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兰姓是什么民族族

濮阳姓_百度百科
(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北岸(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一块丰饶的地方叫,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濮阳姓基本介绍
濮阳[濮阳,读音作pú yáng(ㄆㄨˊ ㄧㄤˊ)]
濮阳姓姓氏源流
(Pú yáng )姓源出有:
濮阳姓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濮水流域住民,属于以居名称为氏。 濮,原为河南、山东地区一条河流的名称,古称濮水。在上古时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们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古濮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今)分出,大致沿现在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今河南濮阳)、(今山东西南部)、(今山东鄄城)、(今山东鄄城)、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上古时代所称的“四渎”,即“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淮河、。古济水是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流经河南,与黄河大致平行穿越山东而入渤海,在山东境内今称“清河”,清河与并行的黄河相较是一条小河流,因此被后人称作“”。在历史上,黄河曾改道夺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的一条分合支流。
远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帝因濮阳之地十分丰饶,遂在该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该地区也称“”,后来其地住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濮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史籍《》上有记载:“濮阳氏的先祖原居于,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在史籍《》上亦有相同的记载:“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南部。
后濮阳氏大多省文简改为濮氏、阳氏,亦有维持濮阳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濮阳氏、濮氏、阳氏共邑为源,但未必同宗,堪称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濮阳姓源流二
源于,出自国君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在执政时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将国都从(今河南卫南坡)迁至濮阳。到了战国时期的姬扁二十三年(卫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自贬为侯爵。再传至周慎靓王元年(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自贬为君,以表示卫国与战国诸雄争霸无涉,史称“卫嗣君”。其实这时的卫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据有濮阳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时期的赢则五十三年(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怀君去朝见,却乘机杀死卫怀君,灭了卫国。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称“卫元君”。秦王赢政八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攻占了濮阳城,秦王强行迁徙卫国于(今河南中牟)一耦。卫元君去君世后,儿子姬角继位,史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卫国却因为实在太弱小的缘故,不值得那位再去“灭”了,所以反而得以继续存国。一直到嬴胡亥元年(卫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废黜了卫君角的爵位,卫国至此才在立国八百三十八年后真正灭亡,共传三十五位君主,是整个两周至先秦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在以后历朝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濮氏、或谐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1]
濮阳姓得姓始祖
颛顼(、)、()。
颛顼姓姬,号。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西南)。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依然敬奉他们的、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颛顼是高阳氏。在高阳氏的部落里面还有八个有名的氏族。这八个有名的氏族是:、、、、等,其中庭坚这个部落一直存在,并且直至仍同并祀依照古代“神不歆,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颛顼活动的地方在卫(今河南濮阳),后来因为受到战败的影响南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濮阳姓祖先
颛顼、位于河南城南30公里的土山之阳,人称“”。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和紧靠,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2000年10月,正式批准颛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种说法:位于聊城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载:高阳氏陵有二:一在,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濮阳姓迁徙分布
濮阳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四位,望族出、平陵郡。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濮阳原为地名,当地有一条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习惯就称之为濮阳(古代河之北岸为阳),即今河南省。最现是古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他是黄帝的子孙)的后人于此居住过,当地人就以地名为姓,流传下来。春秋时,卫国郑大夫居于濮水之北,也有说其封地于濮水之南,后人就以濮阳为姓。从《》上考证,濮阳的先祖居于,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同样《》上亦有“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的记载。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方。“濮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便已出名,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隅,的西北。相传上古的颛顼帝陵仍为我国的著名古迹之一)。颛顼帝的后世子孙有居住于此地的,因而以地为氏,称濮阳氏。望族居(今河南的濮阳市,古称澶州);郡(今山西东一带)。
如今在江苏省的、安徽省的等地有少量分布。
濮阳姓历史名人
濮阳姓濮阳兴
三国时吴国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做丞相,封外黄侯。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
濮阳姓濮阳成
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为。
濮阳姓濮阳瑾
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姓濮阳来
明嘉靖年间出任,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姓濮阳潜
(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官为宰,有贤名。
濮阳姓濮阳耒
(生卒年待考),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官吏、经学家。明嘉靖年间出任,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姓濮阳渐
(生卒年待考),字子开;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大臣。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贡生,任徽州府训导,逾年。有才略。著有《晚山阁诗集》、《元水阁集》。
濮阳姓濮阳慎
(生卒年待考),字徽五,号木斋;(今属安徽)人。著名清朝诗人。从其兄濮阳模学诗,一年而成。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贡生。著有《木斋诗集》。后来陈毅元帅曾录其诗入《所知集》。[2]
濮阳姓郡望堂号
濮阳姓郡望
: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属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鸡泽、曲周、及西北、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三国时期曹魏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濮阳姓堂号
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任会稽太守,他和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濮阳姓家谱文献
安徽桐汭濮阳氏旧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残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宣城地区档案馆。
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濮阳姓四言通用联
姓启濮水;
望出博陵。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濮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吴丞相;
武德将军。
——李文郑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陈留人濮阳兴,字子元,出身士族,年轻时就名闻江东,孙权时,曾任县令、太守等职。任会稽太守时,对住在那里的琅邪王孙休很好,孙休即位为帝,任他为太常、卫将军,官至丞相,封外黄侯。孙休病死后,他和张布废掉太子,另立孙皓为帝,因为孙皓既残暴又腐朽,他又感到后悔,被人告发,为孙皓派人所杀,下联典指明初广德人濮阳成,字子义,沉勇而有大志,膂力过人。曾跟从太祖到宣州大阅兵,任灵璧侯汤和手下的百户。后屡立战功,封武德将军。
上虞贤宰;
东吴将军。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濮阳潜,为上虞县宰,有贤名。下联典指三国濮阳兴,仕吴为卫将军,平军国事。
平章军国;
怀保陇西。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联释同上。
濮阳姓七言通用联
英才毓陈留秀气;
遍陇西黎民。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汉代名人濮阳潜。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丞相,字子元,陈留人。少有士名,时使蜀,还会稽太守,有声名。
濮阳姓八言通用联
濮水悠悠,流长源远;
阳光煦煦,景妍气和。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濮阳复姓“濮阳”二字的嵌字联。[1]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