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对他说 下载上班不要太累了他说嗯,知道了是什么意思呢!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我的图书馆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第1章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 &&
& &前言 问题不会自动消失(1)    我们工作得太累、太难、太压抑,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工作的实质。  逃避工作中的问题,其实是逃避成长的机会。  问题的提出——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也许你刚刚走出校门,正在寻找工作,同时也寻找一份丰厚的薪水和一个光明的未来。可你是否知道,“工作”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字眼,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你已经在职场上混了一些年头,工作对你已不再新鲜。每天早出晚归,没完没了的任务堆在你的办公桌上——工作的压力几乎让你喘不过气来。“做个出人头地的人”、“学习比尔·盖茨”不过是些虚无飘渺的幻想,你只求不出差错地把工作做完,能保住饭碗就行了。  为了养家糊口你拼命苦干,可老板总是不理解你的苦衷——很多问题还没解决呢,他就向你下达了命令。他布置的任务实在没法完成,公司的管理体制也不太完善,其他部门不能给你提供足够的方便,所以你只能凑合着做你的工作。你也很想换一份工作,可又担心新工作未必就是轻松、容易的。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想到这些,我们不由得会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究竟该怎么工作?  工作,它不仅占据了我们人生一半还多的时间,也承载了我们一生的野心、理想、目标、荣英成就、价值,关系到我们的财富、地位、名声、收入、房子、假期。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幸福与否,工作是头号的影响因素!  然而,那些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功成名就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譬如你我,只不过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下,庸庸碌碌混到退休。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喜欢迎接挑战;而另一些人却更喜欢敷衍了事,碰到问题就躲开,把责任推给别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的迷茫与困惑,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工作呢?  问题的答案——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其实,无论人生还是工作,都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在一个企业中,上至老板,下至最基层的职员,不论他的工作是简单还是复杂,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而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工作的核心内容。  松下幸之助说过:“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  这番话道出了工作的真谛。工作不是“完成任务”,不是苦干、卖苦力,不是领导吩咐什么我们就照章执行,然后就可以等待薪水。工作的实质,就是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经验、智慧,凭借我们自身的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  假如我们每天踩着时间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就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的任务。这样的“工作”,其实是在应付工作。  应付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中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困难,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些问题、困难属于上司和老板,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要躲开问题,就能避免犯错误。避免了犯错误的可能,老板就挑不出我们的毛病,也就不会解雇我们。  而实际上,工作也好,人生也好,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能够勇敢地解决问题,闯过道道难关通向胜利。而后者像驼鸟一样把头钻进沙子里,对问题视而不见,指望别人替自己把问题解决好,或者幻想问题自动消失。  那些高绩效的员工,那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幸运儿”,他们从不回避问题,从不惧怕困难。他们总是猾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们就能够克服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 前言 问题不会自动消失(2)
    问题的处理——解决是惟一的办法  问题之所以成其为问题,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不仅如此,听任问题发展,极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待问题,苦恼、悲伤、抱怨统统是毫无裨益的。惟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分析它进而解决它!  逃避问题、把问题留给上司、指望问题自动消失,这些都不是办法。因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每个职场中人的基本职责。  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好心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把问题看作成长的机会,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愉快地迎接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勇敢地挑战问题,打开自己的思路,找到有创造性的好方法。  也只有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我们潜藏的力量,唤醒我们沉睡的智慧,从而帮助我们实现能力的飞跃,使我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惧怕问题,是因为问题常常被我们内心的恐惧所夸大了。问题往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而我们也总是没有看清自己所拥有的潜能——只要下决心去解决,问题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聪明的人面对问题想办法,愚蠢的人面对困难找借口。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看你有没有尽全力。  你想快乐地工作吗?想让工作变的得心应手吗?办法只有一个:  猾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吧!
工作是什么(1)    你是否思考过: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每天都要去工作。工作中,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你是否思考过:做这些事情,又是为了什么?  也许你已经掌握了不少工作技能,也许你对“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去思考,当然你也听惯了各种陈词滥调:“要努力!”“要负责任!”“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创新!”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职场上的成功人士,第一步要搞清楚的,还是这个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工作是什么?  对每一位关心自己前途命运的人来说,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避开那些干扰我们提高工作绩效的“陷阱”,并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两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拜访一位管理专家,咨询有关今后工作的问题。比如,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如何尽快获得提升?等等。交谈了一会儿,管理专家突然问道:“你们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了,请问在你们心目中,工作是什么?”  “工作是什么?”他们自言自语,面面相觑,竟然被问住了。也许在学校中,他们习惯了复杂的思考方式。所以,问题虽然简单,他们却一时回答不上来。  管理专家先问甲:“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  甲回答:“他是一家企业的经理。”  “那么,他的工作都有哪些内容?”  “开会、出差、听各部门的主管汇报工作。”  “开会、出差、与部门主管沟通,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管理专家说,他又问乙,“你毕业以后找到了什么工作?”  乙说:“我被一家企业的研发部门录用了。”  “那你知道一个研发部门的职员,都需要做什么工作吗?”  乙摇摇头。  管理专家想了想,说道:“做研发,需要很多步骤。前期要做市场调查,了解同类产品,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然后要做设计,反复试验,投入生产,再进行市场试销,根据顾客的反馈进行改进。这当中要碰到很多问题,很多难关。但解决困难,迎接挑战,也是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所在。只要你逐步积累经验,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看上去很难的事也变得不难了!”  说到这,管理专家问甲和乙:“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种工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两位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乙问:“经理的工作和员工的工作,应该差别很大吧?”  管理专家说:“其实,他们的工作有一点是相通的,这也是所有工作的共同点,就是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就是凭借人的能力、经验、智慧,凭借人的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这就是工作的实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职场新手们对工作的意义一片迷茫,那些已经工作一年、两年、三年、十年甚至将要退休的人,他们也未必认真思考过,工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可能多数人会回答:工作不就是养家糊口吗?每天踩着时间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任务。如果指令明确,条件具备,就像机器一样去执行。不时地,还允许自己偷点儿小懒,反正能保住饭碗就行。  可多数时候你并没有这么幸运——老板总是不太开明,甚至很独裁,不考虑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不想想这工作到底能不能完成,就给你布置了任务,以至于你在工作中总是碰到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你也许咬怨:公司的管理体制也太不完善了!缺少合理的规划,职责界限不明确,信息不充分。和自己有工作衔接的那些同事也是能力太差,一次没有提醒到就会出错误(而不少同事也这样评价你)。总之,工作的压力太大,这份工作几乎无法干下去了。  比如,你是一位销售业务员,你每天跑市场、签合同、下单、出单、收单、催款、为客户服务,这些事情有时顺利,有时困难重重。所以你抱怨个不停,有时嫌研发部门没有把产品设计得更有竞争力,有时抱怨老板规定的任务指标太高了,有时你觉得客户太难伺候,太不讲信用。你甚至想放弃,准备换一份工作。
