教育私人收益率的基本特征45-48第五章 教育扩展和收入分配48-58&&&&第一节 教育与收入分配48-49&&&&第二节 收入分配指标的选择49-50&&&&第三节 “倒U型”关系验证及其理论分析50-55&&&&&&&&一、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倒U型”关系验证50-54&&&&&&&&二、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倒 U型变动的理论分析54-55&&&&第四节 教育分配的中介作用分析55-58第六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58-64&&&&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58-59&&&&第二节 政策建议59-62&&&&&&&&一、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扩大59-60&&&&&&&&二、运用公共教育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不平等60-61&&&&&&&&三、积极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金融市场61-62&&&&第三节 研究展望62-64&&&&&&&&一、关于指标的选择的问题63&&&&&&&&二、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的形成63-64参考文献64-67附录67-74致谢74-76分享到:相关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凸显,农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社"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凸显,农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三农”工作所具有的弱质性、长期以来的社会等级制影响和工业化政策不够全面等因素,造成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不公。对此,应当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提升“三农”投入的力度,努力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从而更合理地进行收入分配,提升农民群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中国论文网 /2/view-7363967.htm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分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水平随之不断提高,但是不同群体之间也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特别是农民群体的收入分配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有鉴于此,就需要深入分析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原因,并且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1、“三农”工作具有弱质性    我国农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不公与“三农”问题所具有的弱质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非常低下,人地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张,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占有量只达到全球平均数的1/4至1/5,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投入不够充足,不仅比重逐年下降,而且投入的结构也出现了失衡现象。二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当落后,表现为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十分滞后,大量居民尚未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九年义务教育制的目标在部分地区尚未达到,还有一些地方的交通、电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三是农村人口数量较多而且总体素质不高。如今,我国农村人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依据一项调查,在我国多达6亿的农村人口当中,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者仅占0.05%。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导致这些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挑选面极为狭窄,所从事的一般是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且没有一定社会保障的艰苦工作。    2、受到社会等级制的深刻影响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具有严格等级制之分的国家。在森严的社会等级制之下,并非是以人的实际能力与贡献为收入分配主要依据的,而往往是由比如身份、种族或者其所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情况等为主要依据的。对于社会成员实施差别化对待就会造成一些不尽合理之状况,甚至是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成员造成了一种不平等,进而形成了一种社会不公。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将身份作为高低贵贱划分标准的原有社会等级制度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但是我们还是难以否认,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之间还是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地位上的差别的,农民群众的社会地位依然非常低。在严格的等级制之下,人们的收入分配都是依据等级实施的,因为农民群体处在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在分配各类社会财富之时常常会成为被歧视之对象。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之前,为切实实现重工业并且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往往是向重工业加以倾斜和照顾的。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能够让城市尽快地实现发展,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往往是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加以倾斜的。国家的财政支出则主要用在城镇建设以及提升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上,反观农村地区的建设以及农民群众的自身发展,通常是由农民自身加以解决的。这是一种对广大农民群众极不公平的发展策略。    3、工业化相关政策不够全面    我国是后发展型的发展中大国,其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实现工业化。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实施了以优先开发重工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之路,当时几乎是使用全部的资源来着力开发工业,形成了农业必须服从于工业、农村必须服从于城市的资源划分格局,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国家应用大量的制度性安排而加以实现的。要想优先开发重工业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资金就十分稀缺,为了能够切实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逐步施行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规定了农民群众一定要依据国家所确定的价格来销售农副产品,对于城镇户籍人口可以施行低价、定量配给制度,而农村人口却无法享受此类补贴。人民公社制则将农村人口限制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经济体系之中,而且导致其难以改变自身的职业身份。为了降低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之间争夺就业权之机率,我国施行了户籍管理机制。该机制极大地扼杀了农民群众脱离土地求得新发展之机会,大量农民被固定于农村土地之中,导致农民群众的收入上升空间非常有限。    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分配问题改进对策    1、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家庭经营收入是我国农民收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价格对于调节农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作用十分明显。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提升一个百分点,农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就能够提高数十元。这样,公开的市场价格也就成为了调节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方式,这就能够使农民群众的报酬收入趋于合理化和公平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有助于矫正初次分配当中所存在的各类不合理劳动力要素以及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村中各类要素以及产品之价值,进而能够降低工业品特别是农业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整体价格。如果从更长的发展眼光来考虑,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状况一旦得到改善,尤其是在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型价格体系之后,就能够切实有效地消除工农业产品所存在的剪刀差。    2、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在我国“三农”工作发展中,投入始终是关键环节。强化对“三农”资金的投入,重点源自于“三农”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资金与外部所融通的部分资金。一是要加大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要致力于提升财政对农业事业投入之比例,形成合理的责任制约体系,明确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三农”工作投入之数量以及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更加稳定、更为可靠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体系。在当前财政资金相当紧张的实际状况之下,可采取发行国债等形式形成农业发展基金,切实弥补财政资金上的欠缺。二是要形成政策性的现代农业保险体系。为切实减少由于自然灾害而产生的各类农业风险,应当健全完善农业保险机构,办理农业保险方面的业务,并且对农业保险施行低收费与高赔偿等政策。三是要调整与改进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结构,切实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基础建设之投入,从而全面改变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较差的状况。
   3、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建立、发展与完善,资本占有的差别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货币积累规模不断增加,部分居民逐步把货币引入到资本化领域之中,从而能够享受资本市场获益之好处,但是农民群体一直以来却入不敷出,难以进入到资本市场之中获利,甚至缺少让资产保值、增值之能力。    4、最大限度取消对农民群体的歧视性政策    要下决心全面清理在土地管理、户籍管理、就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民群众具有歧视性的各项规定。一是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要着力消除附着于户口本之上的各类特权,结合所在城市实际放开或者取消关于户口迁移的各类限制,以保障公民迁徙、居住等方面的自由,这也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努力消除在户籍管理之中的职业以及身份,切实变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居住证制度,切实做到让城乡居民在发展面前保持平等的地位。二是要完善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迅速而全面地推行,这就需要分步落实。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包括三点:首先是创建农村最低社保机制。我国城镇已经建立起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下一步要逐渐形成农村最低社保机制,对于家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内的农村贫困人员,应当依据最低生活标准施行差额化补助。其次是要将农村社保体系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以联系,着力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最后是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本社会保障机制,有效消除社保资金缴纳和利用中所出现的错位以及不对称等情况。    5、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为了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切实有效地消除农民群体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就必须致力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而重点就是要对农民群体实施教育与培训,将农村当中极为庞大之人口资源切实转换成为新的人力资本。因此,在切实解决我国农民群体收入分配不公状况这一问题时,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对农民群体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要运用增加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有效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增加收入之步伐。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应当着力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之比例;运用政策导向来积极指导农村家庭提升对其子女教育方面之投入;要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对农村未就业人群实施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创建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从而打造出一大批既有文化,又懂得技术、善于管理的现代农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民群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对此,必须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力度与强度,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取消对于农民群体的歧视性政策,强化对农民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农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与公正化。   参考文献   [1] 王雅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童俊:城市圈发展中农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0(19).   [3] 李茗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4(9).   [4] 朱建军、胡继连:农地流转对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刘冰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