工作是什么(2)    在工作充满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就算你换了一份工作,你能保证新工作中没有困难、没有问题吗?  俗话说得好,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假如问题都被别人解决掉了,你只需要做现成的、容易的事——这样一份工作,恐怕全世界也很难找到。  工作中有问题是正常的,正如人生中会遇到种种麻烦与不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过在工作中没有碰到问题的人,不论他是老板还是雇员。  逃避问题、把问题推给上司或者老板,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会给上司、老板留下工作不负责任的印象。  怪老板不开明、怪条件不具备、怪同事不配合,这些怨气对问题本身的解决也没有任何好处。愚昧的人坐在一起互相抱怨,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明智的人总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猾寻找改进的办法——因为他们明白,抱怨毫无意义,想改善现状,只能靠行动!  就算我们还可以继续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我们仍然要把每天中除了吃饭、休息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奉献给自己的工作。虚度光阴会伤害你的雇主,但受伤害更深还是你自己。  而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就必须从当前的工作做起,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毕竟,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这就是工作的本质。
“做了”≠工作(1)    小丽是一家公司的电话接待员,她负责与公司的潜在客户进行电话沟通。刚进公司时,老板也曾表示过,是否留住客户,并不与小丽的工资直接挂钩,她的工作主要是给来电咨询的人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并建议他们与公司销售部门联系。部门经理也曾对小丽的工作给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介绍本公司的产品等等。小丽暗自庆幸,自己有了一份稳定而又轻松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小丽发现,自己的工作果然非常有“规律”,一点也不费脑子。她心想,也许自己成不了一个开拓型的人才,适合自己的就是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反正也不指望得到提升,但只要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保住这个饭碗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工作两个月以后,部门经理对小丽提出了警告。  部门经理质问小丽:“客户们都反映,你们公司接电话的那个小姐态度冷淡,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工作态度不认真。小丽,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原因,公司丢了多少客户?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只能解雇你了。”  小丽觉得十分委曲,反驳道:“我严格按照公司的礼貌用语与客户谈话,我把产品介绍背得很熟。我怎么态度不认真了?”  部门经理说:“你与客户交谈时,确实使用了公司规定的礼貌用语,可你的口气中没有一点儿对客户的亲切和热心。你背熟了产品介绍,可你并不理解它,遇到客户提问,你总是把他们推给销售部门。小丽啊,公司应该是一个具备团队精神的整体,每个人都要为公司的效益负责!你必须好好改进你的工作,增强责任心,努力争取每一个客户!”  挨了部门经理一顿批评,小丽很不满。回到办公室,小丽抱怨道:“公司领导的指令总是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前几天只要求我接待来电人员,可今天又要求我争取每一个客户。我不是销售人员,‘争取每个客户’不是我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做?再说,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过硬,早就畅销了,技术部门应该负主要责任。”  像小丽一样,很多员工都喜欢强调“我做了”,他们也常常会说:  “我做了老板让我做的事。”  “我做了公司规定的事。”  “我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  “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  ……  “我做了”是一种“保险”的办法——虽无功劳,也有苦劳。即不承担责任,又可以保住饭碗。既然“我做了”,那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  “这不是我的错!”  “这不关我的事。”  “这不是我们部门的职责。”  “我才刚换班呢!这和我没关系。”  “这不是我的问题。”  ……  同样,抱有“做了”心态的人,也最爱发牢骚,他们常常抱怨:  “老板太独裁!”  “老板让我做的事情根本没法做!”  “老板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花样,谁受得了?”  “公司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合理的规划。”  “上司总是谈虚的,什么时候才能务实一些?”  ……  然而,以“做了”的态度对待工作,真的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明哲保身的办法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企业领导能容忍自己的员工“催一下,动一下”,而不去主动做有意义的事。假如一个员工表面上“做了”,但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工作不会有任何绩效,也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可。  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张,听了小丽的一番牢骚,微笑着说:“小丽,依我看,这就是你的问题了。与其这么烦恼,我们不如想想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老张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人缘也好,在公司里很受欢迎,小丽也很敬重他。这时的小丽也很困惑——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自己这么“听话”,却仍然得不到公司的认可呢?于是她问老张:“难道我必须做份外的工作,替别人干活,才算有责任心吗?”
“做了”≠工作(2)    老张并不直接回答小丽,却反问了小丽一个问题:“小丽,你想过没有,工作中我们应该做什么?”  小丽不以为然地说:“做上司交给我的任务啊!”  老张摇摇头:“一个员工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员工手册》所列出的各个职位的工作事项,也不仅仅是做好上司安排的各种事务。那样的‘工作’,仅仅是‘做了’,仅仅是完成了上司吩咐的任务,并不是真正的工作。为了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下问题:  第一,我现在做的事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当工作出了毛病时,要改变的是我自己,还是别人?  第三,我是否充分认识和发挥了我的能力?  第四,面对问题,我是否进行了猾有效的行动?  第五,为了团队,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份内’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替别人做事。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个体的员工,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公司的事情;而公司的事情,也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将工作分成‘我的’或者‘老板的’,而是要做个有心人,从团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工作。面对问题,不要把它推给同事、上司或老板,而是尽自己一份力,努力解决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能力。”  诚如老张所说,从企业的整体目标来看,企业发展、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来完成。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  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抱有“做了”心态的员工,他们每天除了按上司的吩咐“干活”外,什么都不会做,遇到问题,只能是留给老板、上司,被动地等老板、上司来处理、决定。因为他们有个错误的认识——只有上司明确吩咐的任务,才是“我的”;而出现的问题却是老板的、上司的。  事实上,即使最基层的员工也不得不解决日常营运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文件的处理、电话的接听、人员的接待、各种方案和书面材料的编写、事务的报告和传达、外围的调查、事件的核实等等。问题会接踵而来,而且复杂程度会不断升高。能够明确地界定问题,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猾解决,才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做了”并不意味着工作,把问题解决好,才称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给“按钮员工”把把脉    其实,“做了”与“工作”的区别,也正如人与机器的区别一样。人有目的、有主见、有责任心,人会分析问题,能想方设法达成工作的目标。而机器却是按一下按钮才动一下,也只能按照原先设计的程序进行操作。  然而,遗憾的是,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像机器按钮一样没有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员工。他们只做上司明确要求他们做的事,像电脑键盘一样去执行,具有很强的“服从性”。  这样的“按扭员工”往往看起来很勤奋,很辛苦,也很守纪律,但他们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误事,因为面对“领导没有布置”的未知环节,他们总要等待上司发出新的指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要么停步不前,要么绕开问题做无用功——总是,对问题视而不见。  但是,当受到批评时,“按扭员工”们总是很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尽职、很忠诚、很服从命令,总是“按公司的政策”办事。  然而,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公司的员工像个没有生命的按钮一样,只做老板吩咐的事,只完成上司交待好的工作,这样的公司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明智的老板从来不会雇用“按钮员工”,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进入工作状态、独立自主地把事情做好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无论他们的背景、训练或技能如何,他们都能受到公司器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迪斯尼公司改编的一首传统歌谣《高飞问丽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飞问丽莎,怎么处理一个漏水的桶。丽莎答道:“那就补起来吧!亲爱的高飞。”高飞听了,立即又问:“我用什么来补呢?亲爱的丽莎。我用什么来补呢?”  丽莎对高飞不动脑子的提问,感觉有点不快,但还是耐心地说:“用稻草吧!亲爱的高飞。用稻草吧!”  可是,高飞仍然说,稻草太长。丽莎只好不断地给予高飞指示,而高飞却依然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直到最后,丽莎告诉高飞,去提一点水来,好弄湿一块石头,磨快一把刀,去割断那些太长的稻草。  可高飞还在问:“我用什么来提水呢?亲爱的丽莎。”  丽莎建议高飞用水桶提水,可高飞却说:“可是,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亲爱的丽莎,亲爱的丽莎,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一个洞。”  高飞的问题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  故事中的高飞,正像现代组织中那些“按钮员工”们一样,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对自己要做的各种工作都不去认真思考,更不会做出任何决定。他们实行“每事必问”,事无大小,都要向上司请示该如何做。其实,他们不做决定的原因就是逃避问题,“每事必问”的做法实际上是把问题推给了上司。  然而,如果推脱真的能把问题推掉,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可是,现实往往就像故事中高飞感受到的一样,问题不会在互相推脱中消失,最后还是要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导致他们遇事推诿、躲避责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因,不是能力低下,也不是缺少忠诚,而是他们没能领悟工作的实质,不懂得职场中人的基本责任在何处。  “按钮员工”总是用“我做了”的思维去看待事情,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正在做上司派给我的事儿”,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工作,因为问题没有解决。  找到了“按扭员工”的病根,我们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员工的基本责任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认清这个现实,我们就不再对问题抱害怕、回避的态度,不会再像故事里的高飞,很小的一点问题都指望别人帮他解决好。  然而这么说来,工作是否意味着有没完没了的问题、麻烦等待着我们呢?这是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呢?
有问题其实很正常(1)    在工作中,总有接连不断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而问题总是意味着不确定性、怀疑和困难,所以,人们往往害怕面对问题,于是选择逃避和推卸。而害怕问题有很多心理原因,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无法做决定、面对各种方案无法制定决策、害怕出错误、不想承担责任、对后果不能有效预测,等等。  难道没有一份不存在问题的工作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请先看下面的故事。  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一位企业家独自喝着闷酒。有位热心人走上前,问道:“您一定有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我给您帮帮忙吧!”  企业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我工作中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帮助我。”  这位热心人立刻掏出名片,原来他是位咨询师。咨询师请企业家明天到他的办公室来一趟。  第二天,企业家如约前往。咨询师对他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企业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好奇地随他而去。  两人驱车来到效外,企业家下车一看,原来是一处墓地。咨询师指着前面的坟墓对企业说:“你看看吧,只有这里的人是统统不被问题困扰的。”  企业家恍然大悟。  只要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总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生中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事。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尝试着解决问题,一步步地学习解决问题。我们解决了用餐具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学会走路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穿衣服的问题,然后,我们又要去学校上学,解决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而我们参加工作,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如果能够认真地思考、研究,寻找各种解决途径,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那些麻烦、困难就会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迎刃而解。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以至于漂石者,势也。”激荡的流水,能使沉重的石头漂起来。而在静止的死水中,石头则沉了下去。这说明,正是因危持一定速度向前发展,问题才会“浮出水面”。而沉沦颓废,静止不前,总能掩藏问题。  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成才就会遇到挫折和考验。有问题就意味有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不断前进。如果希望“没有问题”,试图回避问题,那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在工作中,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员工工作绩效的高低。IBM的一位高级经理就表示:“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卓越的业绩,而那些欠缺这一能力的人则刚好相反。”  但有很多员工,缺乏挑战的勇气,害怕承担责任,只愿做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问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为自己面临问题,觉得面子上够去,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假装问题不存在;  认为自己只负责执行,只有主管才负责解决问题,问题应该推给主管做决定;  认为问题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怪环境、找借口,想找个替罪羊,把别人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解决问题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而他们不愿意放弃那些令自己觉得很舒服却有害无益的工作习惯;  害怕冒风险,害怕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害怕失败。  在这几种心态的左右下,一个人往往不能猾地面对问题,指望潜在的问题永远“潜伏”着,指望问题在没有自己参与的情况下能自动消失——这包括:领导替我解决了问题;同事替我解决了问题;或者环境发生了变化。  遗憾的是,这种幻想很少能成为现实。一个问题不去解决,就会积累成越来越多的问题,影响到同事和上司,影响到整个组织,成为大问题。
有问题其实很正常(2)    所以,优秀的员工从不指望别人解决“我的问题”,而是努力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的问题、同事的问题、上司的问题,还有客户的问题,避免因问题给公司造成各种损失。  其实,问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了或者做成功了,才觉得很简单。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问题,在你做之前,就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一个人散步来到田野中,看到农夫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吸烟。这个人问农夫:“为什么不把石头清理掉?”  农夫说:“石头太大了!我准备把这块地卖掉!”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又一次来到这里散步,他发现田地的主人已经换了另一个农夫,而石头已经不见了。这个人问新来的农夫:“你是这块地的新主人吗?你是怎么把石头清理掉的?”  新来的农夫回答:“我用一根棍子,就把石头撬了起来。其实,石头位于泥土以下的部分非常小!”  也许你会说,未必所有的石头都这么容易撬动,未必所有的人都像这位农夫一样幸运。但只要敢于去面对,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很多人往往是在问题解决之后,才感慨道:“原来这么简单!”  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走很多弯路。可人们正是在不断磨练、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而问题,恰恰是磨练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提高一个人的好机会。  有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不做决定的风险(1)    有的员工,事事都向上司请教,听从上司指令行事,他们只做看似不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疵漏的事,以为这样做自己就可以躲开犯错误的机会,从而躲开惩罚了。  他们总是很胆怯,不敢做任何决定。因为做出决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自己决策失误,那就要承担责任,影响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员工,通常不会把工作当作一种充满**的事业,而只是混口饭的手段,他们总是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置公司利益于不顾。殊不知,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就好像船与船员,当个人的自私影响到公司的健康发展时,个人的利益又从何谈起呢?  再者,不做任何决定,就真的没有风险了吗?  阿伟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文化公司做编辑。他担心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了事,丢了饭碗。于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阿伟什么事都要征询主管的意见。  有一天,经理让他和主管在35天内汇编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接受了这个任务,阿伟更是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向主管请示,等主管做决定。有一次,主管终于不耐烦了,训了阿伟一顿。阿伟有些闷闷不乐,然而,在编辑的过程中,他还是不敢擅自做主。不巧的是,这时主管有事请假三天,阿伟更是无所适从,每天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什么也不敢做,在办公室里对着材料干耗时间。  阿伟的举动都被经理看在眼里,他觉得阿伟总是推脱责任,工作态度不佳,书稿也迟迟不能完成,于是经理找了个事由,解聘了阿伟。  阿伟害怕在工作中犯错误,所以采取事事请示的办法。而实际上,过多的请示,并不意味着负责,相反,这样往往会给人不负责任、缺少独立工作能力的印象。其实,阿伟的心理根源,还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他缺少的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负责。  从阿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等待、拖延、不做任何决定,其实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这么做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别人手中。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指望主管代办自己的一切,希望从公司和周围的同事中获得更多,而自己却不愿有相应的付出。  不做任何决定,不仅把自己推到一种极被动的处境中,也造成周围同事对自己认可度的大幅度降低——谁愿意和一个不负责的人一起共事呢?所以,什么事都等别人决定的人,最终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们对别人的依赖和期望,总是事与愿违,毫无结果。  归纳起来,不做决定,本身就有如下风险:  在工作中没有主动权,听凭他人摆布;  不得不依赖他人;  给人以“不负责任”的印象;  在团队中缺少“人缘”,自己在工作中也难以得到别人有效的帮助;  放弃独立思考,养成懒惰的习惯;  过多的请示有时会招致上司、同事的厌烦;  问题得不到解决,得不到他人支援,问题越积越多;  在效率第一的现代竞争中,“等待”意味着被淘汰。  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应该遇到任何事情都自己说了算呢?  并不是这样。我们主张独立思考,猾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自作主张,不与主管、同事商量。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在团队中工作、成长,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配合协作,集思广义,吸取他人意见,并服务团队的整体决定。  那么,如何把握“做决定”与“听命令”之间的度呢?  其实,这也正是对一个人职场智慧的考验,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体会、反复摸索。但本书可以提供给你一个非常有效的建议,那就是:  把请示换成建议。  把请示换成建议,就能使一个人从不负责的“没头脑”员工,一跃成为有主见、会思考的工作高手。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阿伟,在遇到难以决策的问题时,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几个方案,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与主管商议。这样一来,一方面开拓了主管的思路,帮助主管制定更好的决策。另一方面,主管对阿伟的回馈,也帮助阿伟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得更加明晰。
不做决定的风险(2)    好的解决方案,就在团队成员共同的探讨之中。
解决问题的好处(1)    比起什么都不做、什么决定也不下的“不做主”对策,主动猾地去解决问题,才是面对问题时最有效的方法。  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小丽,在认真思考了“工作就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她先是取出纸和笔,列了一张表,把自己目前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写在了上面,一共有这样几个问题:  怎样才能让客户感觉到本公司的亲切和热情?  怎样才能把产品的性能与特点解释得更清楚?  怎样才能体现出本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优势?  然后,小丽一边动脑思索,一边在工作中体会。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与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没垢天,小丽发现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在接电话时,嘶再机械地背诵礼貌用语和产品介绍,而是真诚友爱地对待每个来电咨询的顾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兴趣,堪称半个产品专家了,介绍产品时妙语联珠,还常用些比喻、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有的客户和小丽成为朋友,为小丽提供了不少与工作有关的信息。还有的顾客当场拍板,决定购买公司的产品。部门经理非常满意小丽的变化,他请示总经理同意,由小丽经手的客户,小丽可以拿到和销售人员一样的提成。小丽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不久之后,嘶正式调到公司的企划部门,开始参与公司的整体宣传策划工作。  有一天,小丽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刚做好的产品策划书,准备给经理过目。在公司的走廊上,她迎头碰见老张。老张笑着问小丽:“这下知道解决问题的好处了吧?”  小丽点了点头。老张又问:“那你说说,好处到底在哪?”  小丽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自信地说:“它让我在工作时觉得很快乐!”  工作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企业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上立住脚,可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和考验。公司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精诚团结,互相帮助,一方面努力解决好个人的工作问题,另一方面要齐心合力解决团队的共同问题,因为员工的前途与公司的前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公司不仅是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员工成长进步的学校;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工作机会,也为员工创造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舞台。作为员工,如果能经常想想自己该为团队做什么,把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看作是为了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铺平道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自然能在工作中享受乐趣,收获成功。  当然,行动可能会失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然而解决问题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使我们的前景越来越明朗,让我们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工作;  避免小问题堆积成大问题;  即使犯错误,却也能促成我们的学习与成长,而不解决问题,只能导致停滞与萎缩;  培养了我们的直面问题的勇气;  行动建立信心,不行动助长怀疑;  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灵感,想出创新的办法;  使我们更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固然要冒一定的风险,然而,美国一位金融机构的高级领导人却是这样看待冒险问题的。他对同事们说:“有时人们对我说:‘我不想冒险。’我就跟他们说:‘最好还是冒点险吧,因为在本栋大楼中,此刻有十几个人正坐在电脑前,企图把我们干掉!’”  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么都不做”则是最大的风险。如果因为怕冒决策失误的风险,而采取回避、拖延的“不行动”方案,这种做法只能被激烈的现代竞争所淘汰。  对于金融机构的高级领导人是这样,对于普通员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哪个人能一辈子保有工作?今天不主动猾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明天就可能没有工作可做。
解决问题的好处(2)    所以,不论公司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挫败,都不应该气馁。只有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才应该遭到批评并且立刻摒弃。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畅导解决问题的企业文化。  你也可以像那个小丽一样,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挂上这样的座右铭,或者,不必把它写在纸上,每天工作之前默默地把这个心中的座右铭告诉自己,那就是:  第一,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第二,企业的发展就是解决问题。  第三,解决我的问题就是解决公司的问题。
勇敢地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必然需要进行艰苦的思考,花费不少的资源和时间,当这样的付出不能立刻收到回报时,人们就经常会听任问题发展,或者“忘记了”问题的存在。  有的时候,只有当问题闹大了,人们才仓促行动。比如,你的办公室一直堆放着各种东西,不仅外观很不整洁,而且很多文件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然而,当一位重要的客户要来拜访,你这才把办公室打扫一番,给客人一个尽量整洁的形象。  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好心态。如果被动地、勉为其难地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心内深处并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们,那就很难有足够的决心坚持到底。没过多久,就又会回到抱怨、推脱的老路上去。比如发这些牢骚:“我怎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为什么他们要为难我?”“为什么不多给我一些时间?”“为什么不多指导我?”“营销部为什么不给我们更多的支持?”  所以,只有好心态才能引领你真正地解决问题。这个心态就是面对问题时要放松,然后欣然迎接挑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着来改进:  迅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下决心勇敢地面对问题;  相信做出决策比无所事事强;  懂得解决问题必须下功夫;  思考问题之前,放松身心,理清思路;  立即而不是以后处理问题。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十二岁的史黛西和当过飞行员的父亲登上了赛纳单引擎飞机,准备一起享受飞行的乐趣。飞机起飞后不久,他们就来到了密歇根湖上空。但是,这趟愉快的父女探险被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了——引擎熄火了。  父亲转头看着史黛西,用一种平静、让人放心的口吻说道:“亲爱的,引擎不动了。看来我得用不同的方式开这架飞机了。”  为了重新发动引擎,他们需要具有更快的空中速度。父亲对史黛西说,他将驾驶飞机向下俯冲,同时会不断敲击机舱中的引擎点火开关,以尝试再次发动引擎。这意味着,飞机将朝着冰冷的、深不见底的密歇根湖水直冲下去!  史黛西立即点头同意父亲的做法。于是,父亲让飞机进入了俯冲状态,并拼命按着点火开关,可是情况依旧。飞机越来越接近水面。他说:“史黛西,抓牢喽!我们再试一次吧。”他们又一次向下俯冲,随着飞机速度逐渐加快,父亲再次猛按开关。啊!这次引擎发动了!先是发出了一点象征希望的响声,最后终于发出令人安心且熟悉的轰隆巨响。  二十分钟后,他们安全着陆。就在那时,这位“泰山崩顶而面不改色”的父亲,这位无所畏惧的大丈夫,转头看着他十二岁的女儿,慈爱地轻轻拍着她的肩膀,说道:“听好啦,小甜心,你爱做什么都行,就是别告诉你妈妈!”  史黛西和她父亲碰到的倒霉事,可比我们工作中的困难要可怕上百倍!然而,这位飞行员父亲的做法,是以行动解决问题。如果他不是猾想办法,而是把时间花在无谓的拖延、牢骚与抱怨上,比如对着天空大喊:“天呐!我以前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呀!”或是“我们为什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结局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如果你碰到了棘手难办的问题,那么试着以正面的、猾的、有效的方式解决吧!
职场箴言    工作,就是不断遭遇问题、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解决问题的动力。  问题看起来很可怕,只是因为人们害怕面对它。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每一个困难视为一次获取经验的机会。  采用科学的方法,会使你有条理、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都是拖延惹的祸(1)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懒在床上寻找各种借口。于是,在忐旎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钟,甚至十分钟……  拖延是对惰性的纵容,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  深夜,一个危重病人走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问他:“你要一分钟干什么?”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这一分钟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还可以看到一朵绽开的花。”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这一切都留了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欣赏,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去珍惜,你看一下这份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经常拖延时间;曾经感叹时间太慢的次数达到了10 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学时,你拖延完成家庭作业;**后,你抽烟、喝酒、看电视、虚掷光阴……”  说到这里,这个危重病人就断了气。死神叹了口气说:“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能节约一分钟的话,你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哎,真可惜,世人怎么都是这样,还等不到我动手就后悔死了。”  拖延,真的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最好办法。  拖延的习惯已经给我们造成足够大的麻烦,用一位成功学家的话来说:“你的借口如果能换成美元的话,相信你的财富会超谷尔·盖茨。”拖延的习惯使我们变成懒惰的白日梦者、行动的侏儒;使我们办事拖拖拉拉,当天的事总要留给明天,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不仅如此,我们还找出很多原因,比如:场地没有联系好,该找的人没有找到……但如果这样的理由重复了几次后,老板就会认为我们没有工作能力,或者是对工作不够尽心尽力,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一旦在别人的心目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可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  克里·乔尼是一位火车后厢的刹车员,他聪明、和善,常常面带微笑,非常受乘客们欢迎。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雪突然降临,火车晚点了。克里抱怨起来:“这鬼天气!害得我要加班了。”  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暴风雪已经造成另外一辆快速列车不得不拐道,几分钟后也要拐到克里所在的这条铁轨上来。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克里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克里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老兄,不必那么着急,后面有人在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了。”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克里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完了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发动机房跑去了。但是,克里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地跑到后车厢去呢?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驱了驱寒气,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刚走到离后车厢十来米的地方,就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去处理另一个问题了。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快速向前跑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自己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嘶喊声与蒸汽泄漏的咝咝声混杂在了一起。  后来,当人们去找克里时,他已经消失了。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他。他不停地叫喊着:“啊,我本应该……”  他被送回了家,随后又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都是拖延惹的祸(2)    拖延是最具破坏性、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你丧失了主动性和进取心。做事拖延的员工绝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员工。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打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因为,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种种借口合理化,胰相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聪明、衷心期盼,就能完成任何事”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完成某些工作而制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个理由来,为没能如期实现计划而辩解,那么现在正是该面对现实好好检讨的时候了。  拖延也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来自于软弱、自私自利和犹豫不决。而消极的心态,往往会使问题的难度增加一百倍。有一些针锋相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恶习:  每天从一件明确具体的工作开始,立即去做,主动去做,不必等答人的指示;  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获得报酬;  把主动工作的价值告诉别人,每天至少要告诉一个人。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从现在就动手做吧!养成负责、守时的好习惯,你会受用终生!
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1)    “粗心、懒散、草率”等这样一些字眼,正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由于粗心、懒散、草率造成损失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曾有一家服装厂的一名业务员为单位订购一批羊皮,合同条款本应是“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然而这名业务员粗心大意,把句号写成了顿号,成了“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结果供货商钻了空子,发来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服装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损失惨重。  旧金山一位商人给一个萨克拉门托的商人发电报报价:“一万吨大麦,每吨400美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萨克拉门托的那个商人原意是要说“不。太高”,可是电报里却漏了一个句号,就成了“不太高”。结果这一下就使他损失了几十万美元。  所以,职场中容不得半点不负责。作为一名员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定遥质保量完成。不要以为自己的不做自会有人来做,也不要以为自己不负责不会被人发现,不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当你在信守责任的同时,也是在信守一个人的人格和道德。  库伯曾经服务于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他的主管不但是该家族公司集团中的总经理,又是第一位被提拔的非家族成员,他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他对下属非常严格,甚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不过,库伯觉得自己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了,还是有能力驾轻就熟,应付他的各种命令的。  一次,主管要求库伯为一个董事会准备资料,库伯迅速整理了从各部门呈上来的报表,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但是当库伯把资料交上去之后,总经理只说了一句话:“不用心。”库伯很不服气,他告诉总经理,为了这份材料,他已经很久没有按时吃晚饭了。总经理叹了一口气说:“你自己对这堆资料满意吗?不满意,你就是在敷衍工作。记住:敷衍工作首先就是敷衍自己。”  库伯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不聪明,没有能力,而是不愿将问题看透,这样导致他习惯性地在工作中糊弄事。他虽然牺牲了吃晚饭的时间,但是并没有用心去做。如果总经理拿着他给提供的资料上会议桌,肯定会受到董事们的批判。  喜欢敷衍的人们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侥幸占过那么一两次小便宜,长此以往必然害了自己。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如果不是,那么你正在采取的消极应对策略,如拖延、敷衍,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是你可以或愿意承受的吗?你可以在纸上反复推敲这几个问题,最后你会发现,不利的后果比目前烦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具体来说,敷衍工作有这么几个害处:  敷衍的工作必然有漏洞——既使你觉得自己“执行”得很好,可你能保证一点失误都没有吗?  敷衍的工作非常有可能被老板枪毙掉,白费功夫(因为敷衍也要花费一定功夫)。  被动执行、敷衍工作的人很难发挥什么创造力。  没有人会欣赏敷衍了事的人,不论是上司、同事,还是下属。  敷衍甚至比不忠诚、不勇敢更有杀伤力,因为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损害人的责任感,损害人的敬业意识和诚实精神,而这些正是一个人立足职场并做出成绩的基础和保障。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这位出色的工人,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的心思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2)    职场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漫不经心地工作,其实是在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猾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他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破“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当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竖起一面墙时,都用你的智慧好好地建造吧!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克服敷衍,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做些尝试:  首先,认清敷衍的后果。  其次,要改变心态,对周围的人抱有一颗责任心,猾自信。  再次,要区分“工作”与“做了”的界线,避免“我做了”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最容易导致敷衍。要知道,工作就必须猾地解决问题。  再次,要做有益的工作,而不是时间、精力的牺牲。  最后,还要主动地思考,设法使你目前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样,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有一种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就会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力,你的表现便能到达崭新的境界,你的工作品质以及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人和机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关爱,能通过工作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催一下、动一下,挨一下鞭子推一下磨,这岂不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  敷衍不会给人带来轻松,相反,它会使人越来越没法轻松。
找替罪羊不是办法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永远学习为两件事负责,一件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件是以前所从事的工作。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两点,那么,他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员工,因为他能够以负责的精神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这样的员工,面对问题,他去主动解决;面对失误,他能主动承担。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不仅能以良好的人品、道德和人格魅力换得别人的信赖,同时,也在猾补救原先失误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嫁祸他人,推卸自己的责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李强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工程部经理。由于他口才好,又极懂得周旋,上司安排他去处理公司在外地的一桩工程收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发生的纠纷,希望他与外地公司的几位负责人共同协调,把这件事处理妥当。  但李强觉得,这些事务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因而工作起来不猾。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又自恃是总裁派来的人,总是一意孤行,不与分部负责人猾配合,结果没把事情办好。加上他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还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可当总裁责怪他时,他却把责任统统地推到分部负责人的头上。总裁对事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后,终于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不但给了李强罚薪处分,还对李强的人品和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事隔不久,李强又因为公司业务,与分部那几位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方面的交接,大家都记恨他当初嫁祸于人的做法,借机报复他,导致李强业务上的失败。无奈之下,李强不得不辞职,离开了这家极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像李强这样明目张胆地嫁祸他人,做法固然令人厌恶。但是,假如在一个公司内部,找替罪羊成了一种风气,责怪别人成了一种习惯,大家都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责任,就不会再感到道德的压力与约束了。于是,推卸责任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CEO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经理,经理责怪员工,员工责怪客户,甲部门责怪乙部门……,形成一种奇怪的“责怪链”。有时,这个受责怪的对象可能并不存在,是一位莫须有的员工,人们称他为“谁”。有了他,大家都可以把事情怪到他头上。  比如:“谁又把这个弄错了?”“不知道谁在上一个工序没有按时完成!”“究竟谁负责?”等等。  这样一个组织,以及在这个组织中工作的员工,他们的未来恐怕不会乐观吧!  找替罪羊不仅对问题本身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团结,形成内耗,甚至造**人自危的气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自然,这也极大程度地摧毁了员工个人的创造力。  改善之道,是把“责怪链”变成“责任链”,切实地做好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与培养,集思广益,通过团队合作把事情做好。  比如,员工主动为客户的不满承担责任;经理多想想员工的失误是否源于自己没有指导好;总裁做出敢于承认错误的表率;销售部门业绩不佳时,开发部门主动改进工作……  “责任链”形成了,就能使每个员工都能尽自己的力量推动每一项计划,从而把每个人的潜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想解决问题,先培养责任心(1)    命运总是厚待那些勇于面对问题、自觉承担责任的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责任就是对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  世界上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世界上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不肯付出努力的人。想解决问题,先要培养责任心。培养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使命感来自于兴趣和义务感。兴趣会使人的“内在激励”更持久、更经济、更有效,因为责任与兴趣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寻找工作的意义,培养兴趣是第一步。如果你对你的工作实在无法培养兴趣,就没有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不如去积极寻找感兴趣的工作。  义务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不再做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不再指望不付出就能得到收获。简单地说:工作是对薪水的义务。  第二,不要置身事外。  不要以“这不是我的职责”、“老板没要求我这么做”为理由,推卸责任,置身事外,而应该抱着“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的工作信念,为公司的发展着想。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货运管理员,当你发现发货清单上有一个看似与自己职责无关的错误时,你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抱着“反正不是我的错”的心态,到真的酿成大祸时,你可就摆脱不了责任了!如果你是一名过磅员,如果磅秤的刻度发生了错误,这能说与你的工作无关么?  第三,不要坐等问题解决。  不要抱有“等着瞧”的态度看别人工作,这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也是渎职的行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第四,主动地为团队解决问题。  不论我们处在公司的财务部、销售部、制造部、营销部、研发部、行政部、企业总部还是分支机构,我们都在同一个团队里,为同一个公司服务,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通过部门间的合作来解决公司的问题。同一部门的同事更要精诚团结,每个人都要主动地为团队想一想。  第五,不要自我设限,积极面对现实。  成功人士都是以积极心态看待问题的,他们从来不会在没有做之前,就假定“这件事情我做不好”。害怕承担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勇气,自己给自己设制了太多限制。而相信自己的潜能,就能使你勇敢地承担责任。同时,也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再平凡的工作都是未来不平凡的积累。只有做事积极,一丝不苟,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驾驭问题,并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有所进步。  拿破仑·希尔曾聘用一名年轻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信件并进行分类。她的薪水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是相同的,但她的工作态度却与众不同,因为她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晚饭后,她常常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  她认真研究拿破仑·希尔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拿破仑·希尔本人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拿破仑·希尔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拿破仑·希尔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继任人选时,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女孩成功地获得了这个职位。  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他们总是在工作中积极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那些每天早出晚归的人不一定是认真工作的人,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有优秀的绩效,那些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的人不一定工作没有失误。对于任何一个公司,它需要的绝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缺乏热情和责任感的员工,而是需要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地去投入热情的员工。  责任和热情,会给你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给你进取的力量,使你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好办法。在解决问题、提升绩效的过程中,责任常常比能力更重要。
想解决问题,先培养责任心(2)    和“差不多先生”绝交
差不多先生是谁?    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他代表了一种做事差不多就行、不追求更高境界的作风,胡适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甜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做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严格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凑合事”,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尽我所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一项工作,都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了便交差吗?自己认为所差的那一小点,会带给自己、公司或顾客什么损失呢?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与“差不多先生”绝交,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才能下决心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为职场中的“差不多先生”。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德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就是辜负了自己的潜能。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汤姆是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他自认为业务能力很强,所以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汤姆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汤姆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道:“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汤姆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走了。  然后,汤姆调整了一下情绪,又花了两天时间,把自己的方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老板。老板却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心中还是忐旎安,没有信心给老板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仍然请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费尽心思,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把新的方案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自信地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经历之后,汤姆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尽职尽责地对待。在工作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求得不断的进步。  在工作中无法尽职尽责的人,人格也具有相同的特质。他不会培养自己的品格,也不会拥有坚强的意志,当然就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假如一方面想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又想炫耀自己,这是注定会失败的。  职场上就是这样,有些人本来具有出色的能力,却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全身心地、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别把责任当成负担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巨大的铁丝网里关着狼的一家:公狼、母狼和小狼。试验一开始,科学家们首先把公狼放了出去,母狼和小狼仍然囚禁着。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时常看到公狼在铁丝网的外围徘徊,它皮包骨头,精神委顿,有气无力。  按试验的原计划,下一步应该把小狼也放出去。然而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很多人主张不要放走小狼,因为公狼的状态看起来很不好,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小狼交给公狼,弄不好“两狼俱损”,试验的前期投入也将付之东流。  但主持这个试验的科学家却坚持把小狼放走,他相信,试验的结果会印证他原先的预想。于是小狼被放到铁丝网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公狼和小狼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终于有一天,公狼带着小狼又回来了,两只狼都很健壮,毛色油亮。原来,公狼承担了哺育小狼的责任,便一下子打起了精神,猾地捕猎食物,所以两只狼的健康都改善了。但它们仍然惦记着母狼,所以总待在铁丝网周围,不肯远走。  最后,人们把母狼也放了,从此,三只狼再也没了踪影。科学家们说,公狼、母狼现在不仅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而且也要互相承担责任,它们一定自由而快乐地生活自己的天地中。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生物界的共有原则:活力来自于责任感。不仅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这说明,通过承担责任来唤醒我们潜在的力量,本来没什么新鲜的,而是我们来自动物祖先的一种本能。  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旧认识。以前的管理专家经常会说,人的本性是回避风险、逃避责任的。然而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本能也存在双重性。逃避责任一种本能,拥抱责任也是一种本能。因而,面对工作中具体的责任,人往往也会有两种心态:  有的人,感到的是强大的压力,心理上无法承受,以至于在责任面前手足无措,无所事事。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选择了唯唯诺诺、固步自封;而在另一种人身上,责任却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克难攻坚,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承担责任,才能激发个体的活力。在动物界都是如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类中的成功者,总是那些猾承担责任、勇于挑战困难的人了。  责任的意义,绝不是让你活得很累,内心被压满沉重的负担,思想中充满了焦虑,不能稍作喘息。相反,责任使你健康向上,使你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把你潜藏已久的力量激活,让你看到原来自己有这么强大。  懒惰、逃避、沉溺在不负责任的所谓“舒适感”中,就会导致我们思想趋于僵化,走向保守。使我们只看到困难,而看不到办法。而责任给我们带来活力,使我们大脑中的思考从不停顿。当我们的大脑处于“高速搜索”的状态,我们就不难打开思路,拓宽眼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自然,我们的未来也会“充满阳光”!
责任感是最优秀的品质(1)    文艺作品、民间故事中的英雄,无一例外是承担着责任的人。“敢于承担责任”,是全人类对英雄人格、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  当一个人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和人生境遇时,他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也就是要首先考虑自己该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角度入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一切努力的意义所在、快乐所在,才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也才能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地面对各种困难,猾地尝试解决问题。  负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把握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须承担责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你肩负的责任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要立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职业生涯中的任何责任,你一定可以比前人完成得更出色。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才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去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很难承担起重大的责任,很难做好重要的事情。  卡耐基说过:“有两种人绝对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负责的人;另一种则是别人即使让他做,他也做不好的人。而那些不需茵人催促,就会主动负责做事的人,如果不半途而废,他们将会成功。”  一些不成熟的员工,往往会打着“潇洒”的借口,对自己的工作嗤之以鼻。比如,对公司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制度抱有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玩世不恭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责,嘲讽自己的上司和老板。而且稍有不顺心就辞职,甚至频繁跳槽。  如果这样对待工作,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必然是年华虚耗,一事无成。更有甚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越是自己工作表现不佳,越是怪罪公司不重视自己、上司不提供方便、工作中困难多。而越是怀才不遇,抱怨不休,工作就越打不起精神,人也会变得更加固步自封,自甘堕落。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何谈谋求自我发展?何谈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又何谈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责任感之所以不容易获得,原因在于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但最基本的是要心态成熟、做事成熟,无论多小的事,都要认真地做。  现任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在她大学毕业那年,嘶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  在很多人眼里,接线员是一个很没出息的工作,然而任小萍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有些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该找谁时,她就会多问,尽量帮他(她)准确地找到要找的人。慢慢的,使馆人员有事外出时并不告诉他们的翻译,只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谁会来电话,请转告什么,等等。不久,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开始委托她通知,使她成了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她,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更大,甚至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时她也不接受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结果一年后,老太太逢人就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10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又被破格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同样出色,不久即获外交部嘉奖。  回顾当年,任小萍女士感慨地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胰别人做得更好。
责任感是最优秀的品质(2)    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尊重,这其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行动起来,猾承担责任,做出突出业绩。  当你每天下班时,是否该回顾一下:我今天是否尽到了责任?我是否能帮助我的公司成长进步?我工作的结果,会对公司、同事、客户,还有社会大众产生什么影响?  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平凡的日常工作就变得更有意义了。我们做得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并非无关紧要。很多人需要我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他们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一点,就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快乐。  使人强大的,不是野心而是责任。因为野心会在现实的打击下变得脆弱,而责任会经过现实的磨砺变得越来越坚强
职场箴言    命运总是厚待那些勇于面对问题、自觉承担责任的人。  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主动究竟是什么?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你就可以自觉出色地完成工作。若用一句话来总结,主动就是永远不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旁观者。  当认识到问题的“责任人”是我时,问题就好解决了。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办法是想出来的(1)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猾想办法的态度会激发我们的潜在智慧。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非常注意动脑筋、想办法,他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而所谓“无路可走”的人,往往是不肯下工夫去寻找出路的人。  在IBM公司,所有管理人员的桌上,都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Think”(思考)。这是IBM的创始人华特森定下的规矩。  有一天,寒风凛冽,淫雨霏霏,华特森一大早就召开了销售会议。会议一直进行到下午,气氛非常沉闷,没人说话,大家也显得焦躁不安。  这时,华特森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缺少的,是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要记住,我们都是靠思考赚得薪水的。”  从此,“Think”成为了华特森和IBM公司的座右铭。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确实是没办法!”  “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怎能不对你非常失望呢?!  也许一句“没办法”,就为推卸责任找到了最好的理由。然而也正是一句“没办法”,让我们浇灭了很多创造的火花。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动脑筋想办法呢?  有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别人都认为他是在痴心妄想。然而,罗伯特没有理会那些冷嘲热讽,他找出一张纸,写下了用80美元周游世界的各种办法:  (1)设法领到一份可以上船当海员的文件;  (2)去警察局申领无犯罪证明;  (3)考取一个国际驾驶执照,找来一套地图;  (4)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为其提供所经国家的土壤样品;  (5)同一家胶卷公司签订协议,可以在这家公司的任何一个分公司免费领取胶卷,但要拍摄照片为公司作宣传。  ……  当罗伯特完成上述的准备之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结果,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下是他旅行经历的一些片断:  (1)在加拿大巴芬岛的一个小镇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条件是为这家餐馆拍照并承诺在旅行中宣传。  (2)在爱尔兰,花5美元买了4箱香烟。从巴黎到维也纳,费用是送司机一箱香烟。  (3)从维也纳到瑞士,由于他搭乘货车的司机在半途得了急病,已经拥有国际驾驶执照的他将司机送到了医院,并将货物安全送到了目的地。货运公司非常感激他,专门派车将他送到了瑞士,当然是免费的。  (4)在西班牙一家新开张的公司门口,该公司用来拍摄庆祝画面的照相机出了故障,于是罗伯特免费为他们拍摄了照片,而他们则送给罗伯特一张到达意大利的飞机票;  (5)在泰国,由于提供了一份美国人最近旅游习惯的资料,他在一家高档的宾馆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  罗伯特亲身制造的传奇,足够我们瞠目结舌了,他的勇气和智慧更值得我们喝采!同样道理,在职场上,我们也有这样的潜质,我们也能创造出同样的传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猾的行动。这样,我们的创意之门就能打开,我们的头脑里也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办法。  当我们怪罪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创意,抱怨我们总是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的开动脑筋了?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  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我们并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先别说难,先问是否已然竭尽全力?
办法是想出来的(2)    猾地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只有相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
学会另辟蹊径(1)    当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另辟蹊径。  实际上,促**类社会进步的一切科技发明,起因都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另辟蹊径”。比如为了解决“怎么才能更快地收割小麦”的问题,如果我们仅限于传统的方法——把镰刀磨得更快,而不是想着去创造另外一种方法,那永远也发明不了联合收割机。  上一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次不一定最适用。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办法,也许还有比传统的办法好上百倍千倍的办法。  维纳是控制论发明人。还在5岁时,他忽然被ab=ba的数学法则迷住了,维纳突发奇想,决心自己证实它。想了许久,最后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它证明了:把一个长方形转90度,长变成宽,宽变成长,面积仍不变。这样一来,代数问题成了几何问题,类型转换了,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辟蹊径,就是要换思路想问题。其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转换问题的类型、转移问题的视角、转换问题的焦点、或者将问题对象进行转换,或者借助解决其他问题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等等。  柯特大饭店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饭店。由于原先配套设计的电梯过于狭小老旧,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客流。于是,饭店老板准备改建一个新式的电梯。他重金请来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请他们一起商讨,该如何进行改建。  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经验都很丰富,他们讨论的结论是:饭店必须新换一台大电梯。为了安装好新电梯,饭店必须停止营业半年时间。  “除了关闭饭店半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老板的眉头皱得很紧,“要知道,这样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必须得这样,不可能有别的方案。”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坚持说。  就在这时候,饭店里的清洁工刚好在附近拖地,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马上直起腰,停止了工作。他望望忧心忡忡、神色犹豫的老板和那两位一脸自信的专家,突然开口说:“如果换上我,你们知道我会怎么来装这个电梯吗?”  工程师瞟了他一眼,不屑地说:“你能怎么做?”  “我会直接在屋子外面装上电梯。”  “多么好的方法啊!”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顿时诧异得说不出话来。  很快,这家饭店就在屋外装设了一部新电梯,而这就是建筑史上的第一部观光电梯。  习惯性地认为电梯只能安装在室内,却想不到电梯也可以安装在室外,像这样固守成法、循规蹈矩的“专家”比比皆是。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技术高低、学识多寡、条件优劣,而在于他们突破不了常规的思维方式。  著名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认为,通常人的思维是“纵向思维”,就是主要依托逻辑,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为此,他提倡“平面思维法”,以多条思路进行思考。  上面的案例中,工程师和建筑师被专业常识束缚住了,而洁清工的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思路就很开阔,所以才会想出令专家们大跌眼镜的妙招。  海尔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没有一味地依照国内的老方法,而是另辟蹊径,广开思路,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产品。  海尔公司在美国经销其产品时,针对当地的学生用户,专门请了美国当地人来设计电器。美国的学生大多是租房子住,而在美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纽约,房价十分贵,寸土寸金,所以学生们租的房子都非常小。于是海尔根据这个特点,把冰箱台面创新地设计成一个小桌子,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空间。  后来,他们又把小桌子改装成一个折叠的台面,可以把电脑放在上面,这种设计迎合了学生的需求,所以特别受学生欢迎,也由此打开了美国市场。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另辟蹊径”的创意,它是解决问题的“加速器”。
学会另辟蹊径(2)    无论是有独特经营头脑的管理者,还是善于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员工,他们都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工作充满热情,以主人翁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二是擅长创意思考,有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新的创意就会产生。所以,我们的思维要活跃起来!当原来的路走不通时,要学会另辟蹊径!
灵感来自勤奋(1)    开放的心灵去拥抱新理念、新构想之外,更要勤学好学,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自然闪现。  巴尔扎克成名以后,一天,一位老太太拿来一本破旧的小学生作文本给他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才,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去看了看:“嗯,他天赋不多,灵气不足,当作家很难。”  老太太一听,大笑道:“你知不知道这作文本的主人是谁?就是你啊!”  不料,巴尔扎克一点也没有发窘,而是笑着说:“我没说错呀,我所以有今天,关键在于苦熬苦写,并不是全靠天赋和灵气啊!”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很长一段时期,门捷列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元素排列问题的研究中。一次,在紧张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后,他由于过度疲劳睡着了,竟在梦中见到了一张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梦,他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多时的元素排列问题。  后来,有记者采访他,要他讲述如何通过做梦而获得成功的经验。  不想,记者的提问,引起他的不满,他说:“什么,你认为我的发现只是梦中几个小时的成果吗?你知道此前我付出了多少个日夜、多少心血苦心研究吗?”  创意和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我国古语也说,“人工不竭,天巧不传。”“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是日复一日踏实勤奋的工作换来的。  小王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文案。一次,一个著名的洗衣粉制造商委托小王所在的公司做广告宣传,负责这个创意的好几位策划人都拿不出令制造商满意的方案。  小王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当别人都放弃了、退缩了,他却仍然一连几天都在办公室辛苦工作。他时常抚弄着一整袋的洗衣粉在想:“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非常畅销了,人家以前的广告词也非常富有创意。那么,我怎么下手才能找到一个闪光点,做出一个与众不同、又令人满意的广告创意呢?”  有一天,他在苦思之余,把手中的洗衣粉放在办公桌上,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突然间他想到把这袋洗衣粉打开来看一看。于是他找来了一张报纸铺在桌面上,然后,撕开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边用手揉搓着这些粉沫,一边轻轻地嗅着它的味道,寻找着感觉。  突然,在阳光的照射下,他发现了洗衣粉的粉沫间遍布着一些特别微小的蓝色晶体。审视了一番后,他确信不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他便立刻起身,亲自跑到制造商那里询问这些蓝色的晶体是什么东西。制造商告诉他这些蓝色的晶体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为有了它们,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了超强去污、洁白的效果。  小王终于产生了灵感,他从“活力去污因子”着手,推出了最好的文字创意,这项产品的销量也因此急速攀升。  没有辛勤的付出,没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小王的精彩创意无从产生。正如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所说:“出人意料的灵感,只有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努力,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同样,培根也告诫人们:“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逃避问题、埋怨别人、埋怨公司,只能一步步把自己变成没有能力的废物。想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要靠辛勤的付出,要用猾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累经验。  勤奋,首先是一种猾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是每一个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集中表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具备勤奋的工作态度,没有勤奋的工作,再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空谈。三分钟的热情不可能激起我们的灵感,创意的诞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灵感来自勤奋(2)    请记住:你想收获多少,你就要付出多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勤奋才会获得你想要的一切。试想,一个不勤奋的人能够拥有多少收获的快乐呢?勤奋是人们走向成功最坚实的基础,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
信息很关键(1)    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有三个步骤: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选择最佳方案。  收集信息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而且有时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比如,当各种方法都尝试过,当问题成了一团乱麻,一切都僵住了。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再问问自己,原来收集的信息够全面吗?有没有被漏掉的信息?解决之道,很可能就藏在被你忽略的信息中。  收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开拓思路、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想激发创意灵感,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重组、比较、联想、质疑等。  千万不要轻视信息,以为信息已经足够用了,适量的信息意味着你的思路会被拓展得更宽。与其冥思苦想,不如去发掘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否都已经找到了?  前人面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收集全面了?  对问题的症状,是否已经全面了解?  是否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向别人请教?  已经掌握的信息是否清晰、明确、易懂?有没有模棱两可的信息?  用一个树形框架图把这些信息归纳一下。然后,你会发现有些分枝还是欠缺,也许这些欠缺就是阻碍你解决问题的症结。  某家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部经理脾气暴躁,傲气凌人,许多想向他推销产品的业务员都碰了钉子。有一次,他到某个城市出差,准备停留一周。该城市一家办公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主管知道后,希望能与他草签一个合作意向。  销售主管先派A、B两位业务员去宾馆拜访这位经理,两个人贸然前去,都挨了一顿骂,带着失败的消息回到公司。销售主管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决定让刚毕业的C去碰碰运气,只当锻炼新人。而这时,距采购经理离开的时间只剩下三天了。C并没有急于去宾馆,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采购经理的奋斗历程,弄清了他的毕业学校、处事风格、兴趣爱好以及最后三天的日程安排。  这些准备工作用了C一天的时间。到了第二天一早,C仍然不急于拜访这位经理,而是回到公司,整理了一个小时的资料,把公司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将能突出自家产品优势的地方全都列了出来,然后把采购经理最关注的耐用性、售后服务等关键点进行了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强化。其实他已经查明,采购经理今天上午有一个简短的约会,要到十点半才回去,所以,做这些准备工作在时间上是绰绰有余的。  C在十点一刻到了宾馆,在通向经理房间必经的电梯旁等候。十点半,采购经理回到了宾馆,直接上了电梯,C也马上跟了进去。C从经理最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很快就得到了去经理房间喝咖啡的邀请。后来的事就很简单了,采购经理一次就订购了这家公司一个季度的产品,并且签订了正式合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能发挥关键作用。  当我们觉得山穷水尽时,不妨把思考点从寻找方法回到寻找信息上来。而新的信息能帮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进一步寻找信息时,也许会发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小娜大学快毕业时,如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继续完成论文,拿到毕业证书,她仍然住在学校的公寓里。按照同学告诉她的乘车路线,小娜每天上班要换乘三次公共汽车,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公寓,草草地吃过晚饭,已经没有时间写论文了。  两个星期以后,小娜觉得苦不堪言。她想请假专门做论文,又怕耽误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然而,交通路线是不可能缩短的,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呢?  又是一个清晨,小娜在汽车站等公交车,她漫不经心地浏览各种汽车站牌,忽然,她惊喜地发现,站牌的最下面,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离她所在公司很近的一个站点。小娜于是试着乘坐了那趟车,结果她发现,虽然下车后要步行五分钟的路程,但比起转乘三次车,时间还是节省了半个小时左右。
信息很关键(2)    小娜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发现这路公交车呢?她开始分析其中的原因——原来,由于事先被同学告知了乘车路线,小娜的脑子里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一条乘车线路,使她忽视了对新信息的寻求。  从这件小事中,小娜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后,凡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小娜总是回到问题的出发点——信息上,要么把已知的信息重新整理一遍,要么去寻找是否有被自己漏掉的信息。而无一例外地,在增加信息量的过程中,小娜总能找到灵感的火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代社会是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都要和信息打交道,甚至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和信息打交道的。而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拥有信息量的多少、收集信息速度的快慢、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都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藏在信息中。创意丰富的人,其实也都是占有大量信息的人。  本书提醒你,不仅要重视那些被冠以“信息”名称的信息,更要会筛选、发现、处理信息。“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擅长发现被别人忽视的信息。比如:  出版公司的封面设计师阿伦,最近一直在为新书的封面苦恼。一个星期天,他在乘车时,路边一个广告牌无意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新的封面方案受到同事的一致认可,也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一次,某办公室“大扫除”,同事们“大刀阔斧”地把堆积了多年的旧文件拿去卖废品,而销售业务员小张,却把丢在地上的“客户资料库”档案袋拾了起来,并从里面挑出几张名片保存。没想到,正是其中一张名片,促成了一单大额的销售合同。  工程师王威,一次和老同学电话聊天,听说行业内某数据指标有所调整。同学只是说说而已,而王威却是有心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对他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